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理五帶指那些
地理上的「五帶」是指:根據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將地球表面有共同特點的地區,按緯度劃分為的五個溫度帶,即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
一年當中,太陽直射點總是在北緯23°26ˊ和南緯23°26ˊ之間來回移動。只有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才能見到太陽直射頭頂的景象。這個地區獲得的太陽光熱是全球最多的,稱為熱帶。
南極圈以南,和北極圈以北地區,太陽高度角很小,可以觀察到極晝和極夜現象,得到的太陽熱量極少,氣溫很低,稱為寒帶。
南北回歸線到南北極圈之間的地區,得到的光熱介於熱帶和寒帶之間,氣溫也較適中,一年四季分明,稱為溫帶。
(1)地理中五帶都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我國大部分地區處於溫帶,溫帶是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之間的中緯地帶。
南溫帶和北溫帶各跨緯度43°8′,南、北溫帶的總面積佔全球總面積的52%。本帶內太陽高度變化很大,在回歸線上的變幅為90°—43°8′之間,隨緯度增高,太陽高度逐漸減小,到極圈的變幅在46°52′—0°之間。
太陽高度一年之中有一次由大到小的變化,氣溫也隨之出現一高一低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也很大,到極圈增加到24小時。可見,在溫帶太陽高度比熱帶小,獲得熱量少於熱帶,溫度低於熱帶。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非常顯著,所以四季分明是溫帶的特點。
我國的熱帶地區為海南島、雷州半島以及雲南和台灣南部。
『貳』 五帶是什麼
地球的五帶
根據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將地球表面有共同特點的地區,按緯度劃分為五個熱量帶,即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太陽高度變化最明顯的界線是回歸線,它是太陽直射和斜射的分界線。晝夜長短最明顯的分界線是極圈,它是有無極晝和極夜的分界線。因此,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就成為五帶劃分的界線。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帶,地處赤道兩側,南北跨緯度46°52′,佔全球總面積39.8%。本帶太陽高度終年很大,在兩回歸線之間的廣大地區一年有兩次太陽直射的機會,太陽高度角在90°—43°8′之間變化。在赤道上終年晝夜等長,向南、北晝夜長短變化幅度漸增,但最長和最短的白晝時間僅差2小時50分。所以熱帶的特點是全年高溫,變幅很小,只有相對熱季和涼季之分或雨季、乾季之分。溫帶: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之間的中緯地帶。南、北溫帶各跨緯度43°8′,南、北溫帶的總面積佔全球總面積的52%。本帶內太陽高度變化很大,在回歸線上的變幅為90°—43°8′之間,隨緯度增高,太陽高度逐漸減小,到極圈的變幅在46°52′—0°之間。太陽高度一年之中有一次由大到小的變化,氣溫也隨之出現一高一低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也很大,到極圈增加到24小時。可見,在溫帶太陽高度比熱帶小,獲得熱量少於熱帶,溫度低於熱帶。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非常顯著,所以四季分明是溫帶的特點。寒帶:分別以南北極為中心,極圈為邊界的地帶,僅佔全球總面積的8.2%。本帶太陽高度終年很小,在極圈上最大高度為46°52′,在極地最大高度僅為23°26′,且有負值出現。極晝和極夜現象隨緯度的增高愈加顯著。極晝時期由於太陽高度很低,地面獲得熱量很少,極夜時期,地面沒有太陽輻射。所以這一地帶是地球表面氣溫最低的地帶,一年之中只有冬、夏之分,而無春、秋之別。在地球表面上,熱帶、溫帶、寒帶的空間分布,表明了熱量的不均勻分布狀況。熱帶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熱源,兩極是最大的冷源,所以赤道與兩極地區之間的熱量傳輸與交換對全球性的大氣環流、洋流的形成與分布具有決定意義,廣大的溫帶地區正是冷暖氣流接觸和熱量交換的地帶,在那裡形成四季分明多變的天氣特徵。
『叄』 地理中所指的「五帶」氣候是哪五帶
最佳答案
-
由投票者1年前選出
五帶為
南北寒帶
南北溫帶
熱帶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寒帶:有極晝和極夜現象
剩下的是溫帶
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緯度地區,和隨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規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節,和隨緯度而
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布的規律,形成了五帶。
五帶的劃分是以劃分方法,它以線和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粗略地分為、、、、五個熱量帶。五帶反映了年總量從低緯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
分布范圍
陽光直射情況
極晝極夜情況
五帶劃分的意義在於:
1.天文學方面,區分開了日照方面的不同,南極和北極有極晝和極夜現象,熱帶以內則表示太陽可能直射的界限;
2、氣候學方面的意義,由於天文學方面的差別,太陽直射角度的不同,根據五帶的劃分,氣候方面也按照五帶進行了劃分。
五帶的劃分主要是在天文學和氣候學方面在地球上的進行的界限劃分,它的主要意義也就在天文和氣候兩個方面。
『肆』 地球五帶是哪五帶
