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中地理地形圖山地丘陵那些怎麼看
在設色地形圖上顏色表示的是海拔高度,而不是地形。
海洋用藍色,
平原用綠色,
盆地按海拔高度顏色也不同,海拔低的(例如四川盆地,吐魯番盆地)是
綠色或淡綠色的。而海拔較高的盆地(例如塔里木盆地)就是淡黃色的,海拔更高一點的(例如柴達木盆地)顏色就更深,但比四周要淺(柴達木盆地
四周是青藏高原)
低山丘陵用黃色,
高山用棕褐色,
高原的顏色也更海拔高度有關,青藏高原顏色是棕色的,而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這些是黃色的。
在不同的等深線之間,用分層設色法著上深淺不同的藍色,可以用來表示海底的深度。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綠色越濃,表示地勢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勢越高;雪線以上的地區通常用白色表示。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93962.htm
B. 初一地理怎麼看地形圖 例如怎麼分辨它是丘陵還是山地什麼的.怎麼看他的等高度.跪求.
如果是分層設色地形圖(彩圖),利用圖例判斷什麼樣的顏色表示多少海拔高度,平均海拔在200米以下的是平原,一般用綠色表示;200-500米之間表示丘陵,一般是一種淡黃色;500米以上表示高原和山地,顏色較重,有點偏棕色.如果是等高線地形圖,可以直接判斷等高線上標注的數字來判斷其海拔高度,判斷標准同上.另外如果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是封閉的,若中間數字大四周數字小表示山地,右中間數字小四周數字大則表示盆地,如果等高線向數字大的方向彎曲表示山谷,如果等高線向數字小的方向彎曲表示山脊,如果有多條等高線重合就表示是個陡崖.
C. 地理的地形圖怎麼看等高線、有什麼河、在什麼板塊等,這些怎麼看啊
我給你簡單地說
地物的話直接看就行了,河流,最高點,居民區什麼都寫著,板塊在地形圖上看不到,需要地質圖或者構造圖
等高線的含義就是同一條線上的高度相等
你在等高線上畫一條直線,連接一條等高線上的兩個點,這兩個點的高度是一樣的
這條等高線中還有等高線,同樣被這條直線穿過,由數值可以知道是比你相連的那個等高線高還是低
高的話,你想像下,中間高,兩邊低那就是山脊;中間低兩邊高,那就是山谷
同樣等高線密地形就陡,變化大,疏,散則地形緩
D. 初中地理等高線地形圖都有什麼 像什麼盆地啥的都咋畫 咋辨認啊
看形狀和線上的數值
你比如說,一個等高線的同心圓,數值由內到外的增大,這個很有可能就是盆地,反之就有可能是山峰。
E. 初中地理地勢圖怎麼看
能夠表示出地勢特點的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地形剖面圖;一種是等高線地形圖。
地形剖面圖上地勢的高低一目瞭然;而且這種圖上一般都有海拔高度坐標,根據高度度數同樣非常容易看出地勢的高低。
等高線地形圖上都有等高線,等高線的標高都是海拔高度。只要你讀出每條等高線的標高度數,自然該地地勢的高低特點邊瞭然於胸了。
F. 怎樣看地形圖
地形圖(以下簡稱地圖)是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投影圖。
地形:是地貌和地物的總稱。
地貌:是地表平坦起伏的自然狀態。如山地、丘陵、平原等。
地物:是分布在地面上人工或自然的固定性物體。如江河、湖泊、道路、村莊等。
定向越野所用的地圖是由地圖比例尺、地物符號、地貌符號、指北方向線和圖例注記五大要素組成。
(一)、地圖比例尺
地圖上某線段長與相應實地水平距離之比,叫地圖比例尺。即:
地圖比例尺=圖上長:相應實地水平距離
例如,某幅地圖的圖上長1cm,相當於實地水平距離10000cm,則此幅地圖的比例尺為1:10000。
1、地圖比例尺的大小
地圖比例尺的大小通常依比值大小來衡量,比值大,比例尺就大。如1:10000就大於1:15000。
圖幅面積相等的地圖,比例尺越大,其圖幅所包括的實地范圍就越小,圖上顯示的內容就越詳細。如1:10000地圖上的1平方厘米相當於實地10000平方米,1:100000地圖上的1平方厘米相當於實地1000000平方米。
