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七年級下冊地理的重點、考點內容,還有世界所有的氣候及其特點(關鍵是告訴我所有氣候的特徵),
1、亞洲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於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4、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部(深棕色——粉紅色)海拔較高,四周顏色逐漸由淺黃色到淺綠的顏色——海拔逐漸變低)——亞洲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5、能在地圖中找出下列地名,說出這些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區域)、西西伯利亞平原(綠色區域)、裏海、貝回爾湖、死海(封閉的淺藍色)、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點:發源於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湄公河、恆河、印度河、鄂畢河、葉尼塞河。
7、亞洲氣候特點: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著,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分析其它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那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於夏秋季節,雨熱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10、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低的國家,經濟越落後,第一產業比重越大。
亞洲經濟差異:東部沿海經注發達,西部內陸經濟較落後,不同的海陸位置經濟發展不同,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不同。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亞洲東部)、緯度位置(經緯度跨度較廣)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國土狹長,並與經線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跨緯度最廣,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差就大。
2、地形特點:典型的島國,以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如神戶、橫濱),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
3、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屬加工型貿易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製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分布特點:日本工業高度集中,主要分布於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並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長。
6、日本投資措施: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的生產和銷售基地,主要向美國、西歐和東南亞地區; 海外投資建廠給日本帶來的好處: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降低工業生產的投入成本;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環境,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 日本在海外投資建廠對其它國家的影響: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下降;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它地區或國家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7、東南亞的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國家(共11國):越南、寮國、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汶萊、東渧汶。 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5°N)主要位於熱帶;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較大;交通位置:位於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於「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邊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
氣候特徵
對農業產生的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
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
全年高溫多雨
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熱帶季風氣候
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
全年高溫,有旱季和雨季
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東南亞的糧食作物為什麼 以水稻為主:水稻是一種主產的糧食作物,但它的生產需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並且要求有高溫多雨的條件,東南亞人口稠密,耕進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因進制宜的必然條件。 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狀況:泰國、越南、緬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是最大的椰子生產國。
3、東南亞的河流大部分發源於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如湄公河(瀾滄江)、薩爾溫江(努江)、河流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河流上洲流經山區,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洲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縱橫,地勢低平而土質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為什麼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為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易於灌溉,交通便利,是東南亞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重要農業區,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我國的重慶,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於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西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恆河平源,南部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總數己經超過了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三倍,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採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印度由於人口過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印度的大部分地區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風從海洋吹向陸地(西南風),旱季(10月——次年5月)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東北風)。季風使得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如是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的時候,形成水災,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的時候就形成了旱災。
8、印度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於推行了「綠色革命」。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恆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恆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
9、印度的工業,英國統治時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這是由於英國出於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對印度工業嚴格控制,印度當時科技水平相當落後,獨立後,印度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重視培養科技人才,努力發展本國工業,主要有: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和棉麻紡織工業,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體等高科技領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羅斯自然概況:①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為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平原、東西伯利亞同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西長1萬平方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②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各地差異較大,北部有終年寒冷的極地氣候,南部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草原性氣候,東部是溫帶季風氣候。俄羅期的氣候牲: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③河流與湖泊: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河,水力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凍期長。貝加爾湖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地區分布不均,東部多,西部少。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礦、有色金屬等,產地主要有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秋明油田。
11、四大工業區: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亞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這里是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主要有鋼鐵、汽車、飛機、火箭和電子等工業部門;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波羅的海沿岸。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電子、造紙和航天業十分發達。也是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烏拉爾工業區,在烏拉爾山區,位於亞歐分界線上。這里主要生產石油、鋼鐵和機械等產品;以庫茲巴斯為中心的西伯利亞工業區:這里主要生產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鋼鐵等重工業產品和軍事工業產品。
12、亞伯利亞大鐵路為什麼沿南部山修建:首要原因是南部山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其次俄羅斯北部地區由於緯度高,終年寒冷,氣溫低,有著很深的凍土層,而在凍土層上修建鐵路,難度大,且安全系數較低。管道運輸是將線路和運具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主要運輸石油和天然氣。交通運輸的兩種主要方式:公路和鐵路;貨運的兩種主要方式:管道和鐵路。
第八章 東半球其它國家和地區
1.中東是以歐洲為中心劃分的地理區域。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按距離的遠近,將部分東方國家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中東地區主要包括阿富漢外的西亞各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亞不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分,而中東卻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也就是說中東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地跨亞洲、歐洲和非洲,被譽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亞洲、歐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裏海、紅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區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分別為亞洲與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
中東猶如世界的交通要沖,古代這是曾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在也還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和土耳其海峽的利用,更顯其地理位置的優越,中東還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許多國際航線都要經過這里,因此,中東過去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擴張的地區,如今一些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都想把它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他們的斗爭十分激烈,這就造成了中東的局勢的不穩定。
2、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石油儲量佔65.4%,產量佔30.5%,出口量佔44.7%),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主要運往美國、日本、西歐各國.
第六單元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一、 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河流
1.地理位置:
① 亞洲的半球位置:亞洲大部分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時地跨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② 亞洲的緯度位置:亞洲大致位於10S——80N 之間,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廠的大洲。③ 海陸位置:亞洲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分界線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地中海。西南隔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亞是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
2.大小: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洲。七大洲按面積大小排列為: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3.地理分區:習慣上把亞洲分為6 個地區: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和北亞。各個地區和國家如下表所示:
地區 國家
東亞 中國、蒙占、朝鮮、韓國、日本等
東南亞 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印尼、東帝汶等
南亞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等
西亞 土耳其、以色列、約旦、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等
北亞 俄羅斯的一部分
4.地形:
① 地形特點:以高原和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地而起伏很大,既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瑪峰(8844米),也有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低地—— 死海(一400 米),是世界上地面起伏最大的大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② 亞洲的世界之最: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大的鹹水湖:裏海;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貝加爾湖;陸地表面最低點:死海;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最長的運河:京杭運河)
5.河流:亞洲大河受地勢影響,多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主要河流如下表奔流人海:
河流 流向 特徵 注入海洋
長江 自西向東 長度、流量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太平洋
黃河 自西向東 長度5500千米,中國第二長河 太平洋
湄公河 自西北向東南 在我國境內稱瀾滄江,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太平洋
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 自南向北 位於亞洲北部,緯度較高,冬季河流冰期較長 北冰洋
恆河 自西向東 位於亞洲南部,流經印度、孟加拉國 印度洋
印度河 自北向南 位於亞洲南部,流經巴基斯坦 印度洋
二、復雜的氣候
1.氣候特點:
①氣候復雜多樣:亞洲地跨寒帶、溫帶和熱帶,東、北、南三面瀕臨海洋,西南深人到亞歐大陸內部;地形復雜多樣。受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的影響,亞洲的氣候復雜多樣。除溫帶海洋性氣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
②季風氣候顯著:亞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陸地——亞歐大陸,瀕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洋和陸地之間的熱力推異十分顯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風氣候區。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手風氣候都有分布,其中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惟獨亞洲有分布
③大陸性氣候分布(溫帶大陸性氣候幾乎占亞洲的一半):亞洲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亞洲內陸距海遠,受海洋影響小。夏季內陸升溫快,冬季降溫也快,因此冬冷夏熱;由於內陸距海遠,海洋水汽難以到達,因此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2.氣候對農業的影響:在亞洲,季風氣候對農業的影響尤為突出。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氣候區,降水與夏季風的強弱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說來,夏季風強的年份,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風弱的年份,降水也較少。如果降水過多,就可能造成洪澇災害;反之,降水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因此,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雨熱同期,使農作物得以旺盛生長,但常受不穩定的夏季風影響而發生旱澇災害,嚴重威脅著農業生產。
精講:( l )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亞洲人口佔61% 。
①世界各大洲或地區按人口數的多少排序為: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和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排序為: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歐洲。
②世界上人口超過l 億的國家共有10 個,其中有6 個位於亞洲:東亞的中國、日本,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③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影響:
2.多樣的地域文化:亞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個左右,約佔世界民族總數的一半(不同地區的民族,在建築、服飾、音樂、舞蹈、禮儀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文化藝術風格和不同的民風民俗。如:日本的抗震建築、沙烏地阿拉伯的帳篷和長袍。亞洲的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達米業平原(兩河流域),因其適的溫帶或熱帶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別成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3.經濟發展旅異:亞洲除日本是發達國家外,其餘國家為發展中國家。各國經濟發展的差異很大。主要原因是:除日本外,各國過去長期遭受殖民統治,工業基礎一般較薄弱。從20 世紀70年代開始,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經濟發展較快。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問題一、日本的自然環境特徵
1、領土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4個大島、3900多個小島及其周圍海域組成。
2、主要城市沿海分布,如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北九州、長崎等。
3、地形特點:以丘陵、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少,分布在沿海地區。關東平原為日本最大的平原。
4、多優良港灣:海岸海曲折,多優良港灣,尤其是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為最好,這對日本的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系十分有利。神戶和橫濱是兩個最要的對外貿易港。
5、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屬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所以,日本多火山、地震。每年有感地震達1500多次。被稱為「地震國」和「世界火山博物館」。日本最高的山——富士山就是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第一高山,日本人民奉為「聖岳」。
