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雙版納的氣候類型地區傳統民居特徵 初2地理~
西雙版納的氣候屬於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在中國很少有)。
民居特徵:建材多以木材為主,干欄式建築,為「竹樓」。底層中空,用於圈養牲畜,二層居住,三層用於存放及晾曬物品。屋頂坡度大。是為了防潮和蛇。
Ⅱ 中國傳統民居的四大類型及其分布區域
(1)地理區域的名稱:A南方地區,C西北地區,B北方地區,D青藏地區.(2)A、B兩區域分界線大致與我國1月0℃等溫線、800mm年等降水量線重合.(3)C即西北地區自然環境特徵是乾旱,本區域多內流河.位於本地區新疆境內的坎兒井工程,與長城、京杭運河並稱中國古代三大工程.(4)D區域即青藏地區內地熱資源豐富,由於空氣稀薄,輻射強烈,所以太陽能資源也非常豐富;在本區域海拔較低的地區,主要種植高原地區獨特的農作物青稞.(5)廣西貴港位於南方地區.故答案為:(1)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北方地區;青藏地區;(2)0;800;(3)乾旱;內流;坎兒井;(4)太陽能;青稞;(5)南方.
Ⅲ 我國民居的主要類型及其影響居住民俗地理的主要因素
民居是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環境。由於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樣式和風格也不相同。在中國的民居中,最有特點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黃土高原的窯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和蒙古的蒙古包。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院。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牆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境封閉而幽靜。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中間還有一道隔牆。四合院,是華北地區民用住宅中的一種組合建築形式,是一種四四方方或者是長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戶,住在一個封閉式的院子里,過著一種安逸、消閑、清靜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歡欣、天倫的樂趣,自然有一種令人悠然自得的氣氛。這種四合院,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的留下來的,而且現在仍然沿用著。這種院落,一般採用出入一個院門。平時,院門一關,處於一種完全封閉狀態。四合院的院門,大都採用木板大門。厚厚的木板製成的大門一端,上下都放在軸心裡,左右旋轉,可以關開閉合,安全、可靠。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東西兩側,為東西廂房。東西廂房,一般都比較對稱,建築格式也大體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與北房相對應。整個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國傳統的」習慣,採用對稱的辦法建築成。當然,在南北、東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這種耳房,有的用來儲存糧食,成為糧庫及其它庫房,也有的做廚房,還有一個角落,一般是西南角為廁所,而東南角,則大都是院子的大門,這種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縣城及其附近的農村是較為普遍的。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門是開在南向中央的。有些家庭,為了把院落裝飾點綴一番,還在院落一進門處的正對面,修建一個影壁,也即是一堵磚牆。在正對大門的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圖案或者大幅的書法字樣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書「福」、「祿」、「壽」等象徵吉祥的字樣。也有一部分影壁,繪上吉祥的圖案,如「松鶴延年」、「喜鵲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給四合院內製造了一種書香翰墨的氣氛。也有的農家,採用「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福如東海」的字樣或圖畫。這種影壁,設在大門之內的迎門處,有的是單獨建築的,有的是鑲在廂房山牆上的。影壁,也稱照壁,壁身都為正方形,四周用磚雕裝飾,中間的方塊為書法或者繪畫。照壁分為基座和壁身兩個部分,除去給庭院增加氣氛,祈禱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種使外界難以窺視院內活動的隔離作用。院內,有用石板鋪設地面的,也有用磚鋪地的,還有用鵝卵石鋪地的,不盡相同。有的是院內地面全部鋪設的,也有把主要通道鋪設的,無論是怎樣鋪,院內總要留出幾塊地方種樹,栽花,作為庭院的點綴。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在建築上已經有很多變化。農村中,大都從原有的四合院基礎上發生大的演變。這就是,擴大正房的房間數,因為正房——北房採光好。因而,在蓋房時,盡可能地充分利用北邊的空間、地面,這就使院落成為不規則形,以北房為主的正房前面形成的一個方或長方形院落。