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知道福州的歷史文化
讓他在自己身後不斷的收拾爛攤子,清冷一片,朱唇微啟,一邊說道:快試試這個,一看這顏色就非常不錯,這個……這個……服務員,這個叫什麼名字?」
❷ 福州的地理環境
福州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適宜,溫暖濕潤,四季常青,陽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無雪,夏長冬短,無霜期達326天。年平均日照數為1700~198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20~25℃,最冷月1~2月,平均氣溫達6~10℃;最熱月7~8月,平均氣溫為33~37℃。極端氣溫最高42.3℃,最低-2.5℃,2013年福州成為四大火爐之首。年相對濕度約77%。常出現熱島效應,又福州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氣溫高達36℃以上。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夏季以偏南風為主。7~9月天氣炎熱,是台風活動集中期,每年平均台風直接登陸市境有2次。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
福州冬季一般無雪。有時在鼓山等海拔較高地區有零星降雪。不過冬季有雨,氣候相對較為濕潤。 福州四季氣候特徵季節 氣候特徵 春季(3~5月) 常陰雨綿綿,氣溫變化較大,是一年中陰雨天最多的季節。有春雨期(3~4月)和梅雨期(5月)之分,春雨期天氣冷熱多變,有的年份還會出現倒春寒天氣和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梅雨期溫度顯著升高,濕度大,雨水多 夏季(6~9月) 以晴熱高溫天氣為主,是出現局地熱雷雨天氣和熱帶風暴、台風活動最集中的時期 秋季(10~12月) 天高雲淡,日照充足,濕度減小,溫度適宜 冬季(1~2月) 雨量一般較少,氣候溫和,極少有零下低溫出現 資料來源:
❸ 榕城的文化
福州文化作為閩文化的一個分支,具有強烈的族群和地域特徵,在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和習俗的大體框架之下,也發展出了自身獨特的語言、習俗、節日、建築、藝術、群體文化性格等。晉代以降、尤其是晚唐以來的大量中原漢人移民將上古和中古的漢族文化帶到福州,而被邊緣化的土著閩越文化也部分融入其中,二者相互結合,在相對隔絕的自然地理和歷史地理條件下發展出了族群特性鮮明的福州文化,它既和閩民系的其他分支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交融,同時又具備自身特有的地域文化系統。
福州的傳統民居建築自成體系,具有極為鮮明的地域特色,它屬於閩海系建築區中的閩東民居,這種建築形式的分布基本與閩東語的使用區域一致。典型的福州傳統民居材料以木構為主,輔以磚石,其平面布局多採用「三合內庭型」,即縱軸上一次安排「門廳—內庭—廳堂—內庭—廳堂—……」,以主廳堂為核心,主廳堂有三開間、五開間或七開間的,天井兩側是廊廡。大型的民居往往採用在軸線兩側重復模式單元來橫向擴展成多橫多進的院落,而有時則是在兩側配以護屋或花廳,花廳是休閑會客之處,多以假山、樓閣、涼亭、水榭裝點成小型的私家園林,是體現主人審美情趣的空間。福州民居結構上多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由柱承重,挑檐則是扁作直梁式的插栱挑檐。
福州民居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徵是馬鞍形封火牆、大門等結構,它們也是福州和閩東地區所特有的。福州的封火山牆採用馬鞍曲線型,牆體高大、隨著梁架起伏,兩端翹起,動勢強烈,也被稱為馬鞍牆或馬頭牆,這種牆體形式在中國除閩東外的其他地區幾乎是不存在的,牆體用牡蠣殼灰或石灰塗抹成白色,而牆頭和翹角都施有彩繪雕塑,有些雕塑包含了大量與海洋有關的元素。波浪般連綿的馬鞍牆曲線在20世紀中葉之前構成了福州城市天際線的輪廓。福州民居的大門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插拱支撐單坡屋頂形成似為門罩的雨罩,另一種是採用三間六扇門或明三暗五六扇門,門廊寬敞,施雙坡頂、兩側由封火牆延伸出牌堵,大門後用一扇插屏門隔擋第一進院落,第二種大門的中間正門僅在重大儀式時打開,平時進出都走兩側小門。建築中的門窗、斗拱、梁架等部位常常修飾以精緻的木雕。福州的寺廟、祠堂等宗教建築和公共建築也採用和福州民居相似的建築模式,而殿宇中常有藻井,連重建於明代的福州清真寺也採用了福州傳統建築的布局和封火牆等元素。在維持福州民居基本形貌的基礎上,福州各地的民居建築在細節上又有所差別。一些處在山區的福州民居(如閩清一帶的一些民居)常在建築平面兩側或對角線處加蓋炮樓、城堡、吊腳樓,這是歷史上為了防禦匪徒而建造的。而福清一帶的民居受到莆仙民居的影響,常常用紅磚砌牆,飛檐翹脊,大門裝修考究。福州的一些當代建築為了體現本土特色,在外觀上也採用了馬鞍形封火牆這個典型的福州傳統建築元素。
此外,福州的海邊或海島上的民居為抵禦台風,大部分採用石砌,並以石塊壓瓦。過去福州社會底層小家庭的居民住宅有著其他的形制,許多下層小戶人家居住在連片的聯排木屋中,水邊的小戶居民則常住干欄式的提腳房(高腳樓),而福州疍民則以船為家,這些居住形式都是純木構的。福州畲族的民居大多規模很小、形制簡單,中間常為廳堂,有木屏隔為前後庭,左右是廂房,家族聚居的大厝很少見。
