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理中都有什麼性氣候啊都是什麼意思啊
熱帶雨林氣候。
位於各洲的赤道兩側,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非洲的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亞洲東南部的一些群島等。這些地區位於赤道低壓帶,氣流以上升運動為主,水汽凝結致雨的機會多,全年多雨,無乾季,年降水量在2,000 毫米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超過60 毫米,且多雷陣雨;各月平均氣溫為25°~28℃,全年長夏,無季節變化,年較差一般小於3℃,而平均日較差可達6°~ 12℃。在這種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長,樹種繁多,植被茂密成層。
(2)熱帶草原氣候。
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氣候區的兩側,即南、北緯5°~15°左右(有的伸達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其主要特點,首先是由於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的南北移動、交替影響,一年之中干、濕季分明。當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時,盛行赤道海洋氣團,且有輻合上升氣流,形成濕季,潮濕多雨,遍地生長著稠密的高草和灌木,並雜有稀疏的喬木,即稀樹草原景觀。當受信風影響時,盛行熱帶大陸氣團,乾燥少雨,形成乾季,土壤乾裂,草叢枯黃,樹木落葉。與赤道多雨氣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 個月的乾季。其次是全年氣溫都較高,具有低緯度高溫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溫度在16°~18℃以上。最熱月出現在乾季之後、雨季之前,因此,本區氣候一般年分干、熱、雨三個季節。氣溫年較差稍大於赤道多雨氣候區。
(3)熱帶荒漠氣候。
它分布於熱帶干濕季氣候區以外,大致在南、北緯15°~30°之間,以非洲北部、西南亞和澳大利亞中西部分布最廣。熱帶乾旱氣候區常年處在副熱帶高氣壓和信風的控制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氣流下沉,所以炎熱、乾燥成了這種氣候的主要特徵;氣溫高,有世界「熱極」之稱。降水極少,年降雨量不足200 毫米,且變率很大,甚至多年無雨,加以日照強烈,蒸發旺盛,更加劇了氣候的乾燥性。熱帶半乾旱氣候,分布於熱帶乾旱氣候區的外緣,其主要特徵:一是有一短暫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0 毫米;二是向高緯一側的氣溫不如向低緯一側的高。
(4)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我國台灣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以及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大部分地區、菲律賓群島;此外,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沿海地帶也有分布。這里全年氣溫皆高,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這是由於夏季在赤道海洋氣團控制下,多對流雨,再加上熱帶氣旋過境帶來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熱帶干濕季氣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風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過赤道多雨氣候區。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 毫米以上。本區熱帶季風發達,有明顯的干濕季,即在北半球冬吹東北風,形成乾季;夏吹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南半球為西北風),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溫季。
(5)熱帶海洋性氣候。
出現在南、北緯10°~25°信風帶大陸東岸及熱帶海洋中的若干島嶼上。如中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西印度群島、南美洲巴西高原東側沿海的狹長地帶、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東岸、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島和澳大利亞昆士蘭沿海地帶。這些地區常年受來自熱帶海洋的信風影響,終年盛行熱帶海洋氣團,氣候具有海洋性。氣溫年、日較差都小,但最冷月平均氣溫比赤道稍低,年較差比赤道多雨氣候稍大,年降水量一般在2, 000 毫米以上,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6)溫帶海洋性氣候。
