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中的球形對稱究竟指什麼

地理中的球形對稱究竟指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03 10:12:01

⑴ 生活中哪些例子可以證明地球是圓的

下面這幾種事件可以證明地球是圓的:

1、在海上,遠處的船向我們過來時,我們會先看到船帆的桅桿。

2、不在赤道上的地方,容器中的水從小孔中漏出時,會形成漩渦。

3、不在赤道上的地方,懸掛一個擺錘,讓它東西方向擺動,它慢慢會形成圓錐擺,即擺的擺錘會劃圓。

4、麥哲倫開船朝一個方向行駛最終到出發點。

5、日食和月食時,地球投在太陽和月亮上的影子,邊緣總是圓弧形。

第一個提出地球是圓的人:

生活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從球形是最完美幾何體的觀點出發,認為大地是球形的。另外,畢達哥拉斯還制定了天體圓周運動的數學法則,提出了太陽、月亮和行星做圓周運動的思想。地球沿著一個球面圍繞著空間一個固定點處的「中央火」轉動,另一側有一個「對地星」與之平衡。

這種思想對後世的哥白尼的「日心說」理論有著重要的影響。畢達哥拉斯在公元前6世紀就提出了大地是圓球形的這種觀點,並提出了相應的猜想和推理,這無疑是空前絕後的。但是畢達哥拉斯只是提出了這種觀點,並沒有給出強烈的依據來讓所有人都接受它,而這個過程其實非常長。

畢達哥拉斯之後,演繹推理大師柏拉圖進一步完善了大地球形說的觀點,他認為對稱的形式是完美的屬性之一,人類所居住的地方也應該是對稱的,上下對稱,左右對稱,各種對稱,只能是球形了。

真正對「球形大地說」從科學上給出有力證明的是古希臘最博學的人亞里士多德,他通過許多自己的觀測和發現證明了這一點。比如越往北走,就會看到北極星離地面最高,越往南走,就會看到北極星離地面最低,如果地面是平的,就不會有這種情況。

在此之後,古希臘的諸多學者在亞里士多德的基礎上對地球進行了各種數據上的測量,托勒密的《地理學指南》更是震驚世界。

⑵ 關於地理知識上的對稱有哪些

一般對稱是以赤道對稱的,如氣候,植被等。還有鹽度是駝峰狀分布,以南北回歸線為最大,然後向兩邊遞減

⑶ 地球表面陸地分布中,南北對稱,並呈倒三角形,為什麼

海陸分布有如下特點。首先,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約佔北半球總面積的2/5;而在南半球陸地面積只佔1/5。在北半球的中、 高緯度,陸地分布幾乎連續不斷,最為寬廣;南半球的陸地在中、高緯度顯著收縮,南緯56°~65°之間,除一些島嶼外,幾乎全部為廣闊的海洋。但是,北半球的極地是一片海洋——北冰洋,南半球的極地卻是一塊大陸——南極大陸。

其次,各大陸的形狀都是北寬南窄,略呈倒三角形。除南極大陸外,所有大陸還南北成對分布:北美與南美、歐洲與非洲、亞洲和澳大利亞。每對大陸之間,形成范圍廣大的陸間海,島嶼星羅棋布。

另外,亞歐大陸東部邊緣環列著一連串花彩列島,形成向東突出的島弧,其外側則是一系列深邃的海溝。大西洋兩岸的輪廓互為對應,這一大陸的凸出部分能與另一大陸的凹進部分嵌合。

