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環境怎麼設置

地理環境怎麼設置

發布時間:2022-07-04 08:29:02

『壹』 什麼是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

『貳』 組成地理環境的五大要素

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

『叄』 如何設置地理課堂情境提高學生學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內容廣泛,記憶性知識多,難度深淺不一,部分知識難度較大,而且略顯枯燥,學生學起來興趣不濃,但地理來源於生活,又與日常生活、社會經濟密不可分,因此,只要教師通過有目的地創設一定情境,使地理知識與生活、歷史、美學等結合起來,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就能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之進入最佳的求知狀態,這樣就能把枯燥的地理知識變得有趣、生動、易於理解記憶。下面我就結合自身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情境教學的一些做法,來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一、聯系生活創設情景,使地理走進生活
《地理課程標准》中指出學生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1]。只有將地理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才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使其主動積極的投入到教學中來,才能使枯燥的地理知識鮮活起來,更能使學生體會到學習地理的價值,生活也離不開地理。
如在講七年級地理《世界的語言和宗教》時,剛好當天是一個學生的生日,我給同學們說今天是XXX的生日,我們祝她生日快樂!還能用別的語言說嗎?學生異口同聲的說「Happy Birthday」,有一個韓國學生用韓語祝福,還有一個學生會日語用日語祝福,過生日學生很感動,在講課之時馬上快聖誕節了,我用屏幕出示聖誕節圖片,伴聖誕歌給學生說「Merry Christmas」,問學生知道聖誕節是哪個宗教的節日嗎?學生爭先回答,情緒高漲並對聖誕節做介紹,順利引出語言和宗教的教學活動,學生學習語言宗教的積極性大增,回家後查了很多資料來和同學交流。在八年級地理中《氣候多樣 季風顯著》一節中講災害性天氣,講課時間是2010年10月下旬正好是台風鯰魚登陸東南沿海之時,結合新聞讓學生談對於台風的認識、台風的危害以及預防辦法,學生感受頗深.在講《美國》《東南亞》《西部開發重要陣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香港澳門》等區域時,部分學生去過這些國家和地區,學生把自己的旅遊照片帶到學校展覽,並介紹自己的所見所聞,其他同學聽的很高興,對於相應知識記得也很深刻,同時也鍛煉了講解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講《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時,我創設情境讓學生談珠江三角洲的品牌,學生爭先舉手說美的、立白洗衣粉、創維電視等,情境創設很容易拉近課堂與生活的距離,並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使課堂內容更貼近生活,學生產生了濃厚興趣,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二、聯系歷史創設情境,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方面,又與政治、歷史、物理、語文等學科聯系密切,如果以學生已有其他學科的知識做鋪墊創設課堂情境,這樣既回顧了相關知識,又體現了學科聯系,更重要的可以使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得到提升。
在講八年級地理《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我用了一則歷史故事:據說是唐朝時期,楊貴妃為了能吃到新鮮的荔枝,派專人騎快馬,日夜不停地趕路,從南方送到北方,因此也就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我提出問題:為什麼要這么費事在北方種植荔枝不就解決問題了嗎?大部分學生一下子就聯繫到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在氣候、地形、土壤條件有差異,很自然激發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和興趣,藉此故事讓學生去探究南方和北方的具體的差異,對於理解南、北方的農作物分布、耕作制度上的差異很有幫助。在講天氣時,引用三國時期,諸葛亮火燒葫蘆峪的故事,創設情境,問學生為什麼在火燒葫蘆峪時突降大雨,難道真是是天意如此?巧設懸念,引發學生思考,用地理知識解答,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創設美感情境,使學生情感得到提升
古語雲「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類永恆的追求,馬克思說「社會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美的景觀,音樂、舞蹈幾乎人人都喜歡,更何況是十幾歲的中學生,在地理教學中美的因素很多,在課堂中教師結合教學實際用美的景觀、音樂、歌詞、舞蹈等創設美感情境,使學生感受祖國自然風光之美,祖國文化豐富多彩,祖國的發展蒸蒸日上,使學生的環保意識、美學情感、愛國情感等得到提升。
講《自然資源總量豐富 人均不足》時,優美歡快的旋律《森林狂想曲》與各種資源景觀圖片結合,讓學生意識到自然資源無處不在,體會到祖國之美,適時引導其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珍惜資源,激發起學生對自然的喜愛,對祖國的熱愛。講《多民族的大家庭》展示民族圖片並伴隨歌曲《愛我中華》創設情境,給學生一種直接的感受,學生驚嘆民族服飾、舞蹈,歌曲之美,感受我國民族文化之豐富多彩,樹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意識,把愛國主義教育融於教學之中,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懷。
四、模擬現實創設情境,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地理學很多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用處很大,但學生在學習中往往體會不到,或覺得與自己關系不大,學習自覺性不高,這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定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用途,以及與現實的關系他們就可以主動探究,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講《西南邊陲特色旅遊區-西雙版納》時,可模擬現實創設情境,「假如班級學生是遊客,你是當地導游,你如何設計旅遊路線,給遊客介紹西雙版納?」學生積極查閱資料,找到自己在西雙版納旅遊的照片,在網上查閱西雙版納的動物、植物、民族風情圖片以及文字資料,在課堂上介紹的繪聲繪色,在一個班有兩個女孩伴隨著優美的葫蘆絲《月光下的鳳尾竹》跳了一段優美的孔雀舞,使其他學生對傣族的民族風情記憶猶新。在課堂中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生的介紹拓展了很多課外知識,其他學生在模擬旅遊中對於西雙版納的旅遊資源有了很深的映像。
五、激發想像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樹立遠大抱負
中學地理教學人文地理的很多內容,因涉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若要改善現有地理環境,就需要想一些解決現有問題的辦法,並作出決策,但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不高,見於此情況教師可激發想像創設情境「假如學生是某部門管理者,你會怎麼做?」講教學中要解決的問題與情境融合在一起,情境給予學生一種真實環境的作用,學生在情境中識別和理解問題,「培養了學生識別地理問題的能力、比較不同觀點的能力、對地理活動進行判斷的能力、做出決定的能力和反思能力」。學生之間競爭,使課堂氛圍活躍,探究熱情高漲,創新意見大增,教師鼓勵其想法好,在無形之中也幫助學生樹立了遠大抱負.
講《水資源》時,創設情境「假如你是農業廳廳長,某工廠廠長你將為節約用水制定什麼措施?」講《山區面積廣大》時,創設情境「假如你是某縣縣長,你將如何開發山區,開發時學注意什麼問題?」學生運用已學過的地理原理知識,通過討論、競爭等方法,提出很多想法,即解決了課堂問題,也增強了學生自信.
總之,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使地理走進生活,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覺得課堂時間變得很短,地理學習很快樂,現在喜歡上地理課了,學生自己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樣地理課堂的有效性自然提高了,學生成績也顯著提高。地理課堂創設情境的方法還有很多,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所有課堂情境創設都是服務於教學的,不能喧賓奪主。只要我們用心去探索、思考,必能使情境教學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大放光彩。

