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課堂中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
一、地理實踐力培養的基礎點
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基於學生主體性需求及自我認知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並通過地理教學中一系列實踐活動所獲得,課程標准對地理課程教學有指導性作用。因此,地理實踐力培養須以課程標准、學生需求為基礎,以提升學生地理實踐力。
1.以課程標准為基礎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其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建議等闡述詳細、明確,特別是提出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也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編寫高中地理教材、指導高中地理課程教學及高考命題的綱領性文件,也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指南。因此,地理實踐力培養必須以高中地理課程標准為基礎。
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將地理實踐力素養作為地理課程理念之一,並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建議等多個方面滲透了地理實踐力培養要求,即在考察、調查和模擬實驗等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搜集和處理各種地理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具備科學精神;能夠獨立或合作設計地理實踐活動的方案和計劃;能夠設計不同的地理實踐活動目標,並選擇運用適當的地理工具[2]。課程標准中學業質量標准進一步對地理實踐力學科素養水平劃分為五個等級,便於地理實踐力培養更具有針對性、指導性和層次性。
2.以學生需求為基礎
學生需求有希望成功成才的需求和表現自我的需求等深層次需求,也有希望輕松學習的淺層次需求。從需求本身看,有學生的內在實際發展需求,即在一個特定階段的學生在已有的經驗、知識、思維、情感態度基礎上的最近發展區。還有課程總體目標、課程標准對學生提出能力發展的外在需求。地理實踐力培養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地理實踐力培養須遵循學生的需求。
地理實踐力培養應從學生興趣出發。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體會到實踐活動的樂趣,變被動為主動,才能更好地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地理實踐能力。所以,地理實踐力培養宜從學生興趣出發。同時,地理實踐力培養還應注意學生年齡特徵,高中階段學生相比初中階段已達到更高發展水平。其一,感知覺目的性和系統性增強,觀察力大有提升,並且趨向精確;其二,注意力更加穩定,思維表現出更高抽象概括水平。地理實踐活動設計和實施應遵循學生年齡特徵,體現出彈性和靈活性。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感受體驗,引導學生用地理視角觀察、行動、思考,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同時增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
二、地理實踐力培養的結合點
地理實踐力培養不僅以課程標准、學生需求為基礎,還需更為真實的情景供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操作、觀察、探究實驗等活動,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體驗社會生活,其中充分結合校內外資源搭建實踐平台,是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重要結合點。
1.充分結合校內資源
依據課程資源的空間分布可將其劃分為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地理校內資源指學校范圍內可作用於地理課程的資源,包括校內教材、設施、地理師生等。豐富多樣的地理校內資源,為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提供充足的條件。應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實踐活動,如模擬實驗、教具製作、氣象觀測與天氣預報、天文觀測等。
室內課程實施過程中,可通過儀器演示、音像圖片等促進學生地理實踐力提升,如在講授「晝夜交替和時差」時,視頻演示或地球儀演示,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地理知識,還有助於提升地理觀察能力。通過學校地理實驗室、地理活動室,充分利用相關設備也可培養學生操作能力。如「模擬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在借鑒各版本教材優勢基礎上整合教材,為學生構建基礎性模擬實驗活動。充分利用地理園等地理場館或校內自然環境也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如結合氣象站觀測氣溫和降水,在地理園觀察自然或人文地理模型等,不僅有助於提升學生地理觀測能力,還有利於提升問題探究能力。
2.積極結合校外資源
校外資源即學校范圍外可作用於地理課程的資源,包括研究機構、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天文台、有關政府部門、工廠、農村等社會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等[3]。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外資源為學生的地理觀測、調查、考察等實踐活動提供廣闊平台,是培養學生實踐力的有效途徑。
