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古都長廊在哪個地理位置

古都長廊在哪個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2022-07-09 06:51:51

Ⅰ 北京作為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有哪些特點

北京是有著千年歷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北京在歷史上曾為五代都城,在從金朝起的8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宏偉壯麗的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我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城市。其中北京故宮又稱紫禁城,這里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建築宏偉壯觀,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天壇以其布局合理、構築精妙而揚名中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地方,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也是世界建築藝術的寶貴遺產。頤和園是我國最有名的皇家園林,園中山青水綠,閣聳廊返,金碧輝煌,在中外園林史上享有盛譽,這里有全國最長的游廊——長廊,把遠山近水連成一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明十三陵是北京最大的皇家陵寢墓群,內有明代13個皇帝的陵墓,尤其是現代發掘的明定陵,規模浩大,極為壯觀。

廟宇
位於北京東郊大山子的798藝術區是著名現代文化的代表。北京的宗教寺廟遍布京城,現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雍和宮、潭柘寺、戒台寺、雲居寺、八大處等。道教的白雲觀等。伊斯蘭教的北京牛街禮拜寺等。天主教西什庫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門教堂等。中國現代標准漢語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基礎。

燕京八景
燕京八景指北京舊時的八個景觀,包括薊門煙樹(西土城)、盧溝曉月(盧溝橋)、金台夕照(金台路)、瓊島春蔭(北海公園)、居庸疊翠(八達嶺)、太液秋風(中南海)、玉泉趵突(玉泉山)和西山晴雪(香山、八大處)。北京地區八景的說法最早見金代古籍《 明昌遺事》,此後歷代方誌包括《 宛署雜記》 (明)、《 宸垣志略》 (清)等對燕京八景均有提及,早期的燕京八景與之後的燕京八景略有出入,至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親自主持修訂了燕京八景的說法並下旨建造御書燕京八景碑,燕京八景的景觀和描述才固定下來。

京劇
京劇是地道的中國國粹,深受京城老百姓的喜愛,走在北京的街頭,經常可以聽到路邊傳來抑揚頓挫的京戲段子。京劇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三慶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後進京獻藝,獲得空前成功。徽班常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演出,於是,一種以徽調「二黃」和漢調「西皮」為主,兼收崑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戲精華的新劇種誕生了,這就是京劇。在200年的發展歷程中,京劇在唱詞、念白及字韻上越來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樂器,也融合了多個民族的特色,終於成為一種成熟的藝術。京劇集歌唱、舞蹈、武打、音樂、美術、文學於一體,與西方歌劇有類似之處,所以被西方人稱為「peking opera」。除京劇外,北京還有雙簧、 相聲、評書、京韻大鼓等,樣樣堪稱國粹。

胡同
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最早起源於元朝,「胡同」一詞在蒙古語中是「小街巷」的意思。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羅棋布,數目達到7000餘條,每條都有一段掌故傳說。胡同的名稱五花八門,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場、商品命名,如金魚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語命名,如悶葫蘆罐胡同等。經調查,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廟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最長的胡同就是東西交民巷,全長6.5里;最短的胡同,長不過十幾米;最窄的胡同要數前門大柵欄地區的錢市胡同,寬僅0.7米;而位於東城區的南鑼鼓巷,現在已經成為北京八條特色商業街之一,國外友人眾多,胡同兩旁明清風格的建築和各式各樣的酒吧為北京增色不少。

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東南西北四面建房,合圍出一個院子,院子的外牆又組成了胡同的邊牆。院內北房為正房,東西兩側為廂房,除大門外,沒有窗戶或通道與胡同相連。四合院里寧靜、封閉,是老北京的傳統民居。散落在市區的名人故居和王府一般都是比較正宗的四合院,如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近年來北京的高樓大廈越建越多,四合院已經不多見了,現在只有在二環路里還有兩片較完整的四合院區。

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北京的城市規劃具有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鍾鼓樓,長約7.8公里。從南往北依次為,永定門,前門箭樓,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 端門, 午門,紫禁城, 神武門,景山, 地安門,後門橋,鼓樓和鍾樓。從這條中軸線的南端永定門起,就有天壇、先農壇;太廟、社稷壇;東華門、西華門;安定門,德勝門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布。中國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曾經說:北京的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 永定門、中華門、地安門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拆毀,而近年來又重新修建了永定門城樓。

城池
北京城池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築的總稱,由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組成,包括城牆、城門、瓮城、角樓、 敵台、護城河等多道設施,曾經是中國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禦體系。北京城門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門的總稱。根據等級以及建築規格的差異,分為宮城城門、皇城城門、內城城門、外城城門四類。明清北京城有宮城城門四座(一稱六座)、皇城城門四座(一稱六座、或七座)、內城城門九座、外城城門七座,在民間有「內九外七皇城四」的說法。清朝滅亡後,北京城池逐漸被拆毀,除宮城保留較好外,現皇城城門只有天安門被保留,內城僅存正陽門、德勝門箭樓、東南角樓以及崇文門一段殘余城牆,外城則完全被毀,只有永定門被重建。

旅遊景點
北京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達200多處,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宮紫禁城、祭天神廟天壇、皇家花園北海、皇家園林頤和園,還有八達嶺、慕田峪長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勝古跡。全市共有文物古跡7309項,其中有6處世界遺產、2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9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含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北京段)、32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的主要景點有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故宮、天壇、頤和園、長城(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台長城)、明十三陵、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中央電視塔、王府井商業街等等。

Ⅱ 我國七大古都各分布在什麼位置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文字歷史已經有數千年。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遼闊的國土上,出現了不少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市,尤其是歷代的國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興土本,著意修建。這些古都,無論在建築規模、建築模式或建築風格上,都有其獨到之處,往往表現了同時代最高的建築水平,對全國其他城市的建築有特殊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各大古都的建築沿革史,就是一部較完整的城市建築史。我國曾作為國都的城市數以百計,最著名的有七個,號稱七大古都,即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安陽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有六大古都之說,並沒有把安陽列人著名古都的行列,為此,不少人從安陽的歷史地位出發,認為這種定論應有所改變。1988年,在河南省安陽市召開了中國古都學會常務理事會會議,把安陽市列為中國古都之一,並被確認為七大古都之首,安陽古都終於獲得了應有的地位。

安陽早在公元前14世紀就被定為都城。當時,商代的第20代國王盤庚把國都遷於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一直延續到商代末年,歷時273年。在這段時間里,商代統治者大興土木,刻意經營,使殷成為一座古代大都,當時稱大邑商、天邑商、商邑。商代以後,一直到公元6世紀的2000年間,中原王朝曾多次建都於安陽,但在城市建設上沒有什麼成就。由於戰亂,這座古城早已成為廢墟。宋代以後,這里不斷發現殷代文化和建築遺存,特別是解放後,經幾次大的發掘,基本弄清了城市的規模和布局,人們把這些城市建築遺跡稱為殷墟。

