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高中地理梅雨結束跟什麼有關

高中地理梅雨結束跟什麼有關

發布時間:2022-07-10 15:18:17

A. 梅雨季節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科學道理

梅雨是一種自然的氣候現象,於每年的6~7月在國內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由此此時正值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而得名「梅雨」。在梅雨季節里,空氣濕度很大、氣溫高,導致衣物容易發霉,故而也有人稱之為「霉雨」。梅雨季節顧名思義就是在梅子成熟的時候下雨,為什麼叫沒有呢,其實就是在梅子成熟的時候連續陰雨,有句話叫『梅子黃時雨』,所以稱為梅雨。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梅雨這種情況呢?這就和我們上學時候學的地理有一定的關系了,影響梅雨季節形成主要有暖濕氣流影響。

梅雨對不同區域的農產品影響不同,尤其是在授粉期間的梅雨都農產品產量有極大影響。因此,個人認為梅雨弊大於利。當然,現在的農業已經不是完全靠天吃飯了。在梅雨期間,通過技術手段,做好管理。完全可以減少因為梅雨造成作物的病害或減產。



B. 江南的梅雨季節,從地理知識的角度,給個說法

梅雨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要弄清楚停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雨帶是如何造成的。為此,我們要從梅雨期間高、低空的大氣環流形勢入手,了解梅雨期的天氣過程。
(一)、梅雨期的地面形勢:
長江中下游地區處在歐亞大陸東部的中緯度,一方面受到從寒帶南下的冷空氣影響,另一方面又受到從熱帶海洋北上的暖濕空氣影響。每年從春季開始,暖濕空氣勢力逐漸加強,從海上進入大陸,先至華南地區,嗣後進一步增強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有時還可到達淮河及其以北地區。特別是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來自海洋的非常潮濕的強偏南氣流,風速達到每秒十幾米到二十米左右。當它進入我國大陸以後,就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冷暖空氣相遇,交界處形成鋒面,鋒面附近產生降水,梅雨就屬於鋒面降水的性質。
如果冷空氣勢力比較強,雲雨區將隨著冷空氣向南移動;如果暖空氣比較強,雲雨區則會隨著暖空氣向北移動。顯然,在這兩種情況下,它們都不會在一個地區停滯下來。但初夏時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一方面暖濕空氣已經相當活躍,另一方面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還有一定的力量,特別是在靠近地面的空氣層里,常有一小股、一小股的冷空氣南下。這樣,冷、暖空氣就在這個地區對峙,互相爭雄,形成一條穩定的降雨帶。這條雨帶南北只有二、三百公里,東西長卻可達二千公里左右,橫貫在長江中下游,向東一直可以伸展到日本。正是這條雨帶的影響,所以日本的梅雨也很明顯。
這條雨帶在短時間里也往往有比較小的南北擺動。當冷空氣加強時,它稍微南移;當暖空氣加強時,它又重新北抬。當這條狹窄的雨帶在南北方向做小幅度擺動時,雨帶附近的地區就會出現時晴時雨的天氣。在這條雨帶上,還不時有一個個降雨強度比較大的中心出現。在降雨中心經過的地區,常常會出現一次次大雨或暴雨。
實際上,這條降雨帶也就是冷暖空氣前鋒所形成的交界面--即氣象廣播中通常說的"鋒面"的產物。不過,這種鋒面與一般的鋒面有許多不同之處。第一,這種鋒面特別穩定。它不僅不象"冷鋒"、"暖鋒"那樣有明顯的移動,而且與一般的"靜止鋒"也不同。通常,"靜止鋒"在一個地區只能停留一、二天,多則三、四天。但是,梅雨鋒在長江流域活動的時期,卻正是東亞廣大地區大氣運動發生兩次跳躍性變化之間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時期內,冷暖空氣長時間相遇在長江中下游,並且雙方勢均力敵,各不相讓,處於拉鋸狀態。致使這條鋒面及其降雨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特別穩定,從而給長江中下游帶來了持續的陰雨天氣;第二,梅雨鋒的南北兩側冷暖空氣性質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空氣的濕度上,即南邊來自海洋上的空氣濕度較大,與北邊的乾冷空氣迥然不同。而鋒面兩側空氣在溫度方面的差異,要比其他季節的鋒面小得多,冷空氣過境之後,沒有明顯的降溫;第三,它的降雨區在南北方向上很狹窄,不象冬春季節的鋒面那樣有十分寬廣的雨區。但其降水強度,卻要比別的季節強烈得多。由於這些特點是梅雨期間所特有的,因此,氣象界把這條鋒面稱為"梅雨鋒"。
梅雨是初夏季節長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它是我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帶北移過程中在長江流域停滯的結果,梅雨結束,盛夏隨之到來。這種季節的轉變以及雨帶隨季節的移動,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氣候規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並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際變化。
前面我們講述的是正常年份梅雨形成的原因,下面我們將討論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梅雨狀況的異常。
