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月考卷注意什麼

地理月考卷注意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21 18:30:25

❶ 高考即將到來,進入考場之前地理有哪些必看知識點

很多高中的文科生地理不理想,主要是因為沒有掌握考試中的重點知識點,因為學習地理,除了能提高知識素養,還有一點就是應用於考試中去,那麼高中地理需要掌握哪些知識點呢?

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

❷ 高考地理復習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一、高三地理復習過程
目前高三地理可以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三大塊,復習的程序可以分一、二、三輪,有些學校雖說作了一些改進或創新,不過大家還是比較習慣三輪復習。
(一)、首輪復習側重夯實基礎
第一輪復習的時間今年8月---明年2月,第一輪復習持續的時間比較長,這輪復習一般遵循「鞏固基礎、提高能力、掌握基礎、突破難點、立足書本、學練結合、逐個擊破、不留死角」的原則,進行全面而系統的復習,復習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課本知識要過關 高考題型復雜多樣,載體千變萬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其知識還是在課本上,要重視課本上的基礎知識,留心細節特徵.
2.區域位置要記准 一輪復習中要注意區域地圖的閱讀,根據復習進程,可以由全球到大洲、由大洲到國家,再到具體的地理事物或地理事像,例如地形、氣候、河流、物產、交通與城市等,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去進行,做到全面、周密、不遺漏、不重復。掌握重要的經、緯線或重要城市的地理坐標,例如熟悉北京、杭州、武漢、鄭州、西安、海口、包頭、倫敦、開羅、新德里、堪培拉等國內外城市的經度和緯度,以此作為參照系,通過點線面結合,來確定某一個區域的大致地理位置,還可以根據國家或地區的輪廓、氣候、自然帶、洋流、動物、植物、土壤、河湖、地貌、人文等方面的特徵來識別不同區域。
3.自然地理多歸納 復習自然地理的重點是掌握基本規律、基本概念和原理,認識地理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系,熟悉地理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原理以及地理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原理,及時把有關知識進行梳理、歸納,有利於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例如復習地球運動這一部分時,可以把與季節有關的知識歸納到一起:由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引出四季現象,天文方面與四季相關的現象有極晝、極夜、極光、日影長短;氣候方面與四季相關的現象有氣團活動、雨帶移動、氣壓的變化、等溫線彎曲的方向、干濕季節的變化等;水文方面與四季相關的現象有汛期、凌汛、洪水、季風洋流、河口鹽度的變化;生物方面與四季相關的現象有草木枯榮、動物遷移等。此外還要把課本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規律等知識應用於實踐中,用這些知識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例如用雨帶在我國東部移動的規律,可以解釋春雨貴如油、黃梅時節家家雨、伏旱、巴山夜雨等自然現象。
4.人文地理抓案例 人文地理常用案例作為切入點,通過對某一典型案例的分析,從中感悟和體會人文地理知識,例如以蘭州作為案例,分析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分布的影響;以珠江三角洲新的基塘農業生產為案例,分析影響農業生產區位因素的變化;以東風汽車公司總部的搬遷作為案例,分析影響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以青藏鐵路通車為案例,分析影響交通運輸的區劃位因素等。
5.注意能力訓練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在地理復習的過程中,除了基礎知識、方法、原理之外,還要強調能力的培養,突出對地理學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平時要注意「信息獲取能力」的訓練,獲取信息的過程,包含著發現信息、判斷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富於理性的思維過程和行為,因而更明顯地表現出個體的思維能力。在解題的思維過程中,要根據命題設置的試題情境,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應用能力。
(二)、二輪復習側重培養能力
第二輪復習的時間比第一輪短,一般為二、三個月。第二輪復習側重於由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通過去粗取精、知識重組、歸納、綜合來提高思維層次,發展地理學科能力。第二輪復習一般採取專題的形式把地理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組合,使其更加條理化、單純化,有利於從縱向方面去進一步地去認識地理現象、掌握地理規律,既注重綜合性,也不忽視區域性,通過教材的前後聯系,重新構建應用性知識體系。第二輪復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知識重組和歸納的過程。
1、合理地進行知識重組
搞好二輪復習的關鍵是要選擇好合適的專題,專題的選定涉及到地理知識的重組。專題內容應該包括有地理學科的核心知識,一般根據教材內部結構和復習時間的限制,可以將專題設定為如下幾個方面(1)、地理圖表類:包括有地理空間定位、等值線圖、統計圖、景觀圖、日照圖等內容;(2)、地理計算(3)、宇宙與地球(4)、大氣環境(5)、陸地環境(6)、海洋環境(7)、農業與工業(8)、聚落與城市(9)、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10)、人口與環境(11)、文化與旅遊(12)、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13)、世界地理總論(14)、中國地理總論(15)、國土整治(16)、全球熱點掃描、(17)、答題指導,由於各地使用教材不同,具體選題可能有一些差異。
2、梳理知識、尋找聯系
第二輪復習根據知識間內存的聯系,在抓住重點、突出主幹、重組體系、培養能力方面下功夫。復習過程中,不再是簡單的機械重現知識,而是側重於學會篩選和運用地理知識、原理、規律來解決問題,理清分析問題的線索,形成有條理的思路,特別是要做好不同知識的重組、相同知識的歸納、相似知識的遷移、相關知識的聯系等方面的工作,例如太陽輻射在地球上的不均衡分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氣候類型的分布→自然植被的分布→自然帶的分布→土地利用的不同類型→農業發展的不同類型→農作物的分布
