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城市化水平低於%多少,發展速度比較緩慢
美國地理學家諾瑟姆將城市化進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期,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城市化速度比較緩慢;第二階段是中期,城市化水平在30% -70%,城市化加速發展;最後一個階段是後期,城市化水平超過70%,城市人口增長速度下降。
❷ 城市化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問題以及治理是怎樣的。高中地理的這部分我很差,馬上高考了,希望能得到您
城市化分初期 中期 後期 三個階段 初期城市化水平低,發展慢 中期開始出現城市問題,郊區城市化 後期城市化水平高發展慢 停滯甚至倒退 城市問題顯著,出現逆城市化
❸ 地理書上城市發展的後期穩定階段特點
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近程趨緩甚至停滯,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❹ 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分為三個階段:
產業革命(1750年)以前為緩慢發展階段;
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為加速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是從20世紀開始到現在,為成熟階段。
資料1:
城市化進程:
早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的時期,就出現了城市。但是,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城市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極其緩慢。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佔總人口的3%。只是到了近代,隨著產業革命的掀起,機器大工業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出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才涌現出許多新興的工業城市和商業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城市人口比例不斷上升。從1800~1950年,地球上的總人口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卻增加了23倍。在美國,1780~1840年的60年間,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僅從2.7%上升到8.5%。1870年美國開始工業革命時,城市人口所佔的比例不過20%,而到了1920年,其比例驟然上升到51.4%。從整個世界看,1900年城市人口所佔比例為13.6%,1950年為28.2%,1960年為33%,1970年為38.6%,1980年為41.3%。所以,城市化過程是隨現代工業的出現、資本主義的產生而開始的。
城市化程度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由於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總人口數量的差異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各國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相差很大。經濟發達的工業化國家的城市化程度要遠遠高於經濟比較落後的農業國家。1980年,發達地區國家的城市人口的比例平均為70.9%,其中,美國為77%,日本為78.3%,聯邦德國為84.7%,英國為90.8%,加拿大為75.5%。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比例平均為30.1%,其中不少國家低於20%。
資料2:
從遠景看,當城市化水平達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而保持穩定緩慢增長時期,那麼城市化進入後期階段。其發展趨勢可能出現兩種發展動態:一是城市人口有可能繼續保持相對和緩的增長,但是其增長率逐漸遞減。向城市中心遷入的人口也趨於減少。城市人口呈現飽和狀態,城鄉之間處於人口平衡狀態。二是城市人口可能出現微弱的下降趨勢,即城市人口遷出數多於遷入數與城市人口自然增長數之和。這種現象是由於「城市郊區化」和「逆城市化」造成的,其實質是由於城市製造業的衰落導致的。產業活動的轉移必然導致就業崗位的轉移。
郊區化與逆城市化並不意味著國家城市化水平的下降,它只是導致城市發展的新區域的再分配,推動城市化更廣泛地傳播。它是一種城市化的分散擴張形式,並不影響城市化的水平。所以,未來世界城市化將由集中。
❺ 世界城市化的三階段各有何特徵
1、初始階段: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這一階段農村人口占絕對優勢,生產力水平較低,工業提供的就業機會有限,農村剩餘勞動力釋放緩慢。
2、中期階段: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30%~70%城市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城市人口可在較短的時間內突破50%進而上升到70%左右。
3、後期階段: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這一階段也成為城市化穩定階段。
(5)地理後期城市階段是多少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加強小城鎮的規劃、建設、管理。應重視城鎮體系規劃和專項規劃的編制(如城鎮基礎設施規劃、生態環境規劃等),尤其要重視交通規劃,如路網規劃、公交規劃等。
抓緊城市建設信息化工作。在新千年應大力推進城建信息化管理,建立有關資料庫,建設數字化城市,加強信息交流與信息資源共享。
❻ 城市成熟階段是百分之
您想問的是城市成熟階段是百分之幾這個問題吧,70%——80%。
國際上一般將城市進化分程分為3個階段:城市化率在30%以下為初級階段,30%——70%為中級階段,70%以上為高級階段。也有人把城市化的進程分為6個階段:即史前階段,城市化率為10%以下;起步階段,城市化率為10%——20%;加速階段,城市化率為20%——50%;基本實現階段,城市化率為50%——60%;高度發達階段,城市化率為60%——80%;自我完善階段,城市化率達到80%以上。
