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長江各河段生態環境問題是什麼怎樣治理
問題:上游都是說冰雪消融快,水源減少,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中游的話水質受到工業及人類生產生活的污染及自然影響,由由中游地區水流較急大多為山區,而樹木砍伐過度,導致水土流失嚴重. 下游除了受工業污染外還由於下游水流平緩而造成河道堵塞,河床上升. 治理:
上;植樹造林,防止上游的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有利於減少下游的泥沙淤積
中;植樹造林,保持水土,合理利用水資源,減少水資源的浪費
下;加強長江沿岸水污染的管理,關停並轉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企業,合理利用水資源,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和污染,加固下游的堤壩。
⑵ 地理:長江上游,中游,下游分別有什麼問題,其原因以及措施
一、問題:
1、上游:森林面積減少,冰川萎縮,水土流失。
2、中游:洪災,荊江河段的地上河。
3、下游:湖泊面積減少,主要是圍湖造田。
二、措施:
1、上游:植樹造林,營造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
2、中游:興修水利樞紐工程。
3、下游:退田還湖。
長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國重要的糧、油、棉生產基地,亦為中國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長江天然水系及縱橫交錯的人工河渠使該區成為中國河網密度最大地區。同時該區是中國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區,著名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等。
(2)地理長江生態問題如何解決擴展閱讀
我國的洪湖、鄱陽湖、洞庭湖、滇池等湖泊,自60年代以來被大規模圍墾造田,加劇了湖區環境生態的劣變。湖北省的洪湖,1964年尚有水田83.2萬畝,經多次圍湖累計達30萬畝,現存水面53萬畝。
由於湖容減小,嚴重減弱湖區的調蓄抗災功能,以致汛期漬澇災害頻繁、低湖田土壤環境惡化,效益下降。圍墾使水禽賴以生息的大片蘆葦、荻叢環境遭到破壞,使水生動、植物種類發生變化,有些種群幾乎絕跡,建閘使江湖隔斷,洄遊、半洄遊魚類的游動通道受阻,破壞了繁殖、肥育的生態條件,使湖區水產資源受到極大損害。
圍湖造田必須通過綜合調查,保證湖泊生態的協調,發揮湖泊的調蓄、水產、農業和旅遊等多種功能,以獲得生態、環境、經濟的綜合效益。
大量的圍湖造田容易造成洪澇災害。長江流域就是個例子,解放以後長江中游大量的圍湖造田,洞庭湖由原來的第一大淡水湖面積迅速下降。
其他淡水湖的面積也迅速減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這些湖泊在水利方面起著接納長江水的作用,湖泊面積的減小,直接導致了長江水沒有足夠的空間分流,很容易造成洪災。98年的洪災跟這方面也有關系。
⑶ 長江上游,中下游地區分別存在哪些生態環境問題
一、長江上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
1、水土流失嚴重。
長江上游大面積的森林遭到砍伐,致使每年數百萬噸的表土流失,這也是中下遊河道淤積、洪澇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物種滅絕危機。
長江中的白鱀豚、中華鱘、長江鱘、白鱘、鰣魚等珍稀野生魚類已經瀕臨滅絕。
二、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
1、泥沙淤積。
特別是雨季,河流處於汛期,河流水量比較大,帶來的泥沙多,泥沙淤積比較強。
2、洪澇災害。
受亞熱帶季風和台風等因素的影響,長江中下游平原區是中國暴雨多發區和暴雨強度最大的區域之一,也是暴雨洪澇災害多發區域。
3、水污染。
小城市和城鎮基本沒有污水處理廠,大量廢污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直接排到附近江河、湖泊等水體中,雖然長江水資源總量佔全國1/3,但接受的廢污水總量接近全國的50%,水污染嚴重。
(3)地理長江生態問題如何解決擴展閱讀:
長江治理的水利:
1、南水北調工程:能改善我國黃河、淮河、海河流域及西北地區嚴重缺水的局面。
2、西線工程:從長江上游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引水到黃河上游,解決西北地區缺水問題。
3、中線工程:從漢江丹江口水庫引水,向黃淮海平原西部和北京、天津供水。
4、東線工程:從長江幹流江都三江營抽水,供江蘇、山東、安徽、河北、天津等省市用水。
5、引江濟淮線工程:從長江北岸裕溪口、鳳凰頸、神塘河引水,經巢湖後跨江淮分水嶺,送水至淮河,補充兩淮地區的工農業和城市生活用水。
網路-長江
網路-長江生態系統
網路-長江綠色生態走廊
⑷ 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應採取哪些有效措施
如何保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呢?