福州傳統民居建築分布在福州各地,其中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比如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歷史上一直是福州豪門望族的居住區,其佔地40.2公頃,現存268座明清古民居,是中國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的整體被列為中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閩清縣的宏琳厝是中國最大的單體古民居,它佔地17832平方米,共有35間廳堂、30個天井、36扇風火牆、13座大門,666間房間,從1795年到1823年歷時28年才建造完畢,居住著黃氏家族100多戶900多人,建築內擁有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磚雕等。 由於儒家思想的長期熏陶,福州的宗族觀念較深,祠堂眾多,有統計數據認為福州的祠堂有2000多座,而祭祖在福州的社會生活中也相當重要。祭祖一般在宗族祠堂進行,各家族的儀式細節有所差別,每年祭祖的次數和日期也不盡相同,較為常見的是在農歷的元宵、中元節和冬至祭祖,中元節之後做半段時往往伴隨著祭祖和宴會。宗族觀念也反映在福州傳統民居中的空間分配上,在民居院落中主廳堂的正房是由長輩來居住的。
福州婚俗要求男方先下聘禮,女方則准備妝奩,馬桶、梳妝箱和大腳盆是必備妝奩,定親和迎娶前男方都需先送禮至女方家庭,女方則要有特定的回禮。婚禮當日,男方還要找一些家庭背景良好的男孩在洞房的馬桶中撒尿,以求早生男孩,稱為「開桶」;新婦被接到到男方家中後要叩見男方家族長輩,長輩則會送新婦見面禮,早年新娘出嫁常有伴房媽相伴,而過去伴房媽很多都是福州疍民婦女。家裡誕生頭胎孩子時,會向親戚近鄰分送太平面或紅蛋,新生兒的外祖父母家則負責置辦嬰兒用品和禮品,孩子滿月和周歲時家中常常會辦宴席,有的家庭還會讓滿周歲的幼兒抓周。福州族群生日時要吃太平面,而從虛歲五十歲生日起開始做壽。福州地區的葬禮往往要求子孫披麻戴孝,男性子孫穿戴麻衣、草帽,女性子孫身著粗麻布衣裳,其餘親人則腰纏白布。傳統葬禮還講究「做七」,即葬禮要辦七七四十九日,佛教徒或道教徒常在家中辦道場或請僧侶念經。
福州的民間信仰有著久遠的歷史,它和道教緊密結合,對福州的社會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並滲透到了民間習俗中去。福州的各種民間神靈數量龐大,許多社區和村莊還有自己的地方神,每年福州各地都會舉行規模盛大的迎神和游神活動。福州迎神、游神活動是農歷正月的重要習俗活動,常常在正月初十到十五這段時間內舉行,活動多以村或社區為單位,有時幾個社區也會聯合迎神,具體儀式是將神祇塑像接入大轎中,並由人抬著在社區街道上巡遊,而當地百姓往往會夾道迎接或觀看,信徒則會燒香放炮,並在家門口擺設供品,希望迎神隊伍能夠在家門多停留一些時刻。迎神往往是社區一年中最熱鬧的活動之一。除了正月之外,特定的神祇還會有其獨特的紀念日來進行迎神,此外有的神祇的迎神還會中元節前進行。
福州市中心就分布有溫泉帶,而福州人開發市區的溫泉資源已有很長的歷史,形成了被被稱為「金湯文化」的福州溫泉澡堂文化。在北宋嘉佑年間福州已建起了「官湯」、「民湯」40多處。福州市區的一些地名也來自於溫泉,比如鼓樓區的古三座就得名於該地段始建於五代的三座溫泉。澡堂被福州人稱為「湯池店」(平話字:Tŏng-diè-dáing)。福州人利用溫泉沐浴、養生、療疾,同時也將溫泉澡堂作為社交場所,因而澡堂成為福州人尤其是老一輩福州人生活中重要的休閑內容之一。但近年來,福州的澡堂文化漸漸衰落,以至於政府部門提出要搶救澡堂文化。 福州文學初興於唐末五代,早期以詩詞賦為主,在宋代出現了張元干、鄭思肖這樣的詩詞名家,而明代的閩中十子中有九位都來自福州府,像張經、葉向高這樣的著名官員也有佳作傳世。南宋梁克家所編寫的福州地方誌《三山志》是福建存世最早的地方誌,其文筆優雅,是早期地方誌的典範之作。明代,小說開始在福州出現,閩縣的徐熥創作了《十八娘外傳》、《陳金鳳外傳》等文言歷史小說,其中《陳金鳳外傳》是以歷史上唯一表現五代時福州的閩國宮廷的小說。清道光年間,福州女詩人李桂玉創作了中國迄今為止篇幅最長的彈詞小說《榴花夢》。從清末到現代,福州既產生了林紓這樣使用文言的舊式作家,也出現了冰心、廬隱、胡也頻這樣的新式作家。
本土的福州語文學在清朝繁榮起來。18世紀的乾隆年間,筆名為里人何求的作家完成了長篇小說《閩都別記》,該小說中大量使用福州話,記錄了許多民間故事、福建野史、風俗習慣、俚謠俗諺等,是福州歷史上最重要的本土文學作品之一。此後,隨著基督教在福州的傳播,又出現許多用漢字書寫的福州語《聖經》和聖詩(如《榕腔聖詩》)。19世紀中後期平話字發明以後,也出現了用平話字寫成的福州語聖經和其他的基督教相關作品。福州語文學的另外一種形式就是戲劇,比如閩劇劇本都是用福州語(漢字福州俗字)寫成的。1949年之後,用漢字或平話字編寫的福州語書籍的出版停止了,但閩劇劇本的編寫仍然在延續。
已知最早的福州話韻書是明朝晚期的《戚參將八音字義便覽》,後於清朝編入《戚林八音》,清末又出現了《加訂美全八音》。平話字發明後,福州的基督教會編寫了《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the Foochow dialect》等榕-英或英-榕向的詞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有李如龍主編的《福州方言詞典》和馮愛珍主編的《福州方言詞典——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分卷》等福州話-普通話向詞典出版。 福州市的茶亭十番音樂、閩劇、福州評話、福州伬藝壽山石雕、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軟木畫、聚春園佛跳牆製作技藝、馬尾區的馬尾-馬祖元宵節俗、倉山區的陳靖姑信俗、羅源縣的六神經絡骨通葯製作工藝和畲族服飾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❹ 福州地理環境,人文環境怎麼樣
福州,別稱榕城,簡稱「榕」,為福建省省會,位於閩江下游,系我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東瀕東海,與台灣省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分別與寧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莆田市接壤。福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貿易港口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戶,同時也是重要文化中心,自宋代起文化教育非常發達,是產生進士(4100多人)、狀元(31人)和兩院院士(67人)最多的中國城市之一。在近現代史上,是中國最早開放通商的五個城市之一,也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工業、科技發源地之一。
