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一地理 地球的公轉與自轉題、 請詳解!謝謝!!
嘛,要解釋?
首先是第一空和第三空,原理是一樣的。
當春分秋分日的時候,在赤道上,太陽是從正東方升起,正西方落下,此時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而冬至時節,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那麼從上海(北回歸線以北)白晝時間變短,太陽高度角變低,畫出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和地球的關系圖,就發現太陽應從偏南方升起落下。
至於11時45分,通過計算每跨越一度增加的時間,通過上海的12時-(上海經度-120°)E*每度時間就可得到
❷ 什麼是自轉與公轉
自轉是指物體自行旋轉的運動,物體會沿著一條穿越物體本身的軸進行旋轉,這條軸被稱為自轉軸。
公轉是指一物體以另一物體為中心,沿一定軌道所作的循環運動,所沿著的軌道可以為圓、橢圓、雙曲線或拋物線。
自轉是由於引力和物質的質量成正比,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質量較小的就開始圍繞質量較多的地方旋轉,並逐漸形成太陽、行星以及各種天體,並一直保持著旋轉體最初的角動量。
角動量與旋轉體的半徑、質量和線速度有關,並且滿足能量守恆定律。正是因為遵循著「角動量守恆」這個奇妙的定律,如今其他行星和各種天體,無一不是自轉的。
公轉是太陽的引力導致地球必須繞著太陽轉,公轉的離心力和太陽的引力平衡,使得地球不會落到太陽上燒毀。
(2)什麼是公轉和自轉的地理題目擴展閱讀;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轉,才會產生晝夜更替現象。
2,地方時與區時改變,隨地球自轉,一天中太陽東升西落,太陽經過某地天空的最高點時為此地的地方時12點,因此,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
相鄰15度經線內所用的同一時間是區時(本區中央經線上的地方時),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時間是世界時(0度經線的地方時)區時經度每隔15度差一小時,地方時經度每隔1度差4分鍾。
3,物體水平運動的方向產生偏向,地球上水平運動的物體,無論朝哪個方向運動,都會發生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北半球偏左。赤道上經線是互相平行的,無偏向。
4,自轉對地球形狀的影響。地球在自轉過程中,球上各質點都在繞著地軸作圓周運動。因此,就會產生慣性離心力。
這種離心力隨著物體距離地軸半徑的增大而增大,從赤道向兩極,慣性離心力逐漸減小。使得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長期作用使地球變成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球體形狀。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黃赤交角及其影響。地球在公轉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特點:地球是斜著身子繞日公轉的。因此,地球公轉軌道平面(即黃道平面)同赤道平面不重合,它們之間的交角就是黃赤交角。目前,黃赤交角是23°26ˊ。
黃道與地球的交點,太陽直射點。此交點位於最北是夏至,最南為冬至,位於赤道為春秋分。黃赤交角的影響,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並且地軸在宇宙空間的方向不因季節而變化,因而,太陽直射點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
2,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原因,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晝夜長短隨緯度和季節變化,地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叫晨昏線(圈)。晨昏線把所經過的緯線分割成晝弧和夜弧。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時晨昏線通過兩極並平分所有緯線圈外,其它時間,每一緯線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長的晝弧和夜弧兩部分(赤道除外)。地
4,四季更替,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晝最長、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以24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運行會產生天氣和季節的有規律變化,傳統農業中農民依此進行農業生產。
5,五帶劃分,以地表獲得太陽熱量的多少來劃分熱帶、溫帶、寒帶。
❸ 什麼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簡述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產生晝夜交替。晨昏線的定義:由於地球是一個既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所以同一時間,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一半
❹ 高中地理題-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1,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所以飛機要想看到太陽不動就必須自東向西飛才能抵消地球的自轉速度。
2,北緯六十度是根據地球表面的速度算的,因為地球球體,赤道的線速度最大,向兩極依次遞減,根據角度和速度關系就能算出來。北緯60也就是和赤道面夾角60°
❺ 要50道高中地理有關自轉和公轉的題,附答案的謝謝
1.地球自轉的角速度准確地說(
)
A.等於每小時15°
B.大於每小時15°