強化主體功能,優化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強化主體功能,就是要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依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明確發展方向,完善開發和保護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形成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盡快建立長江經濟帶空間規劃體系,推進「多規合一」。城市化地區,要優化空間結構,留足生態空間,確保水土氣資源不超載,防止城市病發生。糧食主產區,要嚴守耕地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保障農產品綠色健康與供給。生態功能區,要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升生態資源質量、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要持續降低人口壓力,減少當地居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經濟依賴。
建設綠色生態廊道,增強長江經濟帶優質生態產品生產和供給能力。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流域生態保護修復,事關我國重要生態寶庫安全,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立和形成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過濾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調節洪水等生態服務功能的水清地綠天藍的生態廊道非常重要。通過開展森林、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提升流域國土面積綠色覆蓋率,特別是提高沿江地區退耕還林、退埦還湖,人工造林比例,優化長江經濟帶生態屏障網格體系,提升森林質量與濕地系統功能,增強生態保障能力。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實施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制度,拓展補償領域,提高補償標准,完善補償方式,保證生態功能區政府、企業和居民專心投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嚴控污染物排放,改善長江經濟帶環境質量。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和水生態安全面臨巨大威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污染物排放過大。要實施最嚴格的污染防控制度,推廣「河長制」「湖長制」,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的聯防聯控體系,顯著降低污染物排放基數,全面遏制、根本扭轉部分流域、河段、湖泊水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重點實施化工污染、船舶污染以及尾礦庫治理工程,增加流域截面水質監測點,實現全流域、全天候實時監控,擴大流域污染物監控范圍,確保沿線工業污染源排放全面達標。推進沿線城鎮特別是中上游地區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村生態環境大整治,補齊小城鎮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短板」。構建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壯大清潔生產技術,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推動現有產能改造提升、有序轉移,提升防範長江經濟帶環境風險能力。
改進自然資源開發管理,確保長江經濟帶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但自然資源無序和過度開發又會破壞生態環境。長江經濟帶城市發展和水利、礦產開發存在著對水、土、林、礦等自然資源的無序開發和過度開發現象,破壞了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對自然資源管理而言,就是要保護優先、永續利用和代際均衡。為此,要強化長江經濟帶自然資源利用監管,按照自然資源類型、自然資源空間分布,進行分區分類精準管控。劃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嚴格落實資源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推進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工作,改進幹部政績考核辦法,實施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自然資源損失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快完成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完善水、土、林、礦等產權交易市場,推進自然資源有償使用。
⑸ 長江上中下游的問題及其治理措施
1、水流平緩
雖然長度達6300多公里的長江整體落差高達6600多米,平均每百公里的落差高達84.4米,但自宜賓以上的上游,落差就高達6200米,留給中下游的落差不足400米,而長江中下游的長度長達1771公里,這必然導致長江中下游水流極其平緩。
事實上在長江中下游的分界線,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其全縣平均海拔僅為68米,此處長江水面海拔不到50米,而下游的長度高達844公里,這意味著長江下游的總落差不到50米!
