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生活中常見的自然地理現象有哪些 地理現象都包括哪些
1、地球運動
北半球夏半年白晝長於夜,冬半年白晝短於夜;從窗戶射入房間的陽光,夏季少,冬季多;日影朝向。北半球夏半年赤道以北日出時影朝西南,日落時日影朝東南。不同的季節,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不同,極晝極夜現象出現的地區也不一樣,由此確定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節氣,或南北半球的季節。
2、海洋河流
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夏順冬逆;索馬里沿岸夏季是寒流,冬季是暖流;舟山漁場夏季墨魚汛,冬季帶魚汛;長蘆鹽場曬制海鹽最好的季節是雨季來臨前的一段時間。
海南和台灣的鹽場曬鹽則是夏天最好;南大洋冬季封凍線范圍比夏季大,南半球夏季時南大洋上漂浮的冰山較多;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在北半球冬季(聖誕節前後)。
3、季節氣候
亞歐大陸上的活動中心夏季是印度低壓,冬季是亞洲高壓;北半球夏季被分割的氣壓帶是副熱帶高氣壓帶,冬季被分割的是副極地低氣壓帶;華北春季乾旱,長江中下游6月中旬到 7月上旬梅雨,梅雨後伏旱,北方秋高氣爽;昆明准靜止鋒在冬半年影響雲貴高原,貴陽等地冬半年陰雨連綿。
4、動物遷徙
非洲草原上動物的遷徙與植物的枯榮相關,植物的枯榮又受該地的熱帶草原氣候影響,每年的5月至10月,非洲北部的熱帶草原正處於夏季,氣候濕潤,形成濕季,草木茂盛,吸引羚羊等動物來此生活,非洲南部熱帶草原與此相反。
在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活動的動物夏季北遷到苔原帶,冬季遷至亞寒帶針葉林帶;北半球候鳥夏季北遷,冬季南遷;天山高山牧場,夏季牧場在林帶以上,冬季牧場在林帶以下。
5、農事活動
越冬作物如冬小麥和油菜等是秋天種, 次年初夏收; 一般的作物是春種秋收, 如春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早稻收割一般7月中旬前後,晚稻秋天收割(10月底11月初);棉花在秋季收摘;剪羊毛一般在冬季,因為羊毛品質好。
6、資源利用
水資源一般豐歉與降水季節變化、河流補給類型相關,蓄清排渾,一般10月份水庫開始蓄水,11月末蓄到正常蓄水位175米,以充分發揮發電與航運效益,汛期前排至145米防洪限制水位
風能利用一般是冬季好於其他季節;沼氣利用夏季優於冬季(氣溫高); 太陽能利用一般是夏季優於冬季, 沼氣也是夏季好於冬季;伏季休漁。夏季,一般在6-9月左右,各海區不完全一致。
7、自然災害
寒潮在冬半年發生,秋冬春都有可能,以秋季、春季的危害為大。台風、暴雨一般在夏半年發生,旱災則要注意發生的地區,如華北春旱,長江中下游伏旱;中國台風一般發生在夏、秋季節;地質災害的滑坡、泥石流看它的誘發因素暴雨發生的季節。
『貳』 有哪些經濟現象
經濟現象分別是彼得原理、酒與污水、馬太效應、木桶定律、零和游戲、合作規律、手錶定理、不值得定律、奧卡姆剃刀定律、蘑菇管理。
1、酒與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也就是說,不在於污水的多少,只要它存在,就會造成一個整體的破壞。
2、《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反映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
3、水桶定律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這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4、零和游戲是指一項游戲中,游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游戲的總成績永遠為零,零和游戲原理之所以廣受關注,主要是因為人們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發現與「零和游戲」類似的局面,勝利者的光榮後面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
5、手錶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塊表時,可以知道當時是幾點鍾,當他同時擁有兩只表時,卻無法確定。兩只手錶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准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准確時間的信心。
『叄』 什麼是經濟地理現象
由於地理位置【如蘊含豐富礦藏,優越的交通條件,宜人的氣候】等因素某一地區較易發展,由此形成經濟點,經濟片,進而擴大到經濟區
『肆』 什麼是經濟地理學現象
分析各個地區的個體經濟的發展歷程,優勢,資源分布等 然後分析貿易走向將個地區聯系起來。即分析貿易將地球變成地球村的歷程和發展趨勢。在戰爭上有個戰略地理學,可以參考。就是地理對各種人類活動的影響而已。
『伍』 有哪些常見的地理現象
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冬天天亮得晚,夏天天亮得早,夏天天黑得晚,冬天天黑得早;晝夜長短的變化現象;日出日落的方位冬夏不同的現象;水槽里的水在放的時候在排水口處形成逆時針的旋渦現象等。
