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考地理高頻考點有哪些
天氣系統,太陽輻射,洋流(重要),地殼結構,水循環,風帶氣壓帶,自然帶和氣侯帶.
人文部分,區位特徵,區位因素,黃河區位因素,長江區位因素,傳統工業的振興,環境污染(包括原因,和治理方法),東北區位因素,農業發展.
大概就這些,選修部分不清楚.
㈡ 高考知識點
高考,不管考題怎麼變化?不管是哪個地方命題?有些重要考點幾乎年年都考,反復的考,這就是「核心考點」,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必考點」。
考試大綱是高考的風向標,是復習備考的依據。從理論上講,凡是列入大綱的知識點都在高考考察的范圍之內;從操作上講,考點有「變」和「不變」之分。變的是那些考試大綱中要求掌握的,不變的就是「必考點」。如:高考語文考點總數為40個,核心考點為22個;數學理科共計133個知識點,41個核心考點,英語36個考點,核心考點19個;高考物理共計131個考點,19個核心考點;高考化學有87個考點,核心考點13個;高考地理55個考點,23個核心考點;高考歷史共110個考點,38個核心考點;高考政治共168個考點,政治考點33個核心考點;高考生物,大約150個考點,28個核心考點。
㈢ 高考考綱中的一級,二級,三級考點指什麼
高考考綱中的分級,一級為一個大考點,二級為大考點中的一個考點,三級是大考點考點中的考點。
高考《考試大綱》分為總綱和各高考科目大綱,包括語文、文科數學、理科數學、漢語、物理、化學、生物、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和英語。
總綱部分提出,高考考試內容改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的要求,以立德樹人為鮮明導向,以促進素質教育發展為基本遵循。
(3)高考地理考試大綱共有多少個考點擴展閱讀:
高考考生應在認真閱讀有關高校招生章程以及所在地省級招委會公布的招生規定後,參考高校公布的招生計劃,按有關規定和要求選擇填報學校和專業志願。
因考生本人疏漏或失誤造成的後果,由考生本人承擔責任。考生填報志願結束前各級招辦不得將考生高考成績提供給高校。
㈣ 高考地理考點(越全越好)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地殼物質循環。
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大氣受熱過程。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口與城市
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2、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農業區位因素,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3、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第三部分 區域可持續發展
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區域的含義。
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差異。
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2、區域可持續發展
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產生的危害,以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問題,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3、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數字地球的含義。
選考內容
選考一 旅遊地理
1、旅遊資源的類型與分布
(1)旅遊資源的內涵;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2)自然旅遊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的區別;進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的重要意義。
2、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
(1)中外著名旅遊景區的景觀特點及其形成原因。
(2)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的基本內容;評價旅遊資源的開發條件。
3、旅遊規劃與旅遊活動的設計
(1)旅遊景區的基本要素及其影響;對旅遊景區的景點、交通和服務設施進行規劃。
(2)收集旅遊信息,確定旅遊點,選擇合理的旅遊路線。
4、旅遊與區域發展
(1)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的作用。
(2)旅遊與景區建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以及旅遊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
選考二 自然災害與防治
1、主要自然災害的類型與分布
(1)自然災害的主要類型及其特點。
(2)世界主要自然災害帶的分布。
2、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
(1)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質地貌災害的產生機制與發生過程。
(2)台風、寒潮、乾旱、洪澇等氣象災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災害與環境
(1)同一自然災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異。
(2)我國自然災害多發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4、防災與減災
(1)應對自然災害的方法或應急措施。
(2)中國防災、減災的主要成就。
選考三 環境保護
1、環境與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當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2、資源問題與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1)資源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2)人類對可再生資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問題,以及保護、合理利用的成功經驗。
3、生態環境問題與生態環境保護
(1)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過程。
(2)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環境污染與防治
(1)環境污染形成的原因、過程及危害。
(2)環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環境管理
(1)環境管理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手段。
(2)當前全球環境問題的管理;個人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為。
㈤ 高考地理最常考的知識點是什麼
學習信息網為文科生整理的高考地理考點全總結。
第一單元 地圖專題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範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單元 地球運動專題