❼ 高一地理筆記
這是我整理的高一下冊必修二的背誦版課堂筆記。現在即使對你沒有用也先收藏著。
必修一的我得再找找。。忘了放在哪裡了。
地理必修2 課堂筆記整理(背誦版)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1、(1)人口自然增長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
(2)工業革命之後人口增長明顯加快原因:生產力發展,近一百年尤其近五十年增長速度最快。
(3)目前,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緩慢,俄羅斯、德國、日本等國家還出現了人口減少的現象。二戰後,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很快,原因是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20世紀70年代以後,很多發展中國家採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長趨緩。
(4)不同階段人口增長模式的類型變化原始型(高高低)—傳統型(高低高)—現代型(低低低)。現在,歐洲北美為代表的發達地區已進入現代型,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屬於傳統型,世界人口增長模式處於傳統型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但我國已進入現代型。(參考課本P6圖1.6)
2、(1)國際人口遷移:19世紀以前,遷移的總特點是以集團性、大批的移民為主;二戰後的新特點是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多。
(2)我國人口遷移:從新中國成立到80年代中期,國內人口遷移主要是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主要方向是由東部遷向西北、東北、內地。
80年代中期以後,人口流動主要是人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自發遷移的。主要方向是由較貧困地區遷往發達地區,出現了「民工潮」。
(3)古代人口遷移主要由戰亂、自然災害等因素引起的。
3、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資源、科技發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它們跟環境人口容量的關系是正比、正比、反比。)
環境人口容量是最大值、人口合理容量是合理值。
4、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理解記憶]
對人口遷出地:好的影響有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不好的影響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對人口遷入地:好的影響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價勞動力,有利於經濟發展
不好的影響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1、(1)我國的成都、合肥城市形態呈團塊狀,蘭州、洛陽呈條帶狀,重慶呈組團狀。
(2)城市中的一般功能區有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
(3)土地利用方式最廣泛的功能區是住宅區,一般占據城市空間的40%~60%
高級住宅區多建在城市的外緣,那裡環境優美,有配套的公共設施。
(4)商業區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線的兩側或街角路口,主要為點狀或線狀分布。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還形成中心商務區,它不但是商業活動中心還是服務中心。
(5)工業生產有大量運輸要求,應尋求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帶。
(6)城市地域結構的形態有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7)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每一寸土地用於那種活動主要取決於各種活動願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影響地租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離市中心遠近兩個方面。(參考課本P23圖2.8)
2、城市能夠發展到一定的規模或達到一定的等級,與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
不同等級的城市提供服務不同:如小城市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范圍小。
等級越高的城市數目越少,距離越遠。(參考課本P28圖2.13)
3、(1)由於生產力發展不平衡,產生了城市化發展的拉力和推力。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標是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化作為一種全球性現象,主要發生在工業革命以後。
(2)各國城市化水平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呈稍被拉平的「S」型,(參考課本P33圖2.20)
初期階段(25%~30%以下):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
加速階段:城市化推進很快,城市環境問題嚴重,出現郊區城市化。