水平平緩雖然有利於通航,但導致水流極其緩慢,洪水長時間不退。而且水流緩慢也容易導致泥沙沉積,使得河床不斷抬高,對沿岸造成巨大威脅;更要命的是,夏季汛期時盛行東南季風,風暴潮的出現會不可避免地導致海水倒灌,進一步阻礙長江的快速入海。
2、入海口少
長江洪澇災害頻發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入海口太少,從長江流域圖也能看出,入海口的流域寬度極小,這本身就意味著排水不暢。
而和入海口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長江中上游的支流還特別多,很多支流水量還很大。當各支流河水湧入長江幹流,幹流水位不斷升高也就成為必然的事實(公眾號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3、氣候因素
長江洪澇災害之所以頻發,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於氣候。
長江中下游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區,其氣候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乾燥。每年的6月下旬到7月上旬,因為鋒面氣旋在長江流域的季節性緩慢移動,長江幹流南北的支流會相繼進入汛期,屆時長江水量會很快迎來高峰。
4、東西流向
長江流域洪澇災害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幹流的東西流向,這使得長江江水入海時,幾乎整個中下游都在降水,這自然極其容易導致水量的聚集。
相比之下,南北流向的河流,就不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
5、河湖淤積
如果說自然因素是導致長江水量巨大的根源,那麼人為的生態破壞就是洪澇災害愈演愈烈的最大推手。
因為轟轟烈烈的西部大開發,西部生態環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這反映到長江生態就是水土流失加劇,長江含沙量增加。
不過由於三峽這樣的水利工程的攔截,下遊河湖淤積的速度不至於太快。但問題在於,圍湖造田的屢禁不止導致了河湖尤其是湖泊的迅速萎縮,其調蓄洪水的作用也大為削弱。
面對長江流域愈演愈烈的洪澇災害,當前最要緊的是禁止圍湖造田等自斷後路的做法,恢復河湖的調蓄能力,畢竟三峽再厲害,也只能是攔截上游的來水,而長江中下游的洪澇災害相當一部分來源於降水。
而除了恢復生態,想方設法減少長江入海難度也應該是重中之重,比如挖掘人工運河、將河道截彎取直等。
⑹ 長江上、中、下游的問題和保護措施是什麼
1、長江上游的問題表現為水土流失。上游各省區應注意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針對上游地區存在的生態問題,我們能採取的措施是退耕還林、植樹造林、保護植被等。
2、 長江中下游的問題表現為泥沙淤積,洪澇災害和水污染,尤其入海口和沿海是污染的高風險區,中下游各省區應注重打壩淤地、防災減災;保護環境。
3、下游:洪水並發,會造成泉流域災害。主要採取的措施是禁止森林的亂砍亂罰,還有加固大堤。
4、長江幹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公里,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其中直門達至宜賓稱金沙江,長3464公里。宜賓至宜昌河段習稱川江,長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為中游,長955公里,流域面積68萬平方公里。湖口至出海口為下游,長938公里,流域面積12萬平方公里。
⑺ 長江流域出現了哪些環境問題怎樣保護和治理長江
長江問題從總體上看,長江水資源總量巨大,但時空分布不均,人口不斷增加,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的關系處理不當,存在洪、澇、旱、污、水土流失等災害,尚待繼續防治。特別嚴重的是長江流域江河、湖泊、圩區內河水污染日益加劇。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維護和建設健康長江是目前長江的首要任務。主要存在的問題是水污染、泥沙淤積、洪澇災害和未能理想地發揮水環境的多功能,特別是生態功能的作用。據水利部水保司的材料,八十年代遙感調查統計,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達56.2萬平方公里,占流域總面積180萬平方公里的31.2%;年土壤侵蝕總量24億噸,相當於黃河流域的1.5倍。長江流域已成為我國七大江河中水土流失面積和年土壤侵蝕總量最大的流域。據2004年《環境質量公報顯示》長江水系屬輕度污染。104個水質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72.1%、18.3%和9.6%,主要污染指標為石油類、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與上年相比,水質無明顯變化。長江因水量較大,環境容量較大,因此污染問題不是特別突出。但總體水質有惡化的趨勢。污染已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了。
我們應該擴大植被覆蓋率,加強沿岸治理工作,對小、臟、亂、差的企業進行關停轉。以此來綜合治理。
⑻ 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如何提高長江水域生態功能
