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灣在我國歷史上曾經的名稱
"台灣"這一名稱出現不過300多年,但是兩岸人民對台灣寶島早有稱呼,歷史上對台灣的稱呼有近十個,如《禹貢》中的"島夷",漢代的"東"、"東鯤",三國時代的"夷洲",隋代的"琉求",明代萬曆年間在公文中出現"台灣"。"台灣"名稱的由來,是和它的開發過程聯系在一起的。台南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區,因此對台灣的稱呼最初起於對台南區的稱呼。最初在台南一帶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紹台灣時稱為"Tayan"或"Tai-An",荷蘭人拼為"Taioan",從大陸來的移民則讀作"Tai-Oan"。因此,由於讀音不同,把台南一帶稱為"台員"、"大員"、"大圓"、"大灣"、"大冤"。以後由閩南話的"台員"轉音為"台灣",所指地區也由台南一地擴及整個台灣地區。
在國際上台灣還有另外一個名稱,1590年,葡萄牙人乘船經過台灣海峽時,望著景色秀
在國際上台灣還有另外一個名稱,1590年,葡萄牙人乘船經過台灣海峽時,望著景色秀麗的寶島,情不自禁地叫起"TihaFormosa(福摩薩)"。這一殖民者為台灣所起的名字,後來被西方國家所沿用。
在有據可查的史料上,「台灣」這一名稱的出現不過300多年。但是史書證明兩岸人民對台灣寶島早有稱呼,歷史上對台灣的稱呼有近十個,不同的稱呼卻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台灣寶島的關心和期待。
在古老的中國出現國家機器時,就把中國劃分為九州管理,記載這一史實的是中國最早的史書之一《尚書·禹貢篇》。九州中的揚州管轄范圍北至淮河,東面至海。書中的「島夷卉服」就是指台灣。「島夷」,就是台灣的第一個名稱。康熙33年(1642年)高拱乾主修的《台灣府志》中表示,夏商時期的揚州包括台灣。
春秋戰國時,近海交通有所發展,因此出現許多關於海上的傳說,其中方士徐福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之葯的傳說流傳至今。《史紀·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的徐福上書中所稱的海上有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後人認為「瀛洲」即為台灣。徐福沒有回來,但是兩岸的來往在以後的歲月中越來越多。
作為專門的歷史地理書籍記載台灣的是在《前漢書》。進入漢代,關於台灣的記載開始多起來。在《前漢書·地理志》中有這樣的記載,在會稽海外有「東 人」,分為20餘國,「以歲時來獻見」。後來許多學者認為「東 」應該指的就是台灣。在《後漢書·東夷列傳》中,更是把台灣分為三部分,「東 」即為北台灣,「夷州」為中台灣,「澶州」為南台灣。在三百年前的荷蘭人連少挺(Linschoten)所繪的台灣地圖中,也把台灣分為三個島。把台灣分成三部分,說明對台灣的認識在加深。
直接描述台灣情況的是在三國時期。三國鼎立時期,東吳位於江南,管轄范圍包括會稽和東南沿海地區。東吳和海外的關系較為密切。《三國志》中談及在孫權黃龍二年(230年)派軍隊出海遠征夷洲。不少學者認為「夷洲」就是台灣。三國東吳臨海郡太守沈瑩可以稱之為最早的台灣學者,在他的《臨海水土志》對當時被稱為「夷洲」的台灣情況有著專門記載,只是此書已經流失,主要內容記載在《太平御覽》之中。從所記內容來看,這是當時最完整的關於台灣的文字資料。通過《臨海水土志》,使得遠離台灣海峽的許多內地人,知道了盡管是有限的、但是極為難得的台灣的具體情況。
頗有大志的隋煬帝,施政並無多少值得誇耀的紀錄,但對外對內征戰卻有特殊的喜好,當然也對早有前朝前代所關注的台灣起兵。據《隋書·東夷傳》所載,隋煬帝曾於大業六年(610年)發動遠征琉求之戰。「琉求」是何處?歷來爭議較大。但絕大部分學者都認為「琉求」即為台灣,而非日本琉球。不管如何,隋代對台灣已經相當了解。在《宋史·外國列傳》中則明確記載,琉求國在泉州之東,有海島稱「澎湖」,煙火相望。趙汝適的《諸蕃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當然所記內容不詳細。
