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形成的歷史和地理原因是什麼

形成的歷史和地理原因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10 00:20:26

❶ 雲南多少數民族格局形成的地理和歷史原因是什麼

目前的民族學研究成果已表明:古代雲南境內氐羌系的群體,是發展為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各少數民族的核心;屬百越系的群體,是發展為漢藏語系侗傣語族的各少數民族的核心;屬百濮系的群體,是發展為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各少數民族的核心。

雲南西北地區的新石器和青銅文化,是氐羌系先民創造的原始文化;而雲南洱海地區和金沙江中游地區的新石器及青銅文化,則是氐羌和百越文化結合的產物,其中氐羌文化因素佔主導地位; 雲南滇池地區、雲南東北及滇東南地區新石器和青銅文化的主人,主要是百越系的先民,同時雲南滇池、雲南東北地區也有氐羌先民居住;瀾滄江中游地區新石器和青銅文化的主人,則是百濮先民。各民族先民既創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徵的文化,又在相互的交流中使雲南民族文化從一開始便有了很多共同的聯系。在他們當中,有的建立了自己的奴隸制國家,如古滇王國和哀牢王國,部落之間長期進行著戰爭,滇王及貴族在戰國至西漢時已享有巨大的政治特權和財富,在役使大量奴隸進行生產勞動的基礎上,創造了輝煌的雲南古代文化。

秦漢時期,生活在今西南地區的各少數民族被稱為「西南夷」。《史記.西南夷列傳》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其外, 西自桐師(今雲南保山)以東,北至葉榆(今雲南大理),名為離,昆明……自離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徙、笮都最大;皆氏類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蠻夷也。」

西南夷已構成了今天西南民族成分的主體,並已形成今天雲南各民族共同體的雛形。 它們分別是:氐羌系統的焚族,分布於雲南滇池地區,成為滇王國的主體民族(又稱滇焚)。 滇焚分布廣闊,除滇池地區外,雲南東北地區及滇南、雲南西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其經濟社會及文化發展程度在各民族中處於領先地位。焚人在漢以後的文獻記載中較少,在南北朝時期以後,被烏蠻、白蠻所代替。 烏蠻在魏晉至唐朝中期,於雲南東北建立了兩爨(東爨、西爨)政權,割據一方。在雲南西地區,唐中期後建立了六詔烏蠻政權,後在唐朝支持下,南詔統一雲南大部分地區。宋朝時,南詔政權為白蠻段氏政權的大理國所取代。

❷ 歷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有

1, 黃河中下游一帶是是中國歷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地區,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 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 播。農業文明對中國文化的延續性起了很大的作用。2,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地理障礙對人類活動、特別是交通運輸的影響。不同的 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來文化影響。3, 地理障礙對文化的傳播有很大的影響,也使中國的不同地區所受的外來文化影響和影響程度各不相同。4, 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是相對的,首先,不存在絕對的開放或封閉的地理環境;其次在不同的生 產力條件下,影響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環境也不是決定開放與否的唯一條件,海洋並不是開 放的唯一途徑。5, 中國歷史上確實長期缺乏開放的動力,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國的地理條件過於優越。

❸ 黃河三角洲的歷史變遷及地理原因

黃河三角洲首先是一個地理概念,指黃河沖擊形成的扇形平原,同時,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決徙往往導致主河道的改變,它曾北自靜海(今屬天津)東流,也曾南奪淮河入海,因此黃河三角洲還是一個歷史概念。從歷史與現實兩個角度來考慮,黃河三角洲主要指今天濱州和東營兩個地級市以及淄博的高青縣[①]。這一界定是由黃河主河道的現行位置決定的,也屬於古代黃河三角洲之一,這個古代即是指自東漢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王景和王吳治河成功到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黃河在八百多年時間里基本固定現行河道。