殷墟位於洹水之濱,距現在的安陽1公里,東西最寬處10公里,南北最寬處5公里,總面積24平方公里以上,在這片地域中,共發現宮室建築遺址50餘處,大致可以劃分出3個區域。

北區有15處遺址,分布較散,為王室居住區。中區有21處,布局比較整齊,有明顯的南北中軸線,中軸線上排列有3道大門,以及幾處較大的夯土遺跡,是商代宗廟和商王處理政務的地方。南區有10幾處遺址,規模較小,布局零亂,年代稍晚,是商王祭祀的場所。

在宮室遺址西南方大約300米處,有一段梯形壕溝,長750米,深5米,寬10到20米,是人工挖成的宮室防禦設施。王室以外,零散分布著不少民居遺址和手工業作坊遺址。與宮室區隔河相望的洹水北岸迤西3公里處,是商王、貴族的墓葬區.有10幾處大墓。

從殷墟現存的遺跡來看,這座古都已經表現了城市建築方面較成熟的水平。宮室、民居、作坊、墓地的規劃已經比較完善了。宮室建築高大、豪華,最大的房屋達到400平方米,房基夯土厚達2米,有不少整齊、講究的石柱礎和銅柱礎。陵區內大墓,穴深一般達到8~13米,最大的墓面積達到400平方米,道長32米,穴中央用巨大的木料,砍成長方形斷面,互相重疊成為井干形墓室。這些都說明,殷墟在當時已是一座規劃完整,布局清晰,建築物形制完善,建築水平較高的古代都城。

目前,安陽已經成為河南省的一座重要城市,每年都有不少專家、學者前去考察,並吸引著大批遊人前往游覽。

西安

西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中葉,先後有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共10個朝代在西安建都,周幽王、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近百個帝王在這里度過了他們的宮廷生活。做為古都,歷時1062年,西安古城建都之多,歷史之久,不僅是中國諸城之最,即使在世界名城中也非常罕見。

奠定西安城宏大規模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從隋朝開始的。隋代開國皇帝楊堅上台以後,命令一個叫宇文愷的著名建築家重新規劃、設計西安城,並負責監督修建。宇文愷為了搞好設計,巡遊了好幾個名城,研究吸取其建築特點,又實地考察了當地的地形特點。他認為:長安城"凋殘日久","舊經喪亂",水量又不足,而城東南的龍首原地勢極好,適宜建大都城,因此新建了長安城,奠定了長安城的規模和總體布局,當時叫大興城。唐代又做了部分修繕和擴建,改稱長安城,做為唐朝的國都。這座都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長安城一共由三重城牆組成,即外城、皇城和宮城。城牆全部由夯土築成,巍峨高大,平面呈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長8651米,總面積約84平方公里。四周有高大的城牆環繞,城牆厚約12米,每面各開3座城門,城外有很寬的護城河。皇城位於全城中軸線的北部,宮城坐落在皇城的北端。

宮城是皇帝和後妃居住的地方,皇帝也在此處理朝政。皇城是朝廷辦事機構所在地。宮城和皇城之間有一道寬闊的橫街,就像一個廣場,可供兵士操練,也是皇帝接受百官及外國使臣朝賀的地方。皇城以外是街坊。

長安城的整體布局和街巷規劃十分嚴整,體現了很高的建築設計水平,它繼承了我國古代都城規劃布局的傳統,中軸對稱,方正規則。南北中軸線為朱雀大街,從外廓城南面正門明德門到皇城正門朱雀門,正對宮城的承天門。官城和皇城與民居嚴格分開,改變了漢代長安城民居與宮室相參的情況。城內地形東北較高,東南較低,市內有6條東西向的高崗地,規劃時利用高崗布置宮室、官府及大型廟宇,以突出城市的主要建築和控制全城的制高點。商業區分別在城東西兩邊居中的地方,叫東市和西市,兩市都設計成"井"字街,各分成9個小區,每區經營一個行業的商品。西市南北長1000餘米,東西寬900多米,四周築有圍牆。居民區由各個街巷分割成110個里坊,每個里坊都是相對獨立的封閉整體。築有夯土的坊牆,設有坊門,大坊有4個坊門,小坊有2個,夜間及遇有禁令或事變,即關閉坊門。各坊內有道路相通,寬約15米,其間有許多小路通到每家門前,稱為坊曲。

全城的街道都是東西向或南北向的直道。大街共有25條,其中東西向14條,南北向11條,街面非常寬闊。其中南北的朱雀大街縱橫整個長安城,街面寬達150米,是長安城的主要街道。其他的街道也都在100米以上,即使是沿城邊的小道也有25米寬。這樣寬闊的街道,主要是為了滿足皇帝出行時的儀式、排場的需要。

長安城的宮殿規模很大,據考證,其主殿含元殿和內德殿的規模遠遠超過故宮的3大殿,城中還遍布寺院,有81座佛寺、28座尼庵、30座道觀、6座女觀、2座清真寺、4座胡襖祠。城中還有較完善的引水和排水系統,反映了當時規劃的細致。

洛陽

洛陽是我國古代非常重要的城市,歷史上,曾經有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9個朝代在這里建都,因此有"九朝故都"的稱謂。

最早的洛陽城在現今洛陽的西邊,是周代初年,周公平定國內叛亂後,為加強對東方的控制而建立的,叫周王城。周公把反周的商朝遺民遷到這里嚴加看管,他本人也常在這里居住,使城市一天天發展起來,成為當時周天子統治中原地區的重要據點。

洛陽城最興盛的時期是隋、唐時期。隋朝最初建都於長安,後來隋煬帝楊廣殺了他的父親文帝楊堅,當上了皇帝,據說一次巡視到洛陽,站在邱山下視,感嘆說,這么雄偉的地勢,古人為什麼不在這里建都。有一個臣子奉承說,這是前代人留著等你呢。楊廣非常高興,就命令在曹魏洛陽城的南部新造一座城,並遷都於此,稱為東都,這才使洛陽城日益興盛起來。

洛陽城的設計和監督修建也是由宇文愷主持。新城根據洛陽的地理位置,沒有採取和長安城一樣的設計,如並不是南北軸線,左右對稱,皇城和宮城的位置不是居於中間,而是在北部偏西的地方,街道也比長安城窄,一般只有41米寬。

東都城北面遙望邙山,南面對著龍門雙闕,形勢非常險要。平面布局略呈正方形。南北最長的位置是7312米,東西最長的地方是7290米。洛河由西向東橫穿市區,把洛陽城一分為二,河上有四座橋梁連接洛陽南北兩部分。同時,把伊水、že水引人城內,並開了幾道漕渠,使洛陽城的水上交通非常發達。

