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國演義》中的蜀國軍師 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象徵。請你寫出有關他的一
《三國演義》中的蜀國軍師 (諸葛亮 )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象徵。請你寫出有關他的一個故事名稱:(三顧茅廬) 。在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中,還友一部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謀的軍師,這個人物是:(吳用) ,他的綽號是:(智多星 )。這部作品是:《水滸傳 》 。
㈡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是什麼意思
這其實是對中國古代讀書人知識廣博精深的贊言。
農業文明之中,需要掌握天象,掌握地理。古代社會的認知面貌就是如此。放在現代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不適用。現代社會需要左知技術,右懂科學。
㈢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主要是說哪個歷史人物
此詞的出處:《敦煌變文章·伍子胥變文》:「吳國賢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經武律,以立其身。」
所以說的是伍子胥
㈣ 三國演義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是誰
卧龍-諸葛亮
鳳雛-龐統
卧龍鳳雛,得一者得天下
㈤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意思是什麼
此詞形容學問廣博,無所不知。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自比管仲樂毅之賢,抱膝危坐,笑傲風月,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
簡介
天文是指天文學,包括天文知識、天文歷法、地球大氣層外各類天體的性質和天體上發生的各種現象——天象。天文學始終是哲學的先導,它總是站在爭論的最前列。,天文學所研究的對象涉及宇宙空間的各種物體,大到月球、太陽、行星、恆星、銀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個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體以至分布在廣袤宇宙空間中的大大小小塵埃粒子。
天文學家把所有這些物體統稱為天體。地球也是一個天體,不過天文學只研究地球的總體性質而一般不討論它的細節。另外,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空間站等人造飛行器的運動性質也屬於天文學的研究范圍,可以稱之為人造天體。
㈥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是一類什麼樣的人
我只敢說自己滿足前半句,但是地理就只是泛泛的水平了。但自己漫漫追星路有些經驗,至少可以當做一個參考答案吧:
精神世界的追求。如果只是追求柴米油鹽醬醋茶,怎麼才能掙到更多的錢,或者是如何成為網紅,那恐怕還是不要考慮成為博學的人吧,不說南轅北轍也至少是事倍功半。
興趣和求知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沒有這些,也不會去深究,最多做到比常人略有一些了解罷了,不會去深入的鑽研。
投入。任何興趣玩出格調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心血。
實踐。比如認識星座,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去認星;想要使用望遠鏡,還是從80eq開始慢慢的在星空中搜尋吧。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思考。只有思考才能把知識點結成一張網,成為超脫本本的資深愛好者。
當你的興趣到了足夠深的程度,它會改變你的性情。在星空下相比於理科生,我更接近於游吟詩人的形象(當然我同樣喜歡詩歌和朗誦),對於喜愛攝影的同好,也會有屬於他們的風格。
㈦ 古代所說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說的什麼
中國古代的天文地理和現在的天文學和地理學比較接近,包括天文歷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說一個人學識淵博。【出處】《敦煌變文章·伍子胥變文》:「吳國賢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經武律,以立其身。」漢語的天文地理兩個詞最早都出現
㈧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曉人和
[knowledge]
用「天文地理」來泛指知識、學問,這種說法由來已久,例如許多舊小說中說到一個人很有學問,就說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古人說天論地
古人觀天
萬物起源
天象記錄
日食
流星
新星和超新星
彗星
五星連珠
太陽黑子
石刻紀錄
歷法
歷法成就
治歷方法
節氣
中西比較
《太初歷》《大明歷》《大衍歷》《授時歷》
天文儀器
圭表
日晷
漏刻
渾儀
渾天儀
地動儀
渾象
簡儀
仰儀
水運儀象台
著名天文學家
甘德
落下閎
張衡
祖沖之
張遂(僧一行)
郭守敬
沈括
天文著作
《甘石星經》《靈憲》
著名地理學家
裴秀
酈道元
徐霞客
魏源
成就
制圖六體
風的觀測和儀器
降水的觀測和儀器
濕度的觀測和儀器
雲的觀測和雲圖集
《水經注》
《徐霞客游記》
《海國圖志》
㈨ 古人常說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指什麼
此詞形容學問廣博,無所不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明陰陽,懂八卦,曉奇門,知遁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自比管仲樂毅之賢,抱膝危坐,笑傲風月,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
㈩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主要是說哪個歷史人物
陶弘景:秣陵(今江蘇南京)人,陶隆之孫,南朝梁道教思想家、畫家、醫學家、書法家。入梁不仕,武帝禮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輒就諮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善琴棋,工草書,精圖畫,隸書不類常式,骨體遒媚。有《圖象集要》。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先江蘇南京)人。生於江東名門。祖陶隆,於南朝宋時侍從孝武帝征戰有功,封晉安侯。父陶貞寶,深解葯術,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號華陽隱居,有《陶隱居集》,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葯家、煉丹家、文學家,卒謚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生平
自幼聰明異常,十歲讀葛洪《神仙傳》,便立志養生十五歲著《尋山志》。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後拜左衛殿中將軍。三十六歲梁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華陽洞。梁武帝早年便與陶弘景認識,稱帝之後,想讓其出山為官,輔佐朝政。陶於是畫了一張畫,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梁武帝一見,便知其意,雖不為官,但書信不斷,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人稱「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葯,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葯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葯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