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區域經濟地理特徵如何分析

區域經濟地理特徵如何分析

發布時間:2022-07-05 09:42:35

Ⅰ 我國主要地理區域的經濟特點是什麼

五)按經濟帶劃分

1.東部沿海地區: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大連、寧波、廈門、青島、深圳(18個省、區、市)。

2.中部內陸地區: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個省、區)。

3.西部邊遠地區: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9個省、區)。

(六)按行政區域劃分:

1.華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5個省、市、區)。

2.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大連(4個省、市)。

3.華東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寧波、夏門、青島(10個省、市)。

4.中南地區: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深圳(7個省、市)。

5.西南地區: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5個省、市)。

6.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5個省、區)。

三、適用范圍

(一)國有資產年報數據,國有資產季度監測數據匯總、分析。

(二)清產核資數據匯總、分析。

(三)各省、區、市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根據國有資產年報數據測算評價指標標准值。

按行政區域劃分:
1、華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5個省、區、市)。
2、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大連(4個省、市)。
3、華東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寧波、廈門、青島(10個省、市)。
4、中南地區: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深圳(7個省、區、市)。
5、西南地區: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5個省、區、市)。
6、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廈、新疆(5個省、區)。

中國經濟區域劃分
1 三大地帶

東部地帶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等11個省市;

中部地帶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

西部地帶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等12個省、自治區。

2 八區域

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總面積79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0696萬。這一地區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結構相近,歷史上相互聯系比較緊密,目前,面臨的共同問題多,如資源枯竭問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問題等。

北部沿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二市兩省。總面積37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8127萬。這一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發達,在對外開放中成績顯著。

東部沿海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一市兩省。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3582萬。這一地區現代化起步早,歷史上對外經濟聯系密切,在改革開放的許多領域先行一步,人力資本豐富,發展優勢明顯。

南部沿海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三省。總面積33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2019萬。這一地區面臨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

黃河中游地區,包括陝西、山西、河南、內蒙三省一區。總面積160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8863萬。這一地區自然資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氣資源豐富,地處內陸,戰略地位重要,對外開放不足,結構調整任務艱巨。

長江中游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總面積68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23085萬。這一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優良,人口稠密,對外開放程度低,產業轉型壓力大。

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三省一市一區。總面積134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24611萬。這一地區地處偏遠,土地貧瘠,貧困人口多,對南亞開放有著較好的條件。

大西北地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兩省三區。總面積398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5800萬。這一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地廣人稀,市場狹小,向西開放有著一定的條件

鑒於目前關於中國區域的各種劃分方法存在眾多弊端,不便於深入分析地區差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的課題報告《中國(大陸)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特徵分析》提出了劃分中國(大陸)區域的一種新方法。這種方法把中國分為八大區域,即東北、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南部沿海、黃河中游、長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區。報告指出,各地區在地域范圍、人口規模和富裕程度上存在較大差別。大西北地區地域最為寬闊,西南地區人口最為眾多,東部沿海地區最為富庶。綜合各特徵,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實力、產業能力最強,市場前景最大,是中國21世紀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中國是一個大國,幅員廣闊,陸上國土總面積960萬平方千米,2001年,人口達12.8億。由於歷史和現實諸多方面的原因,中國各地區之間存在著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如2001年,上海市人均GDP高達37382元,而貴州省人均GDP只有2895元,兩者相差10倍以上。因此,研究中國的區域問題,必須把中國分成若干不同的區域。
20世紀50年代,有關方面曾經將中國大陸分為沿海和內地;60年代,曾經將中國大陸分為一線、二線和三線地區。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區域經濟研究的活躍和深化,人們提出了多種多樣的劃分方法。主要有:
(1)三大地帶。這一方法將中國劃分為東、中、西三大地帶,但不同的時期,每個地帶覆蓋的地域范圍不同。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三大地帶覆蓋的地域范圍逐漸被確定了下來。東部地帶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等11個省市;中部地帶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西部地帶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等12個省、自治區。
(2)六大綜合經濟區。包括東北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東南沿海、西南地區、西北地區。
(3)七大經濟區。包括東北、西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
(4)九大經濟區。這里有兩種劃分方法。第一種劃法包括東北地區、環渤海地區、黃河中游流域、長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中游地區、東南沿海地區、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等。第二種劃法包括東北地區、北部沿海、北部內陸、東部沿海、東部內陸、中部內陸、南部沿海、西部內陸和西南內陸等。
(5)九個「大都市經濟圈」。包括沈大(沈陽、大連)、京津冀(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石家莊)、濟青(濟南、青島、煙台)、大上海(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寧波、杭州)、珠江三角洲(廣州、深圳、珠海、汕頭)、吉黑(長春、哈爾濱)、湘鄂贛(武漢、長沙、南昌)、成渝(成都、重慶)等。
總的來看,目前中國區域的劃分方法比較零亂。但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官方比較接受的是「三大地帶」的劃分方法。
區域劃分既要遵循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要方便區域發展問題的研究和區域政策的分析。借鑒國際經驗,結合中國國情,我們認為,為適應區域研究和區域政策分析之需要,中國區域的劃分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空間上相互毗鄰;(2)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結構相近;(3)經濟發展水平接近;(5)經濟上相互聯系密切或面臨相似的發展問題;(5)社會結構相仿;(6)區塊規模適度;(7)適當考慮歷史延續性;(8)保持行政區劃的完整型;(9)便於進行區域研究和區域政策分析。
對照以上原則,可以發現,前面提到的各種劃分方法均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有的區塊過大,不便於深入分析區域差別;有的沒有保持行政區劃的完整性,不便於搜集整理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數據;有的沒有考慮歷史延續性,提出的概念與常識不符;有的覆蓋的區域不全,不是完整的區域劃分。
根據以上原則,考慮到目前各種劃法的種種弊端,我們將中國大陸劃分為如下八大區域:
(1)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總面積79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10696萬。這一地區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結構相近,歷史上相互聯系比較緊密,目前,面臨的共同問題多,如資源枯竭問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問題等。
(2)北部沿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兩市兩省。總面積37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18127萬。這一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發達,在對外開放中成績顯著。
(3)東部沿海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一市兩省。總面積21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13582萬。這一地區現代化起步早,歷史上對外經濟聯系密切,在改革開放的許多領域先行一步,人力資源豐富,發展優勢明顯。
(4)南部沿海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三省。總面積33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12019萬。這一地區面臨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
(5)黃河中游地區。包括陝西、山西、河南、內蒙三省一區。總面積160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18863萬。這一地區自然資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氣資源豐富,地處內陸,戰略地位重要,對外開放不足,結構調整任務艱巨。
(6)長江中游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總面積68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23085萬。這一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優良,人口稠密,對外開放程度低,產業轉型壓力大。
(7)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三省一市一區。總面積134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24611萬。這一地區地理位置偏遠,土地貧瘠,貧困人口多,對南亞開放有著較好的條件。
(8)大西北地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兩省三區。總面積398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5800萬。這一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地廣人稀,市場狹小,向西開放有著一定的條件。?