利用課余時間到博物館、規劃館、科技館、研究機構參觀,如重慶市自然博物館參觀,可通過「山水都市」、「地球奧秘」、「生態家園」等場館線路,豐富學生地理知識同時促進學生觀察能力培養。利用國家地質公園、地方自然或人文資源環境供學生參觀學習,如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雲陽龍缸國家地質公園等考察,可彌補學校實踐場地不足,促使學生體驗學習、拓展思維、提升能力。利用到工業園區、農業園、科技園等參觀學習機會,引導學生在真實情景中獨立行動、主動思考、自主認知。如學習「工業的區位選擇」時,可到學校附近工廠實地考察,增強學生社會實踐體驗。學生將實踐中所獲得的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進而轉化為個人發展所需能力,為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三、地理實踐力培養的落腳點
地理實踐力培養不僅應充分結合校內外課程資源,具體還要落實在地理野外考察、地理社會調查和地理模擬實驗等各項能力的提升中。
1.提升地理野外考察能力
地理野外考察主要是指學生對地理環境及其組成要素的直接觀察,一般包括地質地貌、氣象物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專項觀察與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綜合觀察;還包括農業、工業、環境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綜合觀察[1]。通過地理野外考察,可促進學生地理觀察觀測能力提升,培養學生獲取地理信息的意識及能力。如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學生能夠運用遙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技術和其它地理工具,對地貌、土壤等自然要素和相關現象,進行觀察、識別、描述、解釋;能夠觀察比較不同區域的特點,掌握歸納區域特點的方法;能夠在野外觀察、測量和分析地質地貌基本形態,推斷其形成過程。
2.提升社會調查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到「社會即學校」,突出體現地理教學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社會調查就是通過參觀、訪問、查閱資料、展開調查等多種方式,對學校所在地或某一特定地區的地理環境以及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等,進行直接的、有計劃的、全面系統的了解和深入分析研究的活動。社會調查能力是地理實踐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在「三峽庫區移民」問題調查中,學生自主合作性設計方案,搜尋該區域統計信息及發展規劃,進而參與調查,並對相關問題及成因作出簡要解釋,有理有據提出可行性策略。調查結束後,撰寫調查報告並展開交流評價。
3.提升地理模擬實驗能力
地理模擬實驗即使用一定實驗器材及設備,人為地把所要學習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及其變化過程表現出來,以獲得和驗證地理知識的方法,具有很強的直觀性、探究性和實踐性。學生地理實驗能力的提升具體體現為能夠設計和實施地理模擬實驗並作出解釋;能夠解決高考地理試題中相關問題。如模擬實驗「模擬山前洪(沖)積扇的形成」,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實驗,利用白紙和細沙等實驗材料進行模擬,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僅理解其中科學道理,獲得地理知識,還能夠分析和解決問題,促進認知和情感等素養提升,發展地理實踐力。
B. 淺談怎樣加強地理課的實踐活動
一、轉變觀念,充分認識開展地理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
恩格斯說過「從事實踐活動是能力發展的基本途徑」。地理實踐活動對正確理解地理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實踐活動可以為課堂和書本上抽象孤立的知識提供極為生動形象的例證和解釋。通過實踐活動實現課程目標,變學科的「封閉型」為活動的「開放型」,在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地理觀察能力,使用地圖、圖表的能力及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在信息時代中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及應用地理信息手段進行交流、表達的能力;為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揮提供舞台。因此,地理實踐活動是促進學生素質提高的配套工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二、巧妙設計,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活動
設計實踐活動方案,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取題,活動方式和目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不能太難、太高,學生無法達到;也不能太簡單,學生沒有興趣。另外,實踐活動應以家庭、校園和社區為中心,以人地關系為主線,既與教學相關聯,又與生活聯系,只有這樣的方案才切實可行。
1.結合教材開展實踐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例如:在進行《地球的運動》教學時,我事先布置學生根據課本要求准備好製作地球,月球,太陽的工具、材料,在上課時,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對這些材料進行觀察、按照課本步驟製作三球儀。藉助這一活動,學生對地球經緯線、月球,太陽的形狀以及大小,相互運動等抽象的知識不僅理解得深刻、透徹,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學生還親手製作了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等教學用具,在教學中既發揮了積極作用,又彌補了教具不足的現狀。這樣,不但能夠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動手實踐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2.結合其他學科開展實踐活動
地理教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與其他學科的銜接,達到融會貫通。如與歷史相結合,開展「贊美家鄉」的班級討論會;與語文相結合,組織一次「地理知識」的辯論賽;與音樂相結合,探究「歌曲中的地理文化」等,多樣的實踐活動可以使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肯定,同時還可以使不同的學科有機地融為一體,綜合提高學生素質。
