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地球赤道的周長是多少
赤道周長: 40076千米。
赤道是地球上重力最小的地方。赤道是一根人為劃分的線,將地球平均分為兩個半球(南半球和北半球)。它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四季都受到陽光的直射。
如果把地球看做一個絕對的球體的話,赤道距離南北兩極相等,是一個大圓。它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劃分緯度的基線,赤道的緯度為0°。 赤道是南北緯線的起點(即零度緯線),也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
赤道為低氣壓區,由赤道兩側吹向赤道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驅動赤道南北兩側的海水由東向西流動。北面的稱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稱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達大洋西岸時,受陸地阻擋,其中一股回頭向東形成赤道逆流。
大部分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沿海岸向較高的緯度流去,至中緯地區受西風吹動形成西風漂流。當它們到達大洋東岸時,一部分沿大陸西岸折向低緯,成為赤道暖流的補償流;另一部分沿大陸西岸折向高緯,構成極地環流。
相關數據:
赤道長度: 40,076km
子午線長度: 40,009km
極半徑長度: 6,356.8km
赤道半徑長度: 6,378.2km
扁率: 1/298
面積:510,000,000k㎡
平均半徑長度: 6,371km
體積:1,083,230,000,000km³
總體來看,從兩極到地球中心的距離為6,356.8km,比從赤道上到地球中心的距離6378.2km短21.4km。扁率為1/298。赤道一帶稍微凸出,赤道本身也有點扁,南北半球也不對稱,加上表面凹凸不平,應該說是一個不規則的球體。
不過由於地球體積龐大,這些表面的起伏和整體比起來仍極其微小,所以在太空中看,仍是一個圓球。但如降到低空,透過大氣和海洋,這時看到的固體的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猶如一個干皺了的蘋果。
❷ 地球兩極的周長是多少千米
由於地球是一個兩極略扁赤道略鼓的近圓的不規則球體,
地球的赤道半徑約為6378千米,而極半徑約為6357千米,
所以赤道的長度是所能環繞地球一周的最大長度,
赤道也就是地球上周長最長的一個圈,約40000多千米.
但由於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球體,
經緯網只是人們為了更方便地確定地球上某一處的位置而虛構出的由經線圈和緯線圈構成的網路,
每一條經線不一定都是相同的,所以一般不給出准確的數據
❸ 地球的周長是多少
39250千米 公元前3世紀,有位古希臘數學家叫埃拉托斯芬。他才智高超,多才多藝,在天文、地理、機械、歷史和哲學等領域里,也都有很精湛的造詣,甚至還是一位不錯的詩人和出色的運動員。 人們公認埃拉托斯芬是一個罕見的奇才,稱贊他在當時所有的知識領域都有重要貢獻,但又認為,他在任何一個領域里都不是最傑出的,總是排在第二位,於是送他一個外號'貝塔"。意思是第二號。 能得到"貝塔"的外號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古代最偉大的天才阿基米德,與埃拉托斯芬就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他們兩人是親密的朋友,經常通信交流研究成果,切磋解題方法。大家知道,阿基米德曾解決了"砂粒問題",算出填滿宇宙空間至少需要多少粒砂,使人們瞠目結舌。大概是受阿基米德的影響吧,埃拉托斯芬也回答了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難題:地球有多大? 怎樣確定地球的大小呢?埃拉托斯芬想出一個巧妙的主意:測算地球的周長。 埃拉托斯芬生活在亞歷山大城裡,在這座城市正南方的785公里處,另有一座城市叫塞尼。塞尼城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每年夏至那天的中午12點,陽光都能直接照射城中一口枯井的底部也就是說,每逢夏至那天的正午,太陽就正好懸掛在塞尼城的天頂。 亞歷山大城與塞尼城幾乎處於同一子午線上。同一時刻,亞歷山大城卻沒有這樣的景象。太陽稍稍偏離天頂的位置。一個夏至日的正午,埃拉托斯芬在城裡豎起一根小木棍,測量天頂方向與太陽光線之間的夾角,測出這個夾角是7.2o,等於360o的1/50。 由於太陽離地球非常遙遠,可以近似地把陽光看作是彼此平行的光線。於是,根據有關平行線的定理,埃拉托斯芬得出了∠1等於∠2的結論。 在幾何學里,∠2這樣的角叫做圓心角。根據圓心角定理,圓心角的度數等於它所對的弧的度數。因為∠2=∠1,它的度數也是360o的1/50,所以,圖中表示亞歷山大城和賽尼城距離的那段圓弧的長度,應該等於圓周長度的1/50。也就是說。亞歷山大城與塞尼城的實際距離,正好等於地球周長的1/50。 於是,根據亞歷山大城與塞尼城的實際距離,乘以50,就算出了地球的周長。埃拉托斯芬的計算結果是:地球的周長為39250公里。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進行這樣的測量。 聯想到埃拉托斯芬去世1800年後,仍然有人為地球是圓的還是方的而喋喋不休時,埃拉托斯芬高超的計算能力和驚人的膽識,益發受到人們的稱頌。
❹ 地球的周長是多少
赤道半徑略長、兩極半徑略短,極軸相當於扁球體的旋轉軸。根據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會1980年公布的地球形狀和大小的主要數據如下: 赤道半徑 6378.137km 兩極半徑 6356.752km 平均半徑 6371.012km 扁率1/298.257 赤道周長 40075.7km 子午線周長 40008.08km 表面積 5.101×108km2 體積10832×108km3 其實,地球的真實形狀與上述扁球體稍有出入。其南半球略粗、短、南極向內下凹約30m;北半球略細、長,北極約向上凸出10m。所以誇張地說,地球的真實形狀略呈梨形
❺ 地球的周長是多少公里
地球的周長是:約為40075公里。
