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
創新。
2015年11月24日,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和中央黨校培訓部共同主辦了「中國馬克思主義論壇2015暨中央黨校培訓部學員論壇」。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何毅亭在開題演講中提出,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永恆主題。
⑵ 問個地理問題哦 盡管國際社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但是當今社會的主題仍然是什麼 拜託了快回答...
和平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和平問題成為當代世界的主題的的含義和原因 (運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分析和平是主流) 世界維持總體和平局面的主要原因有: 飽嘗戰亂之苦的世界各國人民渴望和平,反對戰爭;核戰爭的毀滅性後果,使某些核大國不得不考慮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貿然發動戰爭;國際上各種力量互相制約,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 3.正確認識當代世界和平局面 一方面,和平是主流,另一方面,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穩定和不安全的,威脅世界和平的隱患依然存在。 結論:世界人民還面臨著爭取和維護世界和平,反對新的世界戰爭的艱巨任務。但我們相信,經過全世界人民的努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有可能的。 (二) 發展問題 1.發展問題的含義。 發展問題是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問題。謀求社會的發展與繁榮是人類永恆的課題。發展問題也稱為南北問題 2. 發展成為當代世界主題的的含義及原因。 在當代,發展成為世界的主題,是因為發展有了現實的可能性,發展是主線。 可見,戰後50多年,在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中,世界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在人類歷史上均為罕見。同樣,我們也應看到世界經濟發展問題的嚴重性。 3.正確認識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形勢。 在世界經濟總體發展的同時,落後、貧困、危機、債務這些抹不掉的陰影總是與人類相伴隨,整個世界的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發展的任務更顯得迫切和艱巨。 結論:我們應該抓住發展的主線加快現代化建設,中國的發展關鍵要靠自己. (三)和平與發展的關系(辯證統一的關系) 1.和平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在和平中求發展,以發展促進和平,這是人類社會走向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 2.和平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現為: 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發展經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 可見,和平與發展是互為條件,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維護和平是發展經濟的基本前提,發展經濟是維護和平的堅實基礎。
⑶ 簡答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有什麼作用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指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總和。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
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永恆的必要條件,也是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的基本因素,但它們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它們必須轉化為現實的生產要素,納入生產過程,才能影響社會的發展,其作用的大小決定於社會生產發展的狀況。
地理環境是人們的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人類生存依賴著地理環境。這種依賴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場所。第二,地理環境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建設的資源。
人類生存既然依賴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就必然影響社會的發展。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地理環境通過對生產的影響,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
第二,地理環境還可以通過對軍事、政治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不同國家社會的發展。如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特點,對於抗日戰爭堅持持久戰、取得最後勝利具有重要意義。但對社會發展不起主要的決定作用。
⑷ 人類社會永恆不變的三大主題愛情、戰爭,還有一個是什麼
為什麼愛情、死亡和戰爭是人類文學史上三個最重要的主題?我想是因為這三件事物都會將一個無法內化的絕對他者、一種無法掌控的陌生狀態強行置入個體的生命。而如鮑德里亞所說,戰爭現在已變成不可見的按鈕游戲,殺人不見血;而日常的死亡已經被干凈文明衛生的醫療系統隔離,愛情就一枝獨秀地成為今日最普遍的經驗及主題,經得起無窮詮釋。正如那個耳熟能詳的神話:人在被創造時本是完整的同體生物,後被分成兩半,孤獨的一半流落世上,永遠追尋那與自己完美相合的另一半。愛情是對完滿的追求,而其基礎是核心性的匱乏。
⑸ 人類永恆的主題是什麼
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情感,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人類最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
對愛情的渴望和執著是人類的天性。
愛情使人年輕,愛情也使人蒼老;愛情能造就一切,愛情也能毀滅一切。