3.貼近生活開展實踐活動
把課堂知識巧妙地與生活知識結合起來,使學生知道地理就在身邊,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1)把地理知識與周圍可視、可觸的環境緊密聯系起來。如在學習工業「三廢」的危害及治理的內容後,帶領學生參觀新鋼公司的污水處理設備,聽取廠領導的有關介紹,讓學生對工業「三廢」的治理過程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既增加感性知識,也深化了理性知識的學習。
(2)結合春遊,讓學生在大自然中體會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如去濕地公園、仰天崗春遊時,我就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思考討論:濕地公園、仰天崗旅遊資源的美在哪裡,怎麼欣賞?如何理解中國山水畫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等美德意識;建造江西自然博物館的實際意義等等。
(3)結合環境節日深入環保意識。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得到關注,聯合國確定了一些重大的環境節日,如3月12日植樹節、4月7日「世界無煙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11日「世界人口50億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每一個節日來臨,我要求學生思考由來,搜集資料,從搜集資料的實踐活動中體味環境的重要作用。
三、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
1.在實踐活動中有很多時候是要走出課堂的,要注意學生的安全,要學生能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
2.在整個實踐活動期間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只是起一個引導作用。
3.不能過多。頻繁的實踐活動容易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厭倦而失去興趣,甚至會喧賓奪主,動搖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產生負面作用。
4.注意實踐活動結束時的評價工作。要找出活動中的閃光點,多鼓勵、多表揚,樹立下次參與實踐活動的信心。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客觀地分析活動中的不足之處,以利於下次活動的開展。
由此可見,地理實踐活動在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方面,有著特殊重要性,它能幫助學生在思維、感觀、言行等方面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地理實踐活動,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C. 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摘 要:核心素養作為當代我國基礎教學的重點,也是未來教學的主要發展方向。地理基礎知識、地理使用技巧作為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主要部分,需要教師從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落實。從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概念和內涵入手,分析其特徵和應用方法,對如何培養初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提供了指導。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地理;培養;教學
一、地理核心素養的定義
地理核心素養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通過系統的地理知識的深入學習,對地理學方面有一定的學習認知和技巧歸納,這是地理核心素養的能力基礎。經過對學生地理素養的培養,能夠讓學生形成穩定的心理品格和地理情感,讓學生能用地理學眼光去認識思考世界,這是核心素養具備的特徵。
就初中地理而言,《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將地理學定論為一門具有思想性、生活性、地域性、綜合性的學科,兼有社會學科的自然學科性質。初中地理將課程細化為「地理核心素養」「地理人文素養」兩門,可見地理核心素養在初中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二、初中地理核心素養構建的意義
1.讓學生了解世界,掌握地理技巧
地理知識和人文有著緊密的聯系,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識和技巧,能夠讓其用新的眼光感知世界。通過地理知識的引入,學生對地理知識和技巧的運用,能夠開拓自身的視野,培養素質。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中第二、三章中提到的中國環境特徵和自然資源,都能讓學生建立社會環境資源意識,樹立環境保護的觀念。
2.教學學生地理思維與方法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具有真實性和多元化的特點。人們通過對地理知識的研究,採用了比較法、分析法、信息統計法的方法技巧。這些方法能夠啟發學生思維,幫助學生轉換態度,認識世界。在初中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和情感體驗的全過程中,教師通過對地理思維方式和分析方法的引入可以培養學生思考分析能力、探求知識的精神。
3.培養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思想的教學背景下,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情感,引導其採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世界和自身價值。