隋朝營建洛陽,工程非常浩大,每月役使的工匠,達到百萬以上。修築宮殿需從豫章(今江西境內)運來大木,3000人運一根柱,一天僅走二三十里,一根柱子的運力就是10萬工。

唐朝把洛陽做為東都。武則天當政時又改為神都,修建了許多豪華的宮殿建築,如上陽宮、明堂(萬象神宮)等。但安史之亂後,洛陽大部分被毀。之後幾個朝代,雖以洛陽為京城,但國力所限,城市建設方面的建樹很少。

今天的洛陽舊城是宋代修築的。宋仁宗景*v元年(1034年),王增做河南府通判,主持改築了洛陽城,當時城牆是土城。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改土城為磚牆,並挖了城壕。當時的城城周圍4公里345步,城高13米,壕深17米,闊10米,有4座城門。明代末年,牆及城內建築毀於戰亂。清代初年,洛陽又得到重建,其規模和建築基本上沿續到解放前夕。

開封

開封位於河南省東部,歷史上,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後來的北宋和金等7個朝代在這里建都。其中最興盛的時期是北宋年間,當時的開封叫做東京。宋東京在我國的城市建築史上佔有重的地位。

東京城的設計和建築非常完善。同其他古代大都城一樣,它也是由外城、內城和宮城3重城組成的。

外城周長19公里,建有堅固的城牆,城牆上每隔155米遠,就建有一處防禦建築。南面開有3個城門,另外還有2個水門,東面和西面各有兩座門,也各有兩個水門。北面開有四個城門。所有的城門都建有瓮城,瓮城上建有城牆。為了守城的需要,整個外城環繞著一條十多丈寬的護城河。河兩旁遍植楊柳。外城遺址明代還存在,但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泛濫,遂被淤沒。

外城內的中央部分是內城,它周長9公里,南、北面各開3個城門,東、西2面各開2個城門和2個水門,內城的主要建築有宮殿、衙門、寺廟、商店、作坊和住宅。

宮城又位於內城的中央,南面開3個城門,北、東、西3面每面只開1座門。城牆上的4個角建有角樓。宮城裡的主要建築基本上是對稱的,排列非常整齊。

城市的街道設計很完善,全城有4條大的幹道,其餘街道基本上以這四條幹道為中心縱橫展開,形成了許多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

來代的東京城由於經濟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在設計上改變了早期都城嚴格的里坊制度和集中設立市場的布局,除了宮城以外,到處都可以看到商店,夜裡還有通宵的夜市,馳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就是這座城市的一個角落。

隨著北宋的滅亡,開封也逐漸衰落。金朝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之後,河道總在開封附近,使開封飽受水災之苦,小災幾乎年年有,大災幾年一次。據記載。黃河侵人開封共達6次,2次侵人外城,4次侵人內城,在附近泛濫達40餘次。這種情況,直到解放後才得到根本的改變。

南京

南京位於長江下游的南岸,東邊和南邊有起伏的低山,把它環抱在一個盆地里。東邊是秦淮河的谷地,北邊是玄武湖,西邊是石頭山、馬鞍山,東北部是鍾山,形勢非常險要,素有"龍盤虎踞"之稱。它是古代的重要城市之一。三國時候的東吳和它以後的東晉、宋、齊、梁、陳等六個朝代都在這里建過都,所以又有"六朝古都"的稱謂。三國時,南京叫建業,東晉以後叫建康,五代十國的南唐國也曾在這里建都,名叫江寧。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在這里建都時才稱為南京。太平天國時,這里曾改名天京。南京城的基本規模和形制是在明朝確定的。

南京的城牆十分高大、雄偉、堅固。1356年,朱元璋佔領了南京城,他採納了徽州人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著意建築城牆。牆用石灰、糯米漿、桐油作拌合料,牆頂用桐油和土作拌合料。修築城牆的時侯,朱元璋還親自到現場檢查質量。城牆底部用花崗岩和石灰岩砌成,一般寬10~18米之間,上部砌大磚,頂部寬4~9米。城高14~21米,平均高度12米多,頂面鋪上石板,可供將士策馬飛奔。城牆外面築有外廓城,周長66. 8公里,比當時號稱世界第一大城的巴黎的城牆還要長8公里,城牆四周還築有碉堡2000座,垛口 13000多個。全城面積120多平方公里。它把南京城郊外的雨花台、紫金山、幕府山等都圍在裡面了。外城共有18個城門。內城共有13個城門,其中一個門叫聚寶門(即現在的中華門),非常雄偉、宏大,是我國最大的古城樓。砌城的大磚是動員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等5省125個州縣燒制,然後由水路運到南京。城磚的側面都列印著府縣名、監制人和造磚人名。整個城域平面並不是方形的,而是隨地勢起伏而建,南北長達10公里,東西較窄,最寬處5. 5公里。

皇城建在南京城向東擴充的一塊土地上。平面為正方形,內有宮城。皇城的布局體現了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思想。由一條自南而北的中軸線為骨幹,中部建皇宮。午門左為太廟,右建社稷壇,前面延伸為一條大道。兩旁設政府機構。這種設計思想被之後作為都城的北京全盤採用。

外廓城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大部分為土質,險要部分用磚砌城門和城牆,共開了18個城門,現已無存。

南京的商業區主要設在秦淮河兩岸,手工業散布於城內,至今還留有不少織綿坊、弓箭坊、皮作坊等地名。

杭州

杭州市位於美麗的西子湖畔,市與湖相互包容,成為一個整體。早在唐代,杭州就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城湖相間的布局和經濟的發展,成為國內一座別具一格的大都市。唐代李華在其《杭州刺史廳壁記》中曾描述當時杭州市"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家",非常繁華。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H以杭州做國都,這是杭州設都的開始。公元910年,錢*H開始在他於公元893年修建的周長35公里的基礎上修築規模浩大的城垣建築,並同時把城垣內的宮室、街道、河渠、市場、房舍等進行了規劃和修建。此時,西湖也逐漸成為杭州城不可分割的部分。錢*H大規模疏浚了西湖,並在市內挖了3個水池,用竹筒和瓦管接通西湖,引水解決城市用水,同時整修新建了靈隱寺、凈慈寺等佛寺,建立了雷峰塔、六和塔、白塔和保‚m塔等四座名塔,至今仍保留著除雷鋒塔外的三座。為了發展海運交通,當時還對錢塘江進行了整治,溝通了與外省及日本、朝鮮的海上來往。

北宋時期,杭州降為一個州治,但仍是一座名城,知州王濟、鄭戩、沈遘和陳襄都對城市和湖區進行過治理。熙寧二年(1069年),蘇軾任杭州通判(僅次於知州),3年後離任。元*v元年(1066年),54歲的蘇軾又任蘇州知州。這兩次任期內,蘇軾對整治城市和湖區做出了很大貢獻,不僅大規模疏浚了西湖,還疏浚了運河,保證了漕運暢通。