6、日本南北國土狹長,並與經線斜交,日本大部分處在23ºN——46ºN之間,跨經緯度廣將使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如跨緯度廣,日本的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間差就大。
問題二、日本的經濟
1、日本發展經濟的不利和有利條件。日本地域狹小,鐵礦、石油、煤炭等礦產資源貧乏,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國內市場狹小,產品大部分靠出口。但日本也有發展經濟的的優勢:a、島國多港灣,海運便利;b、勞動力素質高;c、管理效率高。
2、「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模式。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日本大量進口原料、燃料,然後依靠高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對進口原料進行加工,製成高品質的工業產品,再銷往世界各地,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對外貿易對象主要有美國、中國和歐洲。
3、近年來,日本加速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生產和銷售基地。日本投資建廠的主要對像是美國、西歐、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好處:①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資源和廉價勞動力,降低生產成本;②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③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資源;④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 對其它國家的影響:①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的下降;②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4、工業分布特點及原因:日本工業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
5、日本經濟的有利和不利影響: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有利的影響是可促進日本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可促進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從而使日本的工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不利的影響是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必然使日本的經濟受到沉重的打擊。
問題三:東南亞的位置,河流與城市
1、十字路口的位置: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中南半島的南部又稱馬來半島。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尤其是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天然水道,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日本把它稱為「海上生命線」。
2、東南亞的國家:東南亞共有11個國家。其中與中國陸地接壤的是:緬甸、寮國、越南;惟一的內陸國是寮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被稱作「千島之國」。
3、河流與城市的關系:中南半島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問題四:印度自然環境特徵
1、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人口居世界第二位。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力。因此,印度政府推選計劃生育政策。
2、位置:①大部分位於10ºN——30ºN之間,主要位於熱帶。②海陸位置:亞歐大陸南部,印度洋以北,東瀕孟加拉灣,西濱阿拉伯海。
3、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由西北向東南注入孟加拉灣。
5、自給有餘的糧食生產:印度自推行「綠色革命」以來,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一定的余糧可供出口。主要家產品為水稻和小麥,水稻主要分布在恆河平原及沿海平原地區,小麥主要分布在恆河上游及德干高原西北部。
6、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全年高溫,一年分為明顯的旱季和雨季。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多,為雨季。每年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乾旱少雨,為旱季。印度水旱災害頻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風的不穩定造成的(一盤西南季風風力弱,來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災;反之,則形成水災)。
問題五:俄羅斯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
1、位置:俄羅斯緯度較高,絕大部分位於北溫帶。跨亞歐兩洲,也跨東西半球。西臨波羅的海,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西南臨黑海,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主要鄰國西有芬蘭、白俄羅斯、烏克蘭、南有哈薩克、中國、蒙古、朝鮮。國土遼闊,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2、地跨亞歐兩洲的歐洲國家:歐洲部分雖然面積只佔1/4,但人口佔3/4,工業、農業、首都、主要城市都位於歐洲,歷史上一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此,歷來被公認人歐洲國家。
3、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和高原為主。大河和山脈成為地形區的重要分界線。
4、河流與湖泊:俄羅斯有四大河流,「母親河」伏爾加河位於東歐平原,自北向南注入裏海,是歐洲最長的河,也是著名的內流河。它流量豐富,水流平緩,航運價值很高。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主要湖泊有:裏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內陸(鹹水)湖)、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5、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由於緯度高,冬季漫長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溫暖。
問題六:俄羅斯的資源、工業和交通運輸業
1、資源:俄羅斯自然資源種類豐齊全,儲量豐富,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資源能夠自給的大國之一。主要礦產地有:庫爾斯克鐵礦、第二巴庫油田、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礦。
2、工業:重工業發達,消費品製造業發展緩慢,工業主要分布在歐洲部分。四大工業區:①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業區;②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③烏拉爾工業區;④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3、交通運輸:俄羅斯交通運輸部門齊全,鐵路、公路、航空、內河、管道運輸均很發達,以鐵路運輸為主。歐洲部分鐵路網密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亞洲部分鐵路網比較稀疏,主要有西伯利亞大鐵路(亞歐大陸橋)。
4、主要城市:莫斯科(首都,最大城市),聖彼得堡(第二大城市)、摩爾曼斯克(終年不凍港)、符拉迪活斯托克(海參崴)、伏爾加格勒(伏爾加河河港)。
七年級地理下冊復習提綱
作者:jkuibo 文章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點擊數:74230 更新時間:2007-6-4
第八章 東半球的其它國家和地區
一、中東地區成為長期熱點問題的原因
1、重要的地理位置: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中東地處亞、非、歐三洲交界地帶,周圍被裡海(世界最大的鹹水湖)、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土耳其海峽溝通了地中海與黑海,因此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2、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這也是一些大國爭奪的原因。
①中東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主要產油國有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埃及等國家;
②中東的石油,大部分由波斯灣沿岸港口用油輪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③石油輸出路線:a: 運向日本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太平洋→日本
B:運向西歐、美國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曼德漢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歐、美國
C:運向西歐、美國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西歐、美國
3、匱泛的水資源:是戰爭的導火線,是本區發展農業的制約因素。中東地處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岸和內部,終年炎熱乾燥,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僅在地中海沿岸分布著狹小的地中海氣候。匱泛的水資源對中東各國的生產以至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
⑵ 七年級下冊地理重點概括人教版
第六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
自然環境
1、 亞洲位於北半球、東半球;東臨太平洋(太平洋的西岸),北臨北冰洋,南達印度洋。
2、 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東北以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為界,西南以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3、 亞洲是世界面積最大的洲,也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洲。亞洲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最大的湖—裏海,陸地最低點—死海,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等。
4、 亞洲地形中部高,四周低,以高原和山地為主;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從P4「亞洲地形圖」中觀察,可以用以下方法說明亞洲的地勢特點:顏色(海撥)的變化、地形區的分布、河流的流向。
5、 亞洲的氣候特點: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季風氣候顯著。從P7「亞洲四地年內各月氣溫或降水量」圖可判斷,影響亞洲氣候的主要因素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另外,復雜的地形對亞洲氣候的影響也很大。
人文環境
6、 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十一個超過一億人口的國家(兩印兩巴孟加拉,中美日俄墨(尼日)利亞)中,有六個分布在亞洲。亞洲眾多的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產生了沉重的壓力(P13因果關系圖)。
7、 人類發源地形成的共同自然原因:適宜的溫帶或熱帶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
8、 亞洲經濟發展不平衡,發達國家如: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大部分國家屬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發達國家以第三產業為主,經濟落後的國家以第一產業為主。
第七章 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日本
9、 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東臨太平洋,西隔日本海與中、韓、朝、俄相望,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等四個大島組成。由於地處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之間,日本地震火山多。
10、日本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先進的科技、充足的勞動力、島國多良港。
不利條件:地域狹小(國內市場小)、資源貧乏,是一個資源小國。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日本對工業原料和燃料的需求越來越多,加之國內供給不足,因此對外依賴愈加嚴重。日本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如煤、鐵礦石,依靠本身的有利條件,對進口原料進行加工,製成工業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
11、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主要原因有:沿海地帶城市和人口多,是國內最大的消費地、港口條件優越、便於原材料進口和產品出口、沿海填海造陸價格低、工廠靠近碼頭等,這些都有利於提高工業的經濟效益。(P23)
東南亞
12、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主要是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有明顯的旱雨兩季;馬來群島主要是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濕熱的氣候使東南亞成為熱帶經濟作物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產地。(P29圖
13、東南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P27「馬六甲海峽的航線」圖)
14、東南亞地形特點是:山河相間、從縱列分布。河流兩岸形成沖積平原,這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加之開發歷史悠久,人口稠密,所以中南半島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P31圖7.28)
15、東南亞有豐富的熱帶自然景觀、眾多美麗的沙灘和島嶼,以及許多名勝古跡和獨特的風土人情,成為該地區豐富的旅遊資源。如:緬甸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柬埔寨的吳哥窟,越南的下龍灣等。
印 度
16、印度地勢南北高中部低,北部是喜馬拉雅山南坡,中部是恆河和印度河開形成的沖積平原,南部是低矮的德干高原(P35「印度的地形圖」)。
17、目前,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高,人口增長快。印度資源雖然豐富,但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無論是人均資源佔有量,還是人均鋼和糧食量都有一定差距。人口的過度增長對印度的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會產生負面影響。結合我國經驗和印度的國情,我們可以為他們提出如下建議: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完善社會保障,老有所養;提高國民素質,改變傳統觀念;鼓勵少生,政策上向少子女家庭傾斜等等。
18、印度大部分地區性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降水極不穩定:西南季風有時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形成水災;反之,形成旱災。(P37圖7.39和7.40)
19、印度的傳統工業一般分布在原料產地:東北部鋼鐵工業——附近有豐富的煤鐵錳礦;加爾各答麻紡織工業——附近是黃麻產地;孟買棉紡織工業——附近是棉花產地。
首都——新德里;班加羅爾——高新技術產業。(P40圖7.43)
俄羅斯
20、俄羅斯是一個地跨亞歐兩洲的國家,面積約1700萬平方千米,最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盡管在亞洲的面積大,但它是一個傳統的歐洲國家。(它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大部分人口分布在歐洲)
21、俄羅斯大部分地區地形平坦,地形區自西向東依次是:東歐平原(烏拉爾山脈)西西伯利亞平原(葉尼塞河)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東西伯利亞山地。伏爾加河是俄羅斯的「母親河」,也是歐洲最長河,它流入裏海,是一條內流河。(P41圖7.45)
22、俄羅斯緯度位置偏高,北極圈穿過中北部,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較少,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P43圖7.46)。
23、俄羅斯自然資源資源齊全,儲量豐富,尤其是煤、石油天然氣等資源豐富,它們主要分布在俄羅斯內陸,所以俄羅斯的工業也主要分布在內陸地區。俄羅斯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相對落後。
24、俄羅斯東西狹長,西伯利亞大鐵路把東西兩部分連接起來。俄羅斯的客運主要是公路和鐵路,貨物運輸主要是管道和鐵路。
重要城市:首都——莫斯科,港口——聖彼得堡(波羅的海)、摩爾曼斯克(北冰洋)、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P46圖7.50)。
第八章 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
中 東
25、中東地處兩洋(印度洋、大西洋)、三洲(亞、非、歐)、五海(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之間,自古就是東西方交通要道。尤其是連接紅海和地中海的蘇伊士運河,使印度洋到大西洋的距離縮短了八千到一萬千米;連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土耳其海峽,被稱為黑海的門戶,它們都是世界海洋交通的重要通道。(P51圖8.3)
26、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主要的石油產國有「兩伊兩阿一特」(伊朗、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這里的石油主要由三條海上線路輸出:①波斯灣—阿拉伯海—印度洋—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太平洋—西歐和美國;②波斯灣—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歐和美國;③波斯灣—阿拉伯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東海—日本。(P53第3題、P52圖8.4)
27、中東地區主要有熱帶和亞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乾燥,降水稀少,水資源缺乏,對水資源的爭奪也成為中東地區動盪的原因之一。
28、中東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伊斯大林蘭教、基督教、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聖城。
歐洲西部
29、歐洲西部是指歐洲的西半部,北臨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大部分位於北緯40度到北緯60度之間。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有利於大西洋濕潤氣流伸入內陸,使得歐洲西部的氣候深受大西洋的影響,形成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溫夏涼,氣溫的年較差小;降水較多,季節分配均勻。(P63圖8.22)這種氣候的天氣多雲,日照時間短,空氣中水汽較多,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歐洲西部牧草被稱為「綠色金子」,畜牧業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
30、為了進一步加強歐洲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和經濟聯系聯系,歐洲西部形成了一個區域性的國際組織—歐洲聯盟(簡稱歐盟),目前共有25個成員國。
31、歐洲西部的工業以製造業為主,從事製造業的人口比重很高。發展中國家從事製造業的人口比重低,人均GDP低。
32、歐洲西部旅遊業繁榮,如:北歐峽灣風光,地中海沿岸陽光沙灘,阿爾卑斯山滑雪(自然風光);巴黎艾菲爾鐵塔,雅典巴特農神廟,倫敦塔橋(悠久的歷史);西班牙鬥牛(獨特的風土人情)(P65圖8.24)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33、撒哈拉以南的非非洲洲位於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這里是黑人的故鄉,本區又有「黑非洲」之稱。由於長期遭受殖民統治,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很多國家形成了「單一商品經濟」——依賴某一種或某幾種初級產品生產的經濟,在國際貿易中居於不利地位。
34、由於撒哈拉南的非洲人口增長過快,以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使得本區糧食短缺。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本區目前的做法是:①毀林開荒→生態破壞、自然災害加劇;②過度放牧→草原退化;③濫墾草原→荒漠化。這些做法的共同結果導致土地肥力下降,進一步加劇了糧食緊張。正確的措施應是: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保護生態環境,減輕自然災害;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學習輔導P63 14題)
澳大利亞
35、由於澳大利亞長期孤立於大洋中,環境單一,動物進化緩慢,所以特有動物多,如袋鼠、考拉、鴨嘴獸、鴯鶓等,被稱為世界活化石的博物館。
36、二戰以前,澳大利亞以農牧業為主,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主要出呂的產品有:羊毛、小麥、牛肉;二戰後,以工礦業為主,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出口鐵礦和煤礦。現在,澳大利亞的主導產業是服務業。
第九章 西半球的國家
美 國
37、美國國旗50顆星,代表50個州,13條紅白相間的條紋,代表美國獨立時13塊英國的殖民地。美國本土48個州位於北溫帶,三面臨海,北南分別與加拿大、墨西哥相鄰(P82圖9.5)。
38、美國農業生產的顯著特點是:地區生產的專業化(P85圖9.9)、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農業生產效率很高。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有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土壤,社會因素—人口、技術、經濟發展等。
39、美國農業專業化的好處:便於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充分地利用自然條件、利於推廣農業技術等。
40、美國高新技術對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增加就業、提高收入等(P87)
41、思考:美國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的原因?美國經濟發展對中國的借鑒作用。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怎樣做才能更好地保護環境?