Ⅱ 如何運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環境體征

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特徵的目的主要為我們制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服務,即農業區位、工業區位、城市區位、交通區位等條件分析。【整體性原理】:地理環境各要素通過大氣循環、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地質循環進行著物質運動和能量 交換進而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某一要素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變化。某一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必然通過四大循環引起其他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
1.分析區域自然地理特徵

Ⅲ 描述一個地方的地理特徵應從哪些方面分析

從整體上認識和分析某地區的區域特徵。區域特徵是各種地理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聯系形成的,需通過全面、系統的分析,從整體上來認識。在分析過程中要善於抓主導因素,例如氣候酷寒是南極洲區域特徵的主導因素,它直接影響到該地區的其他自然特徵(地勢高、烈風、淡水資源和風能資源豐富等)和人文特徵(無常住居民)。
通過對不同地區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進行比較和分析,找出它們的相似之處和差異之處,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某地區的區域特徵,多採取列表比較的形式。例如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線,南、北方的區域特徵有顯著差異,具體表現在自然和人文兩大方面。自然環境一般的包括這些方面:
1、地形地勢;2、氣候,這里包括降水和氣溫;3、河流;4、土壤;5、資源。
你要描述自然環境的特徵就分類別把這些方面的特點說清楚就哦了

Ⅳ 如何分析某一區域經濟發展的區位條件

①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利);
② 自然條件(分析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優越;
③ 工農業基礎條件(好);
④ 資源條件(豐富),旅遊條件;
⑤ 勞動力條件(人口眾多,勞動力豐富);
⑥ 市場條件(廣闊);
⑦ 國家政策和開放程度,吸引外資和對外貿易額(比例多);
⑧ 其他條件(國家大型工程等)

Ⅳ 如何進行區域經濟分析

區域經濟分析與ArcGIS軟體應用定稿,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2WESdscXy0G6Y3x80m2pTw

提取碼:6meb

經濟分析是指以各種經濟理論為基礎,以各項基本資料為依據,運用各種指標和模式,對一定時期的經濟動態及其產生的效果進行分析研究,從中找出規律,並指出發展方向的研究活動。經濟分析可按分析對象的范圍,分為宏觀分析和微觀分析。

Ⅵ 區域地理環境特徵的分析方法

你應該問的是區域地理環境特徵的描述。包括自然地理特徵和社會經濟特徵。自然地理特徵應從地形(地質、地貌)、氣候(光照、熱量、水分)【這兩點是自然地理特徵的骨架,必需先答的】再結合不同地區自然的特點選擇性地答出土壤、生物(植物)、河流水源即可,個別的答下資源,社會經濟方面主要包括農業、工業、商業、人口城市、經濟發展程度等。文科的東西不要去求一個標准答案,要放在對概念的理解上。

