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央視地理·中國一共播出多少集了啊
央視地理目前一共播出了幾十集。其中大部分在網路上都可以找得到
② 求《地理中國》每集簡介
地理中國,每集簡介。
1柴河地質探秘【哈拉哈河火山群支脈發現】
2巨洞之謎【格凸河暗河洞穴】
3鄱陽湖的奧秘【鄱陽湖】
4解密遠古之花 上【達爾文討厭之謎的破解】
5解密遠古之花 下
6黃土中的秘密【洛川黃土剖面】
7太行山中的奇觀【贊皇縣赤壁長牆】
8石林傳奇【路南石林】
9赤水觀瀑【赤水丹霞地貌】
10黃龍的訴說【黃龍鈣華】
11沙海的奧秘【巴丹吉林沙漠】
12鴨綠江神韻【鴨綠江】
13天露池之謎【豐寧第四紀冰川遺跡】
14嵩山探秘【嵩山五世同堂地質奇觀】
15山中奇境【樂業 大石圍天坑】
16會飛的山峰【葛仙山】
17神奇的小島【南碇島六邊形石柱】
18深藏的美麗【九寨溝】
19走進龜峰【龜峰丹霞區象形石】
20紅岩石瀑【大洪山琵琶湖紅岩石瀑】
21洞穴奇觀 上【武隆芙蓉洞喀斯特】
22洞穴奇觀 下
山河探秘第一部
23神秘的巨洞【同第二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一集】
24探索長崖之謎【同第七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二集】
25少林傳奇【同第十四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三集】
26大漠尋奇【同第十一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四集】
27山中奇觀【同第九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五集】
28石林億萬年【同第八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六集】
29好大一個湖【同第三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七集】
30塔里木河探秘【塔里木河】
31龍虎山探奇【龍虎山洞穴和古火山口】
32游歷地心【天柱山超高溫高壓變質帶】
33生命之石【延慶縣千家店盆地硅化木群】
34萬柱迷谷【臨海市六邊形流紋石柱群】
35塘中的發現【海口雙池嶺 羅京盤瑪珥式火山群】
36峽谷行【大渡河金口河大峽谷】
37水下的博弈【治理黃河】
火山的奧秘
38巨災後的反思【馬提尼克島聖皮埃爾培雷火山大爆發】【火山的奧秘第一集】
39險象環生【夏威夷火山空難救援】【火山的奧秘第二集】
40零距離接觸 上【火山專家考察活火山】【火山的奧秘第三集】
41零距離接觸 下【火山的奧秘第四集】
42感知火山脈搏【火山專家研究火山噴發】【火山的奧秘第五集】
43破解火山密碼 上【火山專家檢測火山噴發】【火山的奧秘第六集】
44破解火山密碼 下【火山的奧秘第七集】
③ CCTV10 19:10——19:40播出的《地理中國》
1月12日至2月11日
32游歷地心【天柱山超高溫高壓變質帶】 33生命之石【延慶縣千家店盆地硅化木群】 34萬柱迷谷【臨海市六邊形流紋石柱群】 35塘中的發現【海口雙池嶺 羅京盤瑪珥式火山群】 36峽谷行【大渡河金口河大峽谷】 37水下的博弈【治理黃河】 火山的奧秘 38巨災後的反思【馬提尼克島聖皮埃爾培雷火山大爆發】【火山的奧秘第一集】 39險象環生【夏威夷火山空難救援】【火山的奧秘第二集】 40零距離接觸 上【火山專家考察活火山】【火山的奧秘第三集】 41零距離接觸 下【火山的奧秘第四集】 42感知火山脈搏【火山專家研究火山噴發】【火山的奧秘第五集】 43破解火山密碼 上【火山專家檢測火山噴發】【火山的奧秘第六集】 44破解火山密碼 下【火山的奧秘第七集】 山河探秘第二部 45走近人間瑤池【同第十集】【山河探秘第二部第一集】 46千萬年的鐫刻【同第十九集】【山河探秘第二部第二集】 47海中奇觀【同第十七集】【山河探秘第二部第三集】 48黃土謎題【同第六集】【山河探秘第二部第四集】 49神奇芙蓉洞 上【同第二十一集】【山河探秘第二部第五集】 50神奇芙蓉洞 下【同第二十二集】【山河探秘第二部第六集】 51天坑的秘密【同第十五集】【山河探秘第二部第七集】 2月2日至2月8日 停播 52瀾滄江探源【果宗木查與吉富山之爭】 53奇峰身世之謎【同第三十一集】