自有史記載以來,黃河就以頻繁決溢著稱,且多次改道。黃河的改道,以現行河道為界,大體分為南北兩大片:南片常常是奪淮入海,河道較為固定;北片則變動不居,在今天河北與山東境內滾動,而入海口的變動,是考察漢代黃河變遷的重要參考。
西漢初年,黃河在穩定了近五百年後,又開始決口。西漢時黃河的決口,始於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當時「河決酸棗(今河南延津縣西南),東潰金堤」[②],經過堵塞之後,黃河穩定了三十餘年,到漢武帝時,又屢次決口,並導致入海口的多次變動:第一次是從順丘東南入海: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春,「河水徙,從頓丘東南流入勃海」[③]。師古曰:「頓丘,丘名,因以為縣,本衛地也。《地理志》屬東郡,今則在魏州界也。」第二次是奪淮入海:也在元光三年,「河決於瓠子,東南注鉅野,通於淮、泗」[④]。這兩次變動發生在同一年,岑仲勉先生有過精闢的概括,「春天的河決,是從東郡頓丘縣東南的地方,沖開一條新道,東北向章武入海,那條新道後來呼作王莽河,也就是《水經注》五的北瀆。夏天的河決,系在《水經注》二四所說的瓠河口東南,沖入鉅野,會泗水入淮而後出海」[⑤]。瓠子決口二十多年後才堵塞住[⑥],漢武帝還在上面建造宮室,號稱宣防。第三次是從今滄州境內入海:「自塞宣房後,河復北決於館陶,分為屯氏河,東北經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入海,廣深與大河等」[⑦]。按:《漢書·地理志》魏郡館陶下雲:「館陶,河水別出為屯氏河,東北至章武入海,過郡四,行千五百里」[⑧]。章武,《後漢書·竇融列傳》有言:竇融「七世祖廣國,孝文皇後之弟,封章武侯」,注曰:「章武,縣,屬勃海郡,故城在今滄州魯城縣也」[⑨],說明入海口在滄州一帶。
漢武帝之後,黃河決溢頻繁,到西漢末年更加嚴重,東漢初依然如此,建武十年(公元34年)陽武令張汜上言:「河決積久,日月侵毀,濟渠所漂數十許縣。修理之費,其功不難。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⑩]為治理河患,平息百姓的怨嘆,明帝「發卒數十萬,遣(王)景與王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11]。千乘,《後漢書·明帝紀》有言:「夏四月辛酉,封皇子建為千乘王。」注曰:「千乘,國名,今青州縣,故城在今淄州高苑北。」[12]可見千乘即屬於今天所說的黃河三角洲。這是漢代黃河入海口的第四次變動,黃河自此由河北境內入海,改由山東境內入海。這個入海口固定了很長時間,直到唐末,清代胡渭提到,「以今輿地言之,滑縣、開州、觀城、濮州、范縣、朝城、陽谷、茌平、禹城、平原、陵縣、德平、樂陵、商河、武定、青城、蒲台、高苑、博興、利津,諸州縣界中,皆東漢以後大河所行也」[13]。
從歷史的角度看,上古三代時,黃河自今河南武陟東北,流經浚縣西,折北流至今河北平鄉北,分為九條支流,到西漢時,黃河自今河南浚縣西南,東北流經今山東高唐南,折北經德州市東、河北南皮西,又東北流經今滄縣入海[14];從東漢永平十三年到唐末,黃河主河道固定在現行河道;從唐末到北宋,黃河多次在山東冠縣至漳水間決溢,形成多條支流;南宋到萬曆初,黃河奪泗入淮,在馬頰河、淮河間形成多條支流;萬曆至咸豐五年(1855),黃河主河道固定在今鄭州東去,經開封、徐州,自泰沂山脈以南入海,但中間多次經大清河入海;咸豐五年至今,黃河主河道固定在現行河道。因此,無論是從主河道固定的時間,還是從支流而言,今天所說的黃河三角洲區域的范圍主要確定於漢代。

漢代黃河河道的變動,給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帶來很大的影響:行政上,漢代政府為解決河患,除了依靠人力、物力和提高技術之外,在行政體制上也作出相應的調整。史載王景與王吳治河「修渠築堤」,「渠成,帝親自巡行,詔濱河郡國置河堤員吏,如西京舊制」。當時河道固定在今黃河三角洲區域,東漢在那裡設有樂安國,應該也應該有河堤員吏。實際上,這種設置西漢時即已推行,上述引文注引《十三州志》曰:「成帝時河堤大壞,泛濫青、徐、兗、豫四州略遍,乃以校尉王延代領河堤謁者,秩千石,或名其官為護都水使者。中興,以三府掾屬為之。」[15]
經濟上,在河患頻發的漢代,尤其是西漢,黃河每次決溢都給地方社會帶來極大的破壞:漢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河果決於館陶及東郡金堤,泛溢兗、豫,入平原、千乘、濟南,凡灌四郡三十二縣,水居地十五萬余頃,深者三丈,壞敗官亭室廬且四萬所」,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河復決平原,流入濟南﹑千乘,所壞敗者半建始時」[16],鴻嘉四年(公元前17年),「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縣邑三十一,敗官亭民舍四萬余所」。這幾次決溢的范圍,當時的河堤都尉許商提到,「古說九河之名,有徒駭、胡蘇、鬲津,今見在成平、東光、鬲界中,自鬲以北至徒駭間,相去二百餘里,今河雖數移徙,不離此域」[17]。
黃河變遷也給黃河三角洲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首先,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在下游與入海口處淤積,逐漸形成大片沃野,外地貧苦百姓和灶戶鹽民,紛紛前來墾荒和制鹽,藉以謀生,散居的農戶逐漸發展為村落、鄉鎮和縣。如利津縣漢代屬千乘郡漯沃縣、蓼城縣地。隋代建永利鎮,南宋升為利津縣,從側面說明黃河淤積地對人口的吸引。其次,從戰國開始,黃河下游兩岸設立堤防,相距五十里,河中有大片灘地「填淤肥美」,日後居民日益增多,於是「稍築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時至漂沒,則更起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澤而居之」[18]。經過一段時間,河床中淤積出新河灘,又在新的圍堤防之外,再圈築起一道新堤。到西漢後期,有的地方所築圍堤多達數重。可以說,築堤是治理黃河的一大創舉,掌握了這一技術,河道變得相對穩定,可以有效保護沿河區域的城市和鄉村,對黃河三角洲經濟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使得漢代黃河三角洲在經濟、人口、城市和文化方面也達到較高的水準。

