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為什麼有宇宙

地理為什麼有宇宙

發布時間:2022-07-10 17:23:38

① 學習地理為什麼學地球與宇宙

因為,地理是地球的知識,而地球是宇宙的組成部分。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 。 宇宙環境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且地球上發生的許多地理現象都與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有關。

② 為什麼會有宇宙宇宙為什麼會形成

宇宙萬物到底是怎麼來的?這是幾千年來所有哲學家、科學家思考的最多的一個問題!科學、哲學、宗教眾說紛紜,但到目前為止,好像還沒找到一個標准答案!人類只有徹底搞懂宇宙是怎麼來的!才能徹底搞懂其他一切問題!

宇宙萬物到底是怎麼來的?是天生就有的?還是從無到有的?有什麼東西是天生就有的嗎?好像沒有。但如果是從無到有的,最初什麼都沒有,後來又怎麼會有?

我認為,宇宙最初什麼都沒有,只有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是它創造出了物質。什麼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只有精神和意識看不見摸不著。也許宇宙萬物就是由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和意識創造或演變出來的。這是唯心主義哲學的核心理論,但它是目前最能說服我的宇宙理論。

我認為,宇宙先有意識後有物質,是意識創造出了物質,而不是物質創造出了意識。宇宙萬物是從「無」到「有」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如果宇宙真的是從一個「奇點」爆炸而來的,那麼這個奇點一定是「意識」創造出來的,或者說奇點就是意識。而且我覺得,不僅「人」有意識,動物、植物、細胞、細菌、精子、卵子、原子、電子。。所有物質都有意識!並且都是在「意識」的控制下運行的,所以宇宙萬物才這么有秩序有規律。

中國人從小學的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所以大部分人比較信仰唯物主義。但西方出名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基本都是唯心主義者,比如蘇格拉底、柏拉圖 、笛卡爾、馬勒伯朗士、海林克斯 萊布尼茨、黑格爾、叔本華、斯賓塞、尼采、愛迪生、達爾文、薛定諤、居里夫人、牛頓、愛因斯坦等等。他們認為科學只不過是在研究「意識」創造出的萬物之間的規律而已。現代量子力學發現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誇克」,其實跟「意識」很像,它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真實存在的東西,是它卻構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宇宙萬物。

我之所以不太認同唯物論,是因為它的很多觀點經不起推敲。比如,唯物論說,宇宙先有物質後有意識。那請問物質是從哪裡來的?比如,唯物論說,是物質創造出了意識。請問一堆雜亂的「物質」,如何創造出智聰明無比的「意識」?比如,唯物論說只有人才有意識,其他一切動物、植物、微生物、無機物都沒有意識,你信嗎?比如,唯物論說,宇宙是有邊的。那請問宇宙的外邊是什麼?比如,唯物論說,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誇克」是物質。那請問誇克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很多問題唯物主義都回答不了,而唯心主義卻能輕松回答。比如,唯心主義說,意識是宇宙的起源,物質是意識創造演變出來的,宇宙的外邊是意識,物質內部最小的粒子也是意識,意識無所不包,無處不在!

你肯定會問,那意識是什麼?我認為,「意識」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真實存在的東西,它跟我們大腦里的意識一樣。可以存在於萬物之中,也可以存在於萬物之外,無始無終,無處不在。宇宙萬物,是它創造演變出來的,也是在它的控制下運行的,它是超光速的,可以瞬間到達任何地方。你也可以把它叫做「神」、「道」、「弦」、「上帝」、「暗能量」等名稱。

宗教、哲學、科學其實並不矛盾,他們的核心都是研究宇宙萬物的起源,以及宇宙萬物之間的聯系和規律。宗教說宇宙萬物是「神」創造出來的;哲學說宇宙萬物是「意識」創造出來的;科學說宇宙萬物是由「能量」轉變而來的。他們說的其實是同一個東西,一個看不見摸不著,但真實存在的東西,只是各自的叫法說法不同而已。但我覺得這個創造宇宙萬物的東西還是叫「意識」比較准確。人類哪天徹底搞懂了意識,也許就徹底搞懂了宇宙!

