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想知道地理和歷史究竟淵源有多深
地理與歷史的淵源足以成為一門學問的(可能已經有了)。
先說地理對歷史的影響:
1. 地理條件影響了不同文明的誕生和發展,例如最早的文明都是在大河流域邊產生的。相對平坦的地域往往容易形成集權化的國家,而海洋則適合產生商業文明。高山大川沙漠,影響了文明之間的溝通和相互之間的碰撞,例如華夏文明由於西域的惡劣條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無法與歐洲與中東的文明產生足夠的碰撞(這點可以參照十字軍東征對中東的影響),所以華夏文明的發展,形成了相對獨立的體系。
2. 地理條件對技術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產生影響,例如海洋條件的適合發展出航海技術,而大陸條件的在種植技術上有所建樹。而這些衍生出來的各種技術,往往會形成不同的科技樹。此外,由於礦產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技術,例如中國的冶金技術,就由於礦產的局限,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與中東有差距。
3. 氣候條件(也屬於地理范疇)對文明和歷史也產生了巨大影響。例如宋朝的滅亡,就和當時的小冰河期有相當大的關系,同理的還有明朝,都是由於冰河期造成降水線南移,所以北方游牧部落不得不南下
4. 其他的影響還有很多,例如地理產生人種融合問題、經濟作物問題、經濟路線問題、城市的發展問題、戰略地理條件問題等等,都對歷史產生巨大影響。
然後是歷史對地理的影響:
1. 人類歷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地理開發的歷史,例如中國南方,經歷了從瘴癘蠻荒、叢林惡水到魚米之鄉的歷史變化(湖南、江西尤為經典)。原來沒有人居住的地方,後來有人居住了。而也有些地方,則是由於採伐過度,造成地力耗盡,例如關中平原。
2. 歷史事件有時也會造成地理的變化,例如戰爭常常帶來許多人工溝渠、道路(中國的靈渠、馳道等),還有黃河最後一次改道,就是因為抗戰時候炸開花園口造成的。
3. 人類活動也會造成許多地理上的突變,例如開鑿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例如三峽水庫等等。
4. 當然,還有其他人類歷史對地理構成的影響。
以上只是很粗略地沾了點邊,所有學歷史的,一定需要看地圖,不僅是今天的地圖,還要過去的地圖,不僅看地圖,還要看出產的變化、氣候的變化等等。地理和歷史密不可分。
② 關於歷史和地理的相關問題!
1、王安石變法,總共有___、___、___、___、___等措施。
2.三皇是哪三皇?
3.司馬遷為什麼入獄?
4、荊軻刺秦用了(荊軻)和( )贏取秦王的信任?
5.重耳依靠國回(楚國)到晉國,成為晉國的國君。
6.公元前100年,被扣留匈奴的蘇武牧羊牧了(19年)年。答案:(a)
a.19年 b.30年 c.5年
7.祖沖之是(宋王朝 )朝代的。答案:(c)
a.明朝 b.清朝 c.宋王朝
8.《上下五千年》的作者是(林漢達等):
a.施耐庵 b.羅貫中 c.林漢達等
9.《上下五千年》有( )個故事:
a.332 b.1000 c.500
10.《上下五千年》有很多故事,請寫出幾個:( ),( ),( ),( ),( )等。
11.我國世界上( ).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
12.在( )的( ),流傳著許多生動的故事,很多是有文字記載的。
13、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揚州被殺,五月李淵廢楊侑,自立為帝,建國號為( ),年號為「武德」,定都( )。李淵就是( )。
14、26歲時的李世民,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殺死了大哥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三天後,李淵正式立李世民為太子,執掌國政。同年八月,李淵這安定社稷,將皇位禪讓給李世民,自己做了逍遙自在的( )。歷史上稱這次事變為( )之變。
15、李世民即位後第二年,改年號為( )。
4、由於唐太宗重用人才,從善如流,政治開明,唐朝初期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社會秩序比較安定,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為( )。
16、小朋友喜歡看的《西遊記》,其實歷史上真的有唐僧,但沒有孫悟空。而且真實的唐僧是一個堅定睿智的高僧、傑出的翻譯家——( )法師。
