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圖有什麼用途
一、地圖的定義
地圖是地球(或星球)在平面上的圖形,更確切地說:地圖是根據一定的數學法則,將地球(或星球)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通過概括和取捨用符號縮繪在平面上的圖形。 且按每一具體地圖的用途不同有選擇和有說明的顯示出若干現象的地理分布和相互聯系。地圖所表現的是地球的物體和現象在平面上的縮寫,但是它不同於地面的寫景圖、照片或圖畫,因為它有獨特的特性:
常見地圖的品種很多,但一般都是按一定的數學法則,運用符號系統概括地將各種自然或社會經濟現象縮小表示在平面上,並以單張或圖集的形式展示給人們閱讀、使用。它已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學習、旅行經常利用的工具,更是研究地理學及相關科學、從事地理教學工作的重要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多學科的相互滲透,地圖從內容到形式,從理論到方法,從編制到應用都隨之不斷發展,從而也就形成了許多不是常規形式或採用特殊材料復制的地圖,如有聲地圖、數字地圖、立體地圖(包括立體模型、計算機輔助製作的三維透視圖、光柵地圖、互補色地圖等)、盲文地圖、發光地圖、非紙質地圖(包括塑料地圖、絲綢地圖、珠光膜地圖)等,我們統稱其為特種地圖。地圖大家族中的這些特殊成員豐富和發展了地圖學理論,擴大了地圖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在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建設以及日常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立體地圖
地圖一般只表示地面的平面特徵。要說明高度分布的特點,必須通過加註高程數據,或者繪制等高線圖,或者運用暈渲等方法才可間接表示。而立體地圖則可以直接運用目視的方法或藉助於儀器設備,觀察地形及其它地理要素的立體形態。目前常見的立體地圖有好多種,如立體模型、計算機輔助製作的三維透視圖、光柵地圖、互補色地圖等。
立體地形模型
傳統的地形模型常用石膏或砂、石、泥土壘成。這種方法和材料延用已久,目前已逐步被塑料壓模製作的立體模型所替代。這種新型材料的立體地圖輕便、牢固,色彩鮮艷,精度較高,注記清晰,深受歡迎。
計算機輔助製作的三維透視圖
這是計算機與傳統地圖製作相結合的新穎圖型。它在對原等高線地形圖數字化的基礎上,經過繪制三維透視圖的自動繪圖軟體,在繪圖機上自動繪制而成,可從不同的透視角度(0°—90°)和方位(0°—360°)上獲得同一地區無數個不同的三維透視立體圖,方法簡便,圖形新穎,地形特徵明顯、突出,但量算精度較差。三維透視圖不僅可以表示地形要素,現在更已廣泛地運用於各種專題地圖。它以平面表示地理現象的地域位置,而以立體的柱形、網格或趨勢而等形式表示專題要素,如人口、環境、社會經濟要素等的分布特徵。
光柵地圖
我們可以在一些畫冊的封面或學生用的直尺圖案上看到,有些圖像從某個角度觀察,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立體風景畫或立體影像,這是光柵立體照片。有些地圖也具有這種特徵,它是利用雙鏡頭照相機從不同的角度對立體模型的地圖或景物進行攝影,然後把這兩張影像迭印在一起,得到多組條狀像對,再覆蓋一張由塑料製成的光柵薄膜通過光柵即可見虛的立體圖像。目前由於成像清晰度不夠,還受到攝制照片的幅面及工藝所限,只能製作一些較小的表示概貌的地圖。
互補色地圖