1、天體的類別:星雲、恆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 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 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恆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①晝夜更替 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 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12、晨昏線與經線: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春秋分;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時間計算:所求時間=已知時間±區時差+ 途中時間
14、時區=經度/15°(若不整除,則四捨五入) 區時差=時區差
15、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准時,也稱為格林尼治時間,也是零時區的區時。16、日期分割:零點經線往東至日界線(180°)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線為「昨天」。
17、日界線: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不完全經過180°經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期加一天。
18、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
自然因素(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②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於緯度和地勢 ③地形平坦開闊);
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術力量強; ②酒泉:大陸性氣候,晴天多; ③西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海運便利。
19、公轉 速度: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
意義: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帶的形成
20、公轉與自轉形成了黃赤交角(23°26′):
①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
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
②五帶的劃分界線: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回歸線極圈之間為溫帶、極圈極點之間為寒帶
③若黃赤夾角變大,熱帶和寒帶變大,溫帶變小;若黃赤夾角變小,熱帶和寒帶變小,溫帶變大
若黃赤交角為零,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消失。
21、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①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③夏至日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有兩次直射機會---兩次最大值
⑤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樓房間距越大。
22、晝夜長短的時間分布:
①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晝長夜短。
②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球移動,這個半球的晝就漸長,北半球6月22日晝最長,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歸線之間晝長最大值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現,如海口市。
23、晝夜長短的緯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廣州
北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廣州>上海,
24、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晝長=24小時—夜長
日出時間=12:00-晝長/2(或0: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出時間是6:00
日落時間=12:00+晝長/2(或24: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落時間是18:00
25、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球體—-晝夜現象出現
地球自轉的球體—-晝夜更替(自轉速度周期影響晝夜溫差變化)
地球傾斜的公轉的球體—-直射點的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五帶
26、典型的季節現象
地理現象 時間季節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轉 七月初,遠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快
正午太陽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歸線以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南半球達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歸線以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北半球達最小
晝夜長短 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 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
等溫線 陸地等溫線均向北凸出 陸地等溫線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氣壓帶、風帶 隨太陽直射點北移 隨太陽直射點南移
雪線 雪線上升 雪線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流動 受東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流動
我國的降水 夏李風影響,降水多 冬李風影響,降水少
我國的河流 內流河因高溫導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風影響,大部分河流進入汛期,東北地區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進入枯水期,秦嶺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結冰期,部分河流有斷流現象
我國的季風 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大陸的冬季風影響,寒冷少雨
我國的農業生產 全國普遍高溫,農作物進入生長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漸過渡到兩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區農作物處於越冬期,南方熱帶地區水熱充足,可生產反季節蔬菜、瓜果
氣象災害 旱澇(華北春旱、長江伏旱)、暴雨、台風(表現:強風、暴雨、風暴潮) 寒潮、沙塵暴、乾旱、暴雪
地質災害 滑坡、泥石流較多 較少
第三單元 大氣專題
1、對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②大氣對流運動(12km)顯著;③天氣復雜多變。
2、平流層的特點:①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②大氣平穩,以水準運動為主,有利於高空飛行。
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大氣保溫