你肯定又會問,「意識」如何創造出「物質」?我理解是,意識首先組成「誇克」,誇克再組成中子、質子,中子、質子再組成原子,原子再組成宇宙萬物。也就是說,組成宇宙萬物的最小粒子是意識,而不是物質!所以「誇克」用任何儀器都觀測不到,而且無法再細分下去,但它又真實存在。宇宙萬物就是由的「意識」組成的!物質的本質就是意識!物質就是意識創造出來的!

上述內容,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宇宙萬物到底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我從學生時代到參加工作二十年,從未停止過思考,因為我不想活了一輩子,都不知道宇宙是什麼。至少我要找到一個可以說服我自己的答案。我看了哲學、科學、宗教關於宇宙形成的各種理論,加上自己多年的思索和推理,慢慢形成了我對宇宙的看法和理解。也許你不一定認同我的觀點,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我對自己的觀點深信不疑,算是我的人生信仰吧。

③ 有關地理的宇宙知識

天體系統的層次:地月系→ 太陽系→ 銀河系 河外星系 → 總星系。

④ 世界是從哪裡來的世界中為什麼會有宇宙為什麼會有物質。而不是其他的什麼東西。還有時間是什麼概念

世界從生命而來 有生命就有世界 地球中有人類世界植物動物 有各種世界 世界中為什麼有宇宙 生命遍布個大星系 應該說宇宙中為什麼有世界 世界中為什麼有物質是這問嗎第三?應該說為什麼有微立 原子電子 世界各種物質的組成 這可以用人的金錢物質解釋 從一點點錢積累起 才一金錢物質 我們地球花幾十億年才一微生物啥 然後恐龍等宇宙是幾千億年 我們屬於銀河系的銀河外還有未知,就像我們這有太陽 木星這種比較大老的行星 我相信我們所謂叫的宇宙 也許還有更大的 就像國家一樣 我們好小鬼子 小宇宙好大宇宙的關系 還有黑洞內的世界 為什麼是物質而不是其他東西 。物質是由很多東西組成 就像時間是什麼概念 就是物質 時間有由空間決定 我們地球世界有古代人的積累有發明指南針 數字 啥的組成 就是說大多數宇宙物質世界定律差不多 沒看其他資料 不研究 個人理解

⑤ 為什麼會有宇宙

你好~!

本人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

這個嘛 哎 你太有才了 問這個問題

我們知道, 物質是一定存在的,這個宇宙主要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生命是物質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幾十億年前.藍色的地球開始了生命的繁衍,之後,生命以幾何級數逐年成長,直到有智慧的人類的誕生.地球上生命的發展到了一個從來未有的高度

有了生命,就有意志,有智慧,意志產生於物質,又與物質如此的不同.那麼,能不能說,宇宙也是有生命,有意志的呢

為什麼會有宇宙,為什麼會有生命,宇宙的目的是什麼,也就是生命的目的是什麼.我們一無所知.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人知道

我們的生活.有痛苦也有悲哀,最大的悲哀正是我們不知道宇宙的目的是什麼.而我們大多數人,為了形形色色的理想或夢想而忙忙碌碌,從來沒有去想過這個問題.我們為了這個肉體的慾望而一生努力.我們自豪於人類是萬物之靈.但是,我們不過是從自然界的有機分子經過漫長的歲月而發展來的一具為了滿足肉體物質的慾望而一生拼搏的機器.我們又與其它的生物有多大區別呢

誰能告訴我,苦笑.當然是沒有人了

隨著科學, 哲學的發展, 也許有一天會有答案.這個答案說不定是生命只是偶然.宇宙就是物質, 並沒有目的.
但是, 無不能生有, 有不能變無, 萬物之間總是在互相轉化.既然地球能從無生命變出有生命的人類和生物,植物來, 說明宇宙也是有生命的. 宇宙有生命也就有智慧, 有智慧的事物必然是有意志的. 宇宙的存在是為了什麼目的呢.我們的意義何在? 宇宙從何而來, 要追求達到一個什麼樣的境界呢? 我們人類應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去面前自身,去生存,去發展呢?
我暈.你以後問點簡單點的