位於大陸西岸,南、北緯40°~60°地區。終年處在西風帶,深受海洋氣團影響,沿岸又有暖流經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在22℃以下,氣溫年、日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較多,年降水量在1,000 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風坡可達2,000~3,000 毫米以上。這種氣候在西歐最為典型,分布面積最大,在南、北美大陸西岸相應的緯度地帶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島和紐西蘭等地也有分布。
(7)地中海式氣候。
位於副熱帶緯度的大陸西岸,約在緯度30°~40°之間,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國加里福尼亞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亞的南端。它是處在熱帶半乾旱氣候與溫帶海洋性氣候之間的過渡地帶。這些地區受氣壓帶季節位移影響顯著,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氣流下沉,因而除大陸西部沿海受寒流影響外,夏溫十分炎熱,下沉氣流不利興雲致雨,所以氣候乾燥;冬季受西風影響,溫和濕潤。全年雨量適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間,主要集中在冬季。
(8)溫帶季風氣候。
出現在北緯35°~55°左右的亞歐大陸東岸,包括我國華北和東北、朝鮮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蘇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冬季這里受來自高緯內陸偏北風的影響,盛行極地大陸氣團,寒冷乾燥;夏季受極地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和南風,暖熱多雨,雨熱同季。年降水量1,000 毫米左右,約有三分之二集中於夏季。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隨著緯度的增高,冬、夏氣溫變幅相應增大,而降水逐漸少。
(9)亞熱帶季風氣候。
出現在北緯25°~35°亞熱帶大陸東岸,它是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綏的地帶。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這里冬季溫暖,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大於22℃,氣溫的季節變化顯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 毫米,夏季較多,但無明顯乾季。同溫帶季風氣候相比,季節變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溫較高,年降水量增多。
(10)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
分布在北緯35°~55°之間的北美大陸東部(西經100°以東)和亞歐大陸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的東側。這種氣候在氣溫、降水的變化上同溫帶季風氣候有些類似,但風向和風力的季節變化不像溫帶季風氣候那樣明顯。冬季由於氣旋活動影響,降水稍多;夏季有對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像溫帶季風氣候那樣顯著。天氣的非周期性變化也很大。
(11)亞熱帶濕潤氣候。
分布在北美大陸東部北緯25°~35°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灣沿岸地帶,南美洲的阿根廷、烏拉圭和巴西南部,非洲的東南沿海和澳大利亞的東岸等地區。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來看,它們和東亞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是相似的,但由於所處的大陸面積較小,海陸熱力差異不像東亞那樣突出,因此沒有形成季風氣候。這里的氣候特點近似亞熱帶季風氣候,而不同之處在於冬夏溫差較小,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12)溫帶大陸性氣候
(包括溫帶沙漠氣候和溫帶草原氣候)。這種氣候在北半球佔有廣大面積,主要分布在北緯35°~50°的亞洲和北美大陸的中心部分。這里深居內陸或沿海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風影響,終年為極地大陸氣團,冬寒夏熱,氣溫年、日較差都大,降水量少,呈現大陸性氣候特徵。由於所處緯度的不同,此外,在南美大陸的阿根廷中南部因處於西風帶的雨影地區,來自太平洋的氣流越過安第斯山脈後下沉而絕熱增溫,加之沿海有寒流經過,空氣穩定,所以全年乾旱少雨,亦呈現溫帶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特徵。上述地區由於乾旱程度不同,自然植被有明顯差異。乾旱地區年降水量一般在250 毫米以下,植物很少,呈現荒漠景色;在乾旱區外圍,年降水量在250~500 毫米之間,為半乾旱地區。
(13)亞寒帶大陸性氣候