『陸』 生活中常見的經濟學現象
1、經濟學:啤酒效應」原理
「啤酒效應」是流通領域中一種常見的經濟現象,並非啤酒行業獨有。它是指由於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之間信息的不對稱以及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造成了需求信息在供應鏈內部的傳遞過程中失真的經濟現象。
在一條供應鏈上,由於信息傳遞的失控,零售商對需求樂觀,於是追加訂貨;零售商的提高需求又大大刺激了生產商,生產商的行為又更大地刺激了原料供給商。
也就是說信號在逆向傳遞的過程中被不斷放大了,消費者的需求可能只需要10瓶,但零售商的訂單使得生產商對需求盲目樂觀,造成了好象需要100瓶的印象,而生產商向上游供給商的大量訂貨又給原料商造成好象需要1000瓶的印象。反之,當需求縮減的時候也是一樣。
現在的房地產市場,就經常能看到「啤酒效應」的影子。由於房地產市場信息的失真,使開發商對房地產市場的預期充滿信心,瘋狂拍地,致使地價一路飆升,房價也隨之大幅上漲。在消費者「買漲不買跌」心理的影響下,房地產銷售面積連年提升。
投資者見房地產市場一片紅火,又會加大投資,給房地產市場注入新的資金,使房地產開發商對未來的房地產發展更加充滿信心,於是再度瘋狂競拍土地,就這樣在「啤酒效應」中形成惡性循環,將房地產行業的泡沫越吹越大。
房價與房子的真實價值嚴重背離,最終泡沫如果破滅,必然會引起房價下跌,房地產市場的投資者及開發商都將在這場「啤酒效應」引發的循環中嘗到惡果。
「啤酒效應」原理告訴我們,企業在進入市場時不能太過於盲目,要先做好市場需求量的調查,以免因為盲目樂觀而造成資源浪費和不必要的損失。
2、「蛛網理論」原理
「蛛網理論」又叫「豐收悖論」,是市場經濟中一種比較奇怪的現象,是指某些商品的價格與產量變動相互影響,引起規律性的循環變動的理論。
1930年由美國的舒爾茨、荷蘭的J.丁伯根和義大利的里奇各自獨立提出。由於價格和產量的連續變動用圖形表示猶如蛛網,1934年英國的卡爾多將這種理論命名為蛛網理論。
和古典經濟學理論相反,蛛網理論證明了在一定的假設下,市場均衡被打破後,經濟系統不一定能夠自動恢復均衡的經濟現象。
該假設是,第一,完全競爭,每個生產者都認為當前的市場價格會繼續下去,自己改變生產計劃不會影響市場;第二,價格由供給量決定,供給量由上期的市場價格決定;第三,生產的商品不是耐用商品。這些假設表明,蛛網理論主要用於分析農產品。因此,對於蛛網理論帶來的豐產不豐收現象。
我們也可以這么理解:在完全競爭且價格由供給量決定的農產品市場,當某年某種農產品價格上漲給農民帶來很大利潤時,第二年就會有大量的農民選擇種植這種作物,於是一時間,市場上該種農產品供大於求,價格急劇下跌。
農民辛苦一年雖然在產量上獲得了大豐收,但是並沒有使收入增加。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許多農民離開土地走向城市打工的主要原因。
總之,農民沒有準確預測市場的能力,種植農作物很容易受歷史經驗及他人影響而盲目跟風,最終白白辛苦卻得不到預期的收入。
為了消除或減輕農產品市場出現的蛛網型波動的現象,一方面需要政府運用支持價格或限制價格之類的經濟政策對市場進行干預,另一方面利用市場本身的調節作用機制進行調節,如發展特色農業和運用期貨市場進行調節。
3、「帕金森定律」原理
「帕金森定律」就是官僚主義現象在經濟學中的稱呼,也可稱之為「官場病」、「組織麻痹病」或者「大企業病」,源於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乾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乾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乾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
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這樣一來,本應一個人做的工作量就會分攤給7個人。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帕金森還發現,在一個組織中,機構和人員的增加並不完全來自現實工作的需要,而是有它自身的需要,有它自身的法則。管理活動本身會製造工作,增加人手會製造出功能重疊、互相扯皮的管理體系,從而使工作目標不明確、不緊湊、進而導致工作效率低下。
帕金森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因此,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
在現實生活中,「帕金森定律」十分常見,無論是哪個國家,只要存在機構,存在不稱職的管理者,存在自我完善的需要,就一定會存在「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流傳,深刻揭示出了人們對於這種權力擴張引發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等「官場傳染病」的深惡痛絕。官僚主義從來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時間段的產物,它像被熱火烤化了的牛皮糖一樣緊緊地粘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帕金森定律」給組織帶來的種種惡果不容小覷,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帕金森定律」的症結,就必須建立一套合理的用人制度。