四合院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內宅中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西北黃土高原的窯洞中國黃河中上游一帶,是世界聞名的黃土高原。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因為沒有房子,就利用那裡又深又厚、立體性能極好的黃土層,建造了一種獨特的住宅——窯洞。窯洞又分為土窯、石窯、磚窯等幾種。土窯是靠著山坡挖成的黃土窯洞,這種窯洞冬暖夏涼,保溫隔音效果最好。石窯和磚窯是先用石塊或磚砌成拱形洞,然後在上面蓋上厚厚的黃土,又堅固又美觀。由於建造窯洞不需要鋼材、水泥,所以造價比較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窯洞的建造不斷改進,黃土高原上冬暖夏涼的窯洞越來越舒適美觀了。安徽的古民居安徽古民居安徽省的南部,保留著許多古代的民居。這些古民宅大都用磚木作建築材料,周圍建有高大的圍牆。圍牆內的房屋,一般是三開間或五開間的兩層小樓。比較大的住宅有兩個、三個或更多個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後種植著花草盆景,各處的樑柱和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座座小樓,深深庭院,就像一個個藝術的世界。建築學家們都稱贊那裡是「古民居建築藝術的寶庫」。平遙普通的居民住宅大都為清代修建的,這些住宅體形較大,用料講究,由於山西氣候乾燥,又未經戰爭破壞,所以大多數保存得相當完整。住宅平面布局多為嚴謹的四合院形式,有明顯的軸線,左右對稱,主次分明,沿中軸方向由幾套院組成,一般三進院呈「目「字型基本形式。院落之間多用矮牆和裝飾華麗的垂花門作為分隔,有的在院落一側或後面還建有花園.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的拱券式磚結構的窯洞,在窯洞房的前部一般都加築木結構的披檐、柱廊,上覆瓦頂。正房屋頂是平頂,一般在兩側砌磚梯可登上,在屋頂上有的還建有照壁式風水樓。也有的在窯洞上再建一層木結構雙坡頂的樓房。平遙民居的外牆都用磚砌,做成清水磚牆,高達七、八米,對外不開窗戶,外觀堅實雄壯,有的在牆頂做成城堞式,像一座座小城堡,在院子里也很少栽木,迷信觀念認為樹木會招致鬼怪,家宅不寧。院子里地面均用磚滿鋪,多壘起花壇,沒有泥土,便於清掃。平遙民居內外裝飾華麗,有木雕精細垂花門,正房梁下掛落子曲替都有花飾,有的刻有獅子滾綉球,有的是福祿壽三星,或琴棋書畫等,都有一定的樣式。門窗都是木樘木欞,大都花紋繁巧,且各不相同,有的門扇上還雕塑有唐堯虞舜禪位的故事。當時已普遍使用玻璃,有的富商用的刻花玻璃。為保暖防寒,門窗大多做成雙層,屋檐下椽木樑枋等都施有彩畫。沿街巷的宅門都特別講究,門頂形式多樣,有懸山卷蓬、懸山有脊兩坡、兩坡不等長和半坡及披檐等,檐下用梁枋穿插、斗拱出檐等,做法各不相同。有的用柱,有的做壁柱門墩等。大門門扇上有門匾,書有「修德」、「修齊」、「繁鰲」、「霞蔚」、「樂天倫」等,有的住宅門外還立有上馬石、栓馬柱,石雕精美,反映出當時這些人家住戶的富庶。全城保存得較完好的民居有四百餘座,其數量之多,保存完好的程度在國內實為罕見。客家民居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土樓是廣東東北、福建西南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從黃河中下游地區遷移到南方的漢族人。因為客家人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邊遠的山區,客家先民為了防範盜匪騷擾,保護家族的安全,就創造了這種龐大的民居——土樓。一座土樓里可以住下整個家族的幾十戶人家,幾百口人。土樓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圓形土樓。圓樓由兩三圈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個房間。他們不分貧富、貴賤,每戶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層至高層各一間房,其用途十分統一,一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層、四層是卧室。第二圈兩層,有30到50個房間,一般是客房;中間是祖堂,能容下幾百人進行公共活動。土樓里還有水井、浴室、廁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樓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國建築大師的稱贊。客家民居是中國南方山區的建築奇葩,它那獨特的風格吸引了眾多中外學者、遊客甚至美國的軍事專家。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八卦布局圖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牆,整齊劃一。由於害怕有盜賊和當地人的排擠,才建成了營壘式住宅.蒙古包蒙古等游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幾塊連接,圍成圓形,長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游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很容易拆裝,有利於放牧時搬遷流動。