後期階段(60%~70%以上):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長慢,,有些地區還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達國家大都進入了後期成熟階段,發展中國家大部分處在初期階段和中期階段。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過快的城市化就會使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甚至出現環境污染等問題。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1、(1)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就是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水稻生產分布於季風區,而不包括地中海氣候區說明了氣候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江西泰和縣的千煙洲的立體農業說明了地形、土壤對農業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水稻田-甘蔗地-魚塘-花卉」變遷說明市場和政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2)農業地域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理利用農業土地的結果。
(3)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分布在該國的東南和西南,東南部被稱為墨累—達令盆地。 該國是世界小麥市場的主要供應國,也是世界畜產品的主要產地,世界最大的羊毛生產國出口國。
2、(1)季風水田農業:該種植業作物主要是水稻,是一種勞動力密集型農業,主要分布區東亞、南亞、東南亞。區位條件:季風區雨熱同期、地勢平坦、勞動力豐富、人均耕地少,糧食需求大、水稻單產高。特點:小農經營,單產高、商品率低,機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參考課本P47圖3.10)
(2)商品穀物農業:是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農作物以小麥和玉米為主。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這些國家一般是家庭經營。我國東北和西北也有這類農業,農場一般是國營的。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參考課本P50圖3.14)
區位條件: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降水豐富);交通運輸便利;市場廣闊;地廣人稀;機械化水平高;農業科學技術先進。
特點:生產規模大;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3、(1)大牧場放牧業:是一種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在美國、阿根廷(牧牛為主)和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養羊為主)等國的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具有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的特點。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場放牧業。(參考課本P51圖3.15)
區位條件:氣候溫和、草類茂盛;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
其他努力:改善交通、種植飼料、開辟水源、劃區輪牧、培育良種牛。
(2)乳畜業:隨著城市發展而面向城市市場的商品化、集約化農業地域類型。生產對象主要是奶牛,產品主要是牛奶及其製品。 乳畜業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地區、西歐、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
特點:機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圍。
西歐乳畜業形成的因素:①自然因素:具有廣闊的平原和涼爽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 ②社會經濟因素:歐洲人以乳畜產品為主食,需求量大。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1、(1)下列各種工業根據主導因素不同將序號填入相應的導向型工業:
A.傢具製造業 B.啤酒廠 C.製糖業 D.罐頭加工廠 E.有色冶金業
F.電子裝配廠 G飛機製造業 H集成電路工業 I普通服裝工業
原料導向型C , D、市場導向型A, B、動力導向型E、 廉價勞動力導向型F,I 、技術導向型G, H 。
(2)鞍鋼區位選擇考慮的主導因素 接近原料和燃料產地,寶鋼考慮的主導因素接近消費市場,交通便利。(參考課本P59圖4.3)
這種變化說明由於科技和交通的發展,一些原料導向型的工業降低了對原料、動力的依賴程度。鋼鐵工業區位選擇的三次變化:煤炭—鐵礦—沿海。
(3)污染嚴重工業的區位選擇。
污染大氣的工業:布局在常年盛行風的下風向,避開冬夏季風對吹的方向。
污染水源工業:布局在河流下游,污水排放口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體廢棄物污染工業:遠離農田和居民區。
2、(1)工業集聚的好處是加強企業間的交流和協作,降低生產成本,取得規模效益。大型工業形成的工業地域往往發展為工業城市,如我國著名的石油城大慶、鋼鐵城鞍山、汽車城十堰。
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往往存在生產工序上的聯系,規劃形成的工業地域可以有生產工序或空間上的聯系。
(2)工業分散的目的是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
3、(1)傳統工業區,例如德國魯爾工業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一般是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紡織等傳統工業為主,以大型工業企業為核心。
(2) 魯爾區(參考課本P65圖4.9)
區位條件:豐富、優質的煤炭資源、距鐵礦區近、水陸交通便利、市場廣闊、水源充足。
衰落的原因:新技術革命的沖擊,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鋼鐵相對過剩,重化工業集聚帶來的問題日益嚴重。
綜合整治措施:調整工業結構,調整工業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優化環境。
(3)新工業區,出現在發達國家的一些沒有傳統工業基礎的鄉村地區,以靈活多變的中小型企業為主。如義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以及美國「矽谷」等。
