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天文地理怎樣產生春天由來
我國古代天文學從原始社會就開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紀的帝堯時代,就設立了專職的天文官,專門從事"觀象授時"。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描繪了光芒四射的太陽形象,進而對太陽上的變化也屢有記載,描繪出太陽邊緣有大小如同彈丸、成傾斜形狀的太陽黑子。 公元16世紀前,天文學在歐洲的發展一直很緩慢,在從2世紀到16世紀的1000多年中,更是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在此期間,我國天文學得到了穩步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即:天象觀察、儀器製作和編訂歷法。長沙彗星圖
我國最早的天象觀察,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以前。無論是對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恆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陽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見天象,都有著悠久而豐富的記載,觀察仔細、??訝的程度,這些記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在我國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豐富的天文象現的記載。這表明遠在公元前14世紀時,我們祖先的天文學已很發達了。舉世公認,我國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記載。我國是歐洲文藝復興以前天文現象最精確的觀測者和記錄的最好保存者。 我國古代在創制天文儀器方面,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創造性地設計和製造了許多種精巧的觀察和測量儀器。我國最古老、最簡單的天文儀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來度量日影長短的,它最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已無從考證。 此外,西漢的落下閎改制了渾儀,這種我國古代測量天體位置的主要儀器,幾乎歷代都有改進。東漢的張衡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為動力的渾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後創制和改進了10多種天文儀器,如簡儀、高表、仰儀等。 世界天文史學界公認,我國對哈雷彗星觀測記錄久遠、詳盡,無哪個國家可比。我國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記載,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從那時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歸了30次,我國都有記錄。197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的一座漢朝古墓內發現了一幅精緻的彗星圖,圖上除彗星之外,還繪有雲、氣、月掩星和恆星。天文史學家對這幅古圖做了考釋研究後,稱之為《天文氣象雜占》,認為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圖。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對各種形態的彗星進行了認真的觀測,不僅畫出了三尾彗、四尾彗,還似乎窺視到今天用大望遠鏡也很難見到的彗核,這足以說明中國古代的天象觀測是何等的精細入微。登封觀星台
古人勤奮觀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變化,主要目的是通過觀察這類天象,掌握他們的規律性,用來確定四季,編制歷法,為生產和生活服務。我國古代歷法不僅包括節氣的推算、每月的日數的分配、月和閏月的安排等,還包括許多天文學的內容,如日月食發生時刻和可見情況的計算和預報,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預報等。一方面說明我國古代對天文學和天文現象的重視,同時,這類天文現象也是用來驗證歷法准確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測定回歸年的長度是歷法的基礎。我國古代歷法特別重視冬至這個節氣,准確測定連續兩次冬至的時刻,它們之間的時間間隔,就是一個回歸年。 根據觀測結果,我國古代上百次地改進了歷法。郭守敬於公元1280年編訂的《授時歷》來說,通過三年多的兩百次測量,經過計算,採用365.2425日作為一個回歸年的長度。這個數值與現今世界上通用的公歷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夠測算得那麼精密,實在是很了不起,比歐洲的格里高列歷早了300年.