台南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區,因此對台灣的稱呼最初起於對台南地區的稱呼。最初在台南一帶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紹台灣時稱為「Tayan」或「Tai-An」,荷蘭人拼為「Taioan」,從大陸來的移民則讀作「Tai-Oan」。因此,由於讀音不同,在台南一帶稱為「台員」、「大員」、「大圓」、「大灣」、「大冤」。以後由閩南話的「台員」轉音為「台灣」,所指地區也由台南一地擴及整個台灣地區。自明代起,「台灣」之名正式流行。在明代閩人周嬰所著《遠游篇·東蕃記》中,以「台員」稱台灣。在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年),在朝廷公文中出現「台灣」。清代張眉的《瀛濡百詠》一書指出:周嬰把台灣稱為「台員」,「這是閩南語所造成的錯誤,從此台灣之名始進入中土。」「台灣」名稱由此而來,應該是比較客觀的。
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中還有一批人,常常以「福摩薩」來稱呼台灣,這一名字來源於殖民時代。1590年,葡萄牙人乘船經過台灣海峽時,望著景色秀麗的寶島,情不自禁地叫起「Iiha Formosa」(福摩薩)。此名為後來西方國家所沿用,因為它的殖民色彩,中國人理所當然的予以拒絕。
B. 台灣又被稱為什麼
台灣的別名是福爾摩沙,寶島,高砂國,中國台北等。
葡萄牙人稱台灣為「福爾摩沙」(Formosa),源於葡萄牙語Ilh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在1950年代前是歐美對台灣的主要稱呼。日本古代曾稱台灣為「高砂」、「高砂國」、「高山國」。
春秋戰國時期稱台灣為「島夷」;秦朝稱「瀛州」; 三國時期稱「夷洲」;隋朝至元朝稱「流求」。明朝官方稱台灣為「東番」。鄭成功改稱「東都」,後鄭經改為「東寧」。清朝更名為「台灣」,並設置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這是台灣的正式定名。而台灣由於物產豐富,又稱「寶島」。台灣地區在部分國際場合的代稱為「中國台北」。
(2)地理書里怎麼稱呼台灣擴展閱讀
台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世界第38大島嶼,南北縱長約395千米,東西寬度最大約145千米,環島海岸線長約1139千米,含澎湖列島總長約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亞太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
現今的台灣地區范圍包括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東沙群島、烏丘列嶼、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與中洲礁及周圍附屬島嶼。
台灣島是由歐亞板塊、沖繩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地殼運動與造山運動發達使台灣地形復雜多樣,絕大部分地質構造由歐亞板塊組成,菲律賓板塊則往下成為隱沒帶。東部和南部地區受呂宋火山島弧等板塊影響形成復雜地質,如與花東縱谷地質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脈。地處板塊交界處也使台灣有許多容易引發地震的地體斷層,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間中國共發生的3888起5級及以上地震就有35.9%發生在台灣。
C. 古代稱台中是什麼
東漢三國南北朝稱為益州隋朝唐朝宋朝稱為琉球元朝稱為琉球明朝稱為小琉球清朝稱為台灣省(屬於福建省
東漢三國南北朝稱益州,隋朝唐朝宋朝稱琉球,元朝稱琉球,明朝稱小琉球,清朝稱台灣省(隸屬福建省)。