17、唐代貞觀十五正月,唐太宗派禮部尚書護送( )公主,經過青海入吐蕃與松贊干布完婚。她對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唐蕃關系的加強,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18、一代女皇——武則天死後,由她的孫子唐玄宗即位。這段時期玄宗勵精圖治,重視官員的人選,親自考核新任命的縣令斥退不合格人員。社會在各方面達到了空前的盛世景況,歷史上稱為( )。
19、唐代是中國文學的一座高峰,而這個峰頂上高高站立的就是大詩人( )和( ),
人們將他們兩人合稱為( )。
20、唐玄宗年老的時候,不再像年輕時那樣勵精圖治,他開始討厭直言勸諫的人,只愛聽奉承話,結果造成當時內地空虛,邊防不穩。天寶末年,終於爆發了一場持續八年之久的(
),使統治了一百三十多年的強盛王朝從此一蹶不振。
。
21、「戰國七雄」中,秦國實力最強,於是其他六國「合縱」的方法聯合抵抗秦國,但最終還是被( )拆散了。
A、孫臏 B、管仲 C、張儀 D、墨子
22、趙武靈王為了設法把國家改革一番,下達了( )的命令。
A、下地種田 B、操練兵馬 C、穿胡服,學胡人射擊 D、攻打鄰國
32、孟嘗君讓他的門客馮管驩到薛城收租,但他( ),結果贏得了老百姓的尊重。
A、燒毀債券 B、分發銀兩 C、送給老百姓衣服 D、建造房屋
24、秦昭襄王得知齊國最有勢力的大臣是孟嘗君,打算邀請孟嘗君上咸陽來,拜他為( )。
A、丞相 B、門客 C、相國 D、大將
25、燕昭王為了讓自己的國家更加強大,求賢若渴,拜( )為亞卿,整頓國政,訓練兵馬。
A、郭隗 B、管仲 C、張儀 D、樂毅
26、齊國的田單利用(火牛陣)打敗了燕國的軍隊,奪回了失去的城池。
A、八卦陣 B、火牛陣 C、亂石陣 D、桃花陣
27、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因為受到小人迫害,被放逐湘南,最後跳(汨羅江)而死。
A、長江 B、黃河 C、汨羅江 D、珠江
28、屈原死後,留下了一些優秀的詩歌,其中最有名的是(《離騷》).
A、《論語》 B、《春秋》 C、《尚書》 D、《離騷》
29、藺相如將和氏璧帶到秦國,看出秦國沒有誠意拿城換璧,於是藺相如又將璧帶回了趙國,這個故事叫(完璧歸趙)。
A、完好無損 B、完璧歸趙 C、一心一意 D、忠心報國
30、「負荊請罪」講的是()之間的故事。
A、孫臏和龐統 B、孟嘗君和管驩 C、范蠡和文種 D、藺相如和廉頗
31、秦昭襄王拜( )為客卿,並且按照他的計劃進行進攻。
A、樂毅 B、管仲 C、張儀 D、范雎
32、范雎採用( )的方法,打算幫助秦國統一中原。
A、近攻遠交 B、聲東擊西 C、破釜成舟 D、釜底抽薪
33、趙孝成王派趙括和秦軍交戰,趙括談論起兵法來頭頭是道,但不會臨陣應變,結果四十萬大軍被他斷送,這樣的人叫做( )。
A、遠交近攻 B、聲東擊西 C、破釜成舟 D、紙上談兵
34、趙國的平原君打算帶二十名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楚國,可挑來挑去只挑選了十九個,結果一個叫毛遂的門客自高奮勇推薦自己,這個成語叫作( )。
A、不請自到 B、毛遂自薦 C、狂妄自大 D、自我推薦
35、( )拿走了魏王的兵符,指揮八萬精兵,去救邯鄲,結果打敗秦軍。
A、孟嘗君 B、平原君 C、信陵君 D、高原君
36、秦國的范雎採用( ),使趙王換走了廉頗將軍,換來了趙括。
A、反間計 B、連環計 C、苦肉計 D、美人計
37、戰國時期有許多學派,紛紛著書立說,歷史上把這種情況稱作( )。
A、百花齊放 B、百家爭鳴 C、百鳥朝鳳 D、百里挑一
38、秦王嬴政下了一道逐客令,( )離開咸陽時上了一道奏章給秦王,秦王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就恢復了他的官職,還取消了逐客令。
A、李斯 B、韓非子 C、荀況 D、尉繚
39、燕國太子丹派( )刺殺秦王,結果失敗了。
A、樊於期 B、荊軻 C、王翦 D、李斯
40、秦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滅掉了六國,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
A、夏王朝 B、商王朝 C、周王朝 D、秦王朝
《上下五千年知識》競賽題
1、北京猿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帶。
a、周口店 b、馬口店 c、西口店
2、猿人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這種工具很簡單,一件是( 木棒 ),一件是(石頭)。
a、鐵棒、石頭 b、木棒、石頭 c、木棒、手槍
3、原始人取火所用的工具是(木頭和石塊)。
a、打火機 b、木頭和石塊 c、火柴
4、中國古代的傳說都非常推崇皇帝,後代的人都認為皇帝是(華夏族)族的始祖,自己是皇帝的子孫。
a、漢族 b、藏族 c、華夏族
5、堯覺得舜品德好,又能幹,把首領的位子讓給舜,這種讓位,歷史上叫做(禪讓 )。
a、禮讓 b、禪讓 c、謙讓 d、互讓
