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軍事地理學的重要性
軍事地理學是隨著戰爭的產生、發展而逐步形成的。歷代的軍事家都很重視地理環境的影響。早在中國春秋時代,著名軍事家孫武就在軍事名著《孫子·地形》篇中指出「知天知地,勝乃不窮」、「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在隆中與劉備的問對中對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形勢和地理條件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史稱《隆中對》,堪稱軍事地理論述。明末清初顧祖禹所捶《讀史方輿紀要》一書,著重闡述了歷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勢對用兵的影響。
西方軍事學家也很重視軍事地理。法國的拿破崙一世曾指出要當一個勝任的參謀長,必須「熟悉軍事地理」。普魯士軍事著作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一書中,把「地理要素」視為決定戰斗運用的五個戰略要素之一。 19世紀中葉起,歐美軍事地理研究發展很快,著作甚多中國也於民國初年出版了第一部軍事地理學專著《兵要地理》。
歷史上許多軍事家都很重視地理環境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18世紀中期,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給將軍們的訓詞》(1747)中指出:「地理知識,對於一個將軍來說,猶如步槍之對於士兵,數學之對於幾何學家一樣重要。他如對地理一無所知,非鑄成大錯不可。」
軍事地理學是根據國家政治和軍事戰略的需要,全面地分析同戰爭關系密切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所構成的綜合地理環境,與國防建設和軍事行動之間的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的關系的學科。它是軍事科學的組成部分,也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又稱兵要地理、兵要地誌、國防地理、戰爭地理。
軍事地理學遵循軍事學尤其是軍事戰略學、戰役學的理論原則,同軍事歷史學、戰爭動員學、軍制學、軍隊指揮學、國防經濟學以及軍事地形學、軍事工程地質學、軍事氣象學、軍事海洋學、軍事交通運輸學等學科關系密切。
『貳』 當陽地理在軍事上的特殊作用
當陽是三國古戰場,趙子龍大戰十里長坂坡,這是淵源歷史,當陽也是宜昌市建市的籌備地。
『叄』 地理知識在戰爭中的運用
戰爭中的地理知識
一、事與違願,魏軍絕處逢生
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中,有一家喻戶曉的故事,眾所周知的一直被人們推崇的智慧化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蜀國軍師諸葛亮,一生夢寐以求,以扶漢反魏為己任,他一生中經歷無數大小戰事,戰局多是勝多敗少,成為歷代軍事家效法的楷模。在某年6月的某天,諸葛軍師料定魏軍必經葫蘆峽,親率隨從勘查地形,在軍營中精心策劃,周密布置,決心全殲魏軍,思緒已定,於是在賬中調兵遣將,吩咐諸將依計行事,眾將心服口服,皆認為是殲滅魏軍的約好時機,眾將得令而去,按軍師的布置在葫蘆峽巧設伏兵,准備全殲司馬懿軍隊。當天烈日炎炎,酷暑難耐,實乃火攻最佳戰機,將士們一切准備妥當,照計行事,誘敵深入,待魏軍進入谷中,山上眾將命令士兵一齊舉火投入谷中,只見谷中濃煙滾滾,火光四起,魏軍頓時大亂,大火焚燒魏軍,哭爹叫娘,一片凄慘景象,不久屍橫遍野,慘不忍睹,死傷不計其數,正當司馬懿一籌莫展,仰天長嘆:「天亡我也」,可在全軍行將覆滅之際,偏偏天公作美,大雨不期而至,殘余魏軍見狀,殺聲震天,拚命逃出峽谷,得以生還。一場大雨澆滅了諸葛孔明匡扶漢室的雄偉鬥志,使他仰天悲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求也」。
其實諸葛亮這次戰例的失敗,並不該埋怨老天,是他自己忽略了大氣熱力環流的作用,殊不知谷中大火驟起,峽谷中近地面的空氣遇熱迅速上升,引起了熱力的對流作用,濕熱的空氣在上升的過程中,隨著海拔的升高,空氣的溫度不斷的降低,其中的水汽冷卻凝結形成降水,澆滅了谷中的大火,從而使魏軍絕處逢生。真是智者千慮,終有一失。千古悲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憑借季風和洋流,偷襲成功