2月12日至3月11日
54巨湖天成【貝加爾湖新成因】
④ 國家地理的紀錄片到底有多少集
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簡稱NGC)
公司總部:華盛頓特區
國家地理頻道秉承了國家地理學會的核心價值,致力於探索歷險、保護環境及教育方面的推廣工作,並將國家地理豐富的資訊及精煉的內容,包括歷險探索、自然歷史、科學、野生世界及人類。國家地理頻道以27種語言轉播至全球153個國家,擁有逾1.7億收視用戶。
國家地理頻道歷史
國家地理頻道播出節目的其中之一為實現探究世界、分享知識和保護環境等崇高目標,以「增進並普及地理知識」為宗旨的國家地理學會於1997年建立起雜志、書籍以外的另一條傳播渠道,那就是由國家地理電視與福克斯娛樂集團合資設立的國家地理頻道。 在國家地理頻道誕生之前,梅爾維爾•貝爾•格羅夫納就預感到,可以利用彩色電視機向全國觀眾播放國家地理學會製作的電影。1965年9月10日,學會播放了自己的第一部電視專題節目《美國人在珠峰》,影響巨大,創造了當時紀錄片的最高收視率。很快,學會每年的四部專題片不僅促進了行業標準的提升,也吸引了大量觀眾。1968年的《亞馬遜》擁有3500萬觀眾,兩周內的收視率比其他任何電視節目都高。 1997年9月,國家地理頻道首先在歐洲成立,而後陸續在亞洲、拉丁美洲和美國開播。短短數年,國家地理頻道的節目已經用34種語言在166個國家和地區播出,包括探險發現、環保教育、科學新知、人文風俗等主題,憑借無與倫比的視覺品質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榮獲過1000多項業界大獎和126座艾美獎。
[編輯本段]國家地理頻道在中國
2000年10月,國家地理頻道獲准通過衛星向中國內地的各電視台傳送節目素材,使億萬中國觀眾能夠更快捷地欣賞到國家地理頻道節目。國家地理頻道已經與20多家地方電視台合作推出了《寰宇地理》欄目,每周7天,每天1小時,把全球最尖端的科技、最驚奇的自然畫面展示給中國的電視觀眾。《彩繪非洲》、《珍珠港戰爭的烙印》、《大地脈動》等精彩節目感染並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內地觀眾。 國家地理頻道還為中國觀眾帶來以國家地理攝影師的視角拍攝的中國主題故事,在《寰宇地理》中播出。如《魅力中國》主題系列、揭示神秘大熊貓生活的《國寶大熊貓》以及講述秦始皇如何一統江山成為中國第一個皇帝的《秦始皇的秘密》。 2002年6月,國家地理頻道地兩部紀錄片《長牙巨獸》和《空中獵手》在第九屆上海電影節上分別榮獲白玉蘭獎最佳自然類紀錄片攝影獎和評委會特別獎。這是國家地理紀錄片1998年以來再獲中國業界殊榮。 2002年9月,國家地理頻道與中央電視台聯袂合作,首次跨國直播《埃及古墓揭秘》現場考古特別節目,使千百萬中國內地觀眾通過央視一套和十套與全球數億觀眾同步共享這一考古盛事。2006年,國家地理頻道再次聯手央視,推出《故宮》國際版,通過國家地理頻道全球播出網路為世界觀眾展現古老悠久的中國文化。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國家地理頻道無疑是連接兩者的最佳渠道之一。
國家地理頻道於1998年在亞洲成功開播後,業績卓著,日新月異。時至今日,其24小時收視戶已突破3900萬,成為亞洲有線電視發展史上增長速度最快的頻道之一。 在中國內地,國家地理頻道與國內40多家地方電視台合作推出了《神奇的地球》和《狂野周末》兩檔節目,這些節目均為國家地理頻道播出節目中的精華製作,他們以其卓越的品牌質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感染並吸引數以萬計的內地觀眾。 集合國家地理電視的精華之作,國家地理頻道將國家地理深造廣博的資源,無與倫比的質量和真正的英雄帶給全世界。其黃色長框標識己成為探險發現的代名詞,深入千家萬戶。迄今為止,該頻道的節目已用25種語言、在144個國家和地區播出。