(1) 造成早梅雨的基本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北跳提早發生,使得我國東半部主要的降雨帶突然從南嶺以南移到長江中下游。像1971年的梅雨5月26日就開始了,比正常的梅雨提前半個多月。這一年天氣的轉折變化是從熱帶地區先開始的。在5月下旬短短十天內,西北太平洋熱帶洋面上先後發生了三次台風,這些台風發生在副熱帶高壓的南側,並向西北方向移動。它的這種活動,就好象副熱帶高壓受到一個往北的推動力那樣,使這個高壓向北拾升上來,在這個變化期間,高空西風急流北移,長江中下游的梅雨也就因而突然開始。需要說明的是,副熱帶高壓的提早北跳,並不都是熱台風活動所引起的,其他的原因也可造成它的北跳提前發生。只要出現副高提前移到華南沿海穩定的局面,都會造成"早梅雨"。
(2) 遲梅雨:有的年份,初夏南支西風急流強而穩定。6月份,在對流層的中部,從我國長江流域到日本南面的西北太平洋上,一直維持著一支強勁的西風,它的存在,抑制了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北抬,使得長江中下游的雨帶久久不能建立。這樣,就造成了梅雨姍姍來遲。如1982年,長江中下游的梅雨直到7月9日才開始,就是屬於這種情況。這一年在6月20日以前,西風急流偏南,副熱帶高壓也偏南。到20日前後,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伸展在我國東南沿海的高壓脊曾經一度加強,北抬到華南沿海地區,長江中下游曾經出現過三、五天的陰雨天氣。但是,這個變化還不是季節性的轉折。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主體尚未北移,特別是南支西風還停留在北緯30度附近。在西風急流影響下,一股股冷空氣南下,副熱帶高壓不久也南退了。直到7月上旬後期,東亞上空的西風急流突然向北撤退,使副高在我國東部沿海及日本上空明顯北跳,梅雨才開始到來。
(3) 特長梅雨:特長梅雨的主要原因是"出梅"特別遲,如1954年梅雨到7月底8月初才結束。是什麼原因使得梅雨久久不能結束呢?這一年,整個北半球的大氣運動特徵有許多異常之處,從亞洲及西北太平洋這個區域來看,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第一,1954年6、7月間,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比正常年份偏南很多。尤其是7月份,對流層中部東亞沿海地區副高的脊線位置基本上沿著北緯18度,比常年平均偏南約八百公里。整整一個月的平均位置比常年出現如此大的偏差,是非常罕見的。本來"小暑"以後,長江中下游應該在副高控制下,盛行東南季風,天氣晴熱。但由於這種偏差,這一年7月在對流層下半部,暖濕的西南季風代替了東南季風,它為"梅雨鋒"停留在長江流域提供了重要條件;第二,這一年的6、7月間、有一個強大的高氣壓,長期停留在西伯利亞東部上空。它象一座大山那樣,"阻塞"在高空西風帶的通道上,使西風急流分成兩支。-支從它的北邊通過,另一支從它的南邊向東傳播,而且南邊的一支還十分穩定。前面已提到,"出梅"時,急流要移到北緯40至50度之間,而這一年7月的南支急流,卻仍然沿江淮流域伸向日本列島。在這支急流上不斷有一個個低壓槽自西向東移動,每當一次低壓槽通過時,便與副高西北方的西南氣流匯合,引起一次大到暴雨。直到8月初,這個"阻塞"高壓突然消失,急流才向北移,副高也向北跳,梅雨始告結束。上面這兩個特點雖然在1954年最為典型,但它對長梅雨的年份是有代表性的。凡是梅雨在7月下半月結束的年份,大多有這樣的特徵。這是因為進入"小暑"以後,冷空氣通常已侵襲不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只有當西伯利亞上空有強大的高壓"阻塞"在那裡,使得急流分成兩支,一支從高壓南邊通過,位置比正常年份大大偏南時,冷空氣才能影響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同樣,到那時,只有西北太平洋副高明顯偏南的年份,雨帶才能停留在長江流域。一旦這個高壓加強,控制了長江中下游,那末,就將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了。
(4) "短梅"與"空梅":"短梅"與"空梅"通常是副熱帶高壓與北方冷空氣兩者活動不協調的結果。當冷空氣活動頻繁的時候,副熱帶高壓位置很南,冷暖空氣交匯於南嶺山脈一帶。而當副高北跳到華南沿海,通常長江中下游梅雨開始的時候,高空西風急流卻很快再一次北跳,冷空氣活動就突然減弱了。它使得副熱帶高壓不久再一次北跳並控制長江流域。這樣,梅雨就很短或者不出現。但是,也有些年份,"空梅"是大氣運動狀況十分異常的結果。主要是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特別強,它北上控制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時間比常年提早了很多,而且很穩定,長時間停留在這個地區。這種"空梅"年份,往往會出現嚴重的乾旱。
(5) "倒黃梅":"倒黃梅"的出現主要是東亞上空大氣運動初夏到盛夏的季節轉變過程中發生反復所造成的。具體說來,主要是高空西風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第二次北跳以後,重新南退一段時間,這好象兩軍對陣,戰線向前推進以後,陣地沒有鞏固,又不得不暫時後撤。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東部的主要降雨帶,重新從黃淮流域移到長江中下游。過一段時間以後,高空西風急流和副熱帶高壓才真正北移穩定下來,雨帶從此北上,"倒黃梅"結束。
(6) 上面從高空西風急流、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等方面,說明了異常梅雨產生的原因。但是必須指出,梅雨異常的出現,並不是長江中下游孤立的天氣氣候現象,有些嚴重的年份,還與整個北半球以至全球范圍的大氣活動異常聯系在一起。全球范圍內大氣運動的異常與海水溫度異常變化(如厄爾尼諾、拉尼娜)、全球火山活動、太陽黑子的活動等都有相當大的關系。