臭名昭著的日本軍國主義,瘋狂叫囂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企圖稱雄世界,妄想成為全球的霸主,為了達到這一黃梁美夢,必須首先掃除當時對它構成威脅的美利堅合眾國—
『肆』 美國俄羅斯這些大國的地理位置對軍事發展有什麼好處
俄羅斯太靠北了,海港多是冬天會結冰的,沒有溫暖的出海口,俄羅斯這個北極熊想在溫暖的海水裡泡泡爪子就不容易啦,所以俄羅斯民族的壯大史,就是奪取出海口的歷史,彼得大帝搶波羅的海出海口,葉卡捷琳娜大帝搶黑海出海口,搶了這兩個,俄羅斯才算強國。因為歷史的原因,跟俄羅斯關系可以說最差。三國要修長城跟俄羅斯分開。
德國地理位置很差,處於歐洲大陸的中心,東有毛子,西有法蘭西,北邊還有一個英吉利虎視眈眈。所以德國歷代擴張都不順利,還好德國智商高,戰鬥力尤其強悍,所以總是不落下風。
『伍』 軍事地理學對現代軍事的作用
現代戰爭都是高科技戰爭,特別是對一些精確武器的打擊精度都是跟地理息息相關。所以現代戰爭地理學不僅是戰爭取勝的關鍵更是打贏戰爭的先天條件!
『陸』 研究軍事地理的實際意義
軍事地理學是研究軍事與地理關系的學科,它探索地理環境對國防建設、軍事行動的影響,以及在軍事上運用地理條件的規律,為制定戰略方針,研究武裝力量建設,進行戰場准備,指導作戰行動提供依據。它是軍事學術的組成部分,也是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軍事地理學通常由普通軍事地理學、區域軍事地理學、部門軍事地理學三個部分構成。普通軍事地理學主要研究地理與軍事的關系的一般規律和歷史源流等,是軍事地理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的綜合與概括;區域軍事地理學主要研究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環境對軍事行動的綜合影響,包括戰區軍事地理、國家軍事地理、邊疆軍事地理等;部門軍事地理學主要研究某些 特定地理因素對特定軍事行動的影響,如海洋軍事地理、空軍軍事地理、歷史軍事地理、交通軍事地理等。
軍事地理學發展簡史
歷史上許多軍事家都很重視地理環境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春秋末期軍事家孫武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18世紀中期,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給將軍們的訓詞》中指出「地理知識,對於一個將軍來說,猶如步槍之對於士兵,數學之對於幾何學家一樣重要」
正確利用地理環境,往往可以以少勝多,以弱制強;而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估計不足或利用不當,即使處於優勢的軍隊,也可能遭受挫折甚至失敗。中國東漢末年曹操兵敗赤壁,法國拿破崙一世喪師俄羅斯,地理因素的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軍事指揮人員充分認識地理環境對軍事戰略和作戰行動的制約和影響,並在實戰中巧妙利用,趨利避害,揚長抑短,對於克敵制勝有著重要的作用。
軍事地理學是人類戰爭實踐的產物,是伴隨戰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對軍事地理學的研究,中國較其他國家為早。在古代,軍事地理學是作為兵法的組成部分而出現的。《孫子兵法》有較多篇幅著重論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條件在戰爭中的作用和影響,成為研究軍事地理的開端。
三國時期,諸葛亮在隆中與劉備的問對中提出輔劉立國的「隆中對」,是分析軍事地理形勢把握戰略全局的範例。明末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以明代主要行政區劃為主線,著重闡述了歷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勢對用兵的影響,是中國歷史上一部歷史地理名著,具有濃厚的軍事地理特色。此外,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施永圖的《武備地利》,也含有豐富的軍事地理內容。