司馬遷提到,「齊帶山海,膏壌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魚鹽」[19],指出齊地適合種植桑麻。早在史前時期,黃河三角洲的先民就為遮體禦寒而紡線織布,眾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紡輪、骨針等,即為當年織布成衣的遺存。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鼓勵植桑養蠶,讓百姓於房前屋後廣植桑拓,黃河三角洲因其優越的自然條件,成為齊國重要的蠶桑產地,到漢代時,紡織刺綉成為齊國「齊部世刺綉,恆女無不能」[20]的手工技藝,並代代延傳。此後的唐宋時期,棣州優質精美的絲織品為朝廷規定必交的稅種與貢品。唐朝每年向棣州征絹十匹,棣州絹成為與淄川綾、博州綢、齊州葛齊名的紡織精品。齊國立國的一項基本政策是「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21],制鹽很早就成為黃河三角洲的優勢行業。《管子·輕重甲》記載:「今齊有渠展之鹽,請君伐薪,煮水為鹽,正而積之。」「渠展」的確切位置不詳,王愛民先生認為「是膠萊河以西的沿海地區,其地域大部分都在現在的黃河三角洲以內」[22],可備一說。漢武帝為加強鹽業的生產、運輸與銷售,在產鹽多的地區設立鹽官和機構,當時全國共設三十七所,其中青、齊地區十一所,地處黃河三角洲的千乘郡即為其中之一。紡織業與制鹽業的發展,推動了黃河三角洲商品經濟的進步。博興縣歷年出土的西漢「三銖」、「四銖」與「半兩」錢范,反映了漢代黃河三角洲商貿活動的延存[23]。
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黃河三角洲的人口也有所增長。《漢書·地理志》「千乘郡」下雲:「戶十一萬六千七百二十七,口四十九萬七百二十」[24]。千乘郡在東漢時改為樂安國,《後漢書·郡國志四》「樂安條」下雲:「樂安國,九城,戶七萬四千四百,口四十二萬四千七十五」[25]。兩相比較,西漢千乘領縣十五,東漢樂安領有九城,人口相僅七萬,說明從西漢到東漢黃河三角洲區域人口的增長。
城市是一個區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城市的發展規模,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漢代黃河三角洲的城市發展狀況,可以通過考古發掘來了解。無棣信仰鄉謝家村西南發掘有信仰故城遺址,遺址平面呈矩形,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約1400米,總面積200萬平方米。現存有南城牆西端和向北延伸部分,約500米,城牆殘存高度6米許。故城內部分大、小兩城,大城居東,小城坐落於大城的西北。信仰故城近海而建,地處黃河三角洲東北部,與北面的車輞故城址、東南的廣武故城址,恰如三足鼎立之勢,透露出漢代黃河三角洲的城市發展程度。
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步,黃河三角洲的學術在漢代也獨樹一幟。漢代是經學的興盛時代,在黃河三角洲區域,《尚書》的教授與傳播獨樹一幟。《漢書·儒林傳》「序」稱:「言《書》自濟南伏生」[26]。伏生故里,即在今鄒平,民國《鄒平縣志》雲:「鄒平城東北十八里伏生祠即伏生故里」[27]。「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歐陽生又傳授倪寬,「寬授歐陽生子,世世相傳,至曾孫高子陽,為博士。高孫地余長賓以太子中庶子授太子,後為博士,論石渠。元帝即位,地余侍中,貴幸,至少府。戒其子曰:『我死,官屬即送汝財物,慎毋受。汝九卿儒者子孫,以廉絜著,可以自成。』及地余死,少府官屬共送數百萬,其子不受。天子聞而嘉之,賜錢百萬。地余少子政為王莽講學大夫」[28]。由是《尚書》世有歐陽氏學。
上述經濟、人口、城市與學術在的發展體現著西漢時期黃河三角洲的開發,這種情況隨著東漢黃河主河道的固定以及新增淤積地對外來人口的吸引而加速發展。