福州市的常住人口為7115370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886514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2066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596485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81032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129904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4408076人,佔61.9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707294人,佔38.05%。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3630096人,佔51.02%;女性人口為3485274人,佔48.98%。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031136人,佔14.49%;15-59歲人口為5224094人,佔73.42%;60歲及以上人口為860140人,佔12.0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584126人,佔8.21%。
福州是歷史名城,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首批14個沿海港口開放城市之一。
秦置閩中郡。福州歷為漢閩越國都,三國建晉安郡,南朝晉平郡、閩州、豐州,隋泉州、建安郡,唐泉州、閩州、福州、長樂郡,五代閩國都長樂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書省、福州路,明、
中洲島
清福州府的治所。1913年為東路道(1914年改閩海道)駐地、福建省省會、閩侯縣治。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屬「閩海省」省會設此,為特別市,旋廢。1946年正式設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為福建省省會、省轄市。
福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黃河、長江流域一樣進入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用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漁獵活動,並開始飼養畜類和從事簡單的農業勞動,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過歷次考古調查和發掘,福建省境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數以百計,出土了大批遺物,其中以平潭殼丘頭、閩侯曇石山等遺存最為豐富,並具有代表性的意義。
考古發掘證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福州地區就有氏族部落長期定居。「閩人」就是當時的土著居民。距今約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紀末至公元前16世紀初的夏朝時期,這里的閩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有了聯系。至周代,這里與中原的關系更加密切。它不僅向周朝進行朝貢,而且也進入了奴隸社會。戰國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為楚威王擊敗殺死,越國開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閩,與閩族融合成為閩越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向福建進軍。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廢閩越王無諸為君長,在福建地區設閩中郡。秦末,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無諸率閩越族人先是反秦,繼而佐劉邦攻項羽。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復封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東冶」,福州成為閩越國的都城。無諸依冶山建城,人稱「冶城」。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今建甌市)侯官、東安二縣設晉安郡,福州為晉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嚴高改建郡城,時稱「子城」。南朝、隋唐時,福州曾作為豐州、泉州、閩州的州城。唐武德六年(623),析建州閩縣等地復設泉州(即今福州市)。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改設福州都督府,從此,福州就定了名。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審知隨其兄王潮率兵南下,佔領福建全境,創立閩國,定都福州。王審知安置中原移民,選用賢能,興文重教,浚湖拓城,減稅
福州市區鳥瞰
