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規律名稱、影響因素
地帶性差異主要指陸地上的自然帶,沿緯線方向成一定寬度延伸,並按南北方向更替的帶狀規律性。
二、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
1.自然帶:陸地自然帶是指陸地不同地區分別具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形成不同的氣候以及與之相應的植被、土壤類型,從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環境。
2.不同空間范圍的地域差異性表現及其規律
(1)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表現: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
原因: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這種地域分異以熱量為基礎,加上水分條件的影響。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
表現: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呈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的有規律變化。
原因:以水分條件為基礎,加之熱量條件的影響。
(3)山地垂直地域分異
表現: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出現了自然景觀的依次變化。
原因: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
(4)陸地環境的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由於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響,陸地自然帶的分布不具備地帶性規律或者陸地自然帶地帶性規律表現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鮮明,稱為非地帶性。
㈡ 地域分異規律是什麼
地域分異規律
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rule of
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其構成的自然綜合體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異或分布的規律性現象。
對地域分異規律的認識,尚不一致,但有幾種分異規律已為人所共識:因太陽輻射能按緯度分布不均引起的緯度地帶性;大地構造和大地形引起的地域分異;海陸相互作用引起的從海岸向大陸中心發生變化的干濕度地帶性,又稱經度地帶性;隨山地高度而產生的垂直帶性;由地方地形、地面組成物質以及地下水埋深不同引起的地方性分異。對地域分異規律認識的主要分歧是對地帶性與非地帶性廣義和狹義的認識問題。主要有3種意見:①廣義地理解地帶性與狹義地理解非地帶性。認為地帶性既包括緯度地帶性,又包括干濕度地帶性,兩者合稱水平地帶性,有的還包括垂直帶性;非地帶性則指因大地構造、地勢地貌岩性分異等引起的非帶狀分布或分異的特性,甚至只指某一地域內的地貌、地質構造與岩性、以及土壤溫度與土壤水分的變化。②狹義地理解地帶性與廣義地理解非地帶性。認為地帶性就是緯度地帶性,非地帶性既包括狹義的非地帶性,又包括干濕度地帶性和垂直帶性。③對地帶性和非地帶性都作狹義的理解,此外還分出干濕度地帶性和垂直帶性。這些分歧主要是由於對地域分異因素和地域分異規律作用的范圍的認識不同而產生的。
地域分異規律按規模和作用范圍不同,可分為4個等級:①全球性規模的分異規律,如全球性的熱量帶,一般劃分為寒帶、亞寒帶、溫帶、亞熱帶、熱帶。②大陸和大洋規模的分異規律,如橫貫整個大陸的緯度自然地帶和海洋上的自然帶。③區域性規模的分異規律,如在溫帶從沿海向內陸因干濕度變化而產生的森林帶、草原帶和荒漠帶。山地所表現的自然景觀及其組成要素隨海拔高度遞變的垂直帶性,也是區域性的分異規律。④地方性分異,有兩類�一是由地方地形、地面組成物質和地下水埋藏深度的不同所引起的系列性地域分異;二是由地形的不同所引起的坡向上的地域分異。研究地域分異規律是認識自然地理環境特徵的重要途徑,也是進行自然區劃的基礎,對於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產布局有指導作用。
㈢ 地域分異規律
地域分異規律,是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其構成的自然綜合體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異或分布的規律性現象。
地域分異規律是在人們認識自然的過程中逐步獲得並加深認識的。古希臘的埃拉托色尼根據當時對地球表面溫度的緯度差異的認識,將地球劃分為5個氣候帶,是最早對氣候分異規律的認識。中國2000多年以前的《尚書·禹貢》據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將當時的國土劃分為九州。這是中國最早對地貌分異規律的認識。19世紀德國A.von洪堡經過實地考察,研究了氣候與植被的相互關系,提出了植被的地域分異規律。19世紀末, 俄國 В.В.道庫恰耶夫以土壤發生學觀點進行土壤分類,並由此創立自然地帶學說,同時指出它對地表各種自然現象的普遍意義。
㈣ 高一地理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布規律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㈤ 地域分異規律有哪三種