我國的祖先還生活在茹毛飲血的時代時,就已經懂得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時間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陽周而復始的東升西落運動,使人類形成了最基本的時間概念— 「日」,產生了"天"這個最基本的時間單位。大約在商代,古人已經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後、下午、黃昏和夜晚這種粗略劃分一天的時間概念。計時儀器漏壺發明後,人們通常採用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後,「晝長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後,「晝短四十刻,夜長六十科」;春分、秋分前後,則晝夜各五十刻。盡管白天、黑夜的長短不一樣,但晝夜的總長是不變的,都是每天一百刻。甲骨文干支表
包括天文學在內的現代自然科學的極大發展,最早是從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文藝復興時期大致從14世紀到16世紀,大體相當於我國明初到萬曆年間。我國天文史學家認為,這200年間,我國天文學的主要進展至少可以列舉以下幾項:翻譯阿拉伯和歐洲的天文學事記;從公元1405-1432年的20多年間,鄭和率領艦隊幾次出國,船隻在遠洋航行中利用「牽星術」定向定位,為發展航海天文學做出了貢獻;對一些特殊天象做了比較仔細的觀察,譬如,1572年的"閣道客星"和1604年的「尾分客星」,這是兩顆難得的超新星。 我國古代觀測天象的台址名稱很多,如靈台、瞻星台、司天台、觀星台和觀象台等。現今保存最完好的就是河南登封觀星台和北京古觀象台。 我國還有不少太陽黑子記錄,如公元前約140年成書的《淮南子》中說:「日中有 烏。」公元前165年的一次記載中說:「日中有王字。」 戰國時期的一次記錄描述為「日中有立人之像」。更早的觀察和記錄,可以上溯到甲骨文字中有關太陽黑子的記載,離現在已有3000多年。從公元前28年到明代末年的1600多年當中,我國共有100多次翔實可靠的太陽黑子記錄,這些記錄不僅有確切日期,而且對黑子的形狀、大小、位置乃至分裂、變化等,也都有很詳細和認真的描述。這是我國和世界人民一份十分寶貴的科學遺產,對研究太陽物理和太陽的活動規律,以及地球上的氣候變遷等,是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世界天文史學界公認,我國對哈雷彗星觀測記錄久遠、詳盡,無哪個國家可比。《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國學者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從那時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歸了30次,我國史籍和地方誌中都有記錄。實際上,我國還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記錄。我國已故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在晚年考證了《淮南子·兵略訓》中"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這段文字,認為當時出現的這顆彗星也是哈雷彗星。他計算了近四千年哈雷彗星的軌道,並從其他相互印證的史料中肯定了武五伐紂的確切年代應為公元前1056年,這樣又把我國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的年代往前推了800多年。 我國古代對著名的流星雨,如天琴座、英仙座、獅子座等流星雨,各有好多次記錄,光是天琴座流星雨至少就有10次,英仙座的至少也有12次。獅子座流星雨由於1833年的盛大"表演"而特別出名。從公元902~1833年,我國以及歐洲和阿拉伯等國家,總共記錄了13次獅子座流星雨的出現,其中我國佔7次,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931年10月21日,是世界上的第二次紀事。從公元前7世紀算起,我國古代至少有180次以上的這類流星雨紀事。(來自於網路)
② 從地理的角度解釋春天的到來
比如北半球的春天,春天的時候太陽的直射線會從赤道向北半球移動。要是向南的,就相反了
春天又稱春季,是一年中的第一個季節,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在北半球為公歷3——5月份,而在南半球則從9——11月,如澳大利亞。氣候學上以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在10℃以上為春季的開始。春天氣候溫暖適中,中國內陸大部分地區少雨,萬物生機萌發,氣候多變,乍暖還寒。
③ 由於什麼原因造成我國的春天各不相同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造成我國春天各不同的自然地理的差異主要是氣候和地貌。
氣候主要是氣溫和降水,表現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
從而進一步影響植被和河流的水文特點。
由於地形的差異,中國三級階梯分布。青藏高原的高原氣候區,河流的走向,高原和盆地相間發布,平原和丘陵廣布,對氣候,河流水文特點,植被都有直接和間接影響。另外人類的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地區的氣候有一定的影響。
④ 中國南北方春節習俗與地理位置關系
南方春節吃湯圓,北方吃餃子。因為南方種水稻,湯圓是糯米做的。北方種小麥,餃子是面做的。
過去無論南方北方,春節期間都貼窗花。現在南方只結婚時才貼,春節一般不貼了。北方貼窗花還盛行,在河北豐寧,春節期間若誰家未貼窗花,人們就會猜測這個家庭是否有什麼事情發生,可見北方對窗花的重視程度。
葫蘆絕對是北方人過年的「寵兒」,什麼冰糖葫蘆、西葫蘆水餃、黃金葫蘆包,因葫蘆寓意福氣,除了吃外,北方人也喜歡把玩和佩戴葫蘆擺件。南方人則比較鍾情於大桔,好多家庭、商店都會購買大桔擺放,不僅是因為大桔色彩艷麗,能增加過年的喜慶氣氛,同時在粵語中「大吉」與「大桔」發音相同,有大吉大利的寓意。
⑤ 地理知識,一年裡為什麼會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
地球繞太陽公轉,同時地球的自轉軸有一個23度27分的傾角。當北半球接受太陽光的直射而處在盛夏時,南半球則面對太陽光的斜照而正值隆冬。北半球的春天又對應著南半球的秋天,兩半球得到了同樣多的陽光。這便是四季的由來!!!