地球上的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和北寒帶的總稱。
五帶的劃分 帶是個天文氣溫帶。所以,五帶的劃分只考慮天文因素,而不考慮地理因素。劃分五帶的天文因素是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因此,五帶實質上是天文帶。五帶的劃分,是根據兩條天文線:回歸線和極圈,即南北緯23°26』和66°34』兩條線。前者是太陽回歸運動的南北極限,為熱帶與溫帶的分界線;後者是極晝極夜的界線,是溫帶和寒帶的分界線。這兩條線之和為90°,具有互補性,取決於現代的黃赤交角值。
各帶的特徵
熱帶 天文上的低緯地帶,在南北緯23°26』之間,跨緯度46°52』,佔地表面積的39.8%。有直射陽光,終年常夏無冬,晝夜長短變化小,白晝長為10時35分~13時25分。
溫帶 天文上的中緯地帶,在南北緯23°26』與南北緯66°34』之間。南北溫帶各跨緯度43°08』,合佔地表面積的51.9%。這里既無直射陽光,也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分明,晝夜長短變化大,白晝長的變化幅度為2時50分到24時。
寒帶 天文上的高緯地帶,在南北緯66°34』到90°之間。南北寒帶各跨緯度23°26』,二者合佔地表面積的8.3%。太陽高度角小,終年無夏。有極晝極夜現象,其持續時間在極圈為一日,在兩極為半年。
五帶的成因 五帶的形成,是由於地球公轉,公轉時地軸與軌道面的鉛垂線有23°26』的傾斜,而且傾斜方向不變,因而導致太陽直射點徘徊於南北緯23°26』之間。這樣,一方面,世界各地(赤道除外)產生晝夜長短變化,在極圈內出現極晝極夜現象;另一方面,產生了氣溫高低變化,使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遞減,這是太陽高度角從赤道向兩極逐漸變小的結果,最後形成了地球五帶。
『伍』 地球五帶是哪五帶
地球五帶指的是: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
根據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將地球表面有共同特點的地區,按緯度劃分為五個熱量帶,即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
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
南溫帶——南回歸線到南極圈之間
南寒帶——南極圈到南極點
北溫帶——北回歸線到北極圈之間
北寒帶——北極圈到北極點
(5)地理中五帶都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一、地球公轉
地球圍繞太陽自西向東的旋轉成為公轉,周期為365.25天。
二、黃赤交角
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稱為黃道,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同時進行,黃道和赤道之間的夾角始終為23°26′,黃赤交角的存在決定了地球四季的變化。
三、回歸線
地球上南、北緯23°26′的兩條經緯圈。北緯23°26′稱為北回歸線,是陽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北界線。南緯23°26′稱為南回歸線,是陽光在地球上直射的最南界線。回歸線,是太陽每年在地球上直射來回移動的分界線。
南北回歸線是熱帶和南北溫帶間的分界線。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為熱帶,這里太陽終年直射,獲得的熱量最多;北回歸線和北極圈(北緯)之間的地區為北溫帶,南回歸線和南極圈(南緯66°34′)之間的地區為南溫帶。
『陸』 地理中的五帶是什麼
五帶是指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
、南北溫帶,在南北回歸線與南北極圈之間
南北寒帶,在南北極圈以南、以北。
『柒』 地理中五帶位置指的是什麼
五帶是指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
、南北溫帶,在南北回歸線與南北極圈之間
南北寒帶,在南北極圈以南、以北。
(7)地理中五帶都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地理學主要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
地理是一門關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一般來講,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例如氣候現象、水文現象以及水環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現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象,除了這些以外,自然地理現象還關注於由於樣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統現象以及由於人類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環境現象、氣候現象。因此學者把這樣的學科叫做自然地理。除了自然地理,人類具有社會性所以還包括各種人類社會現象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例如農業的分布、工業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現象,尤其注重人類的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但是關於這個方面的內容比較廣闊,涉及的范圍很多而且和其他的不好區分,姑且稱之為人文地理(包括經濟地理)。人文地理有一個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要實現人類的各種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也就是可持續發展。
『捌』 地理的五帶指那五帶
熱帶 南北溫帶 南北寒帶
地貌?這跟五帶聯系大么....
