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代的「關中」是現在的什麼地帶
大概也就是現在的陝西及周邊小范圍地盤。比如說東北,用腳步走的話從哪一步算起開始是東北?這種地域名都是說大概,不能太具體的
② 古代的關中和漢中還有中原各指哪些地方
1、關中,地名,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現關中地區位於陝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總面積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萬(2015年底)。
關中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所以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
(2)古代地理關中是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兵家必爭之地:河西
河西地區系指今甘肅的酒泉、張掖、武威等地,因位於黃河以西,自古稱為河西,其地斜處祁連山與北部山系間,東南起自烏鞘嶺,西北止於疏勒河下游,寬僅數里至一二百里,長達2000餘里,勢成一狹長的天然走廊,,亦稱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河西地處西北乾旱區,石羊河、弱水、疏勒河流域則分布著較大的沖積平原,土壤肥沃,水草豐美,宜農宜牧。祁連山終年積雪,春夏消融,引以灌溉,尤適於發展「綠洲農業」。歷史上是以殷富著稱的農業區 。先秦史上,指黃河運城段以西、涇水以東的地區,是關中平原與河東地區的咽喉。
春秋戰國時期,河西地區指黃河運城段以西、涇水以東的地區。春秋時晉國和秦國、戰國時魏國和秦國為爭斗此地區進行了三百多年的戰爭,大小戰役數百次。戰爭以公元前345年,秦惠文王盡占河西地區為結束。
西漢時河西地區原來是大月氏部族的領地,後冒頓單於打敗大月氏,迫其西徙,這里為匈奴佔有。
漢武帝在河西之戰中戰勝匈奴後,西漢王朝完全占據了河西走廊地區,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唐玄宗時置河西節度使管轄甘肅及河西走廊。它東起烏鞘嶺,西接新疆,北連大漠,是一個東西長達1000公里,南北寬僅40~100公里的狹長地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河西地區
③ 關中地區都包括那些地方
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西散關、南武關、北蕭關。
現關中地區位於陝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總面積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萬。
1、西安市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陝西省會、副省級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絲綢之路起點城市。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長安多次為都城,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
2、寶雞市
寶雞地處關中平原西部,處於西安、蘭州、銀川、成都四個省會城市的中心位置,隴海鐵路、寶成鐵路、寶中鐵路在此交會,是中國境內亞歐大陸橋上第三個大十字樞紐。東連咸陽、楊凌示範區,南接漢中,西北與甘肅省的天水和平涼毗鄰。
3、咸陽市
咸陽位於中國的中心,地處陝西省關中盆地中部,位於東經107°38′至109°10′、北緯34°9′至35°34′之間,東與銅川市、渭南市為鄰,西與寶雞市接壤,北同甘肅省慶陽市、平涼市毗連,南接西安市。
4、渭南市
渭南市位於黃河中游,陝西省關中平原東部,東經108°58′~110°35′和北緯34°13′~35°52′之間。東與山西、河南毗鄰,西與西安、咸陽相接,南依秦嶺與商洛為界,北靠黃龍山、喬山與延安、銅川接壤。
5、銅川市
銅川是陝西省省轄市,地處陝西省中部、關中盆地和陝北高原的接交地帶,與延安、渭南、咸陽3個地市毗鄰。
6、楊凌
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簡稱楊凌區或楊凌示範區,隸屬陝西省,位於陝西關中平原中部,東與武功縣大庄鎮以漆水河為界,南與周至縣啞柏鎮隔渭河相望,西與扶風縣絳帳鎮接壤,北依湋河與武功縣武功鎮、扶風縣杏林鎮相鄰,是中國第一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
(3)古代地理關中是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關中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所以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
戰國時期,張儀向秦惠王陳說「連橫」之計,就稱頌關中「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並說,「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這比成都平原獲得「天府之國」的稱謂早了半個多世紀。
關中地勢險要,在古代交通和武器落後的情況下,守軍只要堅守四面山嶺上的關隘,敵人是難以攻入西安的。因此古人說關中「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不少君主為了首都的安全,都選擇在關中的名城西安建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咸陽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安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寶雞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渭南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銅川市
④ 秦漢時代,人們說的「關中」指的是哪一帶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代的「關中」是指函谷關以西的地方,就是今天陝西省中部的關中盆地。
理由:「關中」因為位於函谷關內而得名。戰國初期,秦國在黃河南岸崤山隘口修築函谷關,地理位置在今天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境內。關中就是指函谷關以西的地方。另外關中通向關外還有三條通道:一條是武關道,武關位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東武關河北岸地區;另一條是子午穀道,從今陝西省漢中市通往今陝西省西安市;還有一條是陳倉道,由川西地區經今甘肅省隴南市翻越秦嶺進入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