巴 西
42、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大部分位於熱帶,東臨大西洋,是個國土廣大的熱帶國家。熱帶經濟作物中,咖啡、甘蔗、柑橘的產量居世界第一。
43、巴西白種人佔一半多,混血種人居第二位,通用葡萄牙語。
44、巴西工農業主要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海上交通方便、歐洲殖民者首先到達這里;地勢較低,氣候溫暖濕潤)
45、巴西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它對地球環境產生重大影響(P95圖9.25),全世界人民都希望巴西保護它的熱帶雨林。(學習輔導P75—76材料題)
第十章 極地地區
46、
南極 北極
海陸狀況 中間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圍 中間是北冰洋,周圍是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陸地和島嶼
氣候狀況 嚴寒、乾燥、大風 終年冰封,但不南極冷
資源狀況 礦產、冰川、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環境 礦產資源
代表動物 企鵝 北極熊
47、對南極洲科考的最佳時間是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我國先後在南極洲建立了長城
⑶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下冊各章知識樹或知識框架
2007年七年級上期地理知識提綱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1.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天圓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盤環球航行地球衛星照片
2.地球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3.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周長為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4.緯線:
●定義: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特點:①形狀都是圓;②長度不相等,最長的緯線是赤道,最短的緯線是南極點和北極點。③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劃分方法:赤道為0°度緯線,從赤道向兩極各劃分為90°。赤道以北為北緯,用字母N表示;以南為南緯,用字母S表示。
●南緯、北緯辨別:緯度向南越來越大為南緯;緯度向北越來越大為北緯。
●重要緯線:
赤道:地球上最長的緯線,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回歸線(南北緯23.5度),太陽直射的最南、最北界限,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極圈(南北緯66.5度)溫帶和寒帶得分界限,極晝極夜的最南、最北界限。
●高中低緯度的劃分:
低緯度地區(0°—30°);中緯度地區(30°—60°);高緯度地區(60°—90°)。
5.經線:
●定義: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相交的半圓。
●特點:①形狀都是半圓;②長度都相等;③指示南北方向。
●劃分:從0°經線起向東、向西各分為180°;0°經線向東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0°經線向西為西經,用字母W表示。
●東經、西經辨別:經度向東越來越大為東經,經度向西越來越大為西經。
●重要經線:
本初子午線(0°經線):經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是東、西經度的分界線;
180°經線:既是180°E,又是180°W。習慣上稱作180°經線;
20°W和160°E經線:把地球平分為東西兩半球;東半球的范圍是<20°W、<160°E;西半球的范圍是>20°W、>160°E。
6.經緯網:確定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位置。確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
7.地球自轉:
定義:地球繞地軸不停的旋轉運動。
運動方向:面對地球自西向東;從北極看是逆時針方向;從南極看是順時針方向。
周期:一天(或24小時)。
地理現象:產生晝夜更替現象和時間差異。
8.地球公轉
定義:地球繞著太陽的旋轉運動。
運動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一年。
地理現象:四季變化(各地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9.地球公轉示意圖:課本P11
10.五帶的劃分:
劃分依據:根據太陽熱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狀況。
熱帶: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帶,終年炎熱,有太陽直射現象。
溫帶:北回歸線與北極圈之間為北溫帶,南回歸線與南極圈之間為南溫帶。溫帶地區的四季變化現象明顯。
寒帶:北極圈以內為北寒帶,南極圈以內為南寒帶。寒帶地區終年寒冷,有極晝和極夜現象。
11.地圖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12、比例尺:
●公式:比例尺=
換算時注意單位的統一。
●表示方式:1.數字式。2.線段式.3.文字式。
●大小判斷:比例尺是一個分數.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地區范圍越大,內容越簡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地區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
13.方向:①通常情況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②畫有指向標的地圖根據指向標定方向;③經緯網地圖上根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4.圖例:熟悉常用圖例。P14
15.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16.等高線:
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點:1.同一條等高線上的各點海拔相同;
2.等高線都是閉合的曲線;
3.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線一般不相交。
17.等高線地形圖:
18.地形判讀:
●等高線密集處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處表示坡緩。
●地形部位:①山頂一般用▲表示。②山脊:等高線的彎曲部位由高處向低處凸出.③山谷:等高線的彎曲部位由低處向高處凸出.④鞍部:相臨兩山頂之間的較低部位.⑤陡崖:等高線重合的地方.
19.地形剖面圖:能夠直觀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高低起伏狀況.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
20.基本概念:大陸;島嶼(格陵蘭島面積最大);大洲;半島;海峽。(P28)
21.海陸分布狀況
①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概括的說是三分海洋七分陸地。
②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③無論怎樣劃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多於陸地。
④大洲基本上是一南一北對稱分布.
⑤大陸的輪廓多呈三角形。
22.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課本P29
23.位置:
東半球: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
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
北半球: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
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24.面積從大到小順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25.大洲分界線:
●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洲分界:巴拿馬運河。
●亞、北美洲分界:白令海峽。
26.熟悉和掌握:①本初子午線、東經120°、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穿過的大洲;
②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南極洲)和大洋(北冰洋);③緯度最高的大洲(南極洲)和大洋(北冰洋)。
27.四大洋分布特徵:
1.太平洋跨東西和南北半球,主體位於西半球;
2.大西洋跨東西和南北半球,位於東西半球分界處,呈」S」型;
3.印度洋全部位於東半球;
4.北冰洋全部位於北半球.
28.海陸變遷:
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人類活動。
29.板塊學內容:
地球表層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圖P37)
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30.紅海是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張裂形成的。
青藏高原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抬升形成的。
地中海縮小是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擠壓。第三章天氣與氣候
31.天氣的特點:
①天氣是短時間的,經常變化的大氣狀況;
②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32.衛星雲圖:
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雲區。
33.常見的天氣符號:(P46)
記住和掌握常見的天氣符號。
34.氣溫日變化:
一天之中,陸地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一天之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叫作氣溫日
較差。
35.氣溫年變化:
一年之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正好相反。
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的差叫做氣溫年較差。
36.氣溫分布規律
①世界氣溫從低緯向高緯逐漸降低。
②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
③在山地,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度。
37.降水的分布規律:
①從赤道向兩極降水量遞減;
②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東岸受惠於季風氣候);
③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④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38.主要氣候類型:(圖P52)
熱帶雨林氣候
終年高溫多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
熱帶草原氣候
終年高溫,降水分干、濕兩季。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區的南北兩側。
熱帶季風氣候
終年高溫,降水分雨旱兩季。分布在亞洲的東南部和南部。
熱帶沙漠氣候
終年炎熱乾燥,降水稀少。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大陸內部。
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炎熱多雨,冬季低溫少雨。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南部地區、日本和韓國南部。
地中海氣候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南北緯30°—40°附近的大陸西岸。
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北部地區、俄羅斯遠東地區和日本北部。
溫帶大陸性氣候
冬冷夏熱,降水稀少。主要分布在亞洲和歐洲的大陸內部。
溫帶海洋性氣候:
常年溫和濕潤。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60°附近的大陸西岸。
寒帶氣候:
終年寒冷,降水稀少。分布在兩極地區。
39.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等。近年來,全球氣候有逐漸變暖的趨勢。第四章居民與聚落
40.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的十分緩慢;18世紀以後,特別是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速。2006年3月,世界人口達65億。
41.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長的速度就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
42.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歐洲;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快,發達國家人口增長慢。
43.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44.四大人口稠密區:
亞洲的東部和南部(這里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展較早);歐洲、北美洲東部(這里工業發展較早,經濟發達)。
44.人口增長過快產生的問題: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困難、飢餓貧困。
45.人口增長過慢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
46.人口的合理增長:人口的增長應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47.劃分人種的依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徵。
48.人種的分布:
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亞洲的西部和南部;非洲的北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美洲地區(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
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美國、印度南部等地。
49.聯合國工作語言:
漢語:分布在中國和東南亞地區。是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英語:歐洲的西部(英國)、北美洲、大洋洲及亞洲南部(印度)。是使用最廣泛的語言。
俄語:俄羅斯和中亞地區。
法語:法國、非洲中部和南部的一些國家(原屬於法國的殖民地)。
西班牙語:西班牙及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原屬於西班牙的殖民地)。
阿拉伯語: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國家。
50.三大宗教:
基督教: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形成於亞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教堂)
伊斯蘭教:產生於阿拉伯半島,主要分布在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清真寺)
佛教:創始於古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廟宇)
51.聚落分類: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一般來說,先有鄉村後有城市。目前,全世界大約有一般以上的人住在城市。
52.聚落分布: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較密集。
53.聚落形成與發展因素:①水源充足;②土壤肥沃、適宜耕作;③地形平坦;④交通便利;⑤自然資源豐富等。
54.聚落發展與保護: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民俗等信息。因此應保護好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築群和遺址,處理好聚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
55.國家和地區:記住面積廣大的6個國家的名字、輪廓、所在大洲。(課本P8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記住人口超過1億的10個國家的名稱、所在大洲。(P8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道地跨兩大洲的國家及所跨大洲:俄羅斯、埃及、土耳其。(P8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國際合作:
①南南合作、南北對話的含義。(P91)
②知道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
57.知道主要的發達國家及分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能夠從工業、農業、服務業三方面比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P90)
59.重要的國際組織:(P9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人教版七下地理復習提綱
有兩個= =.還有一個是網址(參考資料上顯示)
07中考地理《七年級下冊》復習知識點(僅供參考)
第六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 自然環境
一、世界第一大洲
1、球位置:亞洲大部分位於東半球、北半球。
2、瀕臨海洋:亞洲北部為北冰洋,東部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臨大洲及分界線: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亞洲西南以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州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4、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洲,也是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
5、亞洲分區:按地理方位將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
6、中國位於東亞,東亞還包括朝鮮、韓國、日本、蒙古。
7、中國北鄰北亞,西鄰西亞和中亞,西南鄰南亞,南鄰東南亞。
二、地形和河流
1、亞洲地形特點:地面起伏大,中間高,四周低;地形復雜多樣,以高原、山地為主。
2、主要地形區:青藏高原~~位於亞洲中部,海拔大於3000米,部分地區高於5000米,被稱為「世界屋脊」;西西伯利亞平原~~位於亞洲北部,海拔0~200米,是亞洲最大的平原;華北平原~~分布在亞洲東部,海拔0~200米;印度河平原~~分布在亞洲南部,海拔0~200米;德干高原~~分布在亞洲南部,海拔200~1000米;伊郎高原~~分布在亞洲西部,海拔1000~3000米;中西伯利亞山地~~分布在亞洲北部。
3、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黃河、長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恆河注入印度洋。
4、河流分布特點:大多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原因是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5、湖泊:裏海~~世界最大的湖泊,鹹水湖;貝加爾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陸地的最低點。
三、復雜的氣候
1、氣候特點: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2、氣候影響因素:緯度因素~~亞洲跨熱帶、溫帶、寒帶,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海陸因素~~亞洲東、南、北三面瀕臨海洋,降水東部、南部多,中部、西部少;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因為海拔高,形成了高原山地氣候。
3、主要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熱帶亞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高原山地氣候,寒帶氣候。
4、溫帶大陸性氣候:它是亞洲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它覆蓋了亞洲的中、西部,其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溫暖而短暫,全年降水稀少。
5、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南部,其特點是一年中風向隨季節發生大規模變化,降水季節變化大。不足之處是易發生旱澇災害。
6、非洲氣候分布特點:以赤道為中心,氣候類型南北對稱分布;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雨林、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很廣。
第二節 人文環境
一、 人口最多的大洲
1、2000年,世界總人口共60.55億,亞洲人口約36.8億,占總人口的61%,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2、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俄羅斯、日本、奈及利亞。
其中亞洲有六個: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3、除南極洲外,世界各洲人口數由多到少依次是
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南極洲
4、除南極洲外,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
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州、北美洲、歐洲、
5、世界凈增人口60.55億×1.3%=7871萬人 亞洲凈增人口數36.8億×1.4%=5152萬人
6、亞洲眾多的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產生了沉重的壓力。
二、多樣的地域文化
1、亞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個左右,約佔世界民族總數一半。其中漢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2、亞洲三個人類文明發源地: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兩河流域)。原因:適宜的溫帶(或熱帶)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
3、不同地區的民族在建築、服飾、音樂舞蹈、禮儀等方面都表現出不同的文化藝術風格和不同的民族風俗。
4、不同地區的文化與當地自然條件的關系:
圖的標號 自然條件或民族風俗
6、日本為預防地震而設計的抗震建築 多地震
3、葉門的住房和梯田 山坡地區
5、生活在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的達雅克人居住的高腳屋長達200米 氣候濕熱,人們過聚居生活
4、生活在恆河三角洲以捕魚為生的孟加拉人 氣候濕熱,多河湖
2、生活在東西伯利亞的亞庫特人居住木屋,身穿毛皮衣服,運輸工具是狗拉雪橇。 氣候嚴寒
1、沙烏地阿拉伯的貝都因人居住帳篷,身穿寬大袍子,過著游牧生活。 熱帶乾旱草原,人們過著游牧生活
5、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風情,理解和尊重其他地域文化是實現同其他國家友好往來的基礎,所以人們在出國之前都要了解所去國家的風土人情,尊重其文化差異。
二、 經濟發展差異
1、亞洲經濟發展不平衡;少數國家屬於發達國家,大部分國家屬於發展中國家。
2、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的國家有:日本、以色列、新加坡;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於500美元的國家有:越南、蒙古、尼泊爾、孟加拉國、印度;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是尼泊爾的145倍。
3、中國在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中處於中等偏下的水平。
第七章 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日本
一、多火山地震的國家:
主要島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
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海港
多火山地震:位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環太平洋地震火山帶;富士山是一座火山
二、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地域狹小,資源貧乏,是一個資源小國
從國外進口原料和燃料——加工——出口
工業區集中分布區:太平洋沿岸、瀨戶內海沿岸。因為這里港口條件優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工廠靠近碼頭,海陸交通便利;沿岸地區城市人口集中,勞動力資源豐富,也是國內最大的消費地;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陸價格低。
三、東西方兼容的文化:
單一民族構成的國家——大和民族
東西方文化兼容,傳統和現代並存
四、讀圖分析要求:
在下圖中填註:日本海、太平洋、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京濱、名古屋、阪神、瀨戶內海、北九州工業區
第二節 東南亞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東南亞范圍: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馬六甲海峽是重要的海上通道: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印度洋——太平洋、亞洲——大洋洲的重要通道;在圖准確填注出馬六甲海峽的位置
在圖中填注出越南、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的首都及附近河流的名稱
二、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熱帶雨林氣候的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分布:馬來半島的南部及馬來群島
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全年高溫,降水集中雨季,季節分配不均;分布:中南半島及馬來半島北部
農業生產:水稻(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橡膠(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棕油(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椰子(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生產國,菲律賓是最大的出口國)、蕉麻(菲律賓是最大的生產國)
東南來發展水稻生產的有利條件:高溫多雨的氣候、河流沿岸及下游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灌溉水源豐富、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充足的勞動力。
三、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四、華人、華僑最集中的地區:
人種:大多數為黃種人
華人華僑最集中的地區
旅遊資源豐富
第三節 印度
一、世界人口第二大國:
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
印度地形特點:三大地形區分三大地形區,西北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絕大部分領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
第二人口大國:人口已經超過10億
世界文明古國:亞洲三大文明發祥地之一
二、水旱災害頻繁:
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特點是全年高溫,降水集中在夏季6—9月,降水季節分配不均
季風與降水:旱澇災害頻繁
月份 風向 對降水的影響
一月 東北風 少,旱季
七月 西南風 多,雨季
水災 旱災
西南風的變化 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 來得晚,退得早,風力不足
三、自給有餘的農業生產
農作物 分布地區 地形 降水
水稻 東北部半島沿海地區 平原 多
小麥 德干高原西北部恆河上游 高原、山地 較少
世界農業大國
四、發展中的工業
傳統工業:鋼鐵工業
工業部門 分布中心 資源條件 總結
鋼鐵工業 加爾各達 煤、鐵、錳 工業中心都接近原料產地,即就近原則,這樣的工業布局,可以節省運費、降低成本,所以建立工廠要建在原料產地或者靠近消費市場。
棉紡織業 孟買、新德里、班加羅爾 棉花
麻紡織業 加爾各達 黃麻
高新技術產業: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體發達
五、填圖
喜馬拉雅山脈、恆河平原、德干高原
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班加羅爾
第四節 俄羅斯
一、國土遼闊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
地跨亞歐兩大洲的國家,洲界:烏拉爾山、烏拉爾河
大部分地區地形平坦:
俄羅斯的主要地形區和主要河流
西 俄羅斯 東
東歐平原
伏爾加河 烏拉爾山 西西伯利亞平原 葉尼塞河 中西伯利亞高原 勒拿河 東西伯利亞山地
大部分位於北溫帶,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氣溫自西向東降低,自南向北降低。降水自南向北減少,自東向西減少,降水集中夏季
二、自然資源豐富,工業發達
自然資源種類齊全,儲量豐富
重工業發達:
聖彼得堡工業區:石油化工、造船、電子、航空航天、食品、紡織等工業。
莫斯科工業區:鋼鐵、汽車、飛機、火箭、和電子等工業部門(以上2個工業區是以機械、化學和多種輕工業為主)
烏拉爾工業區:石油、鋼鐵、機械等產品(以鋼鐵和機械工業為主)
新西伯利亞工業區: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鋼鐵等工業產品(以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為主)
俄羅斯工業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發展較慢,且主要工業區集中在歐洲部分,相比之下,亞洲部分比較薄弱,導致輕重工業分布不平衡;工業的特點與其資源條件具有密切關系。俄羅斯石油、天然氣、鐵礦等資源儲量豐富且分布廣泛,有利於重工業的發展
