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理中的經緯線表示一個點怎麼讀和怎麼寫
地圖上坐標的表示一般是(**°**′N,**°**′E)
先讀緯度然後讀經度,
先寫緯度後寫經度
比如說北京的地理坐標大概為((39°54′N,119°23′E)
讀作 北緯39度54分,東經119度23分
⑵ 怎樣讀地理坐標
地理坐標讀法,例如:東經114.560745度,北緯27.954975度。
坐標方向縮寫:
N→北;S→南;緯度
E→東;W→西;經度
東西經度,南北緯度,通常先念數字再念方位。
(2)地理那兩個點怎麼讀擴展閱讀
地理坐標系以地軸為極軸,所有通過地球南北極的平面均稱為子午面。在大地測量學中,對於地理坐標系統中的經緯度有三種提法:天文經緯度、大地經緯度和地心經緯度。
從起始經線開始,向東、西各以180°計算,向東稱東經,向西稱西經。所有通過地軸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為(橢)圓,這就是經線圈,每個經線圈都包括兩條相差180度的經線。所有經線都在兩極交會,呈南北方向,長度也彼此相等。經差1°在赤道上的緯線長約111km。
參考資料:搜狗網路——地理坐標
⑶ 地理怎樣才能學好(初中)
一、培養空間概念,學會正確的讀圖、用圖方法
種類繁多、數量巨大的地圖是地理課區別於其他學科課程的突出特點,於是有人說,「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用圖習慣,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課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養成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要知道地理知識不僅存在於課本的文字當中,也蘊含於地圖之中。在地理學習中,我們要做到左圖右書,注意隨時運用地圖,查閱地圖,善於從地圖中發現地理知識,尋找地理規律。長期堅持下去,你就能夠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圖,文字和圖象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正確的空間想像。
其次,要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讀圖要注意先後順序,先看圖名、圖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該圖表現的主要內容、范圍等,再觀察圖的具體內容。觀察要仔細全面,不要漏掉每一個信息。
例一:在「經緯網圖」上我們觀察到的知識就有:
①我們在這幅圖上可以看到有許多線,其中連接南北兩極的線是經線,與經線垂直相交的線是緯線。
②經線與緯線的特點:所有的緯線都是圓並相互平行;緯線圈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向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長度都相等且相交於極點。
③指示的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④經緯度的變化規律是:0經線以東為東經度,0經線以西為西經度;自西向東,東經的度數逐漸增大,西經的度數逐漸減小。緯度以赤道為界,以北是北緯,以南是南緯;自北向南,北緯的度數由大到小,南緯的度數由小到大。
⑤經緯網:確定地球上某一點的位置。
例二:我們在《森林資源》一課中曾經學過的原理圖,其圖名叫做「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我們以這幅圖作為例子,討論閱讀原理圖的幾個主要步驟。
第一步,獲取信息,是獲取原理圖中所顯示的各種信息。在「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有山坡、兩道林帶、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細、不同顏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頭,還有
「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徑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圖,是要分析我們在圖中獲取的各種信息和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山坡從上到下,表示地表徑流的箭頭由粗到細,顏色也由深變淺,最後變成「微量清水入河」。這些說明了大氣降水在從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過程中,受到了林木枝葉、枯枝落葉層的阻滯,促使大量雨水下滲,導致地表徑流流量不斷減小,含沙量逐漸減少。護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說明原理,明確原理圖所說明的原理。這幅「護坡林帶保持水土示意圖」,說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學會讀書,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們獲取地理知識、提高地理素養的重要途徑。怎樣才能學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識呢?我們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1.讀出書中有什麼
閱讀教材,首先要讀懂,明白書中講了些什麼。比如,教材在介紹某個地理區域時,一般從構成這一區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別進行論述。這個區域在哪兒?這里的自然概況怎樣?經濟發展情況如何?存在什麼問題?等等
2.讀出知識網路
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其中任何一個地理要素的改變,都可能影響到其他要素的變化。我們應該將理清這些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頭腦中形成這一地域的知識網路。
