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比較台灣和日本在地形、氣候、河流方面的異同點
地形:都以山地地形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沿海分布。但日本由於山地較多,地形更為破碎復雜。
氣候:兩地同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但日本由於緯度位置較高,同期氣溫比台灣低,特別是北海道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與我國北方相同。
河流:河流眾多且短小,水量大,水能資源豐富。但是,日本由於更為復雜的山地地形,所以其河流分布較台灣更為密集。
『貳』 日本韓國台灣哪個好
各有各的特點,綜合下來肯定是日本最好,當然日本也有不好的地方。可能都聽說過日本干凈,但是只有去了才知道,日本是這么干凈,這個不好形容,然後日本風景超級好,很有特色,購物這些日本也很有特色,飲食也是非常好,總的來說就是日本人做的東西都比較有創意,比較精緻,但是我是不用日貨的人,當然我不是民族主義者,就像穆斯林不吃豬肉一樣,是這個意思,日本我個人覺得不好的地方是,一個語言不通,當然我留學日本的本身會日語,我是說大部分中國人不會,而日本人英語確實不怎麼地,即使說出來也是天南海北的英語,交流是第一障礙,有了這個障礙,很多人就只能跟團出行,這個是非常惱火的,出去玩,早上多早起來,一天都在路上,晚上多晚回來,在路上等這個等那個,去的地方人又多,麻煩。還有一個是物價,日本的物價是中國的八九倍,可能你很有錢,但是同一樣東西價格貴那麼多,很多人都接受不了,以前我一個宿舍的同學,多有錢的,家裡開煤礦的,外面吃飯貴,每天吃泡麵,其實他每天下館子吃西餐都沒問題,就是過不了心裡那個坎兒,同樣的問題韓國也有,一個是語言一個是物價,不過韓國物價水平雖然高,不過由於貨幣匯率,其實用人民幣換韓幣是相當劃算的,而且韓國退稅比例較高,也就是說在韓國購物我以前實際算了一下,比香港還便宜,相當於香港購物的八折基本上,韓國很多景點很有特色,城市建設和干凈成都不如日本,飲食也沒有日本好。台灣呢,第一語言一關完全通關,沒有任何問題,風景觀光這些,景點太小,台灣人說這叫精緻,但是你去了你就知道了,是你無法想像的小,去台灣一個是體驗人文特色,一個是是去獨一無二的景點,體驗的也是文化方面的,比如九份,九份是礦區,以前的日本聚居地,就是山上房子一間一間小小的,台灣人管這種叫古鎮,現在這種聚居區日本都沒有了,很多日本人去台灣玩就是為了去九份,會議小時候的居住,反正站在山上往下看就是海,山霧蒙蒙,非常有感覺,但是不經轉,不到一個小時就轉完了,去看看宮崎駿千與千尋的取景地,還有侯孝賢悲情都市的大劇院,一般景點都是看這種文化遺留,購物這一塊,也沒太多優勢,優勢就是太貴了沒人買所以你想買什麼限量版的包包,走秀款的衣服,台灣能找到,香港韓國歐洲是不可能上架的,沒上架就被VIP訂走了。綜合一下,日本風景美食、韓國購物游樂、台灣人文美食。不過預算很多的話可以考慮日本,這三個一比沒有可比性,日本覺得好
『叄』 台灣和日本和美國哪個適合居住
都很適合居住,個人最嚮往台灣或美國,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肆』 回答 日本和台灣哪個適合居住
說道更適合居住的話,我認為是國內比較適合居,三亞居住是相當不錯的。
『伍』 日本和台灣哪個好玩點
我兩個都去過,所以可以告訴你這兩個地方沒有可比性。台灣最多就是山寨了日本的皮毛,除了語言通,消費低,台灣沒有任何的其他優勢了;好玩的地方也不多,要去台灣島還不如先把國內大江南北給逛逛。但反之,日本的旅遊資源特別豐厚,有較豐富的繁華也有人山人海的大都市,好玩的地方很多,基本上去一次是玩不完的。
『陸』 在台灣生活好嗎台灣和日本哪個個更好
都是不錯的