Ⅶ 如何分析一個國家的區域地理特徵

優質解答

一、位置(區域定位)
1、絕對位置——經緯度位置(區域范圍,確定一個具體地點)
2、相對位置
①海陸位置:島嶼、半島、大陸東西岸等
②山河位置:從山脈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狀,流向判斷區域
③政治地理位置:根據國家或區域輪廓,鄰國、鄰省輪廓判斷區域.
④交通地理位置:從交通運輸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網中線、點的分布判斷區域.
二、自然地理特徵
1、地形:
①地形類型與名稱:可以根據區域位置得出,還可根據等高線的分布、海拔高程及地形剖面圖判斷.
②地形特徵:主要從地形類型、海拔高度、地面起伏狀況、地形分布上來描述.
③地勢特徵:主要從地面起伏變化的趨勢上來描述,常用的描述語言有兩種,如西高東低或由西向東傾斜.
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判斷:a用等高線判斷;b根據圖幅提供的圖例來判斷;c根據河流的流向來判斷.
④地質作用: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主要指板塊的碰撞、擠壓和張裂以及大的地質構造.外力作用在地面起伏大的高原山地主要是侵蝕作用,低平的地區主要是堆積作用,降水多的區域(濕潤、半濕潤地區)主要是流水作用,降水少的乾旱半乾旱地區主是風力作用.
⑤地質災害:主要是指: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2、氣候:可從氣候類型、氣候要素指降水和氣溫分布,影響氣候的因素、氣候對動植物資源和河流的影響,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方面分析,主要介紹兩個方面.
①氣候類型: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判斷氣候類型.

氣候要素的分布:主要氣溫和降水的分布.主要包括兩種情況:第一種大區域的氣候要素的分布,就是指的其氣候特徵,第二種局部地區氣候要素的分布,就要根據
其局部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來分析,如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陽坡氣溫高,陰坡氣溫低,等溫線在局部地區的彎曲、延伸、閉合及影響因素.
3、河流:主要從河流的水文特徵,水系特徵及開發利用等方面分析.
①水文特徵:是指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斷流、乾涸)、含沙量、冰情(有無結冰期、冰期長短、凌汛)等.
②水系特徵: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歸屬、河道(河谷寬窄、河床的深淺、河流彎曲系數).河網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關系),流域面積(面積、水系排列形式).水力資源等.
③開發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區,主要是開發水能資源,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流平緩、河通寬闊,流量穩定的地區開發內航運.

Ⅷ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特徵有哪些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特徵具體如下:
區域經濟也叫"地區經濟"。指分布於各個行政區域的那部分國民經濟,它的形成是勞動地域分工的結果。
在長期的社會經濟活動中,由於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經濟的以及宗教等因素的作用,一些在經濟等方面聯系比較頻繁的居民區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濟區。
區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縮影,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考慮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總體布局,分析地區經濟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是否適合當地的情況(包括人力、物力和資金等因素)。規劃設計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方案能否最合理地利用本地的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
地區內各生產部門的發展與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應當比較協調。⑤除生產部門外,還要發展能源、交通、電訊、醫療衛生和文化教育等區域性的基礎設施。注意生產部門與非生產部門之間在發展上的相互適應。
1、區域經濟是需要運用經濟學的觀點,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空間組織及其相互關系的綜合性應用科學。它的形成和發展最早源於1826年德國經濟學家杜能提出的農業區位論,至今已有近180年的歷史。然而,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科學,它大體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區位研究由微觀向宏觀領域的不斷擴展,以及各國相關部門為解決區域問題而加強對區域經濟活動的干預,大規模開展各種區域規劃工作,區域經濟學獲得了迅速的發展。
2、區域經濟學是研究和揭示區域與經濟相互作用規律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力的空間分布及發展規律,探索促進特定區域而不是某一企業經濟增長的途徑和措施,以及如何在發揮各地區優勢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區域整體經濟效益,為相關部門的公共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3、具體分析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規律性問題,包括區域特徵分析,目標系統與政策、手段、產業結構演進、人口增長與移動、城市建設與布局、區域國土規劃,區域聯合與區際利益的協調,區域比例關系。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與城市經濟問題、空間結構理論、區域生產力布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農村經濟、區帶規劃及管理、區域投融資等。

Ⅸ 區域經濟有哪些主要特徵

區域經濟也叫「地區經濟」。指分布於各個行政區域的那部分國民經濟。它的形成是勞動地域分工的結果。在長期的社會經濟活動中,由於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經濟的以及宗教等因素的作用,一些在經濟等方面聯系比較頻繁的居民區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區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縮影,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應答時間:2021-03-3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閱讀全文

與區域經濟地理特徵如何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