地球自誕生以來,風雲變幻,歷經滄桑,處於永恆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按照板塊構造理論,地球表層岩石圈被裂解為若干巨大的板塊。剛性的岩石圈板塊馱伏在塑性軟流圈之上,在地球表層作大規模水平運動。板塊與板塊之間,在地幔對流的驅動下,或相背分離,或相向聚合,或相互平移,從而發生板塊的擴張、俯沖、碰撞或錯動。板塊運動及其相互作用,帶動了大陸漂移和大洋的啟閉,導致了造山運動、火山、地震等種種地質構造作用。板塊構造學家認為,在早古生代,地球上存在統一的南方大陸和離散的北方大陸。到古生代末,北方大陸(勞亞古陸)與南方大陸(岡瓦納古陸)聯為一體,叫做泛大陸。此時全球是由一個大陸和一個大洋組成。從中生代至新生代,新大洋先後開啟,大陸則在漂移中由合而分。其中岡瓦納古陸發生多次分裂解體,多數裂解的塊體向北漂移,相繼歸並於勞亞古陸,後者擴展增生;在勞亞古陸內部,北大西洋開始啟開,北美大陸與歐洲乃沿此裂開、分離。全球便逐步演變為今天各個大陸和各個大洋的分布格局,但這不過是地球發展歷史中的一幕。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懸殊,形態變化多端。喜馬拉雅山脈的珠穆朗瑪峰的現測高度為海拔8848.13米,這是陸地上的最高點;而西亞約旦河的尾閭死海的水面為負392米,是陸地上的最低點,高低差距9240.13米。陸地地形通常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類型,它們以不同的規模在各大陸上交相分布,構成陸地表面起伏不平的外貌。

山地所佔面積並不大。陸地上有兩大高山帶,一是環太平洋帶,沿太平洋兩岸作南北向分布;另一是橫貫亞歐大陸中南部及非洲大陸北緣,略呈東西向分布。兩大高山帶是中生代以來近期地殼運動的產物,陸地上最高峻、宏偉的年輕山脈幾乎都集中於此,這里也是火山和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帶。中生代以前形成的山脈,如北美洲東部、歐洲中部和西北部、中亞、澳大利亞東部等,由於年代已久,歷經風化剝蝕,與上述高山帶相比,山勢大為遜色。 陸地上平原面積最廣,約1/4的地面海拔不足200米。多屬大河沖積平原,常見於大陸中部和沿海地帶,往往傍以山地或高原,這在北美和南美大陸最為顯著。

大片隆起的高原一般以前寒武紀古陸為核心,地殼相對較穩定,起伏不大。如非洲大陸的高原,亞洲中西伯利亞、蒙古高原和南部三大半島上的高原,澳大利亞西部高原,以及被巨厚冰層覆蓋的南極大陸高原,等等。另一些高原處於前述年輕山脈之間,地殼活動比較強烈,海拔較高,地面起伏也很大,如亞洲的青藏高原、伊朗高原,美洲西部山系中多數山間高原等。

以海平面為基準,陸地的平均高度是875米,而海洋的平均深度達3800米。海底地形大致可分為大陸邊緣、大洋中脊和洋底盆地三大單元。

大陸邊緣處於大陸和洋底盆地之間廣闊的過渡地帶,約佔大洋總面積的22%。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周緣稱大西洋型大陸邊緣,通常由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麓三部分組成。大陸架是陸地向海洋延伸的淺水地域,地勢微緩傾斜,最寬者可達1000多公里;大陸架向洋側進入大陸坡地帶,坡度顯著增加,水深也急劇加大,寬約數十至數百公里,地形崎嶇,常被海底峽谷所切割;大陸坡坡腳之下為大陸麓,這是由沉積物堆積而成的坦坡,寬達數百至上千公里,平緩地過渡到洋底盆地。太平洋周緣稱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大陸架狹窄,大陸坡很陡,缺失大陸麓,而代之以海溝。這里是板塊的潛沒(俯沖)帶,洋底最深的地方,地殼活動特別強烈。在太平洋西緣,海溝與島弧相伴;在太平洋東緣,海溝直接毗鄰大陸地塊,與陸上年輕的褶皺山脈構成地球表面最大的地形高差。

大洋中脊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內連續延伸,相對高度2000~3000米,總長度約80000公里,巍然聳立在洋底之上,堪稱地球表面最長的山系。在大西洋,它的位置居中,走向與兩岸輪廓一致,「中脊」之名即由此而來。大洋中脊是軟流圈地幔物質上涌、板塊增生之處,火山活動較強烈,部分火山山峰露出海面成為島嶼。