台灣省舊稱主要有宜州、琉球、雞籠山、董藩、大關、東寧、福爾摩沙等。
夏商時期揚州包括台灣省,「島夷」,台灣省的第一個名稱。2.海上有三座神山:蓬萊、方丈、瀛洲,就像徐福的《秦始皇帝史》中提到的那樣。後人認為「瀛洲」是台灣省。3.沈,三國時臨海縣令,堪稱台灣最早的省籍學者。他的《臨海水土志》記載了台灣省的情況,當時稱為「益州」。4.據《隋書東夷傳》記載,隋朝皇帝楊迪於大業六年(610年)對琉球發起遠征,「琉球
益州瀛州(東台灣省、中台灣省益州、南台灣省益州)為琉球台灣省乞討,「台灣省原名埋冤,是張泉人起的名。」因為明朝的閩南人歷盡千辛萬苦,到了台灣省,因為水土不服,又累又苦,病死的人很多,死後連屍骨都運不回老家。"因此,他們被命名為「埋葬錯誤」. "因為「埋冤」不吉利,而且閩南話中「埋冤」與「台灣省」諧音,所以改名為「台灣省」。台灣省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位於東經119° 18′03″至124° 34′30″和北緯20° 45′之間,即寶島台灣省的25°至25° 56′30″之間。面積3.6萬平方公里,包括台灣省島(面積3.58萬平方公里)、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彭佳嶼、赤尾嶼。行政區劃上,台灣省原轄基隆、新竹、台中、嘉義、台南5個省轄市,台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澎湖16個縣。後來,在1967年,台灣省當局指定台北為「行政院轄市」。後來在1979年,高雄被設立為行政院轄市。此外還有所謂的「福建省政府」,下轄金門、連江(馬祖)兩縣。名稱來自於有據可查的史料,「台灣省」這個名稱出現也不過三百多年。但史書證明,兩岸民眾早就稱台灣省為寶島,歷史上對台灣省的稱呼有近十個。不同的名稱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台灣省寶島的關注和期待。中國古代出現國家機器時,中國被劃分為九州,這一史實記載在中國最早的史書之一《尚書·龔宇》中。九州揚州北臨淮河,東臨大海。在書中,「島府」是指台灣省。康熙三十三年(1642年),高拱干專修《台灣省府志》,表明夏商揚州包括台灣省。日本學者小崎秀樹也認為「伊島」是台灣省最早的名稱。「島夷」,台灣省第一名。人們對海洋的認識逐漸增多,從水裡出來的人開始為人用海。春秋時期,海上交通發達,因此出現了許多關於海洋的傳說,其中方士徐福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葯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海上有三座神山:蓬萊、方丈、瀛洲,在《秦始皇史》徐福的書中有提及。後人認為「瀛洲」是台灣省。徐福沒有回來,但後來幾年雙方的交流越來越多。台灣省作為一部專門的歷史地理書籍,在《先漢書》中就有記載。到了漢代,關於台灣省的記載開始增多。《漢前地理志》中有這樣的記載,會稽海外有「東街人」,分二十餘國,「老了來看」。後來很多學者認為「東鎮」應該是指台灣省。在《後漢書·東夷傳》中,台灣省分為三部分,即東夷為北台灣省,益州為中台灣省,益州為南台灣省。在三百年前荷蘭人林斯高登繪制的台灣地圖上,台灣省也被分為三個島嶼。台灣省分為三個部分,說明對台灣省的了解在加深。台灣省的情況是三國時期直接描述的。三國時期,吳棟位於長江以南,管轄范圍包括惠濟和東南沿海地區。吳棟與海外國家有著密切的關系。《三國志》中提到,孫權黃龍二年(230年),派兵出海遠征益州。許多學者認為益州是台灣省。摘要臨海太守沈,堪稱台灣最早的省籍學者。他的《臨海水土志》有專門記載台灣省,當時稱為「益州」。不過這本書已經失傳了,主要內容都記載在《太平御覽》里。從記錄的內容來看,這是當時最完整的關於台灣省的文字資料。當然,也有人說此時的「益州」是廣東或海南的某個地方,但從地理位置、氣候、地形、古跡、物產、風俗等方面考證,應該是指台灣省。很多遠離台灣省海峽的大陸人,通過沿海水土的記載,了解到了台灣省的具體情況,雖然有限。