例:通過世界地理的學習我們知道,南極大陸一塊特殊的大陸,這里的地理環境特徵與眾不同,烈風、暴雪、嚴寒是南極大陸最顯著的氣候特徵,這里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陸冰川,動植物種類稀少,有極晝極夜現象,還有美麗的極光……等等。而形成這些地域特徵的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由於南極大陸絕大部分位於南極圈以以南的高緯度地區,其他諸多的地理特徵都與這一要素緊密相聯。
3.學會梳理知識
①教材對於同類知識的論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規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具有范圍廣、信息多等特點,但是它對同一類型知識進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規律性。
例如描述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氣候特徵,往往要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來加以說明。而氣溫又包括著年平均氣溫、年溫差和氣溫的分布等內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時空分布所組成。除了這一點外,我們還可以將差異性或相似性較明顯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對比梳理。
②將差異性或相似性較明顯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對比梳理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地理環境或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或相似性。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一點,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對比差異性,找到相似性。如我們在學習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國、我國的南方和北方、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時,就可採用這種方法。
例: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無論是在自然條件、經濟發展還是在生活習慣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如果我們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歸納和概括,那麼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諸多的差異便一目瞭然。
我們不僅要明確兩個地區或兩個國家之間的差異,而且也要思考這些差異是怎樣形成的。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這些差異主要是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導致了自然環境的差異。
我們不僅通過對比梳理找到差異性,我們還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兩個國家,雖然位於不同的大洲,但它們在許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對比歸納的方法,我們就能夠將兩個國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徵知識點梳理得一清二楚。
印度和巴西都是位於熱帶的臨海國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優質的鐵礦資源豐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國和出口國;近年來電子工業和信息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是發展中國家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
三、培養地理思維能力
培養地理思維能力,是初中地理課程的重要目標,對中學生學好地理非常重要。
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互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發生發展都不是由單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這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兩個要素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我們應當學會找出這一關鍵性的因素,並以此為線索,將其他的各要素聯系起來,從而正確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初中地理主要側重於區域地理的學習。一般來說,影響某區域的地理特徵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該區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區位因素),這一點從教材內容先後順序中就已經明顯地表現了出來。同時,在對每個區域的論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該地的地理位置,位於哪個半球?什麼緯度?海陸位置如何?有哪些鄰國?等等。所以思考問題時應抓住該地的地理位置,以此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徵。
