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五大山系各屬於哪些地方
問題中的五大山系有可能指:
一、青藏高原東緣的五大山系
位於青藏高原東緣的秦嶺、岷山、邛崍、相嶺和涼山山系,被譽為全球重要的生物地理區域和生物學多樣性熱點地區。
二、台北市的五大山系
台北盆地四周羅列的山系,北起陽明山國家公園,南至二格山指南宮貓空,計有大屯山系、七星山系、五指山系、南港山系及二格山系等五大山系。
三、台灣的五大山系
中央、雪山、玉山、阿里山和海岸山系。
四、陝西省的五大山系
包括秦嶺、巴山、關山、喬山、黃龍山。
五、《山海經》里的五大山系
《山海經》分為兩大部分,其中《山經》又稱《五藏山經》是以東、南、西、北、中五大山系為主體的地理著作,五藏山經中的山川和水道與今天的地理面貌基本上都對不上號,所謂「山川道里皆不可考」。
五、山東鄒城的五大山系
昌平山、鳳凰山、連青山、嶧山、鳧山五大山系
六、帕米爾高原的五大山系
喜馬拉雅山、卡喇昆侖山、昆侖山脈、天山山脈、興都庫什山脈五大山系匯聚在此,號稱「世界屋脊」(有的說法是將吉爾特爾—蘇萊曼山脈替換了昆侖山脈)。
七、大熊貓棲息地的五大山系
四川邛崍山、岷山、大相嶺、小相嶺和陝西秦嶺等五大山系是大熊貓的主要棲息地。
八、西北地區的五大山系
分別是阿爾泰山、天山、喀喇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
九、川藏公路經過的五大山系
川藏公路東起四川成都市高升橋路口,西止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青川藏公路紀念碑,途經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地形陡峭,河谷縱橫,先後翻越巴顏喀拉山、橫斷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馬拉雅山及岡底斯山所屬的米拉山等五大山系的15座山脈。
十一、中國的五大名山
泰山、衡山、華山、恆山、嵩山
泰山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安市之北,為我國五嶽之東岳.古以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之譽.早在夏,商時代,就有72個君王來泰山會諸侯,定大位,刻石記號.
秦始皇統一中國封禪泰山後,漢代武帝,光武帝,唐代高宗,玄宗,宋代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也都相繼仿效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 歷代著名的文人學士,也都慕名相繼來此,贊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餘首.杜甫的<>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已成為流傳千古的名詩.
泰山同時又是佛,道兩教之地,因而廟宇,名勝遍布全山.因此泰山不僅有雄奇壯麗的山勢,而且有眾多的文物古跡,也是一座道教名山.山頂更有四大奇觀: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實乃一處名冠世界的文物寶庫和游覽勝地.1987年底,世界保護自然與文化資源委員會已將泰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游泰山,一般先游岱廟.岱廟位於泰安城內,南起泰安門,通天街,北抵泰山盤道,南天門的中軸線, 為歷代封建帝王到泰山封禪時舉行大典的場所.從秦,漢起歷經修建,留有很多珍稀文物.岱廟主殿天貺殿為我國三大宮殿建築之一,始建於北宋.殿內正中奉祀" 東岳泰山神"像,殿壁繪"東岳泰山神出巡"大型壁畫.東為出巡,西為返回,畫面以儀仗人物為主,場景陣勢浩大,人物生動逼真.壁畫長62米,高3.3米. 殿東漢柏院內有五株漢柏,傳為漢武帝手植.岱廟碑刻林立,由秦至清共160餘塊,多藏於漢柏院內.大殿前還有秦始皇的無字碑.院北東御座是帝王來泰山封禪時休息的地方.北廳陳列泰山部分文物.院內有秦李斯小篆<>. 岱廟實為歷史文物,詩文,繪畫,書法,雕刻藝術之綜合博物館,而碑刻藝術之書 法,可謂集我國書法藝術之大成.
登泰山有東西兩路,一般從東路上山至極頂,再回到中天門,循西路的公路下山. 東路從岱宗坊開始,至極頂共有9000米,上山蹬道計6293級石階.中天門是遊人小 憩或食宿之處,這里還有索道可直上岱頂月觀峰.