『肆』 什麼是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是構成地表各種條件的地理要素的總稱。包括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地理因素。人工環境指經過人工改造的,包括經濟、交通、聚落、人口、政治等人文地理因素。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改變著地理環境。

『伍』 3d Max里怎麼設置陽光的地理環境

在vray sun裡面可以

『陸』 地理環境包括哪些方面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

同人類社會直接有關的地球自然環境部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一。它既區別於作為地球存在條件的宇宙空間環境和地外環境,也區別於人們周圍的社會環境和技術環境,而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這一位置上的地形、土壤、氣候、水系、礦藏、動物、植物以及其他生態條件等等,是一種社會物質前提的因素。

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的和經常的物質條件,是人們活動的場所,它為社會物質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質和能量資源,地理環境條件的優劣能夠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但是,地理環境不能對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方向起決定作用。地理環境的變化極其緩慢,而社會的發展則比較迅速,對於極不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同時存在著大體相同的社會制度,基本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同時存在著很不相同的社會制度等現象,單從地理環境方面是無法說明的。把地理環境誇大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

地理環境和人類社會是相互作用的。人類依賴於地理環境,同時又能動地改造它,使之成為人化自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以及人類征服自然的廣度和深度的不斷發展,地理環境的面貌也不斷地發生變化。地理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相統一的基礎,是社會實踐,首先是生產實踐。

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綜合體內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地理環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地理環境中這一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這一要素的變化影響到另外要素的變化。如副熱帶高氣壓帶及信風帶控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由於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因此,氣候極其乾燥。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淺或全無,物理風化強烈,風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礫漠,植被稀疏,動物則因食物不足而相當貧乏。以上各要素之間是一環扣一環,一個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當其中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時,其它要素因受其影響,相應的也會發生變化。

其次,地理環境中,這一部分會影響到另外的部分,這一部分的變化,會影響到另外部分的變化。

再次,全球大小各級自然綜合體內部,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整體的制約。自然綜合體一經形成就具有穩定性,其內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單獨改變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難的。當然,在人類強有力的影響下,地理環境也會發生局部的變化,如由於人工灌溉、沙漠地區可以出現局部綠洲;由於人為濫伐,熱帶雨林可以局部出現草原及半荒漠景觀,但一旦人類的影響停止,讓其自然發展,只要大氣環流形勢不變,最終地理環境仍然要恢復它原來的面貌。這表明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地理環境整體的制約。

『柒』 3D max 里怎麼設置陽光的地理環境

這是利用到3dsmax自己的時區光照系統與VRaysun綁定而成的效果。
1.時區光照系統sunlight和daylight可以在創建命令面板選擇systems下找到(即有兩個齒輪的那個圖標)。
2.記住要關閉sunlight的燈光與陰影(聽說不關閉VR會出錯)。
3.建立VRaysun並用對齊工具把兩者對齊。
4.在3dsmax工具欄里選擇Select and link把VRaysun連接到sunlight上。
5.再把VRsun和VRaysky連動起來。
6.設置好相機後就放心去調sunlight上的時區吧(不用理VRsun&sky)。