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政權正式定都杭州(當時叫臨安),這是杭州正式成為一個朝代的首都。在100多年的時間里,杭州人口由10餘萬戶,20餘萬人發展到26萬戶,55萬餘人,成為當時全國的第一大城市。統治者在鳳凰山候建大內,王城周圍達9里,北起鳳山門,西到萬松嶺,東到修潮門,南到江干。從朝天門向北,是一條用石板鋪成的長達4300多米的衙街。城內還有數量巨大的坊巷和市集。當時的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描寫杭州的景觀時說:"居民室宇高森,接棟連檐,寸尺無空。"為適應當時頻繁的對外交往,朝廷專門設置了四方省館和市舶務等機構,負責接待外賓,在今武林門外建造郭驛,在候潮門外建造都亭驛,作為接待外國使節的賓館。當時的娛樂設施——市也建了很多,就像上海大世界一樣。最大的有五處,即今清河坊附近的南瓦,惠民街的中瓦,羊坎頭的大瓦(上瓦),眾安橋南的北瓦和慶春街的蒲橋瓦(東瓦)。其中北瓦最大。一個瓦市內又分成若干"色欄",每個勾欄內都有名角主演的不同種類的曲藝或戲劇。例如北瓦內就有13座勾欄,分別演出史書、小說、戲劇、相撲、傀儡驪(有杖頭傀儡、懸絲傀儡、水傀儡等)、說唱、渾話、學鄉談、影戲、棍棒、教飛禽等。城內還設有規模宏大的太學、府學、縣學,另外還有眾多的鄉校、家舍館等建築物,每一里巷,至少有一二所,可以看出杭州比較發達的文化建築布局。

元朝佔領杭州後,對城市建築破壞很大,但劫後的杭州仍然顯示出她與當時其他城市的不同風格,以至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這里時,情不自禁地稱其為"世界上最名貴富麗之城"。

北京

北京是一座舉世聞名的古城,3000多年前的周朝時期這里是薊城;唐代叫幽州;遼代時期,這里建為南京城,也叫燕京,這是作為都城的開端;金朝叫中都;元朝叫大都;明清時期稱北京。

遼代有5個京城,燕京只是其中之一,但卻是最大的一個。在城市建築上,遼代只是把唐幽州城牆重新修築,另在城內西南建了一個很小的宮城,叫大內,城內宮殿多半沿用前朝建築。金朝佔領燕京後,於天德三年(1151年)由張浩、孔彥舟設計,在舊城基礎上建中都,並於貞元元年(1153年)正式遷都。當時修建的規模很大,宮室、城牆、民居、苑囿都很完備,僅徵用民工即有80萬,還有兵工40萬。但元朝攻破中都後,舊有建築幾乎破壞殆盡。

北京現在的規模和布局大體上是元代奠定的。1215年,蒙古軍隊打敗了金國軍隊,佔領了中都城,建立了元朝。1267年,元朝決定在中都城的東北部,建立一座更大規模的新城,這就是大都城。

大都城由原籍河北邢台地區的劉秉忠負責規劃設計,另外還請了一個名叫黑迭兒的阿拉伯人幫助他設計。當時任都水監的郭守敬也參加了建築工作。

元大都城的總體規劃是在對北京地區進行了多方面調查才確定的。施工中,先按地形的傾斜鋪設地下水道,裝設排水設備,然後才在地面上根據分區布局的原則進行修建。

大都城的平面接近方形,南北長7400米,東面寬6650米。北面有兩個城門,東、西和南面各開了3個城門,城外修有寬闊的護城河。皇城在城內南部的中央,官城又在皇城的南部。城內的主要幹道大都成正南正比,正西正東排列,主要有9條,都通向各城門,只有沿積水潭的東北岸,為了漕運的便利,開了一條斜街。幹道兩旁是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

大都城的主要建築是宮城,基本上是圍繞太液池建築,主要有兩組宮殿,即大明殿和延春閣。此外還有許多其他宮殿建築,如太後住的西御苑、太子住的興聖宮等等。

明代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礎上作了一些改造。一是將北邊城牆向南縮進2. 5公里,二是把皇城和都城的南牆分別向南移動,並加築了南面的外城。另外,明北京城的整個布局反映了明朝強調恢復漢族傳統的意向。皇城部分按南京的體制修建,規模很大。整個城市以皇城為中心,按照《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建城傳統,在皇城東西(左)建太廟,西面(右)建社稷壇。並在城南、北、東、西4個方向建天、地、日、月4座壇廟。明北京城的規劃,突出了南北中軸線的地位,從外城南門永定門直到鍾鼓樓,構成長達8公里的軸線,通過9道門闕,直達紫禁城的3大殿,突出了皇宮的威勢。紫禁城的北面堆築了43米高的景山,豐富了城市的主體輪廓。

清代的北京,城市布局、宮城及幹道系統均未更動,只是在內城建立了許多佔地較大的王親貴族府第,在西郊建立了許多離宮園林。這些園林大部分毀於外國侵略者之手

Ⅲ 古代帝都有哪些地理位置

以下是古代所有定都的城市:

  1. 禹都鄧(今河南省南陽市)。

  2. 夏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一說陽城(今河南省登封市),後遷斟潯(即二里頭,今河南省洛陽偃師市),最後遷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南)。

  3. 商都毫(今河南省商丘市),後遷西毫(今河南省洛陽偃師市).後又遷殷(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末遷朝歌(今河南省衛輝市,原汲縣)。

  4. 西周都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

  5. 東周都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6. 戰國時期,齊都臨淄(今山東省臨淄北)。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後遷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燕都薊(今北京),以易(今河北易縣)為下都。韓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都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趙都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後遷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魏都安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後遷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秦都雍(今陝西鳳翔縣),後遷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

  7. 西漢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

  8. 東漢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漢末遷都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

  9. 三國:魏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陪都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蜀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吳都建業(南京市)。

  10. 西晉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11. 東晉都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12. 南朝——宋、齊,梁,陳皆建都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13. 北朝——北魏都平城(山西省大同市東北),後遷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西魏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魏都鄴(今河南省安陽市)。 北周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北齊都鄴(今河南省安陽市)。

  14. 隋都大興(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15. 唐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武周遷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五代-----後梁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後遷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後唐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後晉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後遷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後漢都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後周都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

  16. 北宋都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陪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17. 遼都上京(今遼寧省巴林左旗),後遷中都(今北京) 。

  18. 西夏都興慶(今寧夏自治區銀川市)。

  19. 金都會寧(今黑龍江省阿城縣南白城),後遷都燕京(今北京),末遷南京(今河南省開封市)。

  20. 南宋都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後遷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