衡山
....南嶽衡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湖南省中南部.它南以衡陽回雁峰為首,北至長沙嶽麓山為足,巍峨七十二峰逶迤盤桓八百里,素有"五嶽獨秀","文明奧區"之美稱.
.... 以主峰祝融峰為中心的一百八十三平方公里的南嶽風景區薈萃了衡山的風光名勝.兩千多年前,堯,舜曾在此召令諸侯,大禹曾在此拜取治水方略,宋徽宗題書了" 天下南嶽"牌額,康熙撰寫了"重修南嶽大廟碑記".歷代名流學者李白,杜甫,韓愈,黃庭堅,朱熹,王夫之,郭沫若等留下了數以千計的吟詠;當代偉人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等也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和偉業.
....南嶽還是我國唯一佛道並存的名山,宗教文化源遠流長.有形似故宮的岳廟,有為"六朝古剎,七祖道場"的福嚴寺,還有日本曹洞宗視為祖庭的南台寺, 道家稱為二十二福地的光天觀.這里自然風光秀麗多姿,有"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水簾洞之奇";有"五龍朝聖","龍池蛙會","玉樹瓊花 ","祝融瑩光".春觀花,夏看雲,秋望日,冬賞雪,四時景色各異;麻姑仙境之幽,穿岩詩林之趣,龍鳳清溪之野,禹王山城之古,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
南嶽作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人們旅遊觀光和度假避暑的勝境.天下南嶽歡迎您的光臨.
華山
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秦,晉,豫黃河金三角交匯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扼大西北進出中原之門戶,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華山系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體構成,其歷史衍化可追溯至27億年:《山海經》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 主峰有三:南峰"落雁",為太華極頂,海拔2160.5米.又有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裡",人稱"天外三峰".雲台,玉女二峰相輔於側,36小峰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文人謂之西京王氣之所系.
恆山
恆山,又名"太恆山","元岳","常山 ".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相傳古代舜帝巡狩至恆山,封為"北嶽",為北國萬山之宗主.《白虎通義》曰:"恆者,常也.萬物伏藏於北方,有常也."《三才圖會》曰:"恆山,五嶽之北嶽也.""高三千九百丈七尺,上方有三十里.有太元之泉,神草十九種,服之可度世."《太平御覽》亦說:"北嶽有五名,一名蘭台府,二名列女宮,三名華陽台,四名紫微宮,五名太乙宮."自東北伸向西南,綿延起伏108蜂,長數百里,山勢雄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天險.主峰天峰嶺, 海拔2017米,其高度僅次於西嶽華山.但歷史上曾出現兩處,一是山西渾源的北嶽,一是河北曲陽的北嶽,明末清初才正式以渾源常山為北嶽.
道教稱此山為第五小洞天,號"太乙總玄洞天".其山神穿黑袍,乘黑龍,領仙人玉女七千人,掌管江淮河濟,虎豹走獸.山上怪石爭奇,古樹參天,留有不少道家遺跡和傳說.古有道觀廟宇18座,稱為18勝景.今尚存有北嶽廟(朝殿),會仙府,九天宮,懸空寺等十多處.還有琴棋台,出雲洞,紫芝峪等自然風景區.峭壁懸崖之上多留有古人題詠."岳頂松濤","金雞報曉","玉羊游雲","夕陽返照"等令人嚮往.
據史籍道書所載,大禹曾巡遊恆山,封道經《靈寶真文》於北嶽.《靈寶要略》曰:"夏禹登位巡狩,度弱水,登鍾山,得《靈寶真文》,封之北嶽及包山洞庭之室."後有商王女昌容,修道山中,"二百餘年,顏如二十許.能致紫草,鬻於染工,得錢以與貧病者."(《太平廣記》)至漢唐時期,眾多仙真出入恆山,修真傳道,使恆山成為道教之福地.著名者有茅盈,司馬季主, 元俗夫妻,李皎,恆岳仙人,道榮,張果老,管革,戚元符等.