傣家竹樓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因此傣族竹樓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單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騰龍沿邊的住宅,多土牆平房,每一家屋內亦間隔為三間,分卧室客堂,這顯見是受漢人影響,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邊則完全是竹樓木架,上以住人,下棲牲畜,式樣皆近似一大帳篷,這與《淮南子》所記「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書所記古代僚人「依樹積木以居」的「干闌」住宅,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築。這類竹樓下層高約七八尺,四無遮欄,牛馬拴束於柱上。上層近梯處有一露台,轉進即為一長形之大房,用竹籬隔出一個角來做主人的卧室並兼重要錢物的存儲處;其餘便是一大敞間,屋頂不甚高,兩邊傾斜,屋檐及於樓板,故無窗。若屋檐稍高者,則兩側亦有小窗,後面亦開一門,樓的中央是一個火塘,無論冬夏,日夜燃燒不媳,煮飯烹茶,都在這火上,主客集談,也都圍爐而蹲或坐。屋頂用茅草鋪蓋,樑柱門窗樓板全部用竹製成。此種住宅的建築,極為便易,只須伐來大竹,約集鄰里相幫,數日間便可造成;但也極易腐毀,每年經雨季後,便須重加修補。土司頭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樣仍似竹樓,只略高大,不鋪茅草而改用瓦蓋頂。西雙版納境內,傣族自己能燒瓦,瓦如魚鱗,三寸見方,薄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鉤,先於屋頂椽子上橫釘竹條,每條間兩寸許,將瓦掛竹條上,如魚鱗狀,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頂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爛需要更換,只須在椽子下伸手將破瓦除下,再將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類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戶了,就是車里宣慰衙門,建築式樣也不過如此,只是面積較一般傣族民間的木樓大得多,全樓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長十餘文,闊七八丈,樓上隔為大小若干間屋,四周有走欄,但不開窗,故黑暗無光,樓下空無遮欄,只見整齊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著,任牛馬豬雞自由地在其中活動,這就是傣族最局統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這種上面住人下面養牛馬的屋宇,在西南邊區中普遍可以見到,例如哈尼、景頗、傈僳以至苗、瑤、黎諸族,住屋建築也如此式,惟下層多用大石或泥土築為牆壁。傣族的竹樓,則是下層四面空曠,每晨當牛馬出欄時,便將糞便清除,使整日陽光照射,住位於上層的人,不致被穢氣熏蒸。土家族吊腳樓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土家族,全國現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也有分布。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豐饒。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中外遊人。其中張家界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新興的旅遊勝地。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2000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湘西的龍山、永順、古丈等縣的少部分地區仍通用土家語。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皖南民居皖南民居以黟縣西遞、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宏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餘幢。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輝相映,動靜相宜,處處是景,步步入畫。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西遞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築風格的「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青瓦、白牆是徽派建築的突出印象。錯落有致的馬頭牆不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斷火災蔓延的實用功能。徽派民居的特點之一是高牆深院,一方面是防禦盜賊,另一方面是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遷徙家族獲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點是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的內向合院,四周高牆圍護,外面幾乎看不到瓦,唯以狹長的天井採光、通風與外界溝通。這種以天井為中心,高牆封閉的基本形制是人們關心的焦點。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態,這與山西民居有異曲同工之妙。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大量古建築而馳名。新安為文化之鄉,歷史上多出官宦商賈,僅歙縣舉人以上的士官即達數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稱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們巨大的財富,營造了皖南這個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館。