  21. 元都大都(今北京)。

  22. 明都南京(今江蘇省南京市),後遷北京(今北京)。

  23. 清初都盛京(今遼寧省沈陽市),後遷北京(今北京)。

Ⅳ 河西走廊的地理特點

河西走廊
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北部祁連山脈以北 、合黎山和龍首山以南、烏鞘嶺以西。又稱甘肅走廊。因在黃河以西故名。

河西走廊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窄各處不等,由幾十千米到幾百千米,最寬300千米。面積8.9萬平方千米。海拔一般1100~1500米。大部為祁連山北麓沖積-洪積扇構成的山前傾斜平原。扇形地上部多由礫石組成,多砂磧、戈壁,很少利用。扇形地中下部,地面物質較細,大多為黃土狀物質,便於引用河水灌溉,形成綠洲農業區。走廊的河流全屬於發源於祁連山地的內陸水系,51條大小河流匯合為石羊河、弱水(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

河西走廊內部起伏較大,不少地方都有乾燥剝蝕的丘陵、山地突出於平原之上。走廊中間是2—3公里寬的沖積平原,它們又被突出其間的丘陵、山地分割為武威平原、張掖—酒泉平原、疏勒河平原。每個平原的中部多是綠洲區,溝渠交錯,耕地如織。綠洲之間貫穿有戈壁、沙漠。

屬溫帶乾旱荒漠氣候。年均溫約6~11℃。走廊是西伯利亞氣流南下 的通道,故冬季達半年之久 。1月均溫多在- 8~ - 12℃之間,極端最低溫超過-30℃ 。7 月均溫多在20~26℃之間,極端最高溫高於40℃ 。年降水量30~160毫米 ,而大部地區蒸發量2000~3000毫米,年日照一般在3000小時以上,無霜期約160~230天左右。綠洲農業發達,是中國大西北的糧棉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是歷史上中西交通要道,是從古都長安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由漢武帝主持開發。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從這里一直向西延伸。現代蘭新鐵路經此。

Ⅳ 中國古都文化聖地都有哪些

1. 鎮遠淡雅清幽,水墨暈染
鎮遠
【歷史上的鎮遠】
美麗的古鎮鎮遠位於貴州省東部,地處湘黔兩省的懷化、銅仁和黔東南三地區五縣接壤交匯之處。
鎮遠古城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280多年的置縣歷史,自秦昭王30年就已經設縣。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鎮遠積淀了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眾多瑰麗的文物古跡和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鎮遠不僅交通便利,更是美麗的低碳示範基地,美麗的景色中滲透著濃厚的歷史氛圍,讓整個古城顯得古香古色。它在1986年鎮遠古城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古城鎮遠有「傳統文化迷宮」之稱。這里不僅文化豐富深厚,而且有著如山水畫般的秀麗景色。游覽鎮遠,在寧靜中回顧歷史,在美景中體味自然,所得絕非喧鬧的城市所能有的.
舞陽河風景區以舞陽河水系為紐帶,形成了多系列,多組合的景觀。
舞陽河蜿蜒而下,河面寬廣猶如湖面,兩岸盡是青山綠水,瀑布與泉水沿著山間縫隙順流而下,彷彿頑童奔跑山間。
舞陽河,自西向東呈「S」型蜿蜒貫通全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兩城」的奇妙景緻,山、水、城渾然一體、耦合獨特的太極圖樣,因此被稱為「太極古城」。
傳說景區內有喊泉神靈,有喊必應,呼之水出、止呼水隱。而景區內的石峰形如「孔雀開屏」,形態逼真。美麗的舞陽河彷彿一幅巨型油畫,掛於鎮遠古鎮,多彩而迷人。
【寧做名著筆下客鐵溪景區】
鐵溪景區地處鎮遠古城東北角4公里處,這里有甘溪、馬路河、龍池、翁仲河、獨柱峰等景點,景緻各有千秋。
以翁仲河的溶洞奇、龍池水的寶藍和深不可測,以及郁蒼幽深的森林和峽谷令人神往。
鐵溪的名山勝水早在五百年前就吸引了眾多南來北往的遊人,許多名人雅士曾到此游覽逗留。吳敬梓在其文學名著《儒林外史》中也提到了鐵溪。
若你化作名著筆下的客人走進鐵溪,一條清澈的小溪在你的腳下歡快得流淌著,兩崖農家山莊遍布,據考評鐵溪景區的農家山莊在貴州省是最大的規模,走進農家吃一餐正宗的黃燜鴨子,再配上七八個當地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小菜,暈素搭配,再喝點小酒,快活神仙也不過如此罷了。
2. 麗江寧靜古樸,淡雅別致
麗江
【歷史上的麗江古城】
美麗的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位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麗江市,這里民族眾多,是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
由於地處青藏高原南端的橫斷山脈向雲貴高原北部過渡的銜接地帶,特殊的地理位置賦予了麗江獨特的自然風光,環境十分優美,處處都滲透出濃郁的文化氣氛。
早在十萬年前,已有舊石器晚期智人「麗江人」在這里活動。戰國時期,麗江屬秦國蜀郡,唐代先後歸屬吐蕃與南詔,宋時臣服於大理國。到元代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設麗江宣慰司,始稱麗江。1961年4月改為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相傳是因為麗江的世襲統治者姓木,如果加上城牆就猶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了。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為倉廩,「知」即集市,可知麗江古城古時曾是倉廩集散之地。
美麗的麗江古城人傑地靈,山水相間,相得益彰,游覽古城,既可以陶醉於自然的神奇,又可見識獨特的少數民族風俗,十分值得一游。
【游覽麗江古城】
「城依水存,水隨城在」是美麗的麗江古城一大特色。
游覽麗江古城,可以臨河就水,在傍河的酒吧茶樓里靜靜享受城市難得的寧靜。還可以登高攬勝,麗江可謂是在山的懷抱中,地形巧妙,當然也可以的到獨特的美景。古城院落古樸,保留了古老的形態,走街入院,入市過橋,在大街小巷都可以尋找到意外的收獲。
麗江的街道是一道獨特的風景,麗江的街道全部都是用紅色五花石鋪就,雨季不泥濘,旱季不飛塵。五花石上的花紋圖案自然雅緻,質感細膩,與整個城市環境相得益彰,十分和諧。
四方街是麗江古街的代表,位於古城的核心位置,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區的和商業中心。四方街是一個大約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廣場,五花石鋪地,街道兩旁的店鋪鱗次櫛比,各有特色。從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義街、七一街、五一街,新華街,又從四大主街岔出眾多街巷,彷彿蛛網交錯,整個小城在這些街道的貫通下四通八達,形成了以四方街為中心、沿街逐層外延的縝密而又開放的格局。
游覽麗江古城,在晨曦中迎著薄霧出發,慢悠悠的行走在小巷中,時而發現令人驚奇的景色,靜靜的享受這一份嫻靜,或者捧一杯咖啡,寧靜的心情就如水上的薄煙一樣,親切而澄凈。
木府原來是麗江世襲土司木氏衙署,在元朝時初建,興盛在明朝。木府於1998年春重建,並在府內設立了古城博物院。

