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北大學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研究生好考么
1、西北大學的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好么?
回答樓主:相對其他學校統一專業,好考一些,畢竟競爭對手少。
2、歷年分數線是多少?
回答樓主:歷年分數線隨考研大軍的實力水漲船高,樓主要是想看入取率的話,主要看招收多少人才是關鍵。
『貳』 求問西北大學哥學姐,地理信息科學這個專業怎麼樣
資源勘查工程!地質系屬於理學資源勘查屬於工學就業上這幾年還是前一個專業好而且好很多!但其實學的內容不會差很多!就是就業上資源勘查要好!
『叄』 請問西北大學的地理信息系統研究生好考不就業怎麼樣呢
研究生還算好考,不難,但是關鍵你自己要下功夫,而且一定要和導師聯系,要復習好相關內容和教材,要把英語抓好。至於就業那隻能說一般了。西北大學就業最好的是地質系的相關專業,但是我相信,只要你努力並且只要你優秀,找個合適的工作是不成什麼問題。
『肆』 請問西北大學的地理信息系統怎麼樣啊
西北大學還是211的大學,挺不錯的,而且國家有政策偏向,具體這個專業也還行,導師比較負責任,今年錄的人也不少,所以如果你程度一般的話考上還是很有希望的。我也是學地信的,在這樣的條件下找個不錯的學校不容易。
『伍』 西北師范大學的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就業方向是什麼就業如何
據說西北師范大學的地理學專業都非常好。這個專業能在科研機構或高等學校從事科學研究或教學工作,能在城市、區域、資源、環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礎設施和規劃管理等領域從事與地理信息系統有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地理信息系統高級專門人才。就業問題么我相信一方面是專業,另一方面是個人了,所謂門門出狀元。要加油啊
『陸』 西北大學和福州大學地理信息系統研究生,哪個更好
福州大學吧,兩所大學綜合實力相差不多,特色專業有所不同。福州大學理工科優勢明顯,最具實力的學科有化學、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等。西北大學文科優勢明顯,考古學、地質學和科學技術史等專業都位居全國前列。
『柒』 西北大學和福州大學地理信息系統研究生,哪個更好
摘要 很高興為您解答這個問題,雖然它們都是211學校,但是西北大學比福州大學實力更強,意味著資源更豐富,導師更優秀,所以西北大學的地理信息系統研究生更好
『捌』 西北大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怎樣
屬於城市與環境學院的基礎專業,成環院就是靠這個專業從一個系發展成一個院了。知名老師最多的一個專業。就業前景也相對較好,前幾年畢業生都是進陝西各個市的公務員系統的居多
『玖』 西北大學地理系好嗎
西北大學的地理相關專業不在地理系,叫做城市與資源學系下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城市規劃三個專業另有環境科學系,下設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兩個專業。該系與城市與資源學系是兩塊牌子,統一管理。地質與地理都屬地學,但具體的研究對象還是有很大差別的一下為一些資料供你參考:西北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環境科學系的前身為地理系,是西北大學歷史悠久的院系之一,創建於建校之初的 1902 年。始設時為史地科, 1937 年設置地理系, 1992 年順應學科發展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將原地理系更名為城市與資源學系, 1996 年,適應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人才需求,在原地理系自然地理專業生態環境研究方向的基礎上,吸收化學、化工、管理等學科的教學與科研人員,創立了新的交叉和應用型學科 —— 環境科學系,和城市與資源學系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合署辦公。一個多世紀以來,西北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環境科學系幾代人艱苦創業,薪火傳承,為國家和西部地區的開發建設與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黃國璋、傅角今、王成組、王成敬、李學曾、殷祖蔭、張保升、雷明德、張奠坤、李治武、陳宗興等一批著名學者先後在本系執教,並陸續培養出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昌明、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牛文元等一批著名學者和 4000 余名活躍在祖國建設各條戰線上的優秀人才。