6、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是(夏朝)。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夏朝
7、夏朝從太康到少康中間經過大約一百年的混戰才恢復過來,歷史上稱作(少康中興)。
a、少康中興 b、安史之亂 c、康乾盛世 d、太平盛世
8、少康的兒子帝杼即位,發明了一種可以避箭的護身衣,叫(甲)。
a、衣 b、裳 c、衫 d、甲
9、是(葛伯)幫助湯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a、蚩尤 b、伊尹 c、葛伯 d、後羿
△10、盤庚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面,將都城遷到了(殷)。△
a、亳 b、燕 c、楚 d、殷
11、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夏朝)開始的。
a、商朝 b、夏朝 c、唐朝 d、宋朝
12、(姜尚)是周文王的好幫手。
a、大禹 b、伊尹 c、少康 d、姜尚
13、周武王滅了商朝,把國都從豐搬到了鎬京,建立了(周王朝)。
a、夏王朝 b、商王朝 c、周王朝 d、秦王朝
▲14、(叔齊)輔助周成王執政七年,把周王朝的統治鞏固下來,還制定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
a、伊尹 b、周公 c、姜尚 d、叔齊
△15、從周成王到他的兒子康王兩代,前後約五十多年,是周朝強盛和統一的時期,歷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a、少康中興 b、太平盛世 c、康乾盛世 d、成康之治
▲16、周歷王逃走後,朝廷由召公虎和另一個大臣主持貴族會議,暫時代表周天子行使職權,歷史上稱為「(共和行政)」。
a、共和行政 b、垂簾聽政 c、聯合議政 d、獨裁專政
17、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因為鎬京在西邊,洛邑在東邊,所以歷史上把周朝在鎬京做國都的時期,稱為西周,遷都洛邑以後,稱為(東周)。
a、東周 b、南周 c、北周 d、中周
18、「囚車」里的人才指的是(管仲)。
a、鮑叔牙 b、管仲 c、周公 d、召公虎
21、公元前663年,齊國和燕國的軍隊聯合起來攻打山戎,卻被敵人引進一個迷谷,管仲想出了一個主意,讓幾匹老馬領路,結果領著人馬出了迷谷。這個成語叫作(老馬識途)。
a、天馬行空 b、懸崖勒馬 c、馬到成功 d、老馬識途
22、齊桓公在位時,曾多次會合諸侯,訂立盟約,歷史上稱作(六合諸侯)。
a、三合諸侯 b、六合諸侯 c、九合諸侯 d、十合諸侯
23、宋襄公臨死前告訴太子,(重耳)是個有志氣的人,將來一定是個霸主。
a、奚齊 b、重耳 c、夷吾 d、狐偃
26、秦穆公派大將攻打鄭國,結果在半路上上了一個牛販子的當,請問這位聰明的牛販子是誰? (弦高)
a、孟明視 b、弦高 c、西乞術 d、白乙丙
29、「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個成語說的是(楚莊王)。
a、秦穆公 b、楚莊王 c、宋襄公 d、晉文公
31、我國最早的傑出的軍事著作是(諸葛亮兵法)。
a、《孫臏兵法》 b、《孫子兵法》 c、《諸葛亮兵法》 d、《呂氏春秋》
32、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論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結。
a、《詩經》 b、《尚書》 c、《春秋》 d、《論語》
33、「卧薪嘗膽」的故事講的是(越王勾踐)。
a、吳王闔閭 b、越王勾踐 c、吳王夫差 d、伍子胥
34、公元前472年,(越王)滅了吳國,成為江淮一帶的霸主。
a、越王 b、楚國 c、齊國 d、晉國
36、魯班是戰國時期非常有名的工匠,他用了九套攻城的方法,但都被(范蠡)一一破解。
a、孔子 b、孫子 c、范蠡 d、墨子
39、「戰國七雄」中,秦國實力最強,於是其他六國「合縱」的方法聯合抵抗秦國,但最終還是被(張儀)拆散了。
a、孫臏 b、管仲 c、張儀 d、墨子
40、趙武靈王為了設法把國家改革一番,下達了(穿胡服)的命令。
a、下地種田 b、操練兵馬 c、穿胡服,學胡人射擊 d、攻打鄰國
41、孟嘗君讓他的門客馮管驩到薛城收租,但他(燒毀債券),結果贏得了老百姓的尊重。
a、燒毀債券 b、分發銀兩 c、送給老百姓衣服 d、建造房屋
44、齊國的田單利用(火牛陣)打敗了燕國的軍隊,奪回了失去的城池。
a、八卦陣 b、火牛陣 c、亂石陣 d、桃花陣
45、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因為受到小人迫害,被放逐湘南,最後跳(汨羅江)而死。
46、長江 b、黃河 c、汨羅江 d、珠江
47、屈原死後,留下了一些優秀的詩歌,其中最有名的是(《離騷》).
