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回答,中國地史時期的主要構造運動感覺書上不全。謝謝
阜平運動(Fuping movement)
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皺運動。五台群與下伏的阜平群上亞群(龍泉關群)間確屬角度不整合接觸。其時限置於26億年。阜平運動在華北各太古宙變質岩區影響較廣,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層普遍發生變形和產生以角閃岩相為主的區域變質,並伴隨大量花崗質岩漿侵位。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區外,還包括呂梁山區呂梁群與下伏界河口群之間、中條山區絳縣群與下伏涑水雜岩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等。陰山、燕山及遼東、吉南、山東、豫西以及小秦嶺等地亦然。鞍山運動、嵩陽運動等與之同期。
呂梁運動(Luliang movement(revolution)
古元古代滹沱群與中元古代長城群之間發生的強烈構造運動,李四光1933年創名。又稱呂梁變革(Lüliang transform)。在中條山區、遼東、山東及鄂爾多斯等地均有代表呂梁運動的不整合存在。其時限大致距今18億年與17億年左右,可分別視作第一幕(主幕)和第二幕(末幕)。中嶽運動與之相當。
晉寧運動(Jinning (Tsinning) movement)
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構造運動。米士(P.Misch)1942年創名。系據雲南中、東部晉寧、玉溪等地南華系澄江砂岩與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陽群之間的顯著角度不整合確定。這次運動發生於距今8億年左右。使昆陽群劇烈褶皺,而澄江組則為後造山磨拉石建造。此不整合在華南普遍存在。前澄江運動、皖南運動、休寧運動、雪峰運動等均與之相當。
古生代開始的構造運動趨向於使用世界公認術語,分別為:
加里東運動(Caledonian orogeny)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紀與泥盆紀之間發生的地殼運動,屬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歐洲普遍用於早古生代變形的名詞。以英國蘇格蘭的加里東山而命名。那裡志留系及更早地層被強烈褶皺,與上覆泥盆系呈明顯的不整合接觸。形成從愛爾蘭、蘇格蘭延伸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東 南西向的加里東造山帶。傳統的加里東運動僅指早古生代發生的造山運動,而且典型的造山運動時代應接近志留紀末期;有人主張加里東運動既包括造山運動亦包括造陸運動。史蒂勒(1924)和許多人均將此詞用於一個造山時期——包括從奧陶紀到志留紀甚至更晚時期的一系列脈動,並劃分出3個構造作用幕,即塔科尼幕(Taconian,奧陶紀與志留紀之間),阿登幕(Ardenian,志留紀內部)和伊利幕(Erian,志留紀與泥盆紀之間)。 由於勞倫古陸、岡瓦納古陸和波羅的古大陸之間的艾佩塔斯洋(原始大西洋)閉合有關,而引起的早古生代造山運動。這個地殼遺跡在現今認為這次造山運動影響了格陵蘭、愛爾蘭、蘇格蘭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均可見到.。
海西運動(Hercynian orogeny)
又稱華力西運動(Variscan orogeny)。泛指晚古生代發生於歐洲的造山運動,其時限自泥盆紀初期至二疊紀末。有人認為這一運動始於晚泥盆世,延續整個石炭紀。還有人認為這一晚古生代造山期包括整個石炭紀和二疊紀。德國地質學家史蒂勒(Wilhelm Hans Stille)1924年將此造山期劃分為五個構造作用幕:布雷頓幕(Bretonian),晚泥盆世至泥盆紀末;蘇台德幕(Sudetic),早、晚石炭世之間;阿斯圖里幕(Asturian),石炭紀晚期,威斯特伐利亞期(Westphalian)和斯蒂芬期(Stephanian)之間;薩爾幕(Saalic)早、晚二疊世之間和普法爾茨幕(Pfalzian,Palatinian),二疊紀末。關於『Hercynian'和『Variscan'二術語的用法,在歐洲分為兩派:德國地質學家用『Hercynian'描述歐洲北西走向褶皺帶,而沒有賦予『Hercynian'以時間概念,在講時間時用『Variscan';法國和瑞士的地質學家則把『Hercynian'用於表示時間,因此說到阿爾卑斯山北部結晶岩塊的時代時用『Hercynian',而不用『Variscan'。
