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致某些地區貧困的原因是什麼
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少有投資者願意投資。
思想固化,不願意走出去。
曾聽一個少數民族的人說:
人知識多了,思想就變復雜了,錢多了就容易變壞。
所以他們不給孩子上學(國家有政策免費讀書),送去學校認幾個字就回家了。他們認為保持原來的生活狀態,是最幸福的。
2. 從地理角度分析非洲貧困原因 從地形,氣候,水源,土壤,經濟,政策,人口方面分析非洲貧窮原因。
地形:非洲高原面積廣大,被稱為高原大陸
氣候:非洲大部分處於熱帶地區,被稱為熱帶大陸,氣候類型主要是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赤道穿過的剛果盆地為熱帶雨林氣候,還有地中海氣候
水源:熱帶沙漠氣候終年高溫乾燥,熱帶草原氣候分明顯的旱雨兩季,河流除熱帶雨林氣候區內的水量較大外,其他河流水量較小
土壤貧瘠
經濟:經濟發展落後,多為單一的商品經濟,主要出口原料,進口工業製成品,民族工業落後
人口: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為各大洲之最,人口數量多,人口增長快,經濟發展跟不上人口的增長
3. 為什麼撒哈拉以南的國家很窮
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區別於撒哈拉以北的白非洲),降雨充沛、熱量充足,資源豐富,但為什麼如此貧窮?
①主要原因:歷史原因,a。長期的殖民導致的單一經濟。商品依賴進口,出口以簡單的原料和初級產品為主。b。由於沒有趕上4次工業革命的步伐,工業體系不健全,缺乏自主創造力。c。世界其他國家把他們當做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d。戰亂
②社會原因:人口素質低,大量繁殖,但生育質量低,人口赤貧、疾病橫行。文化教育程度低下,造成社會動盪,農業不發達。(非洲就算有很好的地,都沒人去種田!)
③地理因素:非洲由於海岸線平直,少港口,不利於發展海上貿易、海上運輸業。氣候濕熱,導致雨林面積廣大,開發成本高。同時因為過於炎熱潮濕,人的工作效率很低。
4. 地理問答題: 有些地方經濟發達,有些地方貧窮落後。原因是什麼
最基本的原因是地理位置及相關氣候環境。
一般而言,平原及氣候比較好的地區適合農業發展,沿海、沿江的地區交通比較發達,這些都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5. 西部地區貧困的原因是什麼優勢何在
交通不便是最主要的原因,優勢在於人們朴實,善良,純潔,遠離了城市的喧囂繁華。環境也極少被污染。
6. 分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貧困的自然地理原因
(1)氣候乾旱,水資源不足;
(2)土地比較貧瘠,耕地質量差,不利於發展農業;
7. 造成我國中西部地區貧困的原因有哪些
1)自然條件惡劣 導致中國貧困地區貧窮落後的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諸多方面。我國位於世界上最大的亞歐大陸,地勢西高東低,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氣候復雜多變。西部乾旱少雨,南北氣溫和溫度相差較大,跨越熱帶、亞熱帶和寒溫帶三個氣候帶。近海大陸多台風,內陸多寒潮,西北、華北多沙漠。南方雨多泥石流多,河流雨季洪水多。全國災害氣候多,旱、澇、凍、風、沙等災害頻繁不斷。貧困地區多處於條件差的區域,主要在西北、西南,呈塊狀、片狀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等地區。這些地區或是乾旱嚴重,降水量小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滲透嚴重;或是高寒陰冷,有效積溫嚴重不足,不適合第一產業農業的耕作;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災害頻繁。大多數地區降自然條件外,都較為偏僻,遠離經濟中心地區,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如果按發達地區的自然條件衡量,相當多地區都被認為是處於人婁不適合生存的環境。
(2)資源缺乏,基礎設施薄弱
(3)電力供應不足
1992年,全國有195年縣的戶通電率小於50%,有1389個縣(佔全國總縣數的58%)戶通電率低於95%,有28個無電縣,有1453個無電鄉、63120個無電村、1.2億農村人口沒有用上電。28個無電縣中,西藏21個、新疆6個、青海1個。1.2億無電人口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部、陝甘寧、豫東皖西、貴州、滇桂、川青、西藏等。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貧困地區。
(4)--交通不便