愛情需要麵包。愛情是浪漫的,生活卻是現實的。愛情的存活單靠卿卿我我的甜蜜是遠遠不夠的,愛情不是空中樓閣,情感也需要麵包。「相濡以沫」,是彼此情感與生存能力的完美結合。我們常把真情與金錢對立起來,其實,在情感之外,我們都會遇到「麵包」的問題。「貧賤夫妻百事哀」,一對乞丐夫妻不可能會有美滿的愛情生活。愛情在生存的壓力面前,往往顯得蒼白無力。帶著麵包去談愛情,也許會更甜蜜,更浪漫。
愛情需要距離和空間。故土不離不親,人不離不近。愛情中人需要一點距離。如同叔本華寓言里那冬天雪地里的刺蝟,靠緊了扎得疼,離遠了不足以抵禦寒冷。距離產生美感,彼此間有一點距離的張力,能營造出一種朦朧之美,它能將兩人的愛心拴的更緊。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塊富麗的園土,需要相對的獨立。每個人都需要一些空間,不只是物理的空間,還有心靈的空間。沒有這個空間,愛情就不能自由成長。
愛情需要不斷更新。世上有永恆的愛情,但沒有凝固的愛情。愛情是一條河,它的源頭必須有足夠的水源,才能永遠奔流不息。這水源產生於兩人的情感交流和融合,產生於雙方對愛情理解的升華與深化。情是一棵最嬌嫩的花,她依賴最鮮活的情感存活。她需要真誠的陽光,信任的土壤,寬容的春風和關愛的細雨。相愛的人只有心心相印,彼此交融,像初戀一樣關心和理解對方,愛河才不會乾涸。愛情只會死亡,不會衰老。婚姻應該是愛情的結果,而不是愛情的終結。
愛情需要寬容。無論兩人的關系怎樣親密,終是會有不同想法。這樣,沖突就在所難免。伏而泰說:「寬容是什麼?它是人性的特點。讓我們相互原諒彼此的愚蠢吧,這是自然的第一法則。」歲月是愛情的天敵,愛情要戰勝歲月,要的是寬容而不是佔有,要的是溫情而不是激情。
愛情需要溫柔。
女人在感情世界裡不要過於挑剔敏感、浮誇做作,這些都會導致男人的厭倦心理。然而,「沒有兩面不成銅板」,如果女人遇到了憐她、惜她的男人,女人一定會更像個女人;而懂得疼愛女人的男人,一定也更像個男人。溫柔並非只是女人的功課,男人也同樣需要溫柔。溫柔是一種觀念,一種思想。真正的溫柔絕不是什麼手段,而是深置於內心的思想。而且「溫柔是使人生和愛情保持長生不老的仙葯。」
愛情紮根於平凡小事之中。
那種不經意的天然流露,揭示的正是愛的真諦。考驗愛情是否純真,時常會體現在平日瑣事的關愛與呵護上。相愛的雙方,沒有平時的情感積累,也就不可能經受住同生共死的大考驗。不需要執意追求什麼深刻,平凡美好的本身就是一種深刻。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同樣可以讓人在寧靜中感受到愛的真諦。生活的奧妙往往不是你實現了奇跡,而恰恰在於你無法實現那些平凡的願望。
嚮往那種風輕雲淡的生活,嚮往那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無憂無慮,攜手走過平常的一天又一天的幸福。
「愛是生命的火花,沒有愛,一切變成黑暗。」羅曼·羅蘭如是說。
人因為愛來到世上,也為了愛才活著。
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
⑹ 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永恆主題是什麼
永恆的主題就是不斷地變化 和存續人間的愛情。
⑺ 地質工作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所需要面對的永恆主題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自有人類社會起,就在不斷尋找優良的生存環境,發現和索取越來越多的礦產資源,避讓凶險的地質災害。人類由無意識地利用地質知識到有意識地利用地質知識,從低水平地開展地質工作到高水平地開展地質工作,從地球表面的觀測研究到深入地下、進入太空、探索海底,使地質工作的規模愈來愈大,技術愈來愈高,成效愈來愈好,這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推動使然。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繼續發展,地質工作將面臨更多、更新、更高的需求,地質工作在規模上進一步加大,在效率上進一步提高,在社會服務上進一步擴展,而不是相反。這就表明,地質工作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所需要面對的永恆的主題,任何輕視、削弱地質工作的傾向都是短視的、有害的。
總之,我們必須認識到需求是地質工作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地質工作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發展起來的,礦產資源的人均消耗量不斷增長,這是工業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發達國家無一不以高出我們數倍乃至數十倍的人均消耗資源。盡管國情告訴我們不能走資源高消耗之路,但我們千萬不能以良好的主觀願望代替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我們也不能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目前之潮流,而忽視了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資源需求壓力。因此,當前我國地質工作首先必須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對資源的需求,同時也要適應社會各行業和地球生態環境對地質工作的需要,逐步由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環境並舉向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環境並重方面轉變。
⑻ 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永恆主題是什麼
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人類的文明進步和幸福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永恆主題。人類為此己奮鬥了幾千年,但目標仍然很遙遠。
⑼ 地理論文1000字
哥倫布發現美洲與海洋地理科學
海洋地理科學是推動航海實踐活動的主要基礎與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動實踐又反過來成為海洋地理科學發展的最重要條件與動力,二者互促互進.海洋地理科學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學史,乃至整個文明史中.今年是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510周年,在追憶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之際,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研究哥倫布的航海作用,對於拓展對哥倫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創新研究內容,突出時代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一、海洋地理科學與哥倫布西航思想及行動的形成
對哥倫布遠航成功,多有貶詆者.如說哥倫布是個「騙子」、「一個瘋子」、「神經很不正常」、「整個一生之中心理狀態都有某種混亂」,說他的發現是「偶然的成功」等[1].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看,這些說法是毫無根據的.
