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球表層中無機和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
人文環境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
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 智慧圈, 技術圈。人文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而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布和組合,如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環境人口容量
「環境人口容量」也有人簡稱為「人口容量」,這是指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下,該國家或地區能夠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由此可見,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自然環境要素、技術水平、人類的消費水平和區域的開放程度等。
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自然環境因素有太陽、空氣、淡水、土地、生物等,它們都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條件。但不同的資源對決定環境人口容量的意義不同。
⑵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哪些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哪些
一、自然地理要素包括:
1、土壤
拓展內容:
一、自然地理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間,是地球氣相、固相和液相三種物質的交界面, 是有機界和無機界相互轉化的場所,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基礎。
二、社會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是指影響企業營銷活動的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狀況,主要包括經濟發展狀況、經濟結構、居民收入、消費者結構等方面的情況
⑶ 自然地理要素有哪些
自然環境的自然地理要素組成是地理學中的一個基本問題。然而在現行人教社大綱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地理上冊》(以下簡稱人教大綱版)和依照《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以下簡稱《課標》)新編的四種《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地理第1冊(必修)》(以下簡稱《地理1》)中,對這一問題的表述卻各不相同,簡直是眾說紛紜,甚至自相抵牾。因此,有必要作一番研討。為了研討的方便,先把各家的表述作簡要的介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簡稱人教課標版)認為,「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1]這里列出了五大要素。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簡稱魯教版)認為,「地理環境(geographic environment)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氣和生物等要素組成的。」[2]如果把這五大要素中的「地貌」與上述人教課標版五大要素中的「岩石」替換,則兩種版本所列舉的五大要素即完全相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魯教版中還給出了一幅「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示意圖」,其中所列的五大要素與其課文大有出入,五大要素中竟然有三大要素不同,即在插圖中將課文中的「生物」易為「植被」,「大氣」易為「氣候」,「水」易為「水文」。這種課文與其插圖相互抵牾的表述,可能是一時疏忽的結果,也恐怕是不自覺地反映了目前對這一問題探討過程中的分歧。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簡稱中圖版)認為,「自然地理環境是由氣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要素組成的」,在相應的「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示意圖」中,所標示的亦是氣候、水文等這五大要素[3]。圖文表述相互一致,沒有魯教版那種圖文不一,自相矛盾,使人無所適從的毛病。不過,在這個問題上該書即講「以物質和能量交換為基礎的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又說「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組成物質——大氣、水、岩石、生物彼此滲透,在不停的運動中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使自然地理環境成為一個復雜的整體(或系統)。」這里的「組成物質——大氣、水、岩石、生物」,在其他版本中稱為組成要素。就是中圖版自己,既說生物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物質,又說生物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這種概念使用的錯綜,在上述各版教材中並沒有給予說明,更談不上梳理清楚。以上三種版本在自然環境的自然地理要素組成上還是有共同點,即都列舉為五大要素,只是所指有些不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1》(以下簡稱湘教版)在這一問題上與以上三種版本大異其趣。在課文和相應的插圖中並列了14種「自然地理要素」。我們先來看課文的敘述: 「自然地理環境是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類圈等自然地理圈層組成的有機整體。其中,每一要素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4] 這段課文只有三句話,其中第一句話說,「自然地理環境是……有機整體」。這個整體是由「自然地理圈層組成的」,而自然地理圈層包括了「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類圈等」六大圈層。聯系接下來的第二、三兩句話可知,教材編撰者認為這六大圈層都是自然地理環境這個有機整體的組成要素。這種認識和表述,與上述三種版本很不相同。此外,該書還配有「大尺度范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圖和「小尺度范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圖。[4]在大尺度范圍的示意圖中標示有「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地下水」、「風化殼」等7種「自然地理要素」;在小尺度范圍的示意圖中標示有「大氣要素」、「地形要素」、「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水文要素」、「地質要素」等6種「自然地理要素」。總之,在湘教版論述這一問題的圖、文之中出現了「岩石圈」~「地形」、「大氣圈」~「大氣」、「水圈」~「水文」、「土壤圈」~「土壤」、「生物圈」~「生物」等五對10個,外加「人類圈」、「地下水」、「風化殼」、「地質」4個,總共14個專業術語,平等並列地表述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組成。目前全國大多數省、市正在使用的人教大綱版,對於自然地理環境組成要素的表述不但與以上四種課標版存在差異,而且該版自己的課文與其插圖亦不相匹配,課文列舉出了「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大氣、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六大要素。其相應的「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插圖中,「岩石」不見了,只有「大氣、水、土壤、地貌、生物(植被)」等五大要素[5]。