三、發達的交通
亞歐大陸橋
俄羅斯歐洲部分鐵路網明顯稠密,亞洲部分鐵路網相對單一。建在南部山區的西伯利亞大鐵路主要考慮的因素是,氣候原因及距離周邊鄰國較近,更便於發展經濟
客運以鐵路、公路為主;貨運以鐵路、管道,其中管道運輸所佔比例最大
莫斯科是最大的城市,聖彼得堡是第二大城市
四、填圖
在圖中填註:
東西伯利亞山地、中西伯利亞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歐平原及烏拉爾山脈
勒拿河、葉尼塞河、鄂畢河、伏爾加河
庫爾斯克鐵礦、第二巴庫油田、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礦
莫斯科、聖彼得堡、伏爾加格勒、摩爾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
第一亞歐大陸橋
第八章 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中東
1、在亞洲西南部和非洲東北部,有個地區稱為中東。中東地處『三洲五海』之地,三洲指亞、歐、非洲,五海中的裏海是個湖泊。中東范圍包括西亞(除阿富汗)和北非的埃及。
2、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資源最多的地區,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沿岸,運往西歐、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
3、中東地區氣候乾燥,河流稀少,水資源缺乏。中東的阿拉伯半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
4、中東人種主要是白種人,最多的居民是阿拉伯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被伊斯蘭教尊為聖城的是麥加,被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尊為聖城的是耶路撒冷。
國家:A伊拉克,B伊朗,C埃及,E 沙烏地阿拉伯
E所在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
圖中三個被伊斯蘭教稱為聖城的城市:
①麥加,②耶路撒冷,③麥地那。
海洋:
④波斯灣,⑤阿拉伯海,
⑥紅海,⑦地中海,⑧黑海,⑨裏海。
海峽、運河:⑩霍爾木茲海峽,⑾蘇伊士運河,⑿土耳其海峽,⒀尼羅河
第二節 歐洲西部
1、歐洲西部人口稠密,國家眾多,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其經濟為多元化,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傳統的畜牧業和繁榮的旅遊業。
2、歐洲聯盟是一個區域性的國際組織,政治經濟聯系強。目前共有25個成員國,使用統一貨幣歐元。
3、英國首都倫敦,法國首都巴黎,義大利首都羅馬,德國首都柏林。
4、歐洲西部大部分為北溫帶,溫帶海洋性氣候廣布。地形以平原為主,畜牧業發達,人們稱牧草為『綠色金子』。英國畜牧業佔全部農產值的70%。荷蘭、丹麥是世界著名的乳畜大國。
5、歐洲西部旅遊地多,英國的倫敦塔橋、荷蘭風車、法國巴黎的艾菲爾鐵塔、西班牙的鬥牛、挪威的峽灣風光等。
國家:B西班牙 C法國 D英國 E德國 F義大利
地形、半島:A斯堪的拉維亞半島 ①西歐平原 ②波德平原 ③阿爾卑斯山地 ④亞平寧半島
海洋、海峽:⑤挪威海 ⑥北海 ⑦波羅的海 ⑧英吉利海峽 ⑨地中海 ⑩直布羅陀海峽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世界上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大部分位於熱帶,90%以上是黑種人,有「黑非洲」之稱。居民集中在幾內亞灣沿岸和剛果盆地。
2、由於殖民主義的長期佔領和掠奪,該地大多國家形成了「單一商品經濟」,出口價格低廉的初級產品,進口價格昂貴的工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
3、非洲自然增長率在各大洲中居首位,人口眾多。加上氣候全年高溫,降水干濕兩季分明,農業生產落後,居民經常忍飢挨餓。
4、非洲氣候主要為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分布特點為: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稱分布。
5、A索馬里半島 B剛果河 C剛果盆地
D衣索比亞高原 E馬達加斯加島
F幾內亞灣 G撒哈拉沙漠 H好望角
I東非高原 附近有東非大裂谷 J南非高原
第四節 澳大利亞
1、澳大利亞國徽上有袋鼠和鴯鶓兩種動物,其特有動物還有考拉和鴨嘴獸。
2、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羊只集中在東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農業帶。由於地廣人稀,農牧業生產機械化程度高,產品大部分出口,出口產品有羊毛、小麥、牛肉。
3、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集中在沿海地區,出口比例大,稱「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目前,服務業成為澳大利亞的支柱產業。
4、澳大利亞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首都:堪培拉,最大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悉尼,第二大城市:墨爾本。
城市:A悉尼, B堪培拉, C墨爾本,
河湖:D墨累河,E北艾爾湖
地形區:①大分水嶺,
②中央平原,裡面有澳大利亞大盆地,又叫大自流盆地
③西部高原
海洋:④太平洋 ⑤印度洋
第九章 西半球的國家
第一節 美國
1.位置:北美洲中部,西半球和北半球。北部與加拿大相鄰,南部與墨西哥接壤。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南瀕墨西哥灣,海上交通便利。
2.領土組成:陸地面積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和中國,居世界第四。本土有50個州(本土48個州,2個海外州:
3.人口和首都:有2.90億人口,以白種人為主,屬於移民國家。首都華盛頓,位於美國本土的東側,大西洋沿岸。
4.地形:平原為主組成——三個南北縱列帶; 地勢:東西兩側高,中間低
a.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
b.中部------廣闊的平原組成, 約佔全國總面積的一半以上
c.東部------低緩的阿巴拉契亞山脈
5.河流和湖泊:.a.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長的河流
b.五大湖--------自西向東為蘇比利爾湖(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淡水湖)、密歇根湖(美國全境)、休倫湖、伊利湖、安大略湖,最終通過聖勞倫斯河流入到大西洋,五大湖中除密歇根湖其餘均為美國與加拿大的分界線。
6.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7.農業地區專業化:
a.高度發達,機械化程度高;農業生產專門化。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
b.主要農產品:小麥、大豆、玉米。
c.主要農業區:乳畜帶(國土的東北地區)、玉米帶(國土的中部)、棉花帶(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小麥區(國土中部,在玉米帶的南北兩側)、畜牧和灌溉農業區(國土的西部地區)、亞熱帶作物帶(墨西哥灣沿岸)。
仔細看教材P85的農業帶的分布圖,注意發展農業的同時要保護環境。
8.工業:
a.特點:工業體系完整,部門齊全。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化工、電子、汽車、飛機等居世界前列。
b.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最著名的是位於舊金山東南部的「矽谷」,它是美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
c.主要工業區:太平洋沿岸工業區,發展較快;南部工業區,開發較晚;東北部工業區,美國傳統的工業區。但是,美國的消耗量極大,是世界上進口汽車、鋼鐵、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
9.城市:紐約:大西洋沿岸,美國第一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
10.資源消耗大國
①世界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②能分析人均能源消費統計圖
11.美國對世界資源、環境的影響
(1)大量進口:煤炭、鐵礦石、石油和木材。
(2)大量排放:廢氣、廢水、廢物。
第二節 巴西
1.位置:西半球和南半球;南美洲的東部,東臨大西洋。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
2.首都:首都:巴西利亞。人口佔南美洲人口總數的一半,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國家。
3.地形:----平原和高原為主, 地勢——南高北低
a.亞馬孫平原----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這里的熱帶雨林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熱帶雨林區
b.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
4.氣候: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氣候濕熱。
5.河流:——亞馬孫河,世界第一大河,世界第二長河
6.種族構成復雜:有土著印第安人、白仁、黑人、黃種人。各種族之間互相通婚,形成不同的混血型人,是一個有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
7.語言:巴西人民的民間娛樂項目為桑巴舞,每年還有狂歡節。語言——葡萄牙語。
8.農業是巴西重要的國民經濟基礎部門。熱帶經濟作物品種繁多,咖啡、甘蔗、柑橘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咖啡豆、蔗糖、柑橘汁、大豆是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巴西有「咖啡王國」之稱,咖啡園只要分布在東南部。
9.工業:a.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因為東南部是鐵礦產的主要分布地區。交通便利。在現代工業方面,鋼鐵、造船、汽車、飛機製造等躍居世界重要生產國行列。從單一的農產品出口國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b.擁有采礦、鋼鐵、飛機製造、汽車、造船、食品等工業部門,是世界上鋼鐵、船舶、汽車和飛機的重要生產國家,工業產值居南美洲首位。其中,3/4的工業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
10.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而亞馬孫平原地區人口和城市稀少。聖保羅是最大的冬夜中心和城市,也是世界特大城市
11.熱帶雨林的危機:存在的問題是①為興建大型干線公路,跨國公司大量砍伐。②發展采礦業,開辟大型農場。③墾荒的貧苦農民原始的遷移農業。使雨林面積大量減少,水土流失嚴重,珍貴野生動物遭劫,全球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因此,全世界希望巴西重點保護這片原始的熱帶雨林。
第十章 極地地區
一、南極地區
1、位置:南極圈以南的南極大陸和周圍的海洋合成南極大陸
2、地形:以高原為主
3、特徵:氣候特徵——裂風、乾燥、嚴寒。有「冰雪高原」之稱;人類寶貴的淡水庫;
南極大陸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風雪最頻繁、風力最強的大陸。冬季和夏季之分;地球上的「白色沙漠」。
4、極點:極點是南,沿經線其餘方向為北,地球自轉呈順時針旋轉。
5、代表動物:企鵝
6、考察:我國先後建立了長城站和中山站
二、北極地區
1、位置:北極圈以北的地區,包括北冰洋絕大部分,及沿岸的亞、歐、北美三洲大陸的最北部和諸多島嶼
2、特徵:格陵蘭島是地球上最大的島嶼;白令海峽
3、極點:極點是北,沿經線其餘方向為男,地球自轉呈逆時針旋轉。
4、代表動物:北極熊
5、考察:建立了黃河站
希望對你有幫助,加油!
⑸ 七年級下冊地理復習提綱(人教版)
第七章:亞洲
1亞洲的地理位置: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2亞洲地形的三大特徵:1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2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3地勢中高周低
3亞洲的世界之最:1世界面積最大的洲--亞洲2世界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3世界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4世界最大的鹹水湖、最大的內陸湖、最大的湖泊--裏海5世界最深的湖--貝加爾湖6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7世界最低點--死海8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最難治理的河流--黃河9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亞洲10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有「火山國」之稱
4亞洲的氣候:地跨寒、溫、熱三帶,除溫帶海洋性氣候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氣候特徵:1復雜多樣2大陸性氣候分布廣3季風氣候顯著
5北半球寒極:位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奧伊米亞康
6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湄公河在我國境內成瀾滄江,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一條國際河流
7亞洲河網分布的兩大特點:1多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2內流區面積廣大
8洲界線:亞非:蘇伊士運河 亞歐: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黑海裏海 亞北美:白令海峽 亞洲與大洋洲隔海相望
9四大文明古國中有三個是亞洲的:古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這三個地方分別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10除日本等少數國家外,其他基本上是發展中國家
第十一章:極地地區
1南極和北極指的是極圈以南和以北(66.5度)
2南極和北極指的區域:北極: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亞、歐、北美三洲的陸地和島嶼;南極:包括南極大陸,以及周圍的海洋。兩極地區都是冰雪覆蓋的寒冷世界
3南極的氣候特點:酷寒、烈風、乾燥(暴雪)
4南極的別稱:「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風庫」
5南北極的代表動物:南極:企鵝、磷蝦;北極:北極熊
6科考寶地:南極是個自然資源的「大倉庫」,它的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礦產,它的地上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沿岸棲息著無數海洋生物,還有原始自然環境,為科學家的考察提供了領域最廣闊的天然實驗室。
7考察站:我國現已在南極建立了三個考察站:昆侖站、中山站、長城站。目前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140多個科考試驗站。人類對北極的科考也愈來愈頻繁。
9極地保護:1959年12月,澳大利亞、阿根廷等12個國家簽訂了《南極條約》,我國於1983年正式加入《南極條約》
附註:我使用的教材和你有些不一樣,所以我只能幫你到這了。不好意思!