今存徽州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主要集中在黟縣、歙縣、績溪、休寧。黟縣今存古村落十餘處,要者如西遞、宏村、碧山、屏山等。黟城古建築更多。全縣保留有價值的古建築數百處。僅西遞就有122幢。歙縣共有古建築365處,有價值的一百餘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潛口、棠樾、深渡等村。績溪今存古建築一百餘處,集中在磡頭、坑口、馮村、上庄等處。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組成,有的村落規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條,陌生人進去後往往會迷失方向。許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條,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頭依山築壩,村內水渠從街道兩側進入每戶,匯於村中部的月塘。再分流至戶,流入南湖。每戶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滌和飲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兩層高度。中型、大型宅院採用多院落組合,建築全是粉牆黛瓦。舊時大戶人家的許多建築群,規模龐大,採用徽州三雕裝飾,布局精巧,錯落有致。一片片皖南古建築鑲嵌在黃山、九華山、新安江廣闊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個無須妝點的世界級公園。皖南民居為兩層以上的樓房,中間圍合一個很小的天井,廳堂設在天井的北側。廳堂與天井之間不設牆壁與門窗,屬於開闊的空間。在廳堂的北側,也就是後部是木質的太師壁,太師壁的兩側為不裝門扇的門。太師壁的前面放置長幾、八仙桌等傢具。廳堂東西兩側,分別放置幾組靠背椅與茶幾,人們常常將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為裝飾。皖南古民居村落選址、布局和建築形態,都以周易風水理論為指導,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對大自然的嚮往與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築群與大自然緊密相融,創造出一個既合乎科學,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環境,是中國傳統民居的精髓。村落獨特的水系是實用與美學相結合的水利工程典範,深刻體現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土家民居湘西地區除土家族以外還生活著苗、漢、侗等民族,其建築形制與風格各有千秋。土家族民居建築的形制風格和空間排列自有章法,其建築形制在大西南干欄民居建築中最為獨特。經研究人員實地考察和有關資料記載,土家建築該屬「井院式干欄」。井院來自黃土地區的井院窯洞,干欄則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居住形式。「井院式干欄」的形成,與土家族文化的發展有關,在此不作深究。土家住宅正屋一般為一明兩暗三開間,以龕子(廂房)作為橫屋,形成干欄與井院相結合的建築形式。從最簡單的三開間吊一頭的「一字屋」、「一正一橫」的「鑰匙頭」,到較復雜的「三合水」、「四合水」。其正房中間為堂屋,後部設祖壇,位置與苗族民居無異。堂屋兩邊分別為火堂(長子結婚分家後形成兩個火塘),其等同於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禦寒取暖和防衛照明之功能。由於家庭成員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邊或兩邊各建一廂房,於是分別形成「鑰匙頭」或「三合水」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則由間或廊四面圍合而成。村寨「四合水」大門一般偏置一側,面對大門為廂房,進天井後轉折到達敞廳或敞廊,城鎮的「四合水」恰好相反。土家建築歷來聞名遐邇,尤以吊腳樓獨領風騷。它翼角飛,走欄周匝,騰空而起,輕盈纖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臨溪流或坪壩以形成群落,往後層層高起,現出縱深。層前層後竹樹參差,掩映建築輪廓,顯得十分優美。土家吊腳樓大多置於懸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懸挑來擴大空間,下面用木柱支撐,不住人,同時為了行走方便,在懸挑處設欄桿檐廊(土家叫絲檐)。大部分吊腳橫屋與平房正屋相互聯接形成「吊腳樓」建築。湘西土家吊腳樓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建築形制也逐步得到改進,出現了不同形式美感的藝術風格。在此,筆者將根據其形體組合、外觀形式、比例尺度作深入分析。1. 挑廊式吊腳樓挑廊式吊腳樓因在二層向外挑出一廊而得名,是土家吊腳樓的最早形式和主要建造方式。一般樓設二三層,分別在一、二、三面設廊出挑,廊步寬在2.8尺左右,挑廊吊柱由挑枋承托,出檐深度一般以兩挑兩步或三挑兩步最為常見。這類吊腳樓空透輕靈、文靜雅緻,高高的翹角、精細的裝飾、輕巧的造型是它的主要特點。若從地形上看,吊腳樓往往占據地形不利之處,如坡地、陡坎、溪溝等,而主體部分則位於平整的基地上。若從吊腳樓與主體的結合方式看,分別有一側吊腳樓、左右不對稱吊腳樓、左右對稱吊腳樓三種,其中以一側吊腳樓最為常見。除此之外,土家族還有一種不做挑廊的吊腳樓,其正屋主體部分與廂房吊腳樓直角相連,似乎已形成約定俗成的「規矩」。