在世界各地,不但有晝夜交替現象,而且有四季變化現象,並且南北半球的四季變化剛好相反。當我們這里正是夏日炎炎、揮汗如雨的季節,而南半球卻處在寒風凜冽、大雪紛飛的情況哩!
為什麼地球上會有四季交替變化現象呢?
四季的形成是因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結果。地球一直不斷自西向東自轉,與此同時又繞太陽公轉。而地球公轉的軌道又是一個橢圓的形狀,太陽始終位於一個焦點上。地球在不斷公轉的過程中,地軸與公轉軌道始終會保持66°34′的交角,即地球始終是斜著身子繞太陽公轉。因為地球公轉的原因,致使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發生變化。
到了每年6月22日前後,地球就是位於遠日點。太陽會直射北回歸線,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與此同時北半球得到的熱量最高,白晝最長,而且氣候也炎熱,屬於北半球的夏季,但南半球正處於寒冷的冬季。
此後因為繼續在公轉軌道上不停運行,太陽的直射點便會南移。到了9月23日左右,太陽就會直射赤道,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秋分日。現在南半球以及北半球得到的太陽熱量都相等,晝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地球繼續不斷運轉,到12月22日左右,地球開始位於近日點,太陽便直射南回歸線。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而此時北半球得到的熱量為最少,且白晝時間最短,氣候也相當寒冷,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剛好是夏季。
太陽直射點北返以後,在3月21日左右,太陽再次直接射向赤道,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春分日。這個時候,是北半球的春季,而南半球卻是秋季。地球像這樣以一年為周期繞太陽不停運轉,從而產生了四季的更替。
⑥ 春天的意義
五九六九,河邊看柳。那意味著春天來了。春天往往在人們不知不覺中,悄無聲息地光臨河畔,光臨枝頭——有水的地方春天總是最先光顧,要不然怎麼說「春江水暖鴨先知」呢。事實上,人們很少——不願意或者沒有閑暇來靜心地觀察身邊的變化。
春天真的來了!
最先告訴我春天來了的是一隻鳥。它長年累月地與我們家相伴。它長得非常像麻雀,但比麻雀大得多。我很想知道它叫什麼,查了一些工具書沒有結果,我的潛意識里一直將它當做大麻雀。
大麻雀很孤獨,向來是獨往獨來的。天冷時,它就縮著脖子,蹲在瓦楞上,閉著眼睛,背朝太陽,一動不動,似一尊雕塑;可前幾天,它開始活動了,身體徐徐地舒展開來,恰似宣紙上的墨緩緩地洇染著,稍不留意就是一大片,特別是那灰中見黃的翅膀還時不時地撲楞著,甚至張開翅膀在瓦楞上疾走,那些零落的羽毛和枯葉紛紛揚揚;這兩天,我發現它已經在瓦楞上呆不住了,很沖動地朝著遠方飛翔,很久很久才回來。所以,我知道春天真的來了。真正的春天並非是日歷上標出的日子,而是身體上的感受,當然包括人、動物,還有植物,還有水——我這個順序正好排反了。
我時常在想,春天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它的美好讓許多人為它歌唱,為它付出,心甘情願。這世界上的贊美詩要算獻給春天的最多了,這並不奇怪,很正常。
在寒冷的冬天敞開胸懷,不知不覺,而寒風早已夾雜了春的信息。春天和冬天之間並沒有涇渭分明的界線,有時春天比冬天還要寒冷。我時常想起「春寒料峭」這個成語,足以證明春天的寒冷是比較多的。
在春天,我們總是在送別親人、朋友,他們像樹頭上的鳥雀,吵吵鬧鬧的要遠去。剛過完春節,我的弟弟和鄉親們就要遠走他鄉了,為了生存和生活。而冬天,我們總是早早地站在大路上或村口或街道的盡頭,盼著親人回家。眺望親人在回家的路上奔跑,那些越發感受到的溫暖離我們的親人和朋友越來越近了。我們早早地生起了爐火,把最熱烈的炭火燒到熾烈,我們的親人就已然坐在了我們的身旁。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有送別,就有等待。