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這件事情在網上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不得不說的是如果想要提高長江水域生態功能,一定要注意周圍的環境,把資源保護污染防治山水林田湖一體化管理,進行精細化的管理,同時也應該在長江大保護的責任作出明確的劃分,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各部門和各級政府盡職盡責。
三、希望人們對於生態環境能夠更加的重視
由此可以看出長江保護法是可以長期實行的,法律也是讓人感覺到了法是立國之根本,依法嚴格貫徹執行長江的明天就有希望,我們也希望這部法律法規能夠更加的完善,執行起來能更加的暢通無阻,也希望長江流域的人們能夠重視起來,因為只有保護好當地的水源,才可以讓祖祖輩輩獲得更多的收益,也希望人們對於生態環境能夠更加的重視,因為現在的生態環境是經不起摧殘的,我們也希望每個人能夠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當做自己的事情一樣。
⑼ 高中地理怎麼治理長江黃河上中下游
長江上游:
一、加強長江上游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的建設。
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對現在森林採取保護性的經營和開發。
長江中游:
•嚴禁沿湖圍墾,退耕還湖,疏浚湖泊,增強湖泊的調蓄能力。
•搞好分洪工程,
•營造中游防護林,綜合開發治理山區,保持水土。
•修建水利樞紐,發揮其攔洪治沙功能。
長江下游:
•調整並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技術進步和創新。
•逐步淘汰和改造傳統工業。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
•加強環境保護。
•推廣環保技術。
•加大環保執法力度。
黃河的治理措施:
1、上中游進行水能的梯極開發。
2、中游地區進行水土保持工作,以減少入河泥沙量。
3、修建水利樞紐,調節徑流,同時還對攔沙、調 沙、防洪起到作用。
4、大力發展節水型工業,改善灌溉技術,提高節水意識。
5、下游疏通河道,加固堤壩。
6、引黃灌溉。
⑽ 長江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對策有哪些
長江流域橫跨我國華東、華中、西南三大經濟區,地理位置優越,水資源得天獨厚,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區域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長江治理開發工作,組建了流域機構,開展了流域綜合利用規劃,初步建立了長江防洪、灌溉、水力發電、航運、水土保持和水資源保護體系,在保護流域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中作出了巨大貢獻。
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流域情況的變化,長江治理開發的新情況、新問題、新任務層出不窮,必須認真分析研究,及時加以解決,把長江治理開發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讓長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加強防洪保安體系建設,仍是長江治理開發的首要任務
一是抓緊完成長江近期防洪工程建設任務。
在按規劃完成長江中下游幹流堤防建設任務之後,繼續加強洞庭湖、鄱陽湖區及支流堤防的達標建設和長江中下遊河道整治。對荊江四口洪道、洞庭湖區及其四水尾閭、鄱陽湖區及其五河尾閭進行必要的清淤疏浚,清除洪障,保持行洪暢通。
研究有針對性的措施,挖掘潛力,充分發揮丹江口、五強溪等已建大型水庫的防洪作用。三峽工程防洪庫容及其調度運行對長江中下游防洪意義重大,要按照水利部審定的《三峽水利樞紐防洪調度方案編制工作大綱》,積極開展水庫防洪庫容的復核及三峽工程不同運行階段防洪調度方案的編制工作。
根據遠近結合、突出重點的原則和移民建鎮的思路,分步安排分蓄洪區建設,實現計劃分洪,盡可能減少分洪損失,近期重點實施城陵磯附近100億m3的分蓄洪區建設。
二是進一步加強長江防洪工程體系建設。要進一步提高防洪標准,減少分蓄洪區的使用機率和范圍,必須興建防洪作用較大的干支流水庫。為了使長江防洪體系能主動適應三峽工程建成後情況的變化,要加緊長江中游防洪物理模型及數學模型、三峽工程建成後對長江中下游防洪形勢及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等工作,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
三是要高度重視非工程防洪措施的建設和運用。長江洪水的自然特性表明,即使防洪工程系統進一步完善後,要完全消除洪水災害也是不可能的。
必須大力加強非工程措施的建設,人為的活動要從無序、無節制地與洪水爭地,轉變為有序、可持續地與洪水協調共處,特別是對土地的開發利用必須適度,以便在長江發生不同量級洪水時,提供足夠的蓄泄場所,避免發生影響全局的毀滅性災害。要加快長江防汛指揮系統的建設,積極開展長江防禦超標准洪水預案的研究和修訂,加強洪水保險等有關政策法規的研究及實施。
要強化流域機構的防洪管理職能,加強防洪風險的研究及風險管理,依法加強河道、湖泊和分蓄洪區的管理,嚴禁對河道湖泊洲灘進行新的圍墾和侵佔。
(二)、加快開發利用水資源,是新世紀長江治理開發的重大戰略舉措