a、《論語》 b、《春秋》 c、《尚書》 d、《離騷》
48、藺相如將和氏璧帶到秦國,看出秦國沒有誠意拿城換璧,於是藺相如又將璧帶回了趙國,這個故事叫(完璧歸趙)。
a、完好無損 b、完璧歸趙 c、一心一意 d、忠心報國
49、「負荊請罪」講的是(藺相和廉頗)之間的故事。
a、孫臏和龐統 b、孟嘗君和管驩 c、范蠡和文種 d、藺相如和廉頗
50、秦昭襄王拜( 范雎 )為客卿,並且按照他的計劃進行進攻。
a、樂毅 b、管仲 c、張儀 d、范雎
51、范雎採用(近攻遠交)的方法,打算幫助秦國統一中原。
a、近攻遠交 b、聲東擊西 c、破釜成舟 d、釜底抽薪
52、趙孝成王派趙括和秦軍交戰,趙括談論起兵法來頭頭是道,但不會臨陣應變,結果四十萬大軍被他斷送,這樣的人叫做(紙上談兵)。
a、遠交近攻 b、聲東擊西 c、破釜成舟 d、紙上談兵
53、趙國的平原君打算帶二十名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楚國,可挑來挑去只挑選了十九個,結果一個叫毛遂的門客自高奮勇推薦自己,這個成語叫作(毛遂自薦)。
a、不請自到 b、毛遂自薦 c、狂妄自大 d、自我推薦
54、( a )拿走了魏王的兵符,指揮八萬精兵,去救邯鄲,結果打敗秦軍。
a、孟嘗君 b、平原君 c、信陵君 d、高原君
55、秦國的范雎採用( a ),使趙王換走了廉頗將軍,換來了趙括。
a、反間計 b、連環計 c、苦肉計 d、美人計
56、戰國時期有許多學派,紛紛著書立說,歷史上把這種情況稱作( b )。
a、百花齊放 b、百家爭鳴 c、百鳥朝鳳 d、百里挑一
58、燕國太子丹派( b )刺殺秦王,結果失敗了。
a、樊於期 b、荊軻 c、王翦 d、李斯
59、秦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滅掉了六國,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d )。
a、夏王朝 b、商王朝 c、周王朝 d、秦王朝
60、紹興「題扇橋」是來源於哪位詩人?( c )
a、李白 b、杜甫 c、王羲之 d、王之煥
三、 簡答題。
1、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不可抹滅的貢獻,請你對他的功與過做個簡要的分析。(對功與過至少說出各兩點)
2、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女皇帝,一個憑借自己的實力登上皇帝寶座的女皇帝,她就是唐高宗的皇後武則天。你了解她嗎?請你扣住一個方面,對她做個簡要介紹
一、你能選出最有說服力的一項嗎?(每小題3分,共30分)
1、西周的眾多諸侯是通過什麼產生的? (分封制)
A.奴隸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禪讓制
2、猜一猜下列甲骨文是十二生肖中的哪一種? ()
A.牛 B.羊 C.兔 D.馬
3、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統思想的是: (儒家思想)
A.道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法家思想
4、秦統一後,全國統一使用的規範文字是: (小篆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隸書
5、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B ( )
①佛教在西漢初年傳入我國 ②《史記》是我國第一部史書 ③道教在東漢時期興起於民間 ④秦始皇陵兵馬俑是秦漢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
A.②③④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大致年代,應該是在西漢末年和東漢初年之間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6、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 ( B )
A.《漢書》 B.《史記》 C.《春秋》 D.《詩經》
7、西漢的大一統出現於那個皇帝時期? ( D )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
8、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開始於: ( 公元前60年)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27年 C.公元前119年 D .公元前60年
9、秦國蜀守李冰修築的都江堰是著名的 ( D ) A.防洪工程 B、灌溉工程 C、水運工程 D、灌溉防洪工程
10、西漢時用於播種的勞動工具是 ( B )
A、水排 B、耬車 C、翻車 D、筒車
二、朝代接龍(將下列朝代按先後順序排列)(共16分)
春秋 西周 夏 戰國 商 西漢 三國 秦 三、成語連線(20分)
成語是我國語言文化的精華。很多成語都與歷史典故相關。親愛的同學你能找出下面的成語的歷史典故嗎?你一定能行!