⑤ 《地理中國》每集知識點是什麼
《地理中國:百年地理大發現》每集知識點:
1、鳥之謎
鳥類的特徵不在於翅膀和飛翔,而是羽毛,自然界中只有鳥類有羽毛;當時沒有鳥類的過渡性化石,鳥類是由其他物種進化而來。
1861年(達爾文提出進化論的第三年),德國生物學家馮·邁耶在德國索倫霍芬小鎮發現距今1.45億年侏羅紀晚期的始祖鳥化石。
他提出假說,始祖鳥長著翅膀,而且還有羽毛,但是翅膀末端有發達的爪子,長著長長的尾椎骨以及整齊的牙齒,都呈現出爬行動物的特徵,證明這是一隻具有爬行動物特徵的過渡性的鳥。
1868年,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提出鳥類恐龍起源假說,他分析出始祖鳥後腿與獸腳類恐龍後腿有35處相同特徵,但是其他科學家認為這是趨同進化的結果。
2、風吟大漠
地球上約有1/5的陸地是沙漠;1895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從新疆喀什向東進入塔克拉瑪干沙漠,尋找喀拉墩,樓蘭、米蘭、且末、尼雅、丹丹烏里克,喀拉墩,公元七世紀之後就沒有了。
一五計劃修建包蘭鐵路,中間穿過騰格里沙漠,在沙坡頭治理流沙,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撰寫《向沙漠進軍》。
1959年,29歲的朱振達被竺可楨委以重任帶領中國第一支沙漠考察隊隊長。
中國西北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塔克拉瑪干沙漠(世界第一大流動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柴達木沙漠、庫姆塔格沙漠、庫布齊沙漠、烏蘭布和沙漠、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
乾旱地區的稱為沙漠,半乾旱地區的稱為沙地;以賀蘭山為界,賀蘭山以西的沙漠面積廣闊,但形成已有已有百萬年的歷史,是由於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擋了細潤的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原因;而賀蘭山東部,數百年時間內大片草原變成沙地。
蘇聯專家傳來了草方格沙障,中國改良從5米見方改為1米見方,麥草長度20厘米;草方格內沙子表面出現一層薄薄的殼狀物,麥草腐爛,藍藻結皮的生物土壤結皮,以後會發展成為更加穩定的蘚類結皮,地衣結皮。
3、問天冷暖
19世紀末,阿爾卑斯山上奧地利氣象學家漢恩,提出氣候穩定不變理論,在一定的時間尺度內,氣候是一種穩定不變的常態。
20世紀初,美國人霍普金斯用物候現象,提出了霍氏生物物候定律,北美溫帶區域,維度每向北移動1度,經度向東移動5度,或者海拔上升122米,春季和初夏的物候期將延遲4天,秋季相反。
北美是一個比較標準的大陸,沒有高山峽谷的阻斷,適用霍氏生物物候定律,中國由於佔1/4領土的青藏高原而有改變。
國學功底深厚的竺可楨研究中國古籍上記載的物候現象梳理歷史氣候演變規律,主要是《四庫全書》,匯集了從先秦到清代的歷代主要典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分,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負責《四庫全書》在戰爭時期的轉移。
亞洲象,5000年前在燕山(京津冀一代)腳下,3000年前在秦嶺一帶,1500年前在長江中下游一帶,500到1000年前在廣西廣東一代,現今只在雲南邊境有。
4、黃土天書