『捌』 我國中學地理課程是怎樣設置的

我國中學地理課程設置
一、我國中學地理課程設置的演變
我國古代學校中沒有專門設置的地理課程,地理知識的傳授多分散在《四書》《五經》《尚書·禹貢》等書籍的學習之中。19世紀我國沿海城市的一些新式學校中開始有了地理課程,但中小學各年級正式設置地理課程是始於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之後。90多年來,我國中學地理課程的發展大約經歷了以下幾個主要階段。
(一)清末階段(1904~1912年)
1904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興辦學校,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實行癸卯學制。《奏定學堂章程》是我國最早制訂的、在全國范圍中小學普遍施行的含有地理學科的課程方案。當時中學學制5年,一、二年級安排地理概論、亞洲總論、中國地理等內容,三、四年級開設外國地理,五年級開設地文學。教學時數,除了二年級每周3學時外,其餘年級都是每周 2學時,總時數為每周 11學時。1909年後中學分文、實(理)兩科,文科在一、二年級開設中國地理,每周3學時,三、四、五年級開設外國地理,每周2學時,總時數為每周12學時;實科一、二、三年級開設中國地理,四、五年級開設外國地理,每周均為1學時,總時數為每周5學時。
在這一階段,地理課程的內容主要敘述中外各國的疆域、山川、城市、交通、物產等,課本的編寫具有地理志、地方誌的特點。
(二)辛亥革命後至新中國建立前階段(1912~1949年)
在這個階段的前期,地理課程變動較多,開設的課程主要為中國地理和外國地理,也曾在高年級開設過自然及人文地理概論;總時數也有變動,每周有8學時、6學時、9學時不等,並且也不是所有年級都開設地理課程。後期(1932年以後)則是歷史上開設地理課學時較多的時期之一,總時數達12學時,在初中和高中總共6個學年中,全部開設地理課程,每周均為2學時。課程內容,無論是初中、高中甚至小學,基本上都是循環重復,從本國地理到外國地理,區別僅是內容的繁簡。
這一階段地理課本的編寫質量有了提高,打破了過去地方誌式的框框,並吸收了當時地理科學研究的一些成果。但課本中也存在一些錯誤的觀點,如地理環境決定論、優秀種族論等等。
(三)新中國建立以後至「文化大革命」階段(1949~1976年)
這一階段地理課程變動較大,整個學校地理教育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個由興旺趨於萎縮的過程。解放初期,地理課程的體系基本上按照解放前的舊體系,但在內容上,刪除了地理環境決定論等觀點,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1953年至1957年期間,主要參照蘇聯模式,課程體系由自然地理到經濟地理、由世界地理到中國地理,地理課時數總共達每周12學時,也是歷史上開設地理課學時較多的時期之一,在內容上相對比較系統、完整,但結合我國實際尚不夠。從1958年開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地理課程基本上屬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削減的時期。這一時期地理課學時數削減幅度很大,從1957年每周的12學時,削減到1958年的8學時、1959~1962年的5學時,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一段時間全國大多數中學都停開地理課,學生的地理知識水平普遍下降。
(四)「文化大革命」以後階段(1976年~現在)
「文化大革命」以後,地理教育處於振興階段,地理課程逐步得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學地理課程設置概況一覽表(括弧內為學時數)到恢復,學時也由少到多,逐步得到增加。不僅在小學,而且在高中一年級(或高中二年級),以及高中三年級的文科班也開設了地理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初中階段開設區域地理(包括中國地理、世界地理、鄉土地理),高中階段基本上講授系統地理。在指導思想上,逐步明確了以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理論作為地理教學內容的核心論題。在地理課本的編寫上,由以往「偏重提供事實材料」向「事實與原理相結合」方向轉變,區域地理內容的組織由條述法向特徵法轉變,課本的表述方法也由以往的文字表述為主向圖文並茂方向轉變。
在這一階段,我國各地雖曾編寫過一些不同版本的地理課本(包括各地的鄉土地理課本),但在大部分時期主要還是採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全國通用的統編教材。從1993年秋季開始,我國在全國范圍推廣使用多種不同版本的地理課本,這標志著我國的地理教材已由「一綱一本」(全國一個大綱,一種課本)走向「一綱多本」(一個大綱,多種課本)和「多綱多本」(不同的大綱,多種課本)的改革時期。