洋底盆地介於大陸邊緣與大洋中脊之間,水深一般在4000~5000米。這里分布有縱橫的海嶺,林立的海峰,孤立突兀的海丘,平緩隆起的海底高原,它們將洋底盆地分割成若干個海盆。海盆底部發育深海平原,坡度微緩,是地球表面最平坦的部分。

全球地理環境的結構 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其各組成要素和各個組成部分之間處於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之中。譬如,由於氣候轉暖,第四紀冰川退卻,從而引起了各大洋海面的升高和海岸的變化;在陸上引起地麵塑造過程、風化方式和成土作用的變化以及植物和動物的向北(在北半球)或向南(在南半球)移動等。南美洲西岸荒漠區的變化則提供了地理環境各部分之間緊密聯系的生動實例。在正常情況下,該區無論在氣候、地貌、水文性質、土壤、植被的生活型等方面,均體現乾旱的特性,這主要導因於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東緣的下沉氣流和沿海寒流的影響。但遇西太平洋信風氣流發生反向轉變的年份,一股水面下的暖流沿赤道向東太平洋流動,使南美洲赤道附近西岸海面升高,表層暖水溫度上升和厚度增大,於是經厄瓜多至秘魯一帶沿岸從赤道方面流來巨股表層暖水,使沿岸氣溫和降水量顯著增加,導致水文、植物、動物等也相應發生變化,區域的綜合特性從乾旱向濕潤轉化。這種反常現象,大致每隔二、三年或四、五年左右發生一次。