地理學能夠改變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地理學包納萬象,它含納了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和地質特點,幫助初中生豐富視
野,讓其去理解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通過世界觀的培養,讓學生能夠了解到影響自身發展和社會改變的主要因素是什麼,讓其帶著思考的眼光評價身邊的事物,從而對自身有著新的看法和立場。
三、初中地理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現狀
教師在教學知識的時候,將核心素養的關鍵內容貫穿在教學過程當中,繼而讓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獲得有效的培育與提升,可是在當今的地理教學過程當中,依舊看重的是知識的學習與背誦,學生的成績始終是考核的首要關鍵,教學活動當中學生依舊是以做練習為主,這就導致了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無法生成,思想品德核心素養的提高更不知從何說起了,和核心素養的培育在教學方面落實的需要相違背。
四、對培養初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建議
1.認清課堂不足,挖掘學生思考能力
針對實際課堂教學當中存在的不足,不單單要針對教學內容以及教材內容給學生解答問題,還應該落實在解答問題的根基之上引導學生展開更深入的思考。比如,在教學「溫室效應」有關內容時,在對學生展開其原因及影響方面的內容時,不可以沿用過去老師說學生記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當中,應該注重開發學生思維觀念,比如,從地理作為著手點開拓除了人為原因之外的其他可能因素。引導學生針對其對地理方面存在的影響進行探索,找尋怎樣能夠更有效地防止其擴大范圍等等,最後明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再展開課堂教學目標的改變,促進學生形成更好的價值觀與責任心,繼而有助於培育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如此一來,才能夠真正體現出地理課堂教學的價值。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提出疑問的時候,也應該重視問題的實質,最好不要太糾結於某一個疑問,不然,會因為探討去探討喪失了對問題討論的最大價值,針對問題的質量也需要進行良好的把握,盡可能提出一些有利於構建學生情感思維的地理問題,確保盡量不要和課堂教學內容分離過於嚴重。針對學生目前的學習水平,提出有效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問題,促進引發學生善於思考的興趣。增強與學生生活、社會實際的聯系,注重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進行情感教育,培養學生價值觀
事實上,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光光是讓學生學習地理知
識,更是要豐富學生的人文思想意識,好的培養方法能讓學生將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環境、國家發展緊密聯系,有助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
在當代教育領域中,素質教育的地位相較於應試教育更高,素質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針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也是我國初中地理教學的基本要求,同時還是培育一個身心健康同時對社會有利有價值的人才的基礎要求。就初中階段的地理教學來說,老師應該注重自身所肩負的職責,把針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擺在第一位,緊抓核心素養培養的內涵和目標,創新教學,不斷實踐,更好地培養對社會有價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龍泉.地理學科育人價值及其教學實現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
[2]李平衛.初中生地理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
[3]郝春晶.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策略初探[J].考試周刊,2018(96):144.
編輯 郭小琴
D.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地理課教學中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的意義
高中地理是中學階段重要的基礎學科。《地理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高中地理課程能「反映地理學科發展」,「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區域性和綜合性是地理學的兩個鮮明特性。區域性要求學生在學習地理中要樹立空間概念,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的規律。綜合性要求學生在學習地理中要以綜合的觀點、聯系的觀點系統地綜合分析地理事象。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是落實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
二、地理課教學中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的途徑
縱觀這幾年來的地理高考試題,仍是強調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學生所學的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這些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地理學科因其獨特的學科特徵及與自然、人文眾多學科的內在關聯,使它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面具備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那麼,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呢?