國際定聯規定,定向越野一般採用1:15000比例尺地圖,為適應特殊地形的需要,也可使用其它比例尺地圖。根據我國的現有條件,以採用1:10000比例尺地圖為宜。
2、地圖比例尺的表示形式
定向越野地圖上的比例尺,一般是用數字比式表示,如1:10000。個別地圖除用數字比式表示外,還繪有圖解比例
3、圖上量讀實地距離
(1)、用直尺量算:先用直尺量取圖上兩點長度,然後依據地圖比例尺按公式計算。
計算公式為: 實地距離=圖上長×比例尺分母
如在1:10000地圖上量取兩點長度為1.2CM,則
實地水平距離=l.2×10000=120(M)
(2)、目估法:即先估計圖上兩點長度,爾後按公式計算。
定向越野時,一般是在運動中求實地距離,主要是採用目估法。圖上距離越長,估計誤差就越大,可以採用分段目估。
圖上量取的距離,都是水平距離 ,而實地總是起伏不平的,實際距離往往大於水平距離。因此在計算實地距 離時,須將圖上量得的距離加上適當的改正數。定向越野時通常是按地貌的起伏程度,依據經驗數據改正(見表)。 地形種類 改正系數
微丘地 10%-15%
丘陵地 15%-20%
一般山地 20%-30%
計算公式為: 實地距離=水平距離+水平距離×改正系數
(二)、地物符號
地面上的各種地物在地圖上是用符號表示的,地物符號由圖形和顏色組成。
1、地物符號的分類
①依比例尺表示的符號(輪廓符號)。實地面積較大的地物,如城鎮、森林、湖泊、江河等,其符號圖形的外部輪廓是按比例尺縮繪的,在地圖上可以了解其分布形狀,依比例尺量取相應的實地長、寬和面積,輪廓線的轉折點可供運動員確定運動方向和站立點。圖1 依比例尺符號->
②半依比例尺表示的符號(線狀符號)。實地的線狀地物,如道路、溝渠、因此,電線、圍牆等,這類地物符號的長度是按比例尺縮繪的,而寬度則不是。在地圖上只能量取其長度,而不能量取寬度。線狀地物的轉彎點、交叉點同樣可供運動員確定運動方向和站立點。
<- 圖2 半依比例尺符號
③不依比例尺表示的符號(點狀符號)。實地面積很小而對定向越野運動有影響和有方位意義的獨立地物,如窯、獨立墳、獨立樹等,在地圖上,長與寬都不能依比例尺表示,只能用規定的符號。符號的定位點(即實地地物在地圖上的准確位置)規定見圖3。
在定向越野運動中,獨立地物比大面積地物和線狀地物作用更大。因為不但位置准確,而且大多數獨立地物突出地面、明顯易找,有利於運動員在運動中進行圖地對照,准確判定運動方向和確定站立點,准確判定檢查點的實地位置。
<-圖3 不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符號及定位
2、地物符號的顏色
為了提高地圖的表現能力,專用定向越野地圖採用不同顏色表示不同的地形內容,一般原則是:藍色表示水系;棕色表示地面起伏;綠色表示植被;其它內容用黑色。對於禁區或不可逾越的障礙還要用藍、黃顏色或專門符號表示。
定向越野訓練時,由於條件有限,一般使用單、雙色(地貌等高線用棕色,其它均為黑色)地圖以及單色復印圖,或者使用經過修測的單色圖。但這些單色地圖層次感差,欠清晰,使用時,主要是從符號的形狀、大小、走向以及組合規律區分符號性質。
圖4 單色地圖符號性質的區分->
①等高線與小河溝符號的區分。等高線一般是互不相交的幾條曲線組合而成,而且有一定的組合規律。而小河溝符號在起伏地段一般與等高線的合水線重合;上游終點有的與池塘符號相連,沒有與池塘符號相連的線條越來越細;而且小河溝符號有的有分叉,上面大多有小橋、涵洞等符號;從原圖復印出來的單色圖,色度比等高線深。
②等高線與大車路符號的區分。二者在關系位置上無規律,或相交,或平行。大車路一般都通過居民地。從原圖復印出來的單色圖,大車路符號色度比等高線深,且線條比基本等高線略寬。
③等高線與水塘符號的區分。兩色或單色地圖上的水塘符號內,一般繪有規律排列的網點或加繪有「塘」字,復印後網點或「塘」字仍清晰可見。如水塘符號內無網點或「塘」字時:一是可根據水塘所在的位置判斷,一般都在低處;起伏地域,一般都在山谷內,而且有的在水塘下坡方向還繪有堤坎符號。二是從原圖復印的單色圖,比基本等高線色深線寬。
④河溝與大車路符號的區分。除根據上述各自特點加以區分,還可依據它們相交處的小橋、涵洞符號及其組合規律加以區分。如小河溝和大車路交叉處有小橋符號,與小橋縱方向軸線同向的為大車路符號,相交的為小河溝符號。