二、我國現行中學地理課程的設置
根據原國家教委(今教育部)1990年頒發的《現行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和1993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試用)》,現行中學地理課程設置如下:
初一開設世界地理,每周3課時,課程內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和地圖初步知識,作為學習中、外區域地理的基礎知識;第二部分是世界概況,是對全球的總認識;第三部分是各大區地理特徵和一些國家地理知識;第四部分主要講時區、日界線和世界環境保護。
初二開設中國地理,每周2課時。四年制初中比三年制初中每周多一課時。教材按照中國地理總論→中國區域地理→中國在世界中,即總論→分論→總論的編排方式安排順序,最後學習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理和鄉土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每周3課時。高中地理共計十一章,前五章屬自然地理,主要講地球的宇宙環境和人類的自然環境。後六章屬於人文地理,講述當前世界性的環境問題,也是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
高三地理(選修)每周4~6課時,屬文科選修,教材內容以中外區域地理為主。
1994年開始,原國家教委又組織有關方面人員編制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地理課程標准(教學大綱)。按照新高中地理課程方案的設計:高中一年級開設的地理為必修課,每周3課時,學習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有關的知識;高中二年級和高中三年級開設的地理為限定性選修課,高二每周1課時,高三每周2課時,主要學習人文地理知識。目前,新高中地理課程正在天津、山西、江西等省、直轄市試點,2000年起在全國推廣。
此外,上海市經國家教委(教育部)批准,在1988年也設計了一套初、高中地理課程設置方案,試點後已於1993年起在上海地區施行。此方案規定,6年級(9年義務教育一貫制)開設自然地理基礎(每周1課時),7年級開設世界地理(每周2課時),8年級開設中國地理(每周2課時),高中二年級開設必修地理課程(每周2課時),高中三年級開設文科班選修的地理課程(每周3課時)。
浙江省也經國家教委(教育部)批准,試行綜合課程方案,將初中階段地理課程的內容分設在自然和社會兩門課程之中。
三、台灣、香港中學地理課程的設置
(一)台灣地理課程設置
台灣中小學修業年限為12年:其中國民教育(即義務教育)為9年,前6年為國民小學,後3年為國民中學(即初級中學),合稱國民學校;3年普通高中,另稱高級中學。
近年來國民中學單獨設置地理課程。初中三個年級都開設地理課,周課時總量為5課時。第一、二學年每周2課時,第三學年每周1課時。在三年六個學期中,前四個學期主要講中國地理,後兩個學期主要講授外國地理。
高中三個年級也都開設地理課。高中地理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高一、二年級地理為必修課程,每周2課時,第一學年為地理通論,第二學年為外國地理和本國地理。高中地理選修課設在高三年級,分設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和地球科學三門。高三實行文理分科,理科可選地球科學,文科選人文地理或經濟地理。
(二)香港中學地理課程設置
目前香港的學制是: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稱中四、中五),大學預科一年或二年。20世紀80年代以前,香港私立中學較多,後因經濟迅速發展,公立學校大大增加,到1985年已有70%的中學生在公立中學就讀。地理課程在香港普通教育中是受到重視的。一般中學從初一到高二年級都開設地理課。這一方面是由於香港在1997年回歸祖國以前的一百多年裡為英國佔領,深受英國的影響,繼承了英國重視地理教育的傳統;另一方面也與香港的環境條件有關。
香港地理課程的設置是:初一為香港本土地理,初二、初三為世界地理。不修讀地理的學生改念社會科。社會科是一門綜合了歷史、地理、經濟和公共事務的科目。地理和社會這兩門學科都是初中階段持續三年的必修課。
高中地理課程開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香港中學習慣把高中分為文、理、商三組,其中修讀地理的學生較多。