茅盈為秦漢時著名方士,乃咸陽南關人.世代顯貴,且好道積德.《太元真人東岳上卿司命真君傳》謂其高祖父茅蒙,即得道"於華山之中,乘雲駕龍,白日升天, "其邑有謠曰:神仙得道茅初平,駕龍上升入太清,時下玄州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故茅盈三兄弟承其祖志,亦避世修真.茅盈年至十八, "遂棄家委親,入於恆山,讀老子《道德經》及《周易傳》,採取山術而餌服之,潛景絕崖,素挺靈岫,仰希標元,與世永違.""盈於恆山積六年,思念至道,誠感密應",感太元玉女,西城西君,龜山王母諸真降臨,授以"玉佩金鐺之道,太極元真之經"及"陰陽二景內真符","明堂元真之道".潛心修持,仙道已成. 後又點化其弟茅固,茅衷,皆得仙道圓滿.後三人皆被上清派奉祖師,尊稱"三茅真君 ".
另一位高道張果老,乃道教八仙之一.《太平廣記》謂張果老於隋唐間隱居恆山,有長生秘術,年壽數百."常乘一白驢,日行數萬里,休則重疊之, 其厚如紙,置於巾箱中,乘則以水巽之,還成驢矣."時玄宗召見,演示仙家變幻之術,不可窮紀.玄宗譽為"跡先高尚,心入妙冥",並賜號"通玄先生".後歸恆山,終老山中.果老嶺即是後人為紀念他而題名,在一塊光滑的陡石坡上,有幾個非常明顯的酷似驢蹄印和人腳印,傳說是張果老騎毛驢由此登天時留下的.
山中宮觀甚多,舊時主要有會仙府,玉皇廟,文昌廟,救苦天尊廟,葯王廟,三清殿,元帝廟,三元廟,白雲堂,望仙亭,會仙洞,北嶽廟,懸空寺等,這里介紹幾處.
在眾多景觀中,最為著名的是懸空寺.它坐落於金龍口的絕壁上,始建於北魏後期,經金,明,清三代重修,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全寺共有大小殿宇樓閣 40 多間,建造在30多米高的懸崖峭壁之上,鑿石為基,就岩起屋,形勢險峻,造型奇特.整個建築群南北長,東西窄,一字排開,高低錯落,參差有致,樓閣之間有棧道相通.驚險奇特的建築,令人嘆絕.
北嶽廟,又稱朝殿.據史籍記載,其廟始建於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2年),至唐宋,金元,時頹時興.明洪武,成化,弘治年間,多次大建,改古廟為岳神寢宮,規模宏大,包括北嶽大殿,後土夫人祠,風伯雨師廟,康太尉廟,會仙府,龍王廟,煙霞亭,潛龍亭,九華亭,碧雲亭,翠雪亭,凝翠亭,望仙亭,白雲堂及山門,石坊,祀奉北嶽諸神,坐落於主峰之下,是一座巍峨壯麗的宮殿.山門兩旁,有青龍,白虎二殿.殿前碑石林立,碑文記載著北嶽之久遠的歷史.
嵩山
嵩山,古稱外方山,崇山,嵩高山.位於河南省鄭州西南90公里的登封縣內.它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九朝古都洛陽,素有 "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嵩山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七十二峰起伏錯縱,橫卧於中州大地, 群峰矗立,層巒疊峰,東西綿延60多公里,總面積達3000平方公里.這里峻峰奇異,風光秀麗,宮觀林立,為中州地區的第一名山.其神韻主要體現在它的博大與豐腴,包容滋養世間萬物.所以,道教把中嶽神尊奉為掌管"世界土地山川陵谷,兼牛羊食啖"之事的尊神.以體現大道滋養萬物的精神.同時,它也是儒家中土之德的象徵.歷代以來,中嶽已成為儒道釋並存的名山.在道教史上,仙人浮丘公,王子縉,鬼穀子等曾在此隱居,道教高真寇謙之,司馬承禎,丘處機也曾在此修道傳教.現存中嶽廟是嵩山道教最大的建築,廟內殿宇巍峨,古柏參天,文物匯粹,瓊宮聖境之意猶然.
