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麼判斷單一指標的劃分,比如熱量帶 ,干濕帶 你怎麼知道它是單一指標劃分的
單一指標就是只按一個指標來分區的。你說的熱量帶,就是只按熱量劃分,干濕帶,就只按干濕劃分,這就是單一指標。要不你舉個不是單一指標的我給你解釋一下?我一時間也想不出來不是單一指標的。
B. 如何判斷是否乾旱/濕潤等地區
目前統一標準是:
乾旱 降水量<200mm
半乾旱 200-400mm
半濕潤 400-800mm
濕潤 〉800mm
其實,實際上比較復雜,一個地區的干濕程度決定於水分收支平衡狀態,即干濕狀況同降水量和蒸發量都有密切關系。反映各地區干濕狀況的概況,習慣上用乾燥度來表示。年乾燥度指長有植物地段的年平均蒸發量除以年平均降水量。年乾燥度小於1.0的區域為濕潤區,年乾燥度在1.0-1.49之間的區域為半濕潤區,年乾燥度在1.5-4.0之間的區域為半乾旱區,年乾燥度大於4.0的區域為乾旱區,並且年乾燥度和我國自然景觀的分布是相當一致的
C. 請問一下地理中的干濕與曖濕的區別!
冷與暖是兩個相對的概念,「濕」參與其中,與其說它們是地理的概念,不如說是生活中的人體感受:攝氏15-25度人體感覺最舒服,我們稱之為「暖和」(15-20度叫溫和),如果稍加運動,就會出汗,感覺為熱,這種熱是人體發熱,加上自己汗液蒸發形成了人體周圍的濕度大(發汗不容易停止就表現為「濕熱」),當一個人在地理環境中經常表現為「有汗難干」的感覺時,我們稱之為「濕熱」,同樣在這個地方,當我們感覺不熱,皮膚或者衣物經常有濕漉漉的時候,那就是「冷濕」。
地理角度的「冷濕」與「暖濕」是相對於地區與季節之間的氣候(天氣)變化而言的。有兩種情況:
一是在同一個地方,因為天氣狀況或者天氣趨勢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感覺:春秋兩季因為冷鋒雲系產生的降水天氣給人們的感覺往往是「冷濕」,暖鋒雲系產生的雨天給人的感覺是「暖濕」;
二是在東西南北不同的地方,空氣的濕度本來就不一樣(沿海濕內陸干,多雨多林區濕,少雨少林區干),因此同樣在冷空氣的作用下,沿海地區多表現為「冷濕」,內陸地區表現為「乾冷」,同樣在暖空氣作用下,在低緯度可以表現為「暖濕」、「乾熱」,在中高緯度則表現為「冷濕」或者「暖濕」。
D. 地理 這些風帶的冷干 溫濕 乾熱是根據什麼判斷出來的
冷熱看南北
從高緯度向低緯度吹,即冷風
從低緯度向高緯度吹,即熱風
干濕看離岸迎岸
從海洋吹向陸地,濕潤(迎岸風)
從陸地吹向海洋,乾燥(離岸風)
樹上的總結有瑕疵。直接從風帶判斷干濕度是不精確的 還要看具體的地理位置。
比如同樣是東南信風,在南美洲西岸是迎岸風,在東岸是離岸風,所以西岸比東岸降水多。
E. 中國地理:干濕地區的劃分(具體到農業)
干濕地區 年降水量 分布地區 植被景觀 農業特色
濕潤地區 800毫米以上 秦嶺—淮河—線以南地區,東北三省東部 森林 水田耕作業為主
半濕潤地區 400—800毫米之間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青藏高原的東南部 森林草原 以旱作為主
半乾旱地區 200-400毫米之間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 草原 牧區與半農半牧區
乾旱地區 200毫米以下 新疆、內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綠洲 畜牧業為主,少數地區
有灌溉農業和綠洲農業
F. 地理知識,什麼是干濕季,有什麼影響
基本氣候類型中,如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等,其降水季節變化非常大,也就是說一年中有一段時間降水異常多,但也在一段時間降水異常少,那麼其降水多的那段時間就是濕季,降水少的那段時間就是乾季,這種一年中降水季節變化大的現象就可以說是干濕季分明。(另:在現行中學地理教材中,這句話往往用來形容熱帶草原氣候)
G. 干濕地區劃分指標是什麼
答案確實選b。自然區(natural
region)是在一定范圍內各自然地理成分(岩石、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動物群落等)具有相對一致性的區域。涉及的指標包括岩石、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動物群落等,是根據綜合指標劃分出來的區域。
關於a選項:干濕地區是根據「年降水總量」這個單一指標劃分的。所以a錯誤。
關於c選項:高原區是根據「地形」這個單一指標劃分的。所以c錯誤。
關於d選項:熱帶雨林區是根據「典型植被」這個單一指標劃分的。所以d錯誤。
H. 我國的干濕地區分布情況!
正確理解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和分布
在現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下冊駕駛教學用書》中,氣候對城市區位影響有以下的表述:「我國氣候的巨大差異影響著城市的分布。教材突出了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兩側城市的分布情況。若以400毫米和1 0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界的話,可以把全國分成3部分,45.4%(212個)的城市分布在面積佔全國約1/5的南方濕潤地區,有同樣多的城市(212個)分布在面積佔1/3的北方半濕潤地區,9.2%(43個)的城市分布在面積佔2/5的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由此使人感到困惑:我國的干濕地區的界線到底是多少毫米降水兩線。
其實關於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和分布,在初中地理中明確提出了干濕地區劃分的標準是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也就是說劃分干濕地區不能單純分析降水量的多少,而應該同時分析這一地區的蒸發狀況。同時在初中教師用書中還有:「閱讀我國干濕地區分布圖時,應該疊加年降水量分布圖,特別是對應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之間的關系。同時對應地形區、溫度帶分布等,以加深印象,此圖中還有一個特別應該注意的地方,東北地區大興安嶺北部、小興安嶺、長白山以東地區屬於濕潤區,其原因是由於氣溫相對較低,蒸發量小,因此較為濕潤,這是干濕地區劃分標準的最好佐證。」
嚴格的說干濕狀況的劃分採用的是乾燥度。乾燥度指有植被地段的最大可能蒸發量①與降水量之比值。比值小於1,表示降水有餘,氣候濕潤;比值大於1,表示降水量不敷蒸發與蒸騰所需的水量,氣候乾旱。
在我國其劃分大體如下:①秦嶺-淮河以南、川西山地以東的廣大地區,還包括東北山地和青藏高原東南部,乾燥度小於1,是我國濕潤區,區內自然植被多為森林,農田以水田為主;②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渭河平原等地,乾燥度1.00—1.49,屬半濕潤區,區內自然植被為森林草原或灌木草原,農田以旱田為主,水田只出現在有灌溉條件的地區;③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天山山地等,乾燥度1.5—4.0,屬半乾旱區,區內自然植被以草原為主,農田以旱地為主;④我國西北部的塔里木、准噶爾、柴達木、阿拉善等地,乾燥度大於4,區內自然植被為荒漠草原和荒漠,以畜牧業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