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公共政策執行的有效性影響因素有哪些
公共政策執行的有效性影響因素:
1.政策方案
在影響政策執行有效性的諸多因素中,首先一個因素就是政策方案本身。這是因為,如果政策方案本身存在問題,必然給政策執行帶來困難。政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執行性等都會對政策執行的有效性產生影響。
2.政策執行主體
作為政策執行的一部分,從執行機構到個體的執行人員,乃至整個政策執行體制,都有可能對政策執行的有效性產生影響。
3.政策對象
政策最終要作用於一定的政策對象才能發揮其分配價值和調節人們行為的功能。也就是說,政策的目標能否實現,不是政策制定者一廂情願的事情,也不是政策執行者所能完全左右的,最終取決於政策對象是否順從政策。概括起來說,政策對象順從政策的原因有:利弊衡量、避免懲罰、政治社會化、政策合法化、顧全大局觀念、道德壓力、情勢變化等;不順從的原因有: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的沖突、利益沖突、同類團體的影響、輿論影響等。
4.政策執行環境
所謂政策執行環境是指政策執行過程置身其間的各種自然與社會因素的總和。自然因素如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自然地理狀況、面積大小、氣候條件等,都有可能對政策執行過程產生影響。尤其是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的突發性自然條件變化,如出現自然災害,或者科技進步等,都會帶來政策執行的新的變數,從而增加執行難度。
② 電大公共政策國內政策環境包括哪些方面
公共政策環境的構成要素及其影響第一,政治環境。公共政策的政治環境是指直接或間接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公共政策的政治制度、政治體制和政治文化等情況的總和。主要包括基本的階級狀況、政治制度、政黨制度、政治結構、政治文化、國家法律完備程度、軍事與國防狀態情況等。政治環境與公共政策之間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政治環境是公共政策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先決條件,決定和制約著公共政策的特性和功能,居主導地位,公共政策必須適應政治環境。具體說來,政治環境對公共政策的影響表現為以下幾點:(1)政治環境的現實需要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前提:也就是說,一切公共政策問題的發現、界定都來自並必然來自於政治環境;(2)政治環境的性質決定了公共政策的性質:即政治環境制約著公共政策主體的構成和行為,從而決定了公共政策系統的現實特性,政策要適應政治環境;(3)政治環境的發展變化必然導致公共政策的發展變化: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因此政治環境本身也經歷著不斷地變化,這種變化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而公共政策必須不斷調整,使自己與政治環境保持平衡。第二,經濟環境。公共政策的經濟環境是指對公共政策系統有著重要影響的各種經濟要素的總和。主要包括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由社會生產力結構、性質和生產資料所有制構成。就經濟環境與公共政策的關系來講,經濟環境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首要和根本條件。任何公共政策制定者要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方案並取得成就,必須從本國或本地區尤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具體說來:(1)經濟條件是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條件;(2)經濟實力是公共政策運行的基礎條件;(3)經濟狀況是制定公共經濟政策的主要依據。第三,自然環境。公共政策的自然環境是是指一個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勢、地形、氣候、土壤、水系、礦藏和動植物分布等自然物。它為人類社會生存提供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和創造文明的自然前提。自然環境與公共政策的關系體現在:(1)對公共政策過程的影響,自然環境與其他多種環境組成一個外部系統,對公共政策過程發生影響;(2)公共政策影響自然環境變化,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因此,人類的活動可以改善自然環境、造福於人類,又可破壞自然環境、禍害於民。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自然環境究竟會向哪個方面發展,則取決於政府是否對生態環境有科學認識,能否按客觀規律解決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在資源問題、生態環境等方面制定出科學的公共政策,形成和保持一個良性循環的自然環境,以達到公共政策與自然環境共贏。第四,國際環境。公共政策的國際環境是指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存與發展產生影響的,由國家和國際組織相互間的競爭、合作、沖突所形成的,帶有一定穩定性的世界政治、經濟、文化運行的秩序。國際環境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大系統,它的構成豐富和復雜,體現多層次、多方面的網狀結構,具有整體性、層次性、動態性和可控性等特點。現代國際環境對一個國家或地區政府公共政策的進程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國際環境影響公共政策的價值選擇;(2)國際環境影響公共政策的目標選擇;(3)國際環境影響公共政策的選擇途徑,即在既充滿機遇又潛伏危機的國際環境中,各國在制定與實施公共政策時,一方面要選擇加強國際合作的公共政策途徑,另一方面又要利用已有的國際規則,依靠實力參與競爭。公共政策環境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有國內與國際之分,也有宏觀與微觀之分,還可分為政治、經濟、自然等單一要素,只有準確認識與把握公共政策環境,才有可能制定出最優的公共政策。