退避三舍 原古人類進行農業生產的情況
紙上談兵 牧野之戰
陣前倒戈 指揮長平之戰的趙括
刀耕火種 越王勾踐磨礪自己的方法
卧薪嘗膽 晉楚爭霸時候城濮之戰所用到的策略
三顧茅廬 淝水之戰
霸王別姬 三國故事長平之戰 班超出使西域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戰國時期秦國與趙國間的戰爭
草木皆兵 楚漢戰爭
四、歷史診所(共34分)
第1題(22分)
皮皮:我非常想知道遠古人類的情況,你能告訴我一些北京人的事情嗎?
咪咪:當然可以了!北京人可以人工取火,他們用磨得光光的石鍋做飯。
皮皮:噢 !你還能告訴我,我國原始聚落的情況嗎?比如半坡聚落?
咪咪:那就更沒有問題了!他們呀,日常生活使用陶器,陶器可好看了,底色是紅的, 上面繪有人、動物等圖案,叫什麼來著?對了,叫……叫黑陶。他們住的房屋呀,是干欄式的!
皮皮:那春秋戰國時期的耕作方式是千耦其耘還是個體農耕?
咪咪:我知道!是千耦其耘唄。
皮皮:唉,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哪個朝代青銅器的代表作?
咪咪:是夏朝吧?
聰明的同學,你認為咪咪的回答怎麼樣?你能診斷出其中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地方嗎?請寫出出錯的地方並簡單說明理由。對咪咪這樣的學習態度,你有什麼體會?
③ 古代歷史文化的發展與地理的關系(葡萄牙發現亞洲)
……亞洲不是葡萄牙人發現的,自古以來亞洲就和歐洲非洲有著緊密的聯系,如果樓主說的是美洲還可以討論一下。
我想樓主是想問「關於地理和文明的關系」,其實比較一下漢人和古中國北方的匈奴、蒙古就可以發現,文明誕生的條件在於地理環境能夠不斷給予一個文明「恰當的挑戰」。比如蒙古,這個文明誕生的環境過於惡劣,以至於蒙古除了作戰(直接目的是搶劫),放牧之外沒有足夠的生產力來發展自身文明,又比如東南亞群島,這些文明誕生於物產過於豐富的地方,在一個小島上自給自足完全有可能,而且海洋天然隔絕了大部分外來競爭者。比之黃河流域,漢人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土地條件不錯卻稱不上十分肥沃,四周還有許多外族部落與漢人競爭,到最後漢人幸運的勝出,成為了中原最強大的文明,而且在這之後還必須應對北方草原民族的不斷侵襲,自身內部國家機器的不斷適應社會環境,這幾種挑戰反而使得中原文明強大起來。
這一現象在西方的古羅馬帝國身上也得到體現,羅馬不算什麼條件優越的地方,北方有高盧,南方迦太基,東邊是希臘城邦各國(尤其是亞歷山大的母國馬其頓最強),亞平寧半島內部還有很多不屬於羅馬的城邦,最後羅馬硬是在這種不斷給予恰當挑戰種打敗各個對手(說實話,上面三個羅馬鄰國每一個都差點讓羅馬亡國),取代希臘成為古代西方文明最輝煌的帝國。
說道文明的滅亡與中斷,可以看看中國的清朝,那時候漢人本來就是東亞最先進的民族,因為內外雙重壓力被滿人統治,但是滿人並沒有再融合之後爆發出新鮮的活力,歸根結蒂是滿人與蒙古一樣,由於生存條件的挑戰過於惡劣,沒有發展出自己的文化,幾乎把漢文化全盤接受,而由於異族統治的特殊性,制約了漢民族自身的反省與發展(明末時期,王守仁的心學已經十分流行,如果社會風氣進一步開化,有可能走上資本自立的道路,滿人入主中原可以說是歷史開的一個玩笑,但別埋怨滿人,那是「天數」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而且東亞地區由於海洋,沙漠與西方隔絕,並沒有接受外來文明的挑戰,文明的發展便漸漸停滯衰落。知道鴉片戰爭之後才爆發出應有的活力,那時已經落後西歐幾百年。
對比西方,西亞的土耳其帝國也是在與波斯帝國,與十字軍的對抗中達到極盛時期,在攻佔了君士坦丁堡之後就衰落下來。同樣是由於海洋和群山的隔絕,土耳其在強大了幾百年後被各個列強欺負,和中國一樣被成為「西亞病夫」,真是一對難兄難弟。不過土耳其的地理環境可不如中國的潛力那麼大,民族成分也過於復雜(中國九成左右是漢人,伊斯蘭內部遜尼派什葉派今天還斗得你死我活)至今也沒有走到列強的行列之中。
至於樓主說的葡萄牙,那隻是曇花一現的強國,和蘇美爾人,迦太基人一樣,他們的發展初始條件太優越(個人認為蘇美爾人是外族滅掉,而不是自然毀滅),沒有發展出積極的文明,一遇到更為強勢的文明就歇菜了。
④ 歷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有
1, 黃河中下游一帶是是中國歷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適宜地區,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傳統文化,無論是 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它們形成於農業區,也隨著農業區的擴大而傳 播。農業文明對中國文化的延續性起了很大的作用。2,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地理障礙對人類活動、特別是交通運輸的影響。不同的 地理環境與物質條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來文化影響。3, 地理障礙對文化的傳播有很大的影響,也使中國的不同地區所受的外來文化影響和影響程度各不相同。4, 地理環境對開放與封閉的影響是相對的,首先,不存在絕對的開放或封閉的地理環境;其次在不同的生 產力條件下,影響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環境也不是決定開放與否的唯一條件,海洋並不是開 放的唯一途徑。5, 中國歷史上確實長期缺乏開放的動力,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根本的原因並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國的地理條件過於優越。
⑤ 歷史和地理兩門課有什麼關聯嗎為什麼
史地不分家,歷史和地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背,上課認真聽講是最重要的,好好整理筆記,聯系生活實際復習內容,比如你在看書時想到如何形成視覺[思路分析]地理環境空間廣大,地理事物多種多樣,地理關系錯綜復雜。學習地理尤其要注意學習方法,只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才能化難為易,學得扎實而靈活。介紹一下方法,共參考,每個人學習習慣不同,還要注重自己的學習規律。