我系目前具有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博士 2 個學位授予權,具有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城市規劃與設計、區域經濟學 7 個碩士學位授予權, 2005 年獲得地理學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和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並擁有環境工程專業碩士授予權。同時,我系設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城市規劃、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五個本科專業,其中地理信息系統專業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本科專業分別於 2002 年和 2004 年榮獲陝西省普通高等院校名牌專業,目前,我系的城市規劃與設計和環境工程逐步形成為具有綜合性大學特點的特色專業,受到同行和用人單位的好評。《人文地理學》和《區域分析與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等課程先後被評為陝西省精品課程。近年來,在教學方面,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積極改革課程體系。根據國家與區域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城鄉建設及規劃管理的現實需求,調整課程設置,加強地理科學、環境科學與與相關學科(管理學、經濟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等)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在教學中,增加案例教學,要求教師把科研工作成果應用於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之中,形成了教學與科研工作協調發展、相得益彰的教學特色。同時,各專業貫徹畢業實習報告會、學年論文交流匯報會、專業師生座談會等形式,建立了規范的師生互動機制。
城市與資源學系、環境科學系現有教職工 70 人,其中專職教師 52 人,專職教師中教授 10 人,副教授 21 人,博士生導師 11 人,已獲博士學位者 20 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者 5 人,高級職稱教師所佔比例為 52% 。除此之外,繫上聘請了劉昌明院士為雙聘教授,選聘了陳宗興、趙榮、李銳等學者為博(碩)士生導師。
經過多年學術積累,城市與資源學系圍繞「區域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這一地理科學、環境科學和城市科學的交叉領域,形成了具有鮮明學科特點和地域特色的三個研究方向,即以人文地理學和城市規劃與設計為載體的「西北不同尺度國土空間功能分區與持續發展」;以自然地理學和環境科學為載體的「黃土高原現代地表過程環境響應及其生態安全調控」;以地理信息技術為載體的「 3S 」平台建設及其在區域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的應用。
西北不同尺度國土空間功能分區與持續發展方向,主要在對國土主體功能區劃的理論、方法、類型、指標體系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將國土主體功能區分為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和灰色彈性區等 5 大類,在此基礎上分別開展西北地區、陝西省、渭河流域、大西安地區、秦巴山區、陝北黃土高原以及典型區縣等的資源開發利用的功能區劃研究。選擇渭河流域、大西安地區、漢中地區、黃陵縣、榆林(錦園)生態產業園,基於 SD 模型進行區域 PRED 系統模擬模擬,建立不同約束條件下資源-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耦合模型,提出不同區域 PRED 時空協同及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
黃土高原現代地表過程環境響應及其生態安全調控,則重點針對黃土高原人類強度活動區、資源開發區、生態保育區等典型區域,基於遙感技術提取土地利用、覆被動態信息,利用 GIS 空間分析模擬技術和情景分析方法等,結合區域環境演變,揭示自然與人為活動之間的動態反饋機制,認識土地利用變化的環境效應,闡明人類行為變化機制,揭示人類需求的驅動力下環境如何變化及人類如何適應自然與社會經濟的變化。從區域生態安全出發,在對各種脆弱性的辨識、評估和歸類方面,建立不同尺度上的土地利用、覆被變化風險和脆弱性的指標體系,提出科學的適應預案,以便決策者正確評估土地利用變化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影響,並將結果傳遞給公眾。同時,應用生態學的方法與技術對不同類型的典型區域開展生態規劃,構建區域持續發展空間生態安全格局。並對區域適宜生態建設模式與技術進行集成與示範,加強技術和模式推廣。
在「 3S 」平台建設及其在區域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的應用中,將地理信息技術與區域發展有機結合,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基於數字高程模型的區域水土流失模擬模型及相關演算法研究;基於數字遙感影像和時序分類的土地利用變化信息自動提取研究;基於 DigMap 的區域現代地表過程模擬及數字遙感影像分析中間件開發; DigMap GIS 軟體系統及其組件化開發平台的升級開發。
城市與資源學系、環境科學系在教學與科研中,有機融合地理科學、環境科學與土建科學,在學科交叉領域積極開拓,不斷創新,取得了很多有影響的應用型成果,受到學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展望未來,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堅持「拓寬口徑、夯實基礎、提倡交叉、注重應用」的教學科研宗旨,為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綜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