通透的支柱、輕靈的翹角反而成為了視覺的焦點,如永順老司城、澤家、石堤有一部分吊腳樓便有類似的特點。2. 干欄式吊腳樓所謂「干欄式」吊腳樓,即底層架空,上層居住的一種建築形式。這種建築形式一般多在溪水河流兩岸,以群山為背景,河灘作襯托,成群連片,浩浩盪盪沿河岸展開,房與房之間常以馬頭牆相隔。 不過土家族的商業聚鎮,也有這種居住形式,如王村就是土家族聚居的商業古鎮。其特徵是檐口、腰檐、腰廊形成的水平線條與下邊縱橫交錯的垂直支撐形成強烈的對比。這種細長而大小不等的支柱,排列不整、東倒西歪,體現了殘垣斷壁似的原始美,對人們的視覺審美產生強大的沖擊力。湘西土家族民居建築藝術,無疑是中國建築中的瑰寶。希望更多有志於此的建築師和環境藝術設計家們能夠深入研究探討,將傳統居民建築與現代民居住宅科學而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為湖南西部地區傳統民居建築藝術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Ⅳ 8下地理重點有哪些
八年級下冊地理知識點
七、中國的區域差異知識點
(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1、四大區域劃分:地理位置和自然人文地理特點。
2、界線:(1)西北地區與其他地區: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2)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秦嶺-淮河一線
(3)青藏地區: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
3、秦嶺 ——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①它是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②大致相當於我國冬季一月份0℃等溫線;③是我國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的地方;④是我國半濕潤地區和濕潤地區的分界線;⑤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⑥是溫帶季風和亞熱帶季風的分界線⑦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線
(二)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
1、位置范圍
以東渤海、黃海,以南秦嶺、淮河,以西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北,內蒙古高原以南
2、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判別:濕潤、半濕潤。
3、
7農業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小麥;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
經濟作物:棉花、穀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樹:東北天然森林、溫帶水果;礦產資源:鐵;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蘋果、葡萄、梨、桃、杏、柿;
4、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麵食(東北,華北:盛產小麥,以麵食為主;黃土高原:則以小米為主);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防寒保溫(東北,華北:土坯壘牆,磚瓦房(火炕);黃土高原:窯洞);
交通工具:傳統:騾馬作役蓄馬車;現代:鐵路、公路
運動項目:溜冰
5、生態環境及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6、主要城市
北京、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石家莊、太原、西安
南方地區:
1、位置范圍
以東 東海,以南 南海,以西 青藏高原,以北 秦嶺、淮河
2、氣候類型: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判別:最高氣溫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
3、農業發展及問題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經濟作物:棉花;
植被和果樹: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和林果
主要水果:甘蔗;香蕉、荔枝、龍眼、菠蘿、柑橘、桂圓、椰子;
礦產資源:有色金屬;主要能源:核能和水能豐富;
4、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大米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通風散熱,以南北朝向為主,瓦房屋面較陡
交通工具:傳統:船舶;現代:船舶
運動項目:游泳、龍舟竟賽
5、生態環境及治理:紅壤和水土流失。
7、主要城市
上海 、武漢、南京、廣州、杭州、重 慶、成都
8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差異
(1)地形差異:北方地區——高原,平原為主;南方地區——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2)、氣候差異;北方地區——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間 ,溫度帶主要屬暖溫帶和中溫帶,干濕地區主要屬半濕潤地區; 南方地區——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溫度帶屬亞熱帶,干濕地區屬濕潤地區