[解題過程]1、學會使用課本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2、學會使用地圖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3、重視地理觀察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4、善於地理想像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5、要善於動腦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6、要勤於動手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解題過程]1、學會使用課本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2、學會使用地圖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3、重視地理觀察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4、善於地理想像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5、要善於動腦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6、要勤於動手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人文地理學(Human Geography)
發展簡史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經知識的積累、學科的形成和理論的演變、學科的分化以及理論和方法上的革新等過程。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3個階段。
古代階段
這是地理知識積累的時期,以片斷記述為主,出現了各種關於人地關系的論述。在中國地理古籍和其他古籍中,載有許多關於人地關系的論述,其中既有《禮記·王制》篇中人文地理學
「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的帶有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孫丑下》中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勝天的思想,還有東漢時期王充的《論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隨行而應人」的主張人、地各有規律,反對人地關系絕對化的思想。從公元前5~前3世紀成書的《尚書·禹貢》開始,在許多地理古籍中還記述了大量的人文地理現象,明末清初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則討論了人地關系的若干問題。但是在中國古代未產生系統的人文地理著作來表述人地關系思想。在西方,地理學一直是把地球作為人類的家鄉來研究,古希臘、羅馬學者如希羅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對各地的人文地理現象作過論述。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人文地理
一些相互隔離、閉關自守的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國家,經濟、文化處於衰落狀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相應處於停滯狀態。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的地理學獲得較大發展,伊德里西等學者在著作中記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現象。
地理大發現開始後
歐洲各國陸續出版了各種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關於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於種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對於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起到巨大促進作用。
編輯本段近代階段
綜述
19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地理學進入出現不同人文地理學相關書籍
學派、學說紛出、各種學科建立並形成體系的時期。19世紀里,地理學開始形成自然和人文兩大分支,近代科學地理學的奠基人 A.von洪堡和C.李特爾分別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創立了早期理論。從此,人文地理學出現一系列理論,各分支學科陸續建立並形成了體系。
理論的形成和演變。
李特爾用經驗法和比較法,研究世界各地區各種地理現象的因果關系。在他的《地理學——地理對人類素質和歷史的關系》(1822~1859,第2版)一書中,探討了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的相互關系,把自然作為人文的基本原因,強調自然界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在他去世後,人地關系理論在各國有不同的發展。 德國地理學家F.拉采爾在 1882年和 1891年出版的《人類地理學》一書中,論述了人類作為環境的產物,其活動、發展和分布受到環境的嚴格限制。以後他的學生美國地理學者E.C.森普爾和E.亨廷頓等人更加強調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的決定性作用,他們的觀點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形成系統的環境決定論。 幾乎與此同時,法國的地理學家P.維達爾-白蘭士不同意環境決定論的觀點,提出另一派人地關系論的觀點,後人稱之為可能論或或然論。他認為地理學的特殊任務是闡述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自然環境提供一定范圍的可能性,而人類在創造居住地時,按照自己的需要、願望和能力來利用這種可能性。他的這一觀點在其學生J.白呂納1910年發表的《人地學原理》(曾譯《人文地理學》)一書中得到進一步發揮,白呂納認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無定的,兩者之間的關系常隨時代而變化。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等人的觀點對法國地理學影響很深,從而形成法國學派。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P.M.羅士培教授受法國學派的影響,1930年創用了「調節」一詞,創立「適應論」。他認為調節包含兩重含義,即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制,以及人類社會對環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羅士培認為人文地理學研究人-地之間雙向的相互關系,主要探討人類社會活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美國地理學家 H. H.巴羅斯1923年發表「人類生態學」一文,則提出生態調節論。他主張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的生態的觀點,在人地關系中人是中心論題,其他現象只是當它們涉及人及其對它們的反應時,才有必要說明。他還認為歷史學研究人類在時間上的關系,地理學則側重於分析人類在空間上的關系。
