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回答高中地理中有關水系特徵和水文
河流水系一般指集水河道的結構而言的。它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不難看出,水系特徵和地形關系較為密切,正如中國一句古話所說的:「水往低處流」。正是在這個總的基本原則下,只要有水就可形成河流水系,水多,水系就發達。河流水系特徵與水源關系也較為密切,尤其是外流河水系,其特徵多與氣候中的降水因素聯系緊密。甚至有可能氣候影響河流水系特徵,進而改變地形。
水文則是研究水系特徵的學科,具體回答什麼要結合具體的水系特徵
❷ 明年就高考了地理科目。 地球上的水這章沒學懂,到底有什麼重要的啊求總結
一、水循環
(一)水循環的概念和類型
1、水循環
是指水在地理環境(四大圈層)中空間的移動,以及與之相伴的移動形態和物理狀態的變化。
2、海陸間循環
水循環環節多,循環過程復雜、范圍廣。如登陸的台風、夏季風;外流河入海等都屬於系類型。
3、內陸循環
水循環環節少,水量少,如高山冰雪融化、內流河、湖的水循環。
4、海洋內循環
水汽數量很大,環節少,海洋蒸發的水汽大部分落回海洋。
(二)水循環的能量來源和意義
1、水循環的能量來源於太陽輻射能、重力能。
水循環的過程就是能量在地理環境中大規模的轉移過程。
2、水循環的意義
聯系四大圈層,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使陸地水不斷更新;實現個圈層之間、海陸之間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影響全球氣候和生態;不斷塑造地表形態。
(三)水循環和水資源
1、水資源是可再生資源
水是可以循環再生的資源,一般來說降水量大、水循環活躍的地區水資源豐富。
2、水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水循環在總體上受自然界規律支配,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水循環再生能力有限,如果人類過度利用水資源,水資源也會枯竭。
3、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
人口、土地和水資源分布的不協調性,人類對水資源的污染和破壞,加劇了水資
源緊張。
(四)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1、人類活動對地表徑流、地表蒸發影響最大
合理的影響:引水灌溉、跨流域調水、修水庫、植樹種草等。
不合理的影響:大面積濫伐森林、排干沼澤、圍湖造田、過度開采地下水、硬化
地面等。
2、人工增雨
在局部地區實施。規模小,在天氣適宜的情況下才能成功,對大范圍內的降水分布影響不大。
二、河流的補給
(一)河流補給的主要類型
1、雨水補給
普遍分布,河流流量的變化與降水量變化一致,雨季形成汛期。許多河流徑流量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明顯。
舉例說明一些河流的徑流量季節變化不明顯。
2、季節性積雪融水補給
形成春汛,如我國東北地區河流。
3、永久性冰雪融水補給
補給量與氣溫高低有關,補給量補給小,夏季形成汛期,冬季常斷流。
4、湖泊水補給
江河中下游地區湖泊,有削峰補枯主作用,大型水庫也有此作用;山地的湖泊可成為河流的源頭。
5、地下水補給
補給量小,無明顯的季節變化,互補。
(二)人類活動對河流水文特徵的影響
人類活動可改變河流水量、含沙量
1、破壞植被與植樹種草
地表徑流增加(減少),河流水位陡漲陡落(升降緩慢),洪峰水位高(低)到來早(晚);河流含沙量增大(減小)。
泥沙淤積,河床抬升,洪水期水位高、水量大。
2、修水庫與圍湖造田
使河流水量變化平穩(水位升落明顯),減少下遊河水的含沙量(加劇下游洪澇災害)。
3、硬化城市路面與鋪設滲水磚
增加(減少)地面徑流,不利於(有利於)地表水下滲,河流水位陡漲陡落(緩慢變化),造成城市洪水或缺水,加劇(緩解)城市水資源問題。
二、洋流
(一)洋流的形成和分類