我國長江中下游流傳著許多與梅雨有關的民間諺語,我們收集了其中的一部分以饗讀者。
"三九欠東風,黃梅無大雨","三九"是指陽歷1月9-17日,"黃梅"是指芒種節氣(6月6-20日)。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三九期間如沒刮過東風,或東風很少,則芒種節氣雨量也將偏少。三九的第一天與芒種節氣第一天相隔約150天左右。按150天的韻律,三九期間刮東風,隔150天左右將有一次類似的重復過程。所以三九期間刮東風與芒種節氣的降水有對應關系。
用冬季天氣特點來預報梅雨的諺語還有許多。例如"臘月里多雪,水黃梅",就是指臘月雪和梅雨存在著正相關。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諺語說,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則梅雨也偏少。這是因為天氣往往有階段性。天氣持續乾旱,常常是某一種有利於乾旱的天氣形勢相對穩定所造成的。但由於大氣處於不斷的運動中,上述相對穩定狀態總是要被破壞的,並在一定條件下向著反面轉化。
"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桃花水"指清明節氣或四月份桃花開放期間的降水。"旱黃梅"指芒種節氣梅雨偏少或梅雨開始偏遲。在長江下游地區,如果清明節或四月份桃花開放期間雨水增多,俗稱"發盡桃花水",則芒種節氣梅雨將偏少,或梅雨開始偏遲。"桃花落在泥漿里,打麥打在蓬塵里;桃花落在蓬塵里,打麥打在泥漿里",與此意思相似。桃花水偏多,常常標志著春季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比常年強盛,暖濕空氣活躍,在桃花開放的清明節氣里,就常在江南和上海地區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對峙,以致形成桃花水偏多。到了六月份芒種節氣時,副高勢力又往往更新相對減弱,或北跳慢,致使梅雨偏少或開始較晚,造成兩個時段雨量的反相關。
"春水鋪,夏水枯","鋪"是指雨水較常年偏多。諺語說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現乾旱。它和"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一樣,都是用春季的雨水來預測梅雨的。
"行得春風,必有夏雨",春風,是指偏東方向的風(東南風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諺語意思是說,春季偏東風較多的年份,則夏季梅雨一般也較多。
"小滿不滿,黃梅不管",它指明小滿與芒種節氣之間,雨水存在著正相關,即如果小滿節氣雨水偏少,則意味著芒種節氣雨水也將偏少,或黃梅偏遲。這是因為小滿節氣正值春夏之交,如果這個時期雨水偏少,反映了副高勢力較弱,位置偏南,到了芒種節氣,副高勢力一般也不會很快增強,即使有一定強度,它北緣的西南氣流也不會伸向長江下游-帶,所以芒種節氣長江下游地區雨水也將偏少。長江下游一帶也把小滿節氣里的降水稱"旱黃梅",芒種節氣的降水稱"正黃梅",夏至節氣的降水稱為"甜黃梅"。因此,芒種雨水偏少或梅雨開始偏晚(到夏至節氣才開始),都稱為"黃梅不管"。
以上這些群眾看天經驗,經當地氣象資料驗認,准確率均有70%到80%。換句話說,預報十次,將有七、八次正確。這說明,關於梅雨的諺語是可信的。

