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科院大學的研究所是事業單位、機關還是企業
是事業單位,高校和研究所都為事業單位。
中國科學院大學為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一所以研究生教育為主、科教融合為特色的創新型高等學府。
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京港大學聯盟、科技大學聯盟成員高校,國務院學位辦授權學位自主審核的20所高校之一。
國科大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於1978年,是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培養了中國的第一個理學博士、第一個工學博士、第一個女博士、第一個雙學位博士。2012年6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2014年,國科大開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蓋本、碩、博三個層次的高等教育體系。
(1)長春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是什麼單位擴展閱讀:
事業單位一般是國家設置的帶有一定的公益性質的機構,但不屬於政府機構,與公務員是不同的。根據國家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精神,事業單位不再分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差額撥款事業單位,而分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公益二類事業單位 ,目前還新興了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事業單位和社會資本舉辦事業單位,是國家不撥款的事業單位。
事業單位的明顯特徵為中心、會、所、站、隊、院、社、台、宮、館等字詞結尾,例如會計核算中心、衛生監督所、司法所、銀監會、保監會、質監站、安全生產監察大隊等。
事業單位分為參公事業單位以及一般事業單位。參公事業單位是指人員使用事業編制,參照公務員法進行管理。參公改革之後的事業單位在省公務員招考中招考,普通事業單位在事業單位招聘中招考
㈡ 中科院所有的研究所的級別是什麼
中科院的研究所相當於正廳級別。中國科學院屬於國務院主管的事業單位,按照行政體制它不應該分行政級別,如果按級別分,它屬於部長級,它下面的研究所為廳級。不過科技研究人員大都按照職稱拿工資,只有管理人員套用行政級別。
至於在研究所工作的人,不一定有編制,現在一般要博士才會有正式編制,研究生現在也很難進編制了。
(2)長春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是什麼單位擴展閱讀:
在中科院的研究所里的全體人員,包括領導和清潔工,分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事業編制;第二種是項目聘用;第三種是勞務派遣。項目聘用就等同於無事業編制的正式員工,等同於企業編制。
不過,中科院的研究所,沒有企業編制這一說,只有事業編制和項目聘用, 碩士的都是項目聘用。在中科院的各研究所,大部分人是項目聘用。現在研究所也在慢慢改革,有事業編制的人,也是需要隔幾年簽一次合同的,合同到期後,可以續簽或者走人。
至於研究所裡面的勞務派遣方式,一般是清潔工、保安等這種臨時工。
㈢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於2002年由原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和原中國科學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整合組建而成。 原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所址變遷 年代 地址 單位名稱 1958.10-1960 人民大街138號 東北師范大學地理教學樓 1960-1963 自由大路34號 吉林省體育學院(原東北師大中文樓) 1962-1964 民康路4號 吉林省科委(原中科院吉林分院電子樓) 1962-1964 西中華路6號 西中華賓館(原中科院長春地質研究所) 1964-2002.5 工農大路16號 長春地理研究所(2002.3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2002.5-至今 高新開發區高新路3195號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所址變遷 年代 地址 單位名稱 1978.6-2002.3 哈爾濱市南崗區哈平路138號 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 原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所名變更 年代 名稱 隸屬關系 1958.10-1960.8 中國科學院吉林分院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1960.9-1960.12 中國科學院吉林分院地質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1961.1-1962.10 中國科學院吉林分院地理地質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1962.11-1970.6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1970.7-1978.6 吉林省地理研究所 吉林省科技局 1978.7-2002.3 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2002.3-至今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原中國科學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所名變更 年代 名稱 隸屬關系 1978.6-2002.3 中國科學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2002.3-至今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㈣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的單位概況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哈爾濱園區)前身為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6月,2002年3月8日與原長春地理所整合成為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現有在職職工85人,其中科技人員55人,科研支撐人員10人,管理人員與後勤服務人員20人。現有博士後流動站1個,是博士、碩士研究生授予單位。2005年圓滿完成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二期創新工作,通過科學院的考核評估,順利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創新行列。
㈤ 長春地理所現任所長是誰長春地理所的主管單位是哪是否是中科院直屬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設在東北地區的綜合性地理學與農學研究機構,成立於1958年8月。2002年3月,原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和原中國科學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整合組建而成。
[現任領導] 何興元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
是中科院直屬研究所.
