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備好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必修」課
高中和初中是中學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兩個階段,不論是教學內容的深難度,還是教學方式的差異;不論是學習能力的目標要求,還是學生認知的廣度和深度,初中到高中的跨度都很大。在近幾年的教學中,我發現對於初上高中的同學來說,普遍感到高中地理比較難學,特別是必修一的內容,許多同學認為即使把教材上的內容看會了,一到應用時、做題時就不會了。到了高三時學生因此從高中的角度如何做好教學銜接工作,使學生順利過渡並適應高中地理的學習,是地理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和探討的問題。如何做好這個銜接呢?我個人認為並不是將初中的地理知識再拿到高中課堂上復習一遍,而是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制定精心的教學計劃,有目的、分步驟的滲透到教學中。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學的銜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一、轉變學生對地理的看法 初中地理由於只是會考科目,因此在學生的心中是一門「副科」,在教學上多數學校也不夠重視,上課時老師把主要的內容講一講,學生在教材上畫一畫,課下再背一背就可以了。在會考前臨時突擊,會考一結束就把教材扔到一邊,等到上高中的時候也忘得差不多了。高中地理教師首先要轉變高一學生對地理的看法,明確告訴學生這是文科高考的必考科目,高二還要參加學業水平測試,以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 二、充分調研,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 首先,了解學生對初中地理的學習情況。在上高中地理第一節課時,老師可以通過書面文字的形式,或者課下找學生談話,了解學生對初中地理知識的掌握情況。對學生普遍反映、暴露的問題記錄下來,以便在今後的教學中有的放矢。其次,研究新課標初中教材的變化,明確學習的目標。近幾年初中地理的教材變化較大,版本多,初中地理課程標准對學生的要求也在不斷的調整。在教學前應對初高中教材和課程標准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識在初中講過,哪些知識雖講過但學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識還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寬等,所有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數。然後,根據調查研究得到的學生情況和教材變化情況,做到「知己知彼」,並結合高中教材的教學內容,確立教學的起點和重點。 三、因材施教,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知識銜接 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銜接,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確定為復習的重點。如初中學生對於地圖知識的掌握較薄弱,學生不知道怎麼看圖,在讀圖時沒有空間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區圖,不知道這是地球上的哪個地方,不能靈活的運用地圖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因此在針對這些問題,在進行知識銜接時,應該把重點放在圖上,用圖來引導學生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引導學生學會用圖來分析和推理問題。在高中階段,應該讓學生每人都有一本地圖冊,平時培養學生讀圖、認圖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用圖能力。另外,對於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應及時彌補。例如,我在講地球運動時,我把初中的有關經線、緯線的特點,經度和緯度的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等,通過用地球儀演示及板圖畫出來,讓學生在頭腦中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這樣在講述地方時和區時的時候,學生就容易理解。 