(也稱亞寒帶針葉林氣候)。這種氣候出現在北緯50°~65°之間,呈帶狀分布,橫貫北美和亞歐大陸。具體來說,在北美從阿拉斯加經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紐芬蘭的大部分;在亞歐大陸西起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除外),經芬蘭和蘇聯西部(南界在列寧格勒—高爾基城—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一線)至蘇聯東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熱月10℃等溫線為界。這一帶的氣候主要受極地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的影響,並為極地大陸氣團的源地。在冬季,北極氣團侵入機會很多;在暖季,熱帶大陸氣團有時也能伸入。該類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漫長而嚴寒,每年有 5~7 個月平均氣溫0℃以下,並經常出現-50℃的嚴寒天氣;夏季短暫而溫暖,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上,高者可達18°~20℃,氣溫年較差特別大;年降水量一般為300~600 毫米,以夏雨為主。因蒸發微弱,相對濕度很高。
(14)極地長寒氣候
(苔原氣候)。分布在北美大陸和亞歐大陸的北部邊緣(南以最熱月10℃等溫線與亞寒帶大陸性氣候相接)、格陵蘭島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島嶼;在南半球則分布在馬爾維納斯群島、南設得蘭群島和南奧克尼群島等地。其特徵是: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 個月月平均氣溫在0°~10℃之間,冬季酷寒而漫長;年降水量約200~300 毫米,以雪為主;地面有永凍層,只有地衣、苔蘚等低等植物。
(15)極地冰原氣候。
分布在極地及其附近地區,包括格陵蘭、北冰洋的若干島嶼和南極大陸的冰原高原。這里是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發源地,整個冬季處於永夜狀態,夏半年雖是永晝,但陽光斜射,所得熱量微弱,因而氣候全年嚴寒,各月溫度都在0℃以下;南極大陸的年平均氣溫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陸,1967 年挪威人曾測得-94.5℃的絕對最低氣溫,可堪稱為世界「寒極」。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蓋,又多凜冽風
『貳』 地理上奇異的氣候叫什麼
地理上奇異的氣候叫什麼叫大氣層
『叄』 地理氣候類型及特徵是什麼
地理氣候類型及特徵:
熱帶沙漠氣候:赤道多雨氣候區的兩側,全年高溫,炎熱乾燥,極少下雨。
地中海氣候:副熱帶緯度的大陸西岸,約在緯度30°~40°之間,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在南、北緯15°~30°之間,全年高溫,一年分干、濕兩季。
熱帶雨林氣候:位於各洲的赤道兩側,全年高溫多雨。
熱帶季風氣候:北緯10°至25°之間的大陸東岸,全年高溫,一年分旱、雨兩季。
亞熱帶季風和亞熱帶濕潤氣候:南北緯25°~35°亞熱帶大陸東岸,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位於大陸西岸,南、北緯40°~60°地區,全年溫和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北緯35°~55°左右的大陸東岸,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溫帶大陸性氣候:北緯35°~50°的亞洲和北美大陸的中心部分,冬寒夏熱,年溫差較大,乾旱少雨,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在北緯50°~65°之間,冬季長而嚴寒,夏季短而涼爽,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極地苔原氣候: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北冰洋沿岸,冬長而嚴寒,夏短而低溫,降水稀少且集中在最熱的月份。
極地冰原氣候:極地及其附近地區,全年酷寒,降水極少,大部分不足100毫米。
高原山地氣候:在中緯度地區的高原地區,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氣溫隨海拔加而減,隨海拔減而加。(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全年低溫,年氣溫差較小,日較差大。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特點及分布速記口訣:
氣候特點真煩人,又說氣溫又降水。
地區分布真復雜,我是把它沒辦法。
同學們,不要怕,我幫你們來解決。
要記氣候十來種,特點分布有規律。
十度之間是熱雨,另外四塊不能忘。
馬達東部澳東北,中美地峽巴東南。
終年高溫又多雨,樹上葉子雨淋淋。
熱帶草原分兩側,一般不超回歸線。
主要分布在三洲,非洲澳洲拉美洲。
一年兩季均高溫,半年乾旱半年雨。
熱帶季風僅一片,南亞季風最典型。
夏季熱雨西南風,冬季熱干東北風。
二三十度是熱沙,大陸西部來分布。
炎熱少雨不用說,亞洲澳洲南北美。
亞熱季風有規律,大陸東部二三五。
全球共有四個區,亞洲北美澳拉美。
夏季高溫又多雨,冬季溫和又少雨。
三四十度地中海,分布全在大陸西。
夏季熱干冬溫雨,地中海區分布廣。
『肆』 地理學中的氣候類型分為哪幾種
(1)熱帶雨林氣候(也稱赤道雨林氣候)。位於各洲的赤道兩側,向南、北延伸5°~10°左右.