對於年輕人來說,日本會更好一點,考慮薪資、高薪機會和職業發展潛力上,日本的產業整體上比台灣還是優勢明顯的,台灣僅在半導體、消費電子產品和顯示器等幾個產業領先日本
對於老年人來說,台灣會更好一點,主要考慮生活成本,醫療水平和居住環境。相對來說,台灣的健保和醫療水平廣受好評,是少數實現了低費用高質量全覆蓋的全民醫療體系。生活成本方面,台灣的物價普遍是日本的1/3,尤其是水果,蔬菜,去過日本和台灣的話,你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在日本根本不敢買水果,是論盒賣的,折成人民幣一斤草莓要七八十。你能在超市看到台灣水果運到大陸賣,從來沒見過日本水果運到大陸吧,運來也沒人買。居住環境方面,台灣的城鎮一般都不大,北中南的都市區發展相對均衡,最大的新北市人口僅300多萬人,生活節奏慢,壓力小,人口密度小,除了新城區和商業區,大部分老城區沒有很多寫字樓,商辦,高樓,不會給人一種很壓抑的感受。
『柒』 台灣與日本的地理位置一樣,為什麼台灣的礦產資源比日本多
台灣礦產並不多吧
礦業出版品
經濟部礦業司九十一年度委辦計畫進入WTO後東部及宜蘭地區礦業發展策略分析
背景說明:
我國礦產資源不豐富,金屬礦產與能源礦產生產亦不多,只在非金屬礦產有少數礦種可以自給自足,且其分布不均,依據「台灣地區經濟統計年報」之統計,我國非金屬礦產之蘊藏量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如大理石(宜蘭、蘇澳至台東成帶狀分布)、雲母(宜蘭南澳與東澳、台東利稻、向陽)、滑石(豐田、晴岡、玉理、西林、瑞穗)及白雲石(大濁水、清水、和仁、木瓜山、清昌山、玉里)等礦產,蘊藏量豐富。除此之外,尚有蛇紋岩、長石、輝長岩、輝綠岩及片麻岩等可供石材加工及作為工業原料使用之資源,因此,東部地區可說是我國非金屬礦產蘊藏量豐富之區域。
東部已開采之礦業種類,包括大理石、石灰石、蛇紋石、白雲石、雲母及寶石等礦產,其用途系作為石材加工、製造水泥、工業用原料及裝飾品。由於礦業產量尚不足以供應國內工業之需求,可供外銷比例不多,因此,本區礦業可說為內需型產業,且其發展深受國內下游產業之影響。但在政府藉由產業東移,以促進本區之發展,進而帶動工商業之發展下,本區礦業現今已略具成效。
以往我國礦產品產量由於規模小,導致成本居高不下,煤在政府之政策下,採取搭配方式銷售給公民營事業,部分則對礦產品採取進口數量之限制或課以關稅,以降低對我國礦產品之威脅,如我國對於中國大陸石材成品、半成品,在進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仍採取限量進口。然而,我國已是(WTO)之一員,在市場自由化政策下,政府勢必無法再以限制數量、關稅及搭配方式等手段控制國外礦產進口之數量。而我國東部礦產又以非金屬礦之石材礦為主,使得我國大理石、蛇紋石等石材加工業發達,業者多集中在東部地區,其相關就業人口約有一萬人,其切割及研磨技術水準與能力規模,僅次於義大利。因此,石材相關產業為東部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力,也是該區域最主要的就業市場,自民國91年(2002)年1月1日起,我國正或成為WTO第144個會員國家,此一產業市場勢必自由化與開放,區內礦業及相關製品產業均將因此遭受其影響或沖擊,主管當局宜隨時掌握研判此一變化,適時提供迅速正確資訊,進而予以必要之協助輔導,實為當務之急。而如何促使東部地區之產業及廠商積極面對WTO之挑戰,擬定前瞻性發展策略,則為本研究之重點課題。
日本礦產資源
日本的礦產資源貧乏,雖然其礦產資源種類較齊全,但蘊藏量都很小,因而有人稱之為「金屬資源標本國」。其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地面將近2/3為新生界及新期火成岩之噴出岩,地質構造運動激烈且斷層多,導致礦床小、礦層薄、礦石雜質含量高。