雄心勃勃的楊迪皇帝在執政期間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政績,但他對國內外的競選活動有著特殊的偏好。當然,他也對抗過歷代長期關注的台灣省。據《隋書東夷傳》記載,楊迪於大業六年(610年)遠征琉球和球球。「琉球」在哪裡?一直有爭議。但多數學者認為,琉球是台灣省,不是琉球。不管怎麼說,隋朝對台灣省還是相當了解的。《宋代外國列傳》中明確記載,琉球、虢國在泉州以東,有一個島叫「澎湖」,隔江相望,煙花紛飛。趙的《諸蕃志》也有類似的記載,當然記載的內容並不詳細。很多人都研究過台灣省的名稱。台灣省政治名人連戰出生於當地一個家庭,祖父是著名歷史學家連橫。在連橫的名著《台灣省通史》中說,「台灣省原名埋冤,是張泉人起的名。」因為明朝的閩南人歷盡千辛萬苦,到了台灣省,因為水土不服,又累又苦,病死的人很多,死後連屍骨都運不回老家。"因此,他們被命名為「埋葬錯誤」. "因為「埋冤」不吉利,而且閩南話中「埋冤」與「台灣省」諧音,所以改名為「台灣省」。這個分析不無道理,因為移民確實有刻骨銘心的痛苦經歷。但連橫先生的結論很牽強,因為同音字很多。為什麼用「台灣省」而不用「埋冤」?「埋冤」不吉利,但「台灣省」吉祥在哪裡?這不是「台灣省」名稱的由來。台南是台灣省最早開發的地區,所以台灣省的名稱來源於台南的名稱。最初居住在台南的賴雅人在介紹台灣省時被稱為「台南人」或「泰安人」。荷蘭人將其拼寫為「Taioan」,來自大陸的移民將其發音為「Tai-Oan」。因此,因其讀音不同,在台南地區被稱為「太原」、「大元」、「大灣」、「大元」。後來閩南語的「台語」改為「台灣省」,所指區域也從台南擴大到整個台灣省區域。從明朝開始,「台灣省」這個名稱開始流行。明代閩人周瑩在《元佑篇·董藩集》中將台灣省命名為「台員」。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朝廷公文中出現「台灣省」。清代張梅的《英胡白詠》一書指出:周瑩稱台灣省為「台灣人」,「這是閩南語造成的錯誤,從此台灣省的名稱進入中國。」「台灣省」這個名稱由此而來,應該比較客觀。[1]歷史概述封建社會興盛以後,中原各朝代與台灣省的交往很多。中國人發明的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傳播。當然也記錄了中華兒女共同開拓台灣省、建設台灣省、保衛台灣省的艱辛和犧牲,以及兩岸交流的史實。對台灣省的第一次探險發生在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國君主孫權派魏文和諸葛等一萬名將軍到台灣省,他們稱之為「益州」。這是歷史上中國王朝第一次與台灣省接觸。他們的台灣省之旅持續了一年。最終,十個官兵中有九個因為疫病和水土不服而傷亡。最後,他們和成千上萬的台灣省居民一起回到了大陸。事實上,這種軍事遠征不是掠奪,而是封建王朝建立和鞏固其統治范圍的常用手段。帶回來的台灣省的人介紹了台灣省的很多情況。幾十年後,公元264年至280年,吳國臨海郡郡長Kuloko Shen根據從台灣省歸來的吳國官兵和帶來的台灣省居民介紹的資料,撰寫了一部《臨海水土志》(見《太平御覽》卷780)。他把這片海上的土地叫做「益州」是在臨海的東南部,離縣城兩千里。大地無雪無霜,草木不朽。四周都是山,所有的山都是他們居住的。山頂上,越王射白,卻是石頭。蠻夷為王,國土之民分而不同。」"這塊土地很肥沃,既有穀物又有魚."它還介紹了當地的產品,人,習俗,工具,歷史遺跡等。其中「山頂有越王所射之白,即石」,證明台灣省在春秋戰國時期是越國的領土。書中的描述給人一個當時台灣省的形象:益州在臨海縣城東南兩千里,這里氣候炎熱,沒有霜雪,植被終年常綠,土地肥沃,種有五穀,魚多,織有細布,冶有銅鐵。為了在炎熱的氣候下保存食物,居民們將魚腌制在大陶罐中,不僅作為美味佳餚招待自己,也招待客人。男女結婚是父母說了算,女孩結婚後還得打掉門牙。居民分為不同的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土地和首領。首領召集百姓時,用木棍擊打中間挖空的木頭。聲音能傳四五里,居民聽到後都來了。戰爭中,敵人的頭被砍下來掛在院中的大木杵上,幾年不摘下來以示戰功。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寫出比較完整的台灣省風情記錄。