⑹ 求七年級下冊人教版地理背誦知識要點 最好簡約!注意 是要重點
第六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 自然環境
一、世界第一大洲
1、地球位置:亞洲大部分位於東半球、北半球。
2、瀕臨海洋:亞洲北部為北冰洋,東部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臨大洲及分界線: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亞洲西南以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州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4、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洲,也是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
5、亞洲分區:按地理方位將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
6、中國位於東亞,東亞還包括朝鮮、韓國、日本、蒙古。
7、中國北鄰北亞,西鄰西亞和中亞,西南鄰南亞,南鄰東南亞。
二、地形和河流
1、亞洲地形特點:地面起伏大,中間高,四周低;地形復雜多樣,以高原、山地為主。
2、主要地形區:青藏高原~~位於亞洲中部,海拔大於3000米,部分地區高於5000米,被稱為「世界屋脊」;西西伯利亞平原~~位於亞洲北部,海拔0~200米,是亞洲最大的平原;華北平原~~分布在亞洲東部,海拔0~200米;印度河平原~~分布在亞洲南部,海拔0~200米;德干高原~~分布在亞洲南部,海拔200~1000米;伊郎高原~~分布在亞洲西部,海拔1000~3000米;中西伯利亞山地~~分布在亞洲北部。
3、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黃河、長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恆河注入印度洋。
4、河流分布特點:大多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原因是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5、湖泊:裏海~~世界最大的湖泊,鹹水湖;貝加爾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陸地的最低點。
三、復雜的氣候
1、氣候特點: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2、氣候影響因素:緯度因素~~亞洲跨熱帶、溫帶、寒帶,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海陸因素~~亞洲東、南、北三面瀕臨海洋,降水東部、南部多,中部、西部少;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因為海拔高,形成了高原山地氣候。
3、主要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熱帶亞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高原山地氣候,寒帶氣候。
4、溫帶大陸性氣候:它是亞洲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它覆蓋了亞洲的中、西部,其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溫暖而短暫,全年降水稀少。
5、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南部,其特點是一年中風向隨季節發生大規模變化,降水季節變化大。不足之處是易發生旱澇災害。
6、非洲氣候分布特點:以赤道為中心,氣候類型南北對稱分布;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雨林、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很廣。
第二節 人文環境
一、 人口最多的大洲
1、2000年,世界總人口共60.55億,亞洲人口約36.8億,占總人口的61%,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2、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俄羅斯、日本、奈及利亞。
其中亞洲有六個: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3、除南極洲外,世界各洲人口數由多到少依次是
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南極洲
4、除南極洲外,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
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州、北美洲、歐洲、
5、世界凈增人口60.55億×1.3%=7871萬人 亞洲凈增人口數36.8億×1.4%=5152萬人
6、亞洲眾多的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產生了沉重的壓力。
二、多樣的地域文化
1、亞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個左右,約佔世界民族總數一半。其中漢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2、亞洲三個人類文明發源地: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兩河流域)。原因:適宜的溫帶(或熱帶)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
3、不同地區的民族在建築、服飾、音樂舞蹈、禮儀等方面都表現出不同的文化藝術風格和不同的民族風俗。
4、不同地區的文化與當地自然條件的關系:
圖的標號 自然條件或民族風俗
6、日本為預防地震而設計的抗震建築 多地震
3、葉門的住房和梯田 山坡地區
5、生活在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的達雅克人居住的高腳屋長達200米 氣候濕熱,人們過聚居生活
4、生活在恆河三角洲以捕魚為生的孟加拉人 氣候濕熱,多河湖
2、生活在東西伯利亞的亞庫特人居住木屋,身穿毛皮衣服,運輸工具是狗拉雪橇。 氣候嚴寒
1、沙烏地阿拉伯的貝都因人居住帳篷,身穿寬大袍子,過著游牧生活。 熱帶乾旱草原,人們過著游牧生活
5、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風情,理解和尊重其他地域文化是實現同其他國家友好往來的基礎,所以人們在出國之前都要了解所去國家的風土人情,尊重其文化差異。
二、 經濟發展差異
1、亞洲經濟發展不平衡;少數國家屬於發達國家,大部分國家屬於發展中國家。
2、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的國家有:日本、以色列、新加坡;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於500美元的國家有:越南、蒙古、尼泊爾、孟加拉國、印度;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是尼泊爾的145倍。
3、中國在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中處於中等偏下的水平。
第七章 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日本
一、多火山地震的國家:
主要島嶼: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
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海港
多火山地震:位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界處;環太平洋地震火山帶;富士山是一座火山
二、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地域狹小,資源貧乏,是一個資源小國
從國外進口原料和燃料——加工——出口
工業區集中分布區:太平洋沿岸、瀨戶內海沿岸。因為這里港口條件優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工廠靠近碼頭,海陸交通便利;沿岸地區城市人口集中,勞動力資源豐富,也是國內最大的消費地;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陸價格低。
三、東西方兼容的文化:
單一民族構成的國家——大和民族
東西方文化兼容,傳統和現代並存
四、讀圖分析要求:
在下圖中填註:日本海、太平洋、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京濱、名古屋、阪神、瀨戶內海、北九州工業區
第二節 東南亞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東南亞范圍: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馬六甲海峽是重要的海上通道: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印度洋——太平洋、亞洲——大洋洲的重要通道;在圖准確填注出馬六甲海峽的位置
在圖中填注出越南、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的首都及附近河流的名稱
二、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熱帶雨林氣候的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分布:馬來半島的南部及馬來群島
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全年高溫,降水集中雨季,季節分配不均;分布:中南半島及馬來半島北部
農業生產:水稻(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橡膠(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棕油(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椰子(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生產國,菲律賓是最大的出口國)、蕉麻(菲律賓是最大的生產國)
東南來發展水稻生產的有利條件:高溫多雨的氣候、河流沿岸及下游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灌溉水源豐富、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充足的勞動力。
三、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四、華人、華僑最集中的地區:
人種:大多數為黃種人
華人華僑最集中的地區
旅遊資源豐富
第三節 印度
一、世界人口第二大國:
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
印度地形特點:三大地形區分三大地形區,西北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恆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絕大部分領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
第二人口大國:人口已經超過10億
世界文明古國:亞洲三大文明發祥地之一
二、水旱災害頻繁:
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特點是全年高溫,降水集中在夏季6—9月,降水季節分配不均
季風與降水:旱澇災害頻繁
月份 風向 對降水的影響
一月 東北風 少,旱季
七月 西南風 多,雨季
水災 旱災
西南風的變化 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 來得晚,退得早,風力不足
三、自給有餘的農業生產
農作物 分布地區 地形 降水
水稻 東北部半島沿海地區 平原 多
小麥 德干高原西北部恆河上游 高原、山地 較少
世界農業大國
四、發展中的工業
傳統工業:鋼鐵工業
工業部門 分布中心 資源條件 總結
鋼鐵工業 加爾各達 煤、鐵、錳 工業中心都接近原料產地,即就近原則,這樣的工業布局,可以節省運費、降低成本,所以建立工廠要建在原料產地或者靠近消費市場。
棉紡織業 孟買、新德里、班加羅爾 棉花
麻紡織業 加爾各達 黃麻
高新技術產業: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體發達
五、填圖
喜馬拉雅山脈、恆河平原、德干高原
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班加羅爾
第四節 俄羅斯
一、國土遼闊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
地跨亞歐兩大洲的國家,洲界:烏拉爾山、烏拉爾河
大部分地區地形平坦:
俄羅斯的主要地形區和主要河流
西 俄羅斯 東
東歐平原
伏爾加河 烏拉爾山 西西伯利亞平原 葉尼塞河 中西伯利亞高原 勒拿河 東西伯利亞山地
大部分位於北溫帶,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氣溫自西向東降低,自南向北降低。降水自南向北減少,自東向西減少,降水集中夏季
二、自然資源豐富,工業發達
自然資源種類齊全,儲量豐富
重工業發達:
聖彼得堡工業區:石油化工、造船、電子、航空航天、食品、紡織等工業。
莫斯科工業區:鋼鐵、汽車、飛機、火箭、和電子等工業部門(以上2個工業區是以機械、化學和多種輕工業為主)
烏拉爾工業區:石油、鋼鐵、機械等產品(以鋼鐵和機械工業為主)
新西伯利亞工業區: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鋼鐵等工業產品(以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為主)
俄羅斯工業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發展較慢,且主要工業區集中在歐洲部分,相比之下,亞洲部分比較薄弱,導致輕重工業分布不平衡;工業的特點與其資源條件具有密切關系。俄羅斯石油、天然氣、鐵礦等資源儲量豐富且分布廣泛,有利於重工業的發展
三、發達的交通
亞歐大陸橋
俄羅斯歐洲部分鐵路網明顯稠密,亞洲部分鐵路網相對單一。建在南部山區的西伯利亞大鐵路主要考慮的因素是,氣候原因及距離周邊鄰國較近,更便於發展經濟
客運以鐵路、公路為主;貨運以鐵路、管道,其中管道運輸所佔比例最大
莫斯科是最大的城市,聖彼得堡是第二大城市
四、填圖
在圖中填註:
東西伯利亞山地、中西伯利亞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歐平原及烏拉爾山脈
勒拿河、葉尼塞河、鄂畢河、伏爾加河
庫爾斯克鐵礦、第二巴庫油田、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礦
莫斯科、聖彼得堡、伏爾加格勒、摩爾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
第一亞歐大陸橋
第八章 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中東
1、在亞洲西南部和非洲東北部,有個地區稱為中東。中東地處『三洲五海』之地,三洲指亞、歐、非洲,五海中的裏海是個湖泊。中東范圍包括西亞(除阿富汗)和北非的埃及。
2、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資源最多的地區,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沿岸,運往西歐、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
3、中東地區氣候乾燥,河流稀少,水資源缺乏。中東的阿拉伯半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蘇伊士運河位於埃及。
4、中東人種主要是白種人,最多的居民是阿拉伯人,大多信仰伊斯蘭教。被伊斯蘭教尊為聖城的是麥加,被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尊為聖城的是耶路撒冷。
國家:A伊拉克,B伊朗,C埃及,E 沙烏地阿拉伯
E所在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
圖中三個被伊斯蘭教稱為聖城的城市:
①麥加,②耶路撒冷,③麥地那。
海洋:
④波斯灣,⑤阿拉伯海,
⑥紅海,⑦地中海,⑧黑海,⑨裏海。
海峽、運河:⑩霍爾木茲海峽,⑾蘇伊士運河,⑿土耳其海峽,⒀尼羅河
第二節 歐洲西部
1、歐洲西部人口稠密,國家眾多,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其經濟為多元化,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傳統的畜牧業和繁榮的旅遊業。
2、歐洲聯盟是一個區域性的國際組織,政治經濟聯系強。目前共有25個成員國,使用統一貨幣歐元。
3、英國首都倫敦,法國首都巴黎,義大利首都羅馬,德國首都柏林。