1、洋流是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之一
2、洋流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
大氣運動和盛行風向;地轉偏向力、陸地形狀等。
3、洋流的分類
(1)暖流和寒流
(2)按成因分為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
風海流較多,如信風洋流、西風漂流、季風洋流、繞極環流;補償流(上升流)在大洋東岸明顯;密度流存在於海水鹽度、密度不同的海洋之間。
(二)洋流的分布
1、在熱帶和副熱帶海區,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北半球環流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環流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大洋西岸為暖流,
大洋東岸為寒流。
2、在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環流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環流呈逆時針方向,大洋西岸為寒流(風海流),大洋東岸為暖流。
3、40°S附近海域,形成環繞全球的西風漂流,南極附近形成繞極環流(逆時針方向)。
4、北印度洋海區,受季風形成,洋流方向有季節變化。
冬季盛行東北風,海水向西或西南流,形成逆時針方向的環流;夏季盛行
西南季風,海水向東或東北方向流,形成順時針方向的環流(索馬里寒流出現,是
強大的上升流)。
(三)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1)在高低緯度間進行熱量輸送和交換,調節全球的熱量分布
(2)對沿岸地區氣候的影響
寒暖流交匯處及寒流流經地區易形成海霧,影響海洋交通。
暖流對沿岸地區有升溫增濕作用(北大西洋暖流流經的55°N——70°N大洋東岸最冷月均溫比大洋西岸高16——20℃),如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面積廣,溫帶落葉闊葉林向北延伸至60°N;摩爾曼斯克港冬季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關系密切;四處特殊地點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
寒流對大陸沿海地區有降溫減濕作用,如副熱帶西海岸沙漠的形成;亞洲東
部亞寒帶針葉林分布的緯度比西歐偏低(50°N——70°N);西風漂流的「風
壁效應」及其本身寒流性質加劇了南極大陸的寒冷。
2、對海洋生物分布的影響
寒、暖流交匯之處,魚類食物、餌料豐富,形成著名漁場,如北海道漁場、
北海漁場、紐芬蘭漁場。秘魯沿海有上升流,形成秘魯漁場。
3、對海洋污染的影響
洋流有利於污染物擴散,加快凈化速度;隨洋流運動,污染范圍擴大。
4、對航海事業的影響
順風順水航行節省時間、燃料;逆風逆水航行速度慢,費時間費能源。多
海霧的地區不利於海上航行;洋流從北極地區攜帶冰山南下,對船舶航行安全帶
來威脅。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其航空母艦沿西風帶接近珍珠港,
沒有走信風帶,試分析原因。
走西風帶航線:航程近,是順風順水,上空多雲霧,利於隱蔽;西風帶風大浪
高,安全性不好。
走信風帶航線:風浪小,安全性好;對日本來說航程遠,且逆風逆水,速度慢,
易被美國偵查到。
(四)厄爾尼諾現象與拉尼娜現象
正常情況下,在赤道太平洋東部,由於東南信風和地轉偏向力影響,產生離
岸流,深層較冷海水上涌補償(秘魯寒流)。海面溫度低,空氣下沉,秘魯沿岸大
氣穩定形成乾旱帶,太平洋西部暖濕氣流上升,形成暖濕氣候。
如果該現象增強,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更低,使信風增強,加強東澳大利
亞暖流,西太平洋氣流上升更強,澳大利亞、東南亞、我國南方地區降水異常增多,