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系: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
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並通過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
7、氣溫與天氣:白天多雲,氣溫不高(雲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雲,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8、氣溫的垂直分布: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9、氣溫的水準分布:①緯度分布: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海南島
②海陸分布:夏季陸地>海洋,冬季海洋>陸地;
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
10、氣溫年較差:①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地表植被水分狀況;雲雨多少。
②變化規律:內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
11、熱力環流的性質特點
(1)水準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準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布: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
(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濕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干
(6)來自海洋的氣流——濕 (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陸風)——干
(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12、水準方向氣壓與氣溫:近地面,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地面形成低壓;反之,氣溫低,近地面的空氣收縮下沉,地面形成高壓。
13.風的形成:大氣的水準運動叫風,水準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等壓線愈密風速愈大。
14、風向:(1)風向-—風的來向;
(2)根據等壓線的分布確定風向:以右圖為例畫A點的風向及其受力
①確定水準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壓線並且由高壓指向低壓
②確定地轉偏向力方向: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與風向相反)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斜交
15、高空大氣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近地面的風,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
16、鋒面與天氣(冷暖不同氣團作水準運動並相遇)
①冷鋒過境雨區在鋒後,出現雨雪、降溫天氣。 過境後,氣壓升高,氣溫驟降,天氣轉晴;
②暖鋒過境雨區在鋒前,多為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
17、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鋒面是冷鋒: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國的寒潮、冬春季節出現的沙塵暴。18、氣壓系統與天氣(同一氣團作垂直運動):
①氣旋(低氣壓)垂直氣流上升,天氣陰雨。 ②反氣旋(高氣壓)垂直氣流下沉,天氣晴朗;
19、三圈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①三圈環流(垂直分布)
畫出右面三圈環流迴圈圖
②氣壓帶、風帶(水準分布)
畫出右面氣壓帶、風帶分布圖
(「北撇南捺」)
③長城考察站紅旗向西北飄,視窗要避開東南方向;
黃河考察站紅旗向西南飄,視窗要避開東北方向。
20、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
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風環流:海陸熱力差異使亞洲、太平洋中心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情況:
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
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
22、東亞、南亞季風環流:(如右圖)
東亞:夏季東南風,冬季西北風;主要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
南亞:夏季西南風,冬季東北風,由風帶和氣壓帶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國的旱澇災害、雨帶的移動與副熱帶高壓的強弱有密切關系。
①雨帶的移動
春末(5月),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華北春旱,東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梅雨(准靜止鋒)
7--8月,雨帶移到東北和華北,長江中下游 進入「伏旱」(反氣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束,南方進入第二個雨季。
②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③旱澇災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風強),造成北澇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風弱),造成北旱南澇.我國水旱災害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風的強弱和進退的早晚。
24、氣候形成因數: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25、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 ①判斷南北半球,②判斷熱量帶,③判斷雨型。
①熱帶的四種氣候類型:各月均溫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氣候類型差異較大
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壓影響,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或來自陸地的信風影響,終年高溫少雨)
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地區,冬季盛行東北風,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風,6--9月為雨季)
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移來時,是濕季,信風移來時為旱季,農業活動在雨季播種,旱季收割)
②亞熱帶氣候類型: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兩種氣候類型:
地中海氣候:除南極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緯30o——40o大陸的西岸,位置在西風帶和副高之間,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