中原人對台灣省有明確清晰的認識。到了隋朝,楊迪於大業三年(607年)將余其偉諸寬、何滿等人流放到當時被稱為「流放地」的台灣省。因為語言不通,他們第一次帶回了一個台灣省本地人,第二次帶回了一些布甲。大業六年(610),楊迪從廣東義安(潮州)起兵一萬餘人,向陳冷、朝鮮大夫張鎮進兵。當地人認為這是來自中原的商船,說明當時大陸商人經常去做生意,台灣省人已經很熟悉商業和貿易了。只不過陳冷與當地酋長談判不順利,刀槍相向,將當地數千居民帶回大陸。在台灣中部的彰化市,有一條名為「陳玲街」的街道,就是為了紀念這位隋朝的將軍。經過三國至隋唐的漫長演變,福建、廣東向台灣省移民的人數逐漸增多。到了宋朝,交流和經濟活動就多了。為了便於管理,在台灣和澎湖設立管理機構,澎湖在福建省晉江縣掛牌,這在台灣省發展史上還是第一次。台灣-彭州地區正式納入宋朝版圖。雖然在接下來的千年裡朝代更替,皇帝更替,但台灣省的歸屬從未改變。中國少數民族第一次控制中原是元朝。元朝控制中原後,按照慣例,要進入從未到達過的疆域。於是,元二十八年(1291年)十月,派副水師楊祥為使,與禮部尚書吳、兵部尚書阮堅等六千多人進軍台灣省。由於缺乏語言和導航知識,所以失敗了。到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督察組,級別不高,屬於九級。「值勤巡邏,專捕」,抓罪犯,也辦鹽班,但這是中央政府派駐台灣和彭州的第一個行政執法機構。此後,中央王朝開始派員管理太蓬地區。元朝時,有一個叫王大元的旅行家,游歷了許多地方。在鄭錚統治時期,他乘商船去了台灣省和澎湖,然後寫了一篇關於台灣的簡介。台灣省在書中說,「地勢穹形,樹木疊翠,土壤濕潤肥沃,農作物適宜。氣候變暖,地產砂金、小米、硫磺、黃蠟、鹿和豹...海外各國,蓋始於此。」從人們到台灣省的旅行和兩岸的商業活動可以看出,當時台灣省和大陸之間的交流很多,已經成為互補的經濟活動和日常的社會交往。鄭明海禁政策的成功導致了東南沿海海盜的盛行。為了保護沿海地區不受海盜侵害,明廷在基隆和淡水港駐軍,防止海盜以太蓬地區為基地騷擾東南沿海。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島上駐軍保衛海防。高雄鳳山有特產「生薑三寶」,是明朝鄭和下西洋到台灣省時留下的。這是第一個從中原到台灣省的大規模商隊。為了保衛台灣省,在隨後的幾年裡,鄭成功進行了收復台灣省和康熙統一台灣省等重大軍事活動。1683年,清政府統一台灣省後,台灣省正式成立台灣政府,下轄台灣省、鳳山、竹羅三縣。台灣府屬福建省管轄,後改為2府8縣4廳。清政府在台灣省建立了完整的統治機構和制度,並對其進行有效管理。自西方殖民者入侵東方以來,美、日、法等列強先後在台灣省進行軍事挑釁,加劇了中國邊境地區的領土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上層對如何治理台灣省的態度和方式開始發生變化,從「以防內變為主」轉變為「以防外侵為主」。清代主管南洋海防事務的福建船政、後來的欽差大臣沈葆楨、福建巡撫丁日昌等人稱台灣省為「七省之障」、「南北洋之鑰」、「中國第一門戶」,並多次強調台灣省地位的重要性。他們還多次上奏,建議在台灣省設立行省,以加強官方行政,有效管理海外孤立的台灣-彭州地區,鞏固海防。在當時的邊界危機下,台灣省是可以設省的。這個建議是由丁日昌在1874年首先提出的。次年11月,沈葆楨提議以閩浙總督的名義設立「福建巡撫」,「冬春台灣省,夏秋福州」。1876年春,新任巡撫丁日昌不能按期留在台灣省,要求朝廷另派重臣赴台灣省,設置「台灣省巡撫」。於是,為期三年的「冬春駐」改為台灣省單一省長。直到1884年6月,清政府才派直隸總督劉銘傳加封總督銜,督辦台灣省政務和防務。不管影視作品怎麼形容他,劉銘傳確實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官員。劉銘傳上任不久,恰逢中法戰爭爆發。總的來說,軍事上沒有失敗的中國,又遭遇了一次政治上的慘敗。面對危機,加強台灣省的防衛尤為必要。福建巡撫楊昌俊、欽差左監督福建軍務。7月,他們又上書,要求閩台省「總督分署」、「分省分治」。光緒十一年(1885年)十月十二日,垂下帷幕聽政的慈禧太後,同時以聖旨同意邀請左的邀請。