綜上所述,「關中」的地理范圍在今陝西省中部,是一個四面環山的盆地。關中盆地東起函谷關即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西境靠近陝西省初,西到今甘肅省慶陽市和天水市境內隴東高原東麓,北至陝北黃土高原南麓,南達中國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地理分界線秦嶺山脈北麓,其核心區是渭水、涇水河谷即今陝西省西安市和咸陽市。關中盆地處在中國南北方分界線北方一側,是中國古代文明重要發源地之一,當代特色文化有秦腔,飲食習慣以吃麵食為主,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和溫帶草原氣候,方言為關中話(中原官話關中片)。
⑤ 關中是指什麼地區
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現關中地區位於陝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總面積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萬(2015年底)。
關中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所以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
戰國時期,張儀向秦惠王陳說「連橫」之計,就稱頌關中「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貿,沃野千里,蓄積多饒」,並說,「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這比成都平原獲得「天府之國」的稱謂早了半個多世紀。這是因為關中從戰國鄭國渠修好以後,就成為了物產豐富、帝王建都的風水寶地。
(5)古代地理關中是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在多卷本《陝西通史》歷史地理卷(史念海、蕭正洪、王雙懷著,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八章《歷史軍事地理》中,對關中地名的來歷作了以下解釋:
由於關中最初並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區劃,所以有多種解釋。根據《史記·貨殖列傳》的說法,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渭謂渭水(作者按:應作『汧謂汧水』),雍謂雍山,河謂黃河,華謂華山。但《史記》中有時將漢中、陝北也包括在關中的范圍之內。
後來還有些說法,大抵都是就關立論的。一說是它在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之間;一說在函谷關和隴關中間;一說在函谷關和散關的中間。此外還有其他一些說法。這些說法雖然晚出,但同戰國秦漢時期的所謂四塞意義大體相同,相當符合當時的情況。
⑥ 關中、關內、關外和關東各指哪些地方
1、關中
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
現關中地區位於陝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總面積55623平方公里。
2、關內
關內,古代在今陝西建都的王朝,通稱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王畿附近叫關內。今指山海關以西或嘉峪關以東一帶地區。
3、關外
①秦、漢是定都陝西的王朝,稱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為「關外」。
②初開始,指山西雁門關以外的漠北之地。
③明清稱東北三省,即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為「關外」,因位於山海關以外而得名。
④如今,深圳市二線關以外的地區,即寶安區、龍崗區和光明新區,當地人也俗稱關外。
4、關東
古代關東通常指函谷關以東的地區。三國演義中,曹操、袁紹等18路諸侯伐董卓時,自稱關東聯軍,主要是指虎牢關以東。
近現代的關東主要指山海關以東,即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四盟市(蒙東源於關東),今泛稱「東北」,明朝俗稱「關東」,清朝稱之為滿洲東三省。
直到當代仍在民間盛行。歷代對關東行政區劃不一,名稱種種,而形成一具有特色的區域文化,卻是經歷了千百年的滄海之變,最終躋身於中華民族文化之林,成為它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6)古代地理關中是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一、關中的「關」
1、潼關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
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乾隆皇帝游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於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並於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
2、大散關
大散關(Sanguan Pass)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稱散關。中國關中四關之一。位於寶雞市南郊秦嶺北麓,自古為「川陝咽喉」。秦漢時期(前206年),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從這里經過。
三國時期,曹操西征張魯亦經由此地。散關是一個交通樞紐,具有很重要的戰略位置。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為「川陝咽喉」、兵家必爭之地。
3、武關
武關,古晉楚、秦楚國界出入檢查處。位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東武關河的北岸,與函谷關、蕭關、大散關成為「秦之四塞」。
武關歷史悠久,遠在春秋時即以建置,名曰「少習關」,戰國時改為「武關」。關城建立在峽谷間一座較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習山,南瀕險要。關城周長1.5公里,城牆用土築,略成方形。
東西各開一門,以磚石包砌卷洞。建國前西門上有「三秦要塞」四字,東門有「武關」二字,內門額上有「古少習關」四字。