四、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如何培養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呢?首先讓學生了解地理學科的特點,地理的知識很貼近現實生活,可以讓學生從身邊的事、身邊的現象去了解地理,掌握地理知識。在教學中如果能把豐富多彩的生活知識融入到教材中,定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地理的熱情。例如,我在上高中地理第一節課時,舉了大量的身邊的自然現象來說明地理知識,如我們早晚看到的太陽為什麼又大又紅?交通信號燈為什麼用紅燈作為停止的信號?如何利用影子判斷方向?讓學生知道我們身邊許多現象都能用地理知識來解釋,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另外地理與其他學科也是有非常密切的聯系。如講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可用來印證;正午太陽高度角的測量與計算,運用到相關的數學知識;大氣熱力環流的形成,又涉及到物理理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學上的知識來解釋等。這些讓學生發現,原來各學科知識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地理知識有著如此豐富的內涵。 五、拓展區域地理,實現初高中內容的融合地理學最主要的特點是區域性和綜合性,而區域的問題又都是綜合的。區域地理既是自然與人文地理知識的起點,也是自然與人文地理知識的歸宿,任何一種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都發生在一定的區域。從近年來文科綜合考試命題看,試題以區域地理作為命題背景和切入點,利用高中地理知識和方法來加以分析和解釋。由此可見,區域地理復習並不是機械的重復一遍初中課本,更不是單純的記憶幾個區域名稱,而應該依據高考大綱要求,拓展區域地理內容,實現初高中地理內容的有機融合。
『貳』 怎樣學好地理
地理雖然是文科,但大學地理大都屬於理科,所以地理也叫做文科里的理科。
地理的理科性質很強,不是單純需要背的學科。他需要更多的是理性思維。
要學好地理,首先要掌握地圖。地圖需要背,但卻不是背歷史,背政治那樣背,需要的是多看,多觀察,多思考,記住地形特點,分析外貌特徵。
再者,地理需要掌握分析方法,各種自然現象都有其形成的根源,而這些根源的分析方法是有規律的,需要注意聽老師講或者自己思考。
第三,一些地理知識點需要記憶,比如各種氣候的特點。這里的記憶也不是背,而是要根據其成因,聯系周邊地理事物進行記憶,不是死記硬背。
第四,學習地理要學會廣泛聯系。地理問題具有很大的綜合性,需要你對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地理因素廣泛了解,廣泛聯系,仔細分析。
第五,最重要的一點,要培養自己的空間分析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在地理中最難的部分就是地球運動時間計算這部分。他需要你能夠獨立的進行空間想像,空間分析,在平時要注意這方面的鍛煉。多進行立體事物的想像。
第六,多做題,這是永恆不變的。地理題目的廣泛性,使我這個教了多年高中地理的老師有時候都措手不及,他的問題花樣多,需要思維轉換能力強。多做題有助於提高思維能力。
地理其實是入門容易提升難,提升之後忘掉難。一旦掌握方法,理解地理學習的要領,那麼,你的地理成績提升會很快,如果停留在初中死記硬背的基礎上,那麼要想提升高中地理,基本上是空談!
相信有不少人跟我一樣,初中地理沒有認真學好,只能到高中再從頭來學。其實我覺得,學地理是非常有用的,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特別密切。學了地理之後,覺得自己長了不少知識。可以隨心所欲地在地圖上指出任何一個國家及著名的城市,可以辨別出不同國家的地理概況、風土人情,可以了解到各種自然現象的成因、特徵,可以……這些對於懂地理的人來說都只是些皮毛。而對我這個曾經的「地理盲」卻是格外新鮮有趣的。教我們地理的黃國華老師是個全能型的「才子」。上他的課總能給我們一種特別充實的感覺。我們不敢有絲毫的分心,生怕一不留神便讓知識從耳邊溜走。我們總是不停地聽著、記著,一堂課下來,提綱上通常都是密密麻麻的筆記。我想,幸虧有這番「狂補」,要不這些基本的地理常識我們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學到呢!�
學地理最重要的是細心。就拿一張地圖來說,上面的每一點信息都有可能成為考試內容,稍不留神錯過一點的話很可能那張圖就白讀了。復習的時候最好是能騰出一塊完整的時間系統地讀。先讀圖。地圖是地理的重頭戲,有時甚至會比書本還重要。山川、河流、城市,把它們的地理位置記清楚。要爭取第一遍時就記熟。因為記地圖有一個特徵,一旦記住了就不會輕易忘記,所以與其隔一段時間復習一次,還不如剛開始就認真地記好。通過平時的應用加深印象,省去復習的時間。�
再有就是看書。要理解地記憶。一般只要是你以前不懂的,看的時候印象就比較深。地理和政治、歷史不同,常識性的東西更多些,因此記憶也不會太難。但是要記的東西也很多,要捨得花時間,自己想竅門,比如「諧音記憶法」或者「形象記憶」等等。在學自然地理時,理解的東西會多一些,因為這部分已經有點接近理科的東西了,但只要肯花時間多想一些問題,學起來也不會太難。人文地理方面,記憶要佔比較大的成分,多背幾遍,爭取一遍比一遍用的時間少,每一遍都能發現一些以前沒有注意到的更細的東西。在高考前的那段時間里,主要是看提綱和卷子,要特別留意那些能與當前時事聯系起來的內容。比如某個特定的地區,或者是環境污染這一類的問題等等。只要你鑽進去了,就會發現地理其實是很有意思的。如果對它感興趣了,還怕學不好嗎?�
,對於考綜合科的同學來說,不論是學「X」科中的哪一門,都不要孤立地學,要特別留意這幾科中能互相聯系的地方。例如拿到一道時事政治題,就可以想想,它發生在什麼地方,與該地方的地理特徵有聯系嗎?該事件是否有什麼歷史淵源?從政治角度可以如何分析,反映了什麼哲理或政治經濟學原理。養成這種思考的習慣,不久你就可以在這幾科中來去自由了。不過這一切還是要建立在你已經掌握好單科知識的基礎上,單科都沒有掌握好,哪裡還能談什麼聯系呢?所以這也就更強調了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平時就要注意把知識一步一步地吸收好,不要再幻想著到了考前再突擊,那樣的話有可能會摔得很慘。�
地理環境空間廣大,地理事物多種多樣,地理關系錯綜復雜。學習地理尤其要注意學習方法,只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才能化難為易,學得扎實而靈活。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
最重要的是要感興趣,了解地圖很重要,多背,多算,多請教老師,多做題!
一、切實做好學習常規工作,是學好中學地理行之有效的方法
學習常規工作,是同學們獲取新知識,復習、鞏固舊知識的常規性工作,也是學習地理知識的主要途徑。它通常包括確定目標,制定計劃;課前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單元目標檢測、總結等環節。切實做好這些環節,是同學們學好中學地理的最佳方法。
1、確定目標,制度計劃
目標就是方向,有了目標,同學們就有了刻苦努力的方向,因此,同學們要在老師的指導下確定目標。同時為了達到目標,就要制定計劃。學習目標有遠期、中期和近期三級目標,為了便於檢測、指導同學們訓練以及了解地理教學大綱中課程安排的特點,應以近期目標為主。要求同學們在教師幫助下明確自己在一個單元需要學習什麼,知道能力水平要達到怎樣的高度和自己採取怎樣的辦法措施等,每個單元目標實現以後(不論實現程度如何),都要及時進行學習小結,分析成敗原因,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運用「制定目標計劃—學習—目標檢測—總結—調整學習策略」的模式,經過3至5單元的訓練,使之成為同學們的學習行為習慣。
2、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同學們接觸新知識的開端,是學習新知識的第一環節。預習能培養同學們的自學能力、自學興趣、自學習慣。為了提高同學們的預習質量,避免預習成為走過場的形式,同學們可以採用「是什麼→怎麼樣→為什麼」的預習模式。例如:《高中地理》第十章《人口與城市》中的第一節「人口的增長和分布」,是什麼(人口)→怎麼樣(增長和分布)→為什麼(影響因素)。再如:新教材第八單元《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中的8.1「環境問題的表現與分布」,是什麼(環境問題)→怎麼樣
高中學習、考試的內容都是重復性的,就那幾本書,重要的是熟悉理解,一定要理解!不能死記硬背,平時遇到什麼不懂的,不能逃避,多問老師同學,直到掌握了為止,懂了以後也給別人講一遍,這就成自己的東西了。
我上高中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地理課,每次考試成績都很好,但我平時從來不背課本,想看的話就一字不落的慢慢看,看的多了也就記住了(只是對於概念性、需表述性的內容)。我覺得學習地理最最基本的就是搞清所有東西的地理位置,知道這個區域最顯著的特徵,一看到地圖就知道是哪裡,這就成功一半了。初中地理好,高中的就不成問題,只是增加了一點東西而已。還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高考是一個長期的准備過程,僅有方法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要靠自己平時一點一滴辛苦努力與積累。高中是一片沃土,只要灑下辛勤的汗水,就必定有豐收的一天。從現在就開始准備吧,把你的腳步邁得堅實再堅實些,祝你「笑傲考場」!