在日本的礦藏中,煤、石灰石、硫磺以及銅、鉍等的蘊藏量相對較大。煤主要分布在北海道和九州。日本煤炭蘊藏量約為86億噸,已探明的可開采儲量僅為10億噸,這當中有2/3靠近海域,水份和瓦斯含量高,開采費用高。由於能源革命(從煤轉向石油等),日本的煤炭生產不斷萎縮,1990年日本約採煤800萬噸,是1970年的1/5,僅占當年消費量的7.1%。在金屬礦中,銅的蘊藏量和開采量都居前列。銅礦區達2000餘個,以本州島的櫪木、岩手、秋田、茨城等縣為主要產地。硫磺主要產自本州和北海道地區。
目前日本可以基本自給的礦產有硫化鐵、硫磺、石灰石和石膏等,鉛、鋅、銅和煤可以部分自給,其它主要依靠進口。鈾礦也靠進口。資源主要依靠進口,決定了日本工業發展和經濟結構中最突出的特點是:一方面必須大量進口資源、能源,另一方面又需要將大批量的工業製成品銷往海外市場。在大進大出的過程中,日本通過不斷開發新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加新的花色品種、加強售後服務等一系列獨具特色的做法,取得了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功。
日本陽光計劃
日本政府為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而制訂的國家計劃。1973年出現世界石油危機,對主要靠進口能源的日本影響較大。為了確保自身能源的穩定供給,日本政府於1974年7月公布了陽光計劃,旨在不斷擴大開發利用各種新能源,尋找可以替代石油的燃料,並緩解化石能源對於環境的污染。該計劃目標長遠,規模較大,主要包括太陽能、地熱能、氫能的利用,以及煤的氣化和液化。技術開發重點是針對上述能源的採集、輸送、利用和儲存。與此同時,也包括風能、海洋能和生物質能的轉換和利用。陽光計劃促進了日本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太陽能的熱利用和光電轉換技術均居世界前列,地熱發電、波浪發電、燃料電池進入商業性開發,還對褐煤液化和高熱值煤氣化進行了大規模試驗。1993年日本又開始實施新的陽光計劃,著重解決清潔能源問題,加速光電池、燃料電池、深層地熱、超導發電和氫能等開發利用。
『捌』 日本地理位置
屬於東亞,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
『玖』 詳細的台灣與日本的地理關系
從地理位置上看,我國的台灣省位於東海大陸架的東南邊沿,位於北緯21°24′25〃-25°56′30〃,東經119°18′03〃-124°34′30〃之間,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東北鄰接琉球群島,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台灣是中國通向太平洋的交通樞紐和重要戰略支點;是環中國海形成整體的樞紐。從政治經濟上看,台灣島關系中國能否通過海洋走向世界和經濟的發展。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發展,我國與世界的交往特別是經濟貿易關系日益加深,海洋及海上交通線顯得尤為重要,但我國的四大海區(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是一個半封閉的海區,而台灣島的東海岸直接連通太平洋,是我國唯一通向太平洋的出口。台灣處於東海南海之間,恰居我國沿海島嶼中樞,關繫到環中國海能否形成一體化的經濟發展格局。台灣島以東洋域開闊而無明顯邊界,總面積約512萬平方公里,屬於我國的專署經濟區達幾十萬平方公里,可以為我們提供在太平上活動的廣闊場所和豐富的海洋資源。如果敵對勢力對我實施封鎖,藉助台灣島我們能夠打破封鎖。這些條件都能極大的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從而大大打破敵對勢力的遏制。