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是什麼

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03 13:27:20

⑴ 城市地理學和城市社會地理學的區別

一、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主要任務
1、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就是城市這一復雜的動態大系統。
2、城市地理學的主要任務是揭示和預測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發展變化的規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的規律,屬於認識世界的任務;科學預測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變化的規律,屬於改造世界的任務。
1. 城市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1、城市的形成發展條件、城市的生長。2、城市內部空間組織:城市功能分區、城市功能區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會空間、人的行為等。3、城市問題:城市環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貧困區的空間組織、城市化、區域城市體系、城市分類。
2. 什麼是都市區:一個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與這個核心具有高度的社會經濟一體化傾向的鄰接社區的組合,一般以縣作為基本單位。
3. 大都市帶:由許多都市區首尾連成一體,它們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又存在著密切的交互作用,這樣的巨大城市地域復合體叫做大都市帶。
4. 城市與鄉村的本質特異:1、在產業構成上,城鎮是以從事非農活動的人口為主的居、民點。2、在規模上,城鎮聚居有較多的人口總數。3、在景觀上,城鎮有較大的人口密度和景觀密度。4、在物質構成上,城鎮有給水系統、綠地系統、廣場、博物館等市政設施和公共設施。5、在職能上,城鎮是工業、商業、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經濟政治的中心。6、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人口素質等方面
5. 城市發展的區域基礎包括區域自然地理條件(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和區域經濟地理條件兩大類型。
6. 城市經濟活動的基本與非基本活動對城市發展的影響:141頁最後一段(至142頁)城市發展的內部動力主要來自輸出活動即基本部分的發展,由於城市基本活動部分的發展,從輸出產品和勞務中獲得的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導致基本部分的職工對本地消費和服務需求的擴大,也就導致了本地非基本部分就業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基本活動收入的另一部分則用於本身的擴大再生產,繼續為城市從外部獲得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動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當地人口的進一步增加,這樣反過來又增加本地的需求和本地區的人口。城市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兩部分活動在一個地方循環往復、不斷積聚的過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資、收入和職工的增加,最後在城市所產生的連鎖反反應的結果總是數倍於原來的投資、收入和職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動所引起的這樣一種放大的機制被稱作「剩數效應」。
7. 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是城市與其外部的自然、經濟、政治等客觀事物在空間上相結合的特點,有利的結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促進城市的發展,反之亦反。
8. 不同類型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有三種類型:1、中心地城鎮。2交通貿易城鎮。3、專門化職能城鎮。中心地城鎮是為了滿足廣大農村物資集散和綜合服務需要而產生的。隨著商品農業的出現和發展,物資集散和交換功能的擴大而不斷產生和發展。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制的建立,穩定和加強了小城鎮在整個城鎮體系中的地位。交通貿易城鎮是為滿足區域貿易和交通運轉的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鐵路樞紐、公路中心。其形成與發展取決於天賦的和人為的交通地理位置。古代的驛站是這類小城市的雛形。近代隨著經濟發展,以轉運功能和區際貿易為基礎,促進了這類城市的大量產生和不斷發展。專門化職能城鎮是為滿足某種專門的需要,在積聚經濟、規模經濟的作用下形成的以某種專門職能為主的城市。其發展主要取決於經濟腹地、後方輸運系統及城市本身的建設條件。
9. 簡述郊區城市化的特點:,1,土地集約化:A農產品商品化(大田作業向城郊農業轉變)B勞動力商品化(農業人口轉變為兼業人口)C土地商品化(農業用地轉變為城鎮用地)2,產業結構高度化:遵循「配第- 克拉克」定律進行,郊區是受城市化影響最深的地域,城市經濟的轉換和向外擴散最先影響到郊區。從產業結構看,大城市郊區經濟以工業為主,勞動力結構以從事非農業生產活動為主。城市工業採用「飛地」形式在郊區新建工業衛星城市或工業點,他們對郊區產業結構的轉變也起了重要作用 3,城市網路化:城市網路化是指由各種現代交通手段,通訊手段,管道和綠地等為載體,各種不同功能,不同規模模的城鎮為基礎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能量交換的城鄉體系。