撤卡,發展海外貿易。唐天復元年(901年),王審知在子城外環建大城,設八城門、九便門、三水門,稱「羅城」,全部用印有「錢紋」圖案的城磚砌城。羅城內除官吏居住外,還讓百姓按規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圍以高牆,稱之為坊,這便是「三坊七巷」的雛型。開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築月城,大城夾在其中,人稱「夾城」。因南門外一帶地勢低窪,又建城牆以防洪。是時全城略呈圓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於山)、烏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別稱三山。後來,王審知的兒子王延鈞立國號「大閩」,避亂者漸次而來,典章人物,極一時之盛。南宋末,益王趙昰登基於福州,升福州為福安府,作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設福建行中書省於泉州,三年後遷返福州。明代,統治者輕徭薄賦,獎廉肅貪,鼓勵墾荒,發展生產,福州經濟恢復,紡織業、商業、航海業復甦。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夾城與宋代的外城基礎上砌石城以防倭,此為府城。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後才陸續被拆除。明末,清兵入關,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位,稱福州為天興府,又稱「福京」,作為行都。明清時,福州為福州府府治。清代時,福州為閩浙總督(總督福建,浙江二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管理河道兼巡撫事)的駐地。鴉片戰爭後,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城市日益擴大。城內、南台和倉山連成一片,上杭、下杭、中亭、台江成為商賈雲集的街市,倉山成為外國領事館區。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經是我國海軍、造船業的發祥地,為我國培養出一代早期著名的海軍將領英才。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東街口天橋及附近景觀(10張)
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閩江下游,介於北緯25°15′--26°39′,東經118°08′--120°31′。東瀕東海,與台灣省隔海相望,西鄰三明市、南平市和泉州市,北接寧德市,南連莆田市。
地形 福州市區所在地屬於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間。東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蓮花峰。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全市總面積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786平方公里。
礦產資源 福州市礦產資源豐富,葉臘石、花岡石、硅砂等非金屬礦,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佔有一定地位。
森林資源 福州市林地面積779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65%,現有森林總面積947萬畝,林木總蓄積量168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7.8%,綠化程度達88.6%。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地熱 福州市市區地熱總儲量達9800立方米,是中國三大溫泉區之一。
海洋 福州市海域總面積11.0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1137公里,占福建省岸線總長的三分之一。沿海多天然良港,可興建1~20萬噸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100多個:福清灣、羅源灣、興化灣久負盛名,是全國少有的深水港灣。東部沿海的海壇島面積251.4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島,全國第五大島。島上的三十六腳湖,湖面積達2.1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天然淡水湖。其它較大的島嶼有江陰島、琅歧島、粗蘆島、川石島、大練島等。淡水養殖魚類有120種,海洋魚類500多種,陸生動物屬保護和禁僭的有20多種。
氣候 福州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邊緣,東臨太平洋,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福州氣候資源豐富,氣溫適宜,溫暖濕潤,四季常青,雨量充沛,霜少無雪,夏長冬短,無霜期達326天。年平均日照數為1700~198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16~20℃,最冷月1~2月,平均氣溫達6~10℃;最熱月7~8月,平均氣溫為24~29℃。極端氣溫最高42.3℃,最低-2.5℃。年相對濕度約77%。近年來常出現熱島效應,又福州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氣溫高達36℃以上。福州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夏季以偏南風為主。7~9月天氣炎熱,是台風活動集中期,每年平均台風直接登陸市境有2次。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
