㈠ 汶川縣的地理位置
汶川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居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縣,西接寶興、小金縣,西北和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縣域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總面積8820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達48%。縣城威州鎮位於縣境北部岷江與雜谷腦河交會處,海拔1325米,周圍有茶坪山脈、邛崍山脈等眾多山體圍繞,距省城成都146公里、州府馬爾康246公里,國道213、317線穿城而過。
㈡ 汶川在哪裡
四川省西北,汶(wèn)川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居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縣,西接寶興、小金縣,西北和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縣域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總面積8820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達48%。縣城威州鎮位於縣境北部岷江與雜谷腦河交會處,海拔1325米,周圍有茶坪山脈、邛崍山脈等眾多山體圍繞,距省城成都146公里、州府馬爾康246公里,國道213、317線穿城而過。
㈢ 汶川縣的地理位置和經緯度位置 緯度位置!一定要精確的~
汶川縣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因汶水得名,是中國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地圖坐標北緯30°45′~31°43′與東經102°51′~103°44′之間,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
㈣ 四川汶川的地理位置
四川省的汶川縣的地理位置位於四川省西北部,素有「陽光谷地、熊貓家園、康養汶川」之美譽,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有國家AAAAA級景區汶川特別旅遊區、國家AAAA級景區大禹文化旅遊區等景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風光秀美、特色鮮明,是藏、羌、回、漢等各族群眾交匯融合的地帶,是全國四大羌族聚居縣之一,國家羌文化生態體驗區,農業、畜牧業占經濟比重較大,為農業旅遊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三、 汶川縣發展農業旅遊存在的問題 就目前來看,汶川縣農業旅遊的發展,雖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第一,政府職能需進一步加強。農業旅遊涉及林業、農業、水利、交通、建設、旅遊、環保等部門,缺乏統一規劃、管理和引導。項目建設重復嚴重,特色不明顯,沒有充分體現「農」趣、「農」味、「農」氣;同時水電、道路、通訊、衛生等基礎設施滯後於農業旅遊的發展速度,制約了可持續發展。政府應該充分發揮指導和協調作用,引導企業對旅遊產品進行深度挖掘和開發,在觀光果園、森林公園、垂釣園和「農家樂」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獨具特色的旅遊產品。第二,需要進一步完善農業旅遊頂層設計和有操作性、針對性的農業旅遊實施詳規。?汶川縣有關部門應該通力協作,制定實施細則和詳細規劃,科學安排、合理布局,規范准入渠道,提高准入門檻,避免重復建設,在汶川縣8鎮4鄉實現「差異化發展」。第三,產品類型較為單一。從農業旅遊產品設計的角度看,也帶有滯後性,未針對汶川特有的民俗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對農業旅遊產品進行包裝、設計,使其缺少一定的獨特性,導致產品附加價值較低,無法對遊客產生較強的吸引力。第四,建設資金緊張。由於汶川縣農業經濟還處於初步發展階段,政府是農業旅遊建設的主導部門,其資金來源以財政撥款為主,還未引進外來資金,對當地農民投入積極性的調動工作也未取得較好的效果,導致其資金來源較為單一,抑制了該地農業旅遊業的發展。 來源:中國經貿
㈤ 四川位於什麼地震帶,從地理位置上看,汶川位於杭州的什麼方向
四川位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從地理位置上看,汶川位於杭州的(西北)方向。
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又稱「歐亞地震帶」,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從印度尼西亞開始,經中南半島西部和我國的雲、貴、川、青、藏地區,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到地中海北岸,一直還伸到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