(三)、地貌符號
地圖上顯示地貌的方法很多,定向越野地圖採用等高線法顯示地貌。
1、等高線顯示地貌 ①等高線顯示地貌的原理
等高線是由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點連接而成的曲線。
等高線的構成原理是:假想把一座山從底到頂按相等的高度一層一層水平切開,山的表面就出現許多大小不同的截口線,然後把這些截口線垂直投影到同一平面上,便形成一圈套一圈的曲線圖形。因為同一條曲線上各點的高程都相等,所以叫等高線。定向越野地圖就是根據這個原理測繪出等高線來顯示地貌的。
圖5 等高線顯示地貌的原理
②等高線顯示地貌的特點
(1)在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高度相等,並各自閉合。(等高封閉)
(2)在同一幅地圖上,等高線多,山就高;等高線少,山就低;凹地相反。(多高少低)
(3)在同一幅地圖上,等高線間隔密,實地坡度陡;等高線間隔稀,實地坡度緩。(密陡稀緩)
(4)等高線的彎曲形狀與相應實地地貌形態相似。(形似實地)
③等高距的規定
相鄰兩條等高線間的實地垂直距離叫等高距。等高距愈大,等高線愈少,表示地貌就愈簡略;等高距愈小,等高線愈多,表示地貌就愈詳細。地圖比例尺越大,等高距就越小;地圖比例尺越小,等高距就越大。國際定聯規定,定向越野地圖的等高距一般為5m。我國現有的l∶10000比例尺地圖,等高距一般為2.5m,為了適應國際比賽的需要,各地訓練與比賽的組織者,在修測與制圖時,應把等高距改為5m。
④等高線的種類
等高線按其作用不同,分為首曲線、計曲線、間曲線與助曲線四種。
(1)首曲線,又叫基本等高線,是按規定的等高距測繪的細實線,用以顯示地貌的基本形態。
(2)計曲線,又叫加粗等高線,從規定的高程起算面起,每隔五個等高距將首曲線加粗為一條粗實線,以便在地圖上判讀和計算高程。
(3)間曲線,又叫半距等高線,是按二分之一等高距描繪的細長虛線,主要用以顯示首曲線不能顯示的某段微型地貌。
(4)助曲線,又叫輔助等高線,是按四分之一等高距描繪的細短虛線,用以顯示間曲線仍不能顯示的某段微型地貌。
間曲線和助曲線只用於顯示局部地區的地貌,故除顯示山頂和凹地各自閉合外,其他一般都不閉合。還有一種與等高線正交、指示斜坡方向的短線叫示坡線,與等高線相連的一端指向上坡方向,另一端指向下坡方向。
G. 地理的地形圖怎麼判斷
(1)a山脊c鞍部e陡崖(懸崖、斷崖)
(2)(由於圖大小與原題有變化,按圖上量為3cm的話)1.5km
東北
(3)h地為山脊,坡緩;g地為山谷,坡陡
原因:等高線g凸高為谷,h凸低為脊;h等高線稀疏,坡緩;g等高線密集坡陡
(4)300
100
H. 初中地理讀圖技巧
1、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重視讀圖、識圖能力的培養,強調地圖的重要性.在具體的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採取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有策略、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地圖教學進行指導和強化,並同時形成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每節課向同學說明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重要性,時時給學生強調地圖的重要性,並舉實例分析.並且在每班選地理學習成績好的、對地圖掌握有一定心得的同學介紹自己的學習體會,引起同學對地圖的重視.
2、在教學中注重圖文結合.要讓學生掌握讀圖基本程序,即引導學生先閱讀圖名、圖例,以及重要的地理界線,以此來確定地圖的類型、地域范圍等.學生掌握了讀圖的基本程序,學會有序、有目的地閱讀地圖,就為地圖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進而在課堂上注重將教材中的文字與插圖緊密聯系,然後,培養學生對觀察到的地理現象進行積極的思維,找出地理特徵、地理規律以及各要素之間的聯系,達到准確理解圖像內涵和得出正確結論的目的.