C. 梅雨和伏旱各是什麼天氣系統造成的它們的發生地區和發生時間有什麼聯系

梅雨產生於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邊緣的鋒區(可稱梅雨鋒),是極地氣團和副熱帶氣團相互作用的產物。梅雨雨帶的位置和穩定性,與副熱帶高壓的位置(脊線一般穩定在北緯20°~25°之間)和強度密切相關,還與西風帶有無利於冷空氣南下到長江流域的環流形勢有關。每年6月初,當大氣環流的形勢產生比較大的調整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跳到北緯20°以北,就開始人梅。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進一步北跳,越過北緯25°時,梅雨期結束,這時長江流域進入伏旱期。

伏旱是因為在副熱帶反氣旋長期控制下造成的。
在伏天出現的旱,稱為伏(夏)旱。 其特點是太陽輻射強烈,溫度高、濕度小,蒸發和蒸騰量大。 我國長江流域等省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下,晴熱少雨, 伏旱的發生比較頻繁,高達50%。 其他地區有些年份也出現伏(夏)旱。

春旱是因為華北地區春季升溫快,降水少因為華北的降水主要依靠來自於太平洋的東季風帶來的水汽形成降水,但東季風在春季主要影響的是華南地區,東季風還沒有影響到華北地區,所以華北地區降水少,蒸發量大,蒸發量大於降水量,並且華北地區工業發達尤其是重工業,工業發展需水量大,自然用水量也就多,華北的人口多,生活用水和農業用水,這三個用水大戶加起來,華北地區的原本就不多的水資源就更少了,這就是華北春旱形成的原因。

D. 梅雨持續時間的長短與什麼因素有關

一般會造成洪澇災害

梅雨鋒暴雨是不同尺度環流系統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特定地區的特殊天氣,大氣環流的變異性,導致各年梅雨期開始有遲有早,梅雨持續時間有長有短,有的年份,梅雨鋒特別活躍,暴雨頻繁,造成洪澇災害。

特長梅雨
1954年我國江淮流域出現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這次大水,就是由持續時間特別長的梅雨造成的。 這一年,長江中下游的梅雨開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經很多,梅雨又來得很早,6月初就開始了。天氣一直陰雨連綿,並且不時有大雨、暴雨出現,維持的時間特別長,直到八月初才"出梅"。當陰雨結束轉入盛夏天氣時、已經臨近"立秋"了。這一年整個梅雨期長達兩個月,連同五月份的春雨,則達到兩個半月以上。進入"小暑"、"大暑"以後,長江中下游本來應該是晴朗炎熱的"伏天"了,卻一直是陰雲密布難見太陽,瓢潑的大雨不時傾泄到地面上來,不少地區洪水滾滾、"寒氣"襲人。這一年長江中下游地區5月-7月三個月的雨量,一般都達到800-1000毫米,接近該地區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區,雨量多達1500-2000毫米,相當於同一地區一年半的雨量,導致洪水泛濫成災。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局部洪澇經常發生。有的可能是由於台風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別的天氣系統接連帶來的幾次暴雨造成的,但它們的持續時間不長,洪水退去比較快,影響范圍也比較小。象1954年這樣,陰雨時間達到二個多月之久,造成長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現象,是極為罕見的。這種罕見的大水、常常是與異常梅雨聯系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別長的梅雨所造成的。

E. 梅雨是什麼梅雨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初夏江淮流域一帶經常出現一段持續較長的陰沉多雨天氣。此時,器物易霉,故亦稱「霉雨」,簡稱「霉」;又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在中國史籍中記載較多。如《初學記》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等。中國歷書上向有霉雨始、終日的記載:開始之日稱為「入霉」,結束之日稱為「出霉」。芒種後第一個丙日入霉,小暑後第一個未日出霉。入霉總在6月6~15日之間,出霉總在7月8~19日之間,中國東部有一個雨期較長、雨量比較集中的明顯雨季,由大體上呈東西向的主要雨帶南北位移所造成,是東亞大氣環流在春夏之交季節轉變