汶川縣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因汶水得名,是中國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地圖坐標北緯30°45′~31°43′與東經102°51′~103°44′之間。
杭州的地理坐標為坐標為東經118°21′-120°30′,北緯29°11′-30°33′。市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0°12′,北緯30°16′。所以汶川位於杭州的西北方向。
(5)汶川地理位置是什麼方向擴展閱讀
四川省的地震大多分布在東經104度以西地區,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地震帶(區)上。
1、鮮水河地震帶。從甘孜縣起,經爐霍、道孚、康定等縣,到瀘定縣南部為止,全帶都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由西北向東南延伸,是四川省地震最多、最強的一條地震帶。
該地震帶上曾發生過8次7級和7級以上大地震,最大的一次是1786年康定瀘定間73/4級別地震。
2、安寧河-則木河地震帶。北起石棉縣,向南經冕寧縣、西昌市轉向東南方向,再經普格縣、寧南縣,到雲南省的巧家縣止,主要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境內。
帶內曾發生6級和7級以上地震3次,最大的兩次是1536年西昌北7.5級地震和1850年西昌普格間7.5級地震,後者造成了2萬多人死亡,是四川省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
3、金沙江地震帶。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境風,沿金沙江東側,北起德格縣,經白玉、巴塘兩縣南到得榮縣止,沿南北方向延伸,帶內曾發生過1870年巴塘7.285級地震和1989年巴塘6.7級強震群。
4、松潘-較場地震帶。主要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風,包括九寨溝、松潘、平武等縣和茂縣的較場等地,帶內曾發生過7級以上地震4次,最大為1933年茂縣疊溪7.5級地震。
5、龍門山地震帶。從青川縣起,經北川、茂縣、綿竹、汶川、都江堰、大邑、寶興等縣市,到瀘定縣附近為止,呈東北-西南方向展布,與龍門山脈大體一致,帶內曾發生過6.0-6.9級地震5次,最大地震是2008年汶川8.0級大地震。
2013年4月20日,北京時間8時02分位於雅安蘆山縣發生7,0級強震,其為龍門山地震帶南段。
6、理塘地震帶。主要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境內,呈西北-東南向展布,帶內曾發生過1948年理塘7.3級地震。
7、木里-鹽源地震區。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縣和鹽源縣境內,向南可延伸到雲南省寧蒗縣,區內曾發生過6.0-6.9級地震5次,最大地震是1976年鹽源、寧蒗間6.7級地震。
8、名山-馬邊-昭通地震帶。北起名山縣,經峨邊、馬邊、雷波等縣,南到雲南省昭通市的永善、大關等縣,近南北線展布,帶內曾發生7級和7級以上地震2次,最大為1974年永善7.1級地震。
㈥ 汶川在都江堰市的什麼方向和位置(地圖)
汶川在都江堰市的西北方(11點鍾方向),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屬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
汶川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邊緣,龍門山脈和邛崍山脈分別位於縣域東北與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雜谷腦河、草坡河、壽江為境內主要河流。
因汶水而得名汶川。
㈦ 汶川的具體位置是多少
汶川的具體位置如下,它位於四川省。 駕車從成都出發,過了都江堰,沿著都汶高速一直_,就進入了汶川地界。和川西的多彩不同,汶川境內多是石頭山,有一種荒涼感。汶川原本就是一個坐落在高山之中的小縣城,山地多,平地少,當年地震時,從山上滾下的巨石也給小城帶來巨大傷害。地震後,汶川就地重建,地理空間不再滿目瘡痍,但傷痛留在了心裡。 地震遺產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一項另類「遺產」,也被視為「黑色旅遊」的一部分。這一「遺產」通常與死亡、災難、悲劇聯系在一起,這種旅遊方式也時常引起爭議。多年過去,當年的廢墟已長滿了綠樹,爬滿了青苔,遊客的講解員就是本地人,向到訪者講起自己親歷的汶川大地震的諸多的細節,格外令人動容。我很想知道,每天這樣重復講解,心中的傷口是否已經結起了繭子?汶川旅遊提出了一個宣傳口號,叫作「無憂之城」,希望時間真的可以治癒—切。 來源:中國國家旅遊
㈧ 汶川在什麼地方