互補色地圖是根據地貌形態和地理景觀的實際情況,應用人眼的視差現論和紅綠互補的原理製成的。當人用雙眼同時觀察某一地貌形態或地理景觀時,它們在左右兩眼視網膜上成像的大小、形狀和亮度基本相同。由於人的雙眼是從兩個不同位置和角度觀察景物,在左、右兩眼視網膜上所成的平面圖像的位置存在一個位差,即人眼的視差,它經過大腦視區的加工後,就會形成一個完整的具有立體深度的圖像。此時,藉助顏色中紅、綠是一對互為補色的色彩,將高山、河流、建築物、風景點等不同的地貌形態和地理景觀印刷成紅、綠兩色相互錯開而又迭置的圖形,就可得到一張用肉眼看來似乎是雜亂無章,但在紅、綠眼鏡下卻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立體地圖。使用互補色地圖時,只要戴上一副特製的紅綠互補色眼鏡,即一邊為紅色,一邊為綠色。由於紅綠鏡片的濾色作用,使每一隻眼只能看到一種顏色的線條,通過紅綠眼睛將具有視差的兩張圖各自反映到大腦中,就能建立起一個立體的景象。互補色地圖由於能生動逼真、色彩醒目地給人展現出立體地形,使人感到活潑、直觀,因而在地理教學中,使學生能更直觀、更深刻地理解多種地貌形態(如冰川、河谷、岩溶、黃土溝谷、海岸等),也能為旅遊者提供更全面、更直觀的旅遊區域概況。
有聲地圖
紙張是地理信息的常見載體,盡管通過圖型的合理設計以及色彩的科學運用,圖面的載負量已經相當可觀,但是需要在地圖上表示的地理信息量更大,往往受到幅面、比例尺的限制,只能有選擇地表示部分信息,且以靜態的地理景觀及其時空分布特徵為主。過分強調提高圖面載負量,有時還會適得其反。而增加地圖的信息容量,提高應用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是改變紙張作為單一的載體形式。於是,就將具有高密度記錄信息的磁帶加上附加裝置與常規地圖相結合,形成了「有聲地圖」。有聲地圖是根據人的視聽處於比例協調的情況下,能夠幫助提高識記能力的原理而設計製作的。根據心理物理學研究表明,在人類的感覺器官中,以視覺傳遞信息最快,聽覺次之,如果採用一定的比例混合使用視覺和聽覺,在大腦皮層上建立起來的暫時神經聯系會不斷得到補充、修正、完善,最後形成完整的物像概念。有聲地圖由普通地圖、指控器、檢索墊和錄放機附加器所組成。指控器是一根由電子線路構成的指示棒,可用來指點地圖上的地物符號,並能從磁帶中檢索出地物符號的說明;檢索墊是由尼龍做成的,表面印有能作為地圖定位用的許多方格,夾層內具有導電樹脂混合膠印成的檢索柵格和引出電極;錄放機附加器具有記憶、定址和控制功能,它受檢索墊輸出的信號控制。有聲地圖使用時,只要將地圖放在檢索墊上,並按原來的定位要求定位,當指控器指向地圖某一地物符號時,指控器輸出的檢索信號由檢索墊夾層內的柵格通過引出電極進入錄放機附加器,並從磁帶上檢索出相應的解說內容。這樣,在觀察地圖上某一地物符號的同時,也能聽到有關該地物的解說。隨著時間的延續,視覺注視某一地物符號,聽覺卻在不斷按受新的內容信息,此時,使人處於思想高度集中的狀態,有利於提高地圖的閱讀和應用效果。
數字地圖
普通的地圖都是印刷在紙上或其它材料上,可以直接進行閱讀、量算。而數字地圖則是一種把需要表示在地圖上的所有信息經過數字化貯存在計算機內不顯示圖形,使用時則進行有目的處理、分析,然後以圖形和其它形式(剖面、過程線等)或直接提供答案數據的方式表示的特種「地圖」。它的數據來源於各種遙感圖像以及普通地圖、專題地圖,運用專門的程序將這些信息全部轉化為各類數據,可根據用戶要求進行分類、組合、計算、處理,然後形成不同比例尺系列的各種新圖型。由於數字地圖快速、精確、信息量豐富、圖型新穎多樣,用途日益廣泛。如以數字地圖形式表示的交通圖可以根據需要及時顯示所需地區的圖形並將比例尺調整至足以分辨的程度,提供不斷變化著的詳細的道路信息。又如瑞士國家圖集,也可將其全部信息存貯在一張特定的46軟盤上,供讀者在微機上調用、閱讀。
盲文地圖
專供盲人使用,以大小相同、不同組合的凸形圓點顯示地物要素。這在許多國家都有製作,小比例尺的如波蘭地圖,大比例尺的如美國編制的白宮游覽圖等。
發光地圖
也稱夜光地圖、熒光地圖,是採用特製的彩色油墨和普通印刷方法,將地圖內容印在特製的熒光紙上,在黑暗環境下,藉助不可見的紫外線連續照射圖面,從而清晰地閱讀內容。熒光地圖種類很多,有熒光地形圖、熒光航海航空圖及其它地圖,廣泛運用於夜間軍事行動或地下工程使用。
非紙質地圖
根據承載地圖要素的材料,有塑料(塑料片、塑料布、珠光塑料膜等)、絲綢、滌棉等多種非紙質地圖。這些地圖一般都具有耐折、耐磨、輕便、不怕水等特點,其中滌棉地圖是作為教學掛圖的良好材料,愈來愈受到教師的喜愛及採用;塑料地圖中的透明聚酯塑料片地圖,往往可以作為地圖集的第二底圖(如製作行政區的塑料片底圖,可以覆蓋在各種專題地圖上,供專業分析)或作為某一專題圖的組合(如用塑料片製作點法的人口圖,作為覆蓋在其它人口圖上進行分析)。