10. 簡述當代中國城市化的特點:1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基本上相適應 2城市規模體系的動態變化加速 3城市化水平的省際差異顯著 4郊區化進程已經顯著 5都市連綿區成為國家經濟的核心地區 ,中國未來城市化道路取向是什麼 發展鄉鎮企業,走自上而下的城市化道路是我國實現城市化的重要途徑。
11. 城市化的定義與類型
定義:是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域轉化為城市地域,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活動,農村生活方式轉化為城市生活方式的過程。
類型:向心性城市化與離心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與飛地型城市化
景觀型城市化與職能型城市化
積極型城市化與消極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城市型與自下而上城市化
12. 名詞解釋:城市職能指某城市在國家或區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擔的分工。
城市性質是城市主要職能的概括,指一個城市在全國或者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個性特點和發展方向。
首位度 一國最大城市與第二城市的人口比值。
首位城市 在規模上與第二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國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中佔有明顯優勢的城市定義為首位城市。
城市金字塔 把一個國家或區域中許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規模大小分成等級,就有一種普遍存在的規律性現象,及城市數量隨著規模等級而變動,規模等級越高,城市數量越少,規模等級越低,城市數量越多,把這種關系用圖表示出來,形成城市規模等級金字塔。
首位分布 首位度大的城市規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位序規模法則 從城市的規模和城市規模位序的關系來考察一個城市體系的規模分布。
13. 城市職能分類方法P145
1一般描述法:首先確定一個城市的類別體系,以描述性的名稱加以命名,在根據自己對每個城市的了解,分別把城市歸入各個類別。
2城市類別依然是分類者事先決定的但每一類增加了一個統計上的數量標准。
3統計分析方法用比較客觀的統計參數來代替人為確定數量指標
4城市經濟基礎研究的方法應扣除城市非基本部分以後,在城市基本部分的結構基礎上來進行分類。
5多變數分析法 主要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
6 新的動態,基於長波理論的城市職能分類思想。
14. 論述我國「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小城市」發展方針的合理性P182
1、違背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規律(在城市化初中期大城市超前發展,人口增長速度快於中小城市)2、具有主觀性和片面性(城市規模的表現)3、不符合中國國情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中國大城市病產生的根源是基礎設施,交通和環境及社會治安等的投入不夠)
四、不符合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需求(需要若干國際性的中心城市,以建立國際經濟聯系,參與時間經濟循環)
15. 空間相互作用和空間擴散的基本類型
1.空間相互作用--物質、能量、人員和信息的交換。
相互作用的類型:① 物質和人員的流動,表現為物流。
② 各種交易過程,表現為貨幣流。
③ 信息的流動和創新的擴散,表現為信息流和技術流。
2.空間擴散——思想、創新、文化特質和行為模式等從其發源地向外擴展和傳播。
空間擴散的基本類型:傳染擴散;等級擴散;重新區位擴散。
15.論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的要點p204
中心地:可以表述為向居住在他周圍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種貨流和服務的地方。
克里斯塔勒理論的核心思想可概括如下:
1)中心地的等級越高,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種類就越齊全,而低等級中心地僅限於供應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少數商品和服務。
2)兩個相領同級中心地之間的距離是相等的,中心地的等級越低,其間的距離就越短,間距S與中心地等級n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數量關系。
3)各等級中心地及其市場區在一個完整的網路系統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層層六邊形網路。
4)不同等級中心地的市場區之間應按K=3、4、7的原則,保持嚴格的比例關系
中心地理論的三大原則模型:
(1) 市場最優原則 這一原則能夠確保各級中心地對它所影響的范圍提供最大方便的服務 。
(2)交通最優原則 使次級中心之間以及次級中心與較高一級中心之間的距離最短。
(3)行政最優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每一個中心地完全控制其從屬的低一級的中心地,次一級中心地不能同時接受兩個或兩個以外高級中心地的影響。
16.什麼是城鎮體系規劃p241
是以城鎮為重點的區域規劃
17.區域城鎮體系規劃的主要內容p246
1)綜合評價區域與城市的發展條件和建設條件;
2)預測區域人口增長,確定城鎮化目標;
3)確定本區域的城鎮發展戰略;
4)提出城鎮體系的功能結構和城鎮分工;
5)確定城鎮體系的等級和規模結構;
6)確定城鎮體系的空間布局;
7)統籌安排區域基礎設施、社會設施
8)確定保護區域的生態環境、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和措施;
9)明確城市發展用地的數量,並與土地利用規劃相協調;
10)提出實施規劃的政策和措施。
18.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三模式p274
⑴伯吉斯的同心環模