關於地理位置影響自然環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區是我國西北地區。與我國其他地區相比較,西北地區具有許多獨特的地理特徵。如沙漠廣泛分布,人煙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河流湖泊多為內流河和內陸湖,動植物具有明顯的耐旱特徵,農業生產以畜牧業為主,灌溉農業發達……等,這些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是這里的大陸性氣候顯著,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氣候乾旱的根本原因又是這里「深居內陸」的地理位置。當然,「地形閉塞」也對西北地區乾旱的氣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是所有的區域地理特徵的形成都是以地理位置為主要因素的,有些區域的地理特徵的形成是其他因素在起著更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國的青藏高原是一個特殊的區域。其特殊就在於這里的海拔高。大家知道,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較高的海拔,給這里帶來了與眾不同的低溫和強日照,從而導致了一系列其他地理要素的變化。
圖解:由於「地高」導致氣候寒冷,使青藏高原雪峰連綿,積雪冰川廣布,成為大江和大河的發源地;由於氣候寒冷,這里以耐寒的草甸草原為主;農業以河谷農業和高寒的畜牧業為特色;高原上廣泛分布的三大牲畜是耐寒和耐缺氧的藏綿羊、藏山羊和藏氂牛;由於氣候惡劣,這里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交通運輸也比較落後;但太陽能資源和地熱資源豐富;奇異的雪域高原風光和獨特的地理環境使這里成為我國的旅遊勝地和科研基地。
四、學會科學的記憶方法
許多同學反映「地理不難學,就是不好記」。的確,教材中有許多的地名、數據、物產,要把它們記住確實很不容易。這時候,我們首先,應該分清課標中對這些地理事物的要求,是必須記住的,還是可記可不記的,還是只要理解不必記憶?在明確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就可以再來探討記憶的方法。
1.及時復習,重復記憶
如何記得又快又准,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事情。其實,克服遺忘、加強記憶的最好辦法,就是重復,這也是由人的生理結構所決定的。當天學過的內容當天復習,一周至10天左右再復習一遍,兩個月內再復習一遍,這對鞏固記憶非常有效。同學們想一想,這是不是也正好和老師、學校安排的單元檢測、期中或期末考試的周期是相吻合、相一致的。
2.調動感官,增強記憶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由多種感官(眼看、耳聽、口誦、手寫、腦想)參加的學習活動,其記憶效果最好。這些感官是眼、耳、口、手、腦。在學習中,應當盡可能多地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和做一做並將其結合在一起就是有效的記憶方法。
例如,在讀圖時,不僅僅是觀察地圖,還可以根據需要用彩色筆進行勾畫塗抹。
在「非洲氣候帶分布圖」上就可以將熱帶沙漠氣候區用紅筆塗色,將熱帶草原氣候區用黃筆塗色,將熱帶雨林氣候區用綠筆塗色等。又如在「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上將>1600毫米、1600~800毫米、800~400毫米、400~200毫米和200~50毫米的不同降水的區域塗上不同的顏色,那麼關於非洲氣候分布特徵和我國年降水量分布規律的知識會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中。這樣記憶肯定是深刻的。
3.適當聯想,趣味記憶
同學們在學習地理時除了進行重復記憶、感觀記憶之外,還可以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利用聯想、理解增強記憶。
比如,將一些內在聯系並不緊密的地理事物編成一些朗朗上口的短語或句子,也是一種有效的記憶方法。
如南亞所包括的八個國家:
南亞八國家,海上斯與馬,
內陸錫尼不,臨海孟印巴。
在學習中國政區圖,記憶我國省區輪廓時,同學們可發揮自己的想像進行形象地記憶,把黑龍江形象地看成一隻美麗的天鵝,廣東像一頭大象的頭部,而台灣省又像一葉正在駛向祖國懷抱的小舟……等等,這樣記憶的效果也是比較好的。
此外,在學習地理時,我們可以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的體驗和感受來學習和領會知識,加強記憶。例如:對於三大人種的體質特徵,我們可以根據自己對電視、畫報中不同膚色人們的觀察,就能夠比較容易地說出他們的膚色、頭發、面部等特徵。其它的像大量農村人口遷往城市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長過快所產生的社會問題等內容,我們不要去死記,而是依據我們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去理解地記憶。
4.把握聯系,理解記憶
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這就決定了地理知識之間也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只要我們理解了知識之間的這種聯系,並把握住這些聯系,縱然知識是千頭萬緒,我們也會記憶的一清二楚。相反囫圇吞棗地死記硬背,一方面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另一方面也容易丟三拉四,背了後面忘記了前面。地理學科知識紛繁復雜,千條萬緒。學會抓住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記憶對於我們學好地理具有很大的益處。例如:關於日本,課本介紹的內容是很多的,這么多的知識單憑機械記憶是不行的,應當找到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記憶,但這些豐富而紛雜的內容之間具有什麼樣的聯系呢,我們能不能根據這些聯系進行記憶呢?
日本是亞洲東部的位於太平洋上的一個群島國家,這種地理位置決定了日本的氣候是海洋性的季風氣候,海洋性的季風氣候降水豐富,加上國土狹小,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資源豐富;在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區分布著廣闊的森林;日本的礦產資源貧乏,但利用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海上交通便利的條件,大量地進口工業原料和燃料,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大量的工業品需要出口,所以工業集中分布在多優良港灣的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群島國家的附近海域漁業資源豐富,日本的漁業發達。像這樣是不是好記一些了呢?
