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地理復習中出現的乾熱谷是什麼呀
乾熱河谷:是指高溫、低濕河谷地帶,大多分布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
區域內光熱資源豐富,氣候炎熱少雨,水土流失嚴重,生態十分脆弱,寒、旱、風、蟲、草、火等自然災害特別突出。我國乾熱河谷主要分布於金沙江、元江、怒江、南盤江等沿江的四川攀枝花、雲南和貴州等地區,雲貴高原山勢平緩,土層較厚,但是植被稀少,森林覆蓋率真不足5%,放眼望去,全是裸露的紅土。
有人說乾熱河谷的形成是亂砍濫伐的結果,這很容易讓人相信,就像有人說雲南乾旱是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很多人都篤信不疑,拿一句很政治的話來講,這叫「跟緊主旋律」,於是生態環境保護更加深入人心。但是據可靠研究表明,乾熱河谷地區幾萬年前就是這個樣子,低緯度高原大江兩岸的橫斷山脈深度切割的特殊地貌造就了它的荒蕪,跟人為破壞沒有什麼關系。雲南乾旱也不全是厄爾尼諾的錯,乾熱河谷氣候也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乾熱河谷氣候是特殊的地貌形成的一種奇特的氣候,。它的形成是一種由復雜的地理環境和局部小氣候綜合作用的結果,當這些地區的水汽凝結時,引起熱量釋放和水汽濕度降低,並使空氣溫度增加。在地形封閉的局部河谷地段,水分受乾熱影響而過渡損耗,這里的森林植被難以恢復,缺水使大面積的土地荒蕪,河谷坡面的表土大面積喪失,露出大片裸土和裸岩地。
伴隨著乾熱河谷氣候的,還有另外一種奇特的自然現象——焚風。顧名思義,就是可以讓外物燃燒一般的風,有人稱之人「火焰山」的風。一旦有焚風過境,氣候將變得火熱而乾燥,就好像是干蒸桑拿一樣。增溫會讓作物和水果早熟,強大的焚風變可造成乾旱和森林火災。焚風是氣流越過高山後下沉造成的,當一團空氣從高空下沉到地面時,每下降1000米,溫度平均升高6.5攝氏度。這就是說,當空氣從海拔四千到五千米的高山下降至地面時,溫度會升高20度以上,使涼爽的氣候頓時熱起來。
⑵ 乾熱和濕熱的區別是!
1、悶熱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mēn
rè,指氣溫高,氣壓低,使人感到燥熱氣悶﹑不暢快;風小、空氣不流暢、氣溫高的天氣。出自曹禺
《雷雨》第一幕:「天氣這樣悶熱,回頭多半下雨。」
2、濕熱,為中醫名詞術語,為致病因素,屬於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熱)中的兩邪。亦為中醫證候名,如濕熱證,是指濕熱蘊結體內,臟腑經絡運行受阻,可見全身濕熱症狀的病理變化。
A、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屬於外邪,稱為濕邪,多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B、熱,也是一種邪氣,致病具有炎熱升騰等特性,稱為火熱之邪。熱也可以因機體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稱內熱。火熱之邪侵犯人體或機體臟腑功能失調產生內熱時可導致熱證,熱證是感受外邪,或人體機能活動亢進,陽盛陰衰的證候。熱證的臨床表現:發熱,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干,脈數。
C、濕熱,是熱與濕同時侵犯人體,或同時存在體內的病理變化,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並入侵人體,或可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濕熱證的常見臨床表現:發熱、身熱不揚,頭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黃而短,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濕熱流注關節則謂濕熱痹證,侵犯臟腑時,可出現脾胃濕熱(濕熱蘊脾)、肝膽濕熱、膀胱濕熱、腸道濕熱等證。
⑶ 地理氣候的濕潤,溫和,炎熱,乾燥,多雨,少雨,高溫,是指氣候或溫度多少具體的!要季節的!
降雨量(單位為mm):
0~50mm為乾燥,51~99mm為濕潤(少雨介於乾燥和濕潤之間,很難分得清,大概是35~65mm吧,不準確),100mm及以上為多雨。
氣溫(單位為℃)
0℃以下為寒冷,以上至22℃為溫和,23℃以上為高溫、炎熱。
季節受氣候的影響,但大多數為:春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溫和少雨,冬季寒冷乾燥。
但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乾燥,冬季溫和多雨,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濕潤........
各氣候的季節都不一樣,很難說得清。
親,望採納!