梅雨

期間的特有現象。6月中旬以後,雨帶維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但由於現在的語言使用習慣語言,現在所說的梅雨並不僅僅局限於江淮流域到日本一帶,中國東部地區如福建等在梅雨季節所發生的持續不斷的降水也稱為梅雨。)

雨帶停留時間稱為「梅雨季節」,梅雨季節開始的一天稱為「入梅」,結束的一天稱為「出梅」。

此外,由於這一時段的空氣濕度很大,百物極易獲潮霉爛,故人們給梅雨起了一個別名,叫做「霉雨」。明代謝在杭的《五雜炬.天部一》記述:「江南每歲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謂之梅雨,蓋當梅子青黃時也。自徐淮而北則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明代傑出的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更明確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居住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們,幾乎每年6~7月間都會遇到一段較長時間的連續陰雨天氣,恰巧此時又是江南梅子成熟期,所以人們把這段連續的陰雨天氣稱為梅雨。

梅雨發生在春、夏之交,此時冷暖空氣勢均力敵,經常出現進退相持的局面。當它們相持在長江流域時,在江淮之間就形成了梅雨天氣。

通過繪制梅雨成因示意圖,能對梅雨的成因、地理位置以及產生的影響等均有進一步的了解。

工具與材料

弧形尺。

顏料,繪圖筆,紙等。

活動過程

1.取卡片紙(130厘米×90厘米),畫上中國輪廓圖(圖4-2-10-1)。

2.在圖上畫出北回歸線,畫出黃河、長江和珠江。

3.在圖上用紅筆勾出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位置,並用粉紅色表示副熱帶高壓范圍。

4.用深紅色箭頭表示南方暖空氣的運動方向。

5.用虛線畫出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

6.在圖上用藍筆勾出冷高壓的位置,並用淺藍色表示冷高壓范圍。

7.用藍色箭頭表示北方冷空氣運動方向。

8.在長江附近畫上准靜止鋒:向北的一半畫上紅色,向南的一半畫上藍色。

9.准靜止鋒北側的兩端用綠色表示。

10.在圖上分別標上冷高壓、冷空氣、暖空氣、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等文字說明。

說明與延伸

1.在春末夏初,冷空氣勢力雖已減弱,但仍能南下抵達長江流域。這時,南方來自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暖空氣已向北推進到長江流域。

2.由於冷高壓和副熱帶高壓區的空氣都從中心向四周流散,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北半球水平運動的物體向運動方向右側偏離),無論暖高壓流出的空氣,還是冷高壓流出的空氣,其運動方向都應畫成順時針方向。

3.梅雨是准靜止鋒形成的天氣現象,而准靜止鋒則由冷暖空氣相持形成。因此准靜止鋒的符號實際是冷鋒和暖鋒的合成:向北一側是暖鋒

4.梅雨持續時間的長短與副熱帶高壓脊線位置有很大關系。當脊線位置移到北緯20°以北,並穩定在北緯20°~25°之間時,冷暖空氣就在長江流域相遇,形成准靜止鋒和梅雨天氣。此脊線在這個位置穩定的時間越長,梅雨期就越長;反之梅雨期就短。當脊線向北移動,超過北緯25°接近北緯30°時,長江流域梅雨就結束了。因此,在示意圖上,副熱帶高壓脊線應畫在北緯20°~25°之間。

F. 高中地理 中國東部雨季與什麼有關 是鋒面雨帶 氣旋 還是季風 三者有關嗎

我國東部屬於季風區,夏季風具有溫暖濕潤的特點,帶來的水汽形成降水
氣旋是氣流的上升運動形成的,會形成對流雨
鋒面雨是冷暖氣團相遇形成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就是由於准靜止鋒造成的
總的來說,降水分三種:對流雨、地形雨和台風雨。
所以夏季東部也可能由於台風影響形成降水。

G. 高中地理江淮梅雨

梅雨的形成如下:

副熱帶高壓有一次明顯西伸北跳過程,500hPa副高脊線穩定在北緯20度至25度之間,暖濕氣流從副高邊緣輸送到江淮流域。在這種環流條件下,梅雨鋒徘徊於江淮流域,並常常伴有西南渦和切變線,在梅雨鋒上中尺度系統活躍。不僅維持了梅雨期連續性降水,而且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氣。

梅雨,是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台灣、日本中南部以及韓國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會出現持續天陰有雨的氣候現象,由於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其為「梅雨」,此時段便被稱作梅雨季節。

閱讀全文

與高中地理梅雨結束跟什麼有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