3、強化讀圖、培養能力
地理學科在《考試大綱》中有10項能力要求,歷年試題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層次有逐年提高的趨勢,對地理事物的識記能力、地圖能力、地理計算能力、地理概念與原理的運用能力、地理區位因素的綜合分析評價能力、對熱點問題與地區區域的分析和邏輯推理能力、地理變式圖像的判讀能力、對典型環境的描述概括能力、學科知識的聯系綜合能力、審題與解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都是近幾年來高考重點檢測的內容。二輪復習中,圖表知識要進一步強化,有些圖表不僅會讀,還要會繪。
4、加強訓練、注重實效
第二輪復習過程中要加強解題訓練,不斷地總結規律,掌握基本原理,找出特點,訓練解題思路,構建良好的思維模式,逐步提高解題能力,增加實戰經驗。
5、關心熱點、綜合滲透
第二輪復習中要關心近期的社會熱點,搞好新問題、新熱點資料和收集整理,把地理復習與現實生活、經濟文化建設和全球發展態勢有機地結合起來,並且注意與政治、歷史滲透,適當地進行學科之間的滲透、交叉與綜合,對於在知識上有交叉、有聯系的熱點問題要認真研討並以綜合題形式強化訓練,使復習能體現時代的要求,體現地理學科的實踐價值和社會功能。
(三)、第三輪復習側重挖掘潛力
第三輪復習是即將進入高考的前夜,持續時間大約一個月左右。如果把前一階段的復習或學習比喻成畫龍的話,現在應該是點睛的時候,要抓住重點、臨門一腳,力爭使知識、能力更上一層樓。在此階段,應該做好以下工作:
1、依據考「綱」、回歸教材
第三輪復習要以「考綱」作引領去回歸課本,梳理重點、難點知識,熟悉考點,掌握每個考點所包括的內容、要點以及層次,切實做到准確、系統、深刻,依據教材、梳理考點,在梳理過程中著重解決那些記得不準、理解不深、似是而非的問題。回歸教材要扎實,不能走馬觀花式的泛讀,或者是蜻蜓點水式的淺嘗輒止,有人把地理分解成690個考點,這種方法雖說有利於機械記憶,卻不利於建立起以主幹知識為線索的考試知識網路,正確的方法是依據課本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記准基礎知識、熟悉區域地圖、靈活轉化運用。
2、回顧反思,鞏固提高
閱讀《考綱》以及根據考綱編寫的考點方面的資料,認真思考每一個考點所包含的內容,通過縱向比較和橫向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或網路;對以前做過的試卷、例題進行廣泛閱讀,從中歸納、總結各類題目的解題思路、方法,特別要認真研讀那些做錯了的試題,反思錯題的原因,要把這些錯題搞通搞透,防止類似錯誤的重犯。
3、強化能力、規范答題
綜合模擬訓練是第三輪復習的重要任務,訓練的目的一方面是熟悉高考的模式,靈活分配時間,增加臨戰經驗;另一方面進一步發現知識上的漏洞和能力上的缺陷,以便及時進行彌補。為了提高訓練的實效性,訓練題的選擇要突出針對性、典型性、綜合性、靈活性、探究性和開放性。每一個題應該是每一類題的代表,做到由題及類,觸類旁通。對於文科綜合,要進一步強化應試技巧訓練,特別是要科學地安排好地理、歷史、政治各科所用的時間,保持適宜的答題速度,同時要根據高考要求,規范答題,講究卷面質量,字跡不要潦草,盡量減少塗改,卷面要整潔、干凈給人以美感。
二、高三地理復習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1、為什麼感覺地理有點難?
人們產生地理比較難的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其一是過去(特別是初中)沒有學過地理,基礎知識跟不上;其二地理內容廣、綜合性強,短期接受比較困難;其三自然地理部分需要理解的知識比較多,有些計算還比較復雜,最後是隨著新課改的開展,高考試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死記硬背的知識檢測已經逐漸被能力立意所取代。
地理其實並不難。過去基礎不好不用怕,通過第一輪系統復習,可以將初中地理知識補上,高中地理知識進一步加強和夯實;地理知識內容豐富,高三上學期在時間安排上,可以適當向地理傾斜;自然地理部分雖說有點難,但只要把重心放在理解上,搞清楚有關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規律,並通過典型題例和圖型變化,或者結合區域實際,強化對概念的理解或原理的運用,這樣就會化難為易,一旦理解就不容易忘記。。
2、進入高三,地理方面要做好哪些准備
首先是思想上要有學好地理的決心和信心;其次是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和個人條件,准備一套初中地理教材、一本與教材配套、內容比較詳細的地圖冊,筆記本、錯題登記本各一個,還可以向老師了解一些有關地理方面的網站,有時間去瀏覽一下;最後是有條件的班級,可以在教室牆壁貼上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各一張,牆角放一個地球儀,再訂閱幾份與地理有關的報刊雜志供大家傳閱,堅持看一看午間或晚間電視新聞。
3、如何安排復習時間
一般來說,早晨擠一點時間看一下教材,課間看一看地圖,一方面可以換一換腦筋,另一方面通過日積月累,逐步掌握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位置。如果有大塊的時間(例如節假日),最好在上午安排復習地理,因為文綜一般都在上午考,可以有目的地培養自己地理方面的興奮點。
4、如何搞好空間定位
空間定位是學好地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區域地圖是綜合能力考查中地理命題的重要載體,空間區域判斷的准確與否,直接關繫到答題成績。空間定位的方式有許多,經線(度)與緯線(度)、國家或地區的輪廓特徵以及相對地理位置都可以作為判斷的依據,訓練空間定位可以使用填充圖,每天堅持填幾幅,積累一段時間後,就會由手中有圖發展到心中有圖。
5、怎樣選擇復習資料
可以選擇一、二本復習資料作為參考,復習資料不要貪多,重點消化一本就行了,不要迷信名校、專家,每種資料都說自己是最好的。對於自主命題的地區來說,資料最好選本地的,這樣針對性要強一些。
6、怎樣處理好做題與看書的關系
地理復習中要克服兩個極端,一個是光看書不做題,這樣會眼高手低,缺乏實戰經驗;另一個是以做題來代替復習,長期在題海中掙扎,精力花了不少,成績總是不見提高。地理復習中抓住課本是關鍵,因為課本是考試的依據和范圍,考題不拘泥於課本但最終還是源於課本,只有抓住課本才能有好的收效。抓住課本的同時,還要適量做題,做題既可以鞏固課本知識,還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更能訓練自己的思維。最後需要提醒的是現在一些資料是魚龍混雜,不要把精力放在收集偏題、難題、怪題上,平時考試中遇到這樣的試題可以跳過去不做。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進入高考沖刺階段時,不要再做那些模擬題、信息題,可以把近年來全國各地的高考試題找出來做一做,一方面高考試題相對比較規范,另一方面可以提前找到高考的感覺。