貧困地區多數處於偏遠山區,交通不便。我國最為落後的西部地區,雖然土地面積佔全國的2/3以上,但鐵路里程還不到全國的1/4
(5)人口增長過快,教育、衛生等基本社會服務水平太低
(6) 財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礎投入嚴重不足
8. 1.舉例說明,造成中國西部一些地區人口貧困的原因有哪些
(一) 中國貧困地區的特徵
從自然條件、生態環境和社會基礎方面分析,中國貧困地區具有如下共同特徵:
1、 自然條件惡劣 導致中國西部貧困地區貧窮落後的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諸多方面。我國位於世界上最大的亞歐大陸,地勢西高東低,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氣候復雜多變。西部乾旱少雨,南北氣溫和溫度相差較大,跨越熱帶、亞熱帶和寒溫帶三個氣候帶。近海大陸多台風,內陸多寒潮,西北、華北多沙漠。南方雨多泥石流多,河流雨季洪水多。全國災害氣候多,旱、澇、凍、風、沙等災害頻繁不斷。貧困地區多處於條件差的區域,主要在西北、西南,呈塊狀、片狀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等地區。這些地區或是乾旱嚴重,降水量小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滲透嚴重;或是高寒陰冷,有效積溫嚴重不足,不適合第一產業農業的耕作;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災害頻繁。大多數地區降自然條件外,都較為偏僻,遠離經濟中心地區,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如果按發達地區的自然條件衡量,相當多地區都被認為是處於人婁不適合生存的環境。
2、 資源缺乏,基礎設施薄弱
--水資源短缺。西部貧困地區大多缺水嚴重。80年代中期,全國農村有2.4億人(占農村人口的27%)、1.5億頭大牲畜飲水困難,其中有8000多萬人、6000多萬頭牲畜常年缺水,分布在貧困地區的就有70%。
--電力供應不足。1992年,全國有195年縣的戶通電率小於50%,有1389個縣(佔全國總縣數的58%)戶通電率低於95%,有28個無電縣,有1453個無電鄉、63120個無電村、1.2億農村人口沒有用上電。28個無電縣中,西藏21個、新疆6個、青海1個。1.2億無電人口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部、陝甘寧、豫東皖西、本峽、貴州、滇桂、川青、西藏等。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貧困地區。
--交通不便。西部地區多數處於偏遠山區,交通不便。我國最為落後的西部地區,雖然土地面積佔全國的2/3以上,但鐵路里程還不到全國的1/4。,雲南每平方公里只有鐵路4.5米,公路170米。廣大邊遠貧困山區,尚有一半至2/3以上的鄉村不通公路,物資交流和商品輸出十分困難。(不過、近年來、隨著村村通政策的實施、這一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
3、 人口增長過快,教育、衛生等基本社會服務水平太低
--與經濟落後、增長緩慢相反,貧困地區是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區域、據統計,貴州自1949年至1987年的人口平均增長水平比全國高16.7%。河北省貧困山區1949年到1988年的人口增長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3%。由於人地矛盾突出,基本生存條件惡化,無法保證正常的營養供給,貧困地區群眾的身體素質不斷下降,加上一些地區近親結婚和水土條件造成的地方病,人體健康受到嚴重損害。
--文化教育落後。(這一點和上述人口增長過快有直接聯系)貧困人口大多數居住分散、偏僻,辦學條件差,教育設施落後,加之貧困戶生活困難,無力支持子女上學,適齡兒童失、輟 學率較高,青、壯年文盲比例偏大。據1997年的統計,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指數僅達小學文化程度6.12年,其中文盲、半文盲勞動者比重高達21.9%,雙同期全國平均水平高1倍以上。
--衛生保健水平低。按UNDP1994年統計,我國人類發展指數排在全世界108位。最能反映衛生保健社會服務水平的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指標,前者全國平均水平比發達國家高出6-8倍,貧困地區則比發達地區高出20-30倍。後者中國平均水平比發達國家高出6-8倍,貧困地區則比發達國家高出20倍以上。
4、 財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礎投入嚴重不足