1.中心商業區;2.過渡地帶;3.工人居住帶;4.中產階級居住帶;5.通勤帶
觀點:城市人口遷入及其移動導致了城市地域分化,城市是以不同功能用途的土地圍繞單一核心,有規則地從內向外擴展,形成圈層式結構。

⑵ 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什麼

地理學就是研究人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開發和保護地球表面的自然資源,協調自然與人類的關系。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研究課題,曾被稱為科學之母。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區域和國家進行描述。傳統上,地理學在描述不同地區及居民間的情形時,就和歷史學密切聯系(如希羅多德);在確定地球的大小和地區的位置時,就和天文學及哲學有聯系(如厄拉多塞〔Eratosthenes〕和托勒密)。德國博物學者及地理學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6�51859),是興起現代地理學的一位關鍵人物,因為他作出了精確的測量、細心的觀察記錄以及對人文與自然特徵的重要區域類型的制圖。
地理學以往僅指地球的繪圖與勘查,今天已成為一門范圍廣泛的學科。地球表面各種現象的任何空間變化類型都受到影響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許多因素的制約,因而地理學家必須熟悉生物學、社會學及地學等學科。例如,非洲的沙漠化經常歸咎於乾旱,但研究表明,是因過度放牧、農業過度擴展和毀林燒柴而加劇的。許多現象是由其他學科的專家研究的,但地理學家的特殊任務是調查研究其分布模式、地域配合、聯結各組成部分的網路,以及其相互作用的過程。
地理學可分為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三個分支。自然地理學可再分為地貌學、氣候學、生物地理學和水文學。這一范疇特別注意沿岸地區、水資源及礦產資源(包括能源)和自然災害。人文地理學包括歷史地理學、文化與社會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包括對農業、工業、貿易和運輸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學。醫學地理學、環境管理和資源保護介於上述兩大領域之間。區域地理學的研究范圍可以是全世界,也可以是一個大陸、一個大文化區、一個國家、國家內一個區劃和一個城市。

⑶ 關於城市地理學的所有理論

地理學
(一)地理學的概念

地球是人類的家,人類一直都十分關心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面的狀況,從而萌生出各種地理概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地理知識的積累,逐步形成一門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區域分異的學科。簡單地說,地理學就是研究人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開發和保護地球表面的自然資源,協調自然與人類的關系。

(二)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地理學是一門即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時期。

自遠古至18世紀末,是古代地理學時期,主要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而且這些記載多是片斷性的,缺乏理論體系,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本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在早期,以中國和古希臘的成果最顯著。中國的《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水經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地理學史料。到了後期,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他們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

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

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現代地理學時期。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衛星等應用的出現。現代地理學強調地理的統一性、理論化、數量化、行為化和生態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國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以及環境管理和保護的需要,地理學將成為一門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應用理論的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的應用性學科,學科的內容和結構也將發生變化。

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等,將率先獲得較多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發展;地理學中研究人文的趨勢將會加強,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

(三)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地理學研究的是地球表面這個同人類息息相關的地理環境,地理學者曾用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等術語稱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個層圈——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積和厚度。在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組成一個宏大的地表綜合體,它具有以下的特徵:

一方面,地球表面是由五個同心圈層組成的整體,它們分別是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

大氣對流層主要由氣態物質組成,也包括部分液態水和固體顆粒。由於對流層同地面和水面接觸,因此大氣中各種要素都受到下墊面的強烈影響;

岩石圈上部主要由固體物質組成,包含部分氣態、液態物質和微生物,它是生物和人類所依附的場所,也是各種圈層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集中的地方;

水圈主要由液態水組成,以海洋為主還有陸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在地球表面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圈和人類圈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動的圈層,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圈同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相互交錯,組成一個巨大的復雜的自然綜合體;

人類的出現是地球表面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勞動,通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地球表面施加影響,創造了一個新世界,並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層圈——人類圈。

上述各層圈所組成的地球表面這個綜合體,這是自然歷史發展的結果,各層圈的形成在實踐上亦有一定的順序: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全是無機的物質,首先出現;有機的生物圈及其相關的土壤,是在無機圈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類則是生物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種發展的動力來自於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太陽能。

另一方面,地球表面是一個不均一的層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分異。造成地球表面不均一和區域分異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勻性和地球內能分布的不均勻性。人類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因此人類的體制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比如人種的差異、生活方式的差異等等。

在有,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過程中,大陸與海洋的面積和位置幾經變遷,氣候歷經了炎熱與寒冷、濕潤與乾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發展到陸地,有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

自然地理的變化影響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也反作用於自然地理。特別是在現代工業化時期,人類的活動是地球表面發生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控制或減輕了某些自然災害,另一方面諸如森林的砍伐、污染、荒漠化等等情況的出現,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資源的大量消耗,人類的影響程度還在加劇。

(四)地理學研究的特點

地理學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並不斷完善理論、方法和手段。

作為研究對象的地球表面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這決定了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

地理學不限於研究地球表面的各個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統一的整體,綜合地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它們的空間組合。它著重於研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以及地表綜合體的特徵和時、空變化規律。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為不同的層次,層次不同,綜合的復雜程度也不同。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即人地相關性的研究,是地理學所特有的。

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是一個橫斷學科,它與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個層圈或某一個層圈中部分要素的學科都有密切的關系,如研究大氣的大氣物理、研究岩石圈的地質學、研究人類圈的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地理學從這些學科中吸取有關各種要素的專門知識,反過來又為這些學科提供關於各種要素及與其它現象間聯系的知識。

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不均勻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研究又有區域性的特點。由於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一種要素在一個地區呈現出的變化規律在另一個地區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研究地理區域就要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的結構,包括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在區域整體中的作用,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它們之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系。地理區域性研究的內容包括區域內部結構和區際關系兩個方面。

地理學的區域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范圍分為三個尺度:大尺度區域著重探討全球或全大陸范圍內的分異規律和內部結構特徵,從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陸的總體特徵;中尺度區域研究是分析國家或大地區范圍內區域總體特徵和地域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大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小尺度區域是揭示局部地區區域特徵和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中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

地球表面不斷變化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必須用動態的觀點進行研究的特點。地理學研究及注重空間的變化,也注意時間的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周期性的又有隨意性的;有長周期的,也又短周期的。

用動態的觀點研究地理學,就要求把現代地理現象作為歷史發展的結果和未來發展的起點,研究不同發展時期和不同歷史階段地理現象的規律。現在現代地理學已經有可能對於某些區域的未來發展提出預測,並根據預測結果進行控制和管理,以滿足人們對區域發展的要求。因此。時間和空間統一的概念,在地理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地球表面的復雜性決定了地理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現代地理研究主要採用野外考察與室內實驗、模擬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關於地球表面的屬性和特徵的資料主要來自於野外考察,隨著航空遙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航天技術的成果廣泛應用於地理學研究,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數據的處理、各種地理現象的實驗室模擬等也迅速的發展起來,這不僅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促進了地理學的快速發展。

(五)地理學學科體系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演化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一個。其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對流層、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所屬的分支按研究特點分為兩組:

一組是綜合性的,包括綜合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

一組是部門性的,包括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還包括新近發展起來的,同其他自然學科結合而成的一些邊緣學科,如化學地理學、醫葯地理學,以及異特殊自然要素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冰川學、凍土學等。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和變化,以及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另一個。按研究對象可分為社會文化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

社會地理學即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

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地理學,以及新近形成的旅遊地力學等。

政治地理學包括狹義的政治地理學和軍事地理學。

城市地理學層士聚落地理學的一部分,隸屬於社會文化地理學,經過近20年的發展,它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已經超出了聚落和社會文化的范圍,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獨立分支。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歷史時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這是地理學的一個年輕的分支學科。

區域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區域地理環境的形成、結構、特徵和演化過程,以及區域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區域地理學強調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統一,注重研究區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區域綜合和空間聯系。

地圖學是研究編制和應用地圖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學科,是一門以地圖的形式來綜合表達某一地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科。它是地理學中的技術性學科,同地理學各分支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系,在促進地理學的發展和實際應用中歷來起著重要的作用。

理論地理學是研究各類地理現象在統一性的基礎上所遵循的總體規律的學科。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空間結構論、人地關系論和區位論等。

應用地理學是運用地理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解決實際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的學科。實際上,地理學的不少分支學科就是為了應用而發展起來的,如醫葯地理學、軍事地理學等。由於許多重大問題,比如荒漠化、環境保護、土地利用等問題的解決與研究不是一門學科所能單獨勝任的,而地理學由於是綜合性的橫斷學科,特別適於這種應用性研究。

其它的還有數量地理學、地名學、方誌學等等。

總之,21世紀的地理學將是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社會化的理論與應用並舉的兩棲科學。

其它地理學分支學科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

與自然地理學相關的基礎科學:物理學,數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
與人文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政治,歷史,

⑷ 城市地理學與哪些學科有關

城市地理學是研究城市(鎮)的形成、發展、空間結構和分布規律的學科。 城市地理曾經是聚落地理學的一部分,城市地理學與這些學科有密切聯系,它著重從空間觀點研究個別城市或區域城鎮體系的功能結構、層次結構和地域結構。城市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社會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關系密切,這些學科與城市地理學互為補充。城市是一種包含復雜物質要素、社會關系和活動內容的客體,對城市進行地理學研究始於19世紀。

簡介
城市地理學
城市地理學
城市地理學是研究城市(鎮)的形成、發展、空間結構和分布規 律的學科。

從人類居處的意義上說,城市是—種聚落。因此,城市地理曾經是聚落地理學的一 部分。由於城市形成和發展的經濟基礎、職能、內部結構與鄉村聚落不同,而且隨著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近幾十年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城市地理研究發展迅速,內容和影響都超過了聚落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門重要分支學科。[1]

發展簡史
城市地理學
城市地理學
城市是一種包含復雜物質要素、社會關系和活動內容的客體,許多 學科以它為研究對象,如城市經濟學、城市社會學、城市規劃學等。城市地理學與這些學科有密切聯系,它著重從空間觀點研究個別城市或區域城鎮體系的功能結構、層次結構和地域結構。城市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社會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關系密切,這些學科與城市地理學互為補充。[1]

把城市當作一種地理現象記載,已有悠久的歷史,但對城市進行地理學研究始於19世紀。拉采爾和赫特納曾進行了城市聚落的分布和區位研究。1899年施呂特爾研究了城市的內部結構和類型及其與其他景觀要素的聯系。

城市地理學正式成為—門學科則是在20世紀。1907年德國的哈塞爾特發表《城市地理觀察》一書,接著1911年英國的格迪斯和法國的布朗夏爾分別對單個城市進行了研究。美國城市化過程迅速,因此城市地理學研究開始較早,發展很快。

在城市內部用地功能結構模式上先後出現了美國社會學家伯吉斯的同心圓學說、霍伊特的扇形學說以及哈里斯和厄爾曼的多核心學說。1933年克里斯塔勒創立的中心地學說,則闡述了城市的相互作用和城市體系,成為城市體系理論的先導。