(3)河流水文特徵: 北方地區——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結冰期; 南方地區——水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
(4)自然植被差異:北方地區——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南方地區——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
(5)耕作制度:北方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南方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
(三)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西北地區:
1、位置范圍
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內蒙古自治區,新疆,寧夏,甘肅北部1、地表景觀
⑴高原,盆地為主,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
⑵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3、灌溉農業為主。
4、主要分布地區
① 內蒙古河套平原 ② 寧夏平原 ③ 河西走廊 ④ 新疆綠洲
5、地下寶藏:煤,石油,稀土的儲量大。
6、西北地區人民的生活
(1) 食:牛羊肉和乳製品。
(2) 住:用羊毛氈搭成的易於拆卸的氈房
(3)行:馬、駱駝、小毛驢。
(4)體育項目:舞蹈、摔跤、馬術。
青藏地區:
1、位置范圍
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西部(面積25%,人口不足1%藏族的主要居住區,青海省東部漢族人數較多。
主要河湖有:長江、黃河、支流湟水、雅魯藏布江、青海湖(多鹹水湖,乾旱,蒸發量大,冰雪補給,含鹽,冰川縱橫,猶如固體水庫)
2、自然環境特點:高寒
3、 高原農牧業: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主要農作物:青稞,小麥,豌豆。 主要牲畜:氂牛、藏綿羊、藏山羊
4豐富的能源與礦產資源:太陽能,地熱,柴達木盆地礦產
5、青藏地區人民的生活
(1)食:青稞面作的糌粑,焦烤或煮熟的牛羊肉。
(2)住:牧區一般居住在可以自由移動的、厚重的氂牛氈搭成的帳篷中;非牧區大多數在用石頭和土坯砌成的牆體厚實的房屋中。
(3)行:氂牛
(4) 體育項目:舞蹈,馬術
6、保護三江源:長江,黃 河,瀾滄江。
7、乾旱的西北地區自然環境成因:深居內陸地形閉塞----濕潤氣流難以到達----降水稀少----氣候乾旱。
8、西北地區自東向西景觀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9、西北地區主要城市分布在鐵路公路交通線和黃河沿岸平原、沙漠邊緣的綠洲,多成點狀或帶狀分布。
10、青藏地區高寒的原因:海拔較高,高山終年積雪、冰川廣布。
11、主要牧場類型及牲畜:高寒牧場(青海和西藏牧區)氂牛和藏綿羊;山地牧場(新疆牧區)新疆細毛羊;草原牧場(內蒙古牧區)羊和三河牛。
12、青藏地區的主要公路、鐵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新藏公路、青藏公路、青藏鐵路。
八、各具特徵的地理區域
(一)黃土高原
1、地理位置和范圍: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晉、陝、甘、寧四省區。
2、黃土高原的形成:
風成說:認為黃土是由其它地方由風吹來形成的。其它學說:水成說,風水雨相說。
3、嚴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產生的原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①地形一般為山區,並且坡度較大;②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③黃土結構疏鬆,許多物質易溶於水;④地表光禿裸露,缺少植被的保護。人為因素: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②開礦、修路的基本建設不注重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的廢土石隨意向河溝傾到,造成新的沙土流失。
4、生態建設措施:①採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②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
5、解決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措施:①加強計劃生育,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②把生態環境脆弱區的人口遷移到其它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③政府部門要大力宣傳,向農民提供糧食和補貼,使他們響應退耕號召,積極進行生態建設;④黃土高原在進行生態建設過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多種經營,提高收入,解決黃土高原人多地少的問題。
(二)長江沿岸地區
1、地理位置和范圍: 長江沿江地帶東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東西綿延3000多千米;
