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理地貌中 外力作用和內力作用的區別
外力作用和內力作用的區別主要是能量來源不同。
內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釋放的能量。內力作用包括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內力作用使地表面變得起伏不平。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能,其次還有重力能。外力作用包括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岩作用。外力作用使地表面趨於平坦。
⑵ 外力地質作用小結
外力地質作用的能源主要是來自地球以外,如太陽輻射能、日月引力能和生物能等,另外還有一部分內能同時起作用,如地球旋轉能和重力能。外能中以太陽輻射能為主。外力地質作用的作用范圍,只限於地表及其附近。
外力地質作用是由各種不同的地質外營力(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風、湖泊、冰川等)經過風化、剝蝕、搬運、沉積、成岩等作用進行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各種外力地質作用的強度和地理分布受氣候、地形、岩石性質及地殼運動等因素的控制。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往往以某種作用為主。例如,高山寒冷地區以物理風化作用、冰川作用為主。而在低濕平原區則河流縱橫、湖泊眾多,起主導作用的又要視具體條件而定:在地面植被多且岩石難溶的地區,以生物風化、物理風化和流水作用為主;在岩石易溶地區,以化學風化、地下水作用為主;在乾旱地區則以物理風化、風力作用為主,其他地質作用則是次要的。
外力地質作用不斷地雕塑著地球表面,形成各種各樣的地形、地貌,同時改造遷移地表物質,經過搬運、沉積和成岩作用形成沉積岩和沉積礦產。在構造運動作用下,沉積岩可能上升暴露在地表,重新遭受風化、剝蝕、搬運、沉積、成岩等外力地質作用,再形成新的沉積岩,不斷地構成新的旋迴。因此沉積岩是研究地殼發展歷史、恢復古地理環境的重要依據,通過對沉積岩特徵的研究還可以了解外力地質作用的發展歷史。
外力地質作用總的趨勢是由破壞(削高)到建造(補低),與內力地質作用一起永不間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圖12-11)。
圖12-11 外力地質作用過程示意圖
本章要點
1.岩石的風化剝蝕產物經過搬運、沉積而形成鬆散的沉積物,經過一定的物理、化學以及其他的變化和改造,固結形成堅硬的岩石的過程叫成岩作用。
2.成岩作用主要有:壓固脫水作用,如蛋白石變成玉髓,褐鐵礦變為赤鐵礦,石膏變為硬石膏等;膠結作用,常見的膠結物有硅質、鈣質、鐵質、粘土質、火山灰等;重結晶作用,重結晶後的岩石,孔隙減少,密度增大,岩石緻密堅硬;微生物及有機質的作用,如Fe、Mn、Cu等金屬硫化物、氫氧化物的形成就與細菌活動有一定的關系。
3.沉積物在一定的埋藏條件下,在常溫、常壓條件下由外力地質作用形成的,經過復雜的成岩作用所形成的層狀岩石,稱為沉積岩。
4.碎屑結構是沉積岩的特徵結構,也是識別沉積岩的基本標志。
5.層理是因不同時期沉積作用的性質變化,使沉積岩的顏色、礦物成分、碎屑的特徵及結構等在垂直方向上表現出的成層現象。層理是沉積岩最特徵、最基本的沉積構造。層理中各層紋相互平行者稱為水平層理,層紋傾斜者稱為斜層理,相互交錯者稱為交錯層理。
6.沉積物在水流速度和強度逐漸減弱的情況下,其碎屑顆粒粒徑由下向上就會逐漸變細,由此形成的層理為遞變層理。
7.沉積岩按成因及結構,可以分為五大類:陸源碎屑岩類、火山碎屑岩類、泥質岩類、碳酸鹽岩類及其他岩類。
8.陸源碎屑岩類根據粒徑劃分為:礫岩、砂岩、粉砂岩。泥質岩類根據固結程度劃分為頁岩、泥岩和粘土。碳酸鹽岩是由方解石和白雲石等碳酸鹽礦物組成的沉積岩,主要岩石類型為石灰岩、白雲岩,二者化學成分相近,鑒別要點是:遇冷的稀鹽酸後,前者起泡較強烈,後者微弱起泡。
10.在外力地質作用下使有用元素或有用組分聚集起來,在質量和數量上都能滿足當前開采利用要求所形成的礦床,稱為外生礦床。根據形成礦床的地質作用不同,可分為風化礦床和沉積礦床兩大類。
11.外力地質作用總的趨勢是由破壞(削高)到建造(補低),與內力地質作用一起永不間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
復習思考題
1.何謂成岩作用?每一種作用是哪種岩類的主要成岩作用?