春天餞行,冬天圍爐。一年四季,我最喜歡的不是春天,而是秋季或者是冬天。春天雖好,卻容易生病。我喜歡秋高氣爽,身體輕盈,肌肉清晰,脈絡分明,沒有多餘的贅肉,有一種透明感;我喜歡冬天生著炭火讀古書,偶爾望一眼窗外飄飛的雪花,彷彿嘴裡含著甜飴。
有人喜歡春天的絢麗多彩,萬紫千紅,而我卻陶醉秋天的田野,一望無際,收獲之後的那種彌漫著五穀的馨香,還有像火把一樣的漫山紅葉,哪怕就是黃葉、枯葉,也是詩意的,浪漫的,來路明晰,去路光明。
但這些並不否定我還是盼望著春天快點來,因為春天到了,秋天的步伐也就快了,雪花離我們也就更近了。
先來一句,一年之計在於春。這是土得掉渣的農諺。不知道的很少。有沒有不知道的,我敢說有。在哪兒,熱帶,赤道附近沒有四季變化的地方。
春天是個地理或者氣象學上的概念,太陽的運動產生了四季。它一年當中在南北回歸線來回運動。轉到北面,我們的春天來了,轉到南面,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還有太平洋小國,南美一些國家的夏天也來了。
生在四季分明的地方是個幸運,可以享受四個季節的變化,雖然春秋短,冬夏長,可哪有絕對的事啊。我對只有一個季節的國度感到可惜,如果可能,我送它一片春天,或者秋天,因為這兩個季節最燦爛。
春天一切都在萌芽,冬天枯萎的東西,現在乎乎地長起來。氣溫升高,花也開了,草也綠了。最先感知春天的是動物。早春剛開始,它就在枝頭鳴叫。它在叫什麼呢?叫春。接著另一撥歌唱與追逐開始。鳥,開始原始的求偶過程。所謂「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原詩說得是靜,這里是說一種情況的改變,引發了另一種行為。
再說植物吧,不管是梅花、杏花也好,玉蘭、紅葉李也好。它們實際上是在完成一個繁殖過程,從開花、長苞,到花落形成籽苞,最後到秋天結出果實,產生了新的一代。他們則消失,或者更新了。
可惜我對天文不懂,如果會一點的話,春天也許與星象也有些關系吧。
普通人理解春的意義絕大部分在於經歷了嚴冬,終於來到了溫暖時刻。穿了幾個月的防寒服可以脫掉,換上新裝。暖氣片周圍可以打掃,閥門可以暫時休息,等待漫長冬季的到來。至於人有沒有類似動物或者植物的行為或者想法,我說不好,大概是因人而異。人是哺乳類動物,繁殖並不受季節的限制。
想想春天帶來結果,至少明白春天在創造新的物候,一個新的生命誕生,一朵花開了。春天的象徵意義不是別的,是改變,或者創造。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⑦ 什麼代表春天
春天的象徵意義
首先來一句,一年之計在於春。這是土得掉渣的農諺。不知道的很少。有沒有不知道的,我敢說有。在哪兒,熱帶,赤道附近沒有四季變化的地方。
春天是個地理或者氣象學上的概念,太陽的運動產生了四季。它一年當中在南北回歸線來回運動。轉到北面,我們的春天來了,轉到南面,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還有太平洋小國,南美一些國家的夏天也來了。
生在四季分明的地方是個幸運,可以享受四個季節的變化,雖然春秋短,冬夏長,可哪有絕對的事啊。我對只有一個季節的國度感到可惜,如果可能,我送它一片春天,或者秋天,因為這兩個季節最燦爛。
春天一切都在萌芽,冬天枯萎的東西,現在乎乎地長起來。氣溫升高,花也開了,草也綠了。最先感知春天的是動物。早春剛開始,它就在枝頭鳴叫。它在叫什麼呢?叫春。接著另一撥歌唱與追逐開始。鳥,開始原始的求偶過程。所謂「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原詩說得是靜,這里是說一種情況的改變,引發了另一種行為。
再說植物吧,不管是梅花、杏花也好,玉蘭、紅葉李也好。它們實際上是在完成一個繁殖過程,從開花、長苞,到花落形成籽苞,最後到秋天結出果實,產生了新的一代。他們則消失,或者更新了。
可惜我對天文不懂,如果會一點的話,春天也許與星象也有些關系吧。
普通人理解春的意義絕大部分在於經歷了嚴冬,終於來到了溫暖時刻。穿了幾個月的防寒服可以脫掉,換上新裝。暖氣片周圍可以打掃,閥門可以暫時休息,等待漫長冬季的到來。至於人有沒有類似動物或者植物的行為或者想法,我說不好,大概是因人而異。人是哺乳類動物,繁殖並不受季節的限制。