2、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①地勢低平,以平原、丘陵為主;②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好;③河網密布,湖泊眾多,水資源豐富;④自然資源豐富。
3、沿江地帶的紐帶和輻射作用
3、沿江地帶的城市: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四個特大城市,以及以它們為中心形成的四大城市密集區。
4、沿江地帶的工業:四大工業基地,四大「工業走廊」
5、生態環境及治理:
(三)珠江三角洲地區
1、 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的東南部,海陸交通便利,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
珠江三角洲地區形成了一個包括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沿海開放城市(廣州)、經濟開放區(整個珠江三角洲)在內的多層次的開放體系。
2、 利用這里的優越條件,珠江三角洲吸引了大量海外華人的投資(珠江三角洲外資的主要來源地是港澳地區),成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
3、 20世紀8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緊鄰港澳的優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產業擴散,引進了大量的外資,同時也引進了先進技術設備、經營管理方法和最新工商科技信息,創辦了一大批加工製造企業,發展外向型的經濟。
4、 珠江三角洲生產的產品,主要是通過港澳貿易渠道,出口至東南亞、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區,賺取了大量的外匯。至20世紀末,這里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生產出口基地之一。
5、 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合作以「前店後廠」為基本模式。香港利用海外貿易窗口優勢,進行市場推廣和對外銷售,扮演「店」的角色。珠江三角洲地區則利用土地、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優勢,進行產品的加工、製造和裝配,扮演「廠」的角色。
6、 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工製造業的發展,促進了餐飲、娛樂、運輸等服務業的發展,這些非農產業為當地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還吸納了數百萬外地勞動力。
7、 隨著非農產業的發展和人口的遷入,珠江三角洲有越來越多的農業用地被改變為工業、交通和城市建設用地,這些非農用地與尚存的農業用地相鄰,形成了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和農業用地交錯分布的獨特土地利用景觀。
8、 西雙版納是除海南省之外,我國原始熱帶雨林保存最為完整的地方。高大挺拔的望天樹、巨大的板塊根、殘忍的絞殺植物、氣勢磅礴「獨木成林」等都是雨林特有的景觀。
9、 西雙版納生活著上千種動物,其中有亞洲象、綠孔雀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人們形象地把這里稱為「熱帶動物王國」。
10、西雙版納還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傣族為主體的多樣性民族風情為西雙版納增添了無窮魅力。
11、長期以來,西雙版納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國家和雲南省有關政策的鼓勵下,西雙版納憑借得天獨厚的位置優勢和資源優勢,使旅遊業迅速崛起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
九、西北開發和東北振興
(一)西部大開發
(二)振興東北
1、地理位置和范圍
2、自然條件:氣候、地形、交通、農產品、樹種、礦產。
3、東北發展工業的優勢,現有五大工業基地及中心城市
4、面臨的問題:
5、如何振興:
①兩基地以鞍鋼、本鋼為龍頭的精品鋼基地和以沈陽、哈爾濱、長春、大連為中心的裝備製造業基地
②一中心以沈陽、哈爾濱、長春、大連為核心的區域性物流中心
③三大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農產品加工工業、現代服務業
十、北京和港澳台
(一)北京
1、地理位置: 位於華北平原北部、東部距渤海100KM,東南臨天津市、其餘三面被河北省包圍,
2、北京的城市職能:北京是國我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的城市
3、城市現代化
(二)香港和澳門
1、 港澳對比
回歸祖國時間
人口(萬人)
面積(KM2)
位置
主要居民
組成
香港
1997.7.1
688.3萬
1103
廣東省珠江東口
中國血統98%(祖籍廣東省多)英、其他2%
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圍200多個島嶼
澳門
1999.12.20
45.7萬
27.5
珠江口西岸
中國血統95%(祖籍廣東省多)葡3%
澳門半島和附近的兩個小島
。
(三)台灣
1、地理位置
位於我的的東南沿海,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島(山地點2/3,玉山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台灣西部和沿海)
2、源豐富的寶島
(1)資源寶庫
森林寶庫(樟樹);甜島、糧倉(甘蔗、蔗糖、水稻);水果之鄉(香蕉、菠蘿);礦產豐富(海鹽、天然硫磺、金、銅、煤、石油);水產王國(魚類等);祖國東南海上明珠;祖國東南鹽倉。