春季:常陰雨綿綿,氣溫變化較大,是一年中陰雨天最多的季節。有春雨期(3~4月)和梅雨期(5月)之分,春雨期天氣冷熱多變,有的年份還會出現倒春寒天氣和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梅雨期溫度顯著升高,濕度大,雨水多。
夏季(6~9月):以晴熱高溫天氣為主,是出現局地熱雷雨天氣和熱帶風暴、台風活動最集中的時期;
秋季(10~12月):天高雲淡,日照充足,濕度減小,溫度適宜;
冬季(1~2月):雨量一般較少,氣候溫和,極少有零下低溫出現。
❺ 福州的地理特徵
福州資源地理
福州地理
福州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部的閩江口,東經118°08'~120°31',北緯25°15'~26°29'之間。與台灣省隔海相望。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至今已有2200多年,從漢代至今都是中國東南沿海貿易良港,素有"福海寶地"之譽。福州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城區位於盆區中央。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間,東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蓮花峰。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043平方公里;總人口660多萬,其中城區人口243萬。現轄鼓樓、台江、倉山、馬尾、晉安五個區和福清、閩侯、羅源、連江、長樂、平潭、閩清、永泰等二市六縣。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畲、滿、苗、回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長青,屬暖濕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無霜期長達326天,氣候溫和,年均氣溫在16~20℃左右,年均日照數為1700~1980小時,年均降水量為900~2100毫米,年相對濕度約77%。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
發源於武夷山脈的閩江,在水口鎮流入福州境內,自西向東流經閩清、閩侯、市區、長樂,分別從長門水道和梅花水道注入東海。閩江流經福州境內長達150公里,流域達6.09萬平方公里。其餘支流有大目溪、梅溪、新店溪、營前溪等。除了閩江是福州境內最大的主河流外,還有龍江、鰲江和大漳溪分別是福清市、連江縣和永泰縣的主要水系。福州市區水道密布,有晉安河、白馬河、光明港、安泰河等30多條。市區內的港汊都與閩江溝通,水質良好。.
福州環境優美,全區共有山林1000多萬畝,是發展林、牧、副業的理想地方,同時也為發展林產加工業提供了充足的材料;福州自然資源豐富,葉臘石、花岡石、硅砂等非金屬礦,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佔有一定地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水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福州由於位於福建省第一大河流閩江的下游,在福州興業,用水方面可以絕對保障。
海域總面積11.0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1137公里,占福建省岸線總長的三分之一,沿海多天然良港,可興建1—20萬噸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100多個,福清灣、羅源灣、興化灣久負盛名,是全國少有的深水港灣,東部沿海的海壇島面積251.4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島,全國第五大島,島上的三十六腳湖,湖面積達2.1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淡水湖。其它較大的島嶼有江陰島、琅歧島、粗蘆島、川石島、大練島等。沿岸淺海區水質良好,水產資源豐富,海洋礦藏、潮汐能、風能等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農作物一侮三熟,盛產稻、麥、油菜、甘薯。淡水養殖魚類有120種,海洋魚類500多種,陸生動物屬保護和禁僭的有20多種。全市現有林地面積63.4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5%左右,是中國三大林業基地之一。地層礦藏資源52種,主要有葉臘石、石英砂、花崗石等,是聞名中外的壽山石雕原產地。市區地熱總儲量達9800立方米,是中國三大溫泉區之一。
福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侯,全年冬短夏長,溫暖濕潤,無霜期達326天,年平均日照數為1700~198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16~20℃,最冷月1~2月,平均氣溫達6~10℃;最熱月7~8月,平均氣溫為24~29℃。近年來常出現熱島效應,夏季中午氣溫高達36℃以上。福州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夏季偏南風為主,7~9月是台風活動期,每年平均台風直接登陸市境有2次。
福州分屬南亞熱帶季雨林和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兩種植被地帶。受多種自然條件影響,植被類型復雜,植物種鑼繁多。由於近代遭受人為砍伐影響,原生植被多遭破壞,目前主要植被以次生植物為主,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杉木、竹林、柳林、榕樹、相思樹-、樟木、木麻黃、灌木叢等,沿海地區有紅樹林、沙生草木等。人工植被以各種農作物為主。閩清雄江鄉黃褚林是現今唯一保存良好的較完整的常綠闊葉林,已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地帶性土壤以紅壤、赤紅壤、黃壤為主,耕地以水稻土為主。