⑥ 為什麼會有宇宙

宇宙是廣漠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彌漫物質的總稱。 宇宙是物質世界,它處於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中。《淮南子·原道訓》 註:「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萬物的總稱。千百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尋宇宙是什麼時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學家們才確信,宇宙是由大約137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大爆炸理論
現代宇宙系當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又稱大爆炸宇宙學。與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說明較多的觀 大爆炸宇宙學圖解
測事實。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我們的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歷程。在這個時期里,宇宙體系並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這一從熱到冷、從密到稀的過程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發。根據大爆炸宇宙學的觀點,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溫度極高,在100億度以上。物質密度也相當大,整個宇宙體系達到平衡。宇宙間只有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但是因為整個體系在不斷膨脹,結果溫度很快下降。當溫度降到10億度左右時,中子開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條件,它要麼發生衰變,要麼與質子結合成重氫、氦等元素;化學元素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形成的。溫度進一步下降到100萬度後,早期形成化學元素的過程結束(見元素合成理論)。宇宙間的物質主要是質子、電子、光子和一些比較輕的原子核。當溫度降到幾千度時,輻射減退,宇宙間主要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氣雲,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體系,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大爆炸模型能統一地說明以下幾個觀測事實: (1)大爆炸理論主張所有恆星都是在溫度下降後產生的,因而任何天體的年齡都應比自溫度下降至今天這一段時間為短,即應小於200億年。各種天體年齡的測量證明了這一點。 (2)觀測到河外天體有系統性的譜線紅移,而且紅移與距離大體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應來解釋,那麼紅移就是宇宙膨脹的反映。 (3)在各種不同天體上,氦豐度相當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恆星核反應機制不足以說明為什麼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據大爆炸理論,早期溫度很高,產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則可以說明這一事實。 (4)根據宇宙膨脹速度以及氦豐度等,可以具體計算宇宙每一歷史時期的溫度。大爆炸理論的創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預言,今天的宇宙已經很冷,只有絕對溫度幾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測到具有熱輻射譜的微波背景輻射,溫度約為3K。 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起源於一個單獨的無維度的點,即一個在空間和時間上都無尺度但卻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質的奇點。