20世紀初
德國學者O.施呂特爾提出文化景觀的概念,認為探討原始景觀轉變為文化景觀的過程是地理學的主要任務。以後美國地理學家C.O.索爾又提出,人人文地理學相關書籍
類按其文化的標准,對天然環境的自然現象和生物現象施加影響,將它們改變為文化景觀。與此同時,另一美國學者D.S.惠特爾西提出「相繼佔用」學說,認為地理學不應研究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而是研究人類社會在一地佔用的歷史過程。他們都強調文化在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中的作用,形成有關人地關系的文化景觀論,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化決定論」。它強調一個地區居民在其態度、目標或技術上如有任何重大改變,則需要重新估價自然資源基礎對於他們的意義。 在人文地理學發展過程中起過一定作用的還有地理學上的「二元論」。同洪堡主張地理學應在復雜性中理解統一性一樣,李特爾認為統一性正是地理學的特點。但是,德國的O.佩舍爾等人卻反對李特爾的人文方向,認為地理學只能是對地球表面形態的研究,人類活動則不在其研究范疇之內。從而產生了地理學的二元論。佩舍爾主張的二元論在西歐實際支持者人數並不多。 蘇聯地理學界從20世紀30年代起,批判了人文地理學,突出發展經濟地理學,實際上以經濟地理學代替了人文地理學。同時,蘇聯把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當做互不相關的兩門科學,理由是統治物質世界的規律和統治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是完全不同的,認為這兩門學科無論在邏輯上還是在實際上都不能合成為一門學科,經濟地理學是純粹的經濟學科,應當徹底摒棄地理觀點。直到1960年,..阿努欽'" class=link>..阿努欽批判了30年代以來蘇聯地理學界分裂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的二元論,主張區域研究應謀求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之間的聯系和平衡,得到許多學者如..紹什金和..馬爾科夫等人的熱烈支持,開始在蘇聯逐步強調地理學的統一性(見蘇聯地理學史)。
學科體系的形成。
隨著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發展,研究內容和范圍也不斷擴大,同自然地理學一樣開始分化,陸續出現了一些分支學科,並形成人文地理學的學科體系。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商業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工業地理學、農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等,都是在此階段形成並發展的。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歐洲各大學地理課有許多是由歷史學者講授的,許多學者強調地理學研究,特別是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與歷史學關系十分密切,而且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也長期囿於歷史人文地理的內容。因此,歷史地理學曾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的學者H.C.達比等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開始研究歷史自然地理,使歷史地理學不僅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現象的變化,也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現象的變遷,從而成為地理學的一門獨立分支。
編輯本段現代階段
綜述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
人地關系理論的新發展。
由過去的環境決定論、可能論以及適應論轉變為和諧論。這是由於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人口膨脹、工業增長、城市化過程加速,世界不少地區出現生態平衡破壞、環境污染、資源匱乏以及社會問題嚴重的現象,過去的人地關系理論已無法反映現實和指導人類的合理行動了。在生態學和人文地理學
環境科學發展的影響下,人文地理學者主張以和諧論分析人與環境的關系。70年代以來,分析並和諧人與環境的關系已成為人文地理學的新課題。1980年 8月底在東京召開的第24屆國際地理大會上,大會主席英國倫敦大學教授M.J.懷斯在開幕詞中指出:「在今天世界人口日增,環境變化急劇,資源匱乏和自然災害頻繁的處境中,如何去和諧自然環境和人類文化生活的關系,已成為國際地理學界所面臨的主要研究任務。」
觀察和分析方法的革新。
1955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理系教授W.L.加里森開設研究班,用數學統計方法培養了一批地理學者。其中的英國學者R.J.喬利和P.哈格特在1960年以後把數量方法引進劍橋大學和布里斯託大學地理系,使得這種革新很快在各國地理學者中傳播開來,對地理現象分布差異的表述開始從定性向定量階段發展。航空測量技術和衛星遙感技術的應用,使地理學在資料收集和制圖工作上有很大改進,對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也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地理學者能夠處理多種變數的復雜計算,對一些空間規律的研究採用新的統計方法和技術手段,進行精確的度量,並用數字形式表達人地關系,說明區域差異及其變化。
系統論的引進和模型的運用。
50年代系統論創立以後,迅速成為各學科的基本方法論。美國地理學家E.A.阿克曼於1965年提出地理學者應當探索許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賴的變數的一種系統的概念,從時-空角度人文地理