『叄』 我是一名教師,今年第一次接高三,請問高三教學流程是什麼第一節課應該講點什麼
我是文科,我們這都是年前全面復習,習題全面講評,過完年前倆個多月把重點再過一遍,第三輪復習就是學生自己做,老師重點講評,最後一段要抓基礎知識點,高考並不難,主要是不能偏科。不能大意。但過完年以後會有一種情況就是普遍越學成績越差,反不如年前,這時要認真反思調整學習方法和思路,並不是以前的方法不對,而是這種方法思路復習半年後已經不再適用。我是剛畢業。我覺得您第一節課要講的是,高三時間並不短,足以改變你的高考,但貴在堅持,高三時間也不長,眨眼之間就過去,合理安排時間有差科盡量年前補,不要想著時間還很長過完年時間就不是你所能掌控的了《我班主任那話就是:基本定型,》當然很多重點苗子最後幾天很浮躁坐不住感覺自己啥都會,要不就是心虛手忙腳亂,結果是都沒好結果,我在高三擔任班長這些要比老師更了解一些學生心態,當然不到下考場,就不要放棄任何一科。我有很多平時學習很差的同學,在考場上憑借好眼神,考上二本的,,,,呵呵。。這要看運氣了,,總的來說就是「不拋棄《任何一科》,不放棄《任何一個知識點》,《任何時候》不急躁,《任何時候》不懈怠」以積極的心態去坦然面對。。
『肆』 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
初高中地理知識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要正確處理好高中地理與初中區域地理之間的關系,以高中地理為主,兼顧初中地理。只有把具體的地理事物或現象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產生的原因、特點,預測它的發展變化趨勢。部分高二文科學生對初中地理知識感到相當陌生,這無疑給高中地理教學出了個難題。如何抓住基礎,適時提升,重組教材內容,強化地理知識的融合,就成為高中地理教師探討的課題。 根據中學地理課程的安排和高考考綱的要求,一般文科班的地理課教學和總復習的安排都是分科後先復習初中的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知識,同時教學高中的選修(一)、選修(二)課程,高三第一學期開始高一必修課程的復習,一直安排到高三第二學期的全市模擬考試前結束(大約在三月下旬)。在近幾年的教學中,我發現對於初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是教學中值得關注的問題,對於剛上高中的同學來說,普遍感到高中地理比較難學,特別是高中第一單元的內容,許多同學認為即使把教材上的內容看會了,一到應用時、做題時就不會了。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識的銜接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我就如何做好知識的銜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轉變學生對初中地理的看法及學法。 許多學生對於初中地理普遍認為,只要看一看書,背一背,記一記,在考試時臨時突擊過關就可以了。考試一結束可能等到上高中的時候也忘得差不多了。對於學生可以說不重視,因此學習也就是應付了事。到了高中我們教師要轉變學生對地理是一門副科的看法和學法,介紹地理這門學科的特點,使學生快速地融入到學習之中。 二、在學生中進行調查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 首先,了解學生對初中地理的學習情況。在上高中地理第一節課,或者課下找學生了解,通過書面文字的形式上交上來,老師了解學生對初中地理知識的掌握情況並記錄下學生普遍反映、暴露的問題。教師只有了解了學生的情況,才能在今後的教學中有的放矢。 其次,研究新課標教材的變化,明確學習的目標 。在教學前應對初、高中教材和課程標准、教學大綱進行對比分析,然後,根據調查研究得到的學生情況和教材變化情況,做到 「知己知彼」後,並結合高中教材的教學內容,確立復習的起點和重點。 三、因材施教,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知識銜接,重點突出必備知識。 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銜接,並不是所有的內容一定要有銜接。根據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確定復習的內容。如初中學生對於地圖的掌握可以說是一個空白,學生不會看圖,不知道怎麼看圖,有的學生甚至不知道有幾大洲,各大洲的具體位置更不用說了。因此,在進行知識銜接時,應該把重點放在圖上,用圖來引導學生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引導學生學會用圖來分析和推理問題,在高中階段,應該讓學生每人都有一本地圖冊,培養學生讀圖、認圖,畫圖的能力。 