至少是在120~150億年以前,宇宙及空間本身由這個點爆炸形成。 目前學術界影響較大的「大爆炸宇宙論」是1927年由比利時數學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認為最初宇宙的物質集中在一個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無與倫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無數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學家伽莫夫等人,又詳細勾畫出宇宙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50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經一系列元素演化到最後形成星球、星系的整個膨脹演化過程的圖像。但是該理論存在許多使人迷惑之處。 宏觀宇宙是相對無限延伸的。「大爆炸宇宙論」關於宇宙當初僅僅是一個點,而它周圍卻是一片空白,即將人類至今還不能確定范圍也無法計算質量的宇宙壓縮在一個極小空間內的假設只是一種臆測。況且從能量與質量的正比關系考慮,一個小點無緣無故地突然爆炸成浩瀚宇宙的能量從何而來呢? 人類把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確定為衡量時間的標准——年。但宇宙中所有天體的運動速度都是不同的,在宇宙范圍,時間沒有衡量標准。譬如地球上東西南北的方向概念在宇宙范圍就沒有任何意義。既然年的概念對宇宙而言並不存在,大爆炸宇宙論又如何用年的概念去推算宇宙的確切年齡呢?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提出了星系的紅移量與星系間的距離成正比的哈勃定律,並推導出星系都 美國天文學家哈勃
在互相遠離的宇宙膨脹說。哈勃定律只是說明了距離地球越遠的星系運動速度越快--星系紅移量與星系距離呈正比關系。但他沒能發現很重要的另一點--星系紅移量與星系質量也呈正比關系。 宇宙中星系間距離非常非常遙遠,光線傳播因空間物質的吸收、阻擋會逐漸減弱,那些運動速度越快的星系就是質量越大的星系。質量大,能量輻射就強,因此我們觀察到的紅移量極大的星系,當然是質量極大的星系。這就是被稱作「類星體」的遙遠星系因質量巨大而紅移量巨大的原因。另外那些質量小、能量輻射弱的星系(除極少數距銀河系很近的星系,如大、小麥哲倫星系外)則很難觀察到,於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星系大多呈紅移。而銀河系內的恆星由於距地球近,大小恆星都能看到,所以恆星的紅移紫移數量大致相等。 導致星系紅移多紫移少的另一原因是:宇宙中的物質結構都是在一定范圍內圍繞一個中心按圓形軌跡運動的,不是像大爆炸宇宙論描述的從一個中心向四周作放射狀的直線運動。因此,從地球看到的紫移星系范圍很窄,數量極少,只能是與銀河系同一方向運動的,前方比銀河系小的星系;後方比銀河系大的星系。只有將來研製出更高分辨程度的天文觀測儀器才能看到更多的紫移星系。 宇宙中的物質分布出現不平衡時,局部物質結構會不斷發生膨脹和收縮變化,但宇宙整體結構相對平衡的狀態不會改變。僅憑從地球角度觀測到的部分(不是全部)可見星系與地球之間距離的遠近變化,不能說明宇宙整體是在膨脹或收縮。就像地球上的海洋受引力作用不斷此漲彼消的潮汐現象並不說明海水總量是在增加或減少一樣。 1994年,美國卡內基研究所的弗里德曼等人,用估計宇宙膨脹速率的辦法計算宇宙年齡時,得出一個80~120億年的年齡計算值。然而根據對恆星光譜的分析,宇宙中最古老的恆星年齡為140~160億年。恆星的年齡倒比宇宙的年齡大。 1964年,美國工程師彭齊亞斯和威爾遜探測到的微波背景輻射,是因為布滿宇宙空間的各種物質相互之間能量傳遞產生的效果。宇宙中的物質輻射是時刻存在的,3K或5K的溫度值也只是人類根據自己判斷設計的一種衡量標准。這種能量輻射現象只能說明宇宙中的物質由於引力作用,在大尺度空間整體分布的相對均勻性和星際空間里確實存在大量我們目前還觀測不到的「暗物質」。 至於大爆炸宇宙論中的氦豐度問題,氦元素原本就是宇宙中存在的僅次於氫元素的數量極豐富的原子結構,它在空間的百分比含量和其它元素的百分比含量同樣都屬於物質結構分布規律中很平常的物理現象。在宇宙大尺度范圍中,不僅氦元素的豐度相似,其餘的氫、氧……元素的豐度也都是相似的。而且,各種元素是隨不同的溫度、環境而不斷互相變換的,並不是始終保持一副面孔,所以微波背景輻射和氦豐度與宇宙的起源之間看不出有任何必然的聯系。 大爆炸宇宙論面臨的難題還有,如果宇宙無限膨脹下去,最後的結局如何呢?