福建政務由閩浙總督管理,福建巡撫改為台灣省巡撫,以詔書在台灣省正式設省。到了1888年,正式實現閩台分治,台灣省作為一個單獨的省設立,從原來的2府8縣4廳改為3府11縣4廳1直隸府,之後又增加了南亞廳。閩台省首任巡撫是劉銘傳。正是這位總督打開了台灣省現代經濟發展的大門。經過550年的風雨歷程,台灣省成為清朝的第20個省。台灣省建制的建立,主要是為了鞏固東南海防,抵禦列強侵略,加強軍事防禦。近代工業化進程從內部開始,礦業、郵政、交通、墾殖、教育相繼發展。自此,台灣省社會進入了大規模發展時期。正是歷史上兩岸的交流,把兩岸人民的心連在了一起。台灣省和大陸是不可分割的。大海告訴我們的台灣省這么多大陸的「第一」,不僅僅是時間順序的意義,還有很多先行者的勇氣,先行者的艱辛,奮斗者的犧牲。包含了台灣省對中原腹地的多少嚮往,也包含了大陸人民對台灣省同胞的多少關愛。也告訴我們,正是在這千年的交流中,中華文化浸透了台灣省;台灣省同胞,在中華文化持續而持久的環境中,也成為中華文化的創作群體之一,讓世界感到驚訝,甚至有些不可思議。因此,台灣省與大陸的關系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沉澱。[2]
D.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古代書籍中稱此地為什麼和什麼
台灣古代名稱
台灣的名稱在西方世界只有一個叫「Formosa」但是在中國的文獻上卻有許許多多的名稱。最古
老的名稱如記載在前漢書中的「東鯷」,臨海水土志的「夷州」,隋書的「流求」等。
這些古代的名稱檢討如下:
一. 東鯷:在二千年前,漢朝的「前漢書地理志」中記述: 「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
國,以歲時來獻見…」所以有部份學者 推測這個「東鯷」就是台灣。 但我們以現代的觀察,
二千年前的中國是以中原即在黃河流域的長安、洛陽為主要活動區,漢朝對華南勢力僅及長江
下游而已。若要到更南的福建、廣東是很希罕的,若要橫渡大海到台灣更是困難重重。所以古
代漢人當他們到達長江下游並見到海洋時,把所能看到的島嶼一概稱為「東鯷」。所以東鯷是
泛指海上的眾多島嶼,所以稱有二十餘國,依此可證東鯷單指是台灣的論點是不正確的。
二. 夷州:在三國時代吳國丹陽太守的「臨海水土志」中曾記戴「夷州在浙江臨海郡的東南,
離郡二千里,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枯,四面皆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
也。…部落間互不相屬,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種植五榖,釀粟為酒,魚肉亦多。善
織細布,喜在布上刻圖紋飾……」。但是「夷州」這個名稱在中國古代是屬於不能確定倒底是
指何處的名稱如「亶州」。在吳志孫權傳說:「夷州亶州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
福將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及仙葯,止此不還…」。從上可知在三國時的夷州並不是單指
台灣,況且在山海經中「甌在海中閩在海中」就解釋清楚當時從長江流域到福建是要乘船。所
以夷州極可能是對散居於華南沿海各島。
三. 流求:到了隋朝時,隋煬帝派遣朱寬、陳稜率軍至流求並把數千名男女捕回中國。 在隋
代的琉求又稱?求,可能是指今日的沖繩群島(即琉球群島),它極有也將台灣的北部含括在內。
以上是古代中國對台灣可能名稱。由以上名稱之分析可知當時對台灣所知是一片空白。如果將
古時中國與台灣強湊在一起,大概是屬於有政治企圖的人所聯想的講法。
==============================
==============================
《三國志.吳書》:夷洲(學者間仍有爭議)
《隋書》(東夷列傳)「流求國傳」:流求(這個說法較有爭議)
元代:塯球
明代:小琉球、東番、大員、台灣
E. 中國漢代史籍中,稱台灣為什麼
