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手抄報 地理和生物 初一的
地理:可以用淺色的鉛筆畫世界地圖然後選一部分地域在上面進行介紹
生物:可以畫一個生物進化表橫貫整張紙然後用箭頭引出一些動物的圖案再作介紹
『貳』 求初一地理手抄報,畫畫越少越好
我手頭上沒有,但是可以給你提示。
1、常用的天氣符號。畫這個不難。
2、"日界線"一課"妹妹比姐姐歲數大的一對雙胞胎"的故事.一般情況下,先出生的是姐姐,後出生的是妹妹。有一對孿生姐妹,妹妹的年齡比姐姐大一歲.妹妹會比姐姐大一歲?有個孕婦乘坐海輪由西向東航行,在接近日界線的時候,生下了一個女嬰,越過日界線後又生下一個女嬰.先出生的姐姐這一天正好是2004年1月1日,而後出生的妹妹是在日界線東側出生的,日期是2003年12月31日,於是妹妹的年齡就比姐姐大一歲.
3、地形解釋。
總之,老師布置作業的目的在於讓你多理解書上的內容,把你認為有趣的內容抄上去就可以了,不用太費腦力,手抄報就是抄嘛,要美觀的話,得考慮多幾種色彩,布置一下版面。
『叄』 初一的地理手抄報內容。
初一地理主要是介紹世界上的幾個主要國家和地區嘛,你就在手抄報中部畫一個七大洲的輪廓圖,在四周寫一些關於美國、日本、歐盟、東南亞、非洲、澳大利亞、巴西的資料就ok啦。
『肆』 地理手抄報可以寫些什麼內容(具體一點)
地理手抄報
可以寫些時下比較熱們的地理或天文內容
……
地理
是研究地球物理學現象的科學
。
其實
在很多的時候
,
地理學上的內容
在很大程度上含有天文學內容
,
地球本身就是太陽天體星系中的一個成分
在研究地球物理時
就會牽涉到太陽和陽光
,
否則
就不會形成地球物理學的現象
。
譬如
地理學上的大氣和生物
都是在陽光的主導下生成的
……
為此
在做地理手抄報時
,
可以討論一下地球的未來
以及地球上的某些問題等
……
譬如
在五十萬年以前
炎黃禹是怎樣勘測和測繪經緯線工程的
,
在測繪經緯線工程中
都涉及到了哪些技術
如造船技術航海定位技術等
,
這樣的議題
肯定會引起廣大同學們的興趣
。
您說呢
『伍』 初一上冊地理手抄報資料
最好介紹愛斯基摩人(Eskimo)北極地區的土著民族。自稱因紐特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分別居住在格陵蘭、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先後創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多信萬物有靈和薩滿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門道極低。一般養狗,用以拉雪橇。主要從事陸地或海上狩獵,輔以捕魚和馴鹿。以獵物為主要生活來源:以肉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於照明和烹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 再畫一些關於他們的圖和一個地球 。好的話咧為最佳答案
『陸』 初一地理手抄報資料
世界地理之最
1、世界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遜平原 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
2、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極洲 最低的大洲歐洲
3、世界面積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最小的大洋北冰洋
4、世界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
5、世界最高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
6、世界季風最顯著的地區東亞 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度尼西亞
7、世界火山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有"火山國"之稱.
8、世界(天然橡膠、油棕、椰子、蕉麻)等熱帶經濟作物的最大產地東南亞
9、世界面積最大的大洲亞洲 最小的大洲大洋洲
10、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 最小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
11、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 人口最多的國家(1中國 2印度 3美國)
12、世界石油儲量(出產、輸出)最多地區中東地區
13、世界人口自然增長率最多的大洲非洲(28‰),最少的大洲歐洲(3‰).
14、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四大地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歐洲大部;北美洲東部.
15、世界人口最稀少的四大地區嚴寒的苔原帶、冰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未開發的熱帶雨林帶;乾旱的沙漠地區.
16、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
17、世界最高大而綿長的兩條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18、世界最大的原料進口國日本,世界最大的佛教國家泰國.