此外,課文六大要素中的「生物」變成了插圖五大要素中的「生物(植被)」,難道生物等於植被?從以上的介紹可知,對於這一論題,不但五種版本互異,而且同一版本中,除中圖版之外,其他各種版本的插圖與相應課文列舉的自然地理要素都不完全相同。為了對此有個一目瞭然的總體把握,特將這紛紜抵牾的表述歸納為表1。表1 五種版本對自然地理環境組成要素表述的比較 要素版本1234567人教課標版[1]課文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 魯教版[2]課文大氣水地貌生物土壤 插圖3-2-2氣候水文地貌植被土壤 中圖版[3]課文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 插圖3-2-3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 湘教版[4]課文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人類圈 插圖3-3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地下水風化殼插圖3-4大氣水文地形生物土壤地質 人教大綱版[5]課文大氣水地貌生物土壤岩石 插圖3.53大氣水地貌生物(植被)土壤 二、分析與討論歸納以上不同版本對自然環境的自然地理要素組成的不同表述,大體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認為有六大要素,以至平等並列了總計14種要素之多,基本採取了「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類圈」這種單獨概念的命名方式,以湘教版為代表;另一種以其他各種版本為代表,認為有五大或六大要素,採取了以「土壤、生物、……」等普遍概念命名的方式。下面對這兩種表述分別予以討論。湘教版認為「自然地理環境是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類圈等自然地理圈層組成的有機整體。」[4]而地理課程標准研製組在對高中「地理1」課標解讀中,明確指出「自然環境就是指地球表層系統,它是由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交*而成的。」[6]請注意,自然環境,即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四大圈層交*而成的」。交*意指四者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具有新質的地球表層系統或說自然地理環境。它絕不是全部四大圈層或者六大圈層組成的。四者交*所形成的地球表層系統與四者全部組合,其內涵相差很大。中科院地理所集體編撰的《現代地理學詞典》解釋「地球表層指與人類直接有關的一部分地球環境,其范疇〔圍〕大致上始大氣對流層頂,下至岩石圈上部,包括大氣、水、岩石、生物在內的特殊圈層。」[7]這個特殊的圈層即自然地理環境。該詞典在「自然地理環境」詞條下,甚至說「一般認為,狹義的自然環境其上界從地表起到其上50-100米的高度,下界在陸地上深約25-30米,海洋中深約100-200米。」[7]這個空間范圍,與湘教版把整個大氣圈(其上界可達距地面以上1200km,以至2000~3000km)、岩石圈(其下界可達地面以下60-200km)等視為自然地理要素,並把它們全部包括在自然地理環境之內,差別是很大的。認為自然地理環境由六大要素組成,除了湘教版的上述意見之外,還有人教大綱版,不過它不認為六大要素是岩石圈、大氣圈等六大圈層,而是「大氣、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六大要素。[5]對此在人教課標版中,已改為「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1]在這里刪除了大綱版的「地貌」一項,變成了五大要素。因此,本文即不再討論人教大綱版中的六大要素說,而徑直討論三種課標版教材中的五大要素論。歸納三家出版社在課標版高中《地理1》中對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表述,在取捨和命名上,對「生物」、「土壤」兩個要素沒有分歧,對另外三個要素的認識則有不同。在課標人教版和魯教版中有「大氣」要素,中圖版中沒有「大氣」要素,而講「氣候」,有趣的是魯教版的插圖也包括「氣候」,而沒有其課文中所說的「大氣」。在中圖版中有「水文」要素,而人教版和魯教版中則徑直稱為「水」。此外,魯教版和中圖版中有「地貌」要素,人教課標版中則沒有,取而代之的是「岩石」(見表1)。總之,對這有分歧的三大要素,表現在取捨或命名上,就是「氣候」與「大氣」、「水文」與「水」、「地貌」與「岩石」的不同。作為自然地理要素的專業術語,在「氣候」與「大氣」、「水文」與「水」、「地貌」與「岩石」之間進行抉擇,應當尊重長期以來在地理學上形成的傳統,取「氣候」、「水文」、「地貌」更為確當。這是因為,「氣候」、「水文」、「地貌」這些概念,在地理學的內涵上比「大氣」、「水」、「岩石」豐富。仔細回味、分析長期以來在地理學中這些概念的使用情況,可以說「氣候」、「水文」、「地貌」這些概念,即包括「大氣」、「水」、「岩石」等物質性方面的含義,亦有其運動狀態、功能和效果等方面的含義。不必用含義較窄的「大氣」、「水」、「岩石」這些概念來取代它們。我們無法理解,為什麼人教版把自己長期以來在「地球表面的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通過密切的相互作用,共同組成了綜合的地理環境」[8]的表述中,所堅持的「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五大要素說,改變成了以「岩石」取代「地形」,以「大氣」取代「氣候」,以「水」取代「水文」,再加上「生物」、「土壤」,這種五大要素論[1]。鄭度院士在為馬建華教授等編著的《現代自然地理學》所作的序中指出,「氣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等五大要素」,構成了自然地理系統,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自然地理環境。在這本「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中亦採用了這種傳統的五大要素說[9]。中圖版也堅持了這種五大要素說的傳統。 三、結論在地理學上,對於自然地理環境這個整體進行劃分時,通常分解為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五大自然地理要素。這樣的分解符合「劃分的各個子項應當互不相容」,而且各子項之和等於母項,即符合「各子項之和必須窮盡母項」的邏輯規則。[10]自然地理環境這樣分解為五大組成要素,簡單、明了、准確、科學。在這個論題上,中學生能夠合乎邏輯地掌握到這種程度,也就可以了。不必節外生枝,不合邏輯地一下子羅列出14項或六、七項之多。當然,在其他場合,根據需要對這五大要素繼續進行二級以至三級的逐級劃分,並予以講授和研究,未嘗不可。此外,在五大要素的取捨和命名上,無須標新立異地以「大氣」或「大氣圈」取代「氣候」,以「水」或「水圈」取代「水文」,以及以「岩石」或「岩石圈」取代「地貌」。結論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組成要素有五個,即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和土壤。
⑷ 地球表層的重要意義及其基本特徵
地球表層有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氣圈,岩石圈是由堅硬的岩石組成,生物圈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水圈的水包括三種狀態,水圈中的水處於不斷的循環中,是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大氣圈為人類提供氧氣,供呼吸,提供二氧化碳,共植物光合作用。因此,總的來說地球表層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主要條件。
⑸ 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組成,包括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它們是自然地理環境四種基本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各種自然地理動態的物質體系。
陽光和氣候是重復的。
⑹ 地理要素有哪些
地理要素是地圖的地理內容,包括表示地球表面自然形態所包含的要素,如地貌、水系、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與人類在生產活動中改造自然界所形成的要素,如居民地、道路網、通訊設備、工農業設施、經濟文化和行政標志等社會經濟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