修復重建的木府坐西向東,沿中軸線依地勢建有忠義坊、義門、前議事廳、宮驛等15幢,衙內掛有幾代皇帝欽賜的十一塊匾額,上書「忠義」、「誠心報國」、「輯寧邊境」等,可見當時朝廷對木府的重視。

作為當時最重要的管理機構,木府擁有極高的地位,有人評價:「木府是凝固的麗江古樂,是當代的創世史詩。」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驚嘆麗江的宮殿是:「宮室之麗,擬於王者」。
3. 平遙華夏文明的搖籃
平遙
【歷史上的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北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舊稱「古陶」。春秋時屬晉國,戰國時屬趙國。秦置平陶縣,漢置中都縣,為宗親代王的都城,在北魏時改名為平遙縣。

明代洪武三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正因為歷史悠久,因此平遙古城在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還是著名的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的誕生地,古城街道兩旁,老字型大小與傳統名店鋪林立,是最為繁盛的傳統商業街,清朝時期平遙的南大街控制著全國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機構,被譽為中國的「華爾街」,還有「大清金融第一街」的稱號。

【游覽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街道似龜背,城牆堅固,站在城牆上,可以看到古老的城牆與城外的現代建築相得益彰,別是一番風景。平遙號稱有三寶,游覽平遙古城,看古城牆的斑駁印記中滲透的歷史滄桑,會是別樣的收獲。

【平遙三寶之一寶古城牆】

古城牆即平遙縣城牆,建於明朝洪武三年,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牆。城為方形,牆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牆上築的垛口,牆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辟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據說象徵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聖人。

古城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鋪面沿街而建。鋪面結實高大,檐下繪有彩畫,房樑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整座古城的很多建築都保持了原來的樣子,呈現出一派古樸的風貌。

游覽古城,感受歷經滄桑依然雄風猶存的古城牆,看歷史洪流滾滾卻帶不走的精神面貌。

【平遙三寶之二寶鎮國寺】

鎮國寺的萬佛殿建於五代(公元10世紀)時期,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結構建築,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了。殿內的五代時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正是因為其歷史悠久,又具有極大的價值,因此被稱為平遙第二寶。

【平遙三寶之三寶雙林寺】

雙林寺位於平遙城的城南,寺廟修建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內10餘座大殿內保存有元代至明代的彩塑造像2000餘尊,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

平遙古城不僅有著名的城牆,還有平遙國際攝影節,現代的節日與古城的悠久歷史相融合,顯示了國內與國際接軌、傳統與現代互動,使平遙古城獨特的風貌、古樸的民風更加得到了彰顯。
4. 徽州古城徽派建築特色與文化內涵
【歷史上的徽州】
徽州古城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she)縣徽城鎮中心,是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古代為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徽州不僅景色優美,而且歷史悠久,建築富有特色,是值得一游的勝地。
徽州秦時開始置縣,秦始皇26年(前221)置歙縣,古稱新安,自隋唐以來,一直都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稱「徽州府」,大歷五年(770年),廢歸德縣,土地又歸歙、休寧二縣,州領黟、歙、祁門、休寧、婺源、績溪六縣,因此形成了徽州一府六縣的格局。歙縣是古徽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此歷史悠久,文風昌盛。
【游覽徽州】
徽州素有「東南鄒魯」、「文化之邦」的美譽,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和集中展示地,也是著名的「中國徽墨之都」和「中國歙硯之鄉」,歷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繁榮造就了徽州特有的吸引力。
【徽州大觀園徽園】
徽州是歙縣縣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帶新建的仿古旅遊城,園內規模宏大,富有特色,有「徽州文化大觀園」之稱。
全省17個地市都在徽園內建有自己的館園,並將各自館園用最具本地代表性的歷史、文化、風情和標志性建築以園林的形式展現給遊人與觀眾。游覽徽園
,既可了解安徽悠久的歷史,又如親臨全省各個著名的風景名勝景點游覽一般,十分值得游覽。徽園氣勢宏大,古樸典雅,建築粉牆黛瓦,與周圍風景相得益彰,極富韻味。園內的雕刻集磚雕、木雕、石雕的「徽州三雕」的精髓,十分精美,上承古徽州文化的神韻,下創徽派建築雕刻精華,優美壯觀,另人嘆為觀止。
【東方凱旋門許國石坊】
許國本為明朝嘉靖年間的進士,萬曆十一年(1583),許國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萬曆十二年,因雲南平叛決策有功,晉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賜建牌坊,因此才有了今天的許國石坊。
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樓,石坊有八柱,呈口字形平面,結構十分穩固。上有雕塑,圖案典雅,許國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最傑出的代表,綜合體現了石坊建造技藝的最高水平,其四柱三樓沖天式石坊形制,歷經明清數百年,在石坊建築史上佔有突出地位,可謂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
徽州歷史悠久,文化繁榮,著名的徽派建築享譽國內外,中國歷史上的許多文人也都與徽州有著深厚的感情,著名的愛國主義基地陶行知紀念館即位於歙縣城內。
5. 陽朔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
陽朔
【歷史上的陽朔古城】

陽朔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區東南面,也位於灕江西岸,風景十分秀麗。

陽朔縣歷史悠久,建縣始於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餘年。隋朝開皇十年(590年) 縣址由熙平遷今陽朔鎮,縣衙建於羊角山下,以「羊角」諧音,改縣名為「陽朔」。陽朔縣因此得名,該名歷經各朝,流傳至今。

陽朔百里山川,處處奇山秀水,山青、水秀、峰奇、洞巧,為天下四絕。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被譽為「中國旅遊名縣」。

【游覽陽朔】

陽朔氣候溫和,四季宜人,山清水秀,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此境內山峰林立,平地拔起,千資百態,游覽陽朔,在縣城的山水中尋找樂趣。一處好風景並不算好風景,陽朔處處皆景,處處怡人。

【百里畫廊】

灕江景區全線長48公里,是灕江風景區精華,也是人們到桂林旅遊(000978,股吧)必去的地方。

主要景點有:桃源仙境、浪石勝境、仙人推磨、綉山彩壁、鴛鴦戲水、九馬畫山、七姐下凡、螺螄山等二十多處。乘著船游覽整個灕江,彷彿行走在畫中。喀斯特地貌造就的蒼翠的群山聳立在兩旁,千姿百態,蒼翠欲滴。

灕江江水清澈見底,宛如羅帶般蜿蜒在群山之間,靜靜劃船而過,兩旁若隱若現的民居隱藏在樹林間,清脆的鳥叫聲交叉其間,人也彷彿進了一個仙境,進入了名家筆下的山水畫軸,因此人們才稱為「百里灕江,百里畫廊」。又有一種「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的錯覺,好似遨遊夢境。