嵩山的歷史悠久.距今約23億年前,神州大地上發生了被地質學家稱為"嵩陽運動"的地殼劇變,逐漸形成了巨厚的高山群與地層的海下沈積;距今八億年前後, 地殼再次發生劇變,巨厚的石英砂岩開始上升, 形成了龐大的皺山系.這次運動被稱之為"中嶽運動".這以後,又在影響我國南北廣大地區的地質構造運動---"燕山運動"的作用下,褶皺山系遂逐步形成了壁立千仞的嵩山.
古時,嵩山名為"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國語·周語》稱禹之父鯀為"祟伯鯀","崇高"之名緣結於此.據東漢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定嵩山為"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
嵩山以峻極峰為界,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古時,乙太室為嵩山的主山,論及山氣勢,多就太室而言,即謂"大抵嵩山,勝在氣概".但細細觀察,兩山又各具特色.明代傅梅在《太室十二峰賦》中,對兩山曾作過如下比較:太室山"雄偉而豐",少室山"森削而秀麗";太室山"廣闊以能容",少室山"挺拔以自異". 傅梅的上述概括,是符合兩山的實際的.太室山和少室山各有三十六峰,各峰皆有名有典,如太陽,少陽,明月,玉柱,萬歲,鳳凰,懸練,卧龍,玉鏡,青童,黃蓋,獅子,雞鳴,松濤,石幔,太白,羅漢,白鹿等等.嵩頂為太室主峰,因《詩經·大雅》有"崧高維岳,峻極於天"之句,故唐宋以後,改稱嵩頂為峻極峰.
太室和少室雖為二山,但又毗連,其相接之處,就在登封縣城西北的嶺口,古稱轅轅關,為古今山交通要沖.嶺上至今還保著與之相聯系的石額題刻及古碑等.其中令人樂道的就是大禹開鑿轅口,治理洪水的動人傳說.
十一、山東省棲霞市的五大山系
棲霞境內群山起伏,丘陵連綿,有山頭2500餘座,其中海拔800米以上的2座,海拔600米以上的10座,海拔400米以上的108座,海拔300米以上的67座。由東向西,依次排列為牙山、唐山、方山、艾山、蠶山等五大山系。以東部之牙山和西北部之艾山兩大山系構成境內地形脊背,素有「膠東屋脊」之稱。
❷ 黃龍景區屬於喜馬拉雅山脈嗎
黃龍不屬於喜馬拉雅山脈,而是屬於岷山山脈。
❸ 黃龍海拔多少
黃龍最高海拔是3900米。
高原反應是人到達一定海拔高度後,身體為適應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氣壓差、含氧量少、空氣乾燥等的變化,而產生的自然生理反應,海拔高度一般達到2700米左右時,就會有高原反應。高原反應的症狀一般表現為:頭痛、氣短、胸悶、厭食、微燒、頭昏、乏力等。部分人因含氧量少而出現:嘴唇和指尖發紫、嗜睡、精神亢奮、睡不著覺等不同的表現。部分人因空氣乾燥而出現:皮膚粗糙、嘴唇乾裂、鼻孔出血或積血塊等。
如何避免或減輕高原反應?