招聘員工要公開和透明,以防別有用心的人為了保住自己的領導崗位而招聘庸才;同時要對已經入職的員工就勞動分配率和人事費用率兩項指標進行考核,時刻關注「帕金森定律」是否已經偷偷地在組織中起作用。
4、「劣幣驅逐良幣」原理
這種現象可類比經濟學一個很著名的原理,「劣幣驅逐良幣」。目前,最通俗的解釋是:當你的錢包里有一張嶄新的百元鈔票和一張破舊的百元鈔票時,你總是傾向於把那張破舊的先花出去。久而久之,流通中的貨幣越來越破舊,新錢卻沒有花出去,仍然呆在錢包里,於是劣幣驅逐了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原本是說:古時候,因為鑄造貨幣工藝的差別很大,人們就傾向於將那些足值的「良幣」收藏起來,並試圖將那些成色差的「劣幣」轉讓給他人,這樣市場上就同時流通著劣幣和良幣,且劣幣得不到有效地制止和懲罰,如此循環,良幣就會被驅逐出市場,質量差的貨幣反而在市場上流通了。
在現今社會中,大家可以不必擔心「劣幣驅逐良幣」,人們雖然會排斥殘幣,但是對於新幣的收藏偏好並沒有古代那麼強烈,或者說,即便收藏了新幣,也不能兌換更高價值的東西。並且,鈔票的更新成本並不算高,市場上的殘幣大都被商業銀行收集起來,送交到人民銀行銷毀了。
當今,「劣幣驅動良幣」的現象已經被廣泛引申到各個領域,人們用這一法則來泛指價值不高的東西會把價值較高的東西擠出流通領域,這個「劣勝優汰」的淘汰定律。
可以引申出不同版本:1)官場的劣幣驅動良幣是「貪官排擠清官」;2)婚姻市場的劣幣驅動良幣是「醜女先嫁,美女成為剩女」;3)在信用領域的劣幣驅動良幣,就是「格雷欣法則」即「失信者得利,守信者失利」的現象。
5、「羅森塔爾效應」原理
「羅森塔爾效應」也叫做人際期望效應,這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它源於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於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羅森塔爾等人到一所小學,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實驗者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
其實,這個名單並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他們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他們8個月後,再次智能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
再後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績。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跡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塞普勒斯國王,他對一尊少女塑像產生愛慕之情,他的熱望最終使這尊雕像變為一個真人,兩人相愛結合)。
教育實踐也表明:如果教師喜愛某些學生,對他們會抱有較高期望,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常常以積極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以及對待自己的行為,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誘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這些學生常常會取得老師所期望的進步。
相反,那些受到老師忽視、歧視的學生,久而久之會從教師的言談、舉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師的「偏心」,也會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自己的學習,不理會或拒絕聽從老師的要求;這些學生常常會一天天變壞,最後淪為社會的不良分子。
盡管有些例外,但大趨勢卻是如此,同時這也給教師敲響了警鍾。
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出充滿自信的態度,相信好的事情會一定會發生的。
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
(6)常見的經濟地理現象有哪些擴展閱讀:
經濟學起源:
人類經濟學起源於中國古代以經世致用為代表的價值觀,均富、損有餘而補不足為代表的平等觀,交相利、義利統一為代表的生產關系觀,通功易事為代表的貿易觀,農本工商末為代表的產業觀等等早期經濟思想。
中國古代早期經濟思想雖然比較零散,分見於不同的思想家,但從綜合來看比斯密《國富論》更完整系統,包含了人類經濟思想發展的所有萌芽;從人類經濟學發展的內在邏輯來看,包括斯密《國富論》在內的所有西方經濟學都是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的抽象發展。
中國古代早期經濟思想和後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為中國經濟學實現更高層次的綜合、建構人類一般的科學經濟學體系打下良好基礎。
『柒』 生活中10個與地理有關的現象,和10個地理現象的成因
1.泥石流 泥石流經常發生在峽谷地區和地震火山多發區,在暴雨期具有群發性。它是一股泥石洪流,瞬間爆發,是山區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2.颶 風