在黃河變遷史上,漢代是一個重要的時期,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黃河從先前的穩定變為頻繁決溢,再到東漢的穩定。黃河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改道到西漢初年,基本處於穩定時期,西漢末年決溢頻繁,「西漢二百多年間,黃河曾先後十二次決口泛濫,其中文帝時一次,武帝時四次,昭宣時一次,元帝時一次,成帝時四次,王莽時一次」[29],並多次出現改道的情況,而從東漢永平十三年到唐末,黃河未出現大的改道情況。第二,「黃河」之名首次出現於史籍的記載。黃河在先秦典籍中一般稱「河」,漢代除繼續沿用外,還出現「黃河」的稱呼,《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30]又,《漢書·地理志上》常山郡元氏縣下雲:「元氏,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窮泉谷,東至堂陽入黃河。莽曰井關亭」[31]。因此有研究者指出,「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黃河之得名,肇源於兩漢時期,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即已經成為十分常見的稱呼」[32]。第三,黃河之水變得渾濁,《漢書·溝洫志》雲:「河水重濁,號為一石水而六斗沙」[33]。其中的原因很多,黃河中上游開發導致的泥土流失是一個重要因素,「西漢推行大規模的移民實邊戰略,黃河中上游的草地、林地大量被開墾成農田,水土流失加劇,導致了黃河泥沙的增多」[34]。
對黃河三角洲區域而言,黃河主河道在西漢時幾經變動,最終於東漢初固定於現行河道,並持續長達八百多年時間,為今天確定黃河三角洲的地域范圍提供歷史依據,而且伴隨黃河決溢而產生的灘塗和在入海口不斷淤積的新增土地,成為黃河三角洲吸引外來人口的重要動力,推動黃河三角洲的開發與發展。當然,漢代對黃河灘塗的過度開發利用引起的弊端,也應引起我們的警惕

❹ 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歷史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能給人類文化的創造提供物質材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文化的發展趨向和類型。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是一塊半封閉的大陸。亞洲大陸以帕米爾高原為界,東部為我國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區,盡管漢代已經形成絲綢之路溝通西域,但中國和西亞的聯系仍受到沙漠戈壁和山路的制約;西部是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中國與東南亞地區之間的交往受到橫斷山脈的大江大河與熱帶叢林的阻礙;北部地區從黑龍江沿海到東南沿海的海岸線長達兩萬余公里。中國盡管從唐宋以後形成了比較發達的海上交通,但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並沒有因此使中華民族向海洋縱深發展。總之,中國這種三面環陸、一面臨海的地理環境,造成了中華民族與外部世界的相對隔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首先,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延續很重要。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是北半球的溫帶地區,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也是從這里開始的,因此,中國很早就產生了農業文明,並形成了一整套相對完善的人文哲學思想。由於相對封閉,再加上這塊土地的富饒,使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中國人很少為了生存而走上海外殖民掠奪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中華民族相對溫和的性格和缺少競爭的性格。正如梁啟超所說:「以地理不便,故無交通,無交通故無競爭,無競爭故無進步。亞洲所以弱於歐洲,其大原在是。」①

梁啟超的看法盡管有失之偏頗的地方,但也說明了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多次出現過人類文明因異族入侵而中斷的情況。但綜觀中國的文明歷史,由於這種半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國文化幾乎沒有中斷過。相反,周邊的少數民族在入主中原後,常常被中原文明所融化。這也是中國文化歷經數千年、持續至今的原因之一。

❺ 上海形成的地理原因是什麼

今天的上海市是以外灘為核心建立起來的,主導區位為上海控江臨海的地理位置
而外灘形成的原因主要在於
1.清末國家政策限制的通商口岸的數量,導致了外來商人和資本在上海集聚
2黃浦江聯通長江並入海,航運便利 港口優良。