地圖是一個「大家族」。如果按照地圖的功能作介紹,那麼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及科學技術的進步,還有不少新的品種。所有這些特種地圖和我們常見的普通地圖、專題地圖、影像地圖,在各行各業中,特別在科學文化教育事業中發揮著巨大的應用潛力並起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貳』 地圖的作用
地圖可以識別在某一位置上有什麼東西。在地圖上,指向圖上任何位置,都能夠知道這個地方或對象的名字以及其它相關的屬性信息。
地圖可以標明你所處的位置。如果你的地圖可以實時地輸入全球定位系統(GPS)的數據,你就能看到你在哪裡、以多快的速度在旅行並且你的旅途目的地在何方。
地圖可以讓你識別用其它方式不能體現的空間分布、關系和趨勢。人口統計學家通過比較古今的城區地圖,可以支持公共決策。流行病學家通過把罕見疾病爆發地點與周圍環境因素相關聯便可以找出可能的病因。
地圖可以將不同來源的數據集成到同一地理參考坐標系中。市政府可以將街道分布圖與建築布局圖結合起來以調整市政建築結構;農業科學家可以把氣象衛星影像圖與農場、作物分布圖結合起來,以提高作物產量。
(2)地理地圖的作用是什麼擴展閱讀:
地圖的特徵
1、由特殊的數學法則產生的可量測性。特殊的數學法則包含地圖投影、地圖比例尺和地圖定向三個方面。
2、由使用地圖語言表示事物所產生的直觀性。地圖上表示各種復雜的自然和人文事物都是通過地圖語言來實現的。地圖語言包括地圖符號和地圖注記兩部分。
3、由實施制圖綜合產生的一覽性。
4、地圖必須遵循一定的數學法則。地圖是繪制在平面上的,必須准確地反映它與客觀實體在位置、屬性等要素之間的關系。
5、地圖必須經過科學概括。縮小了的地圖不可能容納地面所有的現象。
6、地圖具有完整的符號系統。地圖表現的客體主要是地球。地球上具有數量極其龐大的,包括自然與社會經濟現象的地理信息。只有透過完整的符號系統,才能准確的表達這種現象。
『叄』 地圖的作用有那些
地圖功能指地圖發揮的效能與作用。按照一定的法則,有選擇地以二維或多維形式與手段在平面或球面上表示地球(或其它星球)若干現象的圖形或圖像,它具有嚴格的數學基礎、符號系統、文字注記,並能用地圖概括原則,科學地反映出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的分布特徵及其相互關系。
古代地圖一般畫在羊皮紙或石板上,傳統地圖的載體多為紙張,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電子地圖等多種載體。
變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同地圖相關的領域中發生了許多引人注目的變化。
1、以計算機為主體的電子設備在制圖中的廣泛應用,地圖不再限於用符號和圖形表達在紙(或類似的介質)上,它可以數字的形式存儲於磁介質上,或經可視化加工表達在屏幕上;
2、由於航天技術的發展,出現了衛星遙感影像,這不但給地圖製作提供了新的數據源,還可以把影像直接作為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同時把人們的視野拓展到月球和其他星球。
3、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視頻、聲音等都可以成為地圖的表達手段。
『肆』 地理底圖的作用是什麼應選取哪些基礎地理
地理底圖與專題內容配合有兩種形式:①在內容詳細的底圖上,即在未經簡化的地形圖或普通地圖印成的淺灰色襯底上,疊印不同顏色的專題內容;②內容簡化的底圖與專題內容交織在同一平面上。為使專題內容與地理底圖有機地結合,地理底圖的內容要根據不同專題地圖的特殊要求進行選取和增強。如編繪地質圖時,地理底圖上的地名應當選取重要的地質點的所在地;編繪氣候圖時,要選取氣象台站的所在地名。