(2)熱帶(又稱熱帶季雨淋)氣候。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氣候區的兩側,即南、北緯5°~15°左右(有的伸達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
(3)熱帶草原氣候。與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別降水更少。
(4)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也稱熱帶荒漠氣候)。它分布於熱帶干濕季氣候區以外,大致在南、北緯15°~30°之間,以非洲北部、西南亞和澳大利亞中西部分布最廣。
(5)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我國台灣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以及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大部分地區、菲律賓群島;此外,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沿海地帶也有分布。
(6)溫帶海洋性氣候。位於大陸西岸,南、北緯40°~60°地區。
(7)亞熱帶夏干氣候(也稱地中海式氣候)。位於副熱帶緯度的大陸西岸,約在緯度30°~40°之間.
(8)溫帶季風氣候。出現在北緯35°~55°左右的亞歐大陸東岸.
(9)亞熱帶季風氣候。出現在北緯25°~35°亞熱帶大陸東岸.
(5)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北緯35°~50°的大陸的大陸內部。
(10)亞寒帶針葉林氣候)。這種氣候出現在北緯50°~65°之間的大陸中東部地區。
(11)極地氣候(又稱冰原苔原候)。主要分布在兩極地區 。冰原氣候與苔原其後的區別是:冰原氣候區的夏季最高溫度都在0°以下,而苔原氣候區溫度高於0°.
『伍』 我在高中地理學過一個氣候類型,就是有草原和森林伴生的,叫什麼氣候帶
副熱帶高氣壓帶
如果是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等都有可能
『陸』 地理上都有些什麼效應
一、溫室效應
指各種溫室氣體(如CO2、N2O、CH4等)對地面長波輻射強烈吸收或散射回地面,從而使大氣和地面增溫的現象.溫室效應的直接結果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會引起海平面上升,威脅沿海低地;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在各種溫室氣體中,以CO2的溫室效應最為顯著.隨著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長、工農業的發展,人類活動排放到大氣中的CO2不斷增加;同時因人類對森林等綠色植物破壞日趨嚴重,使植物吸收、固定的CO2迅速減少,大氣中的CO2含量明顯上升.
模擬結果表明,當大氣中CO2濃度加倍時,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將會上升1.5℃~4.5℃.其中極地高緯度地區溫度升高幅度更可達5℃以上.
二、熱島效應
城市人口集中、工業發達,居民生活、工業生產和汽車等交通工具每天消耗大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物燃料,釋放大量的廢熱,加之CO2的溫室效應,導致城市的氣溫高於郊區,使得城市宛如一個溫暖的島嶼,人們稱之為「熱島效應」.當大范圍的大氣環流運動微弱時,會形成城市熱島環流.研究這種現象對城市規劃建設衛星城和工業用地布局具有指導意義,一般會考慮建在城市熱島環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三、綠島效應
乾旱、半乾旱的沙漠地區,氣溫的日較差比較大,降水稀少.而沙漠中的綠洲地帶,由於土壤濕度大、蒸發和植物蒸騰到空氣中的水分比較多,空氣濕度較大,降水相應增多;由於含水較多土壤的熱容量比較大,加上蒸發、蒸騰作用對熱量的調節,土壤溫度和近地面氣溫的日較差明顯變小.林地和草地的這種可以降低近地面溫差、提高近地面大氣相對濕度,通過調節局部地區小氣候而產生的影響就叫綠島效應,又稱綠洲效應.
四、沙漠化效應
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當地表植被遭到破壞時,則可能導致嚴重的沙漠化..由於地表植被層和由沙石組成的裸露地面二者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相差很大(前者為15%~20%,後者為35%~40%).當地表植被被破壞時,地面反射率明顯增大,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減少.盡管沙石比熱小,在陽光照射下地面增溫強烈,但因空氣中雲量極少,大氣逆輻射微弱,地面散失的熱量很多.在缺少平流熱量輸入的情況下,為了維持熱量平衡,空氣盛行下沉運動,以壓縮增溫.由於下沉的氣流十分乾燥,缺乏降水,使得氣候進一步變干,從而導致地表植被的進一步減少,形成沙漠化效應.