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指出,能量從非均勻分布到均勻分布的那種變化過程,適用於宇宙間的一切能量形式和一切事件,在任何給定物體中有一個基於其總能量與溫度之比的物理量,他把這個物理量取名為「熵」,孤立系統中的「熵」永遠趨於增大。但在宇宙中總會有高「熵」和低「熵」的區域,不可能出現絕對均勻的狀態。所以,那種認為由於「熵」水平的不斷升高而達到最大值時,宇宙就會進入一片死寂的永恆狀態,最終「熱寂」而亡的結局,是把我們現在可觀測到的一部分宇宙范圍當作整個宇宙的誤識。 說的明確一些,當宇宙膨脹到一定程度,所有星系行星會疏離,分子分解至誇克,而至更小。整個宇宙繼續膨脹,變成死寂狀態。這項預測是根據數百個A1超新星的亮度作出的。 根據天文觀測資料和物理理論描述宇宙的具體形態,星系的形態特徵對研究宇宙結構至關重要,從星系的運動規律可以推斷整個宇宙的結構形態。而星系共有的圓形旋渦結構就是整個宇宙的縮影,那些橢圓、棒旋等不同的星系形態只是因為星系年齡和觀測角度不同而產生的視覺效果。 奇妙的螺旋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物質運動形式。這種螺旋現象對於認識宇宙形態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大至旋渦星系,小至DNA分子,都是在這種螺旋線中產生。大自然並不認可筆直的形式,自然界所有物質的基本結構都是曲線運動方式的圓環形狀。從原子、分子到星球、星系直到星系團、超星系團無一例外,毋庸置疑,浩瀚的宇宙就是一個大旋渦。因此,確立一個「螺旋運動形態宇宙模型」,比那種作為所有物質總和的「宇宙」卻脫離曲線運動模式而獨辟蹊徑,以直線運動方式從一個中心向四面八方無限伸展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更能體現真實的宇宙結構形。 還有一點,大爆炸是循環的,有科學家聲稱:宇宙現在的膨脹達到極點時將又發生一場大爆炸。如同黑洞的形成過程一樣,宇宙將變成一個高密度、小體積的球體。縮小到一定程度後,將再次發生大爆炸。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宇宙的能量並沒有消亡。但是,卻沒有人能解釋,大爆炸每次循環時間、空間、分子結構等等,都是像上次一樣(幾千幾百億年以後,又有太陽系,又有地球,又有中國,又有你),還是重新排列(光憑空可以彎曲) 。
穩態理論
宇宙起源的問題有點像這個古老的問題:是先有雞呢,還是先有蛋。換句話說,就是何物創生宇宙,又是何物創生該物呢?也許宇宙,或者創生它的東西已經存在了無限久的時間,並不需要被創生。直到不久之前,科學家們還一直試圖迴避這樣的問題,覺得它們與其說是屬於科學,不如說是屬於形而上學或宗教的問題,然而,人們在過去幾年發現,科學定律甚至在宇宙的開端也是成立的。在那種情形下,宇宙可以是自足的,並由科學定律所完全確定。 關於宇宙是否並如何啟始的爭論貫穿了整個記載的歷史。基本上存在兩個思想學派。許多早期的傳統,以及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認為宇宙是相當近的過去創生的。(十七世紀時鄔謝爾主教算出宇宙誕生的日期是公元前4004年,這個數目是由把在舊約聖經中人物的年齡加起來而得到的。)承認人類在文化和技術上的明顯進化,是近代出現的支持上述思想的一個事實。我們記得那種業績的首創者或者這種技術的發展者。可以如此這般地進行論證,即我們不可能存在了那許久;因為否則的話,我們應比目前更加先進才對。事實上,聖經的創世日期和上次冰河期結束相差不多,而這似乎正是現代人類首次出現的時候。 另一方面,還有諸如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一些人,他們不喜歡宇宙有個開端的思想。他們覺得這意味著神意的干涉。他們寧願相信宇宙已經存在了並將繼續存在無限久。某種不朽的東西比某種必須被創生的東西更加完美。他們對上述有關人類進步的詰難的回答是:周期性洪水或者其他自然災難重復地使人類回到起始狀態。

⑦ 為什麼地理學上的宇宙概念與哲學上的不同

將宇宙理解成空間與時間的統一體就可以了,至於有無始終這個問題,現在的觀點都是假說,大爆炸理論也是這樣,只不過比較流行罷了,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如果信,它就是「有始」的,大爆炸奇點是「始」,之後宇宙開始膨脹,而另一方面暗物質在減緩宇宙膨脹的速度,但不能說大爆炸就一定會再次發生,時間箭頭也到了終點。我傾向於認為天文和地理學上的宇宙是有始無終的。
至於哲學的宇宙定義就是存在萬物的存在,確是無始無終的絕對而永恆的,這其實與天文學的理解並不矛盾,不同在於宇宙一詞的廣義和狹義上。

閱讀全文

與地理為什麼有宇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