大部分人初到高原,都有或輕或重的高原反應,一般什麼樣的人會有高原反應沒有規律可循,避免或減輕高原反應的最好方法是保持良好的心態面對它,許多的反應症狀都是心理作用或有心理作用而引起的,比如:對高原有恐懼心理,缺乏思想准備和戰勝高原決心的人,出現高原反應的機會就多。建議初到高原地區,不可疾速行走,更不能跑步或奔跑,也不能做體力勞動,不可暴飲暴食,以免加重消化器官負擔,不要飲酒和吸煙,多食蔬菜和水果等富有維他命的食品,適量飲水,注意保暖,少洗澡以避免受涼感冒和耗體力。不要一開始就吸氧,盡量要自身適應它,否則,你可能在高原永遠都離不開吸氧了(依賴性非常強)。
可服用一些緩解高原反應的葯品:高原紅景天(至少提前10天服用)、高原安、西洋參含片、諾迪康膠囊(對緩解極度疲勞很有用)、百服寧(控制高原反應引起的頭痛)、西洋參(對緩解極度疲勞很有用)、速效救心丸(不可多服)、丹參丸(治療心血管)、葡萄糖液(一盒五支的那種,出現高原反應的症狀時服用有一定的療效)等等,對於高原適應力強的人,一般高原反應症狀在1-2天內可以消除,適應力弱的需3-7天。如果您能適應酥油茶的味道,您也可以多喝一些酥油茶,對緩解高原反應也有一定的作用。
❹ 黃龍山在江西什麼地方
修水縣白嶺鎮黃龍山地處修河發源地的白嶺鎮,伴隨著雄偉挺拔的黃龍山而聞名遐邇。立足幕阜山頂峰黃龍山上的「鯉魚朝天」,極目遠眺,湘、鄂、贛三省盡收眼底。這里山清水秀,風光宜人,有多處名勝古跡,令遊客流連忘返,自然風景秀麗,系幕阜山脈的主峰,以山雄、景奇、木豐、水美的自然景觀而著稱,被譽為「江西的香格里拉」,同時其歷史底蘊厚重,影響深遠。黃龍山是幾百萬年前劇烈的地殼運動的產物,屬褶皺斷塊山。黃龍山自古未遭人為破壞,至今一派原生態、純自然的原始風光,自然景觀大小難以勝數,黃庭堅、蘇東坡等歷代達人賢士題詩賦句,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詩章石刻,又為其增添了濃郁的人文氣息和厚重的歷史內涵。景區內曾被歷朝三次封賜的祖庭黃龍寺至今猶存,香火興旺。南宋慧南(詳見《中國名人大辭典》)大師開創黃龍一宗,使黃龍寺成為宋代江西四大叢林之一,中國禪宗七宗之一黃龍宗的發源地,舉世聞名。從隋朝開始一直成為宗教與佛教活動的重要場所。深受黃龍宗影響的日本佛教界,經常專門派人前來拜謁黃龍祖庭。黃龍山蘊藏豐富的常年不低於70ºC的溫泉,具有很好的葯用功效。為方便遊客,景區建有多處風格別樣的休閑避暑山莊和溫泉洗浴場所,是人們休閑度假的理想之選。每年3月舉辦的黃龍山登山節和黃龍寺特定的佛事節慶活動都會吸引大量遊客。景區內主要景觀有:龍王峰、龍湫池、試劍石、鳴水瀑布、黃龍寺摩崖石刻、劉磐墓、犀牛望月、石田三畝、泰清溫泉、玉皇殿、石龜問松、八卦石、鯉魚朝天等40多處。
❺ 黃龍地區的特徵是什麼
黃龍地區地貌總體特徵是山雄峽峻。其特點是,角峰如林,刃脊縱橫;峽谷深切,崖壁陡峭;枝狀江源,南直北曲。黃龍高程范圍在海拔1700~5588米,一般峰谷相對高差千米以上,3700~4000米以上多為冰蝕地貌,氣勢磅礴,雄偉壯觀。黃龍多喀斯特峽谷,空間多變,崖峰峻峭,水景豐富,植被繁茂。依谷底形態分,有丹雲喀斯特溪峽,扎尕鈣華森林峽和二道海鈣華疊湖峽等數種。黃龍境內涪江江源為一主幹東西樹枝狀水系,上遊河床寬平,下游峽谷深曲,南側支流平直排列,北側支流陡曲排列,形成上寬下深、南直北曲的獨特江源風貌。
黃龍在空間位置上處於單元間的交接部位。構造上它處在揚子准台地、松潘一甘孜褶皺系與秦嶺地槽招皺系三個大地構造單元的結合部,地貌上屬中國第二地貌階梯坎前位,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與四川盆地西部山區交接帶。風景區內,又為東西向雪山斷裂,虎牙斷裂和南北向岷山斷裂,扎尕山斷裂,交叉切錯,而且黃龍本部與牟尼溝景區在岩性、層序、沉積等古地理條件和地層構造、構造形跡上均有較大差異。