建國後城門、城牆等遭到毀滅性破壞。關西地勢較為平坦,唯出關東行,延山腰盤曲而過,崖高谷深,狹窄難行,因此武關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4、蕭關
蕭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六盤山山脈橫亘於關中西北,為其西北屏障。自隴上進入關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涇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
渭河方向山勢較險峻,而涇河方向相對較為平易。蕭關即在六盤山山口依險而立,扼守自涇河方向進入關中的通道。蕭關是關中西北方向的重要關口,屏護關中西北的安全。
二、關內的「關」
1、潼關(已介紹)
2、山海關
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
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與「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3、嘉峪關
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
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
三、關外的「關」
1、三海關(已介紹)
2、嘉峪關(已介紹)
3、居庸關
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陘」之八,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余脈軍都山地,西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地形極為險要。居庸關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並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三關。
居庸關是四大重要關卡之一,有南口,居庸關,上關和八達嶺。
四、關東的「關」
1、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2、山海關(已介紹)
3、虎牢關
虎牢關,又稱汜水關、成皋關、古崤關,是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位於今河南省滎陽市市區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鎮境內。
虎牢關作為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此關南連嵩岳,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中
⑦ 關中指的哪裡
關中,地名,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
現關中地區位於陝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總面積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萬(2015年底),位於中國四大地理區劃之一的北方地區。
關中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所以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
漢武帝遷移函谷關,導致將豫西弘農地區也劃進「關中」的范圍,這種地理分境的遺風,直到唐代仍有影響——唐代的關內道,就包括了弘農地區。要到北宋統一後在全國范圍內重新劃分政區,弘農地區才徹底脫陝歸豫。
函谷關經過西漢的這次遷徙,又經東漢末年曹操向北改移道路,地形不再如前險要,軍事價值已大不如先秦時期。加之西方的潼關代之興起,函谷關遂逐漸衰落。
漢代以後,陝西東方門戶的軍事攻防戰,就主要圍繞潼關進行。而由函谷關而來的「關中」這一地名,也經歷了由漢至宋的漫長轉化期。
⑧ 古代的關中在哪裡
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現關中地區位於陝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總面積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萬(2015年底)。
關中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所以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
(8)古代地理關中是什麼地方擴展閱讀:
古人常說關中之地有四塞之險,是哪四塞呢?東有函谷、西有大散關,北有蕭關,男友無關,而關中平原就是在這四座要塞的包圍之下,有著如此屏障以避開兵戈。單單有可以抵擋的關塞還不夠,作為支撐一個國家起家發展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糧食。
現在的陝西大家一提都會想到哪裡的黃土高坡,其實在隋唐以前,尤其是先秦時代,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是那裡的實寫,周人、秦人都是從更加西邊的甘肅等地來的游牧民族,來到關中土地上放起牛羊,種起了糧食。
正是由於關中這里有著關卡要塞作為屏障, 自己腹地又是一處大糧倉,北面又適宜養馬,這才為劉邦出關會盟諸侯,聚兵六十萬提供了充足的糧草增援。
直至隋末天下大亂之時,仍有臣子勸說隋煬帝返回關中,不要南下,只要佔據關中,關東諸盜不足為患,可惜隋煬帝不聽固執己見導致了大隋的覆滅。
天地環境的大變,使得關中之地日益乾旱,加上定都長安以來,關中人口日益增多,隨著人口增加,伐木造屋,採石造殿引發的水土流失,導致關中地區的糧食產量日益下降。
早在唐高宗的時候,就曾多次帶領百官前往洛陽就糧,武則天時代更是直接遷都洛陽,為什麼因為大運河會把南方的糧食送到洛陽來,由此可見一斑。
⑨ 古代的關中指哪個地方
由於關中最初並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區劃,所以有多種解釋。根據《史記·貨殖列傳》的說法,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汧謂汧水,雍謂雍山,河謂黃河,華謂華山。但《史記》中有時將漢中、陝北也包括在關中的范圍之內。後來還有些說法,大抵都是就關立論的。一說是它在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之間;一說在函谷關和隴關中間;一說在函谷關和散關的中間。此外還有其他一些說法。這些說法雖然晚出,但同戰國秦漢時期的所謂四塞意義大體相同。
現在一般所說的關中,是指陝西中部秦嶺以北,子午嶺、黃龍山以南,隴山以東,潼關以西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