地域分異規律分別是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垂直地帶性。地域分異規律也稱空間地理規律,自然帶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是緯度地帶性,分異的基礎是水分,原因是隨著緯度的增加,從赤道到兩極太陽輻射越來越少,熱量降低。
自然帶地域分異規律
自然帶由低緯向高緯呈現熱帶、溫帶、亞寒帶、苔原帶、冰原帶的分布,經度地帶性規律,又稱之為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這里有必要做一個說明,現在很少有學術刊物再採用經度地帶性規律這種說法,現在的學說認為當時這種定義是不科學,甚至是完全不正確的一種定義。
因為因為離海距離的增加,水分在減少,地域環境出現差異,這種差異主要建立在水分變化的基礎上,如果從我國東部沿海向西北內陸有分異的話那麼這三個自然帶的分界線大致是與我國的海岸線平行(即東北西南向),並不是南北向(按照經度地帶性的表述,自然帶應是南北延伸,東西更替,現實中並不存在)。
㈥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有哪些分異規律
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氣候帶,植被、土壤與自然景觀也相應地呈現出垂直分布的規律.1.山地垂直自然帶從山麓到山頂的變化、更替規律與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有些相似.2.同一自然帶,隨著緯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山麓的自然帶基本上與當地水平自然帶相一致.3.影響山體垂直自然帶譜復雜程度的因素.(1)山體所在緯度──相同高度的山體,緯度愈低愈復雜,緯度愈高愈簡單.(2)山體海拔──緯度相當的山體,海拔愈高愈復雜(有極限),海拔愈低愈簡單.(3)山頂、山麓之間相對高度——相對高度大則復雜,相對高度小則簡單.4.影響山體垂直自然帶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1)山體所在緯度——同類自然帶的分布,緯度低,海拔高;緯度高,海拔低.(2)坡向——同一山體,同類自然帶分布陽坡低,陰坡高;迎風坡(降水量多)低,背風坡(降水量少)高.5.影響雪線高度的因素.雪線是多年積雪區的下界,為年降雪量與融雪量的平衡地帶,即降雪量與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帶.
㈦ 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具體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自然環境的東西延展,南北交替——赤道向兩極的分異規律、緯度地帶性規律;
其次,自然環境的南北延展,東西交替——沿海向內陸分異規律、經度地帶性規律;
最後,高山地區到山麓地區的自然環境會隨著高度的發生變化而變化——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地域分異規律
也稱空間地理規律。是指地理環境整體及其組成要素在某個確定的方向上保持特徵的相對一致性,而在另一確定方向表現出差異性,因而發生更替的規律。
地域分異——中國知網
地域分異——網路
㈧ 舉例說明自然地理環境地域分異三大規律什麼
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熱量由赤道向兩極遞減;經度地帶性分異規律降水由沿海向內陸遞減;山地垂直地帶性分異規律自然帶隨海拔高度而有規律的變化。
㈨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有哪些有何特點形成原因
從赤道向兩極的分藝規律,從海洋向內陸的XXXXXX,垂直分藝規律,原因緯度,海陸位置,氣溫
㈩ 三種地域分異規律特點是哪些
自然帶地域分異規律:自然帶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是緯度地帶性,分異的基礎是水分,原因是隨著緯度的增加,從赤道到兩極太陽輻射越來越少,熱量降低,自然帶由低緯向高緯呈現熱帶、溫帶、亞寒帶、苔原帶、冰原帶的分布。
經度地帶性規律,又稱之為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離海距離的增加,水分在減少,地域環境出現差異,這種差異主要建立在水分變化的基礎上。
垂直地帶性分異:又叫從山麓到山頂的地域分異,跟地帶性規律相對應的叫非地帶性規律,如東非高原雖地處赤道,卻並不是熱帶雨林。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及其組成要素在某個確定方向上保持特徵的相對一致性,而在另一確定方向上表現出差異性,因而發生更替的規律。
(10)芬蘭地理環境體現什麼地域分異規律擴展閱讀:
地域分異規律是自然地理學極其重要的基本理論 ,是認識地表自然地理環境特徵的重要途徑,是進行自然區劃的基礎,對於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產布局有指導作用。
太陽輻射能是自然帶和自然地帶形成的能量基礎;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陽輻射能在地表不同緯度區域的不均勻分布,是形成自然帶和地帶的動力學原因。
帶和地帶只在理想情況下呈東西方向延伸,並具有環球分布特點,同時沿南北方向發生更替;客觀上應存在除地帶性規律以外的另一種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