19世紀,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機槍、線膛炮等武器相繼出現,戰爭的規模和范圍擴大,為適應作戰需要,軍事地理學得到迅速發展;軍事地理學的理論著作先後在俄、德、法、意、英等國問世,軍事地理學成為專門學科。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德國地理學家拉策爾、瑞典政治學家克吉倫和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等,提出「地理環境決定論」、「大陸心臟說」等理論,他們的觀點曾經成為軍事地理學的理論依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豪斯霍費爾的「地緣政治學」提出:國家的生存空間應隨著力量的發展而不斷擴大,主張德國收回失去的殖民地,甚至把大半個歐洲都劃歸到他那個「生存空間」中去,為希特勒的侵略擴張政策製造理論根據。
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中,善於根據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地理特點確定革命的戰略方針;在選擇、建立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在運籌戰略決策和指揮戰役行動時,都能充分利用各種有利的地理條件。新中國成立後,在軍事院校開展了軍事地理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軍事領導機關分別編寫了各種軍事地理資料。
軍事地理學分支及內容
普通軍事地理學是軍事地理學的理論部分,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軍事地理學的產生和發展,研究的對象、任務、原則和方法,地理環境諸因素對國防建設、戰略思想、軍事行動影響的一般規律等。區域軍事地理學和部門軍事地理學是軍事地理學的應用部分。
軍事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有:地理形勢、自然條件、經濟因素、社會狀況、交通運輸、城鎮要地、歷史戰例等。
地理形勢主要包括國家或戰區的位置、范圍、面積,陸、海疆界的長度和自然特徵及其對軍事的作用和影響,該國家或戰區與周邊國家或戰區的關系以及所處的戰略地位。
自然條件主要包括地貌、水文、植被和氣象等因素。地貌,側重研究有軍事意義的平原、丘陵、山地、山林地的分布狀況;水文,側重研究江河、湖泊、水庫,地下水和海洋的分布特點、季節變化規律;植被,側重研究植物的分布范圍、類型與季節變化特點;氣象,側重研究各種氣象要素的地區性、季節性的變化規律等,以及上述諸因素對作戰行動、交通運輸等的影響。
經濟因素主要包括各種戰略資源的分布、蘊藏量和產量,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的分布、技術水平及其生產能力,農業經濟的分布特點和主要農產品的生產狀況國民經濟結構、生產總值和人均產值,以及對軍民生活物資的保障程度、戰時經濟動員潛力和對戰爭的支援能力。
社會狀況主要包括社會、政治制度和對內對外政策,階級關系,人民與政府的關系,人民對戰爭的態度民族的分布,風俗民情,政治傾向及其相互關系;宗教信仰及其對國家政治生活的影響;人口的數量、分布、男女比例、文化程度、健康水平和戰時兵員的動員潛力醫療機構和衛生技術人員的分布及其在戰時利用的可能性,主要傳染病、地方病的種類、分布、流行季節和對作戰行動影響的程度。
交通運輸主要包括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線和地下管道的整體布局,主要線路及其通行、輸送能力;重要交通樞紐、車站、港口和機場等的吞吐能力和遭受破壞後的恢復能力;各種機車車輛、汽車、船舶、飛機等交通工具的數量和管道的長度以及這些交通工具和管道戰時的生產補充能力。
城鎮要地指重要居民地、軍事基地、要塞、島嶼、關隘等。城鎮,側重研究其地理位置、戰略戰役地位、面積、人口、周圍地形、交通運輸、通信設施、工業生產,以及防空工事和軍事設施情況;要地,側重研究其分布狀況、地理特點和軍事價值、兵力部署、武器配置,以及對要地安全的保障程度。
歷史戰例主要包括所研究地區地理條件對歷史上重要戰爭的影響,和交戰雙方在利用地理環境方面的利弊得失和經驗教訓。
在對上述各項內容分別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再進行綜合分析,得出對國防建設和軍事行動可能產生影響的全面評價和結論。