1870年,寫就了《中國》這部巨著的德國學者李希霍芬在黃土高原上遭遇到沙塵暴,提出「風成假說」。1950年前後,蘇聯學者帕夫林諾夫依據故鄉伏爾加河洪水泛濫的研究經驗,提出黃土高原的「水成假說」。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發建設黃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劉東生來到黃土高原研究。黃土紅土交替,紅土成因:土壤中的CaCO3隨雨水溶解並在在紅土層下方沉積成鈣結核,俗稱料姜土,相對堅硬,而土壤中的Fe被氧化使得土壤逐漸變成紅色,形成紅土層。
紅土層下半部分由於鈣結核的沉積堅硬結實,成為能抗壓的重要的支架層,建造窯洞時被利用在窯洞的頂部,所以窯洞頂部大多都為紅土層。
黃土各處厚度相同,上下層顆粒大小沒有明顯區別,並沒有洪水沖擊淤積的厚度不一,大塊顆粒在下層的特點,而且太行山上也有黃土存在,所以「水成假說」不對。
劉東生在黃土高原考察了東西走向4條,南北走向6條的10條大剖面,得出黃土顆粒大小區別,並根據黃土帶的方向推斷出風來的方向在西北方,提出了「新風成說」。
紅色土的形成需要充足的雨水,所以推斷紅色土和黃色土的交替可能是沉積層形成時氣候的濕潤程度不同;黃土層中的蝸牛殼是乾冷型的,紅土層中的蝸牛殼是溫暖型的。當時學術界普遍認同第四紀有四次大冰期的觀點,但是黃土層紅土層的交替卻有32層,因此第四紀有32次冷暖交替。
做出黃土高原的岩心的古地磁的磁化率分析,海洋科學家用深海鑽探技術提取海底沉積物的有孔蟲化石並進行氧同位素研究繪制出對應遠古地質時期氣候冷暖變化曲線,與黃土高原岩心古地磁曲線相符,推翻了經典的第四紀四次大冰期學說。
黃土高原、極地冰芯、深海沉積並列成為研究全球氣候變遷的三大支柱。劉東生2002年獲得國際環境科學的諾貝爾獎「泰勒獎」,迄今為止是唯一一個獲得此獎項的中國大陸人。
5、遠古奇花
在地球上迄今為止找不到從無花到有花,從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的過渡性物種。有花植物化石應該最早出現在熱帶,但是找不到更早的化石,只有一億年的化石。孫革在黑龍江找到了1.25億年的被子植物化石,星學花序。與一位美國學者在以色列找到的化石「以色列古花」相同。
1.25億年前中東和遠東都有相同的植物,植物的傳播需要時間,那麼一定還有更早的被子植物。俄羅斯古生物學家克拉西洛夫在蒙古發現了比星學花序早幾百萬年的「古爾萬果」化石可能是被子植物。
古爾萬果的底層也產狼鰭魚,是迄今為止人們發現的最早的真骨魚類,肯定是比星學花序的底層早。遼西也產狼鰭魚,孫革去了遼西,1996年發現了1.3億年前的被子植物化石遼寧古果;而且在地層中發現了古爾萬果是裸子植物。
遼寧古果的莖枝太細,不足以支持沉重的上部分,猜測被子植物起源於水中。2000年在遼西發現了中華古果化石,被子植物,莖枝細弱,葉子細而深裂,根部不發達證明不用很深吸收水,證明了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起源於水中。
6、地心烈焰
世界上四大陸地斷裂帶:東非大裂谷,東亞大裂谷(安徽山東渤海黑龍江西伯利亞),萊茵河裂谷、盆地山嶺省。中國國內活火山很少,近百年只有昆侖山有一次爆發。劉嘉麒師從著名地質學家劉東生,寫就了《中國火山》一書。
1997年,劉嘉麒來到雷州半島的廣東湛江湖光岩,湖光岩是一個瑪珥湖,瑪珥式火山噴發是指岩漿上涌的過程中,遇到地下水發生爆炸,巨大的水蒸氣噴出地表,使地面塌陷形成低平火山口,然後逐漸積水所形成的火山湖就是瑪珥湖。
湖光岩的瑪珥湖與德國西部艾菲爾高原的瑪珥湖並成為姊妹湖。東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大最長的大陸斷裂帶,南起莫三比克中部,在希雷河口分為東西兩支,一路北上刺穿紅海,直到歐亞大陸,長度將近赤道六分之一周長,擁有世界上四大火山帶之一,東非裂谷火山帶。
世界上四大火山帶:環太平洋火山帶,大洋中脊火山帶,東非裂谷火山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地中海-印度尼西亞火山帶);世界上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地震帶;劉嘉麒認為東非大裂谷最終將走向平靜,不會繼續裂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