促使大批地理學家投入

⑸ 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城市是一種包含復雜物質要素、社會關系和活動內容的客體,許多學科以它為研究對象,如城市經濟學、城市社會學、城市規劃學等。
城市地理學與這些學科有密切聯系,著重從空間觀點研 究個別城市或區域城鎮體系的功能結構、層次結構和地域結構;而城市經濟學著眼於城市產業結構、 土地市場、 住宅、勞動、交通、環境等經濟問題;城市社會學關注城市和社區的社會結構及不同社會集團間的關系;城市規劃學致力於與編制城市發展藍圖有關的功能要素和工程要素研究。
城市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社會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關系密切。這些學科與城市地理學互為補充。

⑹ 城市地理學的介紹

《城市地理學1》是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城市地理學》的再版。全書共分為13章,首先介紹了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和內容及其與相關學科的關系,回顧了學科的發展簡史,並探討了城鄉劃分和城市地域的概念,追溯了城市的產生與發展。然後分別以城市化為中心,闡述了城市化原理和城市化的歷史進程等內容;以城市體系為中心,闡述了城市職能分類、城市規模分布、城市空間分布體系、區域城鎮體系等內容;以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為中心,闡述了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內部地域結構、城市市場空間、社會空間和感應空間等內容,最後對城市問題作了介紹。

⑺ 城市地理學的第一版介紹


第一版圖書簡介
城市在迅猛發展中所表現出來的這些兩面性,吸引了各個學科和各種觀點學者的注意,他們希望在這個紛繁復雜的領域中,發現和總結城市發展的規律性,提高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的自覺性。社會的現實需要給一系列以城市為對象的學科提供了蓬勃發展的無限動力。
城市地理學是城市科學大家庭中毫不遜色的一員。地理學家以其空間地域性、系統綜合性的獨特視角和以人為中心的人地關系的觀念來研究城市,而區別於其它城市學科。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城市地理學獲得長足進展,對城市研究作出了貢獻,並在學科的相互融合和滲透中,從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吸收了必要的營養,又採用了數量方法、計算機、遙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手段,成為地理學中最活躍的人文地理分支之一。奉獻給讀者的這本書,在內容安排上是這樣考慮的。
第一章介紹城市地理學的發展概況;
第二章介紹和討論城市地域概念和統計口徑,這是對城市進行地理學研究的必要准備和重要基礎;
第三章介紹和討論城鎮化趨勢,它是現代城市發展的背景,構成城市地理宏觀研究的基本內容;
第四、五章分別從外部條件和內部機制兩個側面討論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基本原理。外部條件側重於城市地理位置的分析,內部機制側重於城市經濟基礎理論的討論;
第六、七、八章分別就城市體系的三大支柱,即城市職能結構、等級規模結構和空間網路結構進行比較深入的分析;
第九章以前面各章理論和方法的綜合應用為結尾,討論城鎮體系規劃。各章之間既有獨立性,又有明顯的銜接關系。
每一章內容的安排以國外國內並重,理論、方法和應用兼容為原則,力求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西方城市地理學的一般理論,在前面提到的兩本書中有大量的介紹。本書將增加對有些理論的討論和評價,目的是便於讀者在吸收這些理論時,不至於生搬硬套,可以有比較、有選擇,在這個基礎上才談得上有創新。
筆者認為理論研究的生命力在於能指導實踐,解決問題,因此本書在力求講清楚有關概念和理論的同時,重視有關方法的介紹和探討,並提供一些應用適當方法去研究中國問題的實例。筆者也一直希望,城市地理研究應該能為國家制訂正確的城市和區域發展的方針政策出謀獻策,在一些章節筆者也冒昧地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不管它正確與否,能否被接受,但它作為一家之說,代表了筆者的思想。
第一版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和內容
第二節 城市地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第三節 西方城市地理學的發展簡史
第四節 中國城市地理學的發展
第二章 城鄉劃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節 城市概念及標准
第二節 城鄉界線的劃分和大都市帶的出現
第三節 中國市、鎮建制標准和統計口徑
第三章 城市的產生和發展
第一節 城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第二節 城市產生與發展的區域基礎
第三節 城市地理位置與城市的產生和發展
第四節 不同類型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一節 城市化定義
第二節 城市化的機制
第三節 城市化的類型和測度
第四節 城市化的近域推進
第五章 城市化的歷史進程
第一節 世界城市的發展史
第二節 當代世界的城市化
第三節 中國城市發展史
第四節 當代中國城市化的特徵
第五節 中國城市化水平的預測
第六章 城市職能分類
第一節 城市經濟活動類型劃分與城市發展
第二節 城市職能分類方法
第三節 中國城市職能分類
第七章 城市規模分布
第一節 城市規模分布理論
第二節 對城市規模分布的解釋
第三節 中國的城市規模分布
第四節 城市規模發展政策的討論
第八章 城市空間分布體系
第一節 空間相互作用和空間擴散
第二節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
第三節 廖士景觀
第四節 對中心地學說的發展、驗證及評價
第五節 核心與邊緣理論
第六節 中國城市空間分布
第九章 區域城鎮體系規劃
第一節 城鎮體系規劃的提出
第二節 區域城鎮體系規劃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城鎮體系規劃流程和工作方法
第十章 城市土地利用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城市土地利用
第二節 城市土地利用結構
第三節 中心商務區
第十一章 城市市場空間、社會空間和感應空間
第一節 城市內部市場空間結構
第二節 城市社會空間
第三節 城市感應空間分析
第十二章 城市問題
第一節 城市環境問題
第二節 城市交通問題
第三節 城市住宅問題
第四節 城市社會問題