1.遠航前的哥倫布掌握了較為深厚廣博的海洋地理學知識.
哥倫布所處的時代,西歐人對「遠東」還不甚了解.《馬可波羅游記》中關於東方「黃金」的描寫引起了西歐社會國王、封建貴族、僧侶以及商人日益熾熱的慾望.西歐人以極大的熱情進行探險,配合尋找新航路.到哥倫布從事探險時,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進行了幾十年探險並取得成就.馬可波羅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倫布,他反復仔細閱讀,不僅精讀,還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維爾的哥倫布紀念館中,至今還保存著一部拉丁文的《馬可波羅游記》,書上有哥倫布做過的眉批.一個富庶的、遙遠的東方深深地吸引著他.
自14歲上船後,哥倫布先在波爾多菲諾,後來又在科西嘉島當少年見習水手,以後又成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帶是他的海上家園.1476年,哥倫布在一次商船海戰中,因船隻毀掉,漂渡到葡萄牙.當時,葡萄牙人正以極大的熱情從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險,旨在尋找一條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去東方的航路.他們已經發現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島嶼,同時也向北方探險航行.哥倫布在葡萄牙應募參加了去布里斯托爾、加爾維和冰島的第一次遠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間,哥倫布進一步學習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風向等知識,其中與航海有關的學科知識尤為豐富.他熟悉並會操縱多種類型的船隻,了解並會使用當時的航海儀器,掌握航海技術,研究繪制海圖.他狂熱地學習、搜集各種航海方面的資料,學會使用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種語言,成為一名航海專家.正如他自己於1501年所說的那樣:「我從小置身海洋上,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堅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勵那些忠於航海事業的人在探索這個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學以及幾何算術,我能全神貫注、得心應手地畫出地球的形狀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哥倫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堅信「地圓」說,深信向西航行可到東方.
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它的正確性及對社會實踐的作用是有其時代性和相對性的.哥倫布所處的那個時代,海洋地理科學有許多內容今天看來是錯的,但當時卻是先進的,它也指導了人們的實踐,起了應有的作用.地球是圓形的學說被公認並成為正統觀點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紀,人類對於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狀,說法多樣.公元前6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和後來的柏拉圖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個圓球形概念的哲學家.他們宣稱的地球位於宇宙中心,天體環繞它進行圓周運動.著名學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導大地球形說的基礎上,推想從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達印度.公元2世紀,著名地理學家托勒密寫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綜合論》,其中認為地球是一個位於中心保持不動的球體,而天體則環繞它轉圈子.托勒密撰寫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響深遠的綜合性地理學著作.書中採用經緯網,將地球分為360度,對地球的周長、各地名稱,陸地、海洋及形狀、溫差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論述[2](pp.142-148)[3](pp.175-180).當然,因時代的局限,這本書的錯誤是相當大的,但它是那個時代地理學的結晶.
隨著社會發展,12世紀以後古希臘學術著作和中世紀穆斯林的學術思想又重新被西歐吸收,被譯成拉丁文.在西歐興起收集翻譯古希臘文化的熱潮是由於社會對新知識需求的增加.到哥倫布時代,譯成拉丁文的古希臘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數量多、學科廣.哥倫布運用所學的拉丁語,讀了大量古希臘著作,特別是托勒密天文學和地理學.他還學習了中世紀學者的有關著作,逐漸接觸「地圓說」.