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2006年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因為其運動軌跡與其它八大行星不同),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地球是上百萬生物的家園,包括人類,地球是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體。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5千米,地球上71%為海洋;29%為陸地。太空之所以上看地球呈藍色,是因為天空是地球的另一級,被海水所覆蓋了。地球是一個大磁鐵,通過南北兩極,磁場可以一直延伸到地球及地球以外十萬千米以上的高空。地球由地殼地幔以及地核組成,地核的溫度隨深度的變化而變化,在6371千米深處的地球中心,溫度高達4500~5000攝氏度。地球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球體,其實它是一個橢圓體。地球赤道周長要比本初子午線周長要長。
❻ 地球的周長是多少
地球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
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現有40~46億歲,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地球總面積約為5.10072億平方千米,其中約29.2%(1.4894億平方千米)是陸地,其餘70.8%(3.61132億平方千米)是水。陸地主要在北半球,有五個大陸:歐亞大陸、非洲大陸、美洲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和南極大陸,另個還有很多島嶼。
大洋則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五個大洋及其附屬海域。海岸線共35.6萬千米。
地球存在繞自轉軸自西向東的自轉,平均角速度為每小時轉動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轉的線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種天體東升西落的現象都是地球自轉的反映。人們最早利用地球自轉作為計量時間的基準。
自20世紀以來由於天文觀測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地球自轉是不均的。1967年國際上開始建立比地球自轉更為精確和穩定的原子時。由於原子時的建立和採用,地球自轉中的各種變化相繼被發現。天文學家已經知道地球自轉速度存在長期減慢、不規則變化和周期性變化。
❼ 地球周長是多少具體到米
赤道半徑
6378.137km
兩極半徑
6356.752km
平均半徑
6371.012km
扁率
1/298.257
赤道周長
40075.7km
子午線周長
40008.08km
表面積
5.101×108km2
體積
10832×108km3
❽ 地球的周長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地球赤道園圓周長為40075.13km
子午圈周長為40007.86km
平均周長為40041.47km
❾ 地球的周長是多少
赤道半徑略長、兩極半徑略短,極軸相當於扁球體的旋轉軸。根據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會1980年公布的地球形狀和大小的主要數據如下:
赤道半徑 6378.137km
兩極半徑 6356.752km
平均半徑 6371.012km
扁率 1/298.257
赤道周長 40075.7km
子午線周長 40008.08km
表面積 5.101×108km2
體積 10832×108km3
其實,地球的真實形狀與上述扁球體稍有出入。其南半球略粗、短、南極向內下凹約30m;北半球略細、長,北極約向上凸出10m。所以誇張地說,地球的真實形狀略呈梨形
❿ 地球赤道周長是多少
赤道周長: 40076千米。
赤道是地球上重力最小的地方。赤道是一根人為劃分的線,將地球平均分為兩個半球(南半球和北半球)。它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四季都受到陽光的直射。
如果把地球看做一個絕對的球體的話,赤道距離南北兩極相等,是一個大圓。它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劃分緯度的基線,赤道的緯度為0°。 赤道是南北緯線的起點(即零度緯線),也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
赤道為低氣壓區,由赤道兩側吹向赤道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驅動赤道南北兩側的海水由東向西流動。北面的稱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稱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達大洋西岸時,受陸地阻擋,其中一股回頭向東形成赤道逆流。
大部分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沿海岸向較高的緯度流去,至中緯地區受西風吹動形成西風漂流。當它們到達大洋東岸時,一部分沿大陸西岸折向低緯,成為赤道暖流的補償流;另一部分沿大陸西岸折向高緯,構成極地環流。
相關數據:
赤道長度: 40,076km
子午線長度: 40,009km
極半徑長度: 6,356.8km
赤道半徑長度: 6,378.2km
扁率: 1/298
面積:510,000,000k㎡
平均半徑長度: 6,371km
體積:1,083,230,000,000km³
總體來看,從兩極到地球中心的距離為6,356.8km,比從赤道上到地球中心的距離6378.2km短21.4km。扁率為1/298。赤道一帶稍微凸出,赤道本身也有點扁,南北半球也不對稱,加上表面凹凸不平,應該說是一個不規則的球體。
不過由於地球體積龐大,這些表面的起伏和整體比起來仍極其微小,所以在太空中看,仍是一個圓球。但如降到低空,透過大氣和海洋,這時看到的固體的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猶如一個干皺了的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