颶風又稱台風、龍卷風,形成於赤道海洋附近的熱帶氣旋。颶風常常行進數千公里,橫掃多個國家,造成巨大損失。 3.火 山
火山口是地球釋放熱量、氣體的裂口。火山由地球深處的岩漿等高溫物質穿過地殼裂縫,噴發出地面而形成的錐型山體。地球學是又稱堆積山。有活火山、死火山之分。活火山即人類歷史記載中經常或周期性噴發的火山;死火山即人類歷史記載中沒有噴發過的火山,但誰也無法得知他們什麼時候會在睡夢中突然醒來。 4.地 震
在科學不發達的過去,人們對地震發生的原因,常常藉助於神靈的力量來解釋。在我國,民間普遍流傳著這樣一種傳說,他們說地底下住著一條大鰲魚,時間長了,大鰲魚就想翻一下身,只要大鰲魚一翻身,大地便會顫動起來。用現代人的眼光分析這種傳說,簡直是荒誕不徑。但持這種說法的國家,並不只有中國。5.洪 水
洪水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災害系統,因為它的誘發因素極為廣泛,水系泛濫、風暴、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都可以引發洪水,甚至人為的也可以造成洪水泛濫。在各種自然災難中,洪水造成死亡的人口佔全部因自然災難死亡人口的75%,經濟損失佔到的40%。更加嚴重的是,洪水總是在人口稠密、農業墾殖度高、江河湖泊集中、降雨充沛的地方,如北半球暖溫帶、亞熱帶。中國、孟加拉國是世界上水災最頻繁、肆虐的地方,美國、日本、印度和歐洲也較嚴重。 6.厄爾尼諾現象形成原因
厄爾尼諾已成為當今婦孺皆知的「氣象怪物」,不少人對它頗有神秘之感。而厄爾尼諾一詞的原意也確實給人以神秘的想像,它是西班牙語「上帝之子」或「聖嬰」之意。但現在的氣象上的含意已完全沒有這些意思了。它表示一系列的海--氣反常現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東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冷水區的消失,(2)太平洋赤道地區東南信風的消失,(3)西太平洋赤道地區的熱水向東部擴散,(4)由上述三種現象引起的一系列氣候反常。從厄爾尼諾出現伴隨的三種現象可知,在非厄爾尼諾時期應出現與上述三種現象相反的現象,即(1)東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有一片冷水區,(2)太平洋赤道地區吹著東南風,(3)西太平洋赤道地區堆積著大范圍的熱水,如能搞清這三種現象的原因,對厄爾尼諾的起因也就不難了解了。
7.龍卷風
不久前上映的美國大片《龍卷風暴》真實再現了龍卷風這種自然界不可抗拒,到處肆虐的災害性氣候現象。影片的情節並不是獨立於現實生活,在短短兩星期內,美國境內就出現了兩次龍卷風: 5月27日,美國得克薩斯州中部包括首府奧斯汀在內的4個縣遭受龍卷風襲擊,造成至少32人死亡,數十人受傷。據報道,在離奧斯汀市北部40英里的賈雷爾鎮,有50多所房屋倒塌,已有30多人在龍卷風喪生。遭到破壞的地區長達1英里,寬200碼。這繼5月13日邁阿密市遭龍卷風襲擊之後,美國又一遭受龍卷風的地區。
8凌汛,俗稱冰排,是冰凌對水流產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顯上漲的水文現象。冰凌有時可以聚集成冰塞或冰壩,造成水位大幅度地抬高,最終漫灘或決堤,稱為凌洪。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開河期都有可能發生凌汛。中國北方的大河,如黃河、黑龍江、松花江,容易發生凌汛。 9自然災害——海嘯地球的終極毀滅者,是地球上最強大的自然力:海嘯Tidal Wave 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當地震發生於海底,因震波的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的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將沿海地帶一一淹沒的災害,稱之為海嘯。 10冰雹是一種固態降水物。系圓球形或圓錐形的冰塊,由透明層和不透明層相間組成。直徑一般為5 ~50毫米,最大的可達10厘米以上。雹的直徑越大,破壞力就越大。冰雹常砸壞莊稼,威脅人畜安全, 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很多雹災嚴重的國家已進行了人工防雹試驗。
『捌』 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有哪些
地理現象:
1、晝夜交替現象。地球時刻都在進行著自轉運動,因為地球的自轉才有了晝夜之分。
2、重慶一帶吃辣。原因是西南地區氣候潮濕,辣椒可以去潮。
3、大樹底下好乘涼。因為綠地能降低環境的溫度,綠地中園林植物的樹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陽輻射帶來的熱能,更主要是綠地中的園林植物能通過蒸騰作用吸收環境中大量熱能,降低環境的溫度,同時釋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環境空氣的濕度。
4、無寒暖流交匯的大漁場。寒流和暖流交匯的海區,浮游生物的滋長和繁殖特別迅速,魚類餌料豐富。同時,暖水性魚類和冷水性魚類都滯留在那裡,所以漁業資源豐富。
5、重霧三日,必有大雨。重霧系指大霧,大霧維持三天,說明暖濕氣流特別強盛。暖濕氣流越強盛,等冷空氣一到,下的雨也就越大。因此利用重霧三日必有大雨這條諺語預測天氣,不論哪個季節,准確性都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