C.小於每小時15°
D.南北極點為0
2.關於地球公轉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公轉軌道是橢圓,太陽位於橢圓中心
B.從近日點到遠日點,公轉速度越來越慢
C.公轉方向為逆時針
D.公轉一周360°為1個回歸年
3.地球公轉的特點,正確的敘述(
)
A.地軸與黃道面成66°35′的夾角
B.赤道與黃道成23°26′夾角
C.地球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其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
D.地球公轉是正著身子繞日運動
4.下列略圖,正確反映地球自轉方向的是
(
)
A.a
B.b
C.c
D.d
5.關於地球自轉速度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南北緯60°線速度為赤道的一半
B.地球表面任何地點自轉角速度相等
C.地球上赤道處自轉線速度最大
D.兩極點既無角速度又無線速度
6.太陽從東偏南方向升起,在西偏南方向落下的城市(
)
A.3月21日開普效
B.6月22日基多
C.9月23日里約熱內盧
D.12月22日墨西哥城
7.地球公轉速度不均產生的地理現象(
)
A.北極的極晝期比南極長
B.南極的極晝期比南極短
C.北半球的夏半年比冬半年長
D.北半球的夏半年比冬半年短
8.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每年春分日太陽直射赤道
B.每年秋分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C.夏至日後太陽直射點北移
D.冬至日後太陽直射點南移
二、綜合題(共60分)
1.讀太陽直射點周年變化示意圖回答
(1)太陽直射點位於A點時,地球上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最大值的緯度范圍是
。
(2)太陽直射位於B點時,北級圖與南極圖正午太陽高度數值相差
度。
(3)太陽直射點位於C點時,北極圈上晝長時間比赤道上多或少
小時。
(4)太陽直射點位於D點時,北半球是
節氣。
2.下圖為六城市的空間位置,依圖填充:
(1)一年中有陽光直射的城市
。當陽光直射E城進,日影最短的城市
。
(2)夏至日某時刻,A、D二城市太陽輻射強度是否相等
原因是
。
3.讀下圖回答
(1)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事物名稱
A.
(恆星)附近
B.
(度數)
C.
(度數)
D.
(平面)
E.
(平面)
(2)角度C的名稱叫
,它可表示地球的
運動和
運動的關系。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D
2.B
3.A
4.BC
5.B
6.D
7.AC
8.BCD
二、綜合題:
1.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
0
少12
春分
2.(1)AEFD,E
(2)不等,因太陽高度角不等
3.(1)北極星
66°34′
23°26′
赤道
黃道
(2)黃赤交角
自轉
公轉
❻ 地理知識,什麼公轉自轉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一、
晝夜更替
1.產生原因:
(1)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亮的球體
(2)在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半個地球
2.晝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
(1)晝半球:太陽高度大於0°
(2)夜半球:太陽高度小宇0°
(3)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等於0°
3.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二、地方時
1.概念
因為經度而不同的時刻叫做地方時
三、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偏移
1.原因:地球自轉產生的地轉偏向力
2.規律:地表沿水平運動的物體,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緯度越高,偏轉越大
3.對河流的影響
(1)北半球,右岸沖刷,左岸淤積
(2)南半球,左岸沖刷,右岸淤積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隨緯度變化
(1)夏至日: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2)東至日: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
2.隨季節變化
(1)北回歸線及以北地區:夏至日太陽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
(2)南回歸線及以南地區:冬至日太陽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
(3)南北回歸線之間地區:當太陽直射時,太陽高度最大,為90°,太陽每年直射兩次
二、晝夜長短的變化
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
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
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各緯度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
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
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夜越長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各緯度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
3.春、秋分日