19、世界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東南亞
20、世界淡水資源最豐富的大洲南極洲
21、世界上,國家和地區的數目最多的大洲非洲
22、(日本)的捕魚量常佔世界第一位
23、日本之最:
A 最大的島本州島 B 最大的平原關東平原 C 最大的貿易對象美國
24、東亞之最:
A 最大的半島朝鮮半島 B 最大的群島日本群島 C 唯一內陸國蒙古
25、東南亞之最:
A 最大的平原湄公河平原 B 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湄公河
C 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 D 唯一內陸國寮國
26、世界應用最廣泛的語言英語
27、世界環境日:每年6月5日,呼籲世界各國保護並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世界林業節:每年3月21日 世界水日:每年3月22日
世界地球日:每年4月22日 世界防止
『柒』 地理小報內容初一
地理手抄報初一:
初一地理手抄報圖片
地殼運動之大陸漂移說
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1880~1930)在1912年系統提出的一種大地構造假說。他認為古生代後期全球只有一個龐大的聯合古陸,稱「泛大陸」。中生代由於潮汐摩擦和從兩極向赤道方向的擠壓力,泛大陸開始分裂,較輕的花崗岩質大陸在較重的玄武岩質地幔上漂移,逐漸形成今日的海陸格局。他認為地球上的山脈也是大陸漂移的產物,科迪勒拉山和安第斯山是美洲大陸向西漂移滑動時,受到太平洋玄武質基底的阻擋,被擠壓而形成的褶皺山脈;亞洲東緣的島弧群,是大陸向西漂移過程中留下的殘塊;格陵蘭的南端、佛羅里達、火地島等弧形彎曲,都是向西滑動摩擦脫落的結果;東西向的阿爾卑斯山和喜馬拉雅等各大山脈,是大陸從兩極向赤道擠壓的結果。魏格納根據當時掌握的資料,從地質、地形、古生物、古氣候和大地測量等方面,詳細論證了大陸漂移說。這個假說當時引起了地質學界和地球物理學界的重視。但是對於大陸漂移的機制和規律,則有很多學者表示懷疑。20世紀50年代以來,古地磁學的研究表明,地質歷史時期磁極的移動,只有用大陸漂移說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因此大陸漂移說又獲得了新生。
地殼運動之板塊構造說
1961年和1962年,美國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擴張說」。在此基礎上,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順等人首創「板塊構造學說」,現已成為最流行的地球科學新理論。
板塊構造學說將全球的岩石圈劃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除六大板塊外還有些小板塊。大陸內部也可以劃出一些次一級的板塊。板塊之間,分別以海峽或海溝、造山帶為界。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其活動性主要表現為地震、火山、張裂、錯動、岩漿上升、地殼俯沖等。世界上的火山、地震活動,幾乎都分布在板塊的分界線附近。
板塊學說認為地殼是有生有滅的。由於海底擴張,大洋底部不斷更新,大陸則只是隨著海底的擴張而移動。板塊在相對移動的過程中,或向兩邊張裂,或彼此碰撞,從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如3億年前,歐、非兩洲和南、北美洲相連,以後出現大西洋海嶺,新的洋殼不斷形成並以它為中軸向兩邊擴張,才使上述各洲分開。而在近7000萬年以來,由於印度板塊不斷北移,與亞歐板塊相撞,產生喜馬拉雅山脈。東非大裂谷則正處於非洲大陸開始張裂,處於產生新洋殼的雛型期。紅海亞丁灣則是兩側地殼張裂擴張的結果,處於大洋殼的幼年期。我們認識的地中海,則是代表大洋發展的終了期,它是廣闊的古地中海經過長期演化後殘留下來的海洋。
關於板塊的驅動力問題,有人認為是地幔對流,也有人認為是地幔中的「熱點」和「熱柱」把岩石圈拱起,而使其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動推擠板塊運動,還有其他的一些主張,尚無統一的認識。
大陸漂移──海底擴張──板塊構造,這是人類對地殼運動認識過程不斷深化發展的三部曲。
『捌』 初中生的地理手抄報內容,應該寫些什麼
手抄報?是報紙么?
如果是初中生,還是應該以圖為主、
畫一些基礎知識,如地球運動,宇宙的小知識、地球結構、
再寫些地理的趣聞,地理的問答題,旅遊,自然災害,
也可以找幾個典型的國家,照著地圖畫下來,詳細的介紹,資源啊,風景名勝啊,生態環境,
看你是注重內容還是形式,內容的話就主要是查找地圖冊,把你們初中現在學的內容抄上、形式的話就是以圖為主,多畫。
『玖』 製作初一地理手抄報的內容可以是什麼內容名字可以是什麼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亞細亞洲」該詞來源於古代西亞等地古人的閃米特語。亞細亞的意思是指東方日出的地方。亞洲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巴比倫的所在地,又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詳地,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亞洲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東瀕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濱北冰洋,西達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大陸東至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皮艾角(東經103度30分,北緯1度1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在各洲中所跨緯度最廣,具有從赤道帶到北極帶幾乎所有的氣候帶和自然帶。所跨經度亦最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北部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寬僅86千米的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對。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包括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毗連,形成全球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總面積約5071萬平方千米,其中亞洲大陸約佔4/5。
居民:亞洲的種族、民族構成非常復雜,尤以南亞為甚。黃種人(又稱蒙古利亞人種)為主體種族,約佔全洲人口的60%。余為白種人、棕色人及人種的混合類型。全洲大小民族、種族共有約1000個,約佔世界民族、種族總數的一半。其中有十幾億人口的漢族,也有人數僅幾百的民族或部族。根據語言近似的程度,亞洲的居民分屬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和日本語(有人認為這兩種語系未定。)、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達羅毗茶語系、閃米特--含米特語系、印歐語系等。亞洲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的發源地。
自然環境:亞洲的大陸海岸線綿長而曲折,海岸線長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一洲。海岸類型復雜。多半島和島嶼,是半島面積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島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加里曼丹島為世界第三大島。亞洲地形總的特點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嶺匯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全洲面積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地勢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方伸出一系列高大的山脈,最高大的是喜馬拉雅山脈。在各高大山脈之間有許多面積廣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側還分布著廣闊的平原。亞洲有許多著名的高峰,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亞洲有世界陸地上最低的窪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於地中海海面592米),還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亞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東部邊緣海外圍的島群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東部沿海島嶼、中亞和西亞北部地震頻繁。亞洲的許多大河發源於中部山地,分別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內流區主要分布在亞洲中部和西部。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長6397千米;其次是黃河,長5464千米;湄公河長4500千米。最長的內流河是錫爾河,其次是阿姆河和塔里木河。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其氣候基本特徵是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氣候類型復雜。北部沿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東部靠太平洋的中緯度地區屬季風氣候,向南過渡到亞熱帶森林氣候。東南亞和南亞屬熱帶草原氣候,赤道附近多屬熱帶雨林氣候。中亞和西亞大部分地區屬沙漠和草原氣候。西亞地中海沿岸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西伯利亞東部的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達攝氏-71度,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