地球是一個球形,太陽光熱在地表的分布隨緯度而異;其次,地球表層的組成並非均質,地表結構也不同,如海陸的錯綜分布、地面的高低起伏等。因此,地理環境的各組成部分又存在著相互差異性。由於前一個原因,表現為地帶性的差異,從赤道向兩極,各地理要素一般表現東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分異格局,從而組合成一系列自然地帶;由於後一個原因,表現為非地帶性差異,地帶性規律因此發生偏差,甚至受到掩蓋。這兩種分異規律相互對立,又相互滲透。全球自然地理環境錯綜復雜的圖景,就是它們對立統一的體現。整個地理環境的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差異,在各大洲有著不同程度和不同內容的體現,這是由於各大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大陸輪廓和面積大小、地形結構、乃至歷史發展過程等方面的差異所引起的綜合反映,從而賦於了各大洲在自然地理上的獨特性。闡明一個洲的獨特性,對認識和探討全球地理環境的結構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個洲區別於其他各洲的獨特性,既體現著該洲的整體性,又反映了整個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以下僅從宏觀對比的角度,概述地理環境各大組成部分(大洲和大洋)的獨特性,旨在揭示全球地理環境結構的分異性。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居亞歐大陸東部,面臨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跨越從赤道到北極的所有緯度帶。因此,亞洲首先以幾乎齊全的氣候帶、復雜多樣的氣候類型、強烈的大陸性和典型的季風性區別於各大洲。除溫帶西岸海洋性氣候和極地冰原氣候外,具備寒帶、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的各種氣候類型。廣大內陸和高緯地區,與其他大洲同緯度地區相比較,普遍表現為氣溫年較差大、全年降水量高度集中夏季的特點。亞洲以兼具世界最冷、最熱、最干、最濕的地區之一而著稱,氣候要素變異的這種極端性,是氣候大陸性強的另一重要反映。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氣候區,氣溫、降水、風向等的季節變化特點顯明,分布范圍廣,包括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以及處於過渡地位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在世界上具有獨特意義。北亞的極地長寒氣候(苔原氣候)和亞寒帶大陸性氣候(針葉林氣候)橫貫大陸東西,面積廣大;中亞和西亞大部分屬溫帶、亞熱帶、熱帶乾旱氣候,乾旱區面積之廣堪與非洲相比。地形復雜,起伏極端,平均海拔950米,山地和高原約佔全洲面積的3/4。 地形的基本格局是:①崇山峻嶺多匯集於中南部,與山間高原和盆地緊密結合,構成橫亘東西的巨大高聳地帶,即青藏高原、帕米爾山結、伊朗高原、亞美尼亞山結、安納托利亞高原,以及北側的祁連、昆侖、興都庫什、厄爾布爾士、高加索等山脈,南側的喜馬拉雅、喀喇昆侖、蘇來曼、扎格羅斯、托羅斯等山脈;從帕米爾山結向東北,為夾峙於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的天山、阿爾泰山,再經蒙古高原南北兩側山地,與西伯利亞東部諸山脈相連。②地勢由中部向四周低降為中低山地、丘陵和平原,往西北展現著低平、坦盪的圖蘭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平原以東為起伏平緩的哈薩克丘陵和深受河流切割的中西伯利亞高原;在南部三大半島上,久經侵蝕的古老高原與近代大河沖積平原相間分布,自西向東為阿拉伯台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德干高原、印度河-恆河平原、撣邦高原、湄公河平原等;往東,地勢呈階梯狀下降,最後降為中國東部低山丘陵和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等沖積平原。③亞洲東緣為一系列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島,大部分由年輕褶皺山脈盤踞,外側鄰接深邃的海溝。在地形和氣候的綜合影響下,河網布局呈現不勻稱輻射狀特點。巨川大河多源於高聳的中部,流向四周,除內流河外,分別注入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河網稠密,多屬夏汛河流,各大河源遠流長,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黑龍江、長江、黃河和湄公河的長度均在4000公里以上,其中長江達6300公里,為世界三大長河之一。它們上游穿行於崇山峻嶺之間,形成許多幽深峽谷,水流湍急;下游則沖積成廣大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內流區廣大,約佔全洲總面積的30%,絕對面積居各洲之首,主要分布在地處內陸、氣候乾旱、地形比較封閉的中亞和西亞。全洲缺乏大的淡水湖群,但湖泊類型多樣,分布廣泛,並有不少名聞世界,如裏海是世界第一大湖(海跡湖),貝加爾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死海是世界含鹽量最高的湖泊和陸地的最低點。作為亞洲地理環境重要標志的植被和土壤,不僅在類型組成上同樣體現了復雜多樣性,它們分布、更替的圖式也反映了全洲地理環境的分異格局。北亞的苔原-冰沼土和針葉林-灰化土是北半球同類型地帶的一部分,東西延伸,南北更替,體現了明顯的地帶性分異規律。自此向南,受地形與距海遠近等非地帶性因素的干擾,分異為沿海(東亞-東南亞)和內陸(中亞)兩個不同的更替序列,前者順應熱量的變化主要為溫帶落葉闊葉林-棕色森林土、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和黃壤、熱帶季風林-磚紅壤化紅壤和熱帶雨林-磚紅壤;後者順應干濕的變化,主要有溫帶森林草原-灰色森林土、溫帶草原-黑鈣土和栗鈣土、荒漠草原-棕色草原土、乾旱荒漠-灰鈣土和荒漠土。在高大山脈和高原區,還具有多樣化的垂直地帶性結構。總之,作為全球最大陸地自然綜合體的亞洲,突出表現了各地理要素類型的多樣性和極端性,通過地帶性差異與非地帶性差異的兼收並蓄、錯綜復雜的交叉關系,構成其特有的地理環境結構圖式。

⑷ 什麼是球形對稱

空間內一個幾何體繞某一點朝任意方向旋轉任意角度後所得的新的幾何體(包括其位置關系)與原幾何體完全相同,則這個幾何體關於該點球對稱.
簡單說就是怎麼轉都看起來和原來一樣么~

⑸ 離子鍵陰陽離子電荷球形對稱,是什麼意思什麼是球形對稱,能不能畫個示意圖

解析:

指的是 陰(陽)離子的核外電子相對於原子核來講都是各向同性的(即在所有方向上的電荷分布都是一樣的)

⑹ 圓柱對稱,球形對稱和鏡面反對稱是什麼

圓柱

⑺ 地球是一個南北半球對稱的球體。對嗎

科學家經過長期的精密測量,發現地球並不是一個規則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地球的赤道半徑比極半徑約長21千米,這點差別與地球的平均半徑相比,十分微小.
故選:D.