3、 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出口導向型經濟)
4、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
Ⅳ 收集我國各地區民居的資料,說明各地區,各民族民居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中國傳統民居從大的空間上可以大體分為:東北傳統民居、西北傳統民居、華北傳統民居、西南傳統民居、中南傳統民居、華東傳統民居。
東北民居以東北大院、滿族民居、朝鮮族滿屋炕民居為代表。
西北民居以陝西窯洞、關中窄院民居、青海庄窠民居、新疆維吾爾族民居為代表。
華北民居以山西平遙古城、蒙古包、河北民居,其中以北京的四合院為典型。
中南民居較具代表性的有三間兩廊的廣州民居、圍壟式客家民居、吊樓式的湘西民居、窯房混合的河南民居、廣西干欄式建築等。
西南地區的傳統民居 主要包括四川的漢族民居和少數民族的民居、貴州傳統民居、雲南民居、西藏部分民居。
地理條件 西南地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三省和西藏自治區,土地廣闊,地理氣候條件差異極大。區內有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形復雜。
氣候條件 西南地區寒帶、溫帶、熱帶氣候兼具。在四川盆地,日照少,悶熱多雨,陰霧潮濕。雲貴兩省南部濕熱多雨,北部寒冷悶熱相間。在西藏北部則屬高寒地帶。西南地區是一種立體氣候,「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
三、少數民族民居 (一)、西南少數民族盛行的干闌住屋民居 干闌住屋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區,為傣族、景頗族、壯族等的住宅形式。 干闌是用竹、木等構成的樓居。它是單棟獨立的樓,底層架空,用來飼養牲畜或存放東西,上層住人。這種建築隔潮,並能防止蟲、蛇、野獸侵擾。 傣家竹樓由十根柱子支撐,鋪以樓板竹篾,用編織的草排蓋頂,帶有欄桿、走廊,美觀別致。永寧納西族的樓房為木質結構,中央住人,也是經堂、休息的處所。崩龍族矮腳竹樓分前廳後廳,以竹籬笆隔開,男人住前廳,女人住後廳,前後廳各有火塘。景頗族竹樓以長脊短檐式屋頂為特色。壯族的「麻欄」則比較接近木構建築。 廣西三江的侗寨也有樓房,全部木結構,有外廊式小樓,也有連幢的大樓,可供若干房共同居住。唯有瑤族的竹樓,樓下住人,樓上儲糧食雜物,畜廄不在樓內,而在樓後。白族的樓房,以坐西朝東為正向,三間為普遍,布局平均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有院落,人居室和廚房、畜圈分開,人亦住樓下,中間一間為堂屋,接待客人。布朗族的竹樓十分簡單,用竹片編成,茅草蓋頂。樓上,中央設火塘,火塘邊吃飯、待客,四周安置床位。 侗族鼓樓 每逢節日,侗寨男女老幼便歡聚在鼓樓前「踩歌堂」或看侗戲。夏天,人們到鼓樓聊天乘涼;冬天,大家圍坐在火爐邊講故事。鼓樓至今仍是侗家人議事、休息和娛樂的場所。鼓樓是侗族人民的標志,也是侗族人民團結的象徵。貴州的木構民居分布在黔東、黔南,居住著苗、侗、土家等少數民族一帶。這一帶的木構民居主要以干欄式建築為代表。類似於四川的干欄式房屋,主要目的防潮、防蟲,拓展空間。
傣族竹樓 傣族人住竹樓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竹樓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顧名思義,竹樓是以竹子為主要建築材料。西雙版納是有名的竹鄉,大龍竹、金竹、鳳尾竹、毛竹多達數十種,都是築樓的天然材料。傣族多居住於山間、河谷的壩子,土地肥沃,氣候炎熱,干濕季分明,雨量充沛。長期以來,形成了架空樓居的習俗,即干欄建築,多以竹、草為建築材料,俗稱「竹樓」。干欄式竹樓適應當地環境,防潮濕、避蟲獸、利於通風散熱。另外,傣族人信奉小乘佛教,寨內一般均建佛寺,風格獨特。
(二)、藏族碉房 碉房是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內蒙部分地區常見的居住建築形式。當地並無專名,外地人因其用土或石砌築,形似碉堡,故稱碉房。碉房一般為2~3層。底層養牲畜,樓上住人。過游牧生活的蒙、藏等民族的住房還有「氈帳」,這是一種便於裝卸運輸的可移動的帳篷。 西藏因地理、氣候條件個不相同,因此,個地方的居住方式和居住建築的形式也是各式各樣的。其中藏北高原,氣候干寒,當地居民以畜牧為主,他們逐水草而居,居住的主要形式是「帳篷」。
在西藏中部和東部地區,盛產石材和木材,所以這個地區的藏族民居是典型的「碉房」。 (三)、蒙古包 在中國西北部蒙古族住的氈帳稱「蒙古包」,是用木枝條編成可開可合的木柵做壁體的骨架,用時展開,搬運時合攏。小型的氈帳直徑為4~6米,內部無支撐,大型的則需在內部立2~4根柱子支撐。氈帳的地面鋪有很厚的氈毯,頂上開天窗,地面的火塘、爐灶正對天窗。 (四)、新疆維吾爾族民居——「阿以旺」 這是新疆維吾爾族的住宅形式。這種房屋連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帶天窗的前室稱阿以旺,又稱「夏室」,有起居、會客等多種用途。後室稱「冬室」,是卧室,通常不開窗。住宅的平面布局靈活,室內設多處壁龕,牆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飾。 四、特殊的住宅形式——水上民居的「舟居」 增城瓜嶺村寨是典型的嶺南水鄉風格。水道、荔枝林、碉樓、祠堂、民居的布局在戰亂時代,有戰略性意義,水道環繞全村,起到護村的作用,岸邊有全村最高的建築碉樓(相當於現在9層樓高),可以觀察遠方的敵人;對岸有生長上100年的荔枝林,相當茂密,豐收的季節,場面應該十分熱鬧;民居在村的最中央,祠堂以及大型的建築成一字擺開在水道的岸邊,能防禦外敵入侵,起到保護村民的作用。
哈哈 你絕對我偶們班的~~~~BJ學院10預科 你看看我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