四、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很重要,我們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呢?首先讓學生掌握地理學科的特點,了解地理學習的規律,地理的學習很貼近現實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的事、身邊的現象去了解地理,掌握地理知識。另外地理與其他學科也是有非常密切的聯系,如地理上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學上的知識來解釋;數學上講球體知識的時候可以用地理上的經度和緯度的知識來分析;英語上的許多完形填空和閱讀理解都涉及到地理知識。 在學習方法上讓學生培養學會分析問題、歸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自己要學會應用規律,總結規律。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索欲,才能真正地去了解地理,學習地理,學好地理! 五、拓展區域地理,實現初高中內容的融合 地理學最主要的特點是區域性和綜合性,而區域的問題都是綜合的,區域地理既是自然與人文地理知識的起點,也是自然與人文地理知識的歸宿,任何一種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都發生在一定的區域。從近年來文科綜合考試命題看,試題以區域地理作為命題背景和切入點,利用高中地理知識和方法來加以分析和解釋,一定程度上區域地理是試題的「門檻」。由此可見,區域地理復習就應該依據高考大綱要求,拓展區域地理內容,實現初高中地理內容的有機融合。 1、構建區域體系,培養空間概念和空間思維能力。 依據高考考試大綱要求的區域地理內容,記憶重要區域的空間位置,構建「腦圖」,解決在地圖上定位和定向的知識,為地理學科後繼知識學習掃清空間分布的障礙。形成最基本的地圖基礎。 ①填圖,依託圖例和注記,把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稱和位置鞏固在地圖上,為形成知識體系提供空間平台。 ②拆分普通地圖,突出主要地理事實,以中心事物為載體,在圖中提煉主題,培養提取信息能力。 ③疊加專題地圖,將相關聯的地理事物放在同一幅地圖上,養成用聯系的觀點看待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形成綜合能力。 2、整合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內容,用高中地理知識和方法分析區域特徵,形成區域綜合分析和空間思維能力,形成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 ①從經緯網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大氣環流位置入手,認識地理環境的水平結構。分析區域的氣候(包括熱量、光照、降水)、植被、土壤、農業等具有地帶性特徵的地理要素。 ②從地形剖面圖著眼,掌握地理環境的垂直結構。根據對地形剖面圖的分析,理解一個地區的地勢、水文、交通線走向等非地帶性地理要素,全面地認識一個地區的區域地理特徵。 ③在准確掌握區域地理環境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的前提下,立足本區,向外延伸,比較區域差異。 ④尋找區域主題,在眾多地理要素中找到本區獨具特色或具有全球意義的問題,形成規范性的表述,聯系周邊地區,形成對主題的深刻思想。 3、案例教學 以某區域為載體分析其重要地理要素,如地形(山地、高原、盆地等)、氣候、水文(河流、湖泊等)、生物、土壤等,用高中地理的方法分析各要素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總結分析區域特徵的方法。
『伍』 高二分科後怎麼上好第一節地理課
同為文科生,我的經歷就是,上高二後,基本靠自學地理。不知現在是什麼樣的,但是我高二時,文科在會考前要學九門課。因為物理和化學要會考,不可能把所有經歷都放在文科課程上,要有所取捨。地理重要的是學好自然地理,靠的是課下多做題。其實,我高一時地理曾是全班唯一一個沒有及格的女生,但是高二開始我低里就突飛猛進了,直至高三畢業地理單科也能進年級前三(我們年級三百多人),就靠興趣和自學。地理其實真得很有趣(只指自然地理),學習地理的Golden
key就是地圖。買一本適合高考用的小本地圖冊,有時間就看看,漸漸的,你會有重大的發現。多看圖,多琢磨,第一節課不重要,沒長總結復習才重要。有時間好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