"台灣"這一名稱出現不過300多年,但是兩岸人民對台灣寶島早有稱呼,歷史上對台灣的稱呼有近十個,如《禹貢》中的"島夷",漢代的"東"、"東鯤",三國時代的"夷洲",隋代的"琉求",明代萬曆年間在公文中出現"台灣"。"台灣"名稱的由來,是和它的開發過程聯系在一起的。台南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區,因此對台灣的稱呼最初起於對台南區的稱呼。最初在台南一帶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紹台灣時稱為"Tayan"或"Tai-An",荷蘭人拼為"Taioan",從大陸來的移民則讀作"Tai-Oan"。因此,由於讀音不同,把台南一帶稱為"台員"、"大員"、"大圓"、"大灣"、"大冤"。以後由閩南話的"台員"轉音為"台灣",所指地區也由台南一地擴及整個台灣地區。在國際上台灣還有另外一個名稱,1590年,葡萄牙人乘船經過台灣海峽時,望著景色秀在國際上台灣還有另外一個名稱,1590年,葡萄牙人乘船經過台灣海峽時,望著景色秀麗的寶島,情不自禁地叫起"TihaFormosa(福摩薩)"。這一殖民者為台灣所起的名字,後來被西方國家所沿用。在有據可查的史料上,「台灣」這一名稱的出現不過300多年。但是史書證明兩岸人民對台灣寶島早有稱呼,歷史上對台灣的稱呼有近十個,不同的稱呼卻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台灣寶島的關心和期待。 在古老的中國出現國家機器時,就把中國劃分為九州管理,記載這一史實的是中國最早的史書之一《尚書·禹貢篇》。九州中的揚州管轄范圍北至淮河,東面至海。書中的「島夷卉服」就是指台灣。「島夷」,就是台灣的第一個名稱。康熙33年(1642年)高拱乾主修的《台灣府志》中表示,夏商時期的揚州包括台灣。 春秋戰國時,近海交通有所發展,因此出現許多關於海上的傳說,其中方士徐福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之葯的傳說流傳至今。《史紀·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的徐福上書中所稱的海上有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後人認為「瀛洲」即為台灣。徐福沒有回來,但是兩岸的來往在以後的歲月中越來越多。 作為專門的歷史地理書籍記載台灣的是在《前漢書》。進入漢代,關於台灣的記載開始多起來。在《前漢書·地理志》中有這樣的記載,在會稽海外有「東人」,分為20餘國,「以歲時來獻見」。後來許多學者認為「東 」應該指的就是台灣。在《後漢書·東夷列傳》中,更是把台灣分為三部分,「東 」即為北台灣,「夷州」為中台灣,「澶州」為南台灣。在三百年前的荷蘭人連少挺(Linschoten)所繪的台灣地圖中,也把台灣分為三個島。把台灣分成三部分,說明對台灣的認識在加深。 直接描述台灣情況的是在三國時期。三國鼎立時期,東吳位於江南,管轄范圍包括會稽和東南沿海地區。東吳和海外的關系較為密切。《三國志》中談及在孫權黃龍二年(230年)派軍隊出海遠征夷洲。不少學者認為「夷洲」就是台灣。三國東吳臨海郡太守沈瑩可以稱之為最早的台灣學者,在他的《臨海水土志》對當時被稱為「夷洲」的台灣情況有著專門記載,只是此書已經流失,主要內容記載在《太平御覽》之中。從所記內容來看,這是當時最完整的關於台灣的文字資料。通過《臨海水土志》,使得遠離台灣海峽的許多內地人,知道了盡管是有限的、但是極為難得的台灣的具體情況。 頗有大志的隋煬帝,施政並無多少值得誇耀的紀錄,但對外對內征戰卻有特殊的喜好,當然也對早有前朝前代所關注的台灣起兵。據《隋書·東夷傳》所載,隋煬帝曾於大業六年(610年)發動遠征琉求之戰。「琉求」是何處?歷來爭議較大。但絕大部分學者都認為「琉求」即為台灣,而非日本琉球。不管如何,隋代對台灣已經相當了解。在《宋史·外國列傳》中則明確記載,琉求國在泉州之東,有海島稱「澎湖」,煙火相望。趙汝適的《諸蕃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當然所記內容不詳細。 台南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區,因此對台灣的稱呼最初起於對台南地區的稱呼。