2.沉積岩形成的五個階段包含哪些基本內容?
3.組成沉積岩的常見礦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沉積岩特有的礦物?
4.沉積岩有哪些常見的原生構造?各有何地質意義?
5.如何區分碎屑、基質、膠結物?常見的膠結物的成分有哪些?
6.外生成礦作用可以形成哪些礦產?
⑶ 地球的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各與什麼形式表現出來,各對地表產生什麼結果.
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
一般情況下,內力作用形成大的地貌類型,並控制著地球表面的基本輪廓,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流水、風力、冰川、生物的生長和活動等)對地殼表層物質不斷進行風化、剝蝕、搬運和堆積,塑造地貌的細節,使地表趨向平緩.
內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態.當一個地面隆起時,相鄰的地表就凹陷,當高山、高原遭受侵蝕時,相鄰的低地就會出現堆積.內、外力作用的對立統一、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內外力同時起作用,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某一作用占優勢,起著主導作用.
⑷ 以下地理事物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A陝西渭河谷地 B北京十三陵水庫 C雲南路南石林 D江西廬山
石林是流水侵蝕里的溶蝕作用形成的,是外力作用。
路南石林是一處有著堅硬石灰岩床的區域。它經地殼運動抬升,斷裂後,部分岩石被水溶解、沖刷而形成。
所謂岩溶地貌,也叫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受水的溶解而發生溶蝕、沉澱、崩塌、陷落、堆積等現象,而形成各種特殊的地貌——石林、石峰、石芽、溶斗、落水洞、地下河
選B??B很明顯是人工形成的啊??答案有誤吧?
⑸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有哪些
1 流水侵蝕,如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和長江三峽,虎跳峽這樣的河流峽谷和雲貴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
2 風力侵蝕,如西北戈壁的風蝕城堡和風蝕蘑菇
3 流水搬運,如黃河中的泥沙
4 風力搬運,如黃土高原和沙漠的形成
5 流水沉積,如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等河流沖擊平原
6 風力堆積,如黃土高原和沙漠的形成
7 固結作用,如沉入海底的泥沙受到壓力,固結成為石灰岩
8 冰川刨蝕,如挪威的峽灣和北美洲五大湖的形成
高中課本
⑹ 地理事物.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A.科羅拉多大峽谷
科羅拉多大峽谷是外力流水侵蝕作用形成。
科羅拉多河的長期沖刷,不舍晝夜地向前奔流,有時開山劈道,有時讓路迴流,在主流與支流的上游就已刻鑿出黑峽谷、峽谷地、格倫峽谷,布魯斯峽谷等19個峽谷,而最後流經亞利桑那州多岩的凱巴布高原時,更出現驚人之筆,形成了這個大峽谷奇觀,而成為這條水系所有峽谷中的「峽谷之王」。
⑺ 下列四種地理事物,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答案c
阿爾卑斯山地寬谷是u型谷,這是冰川刨蝕作用形成的,黃土高原上的溝壑是流水的侵蝕作用形成的,北美的五大湖是第四紀冰川侵蝕的結果,這些都屬外力作用;東非高原上的湖泊和火山是內力作用所成,因為東非裂谷形成了許多南北狹長,幽深的陷落地帶,這些陷落帶後積水成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