4、歐洲西部大部分為北溫帶,溫帶海洋性氣候廣布。地形以平原為主,畜牧業發達,人們稱牧草為『綠色金子』。英國畜牧業佔全部農產值的70%。荷蘭、丹麥是世界著名的乳畜大國。
5、歐洲西部旅遊地多,英國的倫敦塔橋、荷蘭風車、法國巴黎的艾菲爾鐵塔、西班牙的鬥牛、挪威的峽灣風光等。
國家:B西班牙 C法國 D英國 E德國 F義大利
地形、半島:A斯堪的拉維亞半島 ①西歐平原 ②波德平原 ③阿爾卑斯山地 ④亞平寧半島
海洋、海峽:⑤挪威海 ⑥北海 ⑦波羅的海 ⑧英吉利海峽 ⑨地中海 ⑩直布羅陀海峽
第三節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世界上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大部分位於熱帶,90%以上是黑種人,有「黑非洲」之稱。居民集中在幾內亞灣沿岸和剛果盆地。
2、由於殖民主義的長期佔領和掠奪,該地大多國家形成了「單一商品經濟」,出口價格低廉的初級產品,進口價格昂貴的工業製成品,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
3、非洲自然增長率在各大洲中居首位,人口眾多。加上氣候全年高溫,降水干濕兩季分明,農業生產落後,居民經常忍飢挨餓。
4、非洲氣候主要為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分布特點為: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稱分布。
5、A索馬里半島 B剛果河 C剛果盆地
D衣索比亞高原 E馬達加斯加島
F幾內亞灣 G撒哈拉沙漠 H好望角
I東非高原 附近有東非大裂谷 J南非高原
第四節 澳大利亞
1、澳大利亞國徽上有袋鼠和鴯鶓兩種動物,其特有動物還有考拉和鴨嘴獸。
2、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羊只集中在東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農業帶。由於地廣人稀,農牧業生產機械化程度高,產品大部分出口,出口產品有羊毛、小麥、牛肉。
3、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集中在沿海地區,出口比例大,稱「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目前,服務業成為澳大利亞的支柱產業。
4、澳大利亞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首都:堪培拉,最大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悉尼,第二大城市:墨爾本。
城市:A悉尼, B堪培拉, C墨爾本,
河湖:D墨累河,E北艾爾湖
地形區:①大分水嶺,
②中央平原,裡面有澳大利亞大盆地,又叫大自流盆地
③西部高原
海洋:④太平洋 ⑤印度洋
第九章 西半球的國家
第一節 美國
1.位置:北美洲中部,西半球和北半球。北部與加拿大相鄰,南部與墨西哥接壤。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南瀕墨西哥灣,海上交通便利。
2.領土組成:陸地面積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和中國,居世界第四。本土有50個州(本土48個州,2個海外州:
3.人口和首都:有2.90億人口,以白種人為主,屬於移民國家。首都華盛頓,位於美國本土的東側,大西洋沿岸。
4.地形:平原為主組成——三個南北縱列帶; 地勢:東西兩側高,中間低
a.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
b.中部------廣闊的平原組成, 約佔全國總面積的一半以上
c.東部------低緩的阿巴拉契亞山脈
5.河流和湖泊:.a.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長的河流
b.五大湖--------自西向東為蘇比利爾湖(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淡水湖)、密歇根湖(美國全境)、休倫湖、伊利湖、安大略湖,最終通過聖勞倫斯河流入到大西洋,五大湖中除密歇根湖其餘均為美國與加拿大的分界線。
6.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7.農業地區專業化:
a.高度發達,機械化程度高;農業生產專門化。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
b.主要農產品:小麥、大豆、玉米。
c.主要農業區:乳畜帶(國土的東北地區)、玉米帶(國土的中部)、棉花帶(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小麥區(國土中部,在玉米帶的南北兩側)、畜牧和灌溉農業區(國土的西部地區)、亞熱帶作物帶(墨西哥灣沿岸)。
仔細看教材P85的農業帶的分布圖,注意發展農業的同時要保護環境。
8.工業:
a.特點:工業體系完整,部門齊全。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化工、電子、汽車、飛機等居世界前列。
b.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最著名的是位於舊金山東南部的「矽谷」,它是美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
c.主要工業區:太平洋沿岸工業區,發展較快;南部工業區,開發較晚;東北部工業區,美國傳統的工業區。但是,美國的消耗量極大,是世界上進口汽車、鋼鐵、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
9.城市:紐約:大西洋沿岸,美國第一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
10.資源消耗大國
①世界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②能分析人均能源消費統計圖
11.美國對世界資源、環境的影響
(1)大量進口:煤炭、鐵礦石、石油和木材。
(2)大量排放:廢氣、廢水、廢物。
第二節 巴西
1.位置:西半球和南半球;南美洲的東部,東臨大西洋。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
2.首都:首都:巴西利亞。人口佔南美洲人口總數的一半,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國家。
3.地形:----平原和高原為主, 地勢——南高北低
a.亞馬孫平原----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這里的熱帶雨林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熱帶雨林區
b.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
4.氣候: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氣候濕熱。
5.河流:——亞馬孫河,世界第一大河,世界第二長河
6.種族構成復雜:有土著印第安人、白仁、黑人、黃種人。各種族之間互相通婚,形成不同的混血型人,是一個有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
7.語言:巴西人民的民間娛樂項目為桑巴舞,每年還有狂歡節。語言——葡萄牙語。
8.農業是巴西重要的國民經濟基礎部門。熱帶經濟作物品種繁多,咖啡、甘蔗、柑橘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咖啡豆、蔗糖、柑橘汁、大豆是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巴西有「咖啡王國」之稱,咖啡園只要分布在東南部。
9.工業:a.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因為東南部是鐵礦產的主要分布地區。交通便利。在現代工業方面,鋼鐵、造船、汽車、飛機製造等躍居世界重要生產國行列。從單一的農產品出口國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
b.擁有采礦、鋼鐵、飛機製造、汽車、造船、食品等工業部門,是世界上鋼鐵、船舶、汽車和飛機的重要生產國家,工業產值居南美洲首位。其中,3/4的工業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
10.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而亞馬孫平原地區人口和城市稀少。聖保羅是最大的冬夜中心和城市,也是世界特大城市
11.熱帶雨林的危機:存在的問題是①為興建大型干線公路,跨國公司大量砍伐。②發展采礦業,開辟大型農場。③墾荒的貧苦農民原始的遷移農業。使雨林面積大量減少,水土流失嚴重,珍貴野生動物遭劫,全球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因此,全世界希望巴西重點保護這片原始的熱帶雨林。
第十章 極地地區
一、南極地區
1、位置:南極圈以南的南極大陸和周圍的海洋合成南極大陸
2、地形:以高原為主
3、特徵:氣候特徵——裂風、乾燥、嚴寒。有「冰雪高原」之稱;人類寶貴的淡水庫;
南極大陸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風雪最頻繁、風力最強的大陸。冬季和夏季之分;地球上的「白色沙漠」。
4、極點:極點是南,沿經線其餘方向為北,地球自轉呈順時針旋轉。
5、代表動物:企鵝
6、考察:我國先後建立了長城站和中山站
二、北極地區
1、位置:北極圈以北的地區,包括北冰洋絕大部分,及沿岸的亞、歐、北美三洲大陸的最北部和諸多島嶼
2、特徵:格陵蘭島是地球上最大的島嶼;白令海峽
3、極點:極點是北,沿經線其餘方向為男,地球自轉呈逆時針旋轉。
4、代表動物:北極熊
5、考察:建立了黃河站
⑺ 七年級下冊地理資料 人教版
初一歷史與社會復習提綱
1. 人與社會的關系
個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獨立生存/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
2. 青春期健康自我意識的主要特徵及關鍵時期
主要特徵:自尊、自強、自立、自律,能夠明辨是非,准備擔負社會責任。
青春期健康自我意識形成關鍵時期:中學階段。
3. 社會角色:學會區分幾種角色
(1) 與生俱來的角色:兒子(女兒)、民族、中國公民……
(2) 社會規定的角色:學生、乘客、顧客……
(3) 自己選擇的角色:志願者……
(4) 自己期望扮演的角色:科學家、歌星、教師等
4. 人與人交往的三大原則
(1) 溝通與理解
(2) 尊重與平等
(3) 誠信
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而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則是人與人之間進行良好溝通的重要橋梁。
5. 社交恐懼心理
有社交恐懼心理原因是膽怯。克服交往過程中產生的恐懼心理,培養和鍛煉自己的交往能力,是良好心理品質的重要表現。
克服社交恐懼心理的關鍵是要對自己有信心。
6.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1) 規則定義:規則是指社會團體為實現某種目標,規定出由全體或參與者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
廣義規定:國家制定的一切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等)。
狹義規則:國家行政機關和地方國家機關頒布的規范性文件。
(2) 規則的表現形式:①以文字的形式存在;②以約定俗成的方式流傳下來。
(3) 規則的意義:為一定目標服務。
(4) 生活離不開規則:交通標志、足球比賽規則、法律……
規則是人們制定的,任何規則的出現都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是為了使人們能夠有秩序、安全、健康、合適地生活。
7. 法律、憲法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國家最重要的法律,它規定和保障所有公民的基本權利。
在我國,重要的法律都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
8. 斑馬線
人們的生活處處離不開規則,隨著社會的發展,規則也在不斷地改進、變化。
9. 社會保障制度
(1) 社會保障制度目的:為了保證所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
(2) 內容:國家提供救助和補貼
(3) 含義:為了保證所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國家根據有關的法律和法規,建立起提供救助和補貼的制度,叫做社會保障制度。
(4) 社會保障體系內容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等。
10.消費者權益
當消費者權益受到侵犯時,正確的方法是打電話給相關部門進行投訴或到消費者協會申訴。(當個人權益受到侵犯時,正確的方法是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11.綠色生活方式(課本70頁)
綠色生活方式包括:使用無氟冰箱、空調、使用不污染水源的洗衣粉、呼籲「節卡救樹」、愛護每一塊綠地、積極參加植樹活動、節約能源、使用可再生材料製成的工作和生活用品,改變不利於環境保護的飲食習慣、和動植物朋友和諧相處、垃圾分類回收……
12.投資理財、投資風險
家庭理財方式:儲蓄、購買國債、保險(其中購買國債風險小、利息高、收益好)。
創業投資可以增加收入,但也有很大風險。
規避風險:將有限的錢合理分配,投資於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業,其中一個行業產生的因素恰好是另一行業獲效力的因素(即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13.緊急救險與求助
火警:119 醫療急救:120 匪警:110 交通事故報警:122
正確使用方法:報告病人(案發、火災)詳細地點及險情
14.信用:是立業之本。
15.稅收、依法納稅
稅收收入是國家收入最主要、最穩定的收入(占我國財政收入90%以上)。
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16.文學藝術、思想追求成就(課本上的主要成就,包括文學、藝術、科學、思想)
科學上的成就:我國早在隋唐時期,就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且有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德國科學家谷登堡在我國活字印刷術影響下,創制了近代鉛活字印刷術;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1969年,美國宇航員成功登上月球;袁隆平發明水稻雜交技術,成功解決世界溫飽問題……
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居里夫人發明鐳。三位大科學家:牛頓、霍金、愛因斯坦。
文學、藝術上的成就:畫家傅抑石與關山月合作的巨幅油畫《江山如此多嬌》、羅丹雕塑《思想者》、米隆雕塑《擲鐵餅者》、畢加索的大型油畫《格爾尼卡》、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魏巍的文章《誰是最可愛的人》、都德小說《最後一課》……
中國的國劇京劇,中國的書法。
建築上的成就:哥特式建築(典型建築是科隆大教堂)、文藝復興建築(佛羅倫薩大教堂)。
思想上的成就:早期人產對世界的思考(屈原、泰勒斯)、蘇格拉底堅持對「我」的認識、孔子的大同社會、陶淵明心目中的理想國——世外桃源、莫爾的烏托邦、法國進步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
17.農耕時代
早在唐代,中國就有了印刷術,並在宋代得到發展,成為農耕時代的科技發明典範。
18.奧林匹克運動、精神
奧林匹克運動會起源於公元前8世紀的古希臘。
奧林匹克運動精神的重要內涵是:更快、更高、更強。
奧林匹克運動倡導的重要精神是:重在參與。
19.未成年人的權利和義務
(1) 未成年人的權利有
1.生命健康權 5.受教育權 9.言論自由權
2.姓名權 6.肖像權 10.出版自由權
3.人身自由權 7.榮譽權 11.批評建議權
4.被監護權 8.著作權 12.揭發檢舉權
(2) 未成年人的義務:學校生活中的義務(努力學習)、家庭義務(如拖地、倒垃圾、照顧親人)、生活義務(如保護生態環境、維護教室、學校室內外衛生,積極參加綠化活動,維護社會秩序、遵守交通規則等)
20.身殘志不殘(如雷•尤瑞、海倫•凱勒……要簡單說一下這些人物的事跡。)
21.名言(任舉一句自己喜歡的名言警句,並闡述理由)
22.誠信及例子(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而信用則是一個企業的立業之本。可以列舉你所知道的反映誠信的事例來進行說明)
23.恩格爾系數
食品支出佔全部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被稱為恩格爾系數。
恩格爾系數越大,說明這個家庭或國家越窮,反之,越富裕。
24.網路、網吧、規則的制定
讓學生明白:當今中學生上網呈現出幾個主要特點:一是中學生普遍對上網有濃厚的舉;二是中學生上網多數以尋求心理調節、慾望滿足和精神刺激為動機;三是75.32%的學生都選擇在網吧上網;四是中學生玩游戲的、交友聊天及看娛樂性節目比重大,真正將電腦用於學習的人極少;五是上網交友已成為中學生人際交往中一個新的發展動向;六是大多數學生認為網路會對人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多數學生並未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警覺,更談不上主動地去節制自己的行為。