最初在台南一帶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紹台灣時稱為「Tayan」或「Tai-An」,荷蘭人拼為「Taioan」,從大陸來的移民則讀作「Tai-Oan」。因此,由於讀音不同,在台南一帶稱為「台員」、「大員」、「大圓」、「大灣」、「大冤」。以後由閩南話的「台員」轉音為「台灣」,所指地區也由台南一地擴及整個台灣地區。自明代起,「台灣」之名正式流行。在明代閩人周嬰所著《遠游篇·東蕃記》中,以「台員」稱台灣。在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年),在朝廷公文中出現「台灣」。清代張眉的《瀛濡百詠》一書指出:周嬰把台灣稱為「台員」,「這是閩南語所造成的錯誤,從此台灣之名始進入中土。」「台灣」名稱由此而來,應該是比較客觀的。 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中還有一批人,常常以「福摩薩」來稱呼台灣,這一名字來源於殖民時代。1590年,葡萄牙人乘船經過台灣海峽時,望著景色秀麗的寶島,情不自禁地叫起「Iiha Formosa」(福摩薩)。此名為後來西方國家所沿用,因為它的殖民色彩,中國人理所當然的予以拒絕。參考資料: http://localnews.bjtu.e.cn/second_course/item.asp?in_kinds=%E6%B5%B7%E5%B3%A1%E4%B8%A4%E5%B2%B8&id=317
採納哦
F. 關於台灣的地理問題.(初二)
地形特徵:東高西低,東部多山地丘陵、西部多平原
河流:流程短,水量大,豐水期與枯水期水量落差大,河流高度落差大
生物種類繁多
植被覆蓋率高
盛產糧食作物:水稻
水果有:甘蔗、香蕉
種植於南部
有名:……太多了,蝴蝶、稻米、茶葉、蔗糖
樟腦丸產量世界首位
日月潭
台灣矽谷:新竹
G. 古代書籍中稱台灣為什麼
《尚書·禹貢篇》中島夷,《史紀·秦始皇本紀》中瀛洲,《三國志》中夷洲,《前漢書·地理志》中東鯷,《隋書·東夷傳》中琉求,《遠游篇·東蕃記》中台員
在明代萬曆年間(1573至1619年),在朝廷公文中出現「台灣」。清代張眉的《瀛濡百詠》一書指出:周嬰把台灣稱為「台員」,「這是閩南語所造成的錯誤,從此台灣之名始進入中土。
H.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在東漢三國時期台灣被稱為什麼
台灣在東漢三國時期的舊稱為“夷洲”。現在眾所周知的“台灣”,這一名字是在明朝萬曆帝在位時期開始啟用的。在開始使用這一名字之前,台灣先後經歷過“島夷”、“瀛州”、“夷洲”以及“流求”等名字。其中“島夷”這個名字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古人對台灣的稱呼,而“瀛州”這個名字則流行於秦朝時期。
進入明朝之後,民間百姓對台灣的稱呼越發多樣化,其中包括“雞籠”、“北港”以及“台員”等稱呼。而明廷官方對台灣的稱呼則是“東番”,後在萬曆年間改為“台灣”。明末清初時期早前被荷蘭殖民者占據的台灣被鄭成功收復,而鄭氏統治者對台灣的稱呼則是“東都”、“東寧”。等到了康熙年間,台灣因歸降於清廷而被再一次更名為“台灣”,之後這個名字便一直沿用至今。
I. 台灣在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稱呼,如秦朝時稱灜洲,三國時稱什麼,隋朝稱什麼元朝時稱什麼
三國時稱為夷洲,
隋代改為「流球」
宋朝稱「毗舍耶」
元朝時,又稱台灣為「琉球」。
明初又叫做「東番」,後來則有「雞籠山」、「北港」、「笨港」、「台灣窩」等諸種稱謂
明代萬曆年間,才開始有「台灣」之稱
民族英雄鄭成功率兵收復台灣,曾改名為「東郡」
其子鄭經繼位時,即更名為「東寧」
清朝更名為「台灣」,並設置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這是台灣的正式定名。
西方殖民者一度稱台灣為「福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