(一)、依據地理學科的區域性和綜合性特徵,在學科內部,培養綜合能力
地理學科區域性和綜合性兩大特徵是由其研究對象所決定的。在廣闊的空間區域背景下,綜合分析復雜多變的影響因素,掌握地理環境變化規律,無疑有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所以「空間綜合分析法」,成為高三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學習「美國」這一節可設計如下聯系圖,來幫助學生理解美國自然條件與工農業及城市特點之間的關系。
上述空間區域的綜合分析是建立在自然地理要素之間、人文地理要素之間及自然與人文地理要素之間內外部聯系的基礎之上的。這就給同學們提出更高的要求:(1)以空間區域圖為依託,運用地圖進行信息歸類與處理;(2)聯想相互要素進行逐一分析;(3)綜合各要素、並明確相互關系、主導要素和從屬要素的地位最終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結論。
(二)、依據地理學科的廣泛性和交叉性特徵,在學科之間,培養綜合能力
地理教學橫向滲透的內容選擇應基於課本,聯系經濟、政治、文化等相關內容,豐富、深化、升華課本。使地理課堂教學真正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起來,使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相協調。在教學中可以把握切入線索,培養綜合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1)從時空線索切入,著眼史地綜合
地理學科是研究人類與生存空間環境關系的科學,是以廣闊的空間背景為依託的;歷史學科是以漫長的時間背景為線索的,要研究歷史事件與社會發展的演變過程需要以一定的空間區域為背景依託。由此看來,兩門科學都與時空線索相關,。例如:16世紀60年代,歐洲的荷蘭雖然國土面積很小,但依靠海陸優越位置,資本主義經濟逐步發展起來,成為最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同學們在學習這段史實時,就不應忽視地理位置的影響作用。又如:98年長江洪災的成因分析,同學們既要考慮到氣候異常的現實因素,考慮到百餘年來長江沿岸森林破壞、水土流失、淤塞河道的歷史因素。
(2)從理論與實踐關系入手,著眼政地綜合
中學階段的政治學科主要包括經濟學常識、哲學常識和政治學常識三部分內容。從人地關系切入,不難發現哲學為地理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即對立統一的關系。例如森林資源的利用與更新保護、我國農業生產以糧為主及多種經營的方針、一切從實際出發,綜合分析及解決問題。政治經濟學常識提供了商品、貨幣及價值規律;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分配和消費;走向世界的中國經濟及國民經濟的三大產業等知識。這些內容是學習經濟地理的基礎,而且與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農業生產與布局、人口與城市等地理知識關聯密切。從政治地理線索切入,我們能探尋到培養綜合能力的另一番 「天地」,地理學和政治學常識綜合研究問題時,通常是以國家或地區作為研究問題的基礎,從上層建築的角度去綜合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變化。例如:在綜合分析21世紀香港發展前景時,同學們一定會聯想到「一國兩制」這一國家政治前提,在這一背景下,香港的金融、外貿、知識經濟、旅遊等多種經濟產業都將會出現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其中涉及許多經濟地理的具體內容。
(3)從原理、成因入手,著眼與自然學科結合
地理學科的許多概念、分布與規律是依靠與數學、物理、生物及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知識來解析其原理或成因的,這是地理學科的交叉性與廣泛性所決定的。例如喀斯特地形的成因與化學;正午太陽高度角與代數或幾何;地球自轉或公轉與物理;生態系統與生物皆為佐證。遇到上述問題,同學們應有意識地從多學科角度去綜合思考,以求得全面與深入地分析結論。
(三)、把握人地關系主線特徵,從樹立正確的觀念角度,培養綜合能力