3、多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採用現代化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多媒體教學),使一些地理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可以加深學生對空間圖形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為析圖打下良好的基礎.
4、注重地圖之間的對比分析,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地理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各要素之間有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聯系,這種聯系可以用一幅地圖或多幅地圖反映其邏輯關系.因此,利用「一圖多思,多圖並用」來比較分析,是培養學生閱讀地圖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學中,可利用地理圖冊加強地理知識的聯系與延伸,建立思維線索,引導學生將密切相關的、同一區域不同的地理事物聯系起來,對地理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引申遷移,尋找問題中潛隱的聯系,反映各地理事物空間分布上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等,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例如,通過閱讀「中國人口密度」圖,得出「東部人口密度比西部人口密度大」的結論.「為什麼」會這樣?再用一幅「中國地形圖」對比閱讀,就可看出地形對人口密度的影響.同理,還可以看出地形與河流、地形與城市分布等的關系.
5、訓練學生繪圖製表、缺圖補圖的技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會讀圖還要能畫圖,畫圖一方面可以加深記憶提高地圖記憶的精確度,另一方面有利於更好的理解知識.繪圖是對讀圖的提高和再創造,是提高學生析圖能力的有效方法平時注重加強邊聽邊畫、邊看邊畫、邊想邊畫、邊做邊畫的訓練,力求做好地圖筆記,地圖作業,做到無論是平面圖、立體圖還是示意圖、景觀圖,都要求能勾畫出輪廓,以加深印象和記憶.另外還注重加強學生繪圖製表、缺圖補圖的技能訓練,「繪制圖表、缺圖補圖」要求學生能模仿、記憶、想像,做到眼、手、腦並用,有利於加深對地理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也是讀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學生的動手繪畫過程,使學生養成的動手習慣,加強對地圖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6、以圖導練.在課堂作業、以及每月的月練習,還有單元、半期及期末測試時注意加強對地理觀察、分析能力、應用能力的考察,讓同學感到學圖有所成,學圖有所用,從而能夠從地圖學習中嘗到甜頭,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地圖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地理學習中要及時總結狠抓重點加強地圖學習的有效性.挖掘地圖信息,善於將熱點問題及時通過地圖表現,反復進行圖文的轉換.讀圖、識圖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的訓練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利用學生的求知慾,逐步引導他們分析問題,不斷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
I. 地理的地形圖怎麼看
看等高線的疏密程度,等高線也密集說明越陡峭,反之越平緩,
其次看等高點,那就是相減得高差,相同高差,看兩點直線間距。
間距越近越斗。反之越平
J. 地理地形圖應該怎麼分析
是不是經常在考試時碰到地形圖?是不是一直在為地形圖的判讀苦惱?是不是感到無從下手?是不是一直處於「山谷」和「山脊」傻傻分不清楚的狀態?今天小猿為你帶來了讀圖技巧,滿滿干貨哦。
首先,小猿帶來的是通用的讀圖技巧,不僅適用於地形圖的判讀,更適用於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所有的圖哦。
第一步,當然是看圖名啦。圖名可是不容小覷的呢。圖名往往會告訴你圖的類型及圖的內容,為你指明做題的方向。看到圖名後,你可以大致思考一下用什麼方法讀圖、用什麼知識作答,熟練的同學還可以大致猜測到這題的考點。如此說來,你還能忽略圖名嗎?
第二步,地圖的基本三要素是什麼呢?方向,圖例,比例尺。基礎的知識點可是不能忘的。
1. 方向:
(1)通常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有指向標的地圖:箭頭指向北方;
(3)有經緯網的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4)室外看地圖:面朝北背朝南;
(5)確定地平面方向:指南針;北極星;太陽;年輪;樹葉疏密;山兩側的潮濕程度。
2. 比例尺:
(1)定義: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
(2)表示方法: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
(3)大小比較:分子為1,分母大,則比例尺小;
(4)用比例尺量算:注意線段式比例尺的應用;
(5)相同圖幅的兩幅地圖: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就越詳盡;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就越簡略;
(6)學校平面圖宜用約1/1000的比例尺。
3. 圖例與注記:
(1)圖例和注記幫助我們區別不同類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們的特徵,然後在地圖上查找需要的地理信息;
(2)常用圖例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