【詩境家園】

遇龍河全長42.5公里,至書童山匯入灕江,是陽朔縣第二大河。遇龍河風景區的主要景點有犀牛塘、水厄風光、五指山、朝陽寨、仙桂橋、遇龍橋、歸義古城遺址、漢墓群、東暈岩、八仙過海等近20處。景點密集且景色怡人,一個個游覽下來,不知道又為自己增添了多少的詩情畫意。

這一景區有古石橋群、田園風光、宋橋、唐城遺址、漢墓群等,使景區蒙上一層古色古香的神密色彩。舊縣村是唐代開德四年的歸義縣縣城,有唐代的城牆、明代的民居及清代的進士庄園,時間跨度大,古建築形式多樣,工藝精湛,體現了中國不同朝代的建築藝術,古橋造型典雅,與附近的歸義古城遺址、舊縣村古建築和古人類文化遺址等構成了遇龍河陽朔歷史文化長廊。

有首詩寫到「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入神」,陽朔的山水確為中國一大美景。.豐都鬼城神秘鬼文化之旅

豐都鬼城
【歷史上的豐都鬼城 】

豐都鬼城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邊緣,境跨長江兩岸,地處長江上游,上距重慶172公里,下游距宜昌476公里。鬼城豐都歷史悠久,春秋時稱為「巴子別都」,東漢和帝永元二年從枳縣劃出單獨設縣,定名為「豐都縣」,至今已有1900多年歷史了。

相傳豐都是人死後靈魂所歸的地方,人的靈魂離開軀體後都要回歸到這個地方。豐都被訛傳為鬼城,最早的歷史淵源,大概要從巴蜀氐羌部落第一代鬼帝土伯住在「鬼國幽都」而起。

豐都又稱「名山」,因為北宋蘇軾的題詩「平都天下古名山」而得名。這里也是道家72洞天福地之一,名山古剎多達27座,被譽為中國「神曲之鄉」人類「靈魂之都」,以「鬼國京都」、「陰曹地府」聞名於世,非常具有特色。

【游覽豐都鬼城】

豐都歷來就有豐富的文化,特別是獨具特色的鬼文化可謂國內僅有,游覽豐都鬼城,看長江邊小城的寧靜風景,驚嘆於獨特的鬼文化,體驗一下陰曹地府的陰森恐怖,看一下人類靈魂之都的森嚴與幽寂,別是一番趣味。

【全國最大活「鬼」城鬼國神宮】

鬼國神宮是仿照陽間司法體系,營造的一個等級森嚴,陰森可懼的地下宮殿,它是融逮 捕、羈押、庭審、判決、教化功能為一爐的「陰曹地府」,它採用建築、造型、雕塑、繪畫和電子、機械、音響、燈光等綜合技藝,將陰曹地府的奧秘生動形象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地府內有奈何橋,相傳不孝之人過橋便會落下橋去,飽嘗毒蛇撕咬之苦。還有孟婆湯、觀音像以及八仙過海、鬼王嫁女等等,形象逼真,讓人心驚肉跳,激動不已。

鬼國神宮是我國反映鬼文化的規模最大的動態人文景觀,它熔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於一爐,拓展視野,豐富生活,凈化靈魂,給人以超時空的獨特的精神享受。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下笑世上士,沉魂北酆都」即寫到了豐都。

【平都天下古名山平都山】

平都山即名山,因為北宋蘇軾的「平都天下古名山」而改名「名山」。平都山上林木蒼翠,建築精美,主要景點有哼哈祠、報恩殿、奈河橋、玉皇殿、百子殿、無常殿、大雄寶殿、鬼門關等等,鬼文化氣氛非常濃厚。

道家還把平都山列為道都的「洞天福地」之一,相傳漢代有陰長生、王方平兩人曾先後在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飛升,這里也因此得到了道教子弟的親睞。

【歷史悠久天子殿天子殿】

天子殿歷史悠久,最早建於西晉,叫乾竺殿,距今已1600多年。唐代建仙都觀,宋代改名為景德觀,又名白鶴觀,明代改名為閻王殿,現存的天子殿是清康熙三年(1864年)重修的。

天子殿殿堂正中塑陰天子六米高坐像,頭戴金冠,身著蟒袍,腰圍玉帶,秉圭端坐,雙目圓睜,十分的莊重威嚴。殿門前有一幅明末高僧硝山和尚作的楹聯:「不涉階級須從這里過行一步是一步,無分貴賤都向個中求悟此生非此生」,還有一副寫著「任爾蓋世奸雄到此就應喪膽,憑他騙天手段入門再難欺心」,告誡人們應該忠厚。

7.山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山海關
【歷史上的山海關】

山海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一稱「榆關」,又稱「渝關」。山海關修建於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是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在此地創建山海關,北倚燕山,南連渤海,因此稱為山海關。

山海關於公元1381年建關設衛,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自古即為我國的軍事重鎮。山海關的城池,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周長約4公里,以城為關。它雄踞在祖國大地上,福佑著世代的華夏子民,被稱為「天下第一關」。

【游覽山海關】

山海關不僅景色壯麗優美,而且歷史悠久,文化氣氛濃厚。山海關素有「京師屏翰、遼左咽喉」之稱,角山長城蜿蜒,風景如畫,氣勢壯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游覽山海關,你會被長城的壯麗風景所折服。

【歡樂海洋公園樂島】

歡樂海洋公園是一座融旅遊、娛樂及科普教育為一體,以「陶冶大眾、教益學生、維系生態」為宗旨的國內大型現代化海洋科普基地,園內有人工海灣、戲水樂園等游覽場所。

園內可遊玩處眾多,可以看到海獅、海豚等的精彩表演,可以在大型的潛水區漫遊海底,體驗不一樣的環境,也可以與海洋生物親密接觸,體會它們的無窮樂趣。在人工海灣里,可以乘坐國內首創的半潛式觀光潛艇漫步於海底,將史前文明遺跡、海底寶藏和海底墳冢的人文景觀及色彩斑斕的海底世界一飽眼福。

游覽樂島,便是游覽城市中央的海底生活,累了乏了,還可以漫步於浪漫林蔭道,體會不一般地生活與文化,也是一種釋放和回歸。

【忠貞烈女哭長城孟姜女廟】

孟姜女廟景區坐落於山海關以東6.5公里的鳳凰山上,又稱貞女祠,是根據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而修建的。廟前依山砌築108磴行人石板梯道,恰似孟姜女尋夫的艱辛和曲折。廟里的殿內正中塑孟姜女泥像一座,淡裝素彩,面帶愁容,她雙目中透出的無限哀怨,便可以想像到當年孟姜女千里迢迢尋夫的凄涼。

景區又根據孟姜女的傳說修建了大型文化園林孟姜女苑,苑內以「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傳說為主線,還設計建造了「夜制寒衣」、「萬夫築城」等二十個場景,使人更加深刻體會到這段動人的愛情故事的艱辛與曲折。