1.抓緊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盡快實現我國水資源配置「四橫三縱」的總體格局
2.加快長江流域水能資源開發步伐,為國民經濟提供優質能源
(三)、加強上游水土保持,加快中下遊河道整治和泥沙防治,是長江治理開發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
1.進一步加強上游地區水土保持,遏制人為水土流失
2.加強泥沙的原型觀測,充分發揮上游水庫的攔沙作用
3.加強中下遊河床演變的觀測與分析,加快實施關鍵性河勢控制工程,保持中下遊河勢的穩定
4.深入研究復雜多變的江湖關系,科學調控水沙
5.加大長江口綜合治理與開發利用的力度,促進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的發展
(四)、強化水資源保護,是實現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一是堅持「節流優先、治污為本」的城市水資源戰略。城市工業用水的70%以上將轉化為污水,「節流優先」是降低供水投資、減少污染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合理選擇,也是世界發達國家城市用水的發展方向。據預測,2010年供水設施的單位投資約為8元/m3,污水處理約為10元/m3,而節水僅需3元/m3左右,通過節水減少污水排放是最為經濟的手段。「治污為本」是保護供水水質、改善水環境的必然要求。
長江流域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處理率不高,據預測,要在2010年以前基本遏制城市水污染的發展趨勢,保護城市水源,並在2030年以前使水環境有明顯改善,2010年和2030年城市污水的有效處理率必須分別達到50%和80%以上。
二是堅持以源頭控制為主的污染綜合防治戰略。由於工業結構的不合理和傳統的發展模式,工業廢水造成的水污染負荷占水污染總負荷的50%以上,絕大多數有毒有害物質都是由工業廢水的排放帶入水體的,要把控制工業污染做為源頭治理的重點,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淘汰耗能大、用水量大、技術落後的產品和工藝,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提高資源利用率,削減污染排放量。
與此同時,要結合生態農業、節水農業的建設,通過合理使用化肥、農葯以及充分利用農村各種廢棄物和畜禽養殖業的廢水,將面源污染減少到最少。特別要加強對飲用水源地的保護,保障飲用水安全。
三是堅持多種手段並用。大力推進水資源保護法制建設。建議抓住《水法》修定的有利時機,增設「水資源保護」專章,建立具體的水資源保護制度,同時強化違法的法律責任,增加流域管理方面的條款。
具體到長江流域,應根據三峽庫區水環境的保護、南水北調供水水源地的水資源保護、長江口水生態系統的保護、西部大開發中的水資源保護和長江中下游濕地的保護與利用等實際需要,制定適合長江流域特點的流域水資源保護法規,通過法制保障流域的水資源保護工作。切實加強流域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盡快將長江流域水功能區劃和水資源保護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並採取有效措施加強規劃實施的監督管理。
加大水資源保護投入,在巢湖等重點水域實施一批水資源保護工程。
採用調水、截污、清淤、非點源控制生物治理、污染源治理等綜合措施,為用水安全和生態用水提供可靠保障。積極探索運用稅收、財政、信貸、補貼、獎勵、收費、賠償、罰款等經濟杠桿,調節流域內人類活動與水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通過經濟手段來控制污染。抓緊水資源保護基礎工作,大力推廣應用新技術。
對主要城市江段的水質、入河排污口、近岸水域、魚體殘毒及沉積物等進行全面系統的調研;根據長江流域的具體情況,積極開展水資源保護規劃、節水防污、水體富營養化控制和流域水環境管理模型開發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抓緊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決策支持系統的建設,推進水生生物環境診斷技術的應用,逐步研究採用自動監測、遙感監測等技術手段,為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制定適當的環境技術政策,鼓勵低污染和無污染生產。
(五)、堅持體制、機制、科技創新,是推進長江治理開發的根本動力
長江流域機構現行的管理體制及其運行機制,與其肩負的使命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要求還很不適應。
最突出的問題是:依據現行的《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水法律、法規的規定,流域機構的執法主體地位不明確?難以適應依法行政的需要;流域機構對於違法水事活動很難進行處罰和糾正,對流域內的控制性骨幹工程大多沒有直接管理和調度權,無法起到統一調度的作用。
流域治理缺乏穩定的投資保障和有效的籌資機制;還存在政事企職能交叉,責、權、利不清的問題,長委的漢江集團、陸水管理局等主體企業的公益性耗費長期得不到補償,負擔沉重,缺乏活力。
完成新世紀長江治理開發的艱巨任務,必須在體制改革和機制、科技創新上狠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