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4大地理分界線的意義是什麼
1.我國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線
大體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雲南省騰沖市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
2.地勢階梯界線
(1)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界線:西起昆侖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
(2)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界線: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界線
(1)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界線:大興安嶺。
(2)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界線:太行山脈。
(3)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界線:巫山。
(4)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線:橫斷山脈。
(5)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線:天山山脈。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線:昆侖山脈。
(7)黃土高原和漢水谷地界線:秦嶺。
(8)河西走廊和柴達木盆地界線:祁連山脈。
(9)四川盆地和漢水谷地界線:大巴山脈。
(10)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界線:古長城。
(l1)長江中下游平原和華北平原界線:淮河。
4.氣候界線
(1)l月0℃等溫線(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高原氣候區分界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濕潤區和半濕潤區界線):沿著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一淮河一線。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半乾旱區界線):從大興安嶺西坡經過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脈東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界線):大致通過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到岡底斯山一線。
5.河流界線
(1)外流區和內流區的界線:北段大體沿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祁連山(東端)一線,南段比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分水嶺:巴顏喀拉山脈一秦嶺。
(3)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南嶺。
(4)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5)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諸河流域的分水嶺:武夷山。
6.三大自然區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青藏高寒區與東部季風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青藏高寒區的北部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大體從昆侖山向東經過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
7.自然地區界線
(1)東部季風區內部自然地區界線
①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界線(華北暖溫帶濕潤地區與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秦嶺一淮河(1月0℃等溫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4500℃等值線)。
②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的活動積溫3200℃等值錢。
③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7500℃等值線(2)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內部自然地區界線。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與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的界線:賀蘭山一線,相當於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8.農業活動界線
(1)牧區與農耕區的界線:大體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水田區與早作區的界線:秦嶺一淮河。
9.行政區界線
(1)南疆與北疆的界線(流動沙丘與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線):天山。
(2)湖北省與重慶市的界線:巫山。
(3)福建省與江西省的界線:武夷山。
(4)廣東省與湖南省的界線:南嶺。
(5)西藏自治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界線:昆侖山脈。
(6)甘肅省與青海省的界線:祁連山脈。
(7)四川省與陝西省的界線:大巴山脈。
10.綜合地理界線
(1)秦嶺一淮河一線是我國的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這條線的南北景觀有很大的差異:
①黃土高原的南界
②大致是1月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③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界線
④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
⑤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
⑥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
⑦農業水田與旱地、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雜糧的界線
⑧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2)大興安嶺也是我國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其東西兩側的景觀也有較大差異: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
②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③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
④牧區與農耕區通過的地方的界線
⑤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界線
⑥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界線通過的地方
⑦森林景觀與草原景觀界線通過的地方。
㈡ 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
南北分界線,傳統意義上南北方分界線,一月份0度等溫線, 800mm等降水量線,水田與旱地分布分界線,水稻與小麥種植分界線, 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濕潤與半濕潤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
秦嶺—淮河一線,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不同。
我國南北自然分界線,實際上首先是氣候分界線。就熱量帶說是北方暖溫帶和南方亞熱帶的分界;在水分區劃中則是北方乾旱、半濕潤氣候和南方濕潤氣候的分界;在雨旱季節類型區劃中則是北方春旱、夏雨氣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氣候的分界。
然而,這個過渡和變化是通過相當寬的一個帶來完成的。在淮河兩岸,相隔一二十公里甚至更寬,並看不出氣候、農業、自然景觀等方面有什麼變化。實際上,由於淮河地區主要是平原地區,南北冷暖氣流暢通無阻,確實也不可能產生一條截然分明的南北分界線來。以「橘逾淮而北為枳」為例,由於我國東部地區冬季中南下冷空氣強,常常帶來柑橘致命低溫,因此現今即使淮河以南的長江兩岸,除了局部有利區域外,一般也沒有種植柑橘的經濟價值。