㈥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怎麼樣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設在東北地區的綜合性地理學、農學、生態學、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機構和人才培養基地,於2002年由原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和原中國科學院黑龍江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整合組建而成。研究所重點開展農業生態、濕地生態、遙感與地理信息、環境與區域發展等學科領域的研究,旨在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貢獻。研究所於2002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序列,2015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特色研究所序列。「十三五」期間,研究所重點開展「蘇打鹽鹼地高效治理與草地生產力提升技術」、「東北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創新和新品種培育」、「黑土地力提升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領域的研究工作,可望取得重大突破;重點培育「松嫩平原資源高效型作物生產模式研發與應用」、「三江-松嫩平原濕地水文調蓄能力與農業水資源保障」、「退化濕地恢復與人工濕地構建」、「東北農田環境影響機制及污染控制修復」、「東北農業生態環境綜合評估與空間格局優化」等研究方向。
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人才結構逐漸優化。截止2018年,東北地理所在崗職工313人。其中科研崗199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中國科學院「現有關鍵技術人才」3人,國家「97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項目首席科學家10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59人。
科研平台穩步發展。研究所構築了包括3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2個研究中心、12個野外實驗站,24個農業研究與示範基地的科學研究及技術示範體系。建立了中科院濕地生態與環境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黑土區農業生態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打造了遙感與地理信息研究中心、東北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建設了黑龍江省黑土生態重點實驗室、吉林省生態恢復與生態系統管理重點實驗室、吉林省草地畜牧重點實驗室、長白山濕地與生態吉林省聯合重點實驗室、大豆分子設計育種吉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級研究平台。建成以黑龍江三江沼澤濕地國家野外觀測站為核心、涵蓋主要濕地類型的東北濕地觀測網路,以黑龍江海倫農田國家野外觀測站為核心的東北農業監測網路,以及中科院凈月潭遙感實驗站等野外研究站。在東北地區建有中科院東遼生態農業研究與示範基地等24個示範基地。
60年的耕耘,東北地理所取得了累累的科研碩果。創建了我國濕地學科理論體系,揭示我國濕地形成與發育規律,研發退化濕地恢復和蘇打鹽鹼濕地葦-蟹/魚-稻復合生態模式。闡明了黑土演化過程與驅動機制,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開花期的最大位點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長青春期性狀的經典基因J,在國際上率先建立大豆分子設計育種理論體系和最大容量的大豆突變體庫;研發和創新集成松嫩-三江平原中低產田治理關鍵技術、蘇打鹽鹼地頂級植被快速恢復技術和大規模以稻治鹼改土增糧技術、作物高光效新型種植模式;育成東北優勢作物大豆、水稻和玉米20個新品種,其中多個品種被列為國家主推品種,「東生」系列10個大豆品種已全部獲得市場轉化,品種轉讓資金超過2000萬元;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面積累計達2.4億畝。研製機載三頻段微波輻射計,奠定了我國衛星微波遙感器研究和應用基礎;建設東北地區時空解析度最高的資源環境信息庫;主持編制吉林省、黑龍江省主體功能區劃。建所60年來,發表SCI論文2000餘篇,其中Ⅰ區和Ⅱ區SCI論文500餘篇;部分成果發表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PNAS、Plant Cell、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國際頂級期刊;濕地領域發表SCI論文數量居國內首位、全球第四;黑土領域發表SCI論文數量居國際前列。獲得國家授權專利327項,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123項。研究所共獲得科技獎勵202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第一完成單位1項),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17項。
研究生培養質量不斷提高。研究所現有地理學、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3個一級學科博士培養點和博士後流動站,5個博士學位授予專業和8個碩士學位授予專業。自1981年招生以來,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192名。有115名研究生榮獲中科院院長獎等各類冠名獎;4名博士生獲得中科院優秀博士論文獎;11名導師榮獲中科院優秀教師、朱李月華優秀導師等獎勵。在站博士後25人,在讀博士生125人、碩士生78人。
國內外合作交流不斷拓展和深入。研究所與國內優秀的科研機構、大學、創新企業聯手,建立協同創新體系和成果轉移轉化體系;與中國農科院,吉、黑兩省農科院,新疆農墾科學院等進行聯合攻關;與東北師范大學、延邊大學、吉林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開展協同創新;與吉、黑兩省各級政府,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相關創新企業共同開展成果轉讓與示範推廣。不斷拓展與世界知名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合作,與濕地國際、美國國家濕地中心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和埃迪斯科文大學、俄羅斯科學院太平洋地理研究所和水與生態問題研究所、日本北海道大學等建立了穩定的合作機制。
東北地理所建成的跨學科所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擁有國家CMA計量認證資質。主辦了《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地理科學》、《濕地科學》、《土壤與作物》4個期刊,其中《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被國際《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地理科學》被公認為國內地理學3大核心期刊之一。掛靠學術組織和學會有: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中國分會、世界黑土聯合會、中國科學院濕地研究中心、中國生態學學會濕地生態專業委員會、吉林省地理學會、吉林省遙感學會、黑龍江省黑土資源保護利用學會、黑龍江省山野菜資源保護與利用學會。
和諧奮進的創新文化支撐研究所實現跨越發展。60年來,研究所形成了以人為本、開放合作、兼容並蓄的創新文化和「團結、務實、開拓、發展」的東地精神。2004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多位科學家榮獲中國地理科學成就獎、中科院竺可楨野外工作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創新爭先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吉林省優秀共產黨員標兵、中科院優秀共產黨員等殊榮。
㈦ 中科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怎麼樣
中科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挺好的。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是從事固體地球科學研究與教育的綜合性學術機構,是中國最早批准具有碩士與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研究生招生和培養單位之一。研究所以固體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及其資源、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為主攻方向;在科研布局上基本形成了地球動力學、環境與災害、能源礦產的研究格局。
注意事項:
(一)網路購物詐騙。
犯罪分子開設虛假購物網站或淘寶店鋪,一旦事主下單購買商品,便稱系統故障需要重新激活。隨後,通過QQ發送虛假激活網址實施詐騙。
(二)低價購物詐騙。
犯罪分子通過互聯網、手機簡訊發布二手車、二手電筒腦、海關沒收的物品等轉讓信息,一旦事主與其聯系,即以「繳納定金」「交易稅手續費」等方式騙取錢財。
(三)犯罪分子在微信朋友圈以優惠、打折、海外代購等為誘餌,待買家付款後,又以「商品被海關扣下,要加繳關稅」等為由要求加付款項,一旦獲取購貨款則失去聯系。
㈧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是什麼 級別單位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考研資料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6K5eSnyZadQ2hCGXSUbstw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於1999年9月經中國科學院批准,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國地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並納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