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青藏高原地理位置特殊之處
青藏高原舊稱青康藏高原(北緯25°~40°,東經74°~104°)是亞洲中部的一個高原地區,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它的邊界,向東是橫斷山脈,向南和向西是喜馬拉雅山脈,向北是昆侖山脈。它包括中國西藏自治區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四川省、雲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總面積250萬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的周圍有許多山脈,它們大多數呈從西北向東南的走向,相對於高原外的地面他們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的許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別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同時高原內部除平原外還有許多山峰,高度懸殊。高原上還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澤。亞洲許多主要河流的源頭在這里。
地球上中低緯度地區的冰川主要集中在高原上,青藏高原冰川覆蓋面積約4.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冰川總面積80%以上。 喜馬拉雅現代冰川 、念青唐古拉山現代冰川、 昆侖山現代冰川、 喀拉昆侖山現代冰川 、橫斷山現代冰川、 唐古山現代冰川、 岡底斯山現代冰川 、羌唐高原現代冰川 、祁連山現代冰川。
青藏高原的空氣比較乾燥,稀薄,太陽輻射比較強,氣溫比較低。由於其地形的復雜和多變,青藏高原上氣候本身也隨地區的不同而變化很大。總的來說高原上降雨比較少。
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響地球氣候的一個重要因素。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的考察表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氣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一個高大的阻風屏,它有效地將北方大陸的寒冷空氣阻擋住了,使它們不能進入南亞。同時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方溫暖潮濕的空氣北進,是造成南亞雨季的一個重要因素。
B. 用地理知識介紹中國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第一階梯,高原面平均海拔4000~5000 m。從高原往北和往東地勢急劇下降,往北到國境,往東到大興安嶺、太行山、伏牛山、武當山、武陵山一線等廣大地區,除少數山地外,地勢降到3000 m以下,一些盆地高度只有1000 m左右,為第二階梯。再往東地勢更低,形成一些低山丘陵,除沿海山地與台灣山地一些高峰外,海拔多在1500 m以下,東部的大平原高度不到200 m,向海延伸到淺海大陸架,為第三階梯。這種地貌分布特徵青藏高原在新生代強烈隆升有關,且每個地貌台階的邊坡常是一些新構造斷裂分布位置,許多延綿千里的高大山脈的走向受斷裂構造線的控制。 青藏高原,被喻為「世界屋脊」,一向以其獨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觀聞名於世,是科學探險、考察和生態旅遊的勝地。而位於青藏高原地區形形色色的自然保護區,又是世界屋脊上生態環境最奇特、生物資源最豐富的自然資源寶庫,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1] 青藏高原地域遼闊,面積240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國土總面積的1/4。青藏高原自然保護區的一大特色是面積大。位於西藏北部高寒地區羌塘自然保護區,面積達24.7萬平方公里,不僅冠居中國和亞洲,在全世界也是數一數二的特大面積自然保護區。此外,西藏申扎、珠峰等保護區的面積也達到了3至4萬平方公里。這對於內地的自然保護區來說,是無法與之相比的。 青藏高原
在漫長的地質發育與自然演替過程中,青藏高原不僅形成了與世了迥異的高寒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還兼有沙漠、濕地及多種森林類型自然生態系統。在這特殊的地理環境中保有許多蔚為奇觀的地質遺跡和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觀,蘊育了極其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因此,青藏高原的自然保護區的類型也極為豐富多彩。
黃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 亦作Huang-t'u Kao-yuan或Huangtu Gaoyuan)是世界最大的黃土沉積區。位於中國中部偏北。北緯34°~40°,東經103°~114°。東西千餘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跨山西省、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及河南省等省區,面積約40萬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2000。除少數石質山地外,高原上覆蓋深厚的黃土層,黃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間,最厚達150~180公尺。黃土高原礦產豐富,煤、石油、鋁土儲量大。黃土高原在中國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的交界處,它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主要包括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區,面積4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黃土分布70%,為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厚50—80米,氣候較乾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礦產豐富,煤、石油、鋁土儲量大。黃土顆粒細,土質松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養分,利於耕作,盆地和河谷農墾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但由於缺乏植被保護,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長期流水侵蝕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溝壑交錯其間的塬、墚、峁。 