想想春天帶來結果,至少明白春天在創造新的物候,一個新的生命誕生,一朵花開了。春天的象徵意義不是別的,是改變,或者創造。
⑧ 東風為什麼是春天的象徵 那為什麼要用東風 不用別的比喻 和地理 自然有關嗎
東風象徵春天與節氣有關,
因為東風只在春天裡刮,東風從海洋而來,帶來豐沛的水汽,帶來春雨瀟瀟,東風使萬物復甦,使春天更加春意盎然,所以常常用東風來象徵著春天。
另外,一年四季每個季節里的風向都不一樣;
春天刮東風
夏天刮南風
秋天刮西風
冬天刮北風
除東風以後,其餘每個季節也可以用風向來指代,比如:
西風代表秋天,南風代表夏天,北風代表冬天
東風代表希望,南風代表溫暖,西風代表蕭條,北風代表寒冷。
⑨ 為什麼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這四季含有什麼意義呢
季節變化首先是一種天文現象,然後是氣候現象。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通常所講的季節一般指四季。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及地球公轉時北端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這樣,隨著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就南北移動,結果引起了冬季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在不同的季節得到的太陽光熱不同,產生了四季的更替。
所謂春夏秋冬,嚴格地說只是南、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帶出現的現象。四季的劃分 春夏秋冬四季,對於人類生產和生活至關重要,劃分依據不同,四季的長短、起止時間也不一樣,四季大致有以下幾種劃分方法。
1.天文四季 這是以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為依據劃分的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晝最
長,太陽高度最大的季節,冬季則相反,春秋兩季是過渡季節。 不甚考慮實際氣候的寒暑情況。2.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 以「四立」分別為四季之首,符合天文條件,但同樣與實際氣候情況差別較大。
3.西方國家的四季 習慣上以「兩分」「兩至」為四季之首,是以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為依據劃分的,在一些地區與實際氣候基本一致。時間上比我國傳統四季推遲約一個半月。 4.氣候統計學的四季 按陽歷的月份,把3~5月定為春季;6~8月定為夏季;9~11月定為秋季;12~2月定為冬季。
比較接近西方國家的四季。5.候溫四季 為了使春夏秋冬四季與「桃花開,蟬始鳴,雁南飛,冰霜凝」等物候現象和諧一致,氣象部門就以實際氣溫作為四季劃分的依據。 四季的地理分布1.熱帶雨林氣候帶,全年皆夏,年平均氣溫在28℃左右。
2.熱帶草原氣候帶,干濕季明顯交替,以北半球為例,每年11月到次年4月,信風控制,盛行熱帶大陸氣團,形成乾旱少雨的乾季;5月至10月,赤道低氣壓控制,盛行赤道氣團,形成悶熱多雨的濕季。3.熱帶季風氣候帶,一年分成旱雨兩季,每年6至9月,夏季風來臨,形成高溫多雨的雨季;10月至次年5月,冬季風來臨,降水明顯減少,形成旱季。
4.兩極地區由於緯度高,全年嚴寒,皆為冬季。5.溫帶地區四季分明,一年中春暖、夏熱、秋涼、冬冷相當分明。但由於溫帶跨緯度多,從低緯到高緯,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大,四季的長短亦有不同。
從低緯的夏長冬短逐漸過渡到高緯的冬長夏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