③ 公共政策環境的特徵包括哪些
公共政策環境特徵是指公共政策環境在政策運行過程中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多樣性與復雜性。任何一項公共政策從制定到實施的全過程,都會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
第二,動態性與穩定性。一般說來,環境因素是不斷變化的。公共政策一旦形成並實施,就會反過來對產生它的環境發生反作用,從而引起環境的變化。但是,在一定時期和特定領域,公共政策環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這穩定性既通過這一地域的自然地理環境地穩定體現,同時又要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結構和相關制度的穩定性體現。
第三,確定性與突發性。雖然公共政策環境處於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但正如哲學里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一樣,公共政策環境的變化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從而體現出確定性。諸如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它們的數量、質量和發展變化的趨勢是決策者在事先可以預料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出乎意料的,突發的,這些往往出乎決策者的預料,尤其表現為自然因素的突發事件。
第四,交叉性與定向性。交叉性是指各環境相互發生作用作用,這就把環境看成一個系統,系統里任何一個要素發生變化都會影響到其他的要素,甚至是整個系統的。而定向性是指特定的政策環境是對特定領域或特定地區的公共政策產生最為重要和關鍵的影響作用。
第五,主觀性和客觀性。主觀性是說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本身各方面的能力與修養構成公共公共政策環境的一部分,因此使公共政策環境體現出主觀性;客觀性是指除決策者本身因素之外的一切因素構成的公共政策環境的一部分,這些因素是客觀存在的,不可認為改變的,因而使公共政策環境體現出客觀性。
④ 影響公共政策制定與執行的主要因素
一、公共政策是基於公共選擇基礎上的政策。公共選擇是和私人選擇相對應的選擇,它基於財產不能靠私人競爭在自願的雙邊契約中來配置的成本和收益不能內部化的決策。由於公共選擇不涉及雙向的付出和收益,只涉及非相互性的收益,因此容易導致塔便車、敗德、公地災難和代理人機會主義。因此,公共選擇需要有強制。
二、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制定者、執行者、實施對象、既得利益集團等,也包括下面所指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三、影響公共政策執行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類。
1、自然環境是指與政策執行系統發生密切聯系並與之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外部自然條件。自然環境主要包括地理環境、生物環境和宇宙環境。自然環境與一定的政策執行系統發生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影響著政策執行的過程及其結果,
2、社會環境通過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學、技術、道德和風俗習慣等表現為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和文化環境。
⑤ 影響公共政策執行的因素有哪些
一、公共政策是基於公共選擇基礎上的政策。公共選擇是和私人選擇相對應的選擇,它基於財產不能靠私人競爭在自願的雙邊契約中來配置的成本和收益不能內部化的決策。由於公共選擇不涉及雙向的付出和收益,只涉及非相互性的收益,因此容易導致塔便車、敗德、公地災難和代理人機會主義。因此,公共選擇需要有強制。 二、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制定者、執行者、實施對象、既得利益集團等,也包括下面所指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三、影響公共政策執行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類。 1、自然環境是指與政策執行系統發生密切聯系並與之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外部自然條件。自然環境主要包括地理環境、生物環境和宇宙環境。自然環境與一定的政策執行系統發生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影響著政策執行的過程及其結果,
⑥ 地理環境主要包括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地形地貌因素、氣候因素、河流水文因素、土壤因素、植被因素。地理環境分兩大類: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礦產資源等;社會環境包括:市場、交通、政策、政治因素、人口、技術等。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並不斷進行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推動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
⑦ 地理環境包括哪些方面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
同人類社會直接有關的地球自然環境部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一。它既區別於作為地球存在條件的宇宙空間環境和地外環境,也區別於人們周圍的社會環境和技術環境,而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這一位置上的地形、土壤、氣候、水系、礦藏、動物、植物以及其他生態條件等等,是一種社會物質前提的因素。