⑻ 請問球體內電荷呈球對稱分布和電荷均勻分布的區別是什麼

如圖可認為是呈球對稱分布,

但分布並不均勻,所以不是均勻分布。

⑼ 地球的地理特徵

主詞條:地球質量
卡文迪許認為地球的質量約為5.96×10^24千克地球的赤道半徑ra=6378137m≈6378km,極半徑rb=6356752m≈6357km,扁率e=1/298.257,忽略地球非球形對稱,平均半徑r=6371km。在赤道某海平面處重力加速度的值ga=9.780m/s,在北極某海平面處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b=9.832m/s,全球通用的重力加速度標准值g=9.807m/s,地球自轉周期為23小時56分4秒(恆星日),即T=8.616×10^4s。 主詞條:地球形狀
月食時,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投射在月球上的地球影子總是圓的;往南或往北作長途旅行時,則會發現同一個星星在天空中的高度是不一樣的。一些聰明的古人從諸如此類的蛛絲馬跡中就已經猜測到地球可能是球形的。托勒玫的地心說也明確地描述了地球為球形的觀點,但是直到16世紀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的船隊完成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環球航行,才真正用實踐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地球是個球體。
科學家經過長期的精密測量,發現地球並不是一個規則球體,而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赤道稍鼓的不規則橢圓球體,誇張地說,有點像「梨子」,稱之為「梨形體」。地球的赤道半徑約長6378.137Km,這點差別與地球的平均半徑相比,十分微小,從宇宙空間看地球,仍可將它視為一個規則球體。如果按照這個比例製作一個半徑為1米的地球儀,那麼赤道半徑僅僅比極半徑長了大約3毫米,憑著人的肉眼是難以察覺出來的,因此在製作地球儀時總是將它做成規則球體。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在最近的一個世紀里,這一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拓展。起初,地球被認為是宇宙的中心,而當時對宇宙的認識只包括那些肉眼可見的行星和天球上看似固定不變的恆星。17世紀日心說被廣泛接受,其後威廉·赫歇爾和其他天文學家通過觀測發現太陽位於一個由恆星構成的盤狀星系中。到了20世紀,對螺旋狀星雲的觀測顯示我們的銀河系只是膨脹宇宙中的數十億計的星系中的一個。到了21世紀,可觀測宇宙的整體結構開始變得明朗——超星系團構成了包含大尺度纖維和空洞的巨大的網狀結構。超星系團、大尺度纖維狀結構和空洞可能是宇宙中存在的最大的相干結構。在更大的尺度上(十億秒差距以上)宇宙是均勻的,也就是說其各個部分平均有著相同的密度、組分和結構。
宇宙是沒有「中心」或者「邊界」的,因此我們無法標出地球在整個宇宙中的絕對位置。地球位於可觀測宇宙的中心,這是因為可觀測性是由到地球的距離決定的。在各種尺度上,我們可以以特定的結構作為參照系來給出地球的相對位置。目前依然無法確定宇宙是否是無窮的。 名稱緯線經線定義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指示方向東西方向。南北方向。長度長度不一,赤道最長。所有經線長度相等。形狀除極點外,緯線圈都是圓所有經線都是半圓。起止度數 0度(0°緯線叫赤道)—90°N/S 0度(0°經線叫本初子午線)—180° 代號 北緯—N,南緯—S 東經—E,西經—W 如何區分 區分南、北緯(兩種方法):
1、赤道(0°緯線)以北為北緯N,赤道以南為南緯S;
2、緯度向北遞增為北緯N,緯度向南遞增為南緯S。 區分東、西經(兩種方法):
1、本初子午線(0度經線)以東為東經E,本初子午線以西為西經W;
2、經度向東遞增為東經E,經度向西遞增為西經E。 半球劃分 赤道分南、北半球 20°W和160°E分東、西半球

⑽ 地理坐標對稱 地心對稱和地軸對稱怎麼求 如題..

= =不難吧……地軸對稱就是緯度不變,經度變了,180°-原來的經度=所求經度,然後就是東經變成西經,西經變成東經……地心對稱就是緯度經度都變,緯度就是數字不變,南北緯的字母換一下就行了,而經度同上……

閱讀全文

與地理中的球形對稱究竟指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