形成洪澇災害;南美洲西部沿岸、中太平洋各島將更加乾旱。這就是拉尼娜現象。
有些年份,聖誕節前後,東太平洋海上溫度異常升高,秘魯沿海出現一支暖流,
迫使秘魯寒流消失或向西偏移,大洋東西兩岸熱力差異減弱(或變化),大洋西兩岸
上升流減弱,對流雨減少,甚至氣流下沉,導致澳大利亞、印度、非洲、東南亞、
我國東部乾旱少雨;南美洲西岸降水增多,導致洪水泛濫。北美洲北部氣候更加寒
冷、加利福尼亞地區暴雨、洪水泛濫,即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會使秘魯漁業嚴重受損。
(五)洋流與海水等溫線的有關判斷
1、海水表層水溫的分布
低緯度海區水溫高,高緯度海區水溫低;與同緯度海區相比,有寒流流過的
海區,水溫要低些。根據等溫線上數據的變化規律,可以判斷該海區所在的南北
半球。
2、洋流與等溫線的關系
一般地,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海區的洋流為暖流,反之為寒流(也有例外,
如索馬里寒流)。由於洋流比流經的海水水溫高或低,海洋表面水溫等溫線會發生
彎曲。等溫線的凸向(或尖角指向),就是洋流的流向。寒流流經海區的等溫線向
低緯度海區凸出。
❸ 高中地理中國地形與各大城市分布與降水,河流,地形之間有什麼關系
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區,地形平坦。
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取水方便,水運便利。
河流多分布在降水較為豐富的濕潤半濕潤地區。
❹ 降水和哪些地理因素有關
一般來水,距海越近的地區,受海洋的影響較大,距海越遠,海洋水汽難以到達,降水較少;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規律是沿海多,內陸少。比如我國的降水分布規律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以及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從東部向西降水逐漸減少等都是受到距海遠近的影響。
1.山脈走向與降水。山脈走向對海洋水汽有阻擋作用和引導作用,如果山脈走向與海洋水汽 來向垂直,就會阻擋水汽的進入,使大陸內側降水明顯減少,如北美大陸西部,由於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縱列,與來自太平洋的濕潤的西風氣流垂直,阻擋了西風的進入,使降水集中在西部海岸,中東部地區就難以受到它的影響了;而歐洲西部地區,阿爾卑斯山脈東西走向,與西風氣流來向一致,有利於海洋濕潤氣流的進入,降水的分布較廣泛,海洋性特徵明顯。我國西北地區除了深居內陸外,也因為受到山嶺的層層阻擋,海洋水汽難以進入,使其更加乾旱。
2.迎風坡、背風坡與降水。海洋濕潤氣流在運行過程中,如果遇到山脈的阻擋,就會沿著迎風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卻達到過飽和狀態,出現凝結降雨,即地形雨,當該氣流越過山頂後,在下沉過程中,溫度不斷升高,飽和水汽含量不斷降低,出現乾熱的天氣,即雨影區。山地降水一般比平地多 ,就是因為山地有促使氣流上升的條件,而平地沒有,降水較少。如南美南段,西部是西風的迎風坡,降水多形成海洋性氣候,東部位於背風坡,降水少,形成獨特的沙漠氣候;再如我國的福建西部的武夷山降水就要比東部沿海地區多;台灣東部比西部多,海南島東部比西部多。
3.地形類型與降水。不同的地形對氣流的運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布也不同。平原地形有利於海洋水汽的進入,帶來豐富的水汽,降水的幾率較大,如我國的東部平原地區,歐洲中部,美國中東部;在山地則迎風坡在一定的高度上降水較多,背風坡較少,河谷地帶由於地勢低,溫度高而降水少,如橫斷山區;盆地由於地形封閉,周圍高山環繞,海洋水汽難以進入,降水也較少,如塔里木盆地;高原因為地勢高,海洋水汽也難以爬上高原面形成降水,所以高原上的降水也不多,如東非高原,青藏高原,巴西高原等降水都不多。