❸ 高考地理選擇題答題有什麼技巧

1、認真審題,畫出要點

(1)仔細閱讀材料,充分挖掘解題信息。材料長的題,可先看題干,帶著問題讀材料。顯性條件要認定,隱性條件要挖掘,多重條件要兼顧,關聯條件要轉換,模糊條件要辨析

(2)明確題干要求,把握關鍵性的字詞、數據、時間等。如:前提、有利、突出、主導、最、直接、正確、錯誤、不屬於等等。

(3)分析選項內容,結合材料,甄別正誤。

(4)注意題組中各題之間的關系:題組中的各題有一定的聯系,要從全局的角度來審讀這一題組。

2、選擇恰當的方法

(1)直選法:直選法主要是針對一些考查識記性知識的試題而言的,這類高考地理試題往往考查考生對教材中基礎知識的記憶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解題時根據自身對知識的記憶情況,高考地理選擇出正確選項即可。

(2)排除法:所謂排除法,就是在認真閱讀、分析題干所給條件的基礎上,對題目所給的四個選項逐一分析排除。高考地理解題時可先從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選項開始,然後把比較有把握的選項排除,直至最後剩下唯一的選項。找准解題的關鍵點,根據這個關鍵點進行排除,不僅可以正確解題,也可大大節約寶貴的考試時間。

應試技巧注意

1、做到「三審」:一審材料(加以引申、延展),把很專業的術語轉化為自己的話;二審題干設問(畫出關鍵詞、限定詞);三審選項(找出合理、正確並與材料和題干設問有關的選項)。