人地關系協調論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價值觀念,人地關系的主線自始至終貫穿於中學地理教材之中。那麼「人地關系的主線與能力的培養有什麼必然關聯呢!」兩者關聯主要體現在:(1)人地關系協調論的觀念形成單靠地理一個科目是難以完成的,它需要以史為鑒、辯證唯物主義觀念及生物、物理、化學等多學科的價值觀念的教育來長期共同完成。(2)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本身就是一道擺在人類面前的超級綜合課題,其下屬的人口問題、土地資源問題、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等二級子課題的內容皆為綜合性極強、綜合能力要求極高的大熱點。(3)前述課題內容的解析需要自然、人文多種學科的共性能力和獨特的學科能力共同作用,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由此看來,在教學中把握人地關系主線時應注意:(1)認同人地關系協調論的基本觀點。(2)面對具體內容,善於從多學科綜合的分析角度入手剖析問題。(3)將具體內容經思維加工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環境與發展等抽象結論,逐步形成嶄新的價值觀念。(4)運用已有的觀念、能力及多學科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以達到升華的目的。
例如,在初中教材「黃河」這節課中,以黃河為研究對象,以人類活動對黃河的影響為核心展開,分為「源河概況」、「母親河」、「害河」、「根治黃河」四個板塊。在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出發,分析黃河的「利」與「害」,「功」與「過」,在提示地理現象發展變化的原因和規律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並強化學生關於協調人地關系認識,並且將舊中國黃河肆虐的和新中國對黃河的治理開發進行對比,挖掘出教材中的愛國主義內涵,陶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這樣的教學充分體現了知識、能力、態度三方面的全面發展,地理教育三項職能的「立體交叉」落實,不僅是高效能的教學,而且是現代教學觀的具體體現。
(四)、把握地理學科的應用性和地圖特徵,培養綜合能力
廣泛地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應用地理及其他文理學科的知識和能力去解決現實問題是地理學科的突出特徵。而現實問題往往又不是單一的地理學科知識所能解決的,它們經常需要多學科綜合分析方可解決。地圖是學習地理學科的重要工具,是地理學的突出特徵之一。地圖所包涵的信息主要是地理信息,但不容忽視它所涵蓋的相關學科的信息,以及分析時涉及到的多學科知識。由此,我們可以推論出地圖是有助於綜合能力的培養,地理學其它特徵都是建立在地圖知識基礎之上的。所以,同學們應在閱讀、分析、填充、繪制地圖四方面下功夫,應在地圖以外的原理示意圖、綜合景觀圖、剖面圖、知識關聯圖、統計圖表等圖象類型的閱讀分析方面下功夫,以便打好基礎,逐步地培養綜合能力。
E. 如何培養地理核心素養地理實踐能力
一、人地協調觀。
地理學是研究人地關系的學科,我們國家有很多能人,沒有人地協調觀,他的能力越強,造成的破壞越大。鋼鐵生產產能過剩,房地產庫存太大,因為企業主沒有人地協調觀,政府官員沒有人地協調觀,為了短期利益,大拆大建,幾百億的項目,只考慮經濟效益,不考慮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最終成了既危害人民健康,又無法收回投資的怪胎。
二、綜合思維
地理學具有綜合性的特徵。綜合思維是核心素養最關鍵最核心的一條。將地球表層或其一定地域作為統一整體,綜合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其空間結構和演變過程。看到一個區域,先是整體掃描,說一說氣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人口礦產三大產業特點,然後分析它們之間的聯系。第二步是局部聚焦,該區域內部的差異性,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性,分析其原因。大體是遵循總--分---總的思路。
三,區域認知
地理學科具有區域性的特徵。
組織區域:使地球表層的無限多樣性變得井然有序
——教學取向:使學生具有將認識對象置於特定區域加以認識的意識與習慣。
認識區域:認識區域特徵、區域差異、區域聯系、區域發展等。
——教學取向:掌握和靈活運用認識區域的方法,評析相關的區域決策的得失。
四.地理實踐力。我認為,地理實踐力很重要,但為了安全,不讓學生走到大自然中去,不參與觀摩三大產業的生產,只是在學校里培養地理實踐力,有些蒼白。
我把這個視頻給學生播放了,學生反映,對於以後解答選擇題和問答題都有啟發,學會了用重要經緯度定位,學會了區域分析的方法,以新疆為例,從空間入手,解題思路要先整體掃描,然後局部聚焦,要注意各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萬事都有因果。還學會了分析區域農業發展、工業發展,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更深了。
課標改變了.我們的教學模式也要做出改變,在文件正式傳達之前,好好學習吧.