福州是中國著名的僑鄉之一,旅居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福州籍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胞達250萬人,其中不乏熱心家鄉建設的富商巨要、專家學者和社會名流,福州與台灣島僅一水之隔,是中國大陸離台灣最近的地方,榕台兩地空中直航時間僅25分峙中,平潭縣東澳至台灣新竹僅68海里,連江距馬祖最近處僅8000公尺,福州至基隆149海里,凡帆往來,朝發夕至,福州港區去年被國家確定為海峽兩岸船舶直航試點口岸。
福州市還是國家批准率先進一步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先後設立了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福州保稅區、台商投資區、高新科技園區、元洪投資區等國家級開發區、投資區,此外,還有一批省、市政府批准設立的投資區,並享受國家賦予的綜合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批租試點城市等特殊政策,是中國開放層次最多、功能最齊全、優惠政策覆蓋面最廣的地區之一。
v概況
政策資源
福州是全國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經國家批准設有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高新科技園區、軟體園、台商投資區、元洪投資區、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等國家級開發區,享有國家賦予的一系列優惠政策;福州還是國家確定的海峽兩岸直航試點口岸;福州還享受國家授予的綜合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批租試點城市和優秀旅遊城市的優惠政策,是中國目前開放功能最齊全、優惠政策覆蓋面最廣的城市。
自然資源
海洋資源:福州是我國東南沿海的重要港口,沿海天然港灣眾多。淺海和灘塗面積廣闊,水質狀況好,海洋魚類500多種,淡水養殖魚類120多種;礦產資源50多種,具有綜合開發潛力。
水資源:淡水資源極為豐富,閩江水年徑流量達630億立方米,居全國各大江河第七位。福州是中國三大溫泉區之一,溫泉具有水量大、水溫高、水質好、分布面廣且處在市中心的特點。
森林資源:福州市林地面積779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65%,現有森林總面積947萬畝,林木總蓄積量168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7.8%,綠化程度達88.6%。
礦產資源:福州市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探明的地下礦產資源有30多種,其中葉臘石、明礬石、花崗石、高嶺土、硅砂蘊藏量較大,部分非金屬礦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人才資源
現有各種科研機構100多個,普通高校13所,中等專業學校46所,普通中學、職業中學417所,有各種專業技術人員10餘萬人。全市每年大專以上畢業生1萬餘人,勞動力資源豐富,且素質較高。
華僑資源
福州是中國著名僑鄉和台灣祖籍地,旅外華人、華僑和港澳同胞達300萬,在台灣地區有60多萬福州鄉親。
市場資源
福州作為省會中心城市,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連續3年居全國商業中心城市之首,具有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密集優勢,其市場有很強的集聚和輻射能力,3小時的車程幅射人口達2000萬人。目前福州已建成一批大型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批發市場,世界商業三大巨頭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已在福州投資設立大型倉儲超市。
旅遊資源
福州有2200年建城歷史,素有"海濱鄒魯"、"福地寶地"的美譽。福州山青水秀、風光綺麗,獨具濱江濱海和山水園林旅遊城市風貌,名山、名寺、名園、名居繁多,是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2001年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市擁有平潭海壇、鼓山、青雲山、十八重溪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青芝山、石竹山等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及一大批旅遊區、度假區。著名的歷史古跡有150多處,其中林則徐墓、華林寺、烏塔、鼓山摩崖石刻、馬江海戰紀念館、馬尾船政學院遺址、福清彌勒岩、閩侯曇石山文化遺址、羅源陳太尉宮等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較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古跡還有:被譽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華林寺,被譽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琊王德政碑」,被稱為書法藝術瑰寶的李陽冰烏山摩崖石刻,記載明代鄭和航海史料的《天妃靈應之記碑》,被譽為中國金石史上的奇跡雪峰枯木庵內的「樹腹碑」。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福州名山古剎尤多。有號為「左旗右鼓、八閩二絕」的鼓山、旗山風景區,返樸歸真的青雲山,「九仙留跡」的於山,域中蓬萊的烏山,岩洞千姿百態盛產靈芝而得名的連江青芝山,具「雅勝石鼓」美名的福清石竹山,葛嶺仙居永泰方廣岩,「八閩岳祖」白岩,洞中有寺的羅源碧岩,怪石崢嶸的福清瑞岩等勝景。全國佛教重點保護寺廟、福州五大禪林之冠的怡山西禪寺,鼓山湧泉寺,閩江砥柱中流金山寺,北郊崇福寺,北峰林陽寺,閩侯雪峰寺,福清黃檗山萬福寺等古剎居於靈山秀水之間,熠熠生輝。