在馬可波羅的游記中,講到希邦格(日本)離印度海岸不遠.此外,比哥倫布稍早些年的法國地理學者皮埃爾?戴利的《世界的樣子》一書(一譯《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對哥倫布的影響極大.該書是根據亞里士多德和中世紀思想家羅哲爾?培根的觀點而成,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表面水域與陸地比例是1:6.該書把歐洲和亞洲說成是向兩邊延長著的「長長的」陸地,而在兩大洲之間的海(指歐洲以西和亞洲以東的水域)便成了狹小而「短小的」了.書中還指出,「伊比利亞半島的末端和印度東端彼此相距並不太遠……顯而易見,順風有幾天就能到達」,並斷言:「綿延於西班牙和印度之間的海洋不甚寬廣.」[4](pp.76-77)另外,據基督教《舊約》記載:「到了第三天,你應將水集合於大地的第七個部分,使其餘六個部分乾涸.」古希臘的學術觀點與宗教文獻相吻合,對於既追求學術知識又虔信宗教的哥倫布產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倫布還在航海實踐中,從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員們重視的、能夠證明在大西洋遙遠的地方有塊陸地的證據.例如,如果西風持續地猛吹,海上飄來既非歐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屍體.另外,他聽其他船員講到,在離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撈上一個木頭製品,顯然不是用金屬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瓏.在亞速爾群島附近常常沖來一些陌生的樹乾和其他不為西歐人所認識的東西.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觀察,「地圓說」更為哥倫布所深信.
3.綜合推算與西航思想的最後形成.
根據古希臘地理學成果,參照馬可波羅書中關於日本、中國位置的記載,以及中世紀西歐學者的著作,哥倫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紀70年代末,哥倫布就給贊成從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學者、義大利的托斯堪內里寫信.托氏對地理學特別是「地圓說」有許多獨到見解,其中關於地球周長、經緯度及西歐與東方的距離等都有說明.他認為,在陸地上從里斯本向東測量,已知的大陸包括整個地球表面有230個經度,從西班牙出發向西只需走130個經度就能到達大陸的東側(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還有太平洋).托斯堪內在研究馬可波羅的書之後認為,從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達偉大的可汗王國(中國).另一條海路繞安蒂利亞島,「經過兩千海里,您會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還畫出了北大西洋地圖.哥倫布專門拜訪了托斯堪內,向他求教並獲得有關資料.托斯堪內的許多結論與亞里士多德,以及《舊約》、《世界的樣子》等文獻中的說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樣子》中斷言,中國位於迦納利群島以西三千餘英里[4](pp76-77).哥倫布雖然贊同托斯堪內的許多觀點,但對托所制之路線有不同看法,認為太長了,因而需要自己計算.
要實踐航行,哥倫布還面臨兩個問題,都和向西航行到亞洲的距離有關.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麼1度有多長?其二,地球上已知陸地向東伸延有多長?根據《舊約》及亞里士多德關於陸地佔6/7的說法,位於歐洲和亞洲之間的海洋只佔360度的1/7,即51個經度,又考慮到《世界的樣子》及《馬可波羅游記》中的說法,哥倫布運算的結果是從西向東陸地面積佔290度.這樣,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佔70度.但1度有多長呢?根據古希臘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紀穆斯林學者測量同一子午線兩個點等幾種測量方法,1度是62.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說1度的長度不到10海里.哥倫布接受了環球距離較小的數字.
由於地球是圓形,在不同緯度上的兩個經度之間的距離又不同,那麼,在里斯本或亞速爾群島的緯度上,兩個經度間距離是多少呢?根據當時的數據知識及葡萄牙航海機構研究者們的計算方法,哥倫布計算出1度等於50海里.按這個標准計算,距所要去的東方目標不足3550海里(事實上沿北緯28度線,從加那利群島到日本的距離是10600海里),可見,由於條件的限制,哥倫布的計算結果是錯誤的.按這個結果,西渡大西洋到東方確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這個「錯誤」,使哥倫布最終堅定了信心.這個理論與找黃金、辟航路、傳播基督教的熱情和冒險精神結合在一起,促使哥倫布開始著手實施西航計劃.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國王申請未獲準的情況下,又來到西班牙,經過多番奔波磨難,沖破重重阻力,最終促成行動.
哥倫布向西探航並發現美洲並非是「不理智的行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僅憑「黃金夢」、「宗教狂熱」來支配冒險活動的.他是一個有科學頭腦、獨到見解、注重實際的偉大航海家.
二、發現美洲對海洋地理科學的貢獻
哥倫布在航海活動中對海洋地理科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第一個進入「美洲地中海」,發現了幾乎全部巴哈馬群島、大小安的列斯群島,足跡遍及現在的幾十個美洲國家和地區,對海洋地理、水文狀況進行了勘察,獲得了不少發現,這里僅提及以下幾個方面.
1.為環球航路的開辟、「地圓說」的最後證實打下了基礎.