全球的氣壓帶不管是熱力原因形成的還是動力原因形成的,高氣壓帶盛行的是下沉氣流,在下沉過程中氣溫不斷升高,水汽的飽和含量不斷降低,空氣越來越乾燥,不可能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氣。如熱帶沙漠地區,全年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氣流,炎熱乾燥;我國的長江流域盛夏的伏旱天氣的形成;南極地區成為少與帶;而在低氣壓控制地區,盛行上升氣流,上升冷卻容易達到過飽和狀態,往往會凝結降雨,形成多雨區,如赤道地區,全年處在低氣壓控制下,終年多雨。
全球的風帶包括極地東風帶、西風帶、信風帶,而對降水影響較大的是西風帶和信風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把海洋水汽帶到大陸形成降水,根據風帶與大陸的關系,又可以分為迎風岸和背風岸,迎風岸常常受到風帶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的影響,降水較多,而背風岸的風從陸地吹向海洋空氣乾燥,降水很少;中緯度的大陸西岸是西風的迎風岸,降水多,如歐洲西部,南北美洲的西部海岸;低緯度的大陸東岸是信風的迎風岸,降水多,如馬達加斯加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都與信風有關,而西部熱帶沙漠氣候的形成,熱帶草原氣候的乾季則與信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有關。
在季風氣候區,冬夏季風的性質不同,對降水的影響也不同。夏季風從海洋吹向
陸地,把大量的海洋水汽帶到了陸地上,就有可能形成降水天氣;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性質是乾燥的,一般不會形成降水,天氣晴朗。如東亞季風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南亞季風區,在西南季風影響的季節形成雨季,東北季風控制時候形成旱季。
特殊的大氣運動也是形成降水的重要因素,在氣旋控制下,盛行的是旋轉上升氣流,往往能達到過飽和狀態,形成降水,如中緯度地區就多氣旋雨,台風、颶風也帶來大量的降水;在冷暖性質不同的氣流交匯地區,往往會形成鋒面雨,在鋒面附近暖空氣上升也會達到過飽和狀態,從而形成降水。我國東部地區的降水就是以鋒面雨為主,4、5月份在南部沿海形成暖鋒降水,6、7月份在長江流域形成准靜止鋒降水,7、8月份在華北、東北形成冷鋒降水;在副極地也會因為東風和西風相匯而形成極鋒,形成鋒面雨。
下墊面在局部地區也會對降水產生影響,主要是通過改變大氣中水汽含量來影響的,如果地表植被覆蓋率高,或者水面寬廣,就會增大蒸發量,空氣中濕度增大,從而增加降水量,反之,如果地面的植被破壞,水面減少,空氣就會變得乾燥,導致降水減少; 沿海地區如果海岸曲折有暖流經過降水也會增多。比如,沙漠地區地表乾燥,增發量小,降水也很少,在排干沼澤和湖泊的地區,降水也減少,而在森林地區,湖泊和大型水庫附近降水明顯增多。
洋流分為寒流和暖流,暖流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有降溫減濕的作用。歐洲海洋性氣候的形成,馬達加斯加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都與沿岸暖流有關,而熱帶沙漠氣候的形成都與寒流關系密切,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瑪沙漠成為世界上最乾燥,最狹長,分布緯度最低就是秘魯寒流的功勞。
人類活動主要是通過改變下墊面的狀況來影響降水的,如植樹造林,恢復植被,修建水庫和水利工程,退田還湖,擴大水面和濕地都將會使空氣的濕度增加,降水增多;反之,亂砍濫伐,過度放牧,破壞植被,圍湖造田,開墾排干沼澤會使空氣濕度減小,降水減少,氣候的大陸性增強。另外,人工降雨也是在乾旱季節增加局部地區降水的有效形式。
❺ 地球上的水與大氣層有什麼關系
生物,大氣,水,岩石,土壤這5者之間的關系
以生物為主要線索說說吧!