福州河汊縱橫,湖塘相連,閩江、烏龍江穿城而過,獨具山水園林城市風貌與江南水城的神韻。福州現有各類園林37座,市區內河42條,小橋、流水、人家,構成了一幅清秀迷人的畫卷。
近年來,福州市還新建了閩江公園、金山公園、船政文化主題公園、金牛山公園、烏龍江濕地公園、溫泉公園、光明港公園等10多個各具特色的生態休閑公園,為廣大群眾休閑度假提供了新的好去處。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福州擁有濱海城市的獨特風貌與宜人景色,平潭海壇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長樂閩江口旅遊走廊、琅岐旅遊度假區、連江黃岐海濱風光旅遊區、福清目嶼島度假區等一批濱海旅遊景區也為廣大海內外朋友提供了度假休閑的好去處。沿海外向的地域特色,也形成了福州開放博大、兼容並蓄的城市文化底蘊。
❻ 福建的文化,人文特徵是什麼呢
閩南區域文化特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秦漢以前,閩中土著居民與中原的交往不多,土著民俗自成體系,史稱這個時期的越族人,傍水而居,習於水斗,善於用舟,盛行原始巫術。到了漢代,中原人士依然認為閩中及其居民為「方外之地,劗發紋身之民也。」漢晉至五代,中原漢人開始不斷向東南沿海遷徙。隨著漢人大批入閩,漢文化在閩中由北向南迅速傳播,漢族的生產習俗、生活習俗、人生禮儀、歲時節慶、宗教信仰等民俗逐漸取代土著民俗而佔主導地位。[i]同時,一些漢族與土著通婚,或土著為適應新的社會環境,自動轉化為漢族,閩越族的一些習俗風尚及其人文特點也沉澱下來,成為閩南區域文化特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宋代是福建社會經濟得以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閩南區域文化特徵的形成和演化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在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條件下,福建經濟在短時間內躋身於全國發達地區行列。特別是宋代閩學的興起,對於包括閩南文化在內的福建文化以及民間的習俗風尚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這種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為保存和發揚中國傳統的文化禮俗提供了比較良好而又特殊化的條件。經過唐宋時代的錘煉,作為一種具有某些獨特性格的閩南區域文化已經基本形成。元明時期,福建特別是閩南地區,經歷了海洋社會經濟與文化的強烈沖擊。明代中期以後,中國商品市場經濟繁榮,士農工商的界限漸趨模糊,傳統的農業經濟更加摻雜混合了多元的經濟成分。與此同時,思想文化界醞釀著求新求變的思潮沖動,更是對於閩南區域文化特徵的走向成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們現在所討論的「閩南區域文化特徵」,無疑應該是以明清時代的閩南區域為基本表徵。閩南文化的形成與成熟定型雖然是伴隨著中原文化在福建的傳播而向前發展的,中華主流文化對於閩南區域文化的形成與成熟定型有著主導性的影響力。然而我們還應當看到,所謂的中華主流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在潛移默化之中。先秦時期,是中華文化中「諸子百家」爭相輝映、充滿生機活力的年代,隨著秦漢時期大一統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確立,儒家文化逐漸成了這種政治體制「獨崇」的主流意識形態。儒家文化的獨尊地位為維護中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以及融合吸納多民族的文化因素起到了無可替代的歷史作用。唐宋以降,中國的大一統中央集權體制日益朝著極權專制的方向邁進,因循守舊、虛偽逢迎、營私舞弊的官僚惡習,逐漸成為司空見慣的社會風氣。與之相對應的思想文化意識形態,也出現了兩極分化的嚴重變異。一方面,空談高調的道德標准往往令人可望而不可即,而另一方面,迷信權勢、唯利是圖又成了許多士大夫安身立命的行為准則。可以說,從宋代以後,雖然還有一部分士大夫和知識分子力圖堅守先秦儒家的道德規范,但是從整體上看,圍繞著政治統治核心的中原主流文化,日益出現了虛偽凝重與抱殘守缺的異化傾向。中原主流文化基本上是由北向南而向各個邊陲地帶傳播的。相對而言,越是邊陲地帶,其所受到的中原主流文化影響就會越弱小一些。中國大一統國家的邊陲地帶,各自所處的自然地理位置差異很大,文化淵源也多有不同,因此各個邊陲地帶接受中原主流文化的程度以及其所形成的地域文化特徵也將是各自不同、多姿多彩的。就福建的情景而言,福建地處東南一隅,東面朝海,西北面是武夷山脈,在古代交通工具很不發達的情況下,它把福建與浙江、江西以至北方中原各地天然地阻隔開來,形成一個自成體系的社會經濟區域。這是造成福建區域文化特徵與浙江、江西、廣東等相鄰區域有所差異的一個重要的地理因素。而在福建內部,著名的河流閩江、九龍江、晉江、木蘭溪等,都是發源於西北部山區而流向平原,是北方漢人入閩後定居繁衍的最主要的棲居地。但是這些江溪與江溪之間,大多被山脈隔開,交通比較困難。這種以不同江溪流域所形成的相對獨立的小經濟區域,把福建分隔成許多不同的民系。這種的地理環境特徵,自然而然地使得福建區域有著「天高皇帝遠」的潛在意識。而閩南區域又與福建的政治中心福州區域有著一定的距離,這就使得閩南區域文化更有著遠離中華文化中心的地理特徵。遠離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並不一定就可能造就獨特變異的區域文化。事實上,正如我在上面所提到的,隨著唐宋時期北方漢族移民文化的大量進入,福建及閩南社會一直把接受儒家正統文化作為社會文化建構的核心位置。