F. 雙新背景對地理實踐力要求怎麼寫
摘要 親,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G. 如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地理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H. 在地理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是中學各個學科中惟一以探索人類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學科,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上具有重要作用。面對新一輪的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將「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作為核心理念,無疑會對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地理素養方面的提高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時使學生具備較強的社會觀察力和競爭力,能夠迅速適應當前瞬息萬變的社會。面對新課程改革,如何改變以往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精心地設計新穎而有效的教學方法以促使學生能夠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究課本及課外知識發展自己的地理綜合素養能力,成為當前和今後地理教學的重點和趨勢。通過多年的地理教學實踐,作者認為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的策略方式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
一、改變傳統的地理教學觀念,樹立現代地理教學新理念
傳統的閱讀教學其實存在著很多弊端。比如在傳統的中學地理教學中,主要是通過「填鴨式」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靠學生的機械記憶能力來記住所學知識,然後通過閉卷考試來考察學生的學習結果。課堂教學方面在課堂上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以教師為中心和以課本為中心」的情況,卻忽視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對學習生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較重。
現代中學地理教育的核心是素質教育,中學地理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內涵實際上是注重對學生地理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協調融合,開發潛能,發揮特長。正如體現素質教育理念的新課程所倡導的地理教學方式那樣,在這種教學方式中教師不是單向的將現成的地理知識、地理原理與地理規律的結論傳輸給學生,而是在教給學生地理知識的同時,將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上,更注重強調過程性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教師則成為這些學習方式得以實現的合作者、引導者和促進者,使課堂教學應當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為能力培養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這些素質教育的理念體現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就表現在課堂中師生的互動,表現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運用能力等能力的有意識培養。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思維意識
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的過程。學生要擺脫這種「不協調」,就必須進行創新活動,運用以前沒有用過的方法解決現在遇到的問題,從而使學生養成樂於思考的習慣,學習和積累地理思維的方法。根據新課標大綱要求,學生必須學會運用相關地理規律和原理進行探究性的學習。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精心地設計問題,為學生設置「問題情境」,提供探究性學習的平台,進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不要急於把現成的知識硬灌給學生,而是要善於啟發學生,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善於聯系新舊知識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己學知識探求新的知識,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識水平,盡可能地創造條件,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形成他們自己的概念比如在講中亞這一章節時,可以列出以下過程讓學生思考填寫:中亞距離海洋(遠),深居亞歐大陸(內部)———海洋水汽(難以到達)———致使氣候(乾旱半乾旱)———導致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為發展(畜牧)業提供了條件,(畜牧)業比較發達———紡織業和畜產品加工業發達———河湖多(內流河、內流湖)。通過這個過程使學生認識到地理位置影響了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又影響了經濟發展,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從而學生在判斷、分析、推理的過程中提高了能力。還有在講授「分析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時首先讓學生閱讀世界氣候圖,然後設問:「是不是世界上只有赤道附近才有熱帶雨林氣候,世界上還有哪些地區具有這種氣候?是不是赤道沿線均為熱帶雨林氣候,為什麼?」 這種探究問題的設置,不但幫助學生探究、發現,解決問題,更是對學生的一種激勵,從而達到對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素養培育的目的。
三、積極開展地理課外活動,培養地理知識應用的能力
地理知識應用的能力既表現在野外實踐和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識的應用,又表現在綜合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等諸多方面。學習地理不能僅僅以書本為中心,必須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實踐中去,以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感性認識,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和學校要盡一切可能,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堂參加實踐。如參觀工廠,調查工業「三廢」的排放與治理,考察當地土地利用狀況,參加鄉土地理調查、氣象觀測、地震測報、天象觀測等活動,舉辦地理知識競賽、地理主題會等。當然,這些活動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明確目的、任務、意義,避免盲目性和被動性。這樣的地理活動可以使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獲得樂趣、增強信心,從而提高其地理素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