印支運動
印支運動又稱印支構造期,簡稱印支期,是晚二疊世至三疊紀(257-205Ma)之間的構造期,在此期間,在今中國及周邊地區發生了印支運動。 法國地質學家Gromaget (1934)在研究越南的地層時,首次提出印支運動的概念。後經黃汲清的倡導,這一概念在中國也得到廣泛使用。最初,印支運動只是指中南半島和中國華南地區中三疊統與上三疊統地層之間的角度不整合所表現的構造運動,但現在已經把從晚二疊世至三疊紀之間的構造運動都統稱為印支運動,由印度支那半島(中南半島)得名。該時期形成的褶皺帶稱印支褶皺帶。20世紀上半葉中國許多地質學家對這一時期的地殼運動作過大量研究,並分別以「象山運動」、「艮口運動」、「淮陽運動」等命名。對這期運動,有人認為屬於晚期海西運動,有人認為屬於早期燕山運動。1945年黃汲清將阿爾卑斯運動劃分為印支、燕山和喜馬拉雅3個旋迴。印支運動對中國古地理環境的發展影響很大,它改變了三疊紀中期以前「南海北陸」的局面。包括川西、甘肅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皺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帶,仍屬特提斯型海域;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地區大部分已由淺海轉為陸地。從此中國南北陸地連為一體,全國大部分地區處於陸地環境。
燕山運動(Yanshanian movement)
燕山運動為整個侏羅、白堊紀期間廣泛發生於中國全境的重要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褶皺斷裂變動、岩漿噴發侵入活動及部分地帶的變質作用。燕山運動在不同構造部位的強度和表現形式有明顯差別,如中國東部和東亞瀕太平洋地區,其構造變形和岩漿活動具有自西向東愈加強烈的演變規律,地殼運動與構造變動具有長期性與多幕性相統一、漸進與激化相交替的特點,岩漿噴發和侵入活動具有多期次性。翁文灝(1927)以燕山為標准地區創名,原意代表侏羅紀末期、白堊紀初期產生的不整合、火成岩活動和成礦作用。1929年翁文灝又將燕山運動劃分為A、B兩幕,分別代表前髫髻山組、前王氏組的不整合。謝家榮(1936,1937)分為5期,分別以前門頭溝組、前九龍山組、前東嶺台組、前坨里組、前長辛店組的不整合或假整合為代表。黃汲清(1945)認為謝家榮的第一幕應屬印支旋迴,並將北京西山地區分為前九龍山組與髫髻山組、前坨里組、前長辛店組3幕,後來(1960)黃汲清又將中國東部的燕山運動分為5期,並認為是中國東部、俄羅斯遠東及西伯利亞的主要造山運動,甚至波及到中國西部。《中國地質學》(1999)把發生在侏羅—白堊紀階段的燕山運動分為早、晚兩期:中國東部,二者的劃分系以遼西義縣組、北京西山東嶺台組以及時代與之相當的岩組之底界(為一較清晰廣泛的構造運動界面)為界限,在各自的中期與末期又分別劃分出2個區域性構造幕;中國西部,則劃分為相當於侏羅紀階段的與相當白堊紀階段的早、晚兩期,又進而劃分出4個構造幕,與東部2期4幕的劃分頗為近似。燕山期為中國重要的形變期與成岩、成礦期,也是中國基本構造格架的形成期與改造期。不僅是中國的重要地殼運動,而且對整個環太平洋帶乃至部分特提斯帶等都有重要影響,因而燕山運動應屬洲際性的重要構造運動。
喜馬拉雅運動(Himalaya movement)
1945年由黃汲清創用。這一運動對亞洲地理環境產生重大影響。西亞、中東、喜馬拉雅、緬甸西部、馬來西亞等地山脈及包括中國台灣島在內的西太平洋島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間的古地中海消失。這一運動中,中國東西地勢高差增大,季風環流加強,自然地理環境發生明顯的區域分異:青藏隆起為世界最高的高原,第三紀的熱帶、亞熱帶環境被高寒荒漠取代;西北地區因內陸性不斷增強而處於乾旱環境;東部成為濕潤季風區。一般認為,喜馬拉雅運動分為3幕:第一幕發生於始新世末、漸新世初,青藏地區成為陸地,從而轉為剝蝕區;第二幕發生於中新世,地殼大幅度隆起,伴以大規模斷裂和岩漿活動;第三幕發生於上新世末、更新世初,青藏高原整體強烈上升,形成現代地貌格局。我國所有高山、高原現今達到的海拔高度,主要是喜馬拉雅運動第三幕以來上升的結果。
新構造運動(Neotectonic movement)
所謂新構造運動,是相對地史期間的構造運動而言的,其下限各家認識不一,有說上新世以來的叫新構造,有說第四紀以來的叫新構造(第四紀的下限認識也不一致,國外放在1.64Ma,中國現置於2.48Ma),有人則認為只有幾千年或上萬年,直接與人類的生存和活動有關。
B. 什麼叫地殼運動
地殼運動釋義:
又稱「構造運動」。由於地球內力地質作用引起的地殼結構和地殼內部物質移位的運動。有激烈的如地震,也有緩慢的、人一般不能覺察的如喜馬拉雅山的上升。其對地殼的形變影響極大,是造成海陸變遷最主要的原因。