相反,台灣又是日本通向南海經馬六甲海峽到波斯灣這條「海上生命線」的必經之地,被日本稱之為「東方直布羅陀」。南亞和中東是日本重要的原料來源基地和產品市場,從歷史上看,日本基於其島國的特徵,特別重視原料來源之地和產品銷售市場,如何滿足本國對外資源和市場的需求,始終是日本關注的首要問題。日本為解決這一問題曾採取了軍國主義侵略擴張的極端方式。控制了台灣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確保其「生命線」的安全。
在軍事上,我國東海沿岸與台灣島連接形成一個伸向太平洋的弧線,是遏制西太平洋東北亞勢力南下的重要支撐點,對日本有一個重要的遏製作用,一旦失去,將形成相反之勢。中國歷代王朝無不高度重視台灣的戰略價值,自1840年鴉片戰爭列強從海上頻繁侵擾中國以來,更加顯現出台灣之戰略價值。事實上,自明清以來,台灣定則大陸定,台灣危則國事不寧。「欲籌海防宜以力顧台灣,庶台灣無事而沿海可期安枕」(《丁日昌對台灣防務的貢獻》馬鼎盛)。對此,晚清政府也認識到:「台灣海外孤懸,七省以為門戶,其關系非輕」。「台灣一島,形勢雄勝,與福州、廈門相為犄角。東南俯瞰噶羅巴、呂宋,西南遙制越南、暹羅、緬甸、新加坡,北遏日本之路,東阻泰西之往來,宜為中國第一門戶。此倭人所以垂涎也。」(《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100)上面的論述充分說明了台灣島對大陸的屏障作用,其實從現在的作戰來講,一旦我大陸受到軍事威脅和打擊,台灣島可以為我海上艦艇、飛機提供駐屯、掩護和補給的良好條件,我可以台灣島為基地或支撐點,東出太平洋,跳出太平洋「第一島鏈」的封鎖,實現外線作戰,從翼側或後方打擊入侵之敵,並且對從洋上對我實施遠距離打擊的敵人,進行近距離作戰,擺脫戰略上的被動局面。相反,如果失去台灣島,日本島、琉球群島和台灣島連線形成的弧線,將我完全封閉在太平洋「第一島鏈」之內。在這種情況下,對在太平洋或日本列島上,對我實施遠距離打擊的敵人,我則完全處於戰略上內線作戰的被動局面。由此可見,台灣島的得失,是事關我主動與被動、制約與被制約的重大戰略問題。
總之,中國實現統一,對中國來說不但涉及到民族感情問題,而且,從地緣戰略上考慮意義重大,這一點對日本這個嚴重依賴南部資源和市場的國家,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台灣島是中日間制約與被制約的「砝碼」。
『拾』 台灣是不是離日本很近啊
與日本領土琉球群島相隔600公里
台灣島是位在歐亞大陸上和太平洋之間,是個南北長、東西窄的島嶼。以全球的位置來看,台灣位於亞洲
一、地理位置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緣,太平洋西岸花彩列島的中樞,北濱東海,與琉球群島相隔600公里,西以平均寬度200公里的台灣海峽與祖國大陸相望.南緣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距350公里,東臨廣大的太平洋,在區位上,是太平洋盆西緣地區的南北與東西連結之樞紐,位置十分重要。
二、笵圍與面積
台彎地區的笵圍,主體部份包括本島、澎湖群島64個小島及環本島的20餘個附屬島;擁有其他行政權或駐軍的部份,尚有福建外海的金門列嶼、馬祖列島以及南海中的東沙島及南沙群島的太平島。
主體總面積雖僅3萬6千餘平方公里,但其四極跨越頗廣,極西在東経119°18'3"(澎湖縣望安鄉花嶼西端)、極東在東経124°34'30"(宜蘭縣釣魚台列嶼的赤尾嶼東端)、極北在北緯25°56'30"(宜蘭縣釣魚台列嶼的黃尾嶼北端)、極南在北緯21°45'25"(屏東縣恆春 鎮七星巖南端)。合計跨経度5°16'27"、緯度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