古希臘的科學文化在西歐上古末期和中世紀早期遭到嚴重破壞.中世紀時期關於地球的概念是按《聖經》中的解釋,由幻想構成的地圖,認為大地是一隻圓盤,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撐的穹窿,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間是陸地,周圍為水所環繞,有亞、非、歐三塊大陸塊.在中世紀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歐,這種觀點占統治地位.十二三世紀以後,「地圓說」開始在歐洲興起,哥倫布接觸到了「地圓說」,又從《馬可波羅游記》中了解到東方,結合航海的實踐及見聞,堅信這一觀念.盡管哥倫布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狀這個問題上,卻背離了基督教學說.正因為他相信「地圓說」,根據當時所能接觸到的各種有關地理科學知識進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約周長以及從西歐向西航行到東方的距離,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學理論基礎.雖然他的計算結果與實際相差較大,然而這種「錯誤」的理論是導致他發現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應當指出,主張從西歐向西航行到亞洲,所遇到的不僅僅是與自然界的危險作斗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與社會的、人為的困難作斗爭,還要克服意識形態、思想觀念上的種種阻力.當時絕大多數人不相信地圓學說,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東方.當時,盡管有幾個國家在進行探險,有許多航海家,不怕風浪、不畏海盜,但卻害怕駛進「地獄」,據說「地獄」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處.在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還有人把這一傳說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險.然而哥倫布以自己大膽的設想、科學的計劃和無畏的精神沖破了這一障礙,西航成功了.他雖未找到真正的東方,卻發現了美洲,通過這一發現,為後繼者鋪墊了環球航海成功的路.麥哲倫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據哥倫布的航海情況,又在他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學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義相當深遠.因此,哥倫布的航海活動不僅是開辟了一條通達美洲的航路,也是證實「地圓說」,並為以後開辟環球航路創造了條件,他開辟了航海活動的新時代,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2.對海洋地理的勘測、發現和利用.
在航海過程中,哥倫布始終仔細觀察、勘測所經海洋的水文、地理、氣象等情況,計算航程,判別方位和經緯度,精心繪制地圖並詳細記載航海日誌.他的《航海日誌》內容豐富,被稱為「地理大發現時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為後人研究西印度群島、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寶貴的原始資料[6]([p.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觀測、發現及運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於北緯20°到30°,西經40°到75°之間大西洋中神秘的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觀,有些自然狀況至今難以解釋.據考古發現,古代腓尼基人已到達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紀,科學還深深地被禁錮在神學之中,馬尾藻海卻被認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隨便改變自己的形狀,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們對其畏懼,一直無所認識.哥倫布第一次航經馬尾藻海時,幾乎被阻隔在那裡.他是第一次詳細記載馬尾藻海的人,從此人們才開始對馬尾藻海進行真正的科學考察
.
哥倫布對大西洋風向、洋流的發現和利用也有貢獻.這些都是憑借他的豐富知識、經驗、勇敢精神和聰明善斷的天賦,在航海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時,為了防止觸礁,躲開了東北信風帶,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時又逆信風北上用了93天.經過兩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風和偏西風的存在.他是第一個發現並利用大西洋中風系的探險家.同時,他也認識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聽到和見過歐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熱帶果實,珍奇雕刻、木材和異地人的屍體,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親眼見到了後來被確認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時,哥倫布還在當時航海儀器比較落後的情況下,發現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區的不同而有差異(磁偏角、磁傾角)的現象.這些發現都是人類首次對海的認識,也很快被後人所運用.
⑽ 試舉一例具體說明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是一個古老而又常青的論題。只要人類社會的運行沒有終止,人類就不可避免地同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發生復雜的交互作用。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的論題,可以說是一個「無可迴避的主題」。中外先哲們曾對這個切關宏旨的問題作過深沉的思考。如中國先秦諸子百家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種種見解,便顯示出高度的智慧,至今仍能給我們以啟迪。
近代以來,隨著人類向自然界的深度與廣度進軍的過程中,自然界的鐵腕也日益強勁地回敬人類。1998年發生長江全流域特大洪水就是有力的佐證,原因就是長江流域人們圍湖造田,填湖造田的惡果,也是多年沿岸人不重視植樹造林的後果。
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也更加深切地引起人們的注目。地理環境與社會發展的內在聯系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的永恆載體,是社會發展的背景與舞台。社會的進程不能脫離人類在時空上所處的特定的地理條件,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在地理環境之中進行。正是由於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的影響與制約,人類在地理環境這個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異彩紛呈、有聲有色的話劇。地理環境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已被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家和地理學家所認識。
【如需事例再詳細的解釋,請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