五、湖泊效應
在湖泊及其周圍,由於湖泊與周圍地區地面存在熱容量差異,導致局地性大氣環流和小氣候的產生.當太陽照射時,由於湖面升溫較之周圍地面緩慢,大氣盛行下沉氣流,近地面大氣將湖面蒸發的水汽輸送到周圍地區形成降水,因而湖泊周圍地區空氣濕度較大,降水較多.
六、封凍效應
大洋表面因低溫結冰而產生的種種環境效應叫做封凍效應.從理論上講,大洋表面出現封冰現象將產生的效應包括:①阻斷了洋流,影響高低緯度之間的熱量交換,從而導致中高緯度地區的氣候變冷;②增大了大洋表面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使得地面獲得的熱量減少,引起氣候變冷;③緩解了大洋水汽的蒸發,氣候變得乾燥;④隔斷了水圈與大氣圈之間的物質和能量變換,海水含氧量減少,海洋生物生產率大大降低.
七、焚風效應
沿水平方向運行的氣流遇到地形阻擋後,在山地迎風坡絕熱爬升,大氣中水汽隨著氣溫的下降而凝結成雲,此後,大氣按濕絕熱遞減率降溫,逐漸形成降水,即地形雨.越過山頂後,在背風坡氣流順坡而下,大氣按干絕熱遞減率下沉壓縮升溫,水汽難以凝結,降水稀少,形成雨影區.由於背風坡大氣比較乾燥,干絕熱溫度變化率比濕絕熱溫度變化率大,氣溫聲速上升,形成沿著背風坡向下吹的既干且熱的風,往往容易導致可燃物發生燃燒現象,叫做焚風效應.一般會引起山地背風坡森林發生火災,對山地植被類型的形成及生態特徵、土壤類型和形成都有一定影響.這種現象在我國西南峽谷地區表現最為明顯.
八、狹管效應
大氣運行經過山間峽谷地帶時,因風速加快、風力加大而引起的一系列地理環境效應,稱為狹管效應.如冬季北方冷氣流沿著西伯利亞山間南北縱列的谷地吹襲,風力加急形成烈風,加劇了嚴寒程度,使得奧伊米亞康成為北半球的「寒極」.甘肅河西走廊和內蒙古阿拉善地區,由於北臨騰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加上近十年來自然生態環境惡化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北方強冷空氣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北方強冷空氣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北方強冷空氣南下在這一區域引起狹管效應,使該地區成為目前中國北方強度最大的沙塵暴策源地.
『柒』 地理有什麼氣候,都是什麼
1熱帶雨林氣候:
氣候分布:赤道附近;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
氣候成因: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
2熱帶草原氣候:
氣候分布:南北緯10度~南北回歸線附近;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干濕季交替;
氣候成因:乾季受信風帶,濕季受赤道低壓控制。
3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東南亞、中南半島;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旱雨季交替;
氣候成因:冬(旱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夏(雨季):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3亞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中國的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特點:冬低溫少雨,夏濕熱;
氣候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4熱帶沙漠氣候:
氣候分布:回歸線~30度附近;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少雨;
氣候成因:終年受副高或信風控制(信風是從大陸吹來的干風,且是由高緯吹向低緯,是一個升溫的過程,不易形成降水)。
5亞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中國的秦嶺淮河以南;
氣候特點:冬低溫少雨,夏濕熱;
氣候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6地中海氣候:
氣候分布:30~40度,大陸西岸;
氣候特點: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濕潤;
氣候成因:副高(干)和盛行西風(濕)交替控制。
7溫帶海洋性氣候:
氣候分布:40度~60度,大陸西岸;
氣候特點:終年濕潤,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冬天高於0度,夏天低於20度);
氣候成因:終年受盛行西風控制(風是從海上吹來的暖濕風)。
8溫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35~50度,大陸東岸;
氣候特點:冬寒冷乾燥,夏高溫多雨;
氣候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9溫帶大陸性氣候:
氣候分布:溫帶大陸內部;
氣候特點:干,冬冷夏熱溫差大;
氣候成因:身居大陸內部。
10極地氣候:
氣候分布:極圈內;氣候特點:終年寒冷乾旱;
氣候成因:緯度高,終年受極地高壓控制。
『捌』 地理中有哪些氣候都有什麼特點
1、熱帶雨林氣候:
氣候分布:赤道附近;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氣候成因: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
2、熱帶草原氣候:
氣候分布:南北緯10度~南北回歸線附近;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干濕季交替;氣候成因:乾季受信風帶,濕季受赤道低壓控制。
3、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東南亞、中南半島;氣候特點:全年高溫,旱雨季交替;氣候成因:冬(旱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夏(雨季):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4、亞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中國的秦嶺淮河以南;氣候特點:冬低溫少雨,夏濕熱;氣候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5、熱帶沙漠氣候:
氣候分布:回歸線~30度附近;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少雨;氣候成因:終年受副高或信風控制(信風是從大陸吹來的干風,且是由高緯吹向低緯,是一個升溫的過程,不易形成降水)。
6、亞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中國的秦嶺淮河以南;氣候特點:冬低溫少雨,夏濕熱;氣候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7、地中海氣候:
氣候分布:30~40度,大陸西岸;氣候特點: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濕潤;氣候成因:副高(干)和盛行西風(濕)交替控制。
8、溫帶海洋性氣候:
氣候分布:40度~60度,大陸西岸;氣候特點:終年濕潤,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冬天高於0度,夏天低於20度);氣候成因:終年受盛行西風控制(風是從海上吹來的暖濕風)。
9、溫帶季風氣候:
氣候分布:35~50度,大陸東岸;氣候特點:冬寒冷乾燥,夏高溫多雨;氣候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10、溫帶大陸性氣候:
氣候分布:溫帶大陸內部;氣候特點:干,冬冷夏熱溫差大;氣候成因:身居大陸內部。
11、極地氣候:
氣候分布:極圈內;氣候特點:終年寒冷乾旱;氣候成因:緯度高,終年受極地高壓控制。
『玖』 地理的一種氣候類型
第一種A是地中海氣候
B是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安第斯山脈,為高原山地氣候.西側從北往南依次有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氣候。東側主要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北部多為熱帶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往南有亞熱帶濕潤氣候
『拾』 什麼是氣候型
從世界氣候圖上,我們還發現,地球上很多地區的氣候是相類似的,雖然兩個地區不連續,不在一個地方,但是氣候卻是相似的,在相似的條件下可以產生相似的氣候。比如地中海式氣候,反映了特有條件下形成的特性,即我們所說的副熱帶夏干氣候,但這種氣候不僅出現在地中海地區,也出現在與地中海相類似條件的其他地區,所以地中海氣候在北半球有,在南半球也有,在歐洲大陸有,在美洲大陸也有。這許多地區的氣候本質屬性基本相似,不是相同,我們把這些相似的氣候歸為一個類型,叫同一氣候型。氣候帶是連續的,而氣候型是不連續的。我們根據地球上氣候帶中各地區的熱量和水分分布的狀況,又將全世界分為兩個基本的氣候型。
在地球上,比氣候帶次一級的氣候單位是氣候型。氣候型是由於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引起的,在地球上不呈帶狀分布。在一個氣候帶內,根據氣候的各種特徵差異,可以劃分出幾種氣候型,同樣的氣候型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氣候帶內。例如,海洋性氣候就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熱帶海洋性氣候。沙漠氣候也分布在熱帶、副熱帶和溫帶。
氣候型有很多種,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是兩種最基本的氣候型,其他氣候型都可以從這兩種型演變而來。例如,海岸氣候就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過渡型;季風氣候則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沙漠氣候是大陸性氣候的極端情況;草原氣候則是大陸性氣候到沙漠氣候的過渡情況;山地氣候雖然成因和特點都比較特殊,但是它的特點也可以從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的類比中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