5.抓住異同,對比記憶
抓住地理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似性進行記憶也是一種有效的記憶方法。例如長江和黃河是我們著名的兩條大河,它們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差異,運用對比的方法去記憶關於長江和黃河的知識是比較合適的。
如果你在學習或復習長江和黃河時,也像我們設計一個表格進行比較的話,肯定有助於你的記憶。 例:長江、黃河水文特點及開發利用狀況的比較
五、在生活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要學好地理,不僅要學好書本知識,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特別注意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將我們所學到的書本知識運用到社會生產和實踐活動中去,使所用的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和深化,同時也可以增強你學習地理的興趣。
在同學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的地理問題;同時,當今社會中的許多熱點問題,如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也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我們要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有一個勤於思考的頭腦,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要善於發現身邊的地理問題,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就會學到更多的地理知識。
1.注意觀察地理現象,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
例如天象觀測。我們知道月亮有時象一個圓盤,而有時又呈現月牙形。我們就可以親自觀察一下月相是怎樣變化的,變化有什麼規律;當然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進一步探究月相產生變化的原因。在晴朗的夜晚,我們還可以觀看天空中都有哪些星座,平常人們所說的北斗星、牛郎星、織女星、北極星在哪裡?哪兒有銀河?晚上8點鍾與9點、10點,我們頭頂上的星座是否相同?
再如氣象觀測,我們可以觀測雲的形狀。課本中所講的晴、多雲、陰等天氣狀況下,天空中的雲量有什麼不同?雨天的雲是什麼樣的?出現什麼樣的雲天會下雨?出現什麼樣的雲又預示著大晴天?
2.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細心觀察會發現,人們的許多生活習慣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飲食:南甜北咸,東酸西辣
服飾:西藏居民習慣穿藏胞
民居:北方房屋牆體厚,屋內有火炕,南方人習慣睡木床或竹床。
還有,日本人愛吃魚;中東的一些國家把旅館建在了屋頂上;東非高原上出了許多優秀的中長跑運動員等,這些都有著地理方面的原因。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諺語、成語、詩歌等與地理有著密切的關系。
如諺語:
天上積雨雲,地上雨淋淋——雲與降水的關系;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季降水與冷鋒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陣春風一陣暖——春季降水與暖鋒之間的關系;
春雨貴如油——我國春季降水少的特點。
如成語:
滴水穿石——流水的侵蝕作用
飛沙走石——沙漠地區的風力搬運作用
我國古詩詞中也有許多詩句與地理有關。
反映長江三峽湍湍急流、水位落差很大: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河流自西東流的地理現象: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人口分布不均勻的現象,城市人口稠密集中,農村人口稀少分散: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我們所熟悉的二十四節氣也有許多與地理關系密切。
冬至、夏至——是我國北方地區一年中正午太陽最低或最高的一天。
春分、秋分——分別是全球晝夜等分的兩天。
5月21日是小滿,俗話說:「小滿大滿江河滿」,它反映了河流汛期與節氣的關系。這一節氣預示著我國的河流特別是南方河流開始進入汛期。
6月8日是芒種,這一節氣正好是我國北方夏糧收獲、秋糧播種的最佳時節。
世界各地和我國發生的一些具有較大影響的事件也有著一定的地理背景和地理原因的。
伊拉克戰爭時機的選擇:3月開戰,5月戰事基本結束(6月之後熱帶沙漠地區進入非常炎熱的季節,生活在溫帶的美軍和英軍很難適應在高溫條件下的戰斗——強調其中的地理原因)
日本、菲律賓、阿爾及利亞的地震:5月中下旬,這些國家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會有這么頻繁的地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動頻繁)
特殊的長假使我們有更多的時間接觸各種媒體,看電視、聽廣播、上網、讀書、看報的時間增多了。各種媒體中,開闊了我們的眼界,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如中央和各地方電視台播放的一些知識性、趣味性欄目如《開心辭典》、《幸運52》、《探索與發現》、《人與自然》、《環球》、《天氣預報》、《探索時代》等,都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地理知識。