現代科學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引起戰爭規模、作戰樣式的不斷變化。新的戰略思想使人們對地理環境的認識也有發展變化。為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軍事地理學的研究范圍將由地面、水面進一步向地下、水下和外層空間擴展,在海洋水下和外層空間建立戰略導彈發射基地,建設和發展海洋戰場,為軍事地理學的研究開拓新的領域。
『柒』 一些關於地理對軍事的影響的問題
我綜合地說:地形地貌不但對部隊機動有著極大影響,而且直接決定軍方的戰略部署。
孫子兵法中《地形篇》:「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主要講地形對部隊機動作戰的利弊,屬於戰術和戰役范疇。
岳飛也曾說:「步兵利險阻,騎兵利平曠。」正是詮釋了依照地利排兵布陣這一理念。
《九地篇》中有「九地」之說:「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屺地,有圍地,有死地。。。。」講的是戰略中的地形因素應該如何考慮。後總結道:「九地之變,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指出戰略地形(包括自然地理和人為構建)是戰爭部署中的至關重要的條件。
地理環境因素中也包括了戰略資源,比如糧草,水源,油料,橡膠,木材等等;還有人文地理因素,如政治中心,工業重鎮,交通要沖等等。這些就不多贅述啦。
軍事地形學是必修課!具體戰例極多,也不加排列,總之,地理因素如能運用得當,便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捌』 對軍事地理的認識
軍事地理是與國防建設和軍事活動有關的地理事實、地理現象和地理知識的統稱。是國家和軍隊統帥與總參謀部以及各級司令部必須研究的內容。中國古代稱「地利」。近代,又稱「武事地理」、「兵要地理」,主要是指地球表層存在的與國防建設和軍事活動有關的地理事實和地理現象,其空間范圍相當於大氣圈對流層頂至岩石圈沉積岩底部之30—35公里,有時也擴及到海洋底部、陸地深部和外層空間。
古代軍事學
在世界古代歷史上,中國的軍事學曾在許多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很早就出現了金屬兵器和戰車,建築了被譽為世界奇跡的古代防禦工程體系萬里長城;火葯、指南針的發明和火器的創制,也在世界軍事史上有深遠的影響;中國還涌現了許多傑出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技術專門家;此外,中國最早創立了較系統的軍事理論,從先秦到清代前期,先後有2000多種兵書問世,並留下一些有價值的軍事歷史、軍事地理著述,編纂了卷帙浩繁的軍事類書。古代西亞和地中海沿岸一些國家,如埃及、波斯、希臘、羅馬等,在軍事學方面也有各自顯著的成就。
研究戰爭的本質和規律,並用於指導戰爭的准備與實施的綜合性科學。又稱軍事學。戰爭起源於原始社會,經歷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帝國主義時期,戰爭的范圍空前擴大,手段也空前殘酷。各個階級、各個民族、各個國家以及各政治集團為了准備戰爭和爭取勝利,竭力探索戰爭的規律,研究武裝力量的建設和使用,經過不斷的發展,逐步形成范圍廣博、內容豐富的軍事科學體系。
軍事與軍事科學
戰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特殊社會現象。原始社會晚期部落或部落聯盟之間的暴力沖突,可以看作是戰爭的初始形態。這種部落戰爭主要是為了爭奪生存條件而引起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財產、階級的出現,戰爭的性質逐漸發生變化。進入階級社會後,戰爭便成為階級與階級、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矛盾斗爭的最高形式,成為政治的繼續。只有全世界實現了共產主義,階級和國家消亡了,戰爭才會消亡。
軍事是以准備和實施戰爭為中心的社會活動。諸如武器力量的組織、訓練和作戰行動。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和使用,戰略戰術的研究和應用,戰爭物資的儲備和供應,國防設施的計劃和建造,後備力量的動員、組織和建設等,都屬於軍事的范疇。軍事不是孤立的活動,它涉及國家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以及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既受這些因素的制約,又對它們發生不同程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