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偏北風--低溫少雨,夏季--夏季風--高溫多雨。
③溫帶氣候類型:除海洋性氣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溫以0℃以下。
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南北緯40o--60o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高緯一側),終年受西風控制,終年溫和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35o--55o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的高緯一側),受冬季風影響,寒冷乾燥,受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日較差大、年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陸性與海洋性氣候的不同特點(以北半球為例分析):
大陸性氣候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大,氣溫最高月在7月,最低氣溫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氣候日較差、年較差小,最熱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較多。
27、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乾旱、台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台風 旱澇災害 寒潮
發生的時間 夏秋季節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發源地 熱帶洋面或副熱帶洋面 蒙古、西伯利亞
影響地區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區外的全國范圍 除青藏、雲貴、海南外的廣大地區
天氣變化 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風、雨雪、凍雨
28、主要的大氣環境問題:全球變暖(溫室效應CO2)、臭氧層破壞(氟氯烴消耗O3)、酸雨(SO2、NO2)29、溫室效應
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氣中CO2增加——大氣逆輻射增強
②濫砍濫伐森林——光合作用減弱——CO2相對增多——大氣逆輻射增強
③大氣逆輻射增強——溫室效應——氣溫升高——全球熱量帶分布發生變化——經濟結構發生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緯受損,高緯受益,使適宜種植業生產地域縮小,糧食減產。)
④極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區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地下水水質變壞。
30、綠化的環境效益:
①通過光合作用保持大氣中O2和CO2的平衡,凈化空氣;
②綠化植物和防護林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③城市綠地的作用是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第四單元 水環境
1、水迴圈: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迴圈和海上內迴圈。
②水迴圈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畫一畫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圖):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③影響航海 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①這裏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於海洋的自然災害: 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於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第五單元 陸地環境
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
3、岩石成因分類:岩漿岩(噴出岩和侵入岩)、沉積岩(層理構造、有化石)、變質岩。
4、地殼物質迴圈:岩漿冷卻凝固→岩漿岩-外力→沉積岩-變質→變質岩-熔化→岩漿
5、地質作用:①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地震、變質作用)
②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
6、地質構造的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岩塊-地壘、下沉岩塊-地塹)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8、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
10.外力作用與常見地貌:
①流水侵蝕——溝谷、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彎曲的河道--凹岸侵蝕,凸岸沉積(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積——山麓沖積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
③風力侵蝕——風蝕溝谷、風蝕窪地、蘑菇石、風蝕柱、風蝕城堡等
④風力沉積——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黃土高原;
11、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方各環境要素都體現出乾旱特徵。
12、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有: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②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度地帶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
13.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①山地所處的緯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陽坡、陰坡;④迎風、背風坡。
14、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背風坡)
15、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方的綠洲。
16、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兩大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於兩大地震帶中。
②地質災害的防禦:提高建築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環境;
第六單元 季節知識專題
學習好季節知識的關鍵:①北半球與南半球季節相反,即北半球與南半球在同一時間處於不同的季節。
②太陽直射點的位置、移動方向;晨昏線與經線和晝夜的位置關系;晝夜長短的變化;
③北半球的四個重要節氣: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高考地理知識點看似魚龍混雜,實際上都有一定的聯系。只要同學們勤加練習,多多背誦,地理成績一定會有所提高的。
㈥ 高考地理有哪些考點