例一:將下列節氣按時間早晚的順序排列:寒食、重陽、端午、元霄、春節、中秋和清明節
例二:「柴達木」在少數民族語言中的意思是:
A.沙漠 B.盆地 C.鹽澤 D.石油
這兩道題目就是在我們在近期的《開心辭典》欄目中看到的。在觀看這些欄目時候,除了娛樂,還要與我們所學的地理知識相聯系,學會運用我們學到的地理知識來解釋欄目中介紹的一些現象。
3.活動與探究
這個長假,同學們還可以補做一下平時學習中想做而沒有時間做的小製作、小實驗,也可以探究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地理問題。比如:
1.在乒乓球上繪制經緯網
通過這個製作,我們可以更加清楚經線緯線的含義、經緯線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經緯度在地球儀上的分布規律,將課本中的知識加以鞏固。
2.繪制家庭的平面圖,學會自己設計圖例、標明注記,選擇適當的比例尺等。
3.通過繪制生活小區的平面圖,深入了解你生活的小區有哪些基礎設施,與你的日常生活關系最密切的設施有哪些,你認為哪些設施在設計、布局和管理上存在著不足,應該進行怎樣的改進,還應該增設哪些新的設施?等等。並把你的設想和建議與小區的管理部門進行交流。
4.體驗生活中辯認方向的方法
比如樹冠、年輪、房屋朝向(農村的房屋一般座北朝南,北方城市的樓房主卧室一般位於南面)。
5.嘗試辦一期地理小報
同學們還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將自己感興趣的地理知識和國內外地理大事以及學習地理的心得和體會等編輯起來,出一期以地理為主題的小報。等到開學後,同學們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學習。
6.鄉土地理調查
我們每個同學都對自己家鄉具有深厚的感情,也熟悉家鄉的一切。利用我們所熟悉的環境開展地理活動,開展一些地理方面的社會調查活動,既幫助我們了解家鄉,也加深我們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家鄉附近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質,近年來有什麼變化?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這些變化對周圍環境有什麼影響?為使保護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質,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議等等。
我們還可以根據自己家庭、家鄉的實際情況,做許多地理調查活動。如家庭用水情況調查、家庭塑料袋使用和廢棄情況調查、家鄉人口流動情況調查、家鄉環境情況調查等等。
地理的學習方法是多樣的。學好地理,必須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勇於探究,只有平時注意對地理現象的觀察,把握地理現象發展的規律,才能不斷積累有關的地理知識。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地球上,我們身邊的地理環境是時刻變化的、也是生動有趣的。只有留心身邊地理環境的變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識去解釋身邊的地理現象,從身邊的地理現象中去發現地理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才能真正學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自己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⑷ 地理中的對趾點是什麼
對趾點:地球表面上關於地心對稱的位於地球直徑兩端的點[1]。如下圖中A和D為相互對趾的點。
特點:
①關於地心對稱,比如上海的對趾點,靠近布伊諾斯艾利斯。
②兩者位於不同的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上。時差12小時,這里午夜,那邊正午;季節恰好相反,這里炎夏,那裡寒冬。
③兩點之間距離兩萬公里,等於地球半圓周長。
④兩點緯度相同 經度東西經相對且互補。
⑤兩點總是孤立的屹立在兩邊,一個在東岸,一個在西岸。
⑸ 在地理書上的極地地區地圖上如何判斷一個點在另一個點的什麼方向
1、判斷一個點與南北極點的方位關系。
在南極和北極,緯線已不是線,而是點。在南極,向周圍的任何方向都是正北;在北極,向周圍的任何方向都是正南。
2、判斷不是極點的兩個點之間的方位關系。
首先緯度更靠近南極的點在另一個點的南面;緯度更靠近北極點的點在另一個點的北方。然後根據極點是南極還是北極,再依據地球的自轉方向,北極上空逆時針,南極上空順時針,判斷東西。順地球自轉的方向為東,逆地球自轉的方向為西。
(5)地理那兩個點怎麼讀擴展閱讀
地球上的方向是人為規定的。根據這些方向,人們可以確定地表不同地點之間的相互位置關系。一般來說,方向是相對的。一個地點,由於其參照的地點不同,它可以是東、是西,也可以是南、是北。
但是,南、北極點是例外的。在那裡,不存在這種方向的相對性。南極點對於地球上任何其它地點來說,它都只能是正南;而北極點則只能是位於地球上其它一切地點的正北方向。所以,在地球上,只有南、北兩個極點的地平方向是絕對的。
方向的判定方法:
(1)一般定向法: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根據指向標確定方向:一般地圖上指向標的箭頭指示正北方向。
(3)根據經緯網確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⑹ 極地地區怎樣判斷兩個點的位置關系,急!快要地理中考了!!