(4)義大利新工業區以中小企業集聚的工業小區為獨特的發展模式,以輕工業為主。薩索洛以瓷磚生產為骨幹企業。(參考課本P69圖4.18)
(5)美國矽谷的以微電子工業為主導,微電子工業是高技術工業的核心。
矽谷的幾次創新:70年代半導體 、80年代個人電腦、90年代互聯網。
矽谷迅速發展的區位優勢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地中海氣候);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場穩定(軍事訂貨);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參考課本P71圖4.19)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1、(1)交通運輸方式正在朝著高速化、大型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2)南昆鐵路的起終點城市是南寧、昆明。東段靠近廣西的鋁礦、煤礦,以及石油開發區,中段靠近貴州西南部的煤礦及著名的喀斯特地貌風景區。(參考課本P81圖5.4)
區位條件:(經濟)把資源豐富但無出海口的西南內陸,同華南地區聯成一體,使資源優勢同區位因素結合起來;(社會)經過我國貧困人口較多的地區,包括十多個少數民族;(自然與技術)沿途地勢起伏大,地質復雜,必須依靠科技。
2、(1)交通運輸布局影響聚落空間形態,如株洲市城市沿鐵路發展,日本築波科學城呈南北狹長的帶狀;浙江嘉興的城市形態,是隨著水路和陸路運輸的發展而變化的;我國清末大運河淤塞,加之其他運輸方式的發展,使運河城市發展緩慢。
(2)交通運輸布局影響商業網點。
商業網點密度:山區商業網點密度小於平原地區。
商業網點位置:很多商業網點以交通最優為原則,建在市區環路邊緣或高速公路沿線。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1、(1)環境問題產生:
生態破壞、資源短缺: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其更新速度。
環境污染: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超過環境自凈能力。
環境的發生與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相關,發達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後治理」道路的教訓是慘痛的。
(2)環境問題的表現:
城市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鄉村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
發達國家的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過分消耗資源帶來的環境影響。發展中國家環境承受者發展與人口的雙重壓力,發達國家還將一部分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更加嚴峻。
2、可持續發展:
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
內涵: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系統。
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
3、 (1)中國走可持續之路原因:人口基數大,增長快;自然資源相對緊缺,利用率低;環境問題嚴重。
中國典型的生態環境問題: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區:荒漠化,酸雨的主要分布區我國南方, 我國華北的水資源短缺。
(2)循環經濟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在工業、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實現循環經濟基本途徑分別為清潔生產、生態農業。
清潔生產與傳統經濟最大不同是從全過程評價產品對環境的影響。而傳統經濟只重視末端治理。
清潔生產帶來了環境效益: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減少了工業污染的來源 。經濟效益:可以在技術改造和工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大有作為。
❽ 地理世界城市化進程圖有哪幾個階段
地理世界城市化進程圖有哪幾個階段
初期階段、
中期加速階段、
後期成熟階段,
❾ 城市化過程三個階段的規律性
1、初始階段: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這一階段農村人口占絕對優勢,生產力水平較低,工業提供的就業機會有限,農村剩餘勞動力釋放緩慢。
2、中期階段: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30%~70%城市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城市人口可在較短的時間內突破50%進而上升到70%左右。
3、後期階段: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這一階段也成為城市化穩定階段。
(9)地理後期城市階段是多少擴展閱讀:
城市化進程動力
1、農業發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動力
(1)農業為城市工業提供市場。
(2)農業發展為城市發展提供勞動力。
(3)農業發展為城市經濟提供資金積累。
(4)農業發展為城市輕工業生產提供原料。
(5)農業發展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資生活條件。
2、工業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動力
(1)工業化帶動交通地理的大變化。
(2)工業化沖破農村自然經濟的桎梏。
(3)工業化促進城市第三產業的大發展。
(4)工業化使城市成為區域經濟的中心。
3、市場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動力
(1)勞動力市場化使勞動人口向城市的遷移得以實現。
(2)產品市場化使城市化在更廣闊地域的展開得以實現。
(3)土地資源市場化使城市窨規模的擴大和新城鎮的建設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