專家指出,要掌握一些應考策略,總結各種題目的解題方法,並注意檢驗和訓練,強化應考能力。筆者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1、及時回歸書本,鞏固知識體系,突出《考綱》、《說明》的重點。
在總復習階段,大腦中要一定脈絡的地理基礎知識體系,以不變應萬變。高考地理試題的特點之一是題干在教材之外,答案在教材之內。所以,只要仔細審題,就能夠將試題所考內容落實到地理教材的具體單元章節內,答題就有可能八九不離十。認真研究《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在涉及每個單元章節的若干考點中,了解哪一考點或哪幾個考點相對重要,大膽取捨,有舍必有得。
強調「雙基」、突出主幹一直是高考地理試題命題的原則。在高考復習中重點抓住學科內最基本、最常見的主幹知識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地球運動中的時間、日期計算、日照圖的判讀,大氣環境中的天氣與氣候、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陸地環境中的地形地貌、水資源、河流、地下水,海洋環境中的海水性質、洋流與環境、海洋資源,農業、工業、交通、人口、城市、環境、區域國土整治、可持續發展等等。另外高考不迴避已經考過的知識,某些考點的重復率極高。比如時間的計算一直都是地理高考的經典選擇題目,雖說幾乎年年都在考,但呈現形式卻年年不同,一直作為全卷的區分題出現。
注意近幾年考查的主幹知識。2010年高考命題會在現有的體例、難度和回歸教材的特點上,延續現在的命題理念和風格的特色。變化在於主幹知識的命題角度,地理原理、分布規律的特殊性,因此考生要特別注意近幾年主要考查的主幹知識有哪些,這些主幹知識還可以從哪些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考查;還有哪些主幹知識沒有涉及,對於近幾年沒有考查過的知識點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
復習課本莫忘細節。考生復習的最後階段,要回歸課本,把課本上所有內容細細看一遍,許多因為系統復習漏掉的細節,都要重新過一遍。考生千萬不要忽略了書上圖表下的小字,許多考生復習時粗略帶過,到了考場上才追悔莫及。舉例來說,往年高考中曾經考過的月相和地下水就不屬於大綱之列,課本上詳細講解的也只限於小字部分。
2、強化限時定量訓練,訓練解題能力。-
按照高考的題量命題,考生應在規定時間完成,逐步提高答題時間和正答率。如此做法著眼點一是如何審題,如何去提取最有效的信息;二是引導考生追求解題思路、過程,適時地給考生進行規律的總結,教給考生方法,讓考生有一個明顯的提高,有一個質的飛躍。
-看書和做題不可偏廢
地理學科是對不少文科考生的「軟肋」,對部分考生提出的「復習地理是不是該多多做題,看書有沒有用啊?」對這一問題,王老師表示,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高的學科,學文科的同學都知道,相對於自然地理、區域地理來講,人文地理較為簡單,因此建議在學習人文地理時務必把課本理解吃透。
至於自然地理,只要把原理掌握了也很簡單,就像給了一數學公式,考生需要懂得如何去運用公式來面對不同的題。自然地理題目千變萬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無非是圖文題的組合,因此需要考生抓住題目信息,比如時間、地點一類,將有助於判斷季節時區。難度較大的是等值圖一類的題,只要多做多練,記得高高低低一類訣竅也是很有用的。因此自然地理不僅要看書,背死原理,還要多多做題,才能積累經驗。現在是四月,應該把每天的復習安排得明確一些,比如練一組題之類。
3、專題復習的方法
至於怎樣重組知識,怎樣突破專題,應有一個明確的思路,制定相應的專題及復習方案,為提高效率可採用「看、想、做」的復習方法。
1、看要點、想內容。每個專題已把相關聯的知識點歸納在了一起,看知識要點,採用「過電影」的方式,在腦海中再現相關內容,一是溫故知新,二是對其中薄弱環節可查缺補漏、有針對性地加強。這樣,既省時又省力、效果好、針對性強。
2、看圖、想空間(想原理)。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知識和信息的載體,近年的高考幾乎是無圖不成題,所以,每天都應要求學生堅持抽時間看圖,變手中的圖為「心中的圖」,以強化空間概念和圖文轉化能力。
3、看典例、想思路。「典例」可以是以前的錯題,可以是薄弱知識環節的典型例題,也可以是經典的高考題。把它們歸在一起,經常翻看,總結、分析解題的思路,有利於相關知識和方法的遷移。
4、看思路、找方法。每節課或每個專題教師都要圍繞核心內容精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題,通過典型例題的解題分析,一方面指導學生掌握核心知識的靈活運用,另一方面通過例題的分析掌握該類問題的分析思路形成規律性的解題模式。在課堂上要注意加強運用例題分析歸納的模式對學生進行解題模式的訓練和鞏固,使學生牢牢掌握。
5、做真題、找感覺。第二輪復習時間緊,搞題海戰不可取。但必須適量地做一些「真題」 (高考題、經典模擬題或例題),及早找到高考考場感覺,對新情境題型,還要總結解題技巧,尋找對策,以提高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
4、有效運用「地理語言」作答,要學會「踩點」。
從近幾年高考地理試卷答題情況看,考生文字表述能力比較差。主要表現:答題沒有思路;語言不規范(不用地理語言);不全面;沒有層次;答不到點上等。究其原因:簡答題是一種較新的題型,學生接觸的時間短;沒有答題的思路;沒有答題的技巧(良好的習慣和地理學科技巧)等。平時的訓練不到位。因此,後階段復習要向失誤學習,不斷總結學習過程中知識性和非知識性錯誤,從對錯誤的分析和糾正過程中,弄清概念、規律,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會而不對,對而不全,全而不優」的現象。組織答案前要充分思考命題者意圖,答案要既合題意,又合命題者意圖。答案表述要准確精練。作答時,三類材料各有解析特點:文字材料---直接用、總結用;地圖和圖畫材料---解釋地圖、看圖會說話;數字材料---會把數字變文字、重在比較。要認識到規范就是高考分數,規范是張開理想翅膀的重要羽翼。
從對從2007年高考地理試題分析可知,答題是否規范越來越成為整張試卷的區分點。能不能較好地吻合標准答案,能不能用科學的地理術語表達,都成為當今學生能不能取得高分的分水嶺。大家應該做到語言規范、條理清晰、答題全面,答題有效性強,最好養成一定的解題習慣即①先讀題,把有效的信息畫一畫;②再根據圖例看圖,從圖中解讀有效的信息,圈一圈;③思考題目問什麼,應該調用教材哪部分的內容,題干、圖中可以利用的信息有哪些;④根據分值,思考采分點,用規范、正確的地理語言,突出關鍵詞進行組合答題。
地理解題通常有「三步曲」:捕捉信息→處理信息→整理答案。但高考試題往往是「非一般的、非常規的」,需要考生具備發散思維與多端思維能力,所以訓練時,不但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還要注意用實際去聯系理論,逐步形成科學的地理思維模式。整理答案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很多學生對於開放性試題,雖然理解了,思路也正確,但就是沒有回答正確或回答不完整。針對這一情況,在平時訓練語言表達時要注意以下兩點:①條理性。答案要分段,分要點,條理要清楚,脈絡要分明,決不能長篇大論;②層次性。把有把握的、精彩的答案放在前面,如果沒把握,怕漏答,可以適當多答幾條,但要將把握性不大的放在後面,對一些不很清楚的地理名詞,可採用模糊答法。
5、要加強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除注意復習方法外,第二輪復習還應注意心理素質的培養。大多數學生經過前期數月的緊張復習,身心俱已疲憊,學習熱情有所下降。這時,許多學生的心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企盼高考盡快到來,及早結束這種「痛苦的煎熬」;另一方面,隨著高考的不斷臨近,由於懼怕高考失利,又希望高考不要到來,每天都處於焦躁不安的狀態中,心神不定。這種情況就是我們常說的「高原現象」,其實「高原現象」並不代表學生的生理極限和學習效率的絕對頂點,這好比是長跑運動中出現的「極點」現象一樣,只要咬牙堅持住,度過短暫的困難期,一切都會好轉,會越跑越輕松。針對學生的「高原現象」,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尋求突破:
(1)引導學生堅定信念、相信自己。戰勝別人的是英雄,只有戰勝自己的才是聖人。要想在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必須有一顆堅強的「心」。
(2)在復習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分析、反省自己的復習狀態,並從中體會到自己的提高。對其中的不足之處和存在的問題,要求學生與老師或同學們多交流,以尋求解決的辦法。
(3)指導學生恰當安排各門功課的復習時間,集中復習和分散復習相結合,這樣不容易產生疲勞感。
(4)課堂復習和訓練要合理把握高度和難度,有些教師對做過的題不想再讓學生做,簡單的題覺得交給學生做沒多大的意思,在二輪中一味地去追新題、難題、怪題,結果在「新、難、怪」的路上越走越遠,也越走越困惑。其實做題鞏固的是知識、練的是方法、培養的是能力,只要能達到目的即可,不必追求大量,尤其是一些難度過大的題,在近年高考更重基礎且難度不斷降低的情況下,更是沒有必要。
6、關注當今人類生存和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
引領學生把理論和實際相聯系,把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巧妙的與當前熱點問題或熱點區域聯系起米,關注當今人類生存和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關注社會發展和我國的國情。如:人類對宇宙空間的探索;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資源及能源問題;三農問題;南水北調;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及流域的綜合治理:產業結構的調整;人口問題:中外的友好關系;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等等。比如南堡油田的開發;「嫦娥一號」的發射;孟加拉國熱帶風暴潮帶來的災害等;例如今年南方的冰雪災害;「嫦娥一號」上天和探月計劃;我國將建第三南極考察站;文昌航天基地建設等等。
二、地理復習的常規誤區
誤區1:沉迷題海,盲目做題
一些學生由於對「做題」理解的偏差,而誤認為只要多做題就能「取得成功」。其實適度的做題是對的,如果不進行適度的做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就會片面和不深刻,但是習題的知識覆蓋面是有限的,它無法覆蓋教材中的所有知識點,如果對習題缺乏選擇性,就會出現重復的機械勞動,因而練習的收效甚微。為此高三復習不能只做題,要注意練習的有效性和精練性,要在練習過程中不斷進行歸納和總結,從而通過訓練,培養良好的考試習慣、應試技巧。
誤區2:忽略基礎、求難求深
許多學生對考綱不研究,對考綱的要求不明確,加上對自己的實際能力不了解,往往高估自己的實際水平,因此在地理復習過程中對基礎題不屑一顧,而一味地鑽難題,追求巧解偏題怪題,忽略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訓練,因而在高考中頻頻出現失誤。為此學生在復習中應該熟悉地理主幹知識和理解主幹知識,要注意查漏補缺,將沒有牢固掌握的基礎知識及時記憶和掌握,對理解有誤的知識要及時加以改正,做到「題不二錯」,從而為高考打下扎實的基礎。
誤區3:主次不分、一味求全
由於高考試卷受卷面、考試時間的限制,不可能涉及所有知識點,試題的覆蓋率是有限的。因此學生在地理復習的過程中,要根據考綱的要求和知識范圍進行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礎上,還要注意主次分清,要突出對重點知識的復習,在復習中應該採取以下策略:1、重點知識重點復習;2、常考常錯的知識多次復習;3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等理解不夠的知識要多下工夫;4、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規律要注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復習,並多變化問題情境進行思維和解答訓練,從而促進對知識的理解。為此學生在今後的地理復習中應該抓住地理主幹知識如:地球運動、時間計算、等值線、氣候、災害、工農業和城市的區位分析、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經濟與貿易、旅遊開發與評價等進行重點復習和加強訓練,以求得復習效益的最大化。
誤區4:重視解題、忽視過程
到了高三階段,練習量大增,但許多同學沒有注意做練習的習慣養成,在做練習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良的習慣:1、追求做題的數量而忽視做題的質量;2、審題不認真,在具體做練習時,沒有靜下心來逐字逐句地通讀習題材料,沒有認真細致地審圖。為此在平時的復習中,如果學生在做練習時能夠關註解答的過程,尤其是解答中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障礙,那麼在高考中也就不會出現諸如審題、答題習慣等方面的問題,如果在平時的解題中還能注意總結解題方法,並經常進行解題思路的訓練,那麼學生的解題能力一定能夠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二輪復習中,還應適當注意應試技巧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總之,高考是以選拔為目的的考試,高考備考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只要讓學生認准目標,持之以恆,以一種健康的、積極的心態迎接高考,相信我們的每一位學生都能在高考中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㈦ 2013年廣東地理高考的考點有哪些
你最好再看看考試大綱
其實考點基本都是不變的,換的只是考的地方。
(1)自然地理部分。
①「宇宙中的地球」部分,主要偏重「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和「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的考查,這是每年必考的內容,在每年的高考題中所佔的分值大榜為4分左右。「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為頻考點。「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為次頻考點。
②「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部分,其中「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大氣受熱過程;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水循環的地理意義」等為高頻考點,幾乎每年都考,而且每年所佔分值的比重都比較大,大概為15~20分。 「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為頻考點。「地殼物質循環」為次頻考點。
③「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部分,其中「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為高頻考點。「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為頻考點。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為次頻考點。
④「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部分,其中「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為高頻考點。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為頻考點。「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為次頻考點。
(2)人文地理部分。
①「人口與城市」部分,其中「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為高頻考點,每年所佔的分值比重為10分左右。 「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為頻考點。「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為次頻考點。