地理底圖用作專題地圖的骨架和控制的統一地理基礎,也是專題地圖科學內容的背景和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專題地圖的精度和詳細程度。地理底圖具備地圖數學基礎(包括大地控制點、經緯網、比例尺)和基本地理要素(包括海岸線、水系、地形、居民點、交通線、政區界線等)。這些內容是建立專題要素的地理空間分布(如空間定位、形狀、范圍、面積等)和反映區域特徵的必要條件。具體內容隨主題、用途、比例尺、制圖區域的特點而不同。如水系流域圖詳細表示水系數量和結構、地質圖著重選取與大地構造直接關聯的水系等。根據用途分為兩類:一為編稿用底圖,要求內容完備、詳細,具精確性;一為印刷出版用底圖,要求簡明、扼要,具易讀性。兩者內容不盡相同而又不能相互矛盾。為了緊密配合主題內容,一些出版的地理底圖增加地貌暈渲、等高線分層設色,或用遙感影像作背景。高質量的地理底圖,是提高專題地圖質量的重要保證。
『伍』 [問答題]地圖的地理要素(圖形要素)的作用是什麼(10分)
地圖的基本要素就是最基本的地理內容,包括數學要素,地理要素和輔助要素
數學要素的作用有,比如比例尺,方位標,可以據此確定距離和方位
地理要素的作用有,比如自然地理要素可以體現地形等,社會經濟要素比如標明城市,運河等
輔助要素則是指圖名,圖號等
望採納,感謝
『陸』 地圖在GIS中的作用有哪些
GIS以地圖方式顯示地理信息。地圖是平面,而地理信息則是在地球橢球上,因此地圖投影在GIS中不可缺少。
GIS資料庫中地理數據以地理坐標存儲時,則以地圖為數據源的空間數據必須通過投影變換轉換成地理坐標;而輸出或顯示時,則要將地理坐標表示的空間數據通過投影變換變換成指定投影的平面坐標。
(6)地理地圖的作用是什麼擴展閱讀
GIS中,地理數據的顯示可根據用戶的需要而指定投影方式,但當所顯示的地圖與國家基本地圖系列的比例尺一致時,一般採用國家基本系列地圖所用的投影。
GIS數據以數字數據的形式表現了現實世界客觀對象(公路、土地利用、海拔)。 現實世界客觀對象可被劃分為二個抽象概念: 離散對象(如房屋) 和連續的對象領域(如降雨量或海拔)。這二種抽象體在GIS系統中存儲數據主要的二種方法為:柵格(網格)和矢量。
『柒』 地理地圖知識
一.什麼是地圖 地圖是按一定的數學法則和綜合法則,以形象-符號表達制圖物體(現象)的地理分布、組合和相互聯系及其在時間中的變化的空間模型,它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又是信息傳遞的通道。 二地圖的特徵 地圖的特徵包括:由於特殊的數學法則而產生的可量測性;由於使用符號表象事物而產生的直觀性;由於制圖綜合而產生的一覽性。 二.地圖的分類 ◆.按區域范圍分類:分為世界圖、國家圖、分區圖、省圖、市縣圖、鄉鎮圖等;◆.按地圖內容分類:分為兩大類,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 普通地圖是以相對平衡的詳細程度表示地球表面上的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要素(基本要素包括居民地、交通網、水系、地貌、境界、土質植被等)的地圖。其中詳細表示地面的各基本要素的叫地形圖;內容比較概略,但主要目標很突出,以反映各要素基本分布規律為主的地圖稱為地理圖;介於兩者之間的叫地形地理圖。 專題地圖是以普通地圖作為底圖基礎的,重點反映某一種或幾種專門的要素,依內容要素可分為:自然地理圖、社會經濟地圖和工程技術圖。◆按比例尺分類 大比例尺地形圖:1:5千—1:2.5萬比例尺地形圖 中比例尺地形圖:1:5萬—1:25 萬比例尺地形圖 小比例尺地形圖:1:50萬-1:100萬比例尺地形圖 我國稱1:1萬、1:2.5萬、1:5萬、1:10萬、1:25萬、1:50萬、1:100萬七種比例尺普通地圖為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 按國家測繪局制定的統一技術標准制圖(規范、圖式)。 一.地圖符號的意義 地圖符號是地圖上各種形狀、大小和顏色的圖形和文字的總稱。它是地圖內容體現的一種主要手段。是地圖的基本特徵之一。 二.