2、選擇題看到平時從未遇見過的陌生表達語的選項,要慎選,可能是正確答案。

3、慎用宏觀的知識點去解釋和推理微觀或小區域的題(高考題喜歡考矛盾,考特例)。做大區域的題時,勿鑽牛角,做小區域題找與材料有關的選項,不要犯經驗主義錯誤。

❹ 高中地理會考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 太陽 地軸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º(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 晝夜平分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º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º26』
(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º,時間相差1小時,每1º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º-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
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於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大氣熱力作用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於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雲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於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
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於大氣對於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於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
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大氣的熱力作用
1)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壓線向低壓方向(向下)彎曲,高空等壓線向高壓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影響因素: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則風力越大(圖2.10,2.11,2.12)
在單一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風向垂直等壓線,指向低壓
風向 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在三個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始終由高壓指向低壓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課本37頁圖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而南北移動,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圖2.15)
②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3)季風環流(圖2.18)
地區 東亞 南亞,東南亞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向 冬季 西北風(亞洲大陸) 東北風(亞洲大陸)
夏季 東南風(太平洋) 西南風(印度洋)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1)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圖2.19,2.20)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特徵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刮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後 氣壓升高,氣溫下降,天氣晴朗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後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前
大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風,寒潮,沙塵暴
2)低壓、高壓系統—氣旋和反氣旋(以北半球為例,圖2.21)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乾燥天氣
舉例 台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五;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1)氣候的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地面狀況、大氣環流、人類活動)
①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
l 氣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緯溫度高,高緯溫度低;山上的氣溫比山下低;暖流經過地區的氣溫比寒流經過地區高
l 同一緯度地帶內,由於下墊面不同,不同地點的氣溫狀況不同,其中影響比較的大是海洋和陸地
l 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比較(北半球)
氣候類型 氣溫日較差 氣溫年較差 最高氣溫月 最低氣溫月
大陸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l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歸線至南北緯30º之間,在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下,常年乾旱
l 大陸的西岸有兩種情況,以亞歐為例,地中海地區(亞熱帶),夏季處於副熱帶高壓中心的邊緣,氣流下沉,乾燥少雨,冬季由於副熱帶高壓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帶的控制,多氣旋活動,濕潤多雨。歐洲地區(溫帶),終年盛行西風,各月降水量較多,而且比較均勻
l 大陸的東岸,以亞歐大陸為例,處於季風環流的控制下,冬季受來自大陸的冷干氣流的影響,降水不多,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
l 大陸的內部,以亞歐大陸為例,終年受大陸氣團的控制,降水比較少
l 兩極地區以輻合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少
2)氣候的類型(課本47頁的圖2.26)
3)主要10種氣候類型的判斷(課本48頁圖2.27)
步驟 依據 因素變化 結論
判斷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氣溫月份 6.7.8三個月氣溫最高 北半球
12.1.2三個月氣溫最高 南半球
判斷所屬溫度帶 最冷月均溫 最冷月均溫>15℃ 熱帶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0℃~15℃ 亞熱帶氣候或者溫帶海洋性氣候
最冷月氣溫在-15℃~0℃ 溫帶氣候
最熱月<>5℃ 寒帶氣候
確定具體的氣候類型 降水量的年內分配情況 年雨型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2000mm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1000mm
夏雨型 熱帶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mm)熱帶季風氣候1500~2000mm)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 溫帶大陸型氣候
冬雨型 亞熱帶 地中海氣候
少雨型 熱帶 熱帶沙漠氣候
寒帶 極地氣候
六;大氣環境保護
(1)全球變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氣溫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燒礦物燃料,②毀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沒陸地
②改變各地降水狀況和干濕狀況,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保護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益,採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強國際合作
(2)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類使用製冷設備排放的氟氯烴
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
保護措施:減少並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加強國際合作
(3)酸雨
概念:人們一般把PH值小於5.6的雨水稱為酸雨
成因:燃燒礦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築和文物古跡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國已經採取了發展潔凈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等措施來控制酸雨