陸地上的山地、平原、丘陵、盆地、高原
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海溝
『玖』 五帶的劃分是什麼
五帶的劃分是: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和南寒帶。
根據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將地球表面有共同特點的地區在地球表面上,熱帶、溫帶、寒帶的空間分布,表明了熱量的不均勻分布狀況。熱帶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熱源,兩極是最大的冷源,所以赤道與兩極地區之間的熱量傳輸與交換對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洋流的形成與分布具有決定意義,廣大的溫帶地區正是冷暖氣流接觸和熱量交換的地帶,在那裡形成四季分明多變的天氣特徵。地心緯度是指某點與地球球心的連線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線面角,大地緯度是指某地地面法線對赤道面的夾角,天文緯度指該地鉛垂線方向對赤道面的夾角。
緯度的主要特徵
凡經線上的任何一點至赤道間的弧距稱為緯度。系地理坐標之一,在地理坐標中起著縱坐標的作用,可用以確定和描述地球表面上任何地點或位置。地理緯度、天文緯度和地心緯度,這幾種緯度間的差數不大。在大部分情況下,緯度指的是地理緯度(即繪制地圖時用的緯度)。
地理緯度是地球球心角所對應的地面上的弧長。地理緯度把地球看成橢球,即橢球面的法線(同鉛垂線略有不同)同赤道平面的夾角。通常用度、分、秒錶示。從赤道向南北兩極度量,各為0°—90°。每一緯度之間的寬度基本相等,為110公里(靠近兩極處稍長些)。
『拾』 地理的五帶劃分是什麼
地球五帶的劃分、特徵和成因
(1)地球五帶
地球上的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和北寒帶的總稱.
五帶是個天文氣溫帶.所以,五帶的劃分只考慮天文因素,而不考慮地理因素.劃分五帶的天文因素是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因此,五帶實質上是天文帶.五帶的劃分,是根據兩條天文線:回歸線和極圈,即南北緯23°26′和66°34′兩條線.前者是太陽回歸運動的南北極限,為熱帶與溫帶的分界線;後者是極晝極夜的界線,是溫帶和寒帶的分界線.這兩條線之和為90°,具有互補性,取決於現代的黃赤交角值.
(2)各帶的特徵
熱帶:天文上的低緯地帶,在南北緯23°26′之間,跨緯度46°52′,佔地表面積的39.8%.有直射陽光,終年常夏無冬,晝夜長短變化小,白晝長為10時35分~13時25分.
溫帶:天文上的中緯地帶,在南北緯23°26′與南北緯66°34′之間.南北溫帶各跨緯度43°08′,合佔地表面積的51.9%.這里既無直射陽光,也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分明,晝夜長短變化大,白晝長的變化幅度為2時50分到24時.
寒帶:天文上的高緯地帶,在南北緯66°34′到90°之間.南北寒帶各跨緯度23°26′,二者合佔地表面積的8.3%.太陽高度角小,終年無夏.有極晝極夜現象,其持續時間在極圈為一日,在兩極為半年.
(3)五帶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