黃龍風景區屬高原溫帶亞寒帶季風氣候類型。氣候特點是:濕潤寒冷,
一年中冬季漫 長,夏無幾日,春秋相連。年平均氣溫7℃,日照充足,早晚霧多,雨量多集中在每年五月至八月。 黃龍風景區年平均氣溫為5-7℃,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17℃,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3℃。每年4-11月為游覽黃龍的最佳時間。
❻ 湖北省黃龍山風景區的地理位置及氣侯特點
黃龍山,位於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交界的地方,具體位於湖南省平江縣石牛寨鎮、湖北省通城縣麥市鎮和江西省修水縣白嶺鎮境內。是湘鄂贛三省的天然屏障和自然分水嶺
氣候獨特,南承暖氣、北禦寒流,冬春之交,南有山花盛開,北有冰凌積雪,「澗深春積雪,岩幽夏無暑」,實為天然避暑勝地。
❼ 黃龍風景區位於什麼地方
黃龍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
黃龍風景區(HuanglongScenic Area)位於四川省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境內的岷山山脈南段,屬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風景區范圍為東經103°25′59″~104°8′45″,北緯32°30′53″~32°54′17″。
總面積700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為640平方千米,是中國唯一保護完好的高原濕地,與九寨溝相距100千米。最高峰岷山主峰雪寶峰,海拔5588米,終年積雪,是中國存有現代冰川的最東點。
(7)黃龍山屬什麼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開發建設
1982年10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審定黃龍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2年12月,黃龍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97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
2001年2月,取得「綠色環球21」證書,黃龍已成為擁有三項桂冠的世界級風景名勝區。
❽ 黃龍風景名勝區的地理環境
黃龍風景區(HuanglongScenic Area)位於四川省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境內的岷山山脈南段,屬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風景區范圍為東經103°25′59″~104°8′45″,北緯32°30′53″~32°54′17″。最高峰岷山主峰雪寶峰,海拔5588米,終年積雪,是中國存有現代冰川的最東點。總面積700平方千米,外圍保護地帶面積為640平方千米。
黃龍地區地貌總體特徵是山雄峽峻。其特點是,角峰如林,刃脊縱橫;峽谷深切,崖壁陡峭;枝狀江源,南直北曲。黃龍高程范圍在海拔1700~5588米,一般峰谷相對高差千米以上,3700~4000米以上多為冰蝕地貌,氣勢磅礴,雄偉壯觀。黃龍多喀斯特峽谷,空間多變,崖峰峻峭,水景豐富,植被繁茂。依谷底形態分,有丹雲喀斯特溪峽,扎尕鈣華森林峽和二道海鈣華疊湖峽等數種。黃龍境內涪江江源為一主幹東西樹枝狀水系,上遊河床寬平,下游峽谷深曲,南側支流平直排列,北側支流陡曲排列,形成上寬下深、南直北曲的獨特江源風貌。