第三單元 陸地和海洋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岩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
結合
礦物:主要的造岩礦物有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
積聚 岩漿岩(花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積岩: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頁岩,砂岩,礫岩)
變質岩:大理岩,板岩
(2)地殼物質的循環
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又到新的岩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
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1)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內力作用:地震、火山爆發、地殼運動、變質作用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
地殼運動 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兩者的關系
水平運動 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垂直運動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3)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 全球岩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課本63頁圖3.11)
(2) 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塊相撞擠壓地帶,常形成山脈,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4)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的概念: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變形變位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皺 岩層形態 未侵蝕的地表形態 侵蝕後的地表形態 與人類生產關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層向上拱起 成為山嶺 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儲油構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層向下彎曲 成為谷地 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儲存地下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岩塊錯位 東非大裂谷、華山北坡大斷崖;上升岩塊:華山、廬山、泰山,下降岩塊: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陽湖。 工程建設遇斷層加固或避開
5)外力作用與地貌
侵蝕 搬運 堆積
流水作用 沖刷地表,如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寬 搬運侵蝕後的產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漸沉積 流沙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風力作用 風蝕溝谷、風蝕窪地 形成戈壁、荒漠 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邊緣黃土堆積,如黃土高原
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1)海水的溫度
海水溫度分布規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區 夏季水溫高,冬季水溫低
不同緯度海區 緯度較低處水溫較高,緯度較高處水溫較低
緯度相當海區 暖流經過的海區水溫較高,寒流經過海區水溫較低
垂直分布 水溫由表面向深層遞減,在1000米以下垂直溫差較小
(3)海水的鹽度
①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世界大洋平均鹽度為3.5%
②分布規律:從兩個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和高緯海區遞減。紅海最高(4.1%),波羅的海最低(不超過1%)
③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影 響
降水量與蒸發量 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低;降水量<蒸發量,鹽度較高
入海徑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區,鹽度偏低
洋流 同緯度海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低,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偏高
四;海水的運動
(1)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風浪、海嘯);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與分布(圖3.31,3.32)
風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風漂流,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流動,紅海與印度洋的曼德海峽
分布 補償流:秘魯寒流
寒流:從高緯流向低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低
暖流:從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水溫比流經海區溫度高
北半球:順時針環流
分布規律 南半球:逆時針環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逆時針環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
(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如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高,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有關,如果沒有北大
氣候 西洋暖流,英國和挪威的海港將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如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鹽度和溫度比較低,
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漁場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英
海洋生物 國的北海漁場
上升流的影響:秘魯漁場的形成、東南大西洋漁場
海洋環境污染:加快凈化的速度,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但是別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航海事業:順風順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從波斯灣到紅海的油輪經過阿拉伯海時是順風順流,從大西洋到地中海經過直布羅陀海峽時是順風順流
五:陸地水和水循環
(1)陸地水體類型:目前人類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淺層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潛水、承壓水
靜態水資源:冰川、內陸湖泊、深層地下水
動態水資源:地表水、淺層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體,分布於兩極與高山地區,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體,但主要為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較大;動態水是人們開發利用的重點,其中以河流水最為重要。
(2)陸地水的相互關系
水源補給類型 補給時間 補給特點 我國分布地區
雨水 夏秋季節 水量變化大 東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補給有時間性,水量穩定 西北地區
湖泊水 全年 有調節性,水量穩定 東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穩定,與河流有互補關系 普遍
(3)水循環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海陸間大循環(蒸發(包括植物的蒸騰),水汽輸送,下滲,地表和地下徑流四個環節,(圖3.37),陸地循環,海洋循環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環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陰植物
熱量:從赤道向兩極,熱量減少
從山麓到山頂,熱量減少
水分:從沿海到內陸,水分減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帶
(2)對環境的指示作用:駱駝刺表示乾旱的沙漠地區,蓮表示水濕環境,矮牽牛能夠指示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陽能轉換成生物能,無機物轉換成有機物),②生物循環促使化學元素的遷移,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③改變原始大氣的成分,④改變水的化學成分,⑤參與沉積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風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綠色植物的環境效益(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
(2)土壤的本質屬性: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
(3)土壤的組成:礦物質(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來源),有機質(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水分和空氣(彼此消長,影響熱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過程: 岩石風化過程 低等植物著生過程 高等植物著生過程 土壤
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過程起著主導作用
八;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整體性(圖3.53):地理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整體,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由於距海遠,海洋暖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了乾旱的大陸性氣候,由於氣候乾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為內流河,由於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風化作用強,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變化會導致植被稀少;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會導致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例如,氣候變暖,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終會淹沒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異
分異規律 形成基礎 影響因素 分布規律 主要分布地區
從赤道向兩極 熱量 太陽輻射 沿緯線延伸,經度更替 低緯度地區和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
從沿海向內陸 水分 海陸分布 沿經度延伸,緯線更替 中緯度地區
山地的垂直分異 熱量,水分 海拔高度 從山麓到山頂有規律的變化 海拔較高的山地
第四單元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1)特點:普遍存在性,數值特徵,變率大
(2)開發利用
氣候資源與農業:一地的氣候資源往往決定了該地的農業類型和種植制度
氣候 日照與街道方位: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度的夾角
開發 資源與 盛行一種主導風向:工業布局在下風向
利用 建築 風向與 盛行季風區:工業布局在垂直於季風區風向的郊外
城市規劃 已知最小風頻:工業布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和鐵路的建設(應特別注意沿線的暴雨及其激發的泥石流、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以及凍土、積雪的深度);機場的選址(宜選擇低雲、霧和暴雨出現頻率較少、風速較小的地方,還應與城市保持較遠的距離)。
二;海洋資源
(1)海洋漁業的形成和分布:
、 在淺海大陸架海域,陽光集中,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
漁場的 來了豐富的營養物質
形成條件 在溫帶海域,季節變化顯著,冬季底層海水和表層海水交換時,帶來了豐富的營養鹽類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匯處,餌料比較豐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漁場:課本100圖4.4
漁場的 世界四大漁場:紐芬蘭,北海道,北海,秘魯漁場
分布 我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最多的國家
(2)海洋油氣生產過程:資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測)、油氣開采(海上鑽井平台)、油氣運輸(管道運輸,船舶運輸)
(3)海洋空間的利用(圖4.9)
(4)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港口作用: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裝卸貨物得場所。
腹地:為港口提供服務的區域
(5)海洋環境的主要問題
海洋污染:絕大部分來源於陸地上的生產活動,工業生產的廢
海洋環境 棄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
保護 海洋生態破壞:人類活動(海岸工程,圍海造陸)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來源: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區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
及其防治 治理重點: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圍欄、放任、燃燒
三:陸地資源
(1)陸地資源的類型和特點: 類型:(表4.4)
特點:有限性;利用潛力的無限性;分布規律性;整體性。
(2)陸地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陸地資源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對象;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活動得以進行和發展的動力
四:氣象災害
(1)台風
形成:台風是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海區,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主要災害: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東部,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風發生次數最多,強度最大的海區
發生季節:夏秋季節
監測和防禦: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監測,到近海後,還可以用雷達監測
(2)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
主要影響地區:亞洲最多
防禦措施:利用氣象衛星,提高暴雨預報的准確率;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和非工程措施防禦(洪泛區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實施防洪保險)
(3)乾旱
(4)寒潮
原因:由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圍得劇烈降溫,並伴隨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寒潮是我國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質災害
(1)地震
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能量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約增加30倍,3級以下為微震,5級以上為破壞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級,烈度。
(2)火山噴發
火山構造: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
類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質災害得關聯性
①地質災害在成因上得關聯性:一個地域內得地質災害可能有若干種,他們在成因上關聯的,例如,我國的川、滇、黔接壤地帶,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的災害
②由一種原發性的主災誘發其他災害,例如地震可能誘發火災、海嘯、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類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施加的影響可能誘發地質災害,例如,人為的破壞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為大規模的工程活動,造成滑坡等災害。
(4) 防禦措施:加強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實施一些防禦措施,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減災意識。