⑻ 城市地理學的內容介紹

本書是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城市地理學》的再版。與上一版相比,本版的內容吸收了近十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更加系統地闡述了城市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基該方法和基礎知識
全書共分為13章,首先介紹了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和內容及其與相關學科的關系,回顧了學科的發展簡史,並探討了城鄉劃分和城市地域的概念,追溯了城市的產生與發展。然後分別以城市化為中心,闡述了城市化原理和城市化的歷史進程等內容;以城市體系為中心,闡述了城市職能分類、城市規模分布、城市空間分布體系、區域城鎮體系等內容;以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為中心,闡述了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內部地域結構、城市市場空間、社會空間和感應空間等內容。最後對城市問題作了介紹。本版更加註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本書可供綜合性大學、工科院校、師范院校地理類和土建類專業本科生作為教材和教學參考書使用,同時也可以作為地理學、城市規劃學、經濟學、社會學等有關人員的研究和教學參考書,還可以為城市與區域規劃、國土規劃和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工作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⑼ 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城市地理學的內容的核心是從區域的空間組織和城市內部的空間組織兩種地域系統考察城鎮的空間組織。圍繞這兩種地域系統,具體研究下列內容:
①城市化研究。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過程,世界各國城市化的比較,城鎮人口集聚的規律,大城市的優勢,以及城市化的效果和問題等。
②城市職能研究。把城市產業分解為以滿足市外需要為主和以滿足市內需要為主兩類,從而確立基本職能與非基本職能的概念,研究城市的性質及其對所在區域的作用。
③城市分類研究。可根據不同目的採取不同的分類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職能為依據的分類。
④城市體系研究。旨在掌握地域城鎮綜合體的分布特徵和功能、規模結構。
⑤城市群和大城市集群區研究。
⑥城市形態研究。包括城市聚合特徵、城市總平面布置格局以及城市景觀的研究。
⑦城市地域結構研究。
⑧城市土地利用研究。
⑨城市生態系統研究。⑩城市綜合地理研究。此外,在城市地理研究內容中,還包含從國土規劃和城市規劃角度提出的課題。如城鎮最優布局,新城合理規模,城市再開發以及未來城市形態結構,等等。

⑽ 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就是城市這一復雜的動態大系統。

1、城市形成發展條件研究

2、區域的城市空間組織研究

3、城市內部空間組織研究

4、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

5、新方法、新技術應用和新領域的研究

閱讀全文

與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