②「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部分,其中「農業區位因素,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為高頻考點;「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為頻考點。這一部分內容在廣東地理高考卷中所佔的分值比重也是比較大的,每年必考,只是將這部分的知識落實到不同的區域中去考而已,答題的思路和方法基本相同,在復習的過程中應該引起廣大考生的重視。
③「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部分,其中「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為高頻考點。「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為頻考點。「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為次頻考點。可持續發展思想是地理科學中的核心發展思想,這一部分內容也是廣東地理高考中年年都必考的內容,但在高考卷中,不會單獨地就可持續發展思想考可持續發展思想,而是將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綜合起來考。2010年的廣東文綜地理高考卷中,這一部分內容佔了大概16分左右,所佔的比重是比較大的。
(3)區域地理部分。
①「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部分,其中「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為高頻考點。「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差異」為頻考點。 「區域的含義」為次頻考點。
②「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其中的「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產生的危害,以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雛措施;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問題,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等內容都是高頻考點。在廣東高考地理卷中,這一部分內容的考查一般是與人文地理的內容、初中區域地理的內容、地球與地圖的知識融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在試題情境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和解決現實中的地理問題的能力,所佔的分值的比重一般都比較大,2008年佔到了將近50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考生這一部分內容的得分情況,基本上決定了考生地理科的最終考試成績。
③「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部分,其中「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為高頻考點。「全球定位系統( 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數字地球的含義」為頻考點。這一部分內容在實施過程中對教師和對教學條件的要求都比較高,近三年的廣東地理卷都是以選擇題的形式來考查學生對相關概念韻掌握情況及3S技術的簡單的應用,比較容易得分。
㈧ 地理大綱
文科綜合--地理
高考2005地理大綱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圖
1.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個天體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關系太陽系概況;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太陽能量的來源;太用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3)地球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軸;兩極;經線;本初子午線;經度;赤道;緯線;緯度;經緯網及其地理意義;東、西半球的劃分;南、北半球的劃分;高、中、低緯的劃分;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時區的劃分;日界線;國際標准時間;北京時間;區時的應用;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速度和周期、黃赤交角;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4)宇宙探測宇宙探測的意義;宇宙探測的現狀。
2.大氣(1)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大氣的組成;大氣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對流層大氣的熱狀況和大氣的運動大氣的受熱過程;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氣溫水平分布的一般規律;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系。
(3)大氣降水降水的時間變化;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4)天氣、氣候與人類鋒面、低壓、高壓、鋒面氣旋等天氣系統的特點;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光、熱、水、風等氣候資源及其利用;寒潮、台風、暴雨、大氣等氣象災害的危害及防禦;地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等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5)氣壓、氣溫、降水等值線圖、柱狀圖等圖形語言的解讀和應用。
3.海洋(1)海水的性質和運動海洋表層平均鹽度、溫度的變化規律;洋流;洋流的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海洋開發海洋資源的主要類型及其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海洋空間的重要性、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中國鄰近海域。主要漁場和海洋水產,主要鹽場。
(3)海洋環境保護主要的海洋環境問題;保護海洋環境的主要措施。
4.陸地(1)陸地的組成要素主要造岩礦物;三大類岩石。地殼物質循環的組成、過程及其對地表的影響;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陸地水體類型及其相互關系;自然界的水循環及其意義;生物在陸地環境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陸地環境中的作用。
(2)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域分異規律。
(3)陸地資源和地質災害陸地自然資源的特點;陸地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資源問題;中國主要自然資源的特點;主要地質災害及其防禦。
5.地田地圖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圖例、注記;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等高(深)線和地形圖;地形剖面圖。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1.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農業影響農業發展的條件;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及其特點;世界糧食同題;解決糧食問題的途徑;中國主要農作物的分布;中國的畜牧業和水產業。