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等長
三、四季的劃分
1.天文四季
依據: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夏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
(2)冬季: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
(3)春、秋:冬、夏兩季的過度季節
2.氣候四季
北半球: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四、五帶的劃分
1.依據:太陽輻射量從低緯向高緯遞減的規律
2.劃分:
(1)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
(2)南、北溫帶:回歸線到極圈之間
(3)南、北寒帶:極圈到極點之間
❼ 什麼是地球的公轉和自轉
地球以地軸為中心轉動一圈為24小時,此為自轉。
地球圍繞著太陽轉動一圈為365天,也就是一年,此為公轉。
❽ 什麼叫做公轉和自轉
自轉 :
zì zhuàn
1.自行轉動。 2.天文學名詞。凡衛星、行星、恆星、星系繞著自己的軸心轉動,謂之自轉。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是23小時56分4秒;月亮自轉一周的時間跟它繞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相同,都是27天7小時43分11.5秒。地球自轉軸與黃道面成66.34度夾角。
地球同太陽系其他八大行星一樣,在繞太陽公轉的同時。圍繞著一根假想的自轉軸在不停地轉動,這就是地球的自轉。
幾百年前,人們就提出了很多證明地球自轉的方法,著名的「傅科擺」使我們真正看到了地球的自轉,但是,地球為什麼會繞軸自轉?為什麼會繞太陽公轉呢?這是一個多年來一直令科學家十分感興趣的問題,粗略看來,旋轉是宇宙間諸天體一種基本的運動形式,但要真正回答這個問題,還必須首先搞清楚地球和太陽系是怎麼形成的。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產生與太陽系的形成密切相關。
現代天文學理論認為,太陽系是由所謂的原始星雲形成的,原始星雲是一大片十分稀薄的氣體雲,50億年前受某種擾動影響,在引力的作用下向中心收縮。經過漫長時期的演化,中心部分物質的密度越來越大,溫度也越來越高,終於達到可以引發熱核反應的程度,而演變成了太陽。在太陽周圍的殘余氣體則逐漸形成一個旋轉的盤狀氣體層,經過收縮、碰撞、捕獲、積聚等過程,在氣體層中逐步聚集成固體顆粒、微行星、原始行星,最後形成一個個獨立的大行星和小行星等太陽系天體。
我們知道,要測量一個直線運動的物體運動快慢,可以用速度來表示,那麼物體的旋轉狀況又用什麼來衡量呢?一種辦法就是用「角動量」。對於一個繞定點轉動的物體而言,它的角動量等於質量乘以速度,再乘以該物體與定點的距離。物理學上有一條很重要的角動量守恆定律,它是說,一個轉動物體。如果不受外力矩作用,它的角動量就不會因物體形狀的變化而變化。例如一個芭蕾舞演員,當他在旋轉過程中突然把手臂收起來的時候(質心與定點的距離變小),他的旋轉速度就會加快,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角動量不變。這一定律在地球自轉速度的產生中起著重要作用。
形成太陽系的原始星雲原來就帶有角動量,在形成太陽和行星系統之後,它的角動量不會損失,但必然發生重新分布,各個星體在漫長的積聚物質的過程中分別從原始星雲中得到了一定的角動量。由於角動量守恆,各行星在收縮過程中轉速也將越來越快。地球也不例外,它所獲得的角動量主要分配在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地月系統的相互繞轉和地球的自轉中,這就是地球自轉的由來,但要真正分析地球和其他各大行星的公轉運動和自轉運動還需要科學家們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這就是說,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運動——尤其指旋轉,自始至終伴隨著地球的形成過程而不是地球形成之後再在某種原因下開始自轉或公轉的。
太陽系的幾乎所有天體包括小行星都自轉,而且是按照右手定則的規律自轉,所有或者說絕大多數天體的公轉也都是右手定則。為什麼呢?太陽系的前身是一團密雲,受某種力量驅使,使它彼此相吸,這個吸積過程,使密度稀的逐漸變大,這就加速吸積過程。原始太陽星雲中的質點最初處在混沌狀,橫沖直闖,逐漸把無序狀態變成有序狀態,一方面,向心吸積聚變為太陽,另外,就使得這團氣體逐漸向扁平狀發展,發展的過程中,勢能變成動能,最終整個轉起來了。開始轉時,有這么轉的,有那麼轉的,在某一個方向占上風之後,都變成了一個方向,這個方向就是現在發現的右手定則,也許有其他太陽系是左手定則,但在我們這個太陽系是右手定則。地球自轉的能量來源就是由物質勢能最後變成動能所致,最終是地球一方面公轉,一方面自轉。
【公轉的定義】
一個天體圍繞著另一個天體轉動叫做公轉。
太陽系裡的行星繞著太陽轉動,或者各行星的衛星繞著行星而轉動,都叫做公轉。
【地球的公轉】
地球公轉一周的周期稱為一太陽年,約為365天4小時58分56秒
【公轉原因的推測】
所有較大的「星球」為什麼會「自轉」?所有的小「分子」為什麼又會在做永不停息的「布朗運動」?所有的「電子」又為什麼會在「原子核」周圍「公轉」?它們轉來轉去不「暈」嗎?
●首先它們又不是「動物」當然是不會覺得「暈」了。而為什麼它們會「自轉」,其實根本原因還是要歸根到「磁場」上!
●我們先來看一個現象就差不多知道怎麼回事了。下面是一個「大風車」,只要旁邊有一個「蠟燭」在「燒火」,「空氣」的「密度」就會「不均勻」,從而使「空氣」產生「對流」,因此大風車便「旋轉」了起來!那麼我們在看看無論是「星球」還是「磁鐵」的「磁場」是「均勻」的嗎?很明顯是不均勻的,否則也不會把「磁鐵」上的「紙」抖一抖就會讓「磁粉」自然顯現出「磁力線」來如下圖。
●也就是說,最先,電子因為「原子核」的磁場「不均勻」產生了「電子」的永不停息的「公轉」,就像「空氣的對流」;於是產生了「分子」用不停息的做「布朗運動」;由此所「拼合而成」每個「星球」的整體,也整合而成了大的「磁場」,而這個磁場也必然是不均勻的,於是,當「星球」足夠大,磁場足夠強的時候,在幾乎沒有「阻力」的「真空」里,就把「星球」自己也帶動了,「公轉」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