C. 構造運動的基本特徵
1.構造運動的方向性
構造運動按其運動方向分為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
水平運動 是地殼或岩石圈物質平行於地表方向移動。表現為岩石受到水平方向的擠壓或拉張,產生變形、變位,常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斷裂和地塹、裂谷等,故又稱為造山運動。
現今的水平運動基本採用全球衛星定位技術進行大地測量,能夠准確測定岩石圈塊體水平運動的距離及速度。如美國西部聖安德列斯斷層,平均每年水平位移達8.9cm,總的相對錯動距離已達480km。地史時期全球性塊體的水平運動通常根據地層古生物、古地理、古地磁等資料進行分析推斷。如印度次大陸,根據地質、地層、古生物、古氣候、古地磁等資料都證明它是從南半球向北水平漂移過來的。地史時期小規模的水平運動則是通過岩層的變形、變位(褶皺、斷裂)等地質構造特徵加以判別。
垂直運動 是地殼或岩石圈物質垂直於地表方向的運動,也稱為升降運動。表現為大規模的緩慢的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區上升成為高地或山嶺,另一些地區下降為盆地或平原,又稱為造陸運動。「滄海桑田」是古人對地殼垂直運動的一種表述。前面所說的義大利那不勒斯地獄神廟的大理石圓柱,就是地殼升降運動的典型例子。根據大地水準測量,喜馬拉雅山的北坡地區,以每年3.3~12.7mm的速度在不斷上升。
構造運動的方向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往往表現為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兼而有之,只不過某一時期以水平運動為主,另一時期以垂直運動為主。水平運動可能引發垂直運動,垂直運動也可能引起水平運動。實際上各種性質的構造運動是相互聯系的,不可截然分開的。
2.構造運動的速度、幅度和區域性
地殼運動的速度有快有慢,快的如地震、斷層,可在短暫時間內引起顯著的變形、位移,但大多數構造運動是岩石圈的一種長期而緩慢的運動,其速度一般以每年幾毫米或幾厘米運動,是人們無法直接感覺到的。構造運動雖然極其緩慢,但是經過漫長的地史時期,自然會使地球產生巨大的變化。例如,喜馬拉雅山在4000萬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長期處於緩慢下降接受沉積階段,形成了3000m厚的海相沉積。由於印度大陸(板塊)向北運動,最終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使古地中海消失,喜馬拉雅地區大約在2500萬年前開始從海底升起,到200萬年前初具山的規模,現在已成為世界最高大雄偉的山脈。雖然上升的速度很慢,平均每年只有4mm,上升的幅度卻相當大,珠穆朗瑪峰的上升幅度已經超過萬米。
構造運動不可能使所有的地方同時升降,而是同一時期不同地區遭受不同的地質作用,活動性也有很大的不同,表現出強烈的區域性特徵。既同一時期某些地區表現為大面積隆起,遭受風化剝蝕;另一些地區表現為大面積拗陷,接受沉積,屬於構造運動相對較穩定區;還有的地區表現為地層厚度巨大、岩層變形、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強烈,並形成高大的褶皺山系,屬於構造活動帶。如新生代時喜馬拉雅山褶皺上升7000~8000m,江漢平原則下降接受了近1000m的沉積。
3.構造運動的周期性和階段性
在地球演化歷史中,構造運動表現為時而強烈、時而平靜的周期性變化。在比較平靜時期,運動速度和幅度都小;在比較強烈時期,運動速度和幅度都大。構造運動從平靜到強烈,叫作一次構造旋迴。
構造運動的周期性決定了地殼發展歷史的階段性。一次大的構造旋迴,周期長達數千萬年至數億年,影響范圍遍及整個地球,導致全球性的海陸、氣候、生物、環境的巨大變化,是劃分地球發展歷史階段的重要依據。如加里東構造旋迴(早古生代)、海西構造旋迴(晚古生代)、印支構造旋迴(中生代早期)燕山構造旋迴(中生代中晚期)和喜馬拉雅構造旋迴(新生代)等;同時,一次大的構造旋迴還包括許多次一級的和更次一級的構造旋迴,引起區域性的或局部性的生物、地理等的變化,是劃分次一級地史階段的重要依據。
D. 什麼是構造運動
構造運動的特點主要是指由於地球內動力作用所引起的地殼的機械運動,即構造運動。構造運動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點:
地殼自形成以來,在地球的旋轉能、重力和地球內部的熱能、化學能的作用下,以及地球外部的太陽輻射能、日月引力能等作用下,任何區域和任何時間都在發生運動。構造運動將來也不會停止。通常,把新第三紀以來的地殼運動稱為新構造運動。