處理人與環境的系統。60年代開始,不少學者已在研究生態系統、政治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以及地域系統方面作出貢獻。定量計算和系統論思想的引進,使地理學開始採用模型來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現象。瑞典地理學家T.哈格斯特朗用歸納模型說明新事物浪潮特徵,用隨機模型來預測新事物擴散概率,引起廣泛注意。英國學者喬利和哈格特合著的《地理學的模型》(1967)和D.W.哈維《地理學的解釋》(1969),對地理學採用模型探討實際問題起到很大促進作用。
行為地理、旅遊地理學等學科和領域的出現
以及社會文化地理學、城市地理學地位的提高。60年代行為科學興起後,出現了行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為研究在地理學中十分盛行,通過研究不同人類社會集團、階層、階級對不同環境的反應和行為決策這一過程,使地理學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可發揮更大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旅遊收入對於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遊地理學發展很快,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新分支。人類以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形式存在,各集團的不同文化既是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又是人們行為制約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究空間中的社會現象和文化差異的社會文化地理學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時,許多國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規模日益擴大的趨勢,促使城市化進程加快,帶來居住、就業、交通、環境等一系列城市問題,使城市地理學在人文地理學中逐漸居於重要的地位。
研究目的結合實際的關聯運動。
傳統的人文地理學以小區域研究、經濟區劃和文化景觀類型為其主要論題,現在則轉向分析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為主,涉及國土整治、環境保護、貧窮和飢餓、種族歧視、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問題。人文地理學論題的這種方向性轉變,即所謂關聯運動。傳統的人文地理學研究是將復雜現象的組合分裂開來,以便分別研究整個復雜環境中的各個成分,從而導致學科分化階段。20世紀中期以來,人文地理學開始面向社會問題,從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學科人為界線,出現新的人文地理
綜合。 此外,70年代以來還出現了兩種人文地理學主張:一為人本主義地理學派,認為數量運動的機械模型壓抑了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主觀性,提出以人為中心的地理學,致力於觀察具有特殊空間概念的社會結構,研究它們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一為激進地理學派,由於60年代後美國經濟衰退,階級、民族矛盾突出,一部分地理學者認為首先應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抨擊,並為革命性的變化提出建議。他們創辦了刊物《對立面》,宣傳自己的觀點和研究成果。此外,部分學者提出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武裝地理學,提出新的綜合論方向,反對學科分裂和專業化傾向。
編輯本段主要分支學科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3個大的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⑦ 歷史與地理環境有何關系
有非常大的關系,地理位置幾乎決定了這個min族的成敗,性格。習慣以及文明的走向以及他們的發展趨勢。
舉個例子。
以平原為中心的國家,zhong國,俄羅斯,都走向了土地面積大,並且中央ji權高度集中的方向。伊拉克也是類似的樣子。
以高原為中心的國家,西班牙,印度。都走向了強地方弱中央的狀態。
從經濟實力和農業來看,平原為中心同緯度地區國家耕地為長方形重犁多牛翻種,而山地國家多為方田,梯田用人推百步犁更重。前者在工業革命後就形成機械化大規模生產了,後者還是需要精耕細作。高原地區則無法大規模更重而為畜牧業發展。
從糧食產量上平原國家農產量在氣候環境相同的情況下自古就比山地和高原國家產量大。在工業化以後這個比例會更明顯。糧食產量多少決定了當地人口的多少和有多少士兵能去打仗。這也決定了國土面積大小。同時人口糧食也決定了稅賦,錢糧,國家政策,其他文明的沖擊以及抗力自然災害的能力。
所以地理和歷史是想通的
⑧ 地理環境對於歷史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中國得天獨厚的地理特點,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
中華民族從夏商周到秦漢魏晉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一共20個朝代,五千多年的歷史。據歷史學家統計,中國大一統的時間遠遠長於分裂的時間。這正與中國所處的地理環境和地理位置有著密切的關系。
山脈河流起到屏障作用
文化:地理上的特點,形成了一個保護圈,中華民族一直在這個圈子裡繁衍生息,所以也形成了不同於世界各族的文化基礎。也就是說,中國這幾千年的人口基礎和文化基礎,也起到了一層保護膜,一個少數民族真正的統治了中原地區,如果兩者的文化格格不入,那麼少數民族的統治也必定會被顛覆,像元朝,沒有很好的解決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關系,所以,起義不斷,只維持了97年的統治,便被完全顛覆了。
這就是中國獨特的地理環境帶給我們的歷史變化。長期的大一統,造就了非凡的民族文化,這非凡的民族文化使中華民族一直高高聳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並生生不息,熠熠生輝!
⑨ 歷史和地理的關系
歷史是在一定的地理位置發生的
所以你學歷史的時侯可能遇到很多的地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