中華儒家主流文化始終對於閩南區域文化的形成與成熟定型有著主導性的影響力。然而所不同的是,當宋明以來中原主流文化日益走向虛偽保守的時候,福建特別是閩南區域的遠離政治文化中心的邊陲性的自然地理位置,以及閩南面向海洋、勇於接納外來文化的傳統,都使閩南這種邊陲性的區域文化,較少或較緩受到中原地區主流文化歷史變遷的影響和制約,從而在明清時期的閩南區域文化中,能夠較多地體現儒家早期許多具有生命力的因素。甚至於許多中原古文化已在其發源地逐漸式微甚至湮沒,而在福建卻被較完整地保存下來。這種文化變異的歷程,大概就是孔子所說的「禮失求諸野」的意味了。在這樣有所差異的歷史變遷中,閩南區域文化就顯現出一些與中原主流文化不同的獨特表現形式。在文化思想方面,科舉制度的羈絆及官僚體制的束縛,固然促使許多士大夫和知識分子隨波逐流,成為政治文化的殉葬品,但是也有一部分富有社會文化責任心的知識分子,其摒棄因循守舊、追求革新變化的思潮往往能夠比中原地區的士大夫和知識分子更能先聲奪人;在社會行為方面,不尚空談高調,腳踏實地,務實做事,努力進取,是民眾的基本價值取向;追求效益,商品意識較強,對外來文化和民俗採取較為寬容的態度。這種情況又與中原內地人民的淳樸、守成和不輕易冒險的保守性格形成了一定的反差。閩南區域文化作為中華核心與邊陲的文化變異的一種產物,在一定程度上大大補強了中華整體文化的多樣性。而在其自身的結構上,她能夠較好地吸收中華核心文化以及其他區域文化,甚至外來文化的精華成分,來強化自身的文化特徵。這種潛移默化式的、帶有一定文化變異意味的區域文化變遷歷程,是閩南區域文化得以在不同的歷史時代適應新的時代需求的最本質的力量源泉。
❼ 福建的福州有什麼特色
福州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山青水秀、風光綺麗,名山、名寺、名園、名居繁多,獨具濱江濱海和山水園林旅遊城市風貌。
❽ 關於福建的地理知識和介紹
1、位置境域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部、東海之濱,陸域介於北緯23°33′至28°20′、東經115°50′至120°40′之間,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橫貫武夷山脈與江西省交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連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與台灣隔海相望,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
2、地形地貌
福建境內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山地、丘陵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地勢總體上西北高東南低,橫斷面略呈馬鞍形。因受新華夏構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東向斜貫全省的閩西大山帶和閩中大山帶。
3、氣候
福建靠近北回歸線,受季風環流和地形的影響,形成暖熱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豐富,全省70%的區域≥10℃的積溫在5000-7600℃之間,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是中國雨量最豐富的省份之一。
4、水系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眾多,河網密度達0.1公里/平方公里。全省河流除交溪(賽江)發源於浙江,汀江流入廣東外,其餘都發源於境內,並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83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閩江、九龍江、晉江、交溪、汀江5條。
福建,簡稱「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福州,福建省陸地總面積12.14萬平方千米。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下轄9個省轄市,12個縣級市,44個縣,29個市轄區。
(8)福州自然地理和歷史文化特徵是哪些擴展閱讀:
福建的自然資源:
1、土地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2010年全省土地總面積1239.34萬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1095.55萬公頃,建設用地面積72.92萬公頃,未利用地面積70.87萬公頃。農用地中,耕地面積133.85萬公頃。
2、海洋
陸地海岸線長達3752千米,居全國第二;海岸線曲折率1:7.01,居全國第一位。曲折的海岸線形成大小港灣125個,其中深水港灣22處,可建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東山灣、廈門灣、湄洲灣、興化灣、羅源灣、三沙灣、沙埕港等7個,重要的海港有福州港、廈門港、泉州港等。
3、森林
福建的森林覆蓋率為65.95%,居全國首位。擁有1.15億畝的森林面積,全國六大林區之一。有的已辟為自然保護區,如三明莘口格氏栲保護區、建甌萬木林保護區、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福建林區可分為中西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和東部亞熱帶季風雨林區。
4、礦產
福建省屬於環太平洋成礦帶中的重要成礦區之一,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截至2001年底,福建省已發現礦種118種,主要礦產有鐵、錳、銅、鉛鋅、鎢、鉬、鈮鉭、金、銀、無煙煤、石灰岩、螢石、葉蠟石、石英砂、高嶺土、飾面用花崗岩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