❺ 剛上初一要進行期中考試,怎樣復習地理,生物

一、你會判斷嗎?(下列各題的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請將正確答案前的代號對應填入下表中相應的空格內。每題2分,共30分,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有一位建築師,想要建造一座房子,房子四面的窗戶都對著北方,應當說這樣的房子是可能的,你認為應該建在

A.北極點上 B.赤道和0°經線的交叉點上 C.南極點上 D.赤道和180°經線的交叉點上

2.最先證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A.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 B.麥哲倫環球航行 C.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和使用 D.大地測量技術的產生與進步

3.在等高線地形圖中,如果等高線從高處向低處凸出,則是

A.山谷 B.陡崖 C.山脊 D.山頂

4.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米,我國陸地最低的地方吐魯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兩地相對高度是

A.8693米 B.9003米 C.8690米 D.8999米

5.全部位於北半球的大洲有

A.歐洲、北美洲 B.歐洲、亞洲 C.南極洲、亞洲 D.非洲、南美洲

6.世界最小的洲和最小的洋的組合是

A.大洋洲、北冰洋 B.大洋洲、印度洋 C.歐洲、印度洋 D.南美洲、印度詳

7.下列大洲中,被三大洋包圍的大洲

A.大洋洲 B.南美洲 C.非洲 D.南極洲

8.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大多發生在

A.板塊內部 B.地殼比較穩定的地帶 C.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 D.岩層褶皺、斷裂地帶

9.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

A.西伯利亞高原 B.東非高原 C.青藏高原 D.巴西高原

10.「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指

A.天氣 B.氣候 C.溫度 D.季節

11.關於氣溫的變化規律,敘述正確的是

A.北半球7月份,陸地氣溫低於同緯度海洋氣溫 B.山麓地帶溫度低於山頂溫度
C.高度每上升1200米,氣溫下降7.2℃ D.同一地區,下層空氣較上層空氣冷

12.某山山腳下溫度為22℃,山頂溫度為10℃,這座山相對高度為

A.600米 B.3666米 C.200米 D.2000米

13.我國新疆降雨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深居內陸,距海遠 B.緯度偏高,氣溫低 C.海拔高,海風吹不到 D.距海不遠,但受山脈阻擋

14.「早穿皮襖午穿紗,懷抱火爐吃西瓜」的地區位於

A.赤道附近 B.兩極地區 C.中緯度內陸地區 D.南北回歸線附近

15.已知北半球同緯度A、B兩點(如圖),若A點為陸地,B點為海洋。判斷圖中所表示的季節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二、你記住了嗎?(試著填一填,准能行。共10分)

16.桃江白晝最長時,北極圈內有 現象,太陽直射在 。

17.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狀、 、 、地形、人類活動等。

18.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是 ,世界最大的島嶼是 。

19.亞歐兩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 山-土耳其海峽;亞非兩洲的分界線是 。

29.地球的平均半徑為 ,地球的表面積為 。

三、你會讀圖嗎?(運用你學會的讀圖技能,解答下列各題。共60分,21~27題每空1分,28題8分,29題最多可記15分)

21.讀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小河流向是從 方流向 方。

(2)水電站在學校的 方,醫院在學校的 方。

(3)圖中水電站與農機站間的直線距離有 KM。

22.讀等高線地形圖,填出圖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名稱:

①C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

②在這幅圖中,最高點的海拔至少在_______米以上。

③圖中A處位於B處的___________方向。

④如果要從A、B兩處爬山,則選擇從_____處爬山要容易些。

24.讀東西半球圖,完成下列內容。

大洲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⑥ ;⑦ 。

大洋

⑧ ;⑨ ;⑩ ;⑾ 。

兩極:⑿ ;⒀ 。東西半球:A ;B 。

25.讀右圖,完成下列要求。

(1)A氣候的特徵是 ;B氣候的特徵是 。

(2)填表:

號碼
分布

地區
氣候

特徵
地表

植被

A

B

26.讀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各點表示的節氣是

① ;② ;③ ; ④ 。

(2)教師節時,地球位於公轉軌道上的 點附近(填數碼)。

27.讀右A、B兩島圖,(1)A、兩島面積較大的是 。理由是 。

(2)A、B兩島屬於西半球的是 ,屬於南半球的是 ,A島在B島的 方。

28.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有哪些?