四川省 汶川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州境東南部的岷江兩岸。是阿壩州的南大門,有「川西鎖鑰」和「西羌門戶」之稱。是大禹的故鄉。縣城-威州鎮,居縣北部雜谷腦河與岷江交匯地,海拔1326米,距省會成都159公里,距州府馬爾康204公里。縣境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總面積4084平方公里。界於北緯30°45′~31°43′與東經102°51′~103°44′之間。東鄰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慶、大邑兩縣,西接寶興與小金縣,西北至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東北部為龍門山脈所控,西南部受制於邛崍山系。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為6250米;東南部漩口地區的岷江出口處海拔僅780米。岷江由縣北部入境,貫穿東部,長達88公里。雜谷腦河、草坡河、壽江為縣境岷江主要支流,由西向東,分別在北部、東部、南部注入岷江。沿岷江及各大支流河谷、半山地帶為全縣主要經濟活動區。西部開發較少;西南部為著名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卧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1970年正式建為卧龍特別行政區,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貓研究中心設此。
㈨ 汶川位於四川的哪個方向
汶川縣「因縣西汶水為名」,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而汶水即為岷江。如果可以鳥瞰這里,蜿蜒的岷江由縣北部入境,貫穿東部,長達88公里。你也會發現,這里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更高為6250米,東南部岷江出口處海拔則僅為780米。相對高差大, 地形坡度陡, 臨空面發育, 溝谷縱橫,切割強烈。西南部受制於邛崍山系,東北部為龍門山脈所控。
我國受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推擠,地震活動比較頻繁。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民告訴新華社記者,從大的方面來說,汶川地處我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中部地區的中軸地震帶位於經度100度到105度之間,涉及地區包括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屬於我國的地震密集帶。從小的方面說,汶川又在四川的龍門山地震帶上。因此,這里發生地震的幾率較高。
斜跨北東南西方向的龍門山斷裂帶,位於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東緣之間,其規模大而位置特殊。該地震帶長約400公里,寬70公里。
變化多端的地形地貌是大地構造活動與地表共同孕育的結果。龍門山形成於中生代和早新生代。
現今龍門山最顯著的地貌特徵就是南北分段性:北段海拔普遍處在1 000 m至2 000 m之間。沿北東方向,龍門山北段和四川盆地之間界限逐漸模糊;南段地形陡峭,盆山界限清楚。
龍門山地區宏觀上看構造性質相似, 受力環境一致, 地質學家近年來進行了不少整體研究。汶川縣處於九頂山新華夏構造帶, 地質構造復雜, 斷層、褶皺發育, 構造對岩土體的改造強烈。同時, 區域構造運動應力場的作用使岩體節理裂隙發育, 岩性破碎, 結構面發育, 從而使岩體力學性質大為變化, 為地質災害的發育提供了條件。
1610~1900年龍門山地震帶只有2次強震記載,而1900年後的階段較為活躍,1900年至2000年這100年間5級以上地震則比較完整, 共發生14次地震, 即1900年邛崍地震、1913年北川地震、1933年理縣和茂縣地震、1940年茂縣地震、1941年康定地震、1949年康定地震、1952年康定和汶川地震、1958年北川地震、1970年大邑地震和1999年綿竹地震等。
四川省地震局成都基準台江道崇曾詳細研究了龍門山地震帶地震活動特徵,他指出,1960年以來大於等於4.5級的地震有明顯「成組」發生特徵,可以把此間(1960~1994)14次地震劃分成7組, 除了第6組為次地震外, 其餘各組均成對出現。1995年,有研究表示,該帶強震頻度不高,中等地震相對活躍。強震活動的盛衰變化沒有明顯規律,其主體活動地段為汶川-茂縣一北川段和天全一寶興段,二者的強震具有交替發生的特點。
不過汶川縣地震台的陳曉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研究發現了一些變化,龍門山地震帶(中南段)中強地震具有明顯的遷移特徵。即1900年前的中強地震的遷移規律是由北(北東)往南(南西)遷移;1900年以來的中強地震的遷移規律正好相反,即由南(南西)往北(北東)遷移。
根據美國國家地震調查局(USGS)的測量數據,昨天的大地震震源深度約為10公里。《財經》雜志引述研究人員的話指出,且不論美國國家地震調查局的數據是否准確,但此次大地震屬於淺源地震,當無疑義。通常,震源位於地下70公里之內的,都稱為淺源地震,「震源深度越淺,地震能量越大。」
本報記者在《四川地震》2007年6月期上查到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監測研究所對當年1~3月的全省地震月報目錄(里氏震級ML ≥3.0),共有22處,其中2007年2月12日的那次地震震中也為汶川,震級3.2級,深度8公里。
四川省地礦局攀西地質大隊胡炎認為:X形活動斷裂帶控制著川、滇兩省大多數主要地震的發生, 如「蹺蹺板」兩端之互動。據已發生過的破壞性地震資料看, 一般情況下, 南東向組發震時, 北西向組在休息,反之亦然。
有關專家告訴新華社記者,在地震學中,一般發生的震級越高,其破壞力度越大。這次汶川地震7.8級,其震中地區的破壞力度在10度左右,會造成房倒屋塌、地質滑坡和地面裂縫等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