當然,網吧存在有其合理的一面。對學生上網宜「疏」不宜「堵」。
考察要求:讓學生制定規則(如何能上網,而又有所限制,不受網路負面影響。)
⑻ 初一下學期地理復習提綱(人教版)
2008年中考復習綱要(七年級部分)
七年級上冊 一、地球與地圖
(一)地球和地球儀
1. 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2.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見表:
方向 周期 旋轉中心 地理現象
地球自轉 自西向東 一天(約24小時) 地軸 晝夜更替、地方時
地球公轉 自西向東 一年 太陽 四季、五帶(晝夜長短變化
3.地球儀上的經緯線和經緯度的劃分:
概念 形狀 長度特點 經緯度劃分
緯線 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圓圈 從赤道向兩極縮短 赤道為0°,以南增大是南緯(S),向北增大是北緯(N),兩極最大度數為90°
經線 連接南北兩極並且垂直相交的半圓 半圓 長度相等 0°經線以西為西經(W);0°經線以東為東經(E)。
另外: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在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附近。
4.用經緯網確定任意點的位置:如右圖,寫出A、B兩點經緯度:
A: (10°N,150°E) B:( 40°N,170°E )
A在B的西南方。
(二)地圖
5.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與相對高度:
例1:(1)圖中黃村位於楊庄的 方向。
(2)圖中A、B兩地的相對高度是 米。
(3)量算A、B兩地的實際直線距離 千米。
6.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AB:山谷
CD:山脊
甲:陡崖
7: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
8.在地圖山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種運用地圖的習慣。
9.知道電子地圖、遙感地圖等在生活、生產中的用途。
二、世界地理
(一)、海洋和陸地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比例: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2.運用地圖說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如圖1-3):大洲名稱: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⑤_________⑥_________⑦_________
大洋名稱: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1)七大洲面積由大到小: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板塊構造學說:全球分成六個板塊,各個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地理現象 紅海面積在擴大 地中海面積在縮小 阿爾卑斯山的形成 珠穆朗瑪峰在升高 英國地震很少 日本地震頻繁
用板塊理論解釋 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擴張 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擠壓 非洲板塊與亞歐板塊擠壓 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擠壓 處於亞歐板塊內部 處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二)、氣候
1.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
天氣: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大氣狀況(風雨、冷熱、陰晴等),天氣是短時間的,經常變化的。 氣候: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氣候是長時間的,比較穩定的。
2. 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衛星雲圖上白色代表雲區,藍色代表海洋,綠色代表陸地。
3. 認識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4. 世界氣溫分布規律:低緯氣溫高,高緯氣溫低(赤道向兩極氣溫降低);同緯度,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海洋氣溫高,陸地氣溫低;山地區,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氣溫的日變化:最低溫在日出前後,最高溫在午後2時左右(14時左右)。
5. 氣溫的年變化:北半球,陸地最高溫出現在7月,最低溫在1月,海洋最高溫8月,最低溫在2月。(南半球相反)
6. 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赤道向兩極降水越來越少;沿海降水多,內陸降水少;山地地區,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7. 學會繪制和分析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讀出氣溫和降水的變化規律。
8. 會在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亞歐大陸為例)
分布地區 氣候類型
大陸東岸 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
大陸內部 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山地氣候
大陸西岸 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
9. 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
氣候特點 新加坡終年高溫多雨南極大陸終年冰雪 天津的年降水量比新疆多 青藏高原是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方 喜馬拉雅山南側降水豐沛北側降水稀少
主要因素 緯度 海陸 地形 地形
10. 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三)居民
1.世界人口增長特點:增長速度越來越快,人口越來越多。人口分布特點: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緯地區、近海地區、平原地區。
2.世界三大人種特點及其主要分布地區。
白色人種 黑色人種 黃色人種
主要分布地區 歐洲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亞洲東部(還有因紐特人、印第安人)
3.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人口過多會導致環境惡化,住房緊張、交通擁擠、飢餓貧困、上學難就業難等。
4.知道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5.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
基督教 伊斯蘭教 佛教
主要分布地區 歐洲 西亞、北非 東亞、東南亞
6.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7.舉例說出聚落和自然環境的關系:
東南亞高架屋 北極冰屋 黃土高原窯洞 雲南竹樓
自然環境 氣候濕熱,木材豐富 寒冷,就地取材 氣候乾燥,黃土直立性強 氣候濕熱,竹子多
8.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傳統聚落是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們從不同側面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人類的無價之寶。如不加以保護,導致無法挽回額損失。
(四)地區發展差異
1.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異——主要是經濟發展水平差異。
分布特點: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2.用實例說明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如汽車生產。
聯合國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聯合國是世界最大的國際組織,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和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五)認識區域——七年級下冊
1.認識大洲
(1)運用地圖說明某一大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亞洲的海陸位置:在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東部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緯度位置:從東西半球來看,大部分在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大部分在北半球。
(2)歸納某一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及其相互關系。亞洲:高原山地為主的地形,氣候特點是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分布廣;河流分布受地勢中間高四周低的影響,河流大多發源於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
(3)運用有關資料說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環境、發展等問題。亞洲人口最多,佔全球總人口61%,亞洲眾多的人口給資源環境產生了沉重的壓力;同時亞洲經濟發展極不平衡。
2.認識地區(在地圖上找到某一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
(1)日本。在我國的東面,是一個多火山地震的島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島嶼和海域組成,首都是東京。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處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日本的經濟是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原料和燃料從國外進口,產品出口。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其民族構成單一,大和民族為主,具有東西方兼容的文化。首都是東京。
(2)東南亞。在亞洲的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處在亞洲與大洋州、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十字路口」。本區的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東南亞高溫多雨的熱帶氣候,使水稻成了這里主要的糧食作物。中南半島的山脈和河流相間南北延伸,縱列分布,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同時,東南亞是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本區旅遊資源豐富,比如緬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吳哥窟,越南的
下龍灣,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花園城市新加坡。
(3)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南亞最大的國家,受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印度水旱災害頻繁,20世紀60年代,實行「綠色革命」改良生產技術,糧食自給有餘,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麥。印度的核技術、軟體工業和衛星發射技術居世界前列。首都新德里。印度著名建築泰姬陵。
(4)俄羅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跨亞歐兩洲,大部分地區地形平坦,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夏季短而溫暖,冬季長而寒冷。自然資源豐富,重工業發達,輕工業薄弱。交通部門齊全,貨運以管道和鐵路為主,客運以鐵路和公路為主。首都莫斯科是最大的城市,聖彼得堡是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
(5)中東。在亞洲西南部和非洲東北部,是聯系亞非歐三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重要位置,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所產石油出口到西歐、美國、日本等地;這里的熱帶沙漠氣候,導致這里的水資源及其匱乏,成為戰爭的導火線;中東的主要人種是白色人種,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它宗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聖城。
(6)歐洲西部。指歐洲的西半部,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本區的一個區域性國際組織叫歐盟,目前有27個成員國,統一的貨幣是歐元。歐洲西部的工業以製造業為主,從事製造業的人口比例很高;受中緯度大陸西岸的地理位置、平原為主的地形、終年溫和多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影響,這里畜牧業發達,人們稱牧草為「綠色金子」。本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比如雅典的巴特農神廟、西班牙鬥牛、荷蘭風車、法國巴黎的艾菲爾鐵塔、英國倫敦的塔橋、挪威的峽灣風光等。
(7)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熱帶氣候為主,南北對稱分布。黑種人為主,被稱為「黑種人的故鄉」。受長期殖民統治的影響,本區經濟是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本區人口自然增長率居世界首位,加上自然條件的影響,糧食不足成為本區各國普遍遇到的問題。
(8)澳大利亞。南半球的國家,三個稱謂「世界活化石博物館」、「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國徽上的兩種動物是袋鼠和鴯鶓。首都堪培拉,最大的工業中心和港口城市是悉尼,墨爾本是第二大城市。
(9)美國。西半球國家,印第安人是其土著居民,目前白種人為主。美國農業實現了地區專業化;位於舊金山東南的矽谷,是美國最早、規模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但是,美國發達的經濟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資源和破壞地球環境的基礎上,是世界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首都華盛頓,最大的城市紐約。
(10)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西半球國家。印第安人是其土著居民,目前白種人為主,是一個民族的大熔爐。這里有世界水量最大的河——亞馬遜河,世界最大的平原——亞馬遜平原,以及世界已建成的水電站和規模最大的伊泰普水電站,還有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區。是一個發展種的工農業大國,有「咖啡王國」的美稱。首都巴西利亞,最大的城市是聖保羅。
(11)極地地區。南極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區,有「冰雪高原」、「風庫」、「白色沙漠」的稱號。南極的代表是企鵝,北極的代表是北極熊。我國於1985年2月在南極建立長城站,1989年2月在南極建立中山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