廟內前殿兩邊有楹聯:「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真實地反映了人們對孟姜女、秦始皇的喜惡,前殿還有聞名全國的奇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hǎi shuǐ cháo ,zhāo zhāo cháo,zhāo cháo zhāo lu;f yn zhǎng,cháng cháng zhǎng,cháng zhǎng cháng xiāo。)包含無盡的哲理,讓人遐想無盡。

【8.婺源和諧天成,山水國畫

婺源
【歷史上的婺源】

婺源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原屬徽州地區,是古徽州六縣之一,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婺源素有「書鄉」、「茶鄉」之稱,是全國著名的文化與生態旅遊縣,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

唐朝為便於統治,唐玄宗於開元二十八年決定正月初八設置婺源縣,縣城設在清華鎮,到天復元年(公元901年),縣城遷至弦高(今縣城紫陽鎮)。建縣時,婺源屬於歙州。

對「婺源」這一名字的解釋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說法,一是以「婺水繞城三面」,故名;二是「舊以縣本休寧地,曾屬婺州,取上應婺女之說」,故名;三是「以縣東大鱅水流入婺州」,故名。說法不一,各有千秋。

【游覽婺源】

歷史上中原貴族的南遷,為這里帶來了豐富的中原文化,又經過古徽州人的發展,使得這里的文化更加的繁榮。徽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又反映著中華儒家文化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標本價值。

游覽徽州,不僅要欣賞這里如水墨山水畫的美景,還要深入了解婺源的古徽州文化。

【風水門庭江灣】

江灣始建於隋末唐初,北宋神宗元豐二年,蕭江第八世祖始遷江灣,子孫逐漸繁衍成為巨族。江灣是鍾靈毓秀的千年古鎮,這里山水環繞,寧靜秀美,因此是古徽州風水文化的典範,歷代文風鼎盛、群賢輩出,這里還是毛澤東同志的祖籍。

村中至今還保存著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築和蕭江宗祠、江永紀念館、南關亭、北斗七星井等景點,極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不僅景色優美,而且文化內涵豐富,「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歷來享有書鄉之譽。

【小橋流水人家李坑】

來到李坑,猶如來到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足見其魅力。昔日的商賈和縉紳們留下的宅院以那些精美的木刻講述著李坑過去的故事。

李坑村落群山環抱,山清水秀,風光十分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粉牆黛瓦,參差錯落,沿溪而建,依山而立。

村內街巷溪水貫通,青石板道縱橫交錯,各種溪橋數十座溝通兩岸,彷彿眼前真的是馬致遠筆下的「小橋流水人家」,只不過這眼前的風景,少了一份凄涼,多了許多詩意的美,讓人禁不住想贊嘆,想長居於此。

【雙橋落彩虹木板廊橋】

在婺源,木板橋是一大特色,原汁原味的杉木建造的木板橋宛如金橋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橋下是清澈無比的江水,橋上不時有村姑農夫挑著擔子從經過,山光水色與木板橋有機結合為一體,環境十分協調。

婺源著名的廊橋當數彩虹橋,橋離清華古鎮不遠,始建於宋代,長達140米,寬為7米,為全木結構,橋上寫有「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對聯。

婺源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農村」,人與自然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和超凡脫俗的世外桃源般的感覺。「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便是朱熹贊美家鄉婺源的詩句。

9.周庄世界最具魅力水鄉

周庄
【歷史上的周庄】

古鎮周庄,位於上海、蘇州、杭州之間,古稱澤國,周庄原來叫貞豐里,北宋元佑年間(公元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200畝捐贈給全福寺作為廟產,居民有感周氏的仁義,便把貞豐里改為周庄。

周庄元代時屬蘇州府長洲縣,明代中期屬松江府華亭縣,清初復歸長洲縣。古鎮周庄處於蘇杭之間,以水貫穿,街道房屋臨河而建,往來皆需舟楫,呈現出一派古樸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如畫的美景綻放在周庄,使其成為了最具魅力的水鄉。

【游覽周庄】

周庄的美景在於水,周庄的魅力也由水打造,經過千年的歷史滄桑與濃厚的吳地文化的孕育,一個靈秀的水鄉展現在人們面前。周庄全福寺的鍾聲述說著新一天的開始,南湖的秋月迎接著晚上的到來,莊田的落雁闡述著生的希望,東庄的積雪預示著豐收的到來。游覽周庄,感受不一樣的美。

【陶瓷之鄉一稀堂博物館】

瓷器是我們祖先偉大的發明創造,有考古資料表明,中國人生產陶器的歷史已達一萬年以上。而一稀堂博物館是在周庄鎮政府和周庄「江南人家」的協助下,由河南省一稀堂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等聯合創辦的一所民辦古陶瓷博物館。

博物館內展示了我國人類有史以來以黃河、長江等流域為主題的原始陶器的創燒至演變到近代瓷器的全過程。共設立了史前至商朝、春秋戰國、兩漢、隋唐、宋元及明清為主題的六個陶瓷展廳。因展品收藏地主要在我國北方,所以展品偏重於北方窯系。

游覽一稀堂博物館,可以了解我國陶瓷的發展及燒制方法,是一個獨特的博物館。

【觀民俗歷史民間收藏館】

天孝德民間收藏館位於周庄鎮城隍埭,坐西向東,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建築。館內收藏分八大類:木器、陶器、瓷器、玉器、銅錫器、石器、紫砂、骨角製品類。其中明清傢俱、歷代瓷器、玉器比重最大,銅器中的花錢尤為珍貴。

民間收藏館館內收藏自石器時代起各代藏品二十餘萬件,分兩大類型,包括歷代民間日常生活、生產勞動用具和散落流失於民間歷代官宦用品,其中明清傢俱、歷代瓷器、玉器比重最大,銅器中的花錢尤為珍貴。館內藏品非常珍貴,真的實反映了古鎮周邊地區范圍的民風民俗和吳文化歷史。游覽收藏館,又是對民間文化的一種補課。

【全福曉鍾伴天明全福寺】

全福講寺座落在周庄鎮西側的白蜆江畔,是宋時周迪舍宅為之,寺廟的主要建築有山門、指歸閣、大雄寶殿、藏經樓等。整座寺廟結構嚴整,殿宇軒昂,蔚為大觀。南湖水光瀲灧,借水布景,巧奪天工,大雄寶殿,飛檐翹角。寺廟既有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建築藝術的美倫美奐,如詩如畫,令人贊不絕口,流連忘返。

Ⅵ 古都長安是哪個城市

古都長安是現在的西安
長安是唐朝時期的都城,曾經是世界的中心(相當於現在的紐約),西安在古代是很多朝代的都城,因此有千年古都之稱

閱讀全文

與古都長廊在哪個地理位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