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①根本作用:植物光合作用。植物從環境中吸取水分、養分,在太陽的光合作用下,合成有機物(長成果實),被各級動物食用,同時,植物的秸稈、動物死後被微生物分解(腐爛過程就是被微生物分解的過程),最後又回到環境中,供植物重新利用。這樣一個過程,就是生物循環。生物循環可以促使自然界的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地理環境中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②改變原始大氣成分。早期的大氣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氫、氨、水汽。現今地球大氣成分,是生物生命活動參與的結果。一般認為,大氣中的氧主要來源於光合作用;大氣中的氮,也有一部分來自生物的作用。
③參與水循環,改變陸地水成分。生物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從水體吸收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釋放另一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從而改變了陸地水的化學成分。綠色植物參與水循環,改善了陸地的水分狀況。
④影響岩石形成和風化。如沉積岩多是在生物的參與下形成的,並且有一部分是由生物殘骸堆積形成的,像煤、石油等。陸地上生物的出現還加快了岩石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⑤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吸煙除塵,過濾空氣;降低雜訊;美化環境等)
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地表裸露的岩石,在風化作用下形成疏鬆的成土母質。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質上著生,標志著成土過程的開始。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表現在:一是有機質的積累,二是養分原始的富集過程。這就不多解釋了。這樣在生物的作用下,再加上氣候、地形等其他元素的參與作用,並且經過了長期的發育過程,成土母質就形成了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層了。
ok,就這些了。
❻ 地理 潛水水位線為什麼與海拔有關系平原的潛水水位線大概是多少高原呢
一般沒有關系,主要跟地形和岩層走,你可以理解為地下水
❼ 蘇州的水多和它的地理位置有什麼關系這些水又是哪裡來的,怎麼形成的呢
蘇州地處中國南部,且靠近海洋
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較多,地勢平坦地表徑流較多且容易匯聚成河流,地質及土質有利於地表水滲透形成豐富的地下水,
❽ 水資源的多少與降水量無關
水資源的多少與降水量當然有關,
但不一定成正比。
水資源的多少除降水量有關外,
和地理位置的關系也是很大。
❾ 地理中,水系特徵與水文特徵分別包括哪些方面
水系特徵
一般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描述:
①
河流長度、流向
②
流域面積
③
支流數量及其形態
④
河網形態、密度
⑤
落差或峽谷分布⑥河道的寬窄、彎曲、深淺。河流水系一般指集水河道的結構而言的。它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不難看出,水系特徵和地形關系較為密切,正如中國一句古話所說的:「水往低處流」。正是在這個總的基本原則下,只要有水就可形成河流水系,水多,水系就發達。河流水系特徵與水源關系也較為密切,尤其是外流河水系,其特徵多與氣候中的降水因素聯系緊密。甚至有可能氣候影響河流水系特徵,進而改變地形。
水文特徵
包括如下幾點:
a.徑流量
b.含沙量
c.有無汛期(凌汛)
d.有無結冰期
(e.水能資源是否豐富)
等諸多因素
河流的水文特徵包括水量大小,汛期及水量季節變化,含沙量,流速,
結冰期。
影響河流水文變化的最重要因素是河流的補給,即水源。
外流河的水文特徵一般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有無結冰期等方面,影響河流水文特徵的因素主要是氣候因素,對應如下:
外流河水文特徵
原
因
水位、流量大小及其季節變化
由降水決定的。夏季降水豐沛,河流流量大增,水位上升,冬季降水少,河流水量減少,水位下降。降水的季節變化大,河流流量季節變化也大。
汛期長短
雨季開始早結束晚,河流汛期長。雨季開始晚,結束早,河流汛期短。
產生凌汛現象的河流必須是有結冰期,且由低緯流向高緯,同時水量較大(凌汛是由洪水泛濫引起的自然災害)。內流河一般不產生凌汛現象,因為內流河水量小,冬季有枯水期。
含沙量大小
外流河含沙量是由植被覆蓋情況和土質狀況決定的。植被覆蓋差,土質疏鬆,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小。
而內流河含沙量與植被覆蓋率關系不大。
有無結冰期
由流域內最低氣溫決定的。最低月氣溫在0℃以下河流結冰,0℃以上無結冰期。
河水流速大小
由地形決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緩慢。
水能資源是否豐富
取決於流量和水位落差
❿ 城市的地理位置與降水量有什麼關系
所處的氣候帶等地理位置與降水量影響比較大。比如處於熱帶雨林氣候區,當然降水比較多了,反之處於內陸水汽難以到達的地區,降水量就比較少。一般來說靠海或者離海邊不遠的地方,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容易到達,降水量就會多,反之,降水就會少。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氣流的流向,所處地理位置風從海洋向陸地吹,降水就會多,如果是大陸吹向海洋的話,即便是海邊也還是降水量稀少的,比如非洲撒哈拉西部的一些沿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