在北極點上,地球是逆時針旋轉的,假設A和B,從北極點上看,是由A轉向B的,那麼B在A的東方,東方有三種可能:正東,東北和東南。又如果,A距極點近,那麼B位於A點的東南方;AB距極點一樣近,那麼B在A的正東方;B距極點近,那麼B位於A點的東北方。在南極點上,地球是順時針旋轉的,假設A和B,從南極點上看,是由A轉向B的,那麼B在A的東方,東方也有三種可能:正東,東北和東南。又如果,A距極點近,那麼B位於A點的東北方;AB距極點一樣近,那麼B在A的正東方;B距極點近,那麼B位於A點的東南方。總的來說,先判斷是南極點還是北極點,在根據地球在極點上的自轉方向判斷東西,再根據它們距極點的遠近判斷具體的方向。謝謝採納,希望能幫到你!
⑺ 地理:告訴兩個點的經緯度,問哪個點先看到太陽,怎麼辦呢
這個容易!解釋如下,希望採納。謝謝!在中學地理中,關於誰先看到太陽的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則:1、按照地球自西向東自轉的方向說,誰在東邊誰先看到太陽;2、按照晝長規律說,誰的白天長,誰日出就早,即誰就先看到太陽。所以: 1、當兩地位於同一緯線上時,誰在東邊誰先看到太陽。 2、當兩地不在同一緯線上時,誰的晝長比較長,誰先看到太陽。 同一緯線上,越東邊的地點看到日出的時刻越早,這是指物理時刻,指因為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東邊的地點比西邊的地點較早看到日出,但是以地方時而言,同一緯線上日出時刻的地方時是相同的。比如在赤道
⑻ 怎樣讀好高中地理
地理屬於文科里偏理的科目。
首先,老師要求你必須背誦的知識點一定要背。背絕對是基礎。
還有,一定要掌握方法,活學活用。舉一反三很重要的。
考試的題目每次都會不一樣,但是考的知識點大致相同。就跟數學一樣,不會出相同的題,只是改下數字,但是解題辦法是一樣的。地理通常會更換國家,地方。但知識點是不會變的。學區域地理的時候,一定要多看圖,背圖。
最後,每天只用做一點題。做多了浪費時間還會很疲倦。認真做完那幾道題,認真修改。看看自己為什麼做錯,找到原因,防止下次再錯。每天做題,每天都在接觸,有時不知不覺就背住了那些知識。
⑼ 地理:某一點能不能看到某一點,這個怎麼讀
一般這種題目出現在等高線地圖上
山谷地區能看到
山脊不能看到
還有一種是一個在山腳一個在山頂看是凹形山還是凸形山
凹形山能看見 凸行山不能看見
判斷是凹形還是凸形的的最穩的方法是根據等高線還原平面圖
⑽ 地理:告訴兩個點的經緯度,問哪個點先看到太陽,怎麼辦呢
要確定地球上兩點之中哪一點日出時刻較早,首先要分清楚這里的日出時刻是「物理時刻」還是「理論時刻」。
所謂「物理時刻」是指某一事件發生的那一刻,日出就是太陽從地平線上剛剛升起的那一刻,由於地球是一個球體並且不斷自西向東自轉,所以在任意時刻,地球表面上存在一條晨線,所有位於晨線上的地點,都是日出的時刻。換言之,晨線所穿越的各點,在同一時刻看到日出。其餘各點按照離開晨線的經度差距,越往東邊的地點,日出時刻越早,越往西邊日出時刻越晚。
所謂「理論時刻」,是指按照地球上的經線確定的各地的地方時,以太陽上中天時刻為正午12點,日出時刻則由12點減去上午的時間(晝長的一半)來確定。所以如果按照理論時刻的表准,兩地何者較早日出,則看兩地何者白天更長。一般而言,太陽直射點所在的半球,白天長於夜晚,而且緯度越高,白天越長,日出時間也越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