黃龍在空間位置上處於單元間的交接部位。構造上它處在揚子准台地、松潘一甘孜褶皺系與秦嶺地槽招皺系三個大地構造單元的結合部,地貌上屬中國第二地貌階梯坎前位,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與四川盆地西部山區交接帶。風景區內,又為東西向雪山斷裂,虎牙斷裂和南北向岷山斷裂,扎尕山斷裂,交叉切錯,而且黃龍本部與牟尼溝景區在岩性、層序、沉積等古地理條件和地層構造、構造形跡上均有較大差異。 黃龍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復雜多樣,生境多樣性很高。其境內自然條件優越,山體高大、河谷深切,海拔跨度大。區內生境按照動物的棲息地類型大致可分為8種。
從下到上分別為:常綠闊葉林、低山次生灌叢、針-闊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叢草甸,另外還有溪流、房屋和裸岩。一般情況下,由於常綠闊葉林生境多樣性高,食物豐富,因而哺乳動物種類最豐富。其次是低山次生灌叢,然後依次是針闊混交林、針葉林、高山灌叢草甸。在裸岩、房屋和溪流生境中種類最少。 保護區有脊椎動物24目54科221種,其中獸類6目18科56種、鳥類12目、29科156種、爬行類2目3科5種、兩棲類2目4科5種、魚類3種。國家保護動物一級有大熊貓、川金絲猴、扭角羚、雲豹、豹、綠尾虹雉、玉帶海雕;二級有小熊貓、金貓、兔猻、猞猁、水鹿、馬鹿、林麝、斑羚、岩羊、紅腹角雉、藏馬雞、藏雪雞、血雉、藍馬雞等。保護區可以作為某些野生動物的遺傳資源原地基因庫。
保護區動物特點是:珍稀種類多,屬國家一、二級保護的達23種;南北動物混雜現象明顯,因區內山脈與河谷為南北走向,夏季暖濕氣流沿河谷深入,有利於南方動物群向北、向高處分布;屬我國特有的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等以及僅分布於橫斷山脈的胸腺齒突蟾等。 據不完全統計,保護區有植物84科,1300種。具有南北種類混生的特徵。區內有國家保護植物連香樹、水青樹、四川紅杉、鐵杉、紅豆杉,還有中國特有或區內特有的植物如:雪蓮花,麥吊雲杉、厚朴、密枝圓柏、松潘杈子柏。保護區內雲杉、冷杉屬植物種類多,箭竹分布廣泛,為大熊貓棲息的良好場所。
從黃龍溝底部(海拔2000米)到山頂(海拔3800米)依次出現亞熱帶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針葉闊葉混交林、亞高山針葉林、高山灌叢草甸等。 盆景池由一組近百個水池組成,池中有池,池外套池。池堤隨樹的根莖與地勢而變,堤聯岸接,活水同源,順勢層疊;池底呈黃、白、褐、灰多種顏色,池面澄凈無塵,望若明鏡;池旁池中,到處是木石花草,翠柏盤根,山花含笑,野果繽紛。這一片絢麗的景觀,儼然天設地造的奇特盆景,使園藝師們也嘆為觀止。
這一片景觀,還有緊傍森林的明鏡倒影池、掩映於杜鵑花叢間的婆蘿彩池和擁有彩池500多個,鈣化景觀中色彩最為豐富的爭艷池。 距溝口約3.5公里,有黃龍中寺可讓遊客休息。據《松潘縣志》載:「黃龍寺,明兵馬使馬朝覲建,亦名雪山寺,相傳黃龍真人養道於此,故名。有前中後三寺,殿閣相望,各距五里。」
溝內原有前、中、後三座寺廟,前寺現僅存遺址;中寺共五殿,佔地約5100平方米,現存觀音殿及殿內十作羅漢塑像位於黃龍溝盡頭海拔3558米 地2100平方米,廟宇建築基本保存完好。相傳黃龍助禹治水有功,後人為祭祀而在此修廟立碑。另一說是因黃龍在此修道成仙而修黃龍寺。現寺內正殿塑有身披玄色道袍、神態安詳的黃龍真人座像。 二道海為牟尼溝風景區北部景段,和扎嘎瀑布僅一山之隔。二道海的名稱由來已久,據說來自在於小海子、大海子這兩個主要湖泊。《松潘縣志》中也有記載:「二道海,松潘城西,馬鞍山後,二海相連如人目。」