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的和經常的物質條件,是人們活動的場所,它為社會物質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質和能量資源,地理環境條件的優劣能夠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但是,地理環境不能對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方向起決定作用。地理環境的變化極其緩慢,而社會的發展則比較迅速,對於極不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同時存在著大體相同的社會制度,基本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同時存在著很不相同的社會制度等現象,單從地理環境方面是無法說明的。把地理環境誇大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
地理環境和人類社會是相互作用的。人類依賴於地理環境,同時又能動地改造它,使之成為人化自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以及人類征服自然的廣度和深度的不斷發展,地理環境的面貌也不斷地發生變化。地理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相統一的基礎,是社會實踐,首先是生產實踐。
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綜合體內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地理環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地理環境中這一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這一要素的變化影響到另外要素的變化。如副熱帶高氣壓帶及信風帶控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由於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因此,氣候極其乾燥。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淺或全無,物理風化強烈,風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礫漠,植被稀疏,動物則因食物不足而相當貧乏。以上各要素之間是一環扣一環,一個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當其中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時,其它要素因受其影響,相應的也會發生變化。
其次,地理環境中,這一部分會影響到另外的部分,這一部分的變化,會影響到另外部分的變化。
再次,全球大小各級自然綜合體內部,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整體的制約。自然綜合體一經形成就具有穩定性,其內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單獨改變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難的。當然,在人類強有力的影響下,地理環境也會發生局部的變化,如由於人工灌溉、沙漠地區可以出現局部綠洲;由於人為濫伐,熱帶雨林可以局部出現草原及半荒漠景觀,但一旦人類的影響停止,讓其自然發展,只要大氣環流形勢不變,最終地理環境仍然要恢復它原來的面貌。這表明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地理環境整體的制約。
⑧ 簡述公共政策與政策環境之間的關系
公共政策與政策環境的關系
公共政策是政策環境的產物,二者存在辯證統一的關系。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環境決定和制約政策,起主導作用;政策則改善和塑造環境,具有反作用。
公共政策的特徵:
1、價值相關性
與政策的價值相聯系的是其利益相關性,多數公共政策都涉及到對以利益為核心的社會價值的分配。
2、合法性
政策的合法性應該通過法定程序獲得,這種法定程序可以通過立法機關通過,或者經過得到立法機關明確授權的有關部門的認可。
3、權威性
公共政策的權威性與其合法性緊密相關,而權威性又與強制力相聯系。
主要包括:
1、政治環境
公共政策的政治環境是指直接或間接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公共政策的政治制度、政治體制和政治文化等情況的總和。主要包括基本的階級狀況、政治制度、政黨制度、政治結構、政治文化、國家法律完備程度、軍事與國防狀態情況等。
2、經濟環境
公共政策的經濟環境是指對公共政策系統有著重要影響的各種經濟要素的總和。主要包括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由社會生產力結構、性質和生產資料所有制構成。
就經濟環境與公共政策的關系來講,經濟環境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首要和根本條件。任何公共政策制定者要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方案並取得成就,必須從本國或本地區尤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
3、自然環境
公共政策的自然環境是是指一個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勢、地形、氣候、土壤、水系、礦藏和動植物分布等自然物。它為人類社會生存提供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和創造文明的自然前提。
4、國際環境
公共政策的國際環境是指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存與發展產生影響的,由國家和國際組織相互間的競爭、合作、沖突所形成的,帶有一定穩定性的世界政治、經濟、文化運行的秩序。
國際環境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大系統,它的構成豐富和復雜,體現多層次、多方面的網狀結構,具有整體性、層次性、動態性和可控性等特點。
網路——公共政策環境
網路——政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