--農業生產條件較差。1993年國定貧困縣人均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0%;在耕地中機耕面積僅佔36%,有效灌溉面積31%,分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8個和20個百分點;旱澇保收耕地面積則更少,1993年人均僅0.36畝,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4.5%。一些貧困地區的農民還使用竹竿、木犁和簡陋的鐵制農具進行勞動、耕作,廣種薄收,有些地方甚至仍然沿襲"刀耕火種"的古老生產方式。
--財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嚴重不足。1997年全國貧困縣人均財政收入105元,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30%;國定貧困縣累計財政補貼101億元,縣均1706萬元。由於長期處於赤字狀態,貧困縣無力增加投入以改善貧困社區的公共設施、基礎社會服務的低水平狀態,形成惡性循環。
不過。隨著國家對西部地區的關注和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的實施、西部正在慢慢改變它貧瘠的面貌、
9. 舉例說明,造成中西部地區人口貧困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自然條件惡劣 導致中國貧困地區貧窮落後的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諸多方面。我國位於世界上最大的亞歐大陸,地勢西高東低,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氣候復雜多變。西部乾旱少雨,南北氣溫和溫度相差較大,跨越熱帶、亞熱帶和寒溫帶三個氣候帶。近海大陸多台風,內陸多寒潮,西北、華北多沙漠。南方雨多泥石流多,河流雨季洪水多。全國災害氣候多,旱、澇、凍、風、沙等災害頻繁不斷。貧困地區多處於條件差的區域,主要在西北、西南,呈塊狀、片狀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等地區。這些地區或是乾旱嚴重,降水量小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滲透嚴重;或是高寒陰冷,有效積溫嚴重不足,不適合第一產業農業的耕作;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災害頻繁。大多數地區降自然條件外,都較為偏僻,遠離經濟中心地區,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如果按發達地區的自然條件衡量,相當多地區都被認為是處於人婁不適合生存的環境。 (2)資源缺乏,基礎設施薄弱 (3)電力供應不足 1992年,全國有195年縣的戶通電率小於50%,有1389個縣(佔全國總縣數的58%)戶通電率低於95%,有28個無電縣,有1453個無電鄉、63120個無電村、1.2億農村人口沒有用上電。28個無電縣中,西藏21個、新疆6個、青海1個。1.2億無電人口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部、陝甘寧、豫東皖西、貴州、滇桂、川青、西藏等。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貧困地區。 (4)--交通不便 貧困地區多數處於偏遠山區,交通不便。我國最為落後的西部地區,雖然土地面積佔全國的2/3以上,但鐵路里程還不到全國的1/4 (5)人口增長過快,教育、衛生等基本社會服務水平太低(6) 財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礎投入嚴重不足
10. 貧困原因是什麼呢
貧困原因自然條件惡劣,導致中國貧困地區貧窮落後的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諸多方面。
我國位於世界上最大的亞歐大陸,地勢西高東低,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氣候復雜多變。西部乾旱少雨,南北氣溫和溫度相差較大,跨越熱帶、亞熱帶和寒溫帶三個氣候帶。
社會現象
貧困其實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現象。說它復雜,是因為還沒有有關貧困的涵義及其衡量標準的確定,貧困話題還在學者中間仍然爭論不休,而且這種爭論似乎越來越復雜化,如上。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貧困現象又很簡單,因為你無論在定義上進行怎樣的爭論,貧困都以一種樸素而客觀的方式存在著。因此我們可以說,貧困首先是一種物質生活的狀態,但貧困又絕非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物質生活狀態。貧困同時是一種社會結構現象。
貧困源於對未滿足的需求的審視。沒有需求,無所謂貧困;而沒有審視,同樣不知道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