二道海景區為一狹長山溝,長達5公里,有棧道相連。從營區沿棧道上行,沿途可觀賞到小海子、大海子、天鵝湖、翡翠湖、犀牛湖等。個個宛如珍珠、寶石。有的藏匿於密林之中;有的袒露在藍天之下。湖水清澈透明,水面如鏡,翠林倒映水中,一派清新年湛藍的景色。夏秋季節,滿湖開滿潔白的水牽花,花海難分,極具特色。海與海之間由棧道連接,錯綜復雜座涼亭為群海添上幾分野趣。 雪寶頂,系岷山山脈主峰。海拔5588米,位於松潘縣城東50公里。
雪寶頂山終年積雪,山腰岩石嶙峋,溝壑縱橫,湖泊星羅棋布。較大的海子有108個,尤為著稱的是四海:即像明鏡般的東南圓海,勢如城郭的西南方海,形似彎月的西北半圓海,宛如金字塔倒映的東北三角海。雪寶頂山麓花草遍布,灌木叢生,松柏參天。這時生長著大量的貝母、大黃、雪蓮等名貴葯材,同時也是青羊、山鹿、獐子等珍貴動物棲息、繁衍的場所。
雪寶頂山峰的西、北、南三面是高崖峭壁,令攀登者一籌莫展;東西面雖然坡度較緩,但也使人望而興嘆。中日登山隊1999年登上了崖頂。考察後認為,這是一座在科學研究和發展體育事業等方面都有無限價值的「名山寶嶺」。 四溝景區距黃龍溝約12公里,為一條開闊的古冰川溝谷。溝口一帶為平坦開闊的洪積階地,古色古香的深山小鎮黃龍鄉即在此。 景區海拔2700—4200米,地形復雜多變,既有高聳入雲的奇峰,又有開闊的河灘地帶。原始森林和冰川,地震遺跡歷經億萬年的滄桑變遷,至今仍然保持著當時的原貌,與美麗的田園風光相映成趣。它是距黃龍溝最近,但風格完全不同的一個景區。
景區內的主要自然景觀,是第四紀冰川遺跡不口原始森林。溝源頭由奇異多姿的冰蝕地貌及近代地震災害景觀組成。那一個個突然塌陷的巨大山地台階,猛烈崛起的岩石斷層,每每令人觸目驚心。
除此之外,溝內還有高山荒漠景觀,形同高原上的「戈壁灘」。它們都是遠古時代強烈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留下的遺跡。這是愛好科學、喜歡探險的遊客的樂園。
分水嶺上為廣闊的高山草甸牧場。站在分水嶺上,可俯視九寨溝源頭多姿的冰川堰塞湖及無垠的原始森林。古時候川西北著名的「龍安馬道」就經過這里,因此溝內至今仍留有寬闊的馬道。在2009年這幾年間,遊客至此,多下車騎馬,或徒步進溝,飽覽原始森林和高山草甸牧場的自然風光。 苯教,俗稱黑教,又稱「本波教」, 因以「十」雍宗圖符為教徽,亦稱雍宗苯教。相傳約於公元前五世紀由古象雄王子辛饒·米沃且創建。苯教應當是區別於佛教的稱謂。佛教沒有傳入藏區以前,人們把施行各種儀規和念誦咒語等以使其發揮詛咒作用的人稱為苯波,而對這些活動則叫做「苯」。
苯教是植根於蕃域高原原始公社時期的一種「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有的亦稱之為原始苯教。它起源於原始先民對天地、山水、日月星辰等大自然的變化和存在有著不可思議的神秘感,對於天災,瘟疫、風雨、雷電等等現象不可理解,於是對自然物產生了敬畏和崇拜心理,逐漸演化成為一種地方區域性的宗教信仰。 黃龍景區,歷史悠久,藏、羌、回、漢民族風情多姿多彩:黃龍廟會、羌族情歌、回族暢壩等獨特的人文活動給自然奇觀更添一層神秘綺麗的光彩。 每年農歷六月十二日至十五日,便是黃龍旅遊的鼎盛時期--黃龍廟會。
相傳,六月十五是黃龍真人修道成仙之時。為了紀念黃龍助禹疏導大江之功,方圓數百里的藏、回、漢等族人民,或聚會或觀景,或祈禱吉祥,或親朋歡聚,或談情說愛。天長日久,約定俗成,便成一年一度的黃龍廟會。廟會期間,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帶上帳篷、炊具、食品等,絡繹不絕,前往黃龍。千里之遙的青海、甘肅以及綿陽、阿壩等地的藏族同胞也遠道趕來,參加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