❻ 中國文化概論論文歷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形成

1 黃河中下游一帶是是中國歷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地區,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 統文化, 無論是物質的, 還是精神的, 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 它們形成於農業區, 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播。農業文明對中國文化的延續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地理障礙對人類活動、特別是交通運輸 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受到了 不同程度的外來文化影響。 3 地理障礙對文化的傳播有很大的影響,也使中國的不同地區所受的外來文化影響和影響 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是相對的,首先,不存在絕對的開放或封閉的地理環境; 其次在不同的生產力條件下, 影響的程度是不同的; 再次自然地理環境也不是決定開放與否 的唯一條件,海洋並不是開放的唯一途徑。 5 中國歷史上確實長期缺乏開放的動力, 但從某種意義上說, 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地理阻隔, 而是中國的地理條件過於優越。

❼ 地理現象的形成及原因是什麼

石流,泥石流經常發生在峽谷地區和地震火山多發區,在暴雨期具有群發性。颶風,颶風又稱台風、龍卷風,形成於赤道海洋附近的熱帶氣旋。

凌汛,俗稱冰排,是冰凌對水流產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顯上漲的水文現象。夏天海邊比陸地涼快,冬天海邊比陸地溫暖,原因,海陸熱力差異。

洪水,洪水誘發因素極為廣泛,水系泛濫、風暴、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都可以引發洪水,甚至人為的也可以造成洪水泛濫。

地震,在科學不發達的過去,人們對地震發生的原因,常常藉助於神靈的力量來解釋。火山,火山口是地球釋放熱量、氣體的裂口。

晝夜現象,地球是一個不發光 、不透明的球體,同一時間,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每天太陽總是東升西落,原因,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的,所以地球上的人看起來太陽從東邊出。山南山北氣候不同原因,原因,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地震雲

地震雲,是非氣象學中雲體分類的一種預示地震的雲體。在國際上的研究還較為表面,至今沒有一個共同觀點。現在西方和日本學術界對地震雲抱有不可信與偽科學的態度,畢竟現在還沒有找到地殼運動與短時間氣象變化相關聯的理論證據。

光從外觀看的話,不得不說是一種很美的雲彩。原理簡述:地震即將發生時,因地熱聚集於地震帶,或因地震帶岩石受強烈應力作用,發生激烈摩擦而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從地表面逸出,使空氣增溫產生上升氣流,這氣流於高空形成「地震雲」,雲的尾端指向地震發生處。

❽ 地理現象的形成及原因

1.現象:早穿皮襖午披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原因:在沙漠地區,沙子多、水少,而沙子的比熱容小,所以晝夜溫差大沙漠地區不保溫,早上的時候因為沒有熱量保存,所以很冷。而太陽升起後,沙子又被曬得很熱,早晚溫差可達30多度。到了下午太陽下山,溫度又迅速下降。所以才形成了這種現象。 所以會有早穿皮襖午披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現象
2.現象:兩極極晝現象和夏天晝長夜短現象
原因:這是由地球公轉和自轉所造成的
3.現象:山上比山下涼快
原因: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度
4.現象:山南山北氣候不同
原因: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5.現象:大樹底下好乘涼
原因:綠地能降低環境的溫度,是因為綠地中園林植物的樹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陽輻射帶來的熱能(約20-50%),更主要的是綠地中的園林植物能通過蒸騰作用(植物吸收輻射的35-75%,其餘5-40% 透過葉片),吸收環境中的大量熱能,降低環境的溫度,同時釋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環境空氣的濕度(18-25%),對於夏季高溫乾燥的北京地區,綠地的這種作用,可以大大增加人們生活的舒適度。
6.現象:厄爾尼諾現象
原因:東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冷水區的消失,太平洋赤道地區東南信風的消失,西太平洋赤道地區的熱水向東部擴散,(由上述三種現象引起的一系列氣候反常。
7.現象:極地地區發現煤田
原因:板塊運動:原來處於低緯度的大陸,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後來由於大陸的漂移到了南極地區
8.現象:東非大裂谷不斷擴張
原因:板塊運動:東非大裂谷地處生長邊界
9.現象:夏天海邊比陸地涼快,冬天海邊比陸地溫暖
原因:海陸熱力差異
10.現象:台灣海峽海底發現森林遺跡和古河道
原因:由於海路變遷,使得原來的陸地變成海洋

❾ 海地地震是由什麼地理因素造成的和海地的歷史

海地位於
環太平洋地震帶,位於太平洋板塊與南美洲板塊交界處。
兩個板塊互相碰撞。科迪勒拉山系就是因為這兩個板塊碰撞經過幾千萬年形成的。這兩個板塊活躍碰撞導致地震。

閱讀全文

與形成的歷史和地理原因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