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絕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塊狹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機械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每年經陝縣下洩的泥沙約16億噸,其中90%來自黃土高原,隨泥沙流失的氮磷鉀養分約3,000餘萬噸。綜合治理黃土高原是中國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點項目,治理方針是以水土保持為中心,改土與治水相結合,治坡與治溝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實行農林牧綜合發展,這種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績。黃土高原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煤炭、石油、鋁土礦等資源,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橫貫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的高原。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陰山及北山以北,馬鬃山以東, 中國第二大高原
北抵蒙古,包括內蒙古大部分地區及甘肅省的北部。海拔1,000~1,500公尺,地勢起伏較緩,微向北部傾斜。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地勢較高,呼倫貝爾、烏珠穆沁、居延海盆地地勢較低,蒙古語稱為「塔拉」。內蒙古高原東部為草原,是中國的重要畜牧業基地;西部氣候乾燥,為乾草原、荒漠草原與荒漠。向西沙漠面積增加,戈壁廣布。
雲貴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西起橫斷山脈,北鄰四川盆地,東到湖南省雪峰山。包括雲南省東部,貴州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邊境,是我國南北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兩組山脈的交匯處,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000-2000米,是中國的第四大高原。高原西部主要在雲南省境內,山嶺基本上以南北走向為主,如點蒼山、烏蒙山和龍山等;東部主要在貴州省境內,山嶺基本上是東北-西南走向,如大婁山、武陵山等。它大致以烏蒙山為界分為雲南高原和貴州高原兩部分。西面的雲貴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高原地形較為明顯。東面的貴州高原起伏較大,山脈較多,高原面保留不多,稱為「山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雲南高原和貴州高原相連在一起,分界不明,所以合稱為「雲貴高原」。雲南高原位於哀牢山以東的雲南省東部地區,因其在雲嶺以南,故稱為雲南高原。高原面保存良好。雲南高原上的山地頂部多呈寬廣平坦地面,或呈和緩起伏地面,有「高山頂上路寬大」的說法。連綿 雲貴高原
起伏的山嶺間,有許多湖盆和壩子。雲南有1200多個壩子,佔全省耕地三分之一,低陷的成為盆地,有的積水成湖。如以昆明為中心的高原面上,分布著滇池等許多大小湖泊,被稱為「滇中斷陷湖區」。湖盆四周由於湖水外泄和四周山地沙泥淤積,大多數已發育有湖岸平原。這里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是高原的主要農業區。
C. 康藏高原定義
青藏高原舊稱青康藏高原(北緯25°~40°,東經74°~104°)
基本上在中國的西部地區及部分西南地區,它包括中國西藏自治區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四川省、雲南省的部分.
D. 茶馬古道體現什麼地理現象
茶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明古道,是沒有問題的。正因為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道路並且幾乎橫穿了整個青藏高原,所以其通行難度之大在世界上的各文明古道中當是首屈一指。說茶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難度最大的文明古道,主要表現在:其一,茶馬古道所穿越的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地區是世界上地形最復雜和最獨特的高山峽谷地區,故其崎嶇險峻和通行之艱難亦為世所罕見。茶馬古道沿途皆高峰聳雲、大河排空、崇山峻嶺、河流湍急。正如任乃強先生在《康藏史地大綱》中所言:「康藏高原,兀立亞洲中部,宛如砥石在地,四圍懸絕。除正西之印度河流域,東北之黃河流域傾斜較緩外,其餘六方,皆作峻壁陡落之狀。尤以與四川盆地及雲貴高原相結之部,峻坂之外,復以邃流絕峽竄亂其間,隨處皆成斷崖促壁,鳥道湍流。各項新式交通工具,在此概難展施。」據有人統計,經川藏茶道至拉薩,「全長約四千七百華里,所過驛站五十有六,渡主凡五十一次,渡繩橋十五,渡鐵橋十,越山七十八處,越海拔九千尺以上之高山十一,越五千尺以上之高山二十又七,全程非三、四個月的時間不能到達。」清人對茶馬古道之險峻崎嶇有生動的描述,焦應旂的《藏程紀略》記:「堅冰滑雪,萬仞崇崗,如銀光一片。俯首下視,神昏心悸,毛骨悚然,令人慾死……是誠有生未歷之境,未嘗之苦也。」張其勤的《爐藏道里最新考》記,由打箭爐去拉薩,凡閱五月,「行路之艱苦,實為生平所未經。」杜昌丁等的《藏行紀程》記滇藏茶路說,「十二闌干為中甸要道,路止尺許,連折十二層而上,兩騎相遇,則於山腰脊先避,俟過方行。高插天,俯視山,深溝萬丈……絕險為生平未歷。」茶道通行之艱難,可見一斑。其二,茶馬古道沿線高寒地凍,氧氣稀薄,氣候變幻莫測。清人所記沿途「有瘴氣」、「令人慾死」之現象,實乃嚴重缺氧所致之高山反應,古人因不明究竟而誤為「瘴氣」。茶馬古道沿途氣候更是所謂「一日有四季」,一日之中可同時經歷大雪、冰雹、烈日和大風等,氣溫變化幅度極大。一年中氣候變化則更為劇烈,民諺曰:「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臘,學狗爬。」其行路之艱難可想而知。千百年來,茶葉正是在這樣人背畜馱歷盡千辛萬苦而運往藏區各地。藏區民眾中有一種說法,稱茶葉翻過的山越多就越珍貴,此說生動地反映藏區得茶之不易。《明史·食貨志》載:「自碉門、黎、雅抵朵甘、烏斯藏,行茶之地五千餘里。」如此漫長艱險的高原之路,使茶馬古道堪稱世界上通行難度最大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