構造運動的方向最基本的有兩種: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前者是指地殼部分沿平行於地表即沿地球各地表面切線方向的運動,它使岩層發生水平位移;後者是指其垂直於地表即沿地球鉛垂線方向的升降運動,它使岩層發生隆起與拗陷。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是構成地殼整個空間變形的兩個分量,彼此不能截然分開,但也不能等同起來看待。它們在具體的空間和時間中的表現常有主次之分,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彼此轉化。
構造運動的速度有快慢,即使緩慢的運動其速度也不是均等的。總的來說,構造運動的速度在時間上和在空間上都是不均等的,有強有弱的。
構造運動的幅度常大小不一,這與運動的方向和速度有關。若運動的方向在長期內保持一致而且速度又較快時,其運動的幅度就增大;若運動的方向變化頻繁,其幅度可能就小。由於地殼運動的速度、幅度和方式不同,其波及的范圍也就不同,有的可影響到全球或整個大陸,有的僅涉及局部區域。
E. 請問地理中地形和地質構造的概念是什麼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態,是地貌和地物的總稱。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狀態,如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地物是指分布於地表之上的人工或自然物體,如建築物、江河、森林等。
構造運動在岩層和岩體中遺留下來的各種構造形跡,如岩層褶曲、斷層等,稱為地質構造。構造運動是一種機械運動,涉及的范圍包括地殼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方向的構造運動使岩塊相互分離裂開或是相向聚匯,發生擠壓、彎曲或剪切、錯開;垂直方向的構造運動則使相鄰塊體作差異性上升或下降。
F. 請問哪個老師能詳細敘述下地理地殼的運動及地理構造成因
地殼運動是由內營力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叫地殼運動。 地殼運動地球表層相對於地球本體的運動。通常所說的地殼運動,實際上是指岩石圈相對於軟流圈以下的地球內部的運動。岩石圈下面有一層容易發生塑性變形的較軟的地層,同硬殼狀表層不相同,這就是軟流圈。軟流圈之上的硬殼狀表層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地殼同上地幔頂部緊密結合形成岩石圈,可以在軟流圈之上運動.
地理構造其實是叫地質構造。由地殼運動形成的高山低地等地貌就叫構造地貌。
地殼運動按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1、水平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岩層,沿平行 地殼運動示意圖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也稱造山運動或褶皺運動。該種運動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島弧、海溝等。2、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造陸運動,它使岩層表現為隆起和相鄰區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斷塊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還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陸變遷。地殼運動控制著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影響各種地質作用的發生和發展,形成各種構造形態,改變岩層的原始狀態,所以有人也把地殼運動稱構造運動。
G. 什麼是地理構造
地質構造指的是久遠地質時期構造運動所造成的各種構造,如岩層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層錯斷而成的逆沖斷層、正斷層等,以及它們的復合體;新第三紀以來的構造運動(即新構造運動)形成的、並還在活動的各種構造。反映大地質構造的地貌有大陸、洋盆、山脈、大盆地、大平原等;反映小地質構造的地貌有背斜山脊、單面山、斷層陡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