2)工業工業區位因素;工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不同類型工業區的特點;中國主要工業基地和工業中心的分布、特點和形成條件。
2.人口與環境
(1)人口的再生產影響人口增長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人口的增長;世界人口的分布;中國人口的增長和分布;中國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數量與環境人口數量與環境的關系;不同地區的人口增長狀況;環境承載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數量的意義。
(3)人口素質與環境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主要環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
(4)人口遷移與環境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我國人口遷移的現狀和原因。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的形成鄉村、城市的起源及發展。
(2)城市的區位自然、經濟、社會等因素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3)城市化城市化及其進程;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以及解決途徑。
4)城市地域結構城市地域功能分區;不同城市地域結構的特點;城市的合理規劃。
4.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
(1)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交通運輸、通信、商業、服務業等)及作用。
(2)交通運輸和通信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中國主要交通運輸線、鐵路樞紐和港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網網路;現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網路的作用。
(3)商業貿易商業中心的區位因素;商業網點的布局;中國主要商業中心、主要進出口商品,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當代金融、貿易的國際聯系及特點。
5.文化景觀
1)文化景觀文化景觀的形成;文化景觀與環境的關系。
(2)文化源地與文化傳播文化源地;文化傳播、文化擴散的主要途徑。
6.旅遊活動與環境
(1)旅遊活動及其作用旅遊活動的特點;旅遊活動的作用。
(2)地理環境與旅遊旅遊資源及其特性;旅遊資源的價值;中國的旅遊資源;旅遊景觀欣賞的基本要求。
(3)旅遊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旅遊活動中的環境問題;旅遊活動的規模應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
7.世界政治經濟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國際政治的地緣合作與沖突。
(2)世界經濟地理格局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經濟全球化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國際經濟的區域合作與競爭。
(3)綜合國力綜合國力的影響因素;提高綜合國力的途徑。
8.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
(1)環境問題環境同題的產生;環境問題的防治;中國的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
(2)可持續發展人地關系的演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三部分世界地理
1.世界地理概況
(1)世界的陸地和海洋世界海陸分布;海底地形;陸地地形。
(2)世界的居民和國家世界主要人種的分布;世界的國家和地區。
2.世界地理分區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歐洲西部,歐洲東部和北亞,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各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區域特徵。
3.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徵日本,印度,埃及.德國,俄羅斯,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第四部分中國地理
1.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地理位置;國土構成;行政區劃。
2.中國的民族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民族分布特點及主要少數民族的地區分布。
3.中國的地形地形的總體特徵;各類地形的特徵和分布;地形對中國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中國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
4.中國的氣候冬、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季風活動對降水的影響;季風區和非季風區;氣候的主要特徵;主要氣象災害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5.中國的河流和湖泊外流區和內流區;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徵;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長江、黃河、珠江的概況;水系及水文特徵;經濟意義;開發利用和治理;京杭運河概況。
6.中國的區域差異中國三大自然區的空間位置和基本特徵;東部季風區內部的差異;中國自然區域差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7.北方地區地理位置和范圍;氣候、地形特徵及其與農業生產、災害防治的關系;重工業基地和能源工業基地;主要城市。
8.南方地區地理位置和范圍;氣候、地形特徵及其與農業生產、災害防治的關系;輕紡工業和有色金屬工業;主要城市。
9.西北地區地理位置和范圍;氣候、地形特徵;農、牧業生產特點;保護草原,治理沙漠;主要礦產地;主要城市。
10.青藏地區地理位置和范圍;高寒氣候;農牧業生產特點;能源和礦產資源;主要城市。
11.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地理位置和范圍;經濟發展的特點;台灣省的地形、自然資源和主要城市。
12.中國國土的整治與開發水土流失發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荒漠化產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及流域綜合治理;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山區開發面臨的問題及綜合開發途徑;農業低產區存在的原因及綜合治理;商品農業發展的條件、問題及發展趨勢;交通建設對區域發展的意義;重大交通工程建設面臨的困難及解決措施;海島、海域開發的意義、面臨的問題及環境保護;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城市新區發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