地圖符號的分類 按幾何精確性分類,分為:依比例符號、不依比例符號、半依比例符號。 依比例符號是實地佔有較大面積的物體,比例尺縮小後,仍能顯示其輪廓,如大面積街區、大湖等。 通常以線劃表示其外輪廓,並填繪符號或普染顏色。 不依比例符號實地上面積較小一般具有方位意義的物體,縮至圖上只能顯示一個點。這類符號僅以其定位點表示物體的位置。 半依比例符號是實地上的狹長物體,其長度能依比例表示,而寬度則需誇大,如狹長街區、鐵路、公路、土堤等符號,其寬度在圖上均已擴大。在圖上只能測其長度,不能測其寬度。 三.地圖符號表示地物的原則 符號的「比例」概念:地面物體與符號圖形的縮小比率並非總是一致,同一物體在較大比例尺圖上能依比例表示,而在較小比例尺圖上則為半依比例號和非依比例符號。符號的比例關系具有一定的相對性。 符號的定位:不依比例符號都是擴大了的圖形,一般在設計時就已規定了符號的哪一部分代 表地物的真實位置,這些規定的點和線,就叫定位點和定位線。 一.普通地圖上的內容要素-數學要素、地理要素和圖廓外要素 數學要素——坐標網、地圖比例尺、地圖定向等 地理要素——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社會經濟要素和其他標志 自然地理要素有水系、地貌和圖質植被; 社會經濟要素有居民地、交通網、境界和行政中心; 其他標志為方位物、經濟標志、科學文化標志等。 圖廓外要素——圖名、圖號、接圖表、圖例、圖廓、分度帶、比例尺、坡度尺及坐標系統等 二.水系及其在圖上表示 水系是指海洋、江河、湖泊、水庫、水渠、井泉各種自然的人工的水文物體的總稱。 關於河流及溝渠的表示:我國1971年《圖式》中規定河流單雙線的分界寬為0.4mm,即凡雙線河就表示真實的河寬。 對中小比例尺地形圖(如1:5萬)補充規定「實地寬100m以上的合理就擴大繪為雙線」(從0.2擴大到0.4)實地河寬100米到200米這段成為符號性雙線河(或稱記號雙線河),它不表示真寬,要註明河寬注記。 對小比例尺圖上的河流有兩種表示方法,其一,單線配合不依比例尺雙線(又稱過度性符號)和依比例雙線的表示方法;其二,是單線配合單線真形符號表示。 所謂單線真形符號是將河流全部填滿與水涯線相同的普染色。 三.居民地及其在圖上表示 居民地是指各種建築物組成的城市、集鎮、農村或其他居住區的總稱。 當居民地受比例尺限制不能用真形表示時,可用圈形符號來表示居民地的位置,符號的定位點表示居民地的中心區域,符號與地物的相對關系表示居民地中心區域與地物的相對關系。 四.交通及其在圖上表示 交通網是各種運輸的總稱。它包括陸地交通、水陸交通和空中交通及管線運輸幾類。 道路符號是線狀的,但在比例尺縮小後,它的寬度是誇大的,以我國地形圖為例,鐵路寬0.6mm,在1:10萬圖上等於實地60m,在1:50萬圖上為300m。 五.地貌及其在圖上表示 暈渲法,假定光源在固定的方向上,用濃淡漸變的半色調(墨和顏色)在圖上顯示地貌主體形態,其實質是光彩立體感在地圖上的應用。 等高線法,用一組有一定間隔(高差)的等高線的組合來反映地面的起伏形態。 首曲線,按相應比例尺規定的等高距測繪的等高線,圖上用細線表示。 計曲線,為方便查看等高線的高程,規定從零米起算,每隔四條基本等高線加粗成粗實線。 間曲線,按等高距的二分之一測繪的等高線,用與首曲線等粗的虛線表示,補充顯示局部形態 分層設色法,在不同高程帶,普染不同色調的顏色來表示地貌起伏的方法。 五.境界及其在圖上表示 境界是地區政治行政管轄的界線。普通地圖上,可分為政區界和其他境界兩大類。 地形圖上境界的表示有以下的規定: 兩級以上的境界重合時,只表示出高一級的境界。飛地的界線用其所屬的行政單位的境界符號表示,並在其范圍內加隸屬注記。 境界沿河流、道路、山脊等線狀地物延伸的,可以省略重合部的境界符號或在線狀地物的中心,兩側或一測描繪其符號。以河流為例:當一河流中心線或主航道線為界時,境界符號在水域內或河流符號兩側不間斷的交錯繪出。以共有河流為界的,在河流兩側每3-4厘米交錯繪出。以河流一側為界的,在相應一側不間斷繪出。以山脊、山谷為界的不間斷繪出,其通過的山頭、山口、谷地等的中心位置不變,保持與地貌圖形的協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