⑷ 地理中的冷濕與曖濕怎麼區別
冷濕度和暖濕的區別與聯系如下:
冷和暖可以理解為體感溫度;濕描述的是空氣中水汽的含量,飽和的時候就是百分之百。當空氣中水汽的含量較大 ,由於水汽比干潔空氣傳導熱量的能力強 ,所以無論是冷濕還是暖濕,對體感溫度影響較大,我國南方冬季的氣候特徵就是濕冷,本來溫度不是太低,但是由於濕度大,所以直接導致人體溫度的下降 ,感覺就很冷。北方比較干,雖然冷,但只是空氣比較冷對體溫的影響不大。長江中下游夏季基本上具有暖濕的特點,感覺就是很悶很容易出汗出油。
當然純粹從字面意思理解也是可以的,冷濕就是寒冷,而且濕度大,比如說冬季的時候,我國東北地區。暖濕就是溫暖而且濕度大,比如春末的珠三角地區。
⑸ 地理 這些風帶的冷干 溫濕 乾熱是根據什麼判斷出來的
冷熱看南北
從高緯度向低緯度吹,即冷風
從低緯度向高緯度吹,即熱風
干濕看離岸迎岸
從海洋吹向陸地,濕潤(迎岸風)
從陸地吹向海洋,乾燥(離岸風)
樹上的總結有瑕疵。直接從風帶判斷干濕度是不精確的 還要看具體的地理位置。
比如同樣是東南信風,在南美洲西岸是迎岸風,在東岸是離岸風,所以西岸比東岸降水多。
⑹ 請問:地理中乾熱風與熱干風的區別
一個熱在乾的前面,一個干在熱的前面,樓主知道熱干風和熱乾麵的區別嗎???
去網路分別搜索兩個詞條,肯定有
⑺ 橫斷山脈河谷乾熱成因
橫斷山脈乾熱河谷的形成原因:
橫斷山脈位於低緯度、高原、大江兩岸,其深度切割溶蝕出來的特殊地貌造就了乾熱河谷。乾熱河谷是指高溫、低濕河谷地帶,大多分布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
乾熱河谷是地球上已經存在幾萬年的自然景觀,乾熱河谷氣候是特殊的地貌形成的一種奇特的氣候。它的形成是一種由復雜的地理環境和局部小氣候綜合作用的結果,當這些地區的水汽凝結時,引起熱量釋放和水汽濕度降低,並使空氣溫度增加。在地形封閉的局部河谷地段,水分受乾熱影響而過度損耗,這里的森林植被難以恢復,缺水使大面積的土地荒蕪,河谷坡面的表土大面積喪失,露出大片裸土和裸岩地。乾熱河谷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南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南北盤江等江河的河谷坡面。
⑻ 魯教版高一地理中信風帶為什麼性質為乾熱
信風帶是從副熱帶高氣壓帶吹向赤道低低氣壓帶,緯度低,所以熱『』
說干就不一定了,從海洋吹來就濕,從陸地吹來來就干。
⑼ 天氣乾熱和濕熱有什麼區別
夏季數伏以後,應是一年中最熱的,就以蘭州和成都為例,說說乾熱和濕熱。
1.蘭州屬於內陸乾旱氣候,夏天溫度最高也在三十多度,顯著屬於乾熱。蘭州城市中心黃河穿城而過,可能會調節城市的氣溫,很多人說蘭州夏天不算熱,甚至是避暑的地方,其實不盡然。我在蘭州生活十年,與甘肅其他地方一樣,三伏天雨少無風,連續高熱,乾熱就像站在熊熊大火旁邊被烘烤,還是很難熬的。太陽出來火辣辣的,曬得皮膚疼,遇上兩三個大太陽天,穿半截袖的裸露皮膚就會曬得黑黢黢的甚至脫皮,長時間暴曬很容易中暑。但在辦公室或者大樹下等陰涼的地方,明顯涼快得多,不會冒汗,也可以說乾熱是可以遮擋、避開的。
2.成都是盆地,明顯是濕熱,來成都經過三個夏天了,覺得與乾熱不同的是,濕熱就是蒸籠感覺,冒汗不止。一到三伏天,三十多度是平常事,在戶外活動,就像被煮,渾身是水,都不敢往任何地方靠一靠,靠上去就是一片水。成都市區河流多,河邊大樹下茶攤,也還是會冒汗,覺得悶熱。在家裡,不開空調,很難呆得住,沖個涼水澡,涼快不了多一會兒,的卻難受。也許是濕度大皮膚常有汗水,太陽下也卻覺有灼熱感,也沒曾出現胳膊脫皮現象,穿一個下季的短袖或背心,也不見得皮膚有多黑。好處是隔三差五會下雨,隨著打雷刮風帶來雨,空氣立馬清爽涼快下來,因此,夏季也不見得比北方乾熱更難受。
一般來說,我國的北方人怕濕熱,南方人怕乾熱,應當是地理習慣所致,同樣的三十五度,乾熱濕熱都不好受,都需要防暑,尤其戶外的建築工人、田地幹活的農民更是辛苦。不過,在人居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家用電器普及,安全度夏應該都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