『玖』 ArcGIS 教程:怎麼設置地理處理環境

(1)應用程序環境設置:應用程序環境設置是由每個工具使用的系統范圍內的默認設置。

步驟:1.在 ArcMap 標准工具條上,單擊地理處理 > 環境。將打開環境設置 對話框,如下圖所示。展開包含要更改的設置的環境類別。2.單擊確定應用設置,或單擊取消不更改設置。



(2)默認的應用程序環境設置:可創建一組將由 ArcCatalog 和所有新的 ArcMap、ArcGlobe 和 ArcScene
文檔使用的默認環境設置。創建和保存一組默認環境設置的方法有兩種。

1)ArcCatalog 中的默認設置

步驟:1.打開 ArcCatalog。2.單擊地理處理 > 地理處理環境。3.將環境設置為要作為默認值使用的值。4.退出 ArcCatalog。所指定的環境設置即被保存。所創建的所有新 ArcMap、ArcScene 或 ArcGlobe 文檔都將使用在 ArcCatalog 中指定的設置。

2)ArcToolbox 窗口中的默認設置

步驟:1.通過單擊地理處理 > ArcToolbox打開 ArcToolbox 窗口.2.右鍵單擊 ArcToolbox 節點,然後單擊環境.3.將環境設置為要作為默認值使用的值,然後單擊確定。4.右鍵單擊 ArcToolbox 節點,然後單擊保存為 > 默認設置所創建的所有新 ArcMap、ArcScene 或 ArcGlobe 文檔都將使用保存的設置。

關於工具環境設置、模型環境設置、模型環境設置可參考http://www.dsac.cn/Software/Detail/21491裡面有詳細介紹各個環境的設置。

『拾』 如何從時空角度實現某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優化調控

1、氣候多變,季風影響顯著 。
2、地勢西高東低,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
自然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球表層中無機、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
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
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系統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比前蘇聯和美國多一倍,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
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閱讀全文

與地理環境怎麼設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