我國南北分界帶的西段秦嶺,冬季阻擋了北方冷空氣,因而在嶺北為典型暖溫帶情況下使嶺南成為典型亞熱帶(能生長同緯度淮河兩岸不能生長的柑橘等亞熱帶指標植物)。但是,秦嶺分界也並非一條線。因為秦嶺南坡約千米海拔以下才是亞熱帶,而秦嶺山脈兩坡千米等高線間的寬度,也就是分界帶的寬度也大約有90-110公里。而且,在歷史上南北分界帶是隨氣候變化而南北移動的。如果全球持續變暖,亞熱帶北界將來甚至有可能要北推到黃河的中、下游地區。
㈢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分界線是什麼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分界線:南方地區、北方地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對應四大地理分區的分界線分別是:南方與北方以秦嶺淮河為界;北方與西北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大致走向為界;西北與青藏以昆侖山脈、阿爾金山、祁連山為界;青藏與南方以橫斷山脈為界。
三大自然區界線: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青藏高寒區與東部季風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青藏高寒區的北部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大體從昆侖山向東經過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
我國氣候分界線:
1、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2、800 mm年等降水量線(濕潤區與半濕潤區分界線、1月份0℃等溫線、亞熱帶與暖溫帶及青藏高原區的分界線):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秦嶺——淮河一線。
3、400 mm年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與半乾旱區分界線):大興安嶺西側——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部一線。
4、200 mm年等降水量線(半乾旱區與乾旱區分界線):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
㈣ 地理分界線是什麼 是指南方地區什麼的還是階梯
不一定,地理分界線有許多類型,有南北方的,有氣候類型的,有降水量的,有氣溫的,有海拔高度的,也有人口分布或經濟類型的。要看具體內容才行。
㈤ 南北地理分界線是什麼
秦嶺淮河一線是南北分界線。
傳統意義上南北方分界線, 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線,一月份0度等溫線, 水稻小麥種植分界線, 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溫帶落葉闊葉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界線 濕潤與半濕潤的分界線,亞熱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㈥ 中國地理分界線是什麼
從黑龍江黑河到雲南騰沖作一直線,就是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由地理學家胡煥庸於20世紀三十年代提出,故又稱胡煥庸線。
自古以來,中國東南地狹人稠、西北地廣人稀似乎早成事實,但沒有人對這種
模糊的認識加以有力的佐證。璦琿—騰沖線的出現則廓清了這一分界,影響深遠,成為研究和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多年後,美國學者將之稱為「胡煥庸線」。
胡煥庸線主要描述了中國人口密度在不同地區的分布,並由此得出中國第一張人口密度圖。這張人口密度圖被附在其於1935年發表在《地理學報》上的論文《中國之人口分布》之後。胡煥庸線以西是唐代邊塞詩描寫的景象,那裡是游牧民族粗獷、豪邁、遼遠的風情;以東則是農耕文明主流的的小巧玲瓏、秀美細膩和略顯局促的景象。
已故經濟地理學家、人文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吳傳鈞曾這樣回憶他的老師:「當時中國總人口估計有4.75億,他(胡煥庸)以1點表示1萬人,根據掌握實際情況將2萬多個點子落實到地圖上,再以等值線畫出人口密度圖。」
在這張通過多種途徑獲得的全國各區縣人口數據並手繪而成的點子密度圖上,胡煥庸沿黑龍江璦琿(即愛輝,今黑河)向西南至雲南騰沖畫出一條人口分布懸殊的界線。其中,全國96%的人口分布在線之東南。
㈦ 中國地圖含三大區分界線,三大分界線分別是什麼
三大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分界線。
綜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1、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
2、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
3、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7)地理中的分界線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中國地理界線主要有:
人口分布地地理界線:地勢階梯界線;地形區界線;氣候界線;河流界線;三大自然區界線;自然地區界線;農業活動界線;行政區界線;大海分界線;綜合地理界線。
人口分布地地理界線:以黑龍江的黑河市和雲南省騰沖縣劃一條直線為界,該線東南部人口多,該線西北部人口少。
地勢階梯界線:
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界線:西起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經祁連山脈向東南到橫斷山脈東緣。
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界線: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㈧ 中國東西分界線是什麼
中國東西分界線是黑河—騰沖線,即璦琿-騰沖線,或胡煥庸線,是一條貫穿中國版圖的假想直線段。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
該線從中國東北邊境的黑龍江省黑河市(原名「璦琿」)一直延伸到中國西南邊境的雲南省騰沖市(縣級市),大致地劃分出了中國人口在區域上的分布,體現了中國人口東南和西北的分布區域之懸殊差異。
璦琿—騰沖一線,在中國人口地理上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在地理學(特別是人口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以及人口學上,具有重大意義。它是一條奇特的線,也是中國歷史與地理發展的一個分水嶺。
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
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秦嶺—淮河一線,經過甘、陝、豫、皖、蘇等省,是中國中東部地區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此線東西,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不同。以東是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以西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
㈨ 四大地理區域分界線是什麼
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界線(秦嶺、淮河)、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界線(大興安嶺、長城)、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是指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其中, 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 分界線。 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我國青藏地區和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分界線,大致以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四大地理區域分界線的影響因素:
界線A:(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主導因素是季風與非季風的分界線,與400mm等降水量線一致。
界線B(秦嶺—淮河):大致與1月0℃等溫線、800mm等降水量線重合;主導因素是氣候。
界線C:主導因素是降水和地勢地形,是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線( 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