29.請寫出地理相關術語8個以上。

❻ 作高中地理選擇題有什麼答題技巧嗎

(一)、選擇題的命題規律

  1. 選擇題的命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2.多為單項選擇題(如全國卷、天津卷等)

3、多為連題型選擇題(一個材料包括多個選擇題)

4、選擇題內容更加關注社會熱點

(二)應試策略

1、沉著冷靜,相信自己判斷

2、認真審題

3、先易後難,跳過難題或自己認為沒有把握的題目,回頭再做

4、認真檢查,但不要輕易改動答案

(三)應試技巧

1、做到:「三審」,即一審材料(加以引申)、二審題干(畫出關鍵詞)、三審選項(找出合理、正確並與材料和題干有關的選項)。

2、讀完題組內每一個小題,注意各小題之間的前後提示語,然後再從容做題。

3、仔細分析題干,明確解題條件

例如:北極地區寒風凜冽,考慮到當地所處風帶的盛行風向,中國北極科學探險考察站營地建築的門窗應該避開的朝向是: A、東南方向B、西南方向C、西北方向D、東北方向

答案:D 點撥:題干條件是北極附近盛行風向、門窗避開的朝向。北極附近風帶為極地東風帶,具體風向為東北風,故門窗應避開東北方向。

4、選項錯誤的幾種情況: (1)因果顛倒(2)前後矛盾(3)表述絕對化(4)概念混淆(5)表述錯誤或不完整(6)以偏概全,以點帶面(7)與題干無關

(四)解題方法介紹

1、直選法:運用學過的知識可以直接選出來,多考察記憶性知識,注意必須看完所有選項再選擇。

2、排除法:如果選項羅列地理事物或現象比較多,可以先將選項與題干對照,排除掉明顯錯誤的選項,重點分析剩餘選項。

例如:(2005年江蘇卷)長期以來,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邊地區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的關鍵是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上中游地區利用絕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補給 C.下游地區利用絕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區均衡利用河水

答案:D 點撥:既然全流域要綜合治理,部分河段就不應該利用絕大部分河水,故排除了A、C;用人工加速冰川消融來補給河水,不現實,又可以排除B,正確答案為D。

3、優選法:如果選項中有多項合理,但題干中有「最」、「主導」、「第一」等字樣時,要選擇最合理選項。

例如:美國「矽谷」形成的主導因素是: A、環境優美B、交通便利C、知識技術D、市場廣闊

答案:C 點撥:形成高技術工業區的區位因素包括知識技術、快捷交通、優美的環境,但主導因素是科技發達。

4、轉換法:即將條件換成另外一種相同的說法,該說法與選項更直接,利於選擇。 例如:一年中太陽直射兩次的地區,不會有: A、熱帶沙漠氣候B、寒流C、冷鋒活動D、從極地漂來的浮冰

答案:D 點撥:將條件轉化為「一年中有兩次直射的地區」屬於熱帶地區,不會存在從極地漂來的浮冰。

5、圖示法:將比較抽象的內容用直觀示意圖表示出來,利於選擇,如太陽直射點移動、晝夜長短變化等題目。

例如:10月1日,太陽直射點位置和移動方向是: A、北半球,向北移動B、南半球,向南移動C、北半球,向南移動D、南半球,向北移動

答案:B 點撥:可以用下圖幫助理解選擇。

6、邏輯推理法:根據題干提供的條件,判斷某種事物是否具有某種性質或結果,需要進行邏輯推理或運算逐步得出正確的結論,即為邏輯推理法。

例如:(2005年江蘇卷)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徑流量一般出現在(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答案:C 點撥:首先明確塔里木河為內流河,河水主要來自天山、昆侖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河流流量變化與氣溫變化有密切的關系;其次雖然7月氣溫最高,但冰雪融水補給河流還需一段過程,最大徑流量一般出現在8月。

(五)選擇題類型:

1、正誤選擇題:可以用排除法、直選法來選擇,但必須將所有選項都看完再決定對錯。

2、最佳選擇題:可以用比較法、優選法、直選法來選擇。

3、因果選擇題: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可以用直選法、推理法、逆向思維法。

4、組合型選擇題:由多項選擇轉化為單項選擇題,方法是排除法,先確定明顯正確或錯誤選項,最後分析剩下的選項。

5、時間和空間順序排列選擇題:解題關鍵是根據自己最熟悉或有把握的點,確定一個或多個即可選擇正確順序。

6、選擇題組:先給定材料,圖表或文字,然後從幾個角度命制幾道選擇題。

做題時注意以下方面:(1)分析材料,畫出文字中的關鍵詞,圖表反映出的信息,如概念規律、變化趨勢、分布等,並將各個信息進行聯系或匯總。(2)統覽給出的幾道選擇題,看一下它們之間是否具有條件繼承關系、後面題目對前面題目有無啟示、每道題用哪個條件,所有條件是否都用到了。

❼ 初一地理期末考要注意哪些最重要的問題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它的平均直徑為6371米.
2、緯線與緯度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緯線都 指示東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長和緯線,長約4萬千米.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
3、經線和經度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0,以東的180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國際上習慣用200W和160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4、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這樣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5、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年.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0的夾角.由於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的變化.
6、五帶的劃分 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7、地圖三要素 比例尺、圖例與注記.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8、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9、等高線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10、世界海陸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積佔了71%,而陸地面積僅佔29%.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做大洲.全部位於北半球的有歐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們習習慣把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於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
11、陸地地形 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類型.
山地 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由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是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平原 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常用「一望無際」來形容平原的坦盪.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歐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較簡單,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較復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平原分布在大陸周圍地區.
12、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 地球內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氣和氣候 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它是時刻在變化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14、氣溫的變化 一天當中,氣溫有時高,有時低.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正午過後(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當中,世界陸地上大多數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氣溫,北半球出現在7月,南半球出現在1月.月平均最低氣溫,北半球出現在1月,南半球出現在7月.一個地方的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同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叫做該地的氣溫年較差.
15、世界氣溫的分布 世界氣溫從低緯度向極地逐漸降;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並不一樣.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氣溫還受地勢高低的影響.山地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會逐漸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約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規律: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多;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17、降水的季節變化 全年多雨區:在赤道附近地帶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區:在內陸地區、兩極地區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開羅;夏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東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國北京;冬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義大利羅馬;常年濕潤區:在南、北緯400~~600的大陸西岸,全年受從海洋上吹來的西風影響的地區,各月濕潤,雨量適中,如英國倫敦.
18、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一、熱帶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
2、熱帶草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3、熱帶季風氣候 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顯著.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為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乾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4、熱帶沙漠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乾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溫帶的主要氣候類型
1、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大致以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為界,此線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2、地中海氣候 主要位於大陸西岸的中低緯度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3、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量較少,集中夏季.
4、溫帶海洋性氣候 位於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分布最廣,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19、自然資源 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陽光、水、礦產、森林等,都是自然資源.按其形成的特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再生資源;一類是非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是指在較短時間內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環使用的資源;非可再生資源,是指在人類歷史時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產的資源.
20、土地的利用類型 土地的利用類型可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築用地等類型.
21、土地資源的分布 溫帶濕潤的平原地的地勢平坦,氣候溫暖,適宜發展農業,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區.氣候冷濕的亞寒帶地區和炎熱多雨的熱帶地區,保留了大片的針葉林和雨林.熱帶和溫帶半乾旱地區草地面積廣闊,是世界畜牧業的主要分布區.
22、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三種存在形式.陸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澤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種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總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資源中,冰川中儲存的水量最多,現在人們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護水資源,主要途徑有:節約和合理用水,減少對水資源的浪費;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擴大淡水來源.
23、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森林有調節大氣成分、凈化空氣、含蓄水源、增加空氣濕度、防風護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們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總調節室」.世界有森林面積40億公頃,主要在以針葉林和闊葉林為主.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❽ 高考的地理一般考哪方面的內容重點把握哪些內容

高中地理主要有兩大部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區域地理),其中自然地理佔得分值較高,主要集中在高一部分,在復習自然地理的時候,要重點掌握的有:1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自傳與公轉及其影響,晨昏線的判讀,太陽直射點和太陽高度角,地方時,區時的計算,注意熟悉時區的劃分,時區的意義(比如北京時間是指東八區的區時,也指東經120°的地方時),四季和五帶的劃分。2大氣的分層及其每一層的特點,大氣的熱運動,風的形成,重點把握三圈環流,全球的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這些和洋流密切相關,接下來就是洋流,注意他們的分布,注意冷暖流的交匯及大魚場的分布。3天氣系統,氣旋和反氣旋,在南北半球的方向,哪個容易形成降雨,冷鋒和暖鋒,過境前和過境後的情況,以及降水發生的位置。4三大礦物的形成及其相互轉換,注意看圖,能夠用專業的語言描述它們的轉換和形成過程,比如風化,搬運,堆積,沉積,岩漿,變質作用,成岩作用等。5重點掌握降雨過程以及徑流,地表,地下,會看圖和理解圖面意思。6關於污染的問題,對環境的破壞問題。比如什麼是溫室效應,水污染,大氣污染,臭氧的破換等。如果你覺得還需要的話,人文地理部分我在你追問後發給你

閱讀全文

與地理月考卷注意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